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1

时间:2019-05-12 23:3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1》。

第一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1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1 教学流程: 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对诗歌,“清代诗人赵翼《论诗》中有一段这样的评价,”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师:毎朝每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作品和出类拔萃的人才。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国家历代文学的代表形式。

唐诗、宋词、元曲。

首先,先来了解一下古诗词的构成及特点: 唐诗、宋词、元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今年初中升学考试,我们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那就是对古诗词的初步赏析。如何赏析古诗词呢,今天,我们借助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天净沙.秋思》(散曲),在感受一下诗歌的独特魅力的同时,学习一下古诗词的赏析。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这首诗歌,体会一下这首《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由朗读

师:这首诗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悲伤,愁苦……

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歌,请同学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样的感情。师: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成功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悲伤,愁苦的感情。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这首诗歌有没有直接写到悲伤, 生:没有。

师:那么他是如何表现的呢,我们来一起来听一下朗读录音,希望同学们能够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悲伤心情的一句话。

师:是哪一句, 生:断肠人/在/天涯。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师:什么是“断肠人“,生: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师: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它呢, 生:舒缓,低沉、凝重、滞缓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控制。

师:通过这样的朗读,我们可以感知作者内心悲痛欲绝的情感。请同学们再读全诗,思考:是否诗中每句都是悲伤的基调,都要读的如此低沉凝重呢, 生:不是,“小河流水人家”,色彩较为清丽明净。

师:“小河流水人家”,通常是写我国哪个地方的景象,江南在你的眼中是如何的,是否有你喜欢诗句的(描绘一下),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师:提到江南,往往会给人一种春意昂然,暖风袭人的感受,江南美景的温婉多情也往往使人心曾暖意。所以,这句诗句在朗读时应该节奏明快,语气轻松一些,请同学们试试。读 师:思考,这句诗的基调是否与全诗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师:衬托(反衬)。文艺作品中情和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应该是统一的。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围炉诗话》)。但也有“反其道而行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社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乐景写哀”。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请同学们在理解诗歌基调的基础上,再次饱含感情的朗读一遍。

由此可见,朗读的运用在诗歌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愁重心伤的情感。

师: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为什么“断肠人“如此心伤,如此悲痛呢, 生:他背井离乡,远在天边呢,从“天涯”二字可以看出。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边之意。

师:因为他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 生:通过九种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师: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他们在“断肠人“的眼中,却有这样不同,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其意象是藤“枯”、树“老”、黄昏、乌鸦(古时候认为不吉利的鸟),其色彩是衰朽、昏暗、茫渺,情感基调是压抑、毫无生气。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其意象是道“古”、秋风、马“瘦”、行迟,其色彩是苍老、萧瑟、凄凉,情感基调依然是低沉、悲苦的。理解为游子骑着瘦骨嶙峋马独自行走在萧瑟的秋风古道上,从而引起“羁旅之苦”的意义。“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

“昏鸦”的“昏”字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黄昏时分;二是形容乌鸦觅食一天,黄昏时已无力、没精打采,幸好找到一处栖息之地,那昏昏欲睡的样子在游子的眼中是可怜又甜蜜的。因为它们毕竟还有个“巢”啊~

一个“古道”。让人马上想到路途的曲折而漫长,古道”一词不仅道出空间更道出了时间上的遥远,且熔铸了历史的厚重和苍凉,古往今来这古老的道路上不知走过多少匹这样的“瘦马”,拨响了读者心中那通往遥远过去,与古人共鸣的琴弦,“瘦马”一词在全曲中的地位比较重要。“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作者这里是以马自比,写马旨在托人,马瘦人更瘦。马都很难再忍受背井离乡的飘泊之苦,骑在它背上有思想、重感情的人就更无法坚持了。

“老”字,既是言树木年纪之“老”,枝干之“老”,形态之“老”,又是形容秋天片叶不存的树木饱经风霜,几历沧桑的萧疏、凄凉的状态,从而透视出结句“断肠人”当时的心境和经历。师:根据刚才所说的,我们能否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些景物勾画成一幅完整的场景,(80字)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一个游子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迎着瑟瑟的秋风在苍凉古道上行走,眼前看到的是枯藤依附着老树,乌鸦在苍茫的夕阳下飞翔,倍感孤独凄凉。生: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

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踯躅独行 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师:作者仅仅用了9组名词,9中景物,18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了一派秋天凄凉萧索,昏暗渺茫、毫无生气的景象。这不仅让我们的心和那位“断肠人”一样触景而悲,愁肠满腹,同时也会生出疑问:到底“断肠人”在“思索”什么,思念什么,让他这样情伤呢, 这首散曲的题目叫“秋思”,可全篇28字中,并无一词提及到“思”,到底“思”什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讨论:注意曲的韵脚;家—涯)游子思归

抒情主人公为什么在苍凉的古道上忧思念家?就是因为看到了别人的“家”,进而发现自己离家乡非常遥远——“在天涯”。这里“家”“涯”声音相谐而产生意义的勾连、相关。即“小桥流水人家”是通过它的意义(家的美好、安定、归宿)来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意义(漂泊异乡、无归宿)综合,家的美好、安定、温暖与游子漂泊、艰辛的巨大反差,更加突出(衬托)了游子远在天涯的思乡情绪,以至于思“断肠”!

