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报秋教学设计
《报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体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掌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学会作者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和作用。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乐观的生活态度。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散文常常托物言志,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予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中屹立在北方平原的挺拔的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
《报秋》中,作者又是如何托物言志的呢?托什么物?——玉簪花,简介有关玉簪花的诗和传说。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多媒体屏幕显示需要思考的两个问题: ⑴找出文中描写玉簪花的语句;1----5段 ⑵圈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3、作者主要通过哪种表现手法来体现玉簪花的特点的? 明确:对比。
太阳花又名“死不了”,但“死不了”都“种死了”;而玉簪花却不同,开在百花凋零的初秋,“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在初秋让满园飘香,让人警醒秋来了。;有些植物会藏一些小活物,玉簪花却总是干净的。(叙)这是第一比。这层对比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干净。(析)-——以花比花
报秋的玉簪花不择环境,具的极强的生命力,总是保持洁净,秋季来临,花开灿烂,芳香浓烈,坦然“报秋”;而“我”却总处在“懒洋洋”的精神状态中,在人生的“收获”之秋“两手空空”,只有“不安和焦虑”。(叙)这是第二比。这一层对比既是对时光易逝而自己一事无成的惋惜,又是对人生该有所作为的期待。(析)——以花比人
三、深入探究
1、从“猛然”见玉簪花到“感受”玉簪花精神,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哪些句子清晰地显露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明确:第一段“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作者为什么吃惊?又为什么怅然呢? 吃惊:“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因为玉簪花一开,预示着秋天即将到来,使人从“懒洋洋”的状态中警醒而“一惊”。玉簪花的开放,让作者感觉到时光飞逝。作者在点题的同时,也巧妙地设下伏笔,让读者去揣摩“我”为什么“怅然”。
怅然:第六段,玉簪花顽强的生命力,给先生以强烈的感受,尤其是此花“不要人照料”,“不挑地方,不捡土壤”,“随便种种”,就“蓬勃生长”,花香浓郁,面对这生命力极强的玉簪花,作者自会观照自身: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两手空空”,这正是我“怅然”的原因。
过渡:第一段设置的悬念,直至第六段才作出回答,解除了这个悬念,文章似可收尾,而作者却出人意料另起一笔,写兄长寄来朱敦儒的词。
2、品读文章后三段,朱敦儒的《西江月》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呢?作者认同这样的人生态度吗?
明确:①朱敦儒对生活的态度是“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②在吟咏朱敦儒的词的过程中“我”理解了“领取而今现在”的内涵,悟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至此,“怅然”悄悄消逝,人生的真谛自然悟出,于是在结尾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的主旨:“领取自己那一份”,“领取生活”。
朱敦儒对生活的态度是“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析)而作者却从玉簪花的身上悟出“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要主动地“领取生活”,(叙)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析)这是第三比。这一比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指出了处在完全不同于朱敦儒所处时代与环境的人们应有的人生态度。(析)——以人比人,以上三层对比,层层推进,作者正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结构文章,彰显主题。
3、文章最后,我们看到作者托玉簪花言志,请具体说说作者的志。
明确:玉簪花仿佛是作者的参照物,它顺应自然,自在生长,生机勃勃。而作者自身呢?感叹时光飞逝,感叹秋来无获。由此,作者感悟到,与其浪费时间在感叹上,不如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再虚度年华。
四、品味语言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使用了6个“便”字,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修辞手法上讲是反复,“便”字的连用,造成的是一种动感。副词“便”,既可以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又可以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文章连用“便”字,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中间连标点符号都省略了,读起来一气贯通,好像一个个节气从眼前飞速掠过,给人以时光飞逝的真切感受。这几个“便”字确实用得巧妙。
2、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使用了5个“领取”,能否改为“索取”?
