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光春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9:3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董光春物理单元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董光春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篇:董光春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相互作用》主题单元设计

提出问题

第一课时 活动一: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并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1.导入情景、①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要求:同桌双手相互推掌,一人处于被动,双方感受力的存在,如果用力还可以把人推开。问题:力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联系日常生活中身边熟悉的实例 2.学生发表见解

3.再创情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方木块,海绵。实验:手推方木块使之运动,手用力推海绵。请学生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4.逐字分析,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思考:(1)力能够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吗?(2)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引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结论:一个力总能找到它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活动二:科学想象并体会,探索研究上述问题 提问:(1)用什么工具测量力的大小?(2)力的单位是什么?(3)力是标量?还是矢量?

(4)如何来表示一个力呢?(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5)力的图示是根据力的三要素来表示的,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三要素?

1.鼓励学生大胆地动手、科学地想象并体会,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给以适当提示。

2.学生归纳总结

活动三:搜索重力知识,研究重力的三要素,引出并正确理解重心的概念 1.导入情景、提出问题

情景:让一物体自由下落。

问题:物体下落是什么力的作用呢? 2.搜索已有知识,引出新的知识

问题:(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能否用实例说明一下?(3)重力的大小如何计算?

(4)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如何定义的?(等效替代)分组讨论,并由代表回答。3.再创情境,探索研究物体的重心位置

探究性问题:(1)物体的重心如何来确定呢?

(2)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其物体上吗?为什么?(讨论)

(3)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关系?讨论并举例。探究性活动:用悬挂法测定薄板的重心位置。(测三角板、书本的重心)

第一课时

活动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1.用身边现有的物品进行演示.请同学们积极思考,演示一:取一把刻度尺,支住它两头,在其上放一重物,刻度尺被压弯.演示二:取一根橡皮筋,下挂一串钥匙,橡皮筋被拉长.演示三:取一根细竹棍,把它压弯后可以把跟它接触的物体弹出去.问题:刻度尺、橡皮筋、细竹棍在各自的物理情景中有什么共同特点? 2.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3.在刚才同学们所举的例子中,我们能看到物体明显的形变.把书放到桌子上,用手按压空玻璃瓶,书桌和空玻璃瓶能产生形变吗? 4.演示课本上微小形变的实验。总结:

1.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2.有的物体形变较为明显,有的物体形变极其微小.活动二:巧妙设问理解弹力。

1.用cai课件再创情境,深度理解形变(1)拉满的弓把箭射出去.(2)压弯的撑竿把运动员弹出去.(3)跳水运动员被压弯的跳板弹起.问题:①上述三个情景说明了什么?

②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什么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呢? ③弹力是怎么定义的?

2.学生分组对前面的演示实验及cai课件中的物理情景进行讨论 3.分析总结.活动三:探索弹力及其方向 1.展示下面三种情况下的弹力:

①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问题:书与桌面之间是否有弹力产生? ②在一根绳下挂一物体,分析物体与绳之间是否产生弹力作用? ③用手压或拉伸弹簧,感受弹簧的弹力作用 2.小组成员讨论下列问题 ①弹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呢? ②弹力的方向?

③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举例说明 3.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分享交流。4.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根据学生研究情况总结弹力的方向 第二课时

提出问题:探究弹簧的弹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活动四:

1.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

问题:①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②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根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体验,对上述关系进行猜想?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2.实验探究:(由于猜想不一定正确)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探究。

3.老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有些组使用的弹簧是不一样的)──分析数据──处理数据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可评价的要素

1、静摩擦力的存在以及判断静摩擦力方向

评价方法:使用量规(自评+小组内互评+师评)

评价指标:

①静摩擦力的存在的判断

②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③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受到静摩擦力

④实验过程符合实验规程,态度认真

⑤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配合,体现出合作精神

2、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

评价指标:

教学评价 ①最大静摩擦力

②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可以是一个变力,它的大小可以在0与fmax之间,即0<f≤fmax

③静摩擦力的应用

3.滑动摩擦力大小

评价方法:课堂展示+作业

评价指标:

①理解“相对运动”

②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

即: f=μfn

④分析总结能力,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专题四 力的合成与分解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四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主要设置了一个研究课题,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同时全课设计了好几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并对一些物理现象进行多媒体模拟;在“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引导下,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预期学习目标是写一份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报告。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4、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1.什么是合力及力的合成?