师:作者把游子思归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

生:借景抒情

师: 《天净沙•秋思》则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描绘了多幅图画,渲染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每一个词都深刻而准确地体现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的独特感受,烘托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情愫。

藤是干枯的藤,树是衰老的树,鸦是归巢的鸦,突然在荒郊野外发现了一座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和几户人家。饱含言不尽之意、这种极致的含蓄,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方式体现, 将景语与情语巧妙地融为一体,不露雕痕又自然天成,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可见其艺术性价值之高,因此此曲还被誉为“秋思之祖”

师:这样的一首好诗,让我们不禁感叹讶异于作者的功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谁: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天净沙•秋思》。

师:再读全诗,同学们能否从今天的这节课中总结一下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有哪些:

1、通过朗读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2、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诗句的内涵。(动词、形容词、押韵的字、语言的感情色彩……)

3、我们要能够明确诗歌所表现的意象(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及表现手法的运用(衬托……)

师: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鉴赏这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其实,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除了品味语言文字的本身意韵外,我们还可以从历史、建筑、曲艺等方面去赏析古诗词,就如这首《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可以配乐而歌,下面,我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昆曲的版本,体会另一种韵味~ 师:评。

生活和文学一样,处处充满了美好和诗情画意,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学会从生活中感悟文学,从文学中领悟生活。

作业: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白朴《天净沙•秋》,完成50字赏析文章。

第二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容易让文人墨客伤感的季节,远离故乡的游子最容易在这个季节里感时伤世、慷慨悲歌,在古诗词中有很多的体现, 也有不少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杰作。同学们知道吗?在元代,有一位叫马致远的著名曲作家写了一首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就是其中最为著名作品之一,写的就是漂泊羁旅的游子之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共同感受一下在那遥远的年代, 一位离乡游子秋日的情怀。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66页,自由朗读。

二、背景知识简介

1、课题由两部分组成, 与词相似,“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2、关于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 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 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元曲包括两种文体: 一种是剧曲, 又叫杂剧, 属于戏剧一类;一种是“ 散曲”, 属于诗歌一类。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 按曲调创作, 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 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 常用于写景、抒情。《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3、关于作者。作者马致远,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他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 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 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被誉为“秋思之祖”。

三、文章分析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 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请大家齐读这首小令。

这首小令一共五句,共28个字,在这短短的28个字中,一共提到了哪些事物、景物?——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夕阳。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藤是什么样的藤?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桥是小桥,水是流水,家是人家,道是古道,风是西风寒风,马不是肥膘的马,是瘦马,太阳是即将落山的夕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种景物是在夕阳西下这样一个大的色彩环境下的,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 光色惨淡、昏黄, 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这些景物烘托出了断肠人的那种心境。

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断肠人”的眼中,却有这样不同。你能否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小令中的这幅画?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作者在这首小令中,用极其简约的文字,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这些景物构成的这幅图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凄凉、萧索,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最直接的道出了作者此时的悲伤心情?——断肠人在天涯

什么是“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结尾句呢?——低沉、凝重、滞缓 齐读这句,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控制。

通过这样的朗读,我们可以感知作者内心悲痛欲绝的情感。

请同学们再读全曲,思考:是否曲中每句都是悲伤的基调?都要读得如此低沉凝重呢? 生:不是,“小河流水人家”,色彩较为清丽明净。师:“小河流水人家”,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师:思考,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师: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请同学们在理解这首元曲基调的基础上,再次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

我们说这首小令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最后的“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的题目叫“秋思”,可全篇28字中,并无一词提及到“思”,到底“断肠人”在“思索”什么,思念什么,让他这样情伤呢? 生:游子思归。

师:处在上述环境中的人是“ 天涯游子”, 他因思乡愁而“断肠”, 作者把游子思归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师:《天净沙·秋思》则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用白描的手法,渲染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每一个词都深刻而准确地体现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的独特感受,烘托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情愫。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可见其艺术性价值之高,真不愧为“秋思之祖”。