明确:“领取”一词的连用,造成的是一种气势,层层铺开,逐步扩大,从秋冬到四季,从四季到生活,对点明本文的主旨起到强化作用。“领取”表明作者一种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领取”而不是“索取”。只“领取自己那一份”,“只在心中领取”,便悠然自得,因为每时每刻,生活展示给我们的总有美好的一面,也总有自己应得的一分,只须及时领取就是了。而“索取”则不同,有追求不属于自己那一份的意味,当追求不到时难免情绪波动,便不得逍遥。
五、了解作者
初中时我们学过她的《紫藤萝瀑布》,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俗话说:文如其人。也只有面对生活很乐观的人,才会表达自己乐观面对生活,坚守自己的信念的一种思想见识,使文章达到一种境界。
因为从小体弱多病,宗璞做过各种各样的手术,因而得了个外号:挨千刀的。《东藏记》的写作开始不久,她的视网膜脱落,经过手术幸未失明,但是左眼仅有0.3的视力,右眼几乎看不见东西,说是“准盲人”实在不为过。近年来,相依为命的老伴去世,宗璞的头晕顽疾更加重了,劳累过度时会天旋地转,加上左手时常麻木痉挛,她已经无法长时间阅读和用笔写作。虽然身体的顽疾带来的是许多的不适和不便,但并没有阻止宗璞先生对写作的热爱。她戏称自己是“三余作家”,因为多年来她的写作只能在业余、事余和病余进行。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几乎篇篇是同疾病斗争所得。不能执笔写就口述,由助手记完一段再念给她听,一节完成再打印出来给宗璞看,当然,字号也必须放大到一号。难以想象宗璞先生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历时7年,一点一滴地完成了线索纷繁、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东藏记》。她说自己“像一只蚂蚁,很小的蚂蚁,认真努力地在搬沙,衔一粒,再衔一粒,终于堆起一座小沙丘”。如此重病缠身,何以还要对写作不离不弃?宗璞先生也承认:“我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但是,她说:“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没有人写,读什么呢?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是要干这一行。”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少室山人等等。朝廷曾几次下诏授他以官职,他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
。后经友人规劝才“幡然而起”,出山做官。后被劾罢官,退隐嘉禾。晚年依附秦桧,落了个“晚节不终”的下场!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起首两句写出词人终日醉饮花前的生活。深杯酒满见得饮兴之酣畅,小圃花开点出居处之雅致。无一字及人,而人的精神风貌已隐然可见。这正是借物写人之法的妙用。“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抒情主人公的正面形象出现了。三个“自”隔字重叠,着力突出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神态,自然地带出“无拘无碍”一句。整个上片洋溢着轻松自适的情致,行文亦畅达流转,宛若一曲悦耳的牧歌。两句一转,由物及人,既敞露心怀,又避免给人以浅显平直之感。
至下片文情陡变,四句表达了作者对世事人生的认识,所谓人类的历史不过是几场短暂春梦杂沓无序的联缀,无论怎样的奇士贤才都终究不免归于黄泉。这是历尽沧桑,饱经忧患之后的感喟,无疑含有消极的虚无意识。此词写作时代大致正在忠良屈死而奸佞当道之时,“黄泉”句也隐含着深深的悲愤之情。他自以为看破了红尘,不复希冀有所作为,把一切都交付给那变幻莫测的命运去主宰,自己“不须计较与安排”,只要“领取而今现在”,求得片时欢乐也就心满意足了。末句不啻是对上片所描述的闲逸自得生活之底蕴的概括和揭示。这句在结构上也是有力的收束。上片写景叙事,下片议论感叹,有情景相生、借景达情之妙。
第二篇:报秋读后感
报秋读后感
《报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报秋读后感。对比的运用是这篇文章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评)
太阳花又名“死不了”,但“死不了”都“种死了”;而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叙)这是第一比。这层对比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析)
报秋的玉簪花不择环境,具的极强的生命力,总是保持洁净,秋季来临,花开灿烂,芳香浓烈,坦然“报秋”;而“我”却总处在“懒洋洋”的精神状态中,在人生的“收获”之秋“两手空空”,只有“不安和焦虑”。(叙)这是第二比。这一层对比既是对时光易逝而自己一事无成的惋惜,又是对人生该有所作为的期待。(析)
朱敦儒对生活的态度是“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析)而作者却从玉簪花的身上悟出“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要主动地“领取生活”,(叙)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析)这是第三比。这一比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指出了处在完全不同于朱敦儒所处时代与环境的人们应有的人生态度。(析)