本专题问题设计 2.合力的大小和分力的关系是什么?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是正交分解?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视频、图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分组用(木板、白纸、图钉、橡皮筋、细绳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量角器、铅笔)。演示用(分

常规资源 力、合力关系模拟演示器,钩码,自制教具)。系绳的小车一个、自制多功能木板一块(一面贴有

白纸)、三角板两块、橡皮条一根(系有绳套)、弹簧秤两只。

教学支撑环境

其 他 具有多媒体操作平台的教室

活动一:力的合成(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实例(一个大人和两个小孩分别提同一桶水),说明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

2.演示1:模拟上面生活中的实例,演示两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

用效果是等效的。将生活实例搬入物理课堂来研究。

3.复习提问:初中已经学过一个力f与两个力f1、f2的效果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播放:

(1)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一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

力称为这一个力的分力。

(2)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是一种等效替代的方法,即用一

个假设的力去替代几个共同作用的力,替代后这一个力的效果与原来的几个力是相同的。但合 力并不客观存在,它是假想的力,是用来替代客观存在的分力的)。

二.推进新课 1.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复习提问:初中已学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请同学们说一下合成方法。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播放:

和,方

之差,力的大小、牛,两侧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合力的方向跟较大力方向相同。提问:如果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有一定的夹角,其合力与分方向是否有关?如果有关,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1,并思考问题:5个钩码的重量是2.5两个拉力的合力大小一定也是2.5牛。问题是: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是f1=1.5牛、f2=2牛,f1、f2两个数值相加并不等于2.5牛。从这个例子我们得到是合力小于两分力之和,合力f比两分力

f1、f2大,它们的关系总是如此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演示2:借助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用演示1的装置探究互成90度角的两个力f1、f2

的合成情况。(将两个分力f1、f2和合力f在黑板上用图示法表示出来,学生很容易发现互相垂直

的两个分力的合成,其合力正好是以两分力为邻边做出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引导说明:两个分力互相垂直时合成和同一直线上两力的合成一样,也是一种特殊情况,两

个分力互相不垂直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示用现有的实验器材去验证自己

的猜想。

学生探究,分组实验

教师强调:实验进行前设计实验时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1.用什么方法找出分力f1、f2及合力f?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2.3.大小和方向

刻度,同时

怎样才能使合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分力f1、f2作用效果相同? 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哪些实验数据?怎样直观简洁的把各个力的表示出来?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适当的时候做些必要指导。指导1 为了保证效果相同,两次都要把结点拉到同一个位置。指导2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要注意其零刻度及最小

要注意正确使用并正确读数。

指导3 在确定力的大小和方向时:一位同学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挂细绳套,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拉结点,使橡皮筋的结点伸长到o点;另一位同学先将o点做个标记,然后记下两弹簧秤的读数,这就是力的大小。沿细绳方向在适当位置定下两点,确定力的方向。得出结论

请做的较快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实验情况,是否找到两个力的合成规律,如果发现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如能配合自己的实验数据说明更好。对还没有发现规律的同学引导他们仿照别的同学做法重新做一下,看看合力是否跟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重合。

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总结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法则,并用多媒体播放:

(1)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不是简单的将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

力的有向线段作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是矢量,矢量的合成规律都是相同的,所以平行四边形定则适用所有矢量

的合成。比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个力的合成方法,如果是两个以上的力同时作用在物体

上,又如何求他们的合力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会得到: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

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就得到这些力的合力。

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并用多媒体演示几个力的合成方法.演示后强调:

能这样求几个力的合力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这些力必须是共点力。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说明什么是共点力并小结:

(1)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或更多的力的作用,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点上,或者虽不作用在同一点上,但它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些力就称为共点力。

(2)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2.合力大小与分力夹角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两个分力大小一定的情况下,合力的大小与两分力间夹角有什么关

么?

