《越调·天净沙__秋》教案

时间:2019-05-15 05:4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越调·天净沙__秋》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越调·天净沙__秋》教案》。

第一篇:《越调·天净沙__秋》教案

《越调•天净沙 秋》教案

目标定向:

1.了解白朴的生平及文学成就。2.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

3.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曲中创设的意境,感受文学的美。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以写秋为主题的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1.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秋日》一诗中新颖独到地借秋之描写表现出了激越向上的感情,今天我们来看看元代的文学家白朴在他的散曲中是如何来表现秋之印象的。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以写秋为主题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刘禹锡《秋日》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导入对本曲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古诗词入手,意在引导、激发学生对文本曲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注释:

①残霞:残余的晚霞。[宋]沈与求《石壁寺山房即事》诗:“画桥依约 垂柳外,映带残霞一抹红。”

②轻烟:轻淡的烟雾。寒鸦:寒冬的乌鸦;受冻的乌鸦。[宋]秦观[满 庭芳]词:“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③飞鸿:飞行着的鸿雁。(南朝•宋]鲍照《数诗》:“四牡曜长路,轻 盖若飞鸿。”

④白草:本牧草。曲中系草名。[唐]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诗:“白

/ 2 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黄花:亦作“黄华”。诗词中或指黄色的花,或 指菜花、金叶菜。曲中指菊花。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译文: 遥看天际那一抹红霞,一座村庄孤独的坐落在夕阳下.那轻淡的烟雾下,只见几只受冻的乌鸦。想起白天飞行着的鸿雁.飞翔着,飞翔在着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中 说明:

作者白朴出身于官僚士大夫之家,但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悲戚,同时也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而伤怀,所以他通过词曲来倾诉着自己对怆凉人生的感慨,而本曲中所抒发的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其实也正是他人生理想的抒发。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借助曲中的意象描述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能充分展开想象,对曲中的三句话作不同层面的思考。

人生就如此曲描写之境界:只有忍得孤寂冷清,在孤寂冷清中振翅高飞,努力不止,人生才会变得色彩斑斓。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学生自主思考,采用恰当而又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个性化地再现自己对本曲的理解和感悟。

2、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

3、背诵这首曲

/ 2

第二篇:白朴《越调 天净沙 秋》优质课教案

越调 天净沙 秋

导入:

清末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展示 检测)。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代表元朝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曲。

我们先来看一下元曲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分量。从2005年到2010年,古诗鉴赏题2006年和2008年全国有两套试题考的是元曲,其它年份仅有一套考的是元曲,如上海卷、重庆卷、辽宁卷、四川卷、浙江卷、湖北卷,全国卷和后来我们河南所用的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到元曲,2011年和2012年没有一套试卷考查元曲,所以元曲作为诗歌鉴赏题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的可能性比较小。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元曲吗?明确:元曲代表元文学的最高成就,它是我们先辈们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对于求知若渴的我们怎能不去品读、鉴赏?再者,它在名句默写中是有考查的,如我们在初中所学的元曲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就是列入高考考纲的篇目(高中14篇,初中50篇)之一。在我们的作文中也是可以体现的。高考是我们的导向,但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从我们语文素养提升的角度来说,学习元曲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在上两次课已经学习了元曲的相关知识和赏析了张可《正宫 醉太平刺世》,下面我来检测一下我们的课堂效果(展示)。

刘禹锡曾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白朴笔下的秋是“悲寂寥”,是“胜春朝”,还是其它的一番情景,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白朴的《越调 天净沙 秋》,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来领略这不寻常的秋景。

题目解说:

天净沙,是越调(河南三大剧种之一)的常用曲。形式短小,近于六言绝句,适于即景抒情。元曲的小令是独立的曲子,但也有不少作者用若干支曲子歌咏一些有联系的事物构成组诗,白朴的这首曲子,就是他歌咏春夏秋冬四景的组诗中的第三篇。

赏析品评:

一、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说到《天净沙 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初中所学的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鉴赏)

明确: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

点拨: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举例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张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二、白朴的《越调 天净沙 秋》

这首被称为秋意之圣的白朴的写秋之作,在曲中作者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和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由此勾勒出了一幅以秋为主旋律的曲子。

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请简要赏析。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作者用代表秋日秋景的六组意象为我们营造了萧瑟的气氛。

2、一二两句景物共同特点是什么,与“一点飞鸿影下”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一二两句为静景。开篇作者铺排了六组静景,各具鲜明的内容形象,而无不饱含秋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图,是静景。“一点飞鸿影下”一句作为“飞鸿”,又是“一点”,又是“影下”,说明远而且疾。作者在写作这大片的静止秋景中,突然增加了掠来一只大雁,飞下地面,为动景。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照,使人心神为之一振,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3、重点赏析,最后两句作者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从不同角度赏析。

视角的变化。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近处是 秋天的各色植物,高处为山,地处为水。作者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色彩的绚烂明丽。这两句描写了“山”“水”“草”“叶”“花”五个意象,却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两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视角上的远近结合,并且赋予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白、红、黄的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

4、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却变得明朗、清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将这样两幅画面揉和在一首曲子中是否矛盾。

曲中的“飞鸿”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还表示了作者的人生得到了美好的转折。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读者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恨之情。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给人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两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 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咏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白朴秋意之圣与马致远秋思之祖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天净沙》一曲,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字,刻划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起首三句为 鼎足对,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两首词的共同点:

1、都是描绘秋天;

2、都运用了白描写实的手法

3、都通过秋天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两首词的不同点:

1、秋思作为描绘秋天的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词,开篇连着三句,通过每句三个名词,即每行三个简单的事物描绘,最后点出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内,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转情转换的流畅,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确实是一篇难得的好词; 秋也是写物,但是通篇没有一句写情,只是播放风景优美的秋天的画面,但是没有象秋思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的配音,只是通过画面人观众自己去体会。

2、秋在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上也和秋思有很大不同,同样是写秋景,秋思是从一开始通过几个细微事物的描写,感受作者内心的那份惆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近景,但是秋则是从远景“孤村落日残霞”到近景:“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然后又是远景“青山绿水”,然后又是近景“白草红叶黄花”。显示出秋的作者心情和秋思作者的心情还是有差别的。

3、色彩感的不同:秋思整首词里没有一个颜色的词,但是整体看确是灰色的;但是秋里面却有“青、绿、白、红、黄”等色彩,同样说明了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样!