以上三层对比,层层推进。作者正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结构文章,彰显主旨。(评)
试析《报秋》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报秋》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清晰地显露出作者的心路历程。我们了解了这一历程,也就触摸到了文章的主题。
这一历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玉簪花的开放,让先生感觉到时光飞逝,先是“一惊,随即怅然”;其次是玉簪花顽强的生命力,给先生以强烈的感受,尤其是此花“不要人照料”,“不挑地方,不拣土壤”,“随便种种”,就“蓬勃生长”,花香浓郁,而先生在这
一、两年中,却“总在不安和焦虑中”;最后是兄长寄词,让先生感悟到“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要心中领取,便是逍遥”,读后感《报秋读后感》。
这一历程十分明晰,玉簪花仿佛是作者的参照物,它顺应自然,自在生长,生机勃勃。而作者自身呢?感叹时光飞逝,感叹秋来无获。由此,作者感悟到“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至此,文章的主题也就豁然开朗了,就是:时光易逝,要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做为,不能虚度年华。
谈谈《报秋》的构思技巧
宗璞先生的《报秋》全文分成“报秋”和“知秋”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层层铺垫,前后勾连,结构严谨。
前六段写“报秋”,扣住一个“感”字。文章开篇写我看见平簪花“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先是一惊,随即怅然”。此句领起下文。我为什么一“惊”呢?原来“这花一开,没几天就是立秋”。作者在点题的同时,也巧妙地设下伏笔,让读者去揣摩“我”为什么“怅然”。2至4段用对比手法,极力状写玉簪花给人的深刻印象:开在百花凋零的初秋的玉簪花,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只有这种“生命力极强的花”才会在初秋让满园飘香,让人警醒“秋来了”。所以第5段就写玉簪花的芳香醒脑,并再次点题。
面对这生命力极强的玉簪花,作者自会观照自身: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两手空空”。这正是我“怅然”的原因。至此,第一部分也就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章后三段写“知秋”,突出一个“悟”字。在吟咏朱敦儒的词的过程中“我”理解了“领取而今现在”的内涵。悟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至此,“怅然”悄悄消逝,人生的真谛自然悟出,于是在结尾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的主旨:“领取自己那一份”,“领取生活”。
《报秋》的艺术手法赏析
《报秋》篇幅不长,但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玉簪花开是作者悟生活、悟人生的起点,并由此展开了花与花、花与人、人与人的对比。玉簪花不同于太阳花等其它花,生命力极强,蓬勃生长,花开时芳香四溢,坦然“报秋”;而“我”到了人生该收获的“秋季”却“两手空空”,“总是焦虑与不安”。花与人的不同,引起了作者的思考,悟出了与朱敦儒不同的生活态度。正是这些对比,提起层层思索。这“对比”的手法运用得好。
作品既描写了花开之景,又直抒自我感慨之情,再引用古诗作更深层次的人生思考。全篇有景有情有思,有物有我有诗,描写、抒情、议论熔于一炉。这“立体”的手法运用得好。
文章一开头写看到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为什么“怅然”?作者却不马上回答了,设一个悬念,之后却铺开笔墨写玉簪花,直至第6段才作出回答。解除了这个“悬念”,文章似可收束,而作者却出人意料另起一笔,写兄长寄来的朱敦儒的词。而又正是这词解除了“怅然”,水到渠成收结全文。这“跌宕”的手法运用得好。
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亦如秋日里的玉簪花,飘散着浓郁的芳香。
第三篇:秋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 根据诗歌或写或画或唱秋天 教学设计 :
导人新课
师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生自由朗读课文。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教师出示下水作文)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布置作业
①把诗歌改编成散文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寻秋
踏着清晨的露珠,伴着清风的呢喃,我寻觅着秋天的踪迹。
悠远的山谷中飘来丁丁的伐木声,挥汗如雨的樵夫,用斧子劈开了清晨的宁静,惊醒了沉睡的露珠,晶莹的露珠在晨曦中熠熠生辉,它们挤挤挨挨,笑着闹着,在草叶间滚动,滑落,顽皮的钻入土中。
远望,稻田里麦浪翻滚着,扑打着,此起彼伏,在天地间轻舞飞扬,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依然在田间忙碌着,“唰!唰!唰!”
那是镰刀的轻吟歌唱,还是农人爽朗的笑声?
