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昆明市第十四中学 谭富荣
一、教学目标
1、诵读整首小令,体味词的韵律美。
2、品味这首小令,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整首小令。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游子的凄苦心境。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语(2分钟)
秋天是一个适合抒情的季节,许多诗人、词人都在这个季节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例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别致的描写秋景、抒发秋情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板书)。
2、朗读而成诵(15分钟)
①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齐读
③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老师指名读
⑤学生自由读
⑥学生分组读
⑦学生配乐诵读:先个人读、再齐读。
3、分组看“景”、察“情”、问“法”(20分钟)
①五人为一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
第二、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第三、这首小令使用了什么手法?
②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第一、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阳十种景物。十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增添景物的个性,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
第二、这首小令在最后一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从第一点中“十景”的某些修饰语和“断肠人”这个角色名称可以挖掘出这首小令的情感。
第三、这首小令主要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十种景物并置,一词一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景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思乡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所以,这十景也有“触景生情”之妙,看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而生的凄凉之情,看小桥、流水人家引发的游子思乡之情,两者的作用之下,更能凸显“断肠人”三字。另外,这十种景物还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4、总结(3分钟)
①师小结: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传神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凄苦之情,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是写秋景、抒秋情,情景结合的佳作。
②师生配乐朗诵《天净沙·秋思》
六、作业安排
将小令《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散文,要求有景有情。
七、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读:韵律美
品:景——十种景物、秋郊夕照图
情——游子的凄苦、思乡之情
法——借景抒情、一词一景,动静结合
第二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容易让文人墨客伤感的季节,远离故乡的游子最容易在这个季节里感时伤世、慷慨悲歌,在古诗词中有很多的体现, 也有不少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杰作。同学们知道吗?在元代,有一位叫马致远的著名曲作家写了一首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就是其中最为著名作品之一,写的就是漂泊羁旅的游子之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共同感受一下在那遥远的年代, 一位离乡游子秋日的情怀。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66页,自由朗读。
二、背景知识简介
1、课题由两部分组成, 与词相似,“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2、关于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 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 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元曲包括两种文体: 一种是剧曲, 又叫杂剧, 属于戏剧一类;一种是“ 散曲”, 属于诗歌一类。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 按曲调创作, 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 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 常用于写景、抒情。《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3、关于作者。作者马致远,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他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 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 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被誉为“秋思之祖”。
三、文章分析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 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请大家齐读这首小令。
这首小令一共五句,共28个字,在这短短的28个字中,一共提到了哪些事物、景物?——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夕阳。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藤是什么样的藤?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桥是小桥,水是流水,家是人家,道是古道,风是西风寒风,马不是肥膘的马,是瘦马,太阳是即将落山的夕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种景物是在夕阳西下这样一个大的色彩环境下的,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 光色惨淡、昏黄, 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这些景物烘托出了断肠人的那种心境。
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断肠人”的眼中,却有这样不同。你能否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小令中的这幅画?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作者在这首小令中,用极其简约的文字,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这些景物构成的这幅图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凄凉、萧索,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最直接的道出了作者此时的悲伤心情?——断肠人在天涯
什么是“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结尾句呢?——低沉、凝重、滞缓 齐读这句,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控制。
通过这样的朗读,我们可以感知作者内心悲痛欲绝的情感。
请同学们再读全曲,思考:是否曲中每句都是悲伤的基调?都要读得如此低沉凝重呢? 生:不是,“小河流水人家”,色彩较为清丽明净。师:“小河流水人家”,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师:思考,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师: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请同学们在理解这首元曲基调的基础上,再次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
我们说这首小令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最后的“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的题目叫“秋思”,可全篇28字中,并无一词提及到“思”,到底“断肠人”在“思索”什么,思念什么,让他这样情伤呢? 生:游子思归。
师:处在上述环境中的人是“ 天涯游子”, 他因思乡愁而“断肠”, 作者把游子思归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师:《天净沙·秋思》则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用白描的手法,渲染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每一个词都深刻而准确地体现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的独特感受,烘托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情愫。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可见其艺术性价值之高,真不愧为“秋思之祖”。
再次朗读,体会情感
收集有关秋思的诗词
第三篇:《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七百多年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二、作家作品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著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
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三、合作探究,感知理解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朗读: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的分析。
讨论明确:
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四、品读赏析
全班再次有感情朗读。
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勇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五、学生大声诵读,当堂背诵,教师抽查。
六、小结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确,我们通过朗读,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其中的意象,从总体上感受了诗歌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他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
教学反思
本篇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将学生的诵读和想象的训练作为诗歌教学的重点:通过诵读,给学生创造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诵记能力;通过想象,给学生创造画面感,训练思维感悟能力。
2、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感悟和局部赏析,注重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注重激发学生个体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第四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以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体会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3、背诵和默写全曲
二、教学设想:
1、这首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
2、以学生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元曲史上最著名的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救风尘》、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是马致远的用品:《天净沙·秋思》。
2、“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板书题目)
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130首,除《天净沙 秋思》外,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
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学生自读,教师点名读。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自己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教师给予点评,选择好的进行鼓励、展示)
说明:初一的学生对直观性的东西感受较深刻,通过学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尽在眼底,能够激起学生对自己经历(或媒体上的景物、故事)的联想,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7、分析全文:
㈠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
㈡、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㈢、结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说明:①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②采用讨论法,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8、学生再读全曲。(要读出感情)
9、你能用现代文的形式来描述这首曲吗?(要求:用第一人称,语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删内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交流,选择一两名学生的作品全班交流)教师下水文: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迷朦了双眼,但在隐约中,我看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的盘附在叶落枝干的老树上,一只暮鸦站在枝头孤独的哀鸣。忽儿路过一架小桥,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我不禁愁已断肠,望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说明:通过学生对曲的描述,加深了情与景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主题也有了更深的印象,为以后的背诵和写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参考。
11、小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
12、迁移:朗读白朴的《天净沙 秋》,体会一下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有何异同?