→180变化

f

系?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大?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小?合力的取值范围是什运用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演示:使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θ由0时,合力的大小由大逐渐变小,从而得到:(1)合力f随θ的增大而减小;(2)当θ=0时,合力f有最大值fmax= f1+f2,当θ=180时,合力有最小值fmin= f1-f2。| f1-f2 |≤f≤| f1+f2|(3)合力f既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或等于任意一个分力。活动二:力的分解(第二课时)

一 引入新课

请看屏幕:①〖视频展示〗大力士拉车

②〖视频展示〗单手拉校车

视频中的大力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拉动汽车,为什么视频②中的人用单手就能拉动?而且车上还坐满了人!是不是视频②中的人力气真的比大力士的力气大?单手拉动大车的奥秘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来探究力的分解。0000

二 讲授新课

问题1:大力士用绳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了哪些作用效果呢?让我们先模拟下大力士拉车。

学生活动1:(教师先示范)请同学们用书垫起软木板的两端,让木板水平,将小车放在木板中间,然后用绳拉动小车,观察车的运动情况和木板的形变情况。(实验必须让学生明确要观察什么?)学生报告观察到的现象教师进行评价。

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力分别产生的: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1把汽车往上提,一个水平的力f2使汽车前进,可见力f产生的效果可以与两个力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力f1和f2就叫做力f的分力。(分别展示力f,f1.f2)

学生自己得出:求一个力的分力就叫做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拓展:〖课件展示〗拉黄包车、拉行李。

这些情景和大力士拉车的情景有共同之处,水平面上的物体都受到了斜向上的拉力,于是我们就把这类情景概括成这样的模型:

水平面模型:位于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

我们已经知道力f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向上提的效果和向左拉的效果,那么可以用竖直方向的力f1和水平方向的力f2来等效替代。

问题2:知道这两个分力的方向怎样求这两个分力的大小?我用这条线段表示力f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请大家在探究报告上做图,并用f和?表示出两分力的大小。

展示学生作图及表达式

刚才我们探究了位于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拉力作用下开始运动的情景,如果把物体放在斜面上,不用拉力也可能运动。是什么力使物体运动起来了?斜面上的物体其重力产生了哪些作用效果?我们来体验一下。

学生活动2:用夹子把系有小车的橡皮条固定在木板一端,抬起木板的这一端,观察橡皮筋和木板的变化。

〖课件展示〗重力两个分力方向(这里有个转换,橡皮筋拉长了说明重力有把橡皮条沿斜面往下拉的效果,如果不用橡皮筋物体将会下滑)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在探究报告上作平行四边形,并根据已知条件写两分力的表达式 〖展示台展示〗学生作业

拓展:如果增大斜面的倾角,这两个分力的大小会怎样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倾角越大,sinθ增大,cosθ减小。使物体下滑的分力减小,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分力增大。实际情况如何呢?让我们用实验来观察增大斜面倾角,指针刻度和橡皮条长度的变化。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问题3:这是物理学经常研究的斜面模型,模型是来源于生活的,请同学们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情景属于斜面模型呢?我在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两处情景的画面,你能分析出其倾角大小和斜面用途的关系吗?

〖课件展示〗1.螺旋状的盘山公路;2.公园的滑梯。

通过前面两个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力往往有多个作用效果,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可以指导我们增强或减弱它的某种作用效果,以利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在实际问题中常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

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力的分解的步骤。

问题4:视频②中手拉绳的力产生了哪些作用效果?手拉绳的力与绳拉车的力在大小上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来模拟这个情景。

学生活动3(先视频展示操作)先用一只弹簧秤拉橡皮条的中点,记下结点的位置,这个力好比我用一只手拉绳的力。之后,用两只弹簧秤同时拉到该结点处,使弹簧秤与橡皮条在一条线上,记下弹簧秤的示数和细绳套的方向,这两个力好比绳拉车和树的力。请同学们在白纸上记下两分力的大小,画出两分力的方向(为方便比较同学们的测量结果,在用一只弹簧秤测量时统一用0.5n的力拉。)