再次朗读,体会情感

收集有关秋思的诗词

第三篇:《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昆明市第十四中学 谭富荣

一、教学目标

1、诵读整首小令,体味词的韵律美。

2、品味这首小令,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整首小令。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游子的凄苦心境。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语(2分钟)

秋天是一个适合抒情的季节,许多诗人、词人都在这个季节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例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别致的描写秋景、抒发秋情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板书)。

2、朗读而成诵(15分钟)

①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齐读

③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老师指名读

⑤学生自由读

⑥学生分组读

⑦学生配乐诵读:先个人读、再齐读。

3、分组看“景”、察“情”、问“法”(20分钟)

①五人为一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

第二、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第三、这首小令使用了什么手法?

②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第一、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阳十种景物。十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增添景物的个性,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

第二、这首小令在最后一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从第一点中“十景”的某些修饰语和“断肠人”这个角色名称可以挖掘出这首小令的情感。

第三、这首小令主要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十种景物并置,一词一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景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思乡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所以,这十景也有“触景生情”之妙,看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而生的凄凉之情,看小桥、流水人家引发的游子思乡之情,两者的作用之下,更能凸显“断肠人”三字。另外,这十种景物还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4、总结(3分钟)

①师小结: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传神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凄苦之情,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是写秋景、抒秋情,情景结合的佳作。

②师生配乐朗诵《天净沙·秋思》

六、作业安排

将小令《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散文,要求有景有情。

七、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读:韵律美

品:景——十种景物、秋郊夕照图

情——游子的凄苦、思乡之情

法——借景抒情、一词一景,动静结合

第四篇:《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七百多年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二、作家作品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著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

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三、合作探究,感知理解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朗读: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的分析。

讨论明确:

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四、品读赏析

全班再次有感情朗读。

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勇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五、学生大声诵读,当堂背诵,教师抽查。

六、小结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确,我们通过朗读,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其中的意象,从总体上感受了诗歌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他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

教学反思

本篇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将学生的诵读和想象的训练作为诗歌教学的重点:通过诵读,给学生创造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诵记能力;通过想象,给学生创造画面感,训练思维感悟能力。

2、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感悟和局部赏析,注重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注重激发学生个体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第五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以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体会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3、背诵和默写全曲

二、教学设想:

1、这首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

2、以学生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元曲史上最著名的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救风尘》、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是马致远的用品:《天净沙·秋思》。

2、“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板书题目)

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130首,除《天净沙 秋思》外,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

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学生自读,教师点名读。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自己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教师给予点评,选择好的进行鼓励、展示)

说明:初一的学生对直观性的东西感受较深刻,通过学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尽在眼底,能够激起学生对自己经历(或媒体上的景物、故事)的联想,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7、分析全文:

㈠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

㈡、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㈢、结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说明:①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②采用讨论法,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8、学生再读全曲。(要读出感情)

9、你能用现代文的形式来描述这首曲吗?(要求:用第一人称,语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删内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交流,选择一两名学生的作品全班交流)教师下水文: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迷朦了双眼,但在隐约中,我看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的盘附在叶落枝干的老树上,一只暮鸦站在枝头孤独的哀鸣。忽儿路过一架小桥,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我不禁愁已断肠,望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说明:通过学生对曲的描述,加深了情与景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主题也有了更深的印象,为以后的背诵和写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参考。

11、小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

12、迁移:朗读白朴的《天净沙 秋》,体会一下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有何异同?

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明确:同:两曲都是描写萧瑟的深秋晚景。

异:白曲描写重景,马曲描写情景并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说明: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教师利用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扩大视野,养成比较阅读的实践能力。

13、全班齐诵全曲

14、作业:

①学生背诵默写全曲。

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孤藤/老树/昏鸦,哀

小桥/流水/人家,“乐” 景

古道/西风/瘦马, 哀

交融

夕阳/西下,情

断肠人/在/天涯。思乡

下载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青分楚豫 (教学设想:《天净沙·秋思》反映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而《君子于役》则反映的是妻子思夫之情。这两篇文章能不能结合起来学呢?)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执教: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中学苓 睿 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2、 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次北固山下》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一......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学设计

    篇一: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教案镇中 郭凤丽教学目标: 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定向诱导: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精选5篇)

    总第24课时 课题:《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马致远、文体小令等相关知识。 2、体会蕴含在各个意象背后的“愁”情。 3、培养学生在赏读中领会小令的意境美,在诗人......

    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5篇模版]

    教学背景:《天净沙·秋思》属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三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其中的一首,第二单元讲的是理想信念,第三单元主要讲解自然景物,感受自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目......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资料(模版)

    5.《天净沙秋思》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