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明确:同:两曲都是描写萧瑟的深秋晚景。
异:白曲描写重景,马曲描写情景并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说明: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教师利用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扩大视野,养成比较阅读的实践能力。
13、全班齐诵全曲
14、作业:
①学生背诵默写全曲。
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孤藤/老树/昏鸦,哀
小桥/流水/人家,“乐” 景
古道/西风/瘦马, 哀
交融
夕阳/西下,情
断肠人/在/天涯。思乡
第五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二.解题和题材: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愁绪。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它包括戏曲和散曲。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散曲中的小令。三学习课文
学习活动一:诵读
1.让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节奏和感情。
2.教师朗读,同学仔细听,并对老师的朗读做点评价。
3.点一学生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
4.老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听名家朗诵:
(1)读出节奏。前几句是222停顿,最后一句是312停顿。
(2)读出语调。注意押韵的字的声调变化;注意声音的高低,总体是低沉的;注意语速的快慢,总体是缓慢的;注意语调的轻重,重读“断肠”。
(3)读出情味。这首曲子古代是可以歌唱的,我们在歌唱时,常把带有抒情意味的短小的诗句反复吟诵,因此,我们做一次尝试,把“夕阳西下”读2次,第2次读出日暮思家的喟叹。学生配乐诗朗诵。(4)同学背诵这首下令。
活动二:品析,感受景与情的关系。
1、这首诗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悲伤,愁苦„„)
2、请同学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悲伤心情的一句话。(断肠人在天涯)。
3、什么是“断肠人“?
(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4.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他的悲伤之情的?
5.请同学们分析分析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透过这些景物就可以体会游子的悲伤之情?
教师补充一些资料:
a.乌鸦,在中国的民俗中认为是不吉祥的鸟,在远古神话中有“后羿射日”的故事,当时十个太阳一起出来,害得人间酷热无比,是负责太阳运行的十只乌鸦不守规矩跑出来了,后裔射落九个太阳,九只乌鸦就落到人间。写乌鸦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寒栖满树鸦”“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凄凉的氛围。
b.古道,在古诗词中也往往表达冷落荒凉的意思。如“邯郸古道伤行客。”“古道少人行”“咸阳古道音尘绝”等。知识卡片一:诗歌中的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作者某种情感的事物。本首诗中有哪些意象呢? 归纳总结: 全诗不着一个“秋”字,写的却都是秋天的景色,都给人凄凉萧瑟之感,都是比较昏暗的,都蕴含了作者思乡的寄托。展示板书:
正枯藤老树昏鸦反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衬夕阳衬
荒凉凄凉悲伤温暖安宁向往
活动三:知人论世,探究作者为什么如此悲伤? 是因为在天涯就悲伤吗? 讲解马致远生活的时代背景: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开始任用汉族的文人做官,但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了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而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学而优则仕。”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同学们请结合马致远的生平和生活背景探究一下,文中游子为什么断肠?
总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九种景物,不仅把作者的半生飘零、一世坎坷的彻骨之痛再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把古代为求取功名四处奔波最终却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抒写出来了,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首小令“纯属天籁,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认为是元曲的压轴之作。活动四:把握意境
(3)知识卡片:诗歌中的意境
诗中意象组合起来,营造出一种整体的环境和氛围,就构成了意境。表达出作者的一种心境和情感。
形容意境的词语:
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 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你试着用四字短语来概括这首曲子的意境。明确:苍凉萧瑟 活动五:实践
(1)请你细细地再读这首小令,通过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诗情画意。用下面的句式说话:“透过——这个字(词),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想到了)——”
作业: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写法,用几个写秋天景物的词语也写一首小令,来表达你快乐的心情。1—20号的同学以“夕阳西下”为背景,后面学号的同学以“旭日东升”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