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一、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
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2)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1)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2)小组讨论
(3)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
(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四、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第二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以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体会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3、背诵和默写全曲
二、教学设想:
1、这首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
2、以学生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元曲史上最著名的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救风尘》、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是马致远的用品:《天净沙·秋思》。
2、“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板书题目)
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130首,除《天净沙 秋思》外,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
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学生自读,教师点名读。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自己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教师给予点评,选择好的进行鼓励、展示)
说明:初一的学生对直观性的东西感受较深刻,通过学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尽在眼底,能够激起学生对自己经历(或媒体上的景物、故事)的联想,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7、分析全文:
㈠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
㈡、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㈢、结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说明:①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②采用讨论法,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8、学生再读全曲。(要读出感情)
9、你能用现代文的形式来描述这首曲吗?(要求:用第一人称,语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删内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交流,选择一两名学生的作品全班交流)教师下水文: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迷朦了双眼,但在隐约中,我看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的盘附在叶落枝干的老树上,一只暮鸦站在枝头孤独的哀鸣。忽儿路过一架小桥,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我不禁愁已断肠,望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说明:通过学生对曲的描述,加深了情与景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主题也有了更深的印象,为以后的背诵和写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参考。
11、小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
12、迁移:朗读白朴的《天净沙 秋》,体会一下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有何异同?
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明确:同:两曲都是描写萧瑟的深秋晚景。
异:白曲描写重景,马曲描写情景并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说明: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教师利用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扩大视野,养成比较阅读的实践能力。
13、全班齐诵全曲
14、作业:
①学生背诵默写全曲。
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孤藤/老树/昏鸦,哀
小桥/流水/人家,“乐” 景
古道/西风/瘦马, 哀
交融
夕阳/西下,情
断肠人/在/天涯。思乡
第三篇:《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昆明市第十四中学 谭富荣
一、教学目标
1、诵读整首小令,体味词的韵律美。
2、品味这首小令,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整首小令。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游子的凄苦心境。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语(2分钟)
秋天是一个适合抒情的季节,许多诗人、词人都在这个季节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例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别致的描写秋景、抒发秋情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板书)。
2、朗读而成诵(15分钟)
①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齐读
③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老师指名读
⑤学生自由读
⑥学生分组读
⑦学生配乐诵读:先个人读、再齐读。
3、分组看“景”、察“情”、问“法”(20分钟)
①五人为一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
第二、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第三、这首小令使用了什么手法?
②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第一、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阳十种景物。十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增添景物的个性,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
第二、这首小令在最后一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从第一点中“十景”的某些修饰语和“断肠人”这个角色名称可以挖掘出这首小令的情感。
第三、这首小令主要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十种景物并置,一词一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景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思乡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所以,这十景也有“触景生情”之妙,看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而生的凄凉之情,看小桥、流水人家引发的游子思乡之情,两者的作用之下,更能凸显“断肠人”三字。另外,这十种景物还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4、总结(3分钟)
①师小结: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传神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凄苦之情,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是写秋景、抒秋情,情景结合的佳作。
②师生配乐朗诵《天净沙·秋思》
六、作业安排
将小令《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散文,要求有景有情。
七、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读:韵律美
品:景——十种景物、秋郊夕照图
情——游子的凄苦、思乡之情
法——借景抒情、一词一景,动静结合
第四篇:《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七百多年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二、作家作品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著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
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三、合作探究,感知理解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朗读: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的分析。
讨论明确:
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四、品读赏析
全班再次有感情朗读。
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勇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五、学生大声诵读,当堂背诵,教师抽查。
六、小结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确,我们通过朗读,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其中的意象,从总体上感受了诗歌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他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
教学反思
本篇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将学生的诵读和想象的训练作为诗歌教学的重点:通过诵读,给学生创造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诵记能力;通过想象,给学生创造画面感,训练思维感悟能力。
2、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感悟和局部赏析,注重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注重激发学生个体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第五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执教: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中学苓 睿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学习策略: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一:导入课文:
(以学生都熟悉的“流浪歌”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播放视频出示学习内容
二:新课导学:
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课件)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课件)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3、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
(1).找一找:(课件)
曲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元曲的内容吗?
4、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2).想一想:(课件)
文中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它给人怎样一种感受?“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怎样一种感受?这与“断肠人”的愁思是否一致?
(3).说一说:(课件)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假如你就是“断肠人”,你能说说“断肠人”在想些什么?
(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具体地描绘曲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怀,其他学生点评,指出不确切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评议。重点是对学生描述时脱离原诗歌风格或是诗歌意象的地方作点拨和指导。)
5、整体鉴赏、品读。(课件)
引导学生再回过头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首元曲给你的感受。
三、小结。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诗歌的赏析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借助想象描绘诗歌中的场景,从揣摩诗句入手探究诗歌的情趣、意趣和理趣。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白朴的《天净沙》,体会其意境,说一说这首小令与马致远的小令哪一首更能打动人?说说你的理由。
五、延伸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课后搜集的关于这首诗歌的赏析文章,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
3.展开想象,将《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六、课后反思。
1.观看《天净沙.秋思》的视频剪辑,明确学习内容。
2.交流自己对元曲的文学常识以及作者马致远的了解。
3.听课件范读课文,留心朗读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4.用多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划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对问题的回答。
6.描绘曲中表现出的优美的图画: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7.思考“想一想”中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具体地描绘曲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怀,相互点评指正,完善自己的见解。
8.正面描写: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动静结合,明暗交替,背景与主体映衬
侧面描写:小桥流水人家
对比映衬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9.品读全曲。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失为千古绝唱。全曲只用了短短28个字,刻划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起首三句为鼎足对,一连排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10.①马致远《秋思》的情绪特点(惆怅、忧愁、悲苦)鲜明,和诗中的一系列景物的特征而且妙合无垠。其他一首比较模糊,甚至不统一;②“断肠人在天涯”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其他一首没有这么醒豁的“诗眼”。其他一首基本上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③写的是羁旅愁思,思乡愁绪往往更能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