〖展台展示〗学生测得的不同分力

同学们都是用0.5n的力从中点拉,为什么测量的分力大小会不同?比较两组同学测的分力。小组讨论得出:

合力一定、两分力大小相等的情况下,两分力夹角越大,分力就更大。这就是为什么我拉车之前要把绳拉紧的原因。从测量值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分力夹角很大的情况下分力可能远远大于合力。这说是我单手拉车的奥秘。

三 课堂小结:

最后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请看屏幕。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这里我们探究了根据力作用效果分解的方法,这样分解的目的是什么?还有没有其它分解方法?这些就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课件展示(图片)引桥、滑雪

同学们,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奇妙和劳动人民的智慧。这里我为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我们身边的画面。(图片最后停在拉链的图片)拉链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东西,其实它可以归入本节课学习的斜面模型。

可评价的要素

1、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评价方法:使用量规(自评+小组内互评+师评)

评价指标:

①明确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②明确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③实验过程符合实验规程,态度认真

④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配合,体现出合作精神

教学评价

2、平行四边形定则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

评价指标:

①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

②在具体的题目中会做平行四边形

③平行四边形的的应用

3.力的分解

评价方法:课堂展示+作业

评价指标:

第二篇:物理《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物理《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物理《光的折射》教学设计1

当定下来讲《光的折射》这节课时,我们九年备课组每位教师都设计出自己独特的备课思路,每位教师都写出一篇导学案。如果把前提准备、初始教材、问题导读、合探解疑,每人分一块,一人备一部分,这样不科学,因为各个环节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以每位教师都设计自己的备课思路,然后共同磋商、共同研究导学案的每一个环节,有的老师把自己的课换到其它节上,就是为了一起共同研究导学案的每一个细节,问题怎么提到位,话怎么说通俗易懂,导学案的设计是集体备课,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李老师是主讲人,她承受的压力更大些,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节同课异构比她自己讲的任何一节公开课倾注了更多的努力。

那么我从导学案设计的各个环节说一下这节课的备课思路。

一、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确立这样三个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光的折射特点。

2、知道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利用光的折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其中,第一个学习目标,光的折射规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问题导读研究。第三个目标学习目标,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既涉及到光的折射规律,又与人的视觉习惯有关,学生不易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应该放在和探解疑研究。

二、引课:用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拉开序幕,“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潭清疑水浅,包含着物理现象光的折射引出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两句古诗引课,体现物理的简洁之美。既简练,又省时高效。

三、前提准备: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让学生标出入射角,反射角为后面的探究做铺垫。

2、让学生猜一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吗?当备课组研究这一环节的时候,觉得猜一猜是最恰当、最合适的。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有效猜想;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判断和推理,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培养学生一种能力。

四、初识教材: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五、问题导读: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光的折射特点及其探究过程而设计的。那么学生自己猜的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光线到底对不对呢?那么我们做实验来寻找答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点燃其求知的欲望,唤起内在的情感。打开激光笔,学生在实验中真实看到一束光红在玻璃的传播路径,感受物理现象的奇特之美,绚丽的实验过程,更能体现物理学的魅力。我听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这是实验与掌握知识的关系通俗概括。

学生通过自己做一做,突破难点;设计问题导读这一环节,把实验的步骤转化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问题设计简单化,具体化,递进化,层次化,阶梯化,降低了难度。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避免实验的盲目性,优化实验效果。

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演示光从空气进入水,再从水进入空气的课件,进一步加深对光的折射的认识,为突破难点提供了保证。

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定义,总结光的'折射特点就水到渠成了。

六、和探解疑:让学生做一个生活小实验,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获得理性认识。将硬币放在碗底,一位同学向后倾,刚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另一位同学向碗中缓缓加水,随着水的增多,你是否看到硬币?然后作图,解释现象。

这样的设计,利用瓶瓶罐罐做实验,低成本,大功效,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感受实验的真实性。体现新课标强调的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理念。

七、效果检测: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四个问题。

1题找出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问题。

2题对折射特点的巩固,对重点强化。

3题是学生易忽略的问题。

4题是学生易错题。

八、教后反思: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真正经历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体验,在快乐中感悟。