果园里,累累硕果枝头颤,盈盈笑脸醉清风,一棵棵果树傲然挺立着,仿佛在向世人炫耀着自己的功勋,背着背篓的果农们,正在撷取丰收的喜悦,双手上下翻飞,利索的剪枝,装果。
哦,好一派丰收的图景!原来秋天早已到来!她静默在山林间,她轻盈在麦浪上,她穿梭于果园中,她栖息在农家里。
江面雾气氤氲,清远的鱼歌穿过朦胧的白雾,扑面而来,一叶扁舟,飘然而至,穿着蓑衣的渔人朦胧中,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只见如轻纱般的鱼网起起落落,岸边那似青鳊鱼似的乌桕叶飘飘洒洒,是对鱼儿的眷恋吧!
撒网,收网!网起一框的黑影,是乌桕叶的影子吗?不 是鱼儿在网间撒欢呢!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满载着一蓬的层层叠叠白霜,和一船的活蹦乱跳的鱼儿,在寒意重重的秋晨中,悠闲而来 耳畔清风徐徐,水中桨声潺潺,伴着着清越的渔歌。
哦,好一幅渔家秋景图!原来秋天早已踏步潜行。她隐匿在晨雾间,她悠扬在歌声里,她跳跃在桨声中,她游戏在鱼船上。
草野在蟋蟀高亢的歌唱中更加寂寥宽阔了,枯黄的落叶,纷纷扬扬,是对大树的不舍还是母亲的召唤?
他们宛转的,依恋着打着旋,悄然而落,光秃的枝桠更显苍劲,莽莽苍苍的天地更为高远; 溪水已失去的往日淙淙流淌的急切的脚步声,他们庸懒的匍匐在大地母亲的怀里,细语呢喃,倾诉着无尽的思恋,露出嶙峋的脊梁,静等冬的使者来把棉絮轻覆;
隐藏在繁盛草叶间的笛声,突然失却了往日的清亮,那可爱的少年哪儿去了,只留下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还有一个少女多情的眸子!
哦,好一张少女思恋图!原来秋天多情的走过,带着落叶的不舍,带着草野的寂寥,带着溪水的缠绵,带着少女的思恋。
2010.11.2
第四篇:森林报秋读后感[范文模版]
《森林报秋》当中最有趣的是大雁。大雁是很好奇,但它们也是所有鸟儿中最谨慎的鸟儿。下面是有森林报秋读后感,欢迎参阅。森林报秋读后感篇一:
暑假里,我把整本森林报秋阅读完了,这本书是一位苏联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儿童文学家——维比安基写的,他1894年出生,1959年去世,《森林报》这四本书:春﹑夏﹑秋﹑冬是他的代表作。
维比安基一生的大部分都是在森林里度过的,有着“森林哑语翻译者”和“发现森林第一人”的美誉。他的父亲是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受父亲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去动物博物馆,去郊区与山林,或者去大海边。维比安基喜欢观察动植物的习惯,还喜欢一切有关的大自然的趣事。
秋天小动物们正在忙着准备过冬呢!松鼠为了出从过冬的食物,把蘑菇挂在了树枝上;在城郊的每天晚上,家禽差不多都会受到惊扰,因为那是趁着黑夜南迁的野鸭﹑大雁和雪雁,还有一些长着翅膀会飞的飞行动物;长着尾巴的蝾螈夏天躲在池塘一次都没出来,现在爬到岸上找了一个破烂树窝,躲了起来;青蛙却跳进池塘沉入海底……瞧!动物们过冬的方式各式各样,这些动物们都是躲起来过冬的,但是,对于那些,热血的飞禽走兽,寒冷倒不是那么可怕,只要有东西吃就行,它们一吃下东西,身体就像生了火炉一样。
阅读这本书时你会发现它们的生活稀奇古怪;会发现它们之间相互间脉脉的温情;会发现它们四季不停的纷争;也会发现森林中愉快和可悲的事件……维比安基将森林报里的故事写得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一篇篇生动有趣真实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回荡。
自从我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我就明白了我原本不明白的许多知识: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过冬习性,不同的习惯;怎样分辨鸟的脚印……
森林报里的故事使我看得津津有味,让我知道森林中的许多的奥秘,使我更加的与森林更亲近,更密切……
森林报秋读后感篇二:这是一本关于森林新闻的一本书,除了秋,还有春、夏、冬。
里面讲述的是森林里的动物的生活习性。里面有许多我们不太熟悉的东西,比如:水老鼠、姬蜂、星鸦、油蕈、白桦蕈等等。
其中姬蜂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姬蜂把它的卵产在又肥又大的蝴蝶幼虫身上,这条幼虫便成为姬蜂幼虫的食物了。第二年时,茧里面飞出来的不是蝴蝶而是一只姬蜂。