4、情感宣泄的程度不同!秋思和秋相比,知道秋思的人是占多数的,这也说明了秋思这首词更被大家认同,其主要原因就是这首词通过白描的方式,描绘那些让人感觉昏冷幽暗的事物,来点出作者心里(其实也是所有普通人)对秋天的那种肃杀的悲冷,而情感上要欢快多的秋,在人带来的情感宣泄的撞击力上,要比秋思稍逊,所以大家更容易记住秋思。

作业:

1、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2、赏析组曲中其它的曲子。

第三篇:越调·天净沙的翻译赏析

【越调】 天净沙·夏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注释

簟(diàn):竹席 缣(jiān):细绢

原文解释

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1]

第四篇:天净沙.秋教案

《天净沙秋》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背《天净沙秋》

2、会解释《天净沙秋》的意思。

3、了解“天净沙”的体裁,会写关于“天净沙”体裁的元曲。教学重点:

1、会读、会背《天净沙秋》。

2、会解释《天净沙秋》的意思。教学难点:

了解“天净沙”的体裁,会写关于“天净沙”体裁的元曲。课型:新授。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1、大家是否记得咱们以前学过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大家来背诵一下,好吗?(生背诵)

2、那谁来说一下天净沙是什么?“天净沙,越调(河南三大剧种之一),曲牌名,单调(指一首元曲只有一段)二十八字。又名《塞上秋》。”

3、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一首元曲《天净沙秋》。(出示元曲)谁来给大家读一下。(生读)

二、新授元曲内容

1、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查阅白朴的个人资料了,谁来介绍一下白朴。(生介绍白朴)

2、这是本文字词的解释,你来读一下。

3、下面根据字词的解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首元曲的意思,一会老师要提问。(生讨论)

4、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所说适时开课件)。

5、通过理解意思,你们说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对,秋天都是有一种萧瑟之感的,但也是美丽而有韵味的,那其他三季呢?老师还给你们找了白朴作的其他三季的作品,咱们来欣赏一下吧!同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观看书上插图)

7、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三、提高学生修养

1、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以天净沙为曲牌名的元曲都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吧!(开课件)生读。是这样的吗?(是)

2、那咱们是不是也可以仿照刚才的形式作一首元曲呢?好,咱们再回想一下“天净沙”的体裁形式。(生答)好下面大家试一试吧!(学生试做元曲)欣赏学生所作元曲。

四、总结全课内容

其实,同学们做的这些元曲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元曲,因为元曲要讲究平仄,而你们现在的水平还没有达到分清平仄的层次,所以老师说同学们做的这些元曲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元曲,但是能做到初步写元曲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在以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会相继学到其他类型的元曲,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区分他们。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教学后记:

第五篇:越调·天净沙·秋思元曲注释及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二]。

注释

[一]古道:古老的驿路。李白《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张炎《念奴娇》词: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二]断肠人:指飘泊天涯、百无聊赖的旅客。

赏析

开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更被王国维称赞其秋思为小令之最佳者。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枯藤老树昏鸦,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 断肠人在天涯。诗人此时愁苦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种浓浓的离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句意:枯藤老树昏鸦,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首句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秋天毫无生气的萧索景象,恰与游子悲凉的心境相吻合。

小桥流水人家,纤巧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暖的茅屋,安谧而温馨。

第二句的画面转为明净。这样生意盎然、充满人间温情的家的景象,会激起游子怎样的情感呢?是向往吧,但向往过后更添悲凉因为他只是过客,这一切不属于他。古道西风瘦马。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马载着游子,冒着凌冽的西风踟蹰而行。

第三句这幅悲凉的画面,让读者可以想见马上的游子凄苦的神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何处是归宿?哪里是家乡?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第四句 收束中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悲凉情感。

下载《越调·天净沙__秋》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越调·天净沙__秋》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越调天净沙江上元曲原文及赏析

    【原文】越调·天净沙·江上(嗈嗈落雁平沙)张可久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骛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注释】嗈嗈(yong1yong1):即雁鸣声。嗈嗈落雁平沙,是说大雁边叫......

    天净沙秋(完美版)配套教案教案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阅读背诵《天净沙·秋》 2、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

    天净沙秋公开课教案5篇范文

    《天净沙·秋》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曲,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2、分析曲中意象,把握作品营造的意境 3、知人论世,理解作者通过不同秋景来表达心中理想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1......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赵各庄第一小学 王振伟 教学目标: 1 阅读背诵《天净沙·秋》 2 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 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

    天净沙.秋教学思路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理解 《天净沙·秋》是六年级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的一首元曲。这首曲是元代文学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整首......

    《天净沙·秋 》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2.通过意会阅读,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 教学设计 1、阅读背诵《天净沙·秋》 2、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城关教委 刘变变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天净沙·秋》。 2、借助注释,图画,了解元曲的内容,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