姬蜂这种生活方式让我不太喜欢,我希望姬蜂幼虫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生长。
还有一种动物给了我较深的印象。它就是松鼠。冬天来临前它会把收集来的蘑菇放在树上晒干。等冬天醒过来时,会把这些蘑菇当成点心吃掉。所以我觉的它比较聪明。我也很喜欢它那可爱的模样。
这里面还有鸟类,大部分是我们城市里无法见到的。你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还有一些刁难古怪的谜语可以让你猜,不过蛮难猜的,希望聪明的你能把它们猜出来。
森林报秋读后感篇三:无论对任何性别、任何年龄段、任何文化背景的人而言,只要打开这本书——维·比安基的名著《森林报》,您都将进入一个新奇瑰丽的无边画卷,开始一段浪漫清新的精神旅行。
9月至11月,是秋天的月份。树叶开始变黄、变红、变褐、枯萎,甚至在无风的日子里也会飘落。鸟儿开始遥远的旅程。动物们将自己的储藏室装满粮食,都在做过冬的准备。昆虫们不知道藏到什么地方了。深秋来了,大地被雪盖上了雪被,森林黑沉沉、光秃秃。树木沉睡了,都停止了生长。但野兔们、大雁和其它一些动物依然快乐地生活着。
我觉得《森林报秋》当中最有趣的是大雁。大雁是很好奇,但它们也是所有鸟儿中最谨慎的鸟儿。在一群雁的每一面,都有一只老雁。老雁不睡觉,也不打瞌睡,它们全神贯注地瞅着四面八方,令其他大雁可以安安稳稳睡大觉。
阅读这本书,使我想到一件事:有一次,我到乡下姨妈家里做客,姨妈种了几亩冬瓜苗,冬瓜苗开花了,姨妈将瓜苗里的花粉盖在花朵上,据说可以传播花粉,冬瓜结得更大更多了。那时我很迷惑,现在我明白了。因为植物之间都有它们的生长特点。
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所有的动植物都是有感情的,它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动物们之间的斗争与合作精彩纷呈。读着本书,我们可以知道很多动植物的名字,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生长特点。
阅读这本书,我们知道了应该保护花草树木、鸟类虫鱼,因为它们既是地球的绿衣,有时我们人类的朋友,是大自然不可缺少的。阅读这本书,让我了解了整个季节发生的事情,作者把动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植物的各种变化都展现在我的眼前,生动形象的描写,让我身临其境。
第五篇:《森林报秋》读后感(本站推荐)
《森林报秋》读后感(1)
这是一本关于森林新闻的一本书,读到《秋》,里面讲述的是森林里的动物的生活习性。里面有许多我们不太熟悉的东西,比如:水老鼠、姬蜂、星鸦、油蕈、白桦蕈等等。
其中姬蜂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姬蜂把它的卵产在又肥又大的蝴蝶幼虫身上,这条幼虫便成为姬蜂幼虫的食物了。第二年时,茧里面飞出来的不是蝴蝶而是一只姬蜂。姬蜂这种生活方式让我不太喜欢,我希望姬蜂幼虫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生长。
这里面还有鸟类,大部分是我们城市里无法见到的。你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这本书。
《森林报秋》读后感(2)
《森林报》秋季篇将9月、10月和11月分别称为“候鸟离乡月”、“足储粮食月”和“冬客临门月”。
还是来看看动物吧!傍晚时分,“森林莽汉”麋鹿要进行决斗、每晚都有鸟儿离开家乡,飞向东南西北各个地方、蝴蝶、苍蝇、甲虫都躲藏起来了、小野兽们躲的躲,藏的藏,准备过冬、水老鼠开始储菜过冬、松鼠把蘑菇挂在树上晒干了,准备冬天当点心吃。熊、蝙蝠等冬眠的动物,开始放开肚皮吃食物。这个时候,候鸟越冬之旅也拉开帷幕,鸟儿们向各个方向飞去,甚至是更寒冷的北方。
《森林报》秋季篇让我又了解到了许许多多的课外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在秋季篇里,我既复习了已经十分了解的消息,又补充了学得不全面的知识,还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这本书让我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我爱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