本设计的创新之处探究活动中设置各种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创设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加有效。

最后和大家分享我最喜欢的一话:德国的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的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被理解和掌握。

物理《光的折射》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内容为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光》第二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继光的反射后的又一个新的光现象。本节知识是光学中的重点知识、是理解透镜作用原因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

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2、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在此我补说一点,因为在探讨光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时,由于没有演示光从水射入空气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圆形玻璃砖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练习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下一部分学习透镜的作用做好铺垫。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什么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潭清疑水浅”、“叉不到水中鱼的原因”等现象。

物理《光的折射》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视觉现象,能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受折射现象,增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尊重科学,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习重点】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学习难点】

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小组内讨论后抢答下列问题)

[问题]:光在均匀介质中沿xx传播。

[问题]:若介质不均匀光会怎样传播呢?

二、新知识学习:

知识点一:光的折射现象

1、设疑:如果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教师演示:使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路径。每组同学仔细观察,看看光的传播方向是不是还是直的?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现象。

补充:折射现象发生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并且是“斜射”,当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方向不改变,折射现象的发生是有条件的。

知识点二:光的折射规律

演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实验,此实验现象不易观察,最好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补充:折射光线、折射角的定义。(如图)

[问题]:1、折射光线是向法线偏折?还是向界面偏折?

2、改变入射角大小,折射角怎样变化?(根据现象回答)

结论:讨论总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参照光的反射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应注意:

(1)一点(入射点)、二角(折射角、入射角)、三线(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法线的作用非常重要。

(2)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若一束光由水中沿着原来的折射光线照过去,光会怎样传播呢?

教师演示并指出: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讨论总结: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的折射规律。

知识点三:光的折射的应用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有哪些?看哪组想得多。

应用举例:在岸上看到清澈的河水变浅了,为什么?

答:河底反射的光由xxx斜射入xx时,在水面发生xxx,折射光线xxx(填靠近或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看到的是河底的xx像(填实或虚),像在河底的xx方(填上或下),所以河底变浅了。

[问题]:试回答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何向上弯折了?

三、巩固提高:

下列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A.树荫下地上有很多光斑B.人在河边看到“白云”在水中飘动

C.奇妙的“海市蜃楼”景观D.从侧面看鱼瓶中的鱼变大了

3、一束光经过一三棱镜,试完成光经过棱镜后的传播径迹

4、有经验的渔民在插鱼时,不是向着看到的鱼的方向插,而是向着看到鱼的下方插,这是为什么呢?

5、对比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异同。

四、学后反思:

光是我们的朋友,通过本节学习,你对“光”肯定有新的认识,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说说自己还有哪些的困惑,你一定会进步得更快。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董凤春

一年级数学下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设计

董凤春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62页及63页练习十一四。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学会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归结为10以内加减法,树立转化意识。

3、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意识,感受算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的难点:口算的算理、算法。教学准备:图片、小棒。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以用引算。

1、走进情景。

a、观察主题图,收集数据(有三盒书,一盒十本)。b、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四人为小组互相说一说。

2、汇报。

学情预设:三盒一共有多少本?

3、学生尝试解决。

4、板书:10+20 =30

5、揭示课题

a、观察算式,10、20、30都是什么数? b、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关注经验,以用明算。

1、交流算法。

(1)小组讨论10+20的计算方法。(2交流汇报:你们组有哪些方法? a.数的方法:10、20、30。

b.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所以10+20=30 c.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d.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1个10,20里面有2个10,加起来一共是3个10,也就是30。

e..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2、组织评议。

a、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b、小结计算方法。

3、师:接着我们看30-20=10,你又是怎么算的?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三捆减去二捆就剩下一捆,一捆就是10 生2:我是用看减想加的办法算出来的,因为10+20=30,所以30-20=10 生3:3-2=1,30-20=10

三、动手操作,感知算理,归纳算法

(1)摆一摆,算一算 40+20 60-20 60-40(2)全班交流。

(3)小结:我们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也就是几个十加减几个十,变成几加几,几减几,但是要记得添上0.四、巩固拓展,以算促用

1、学生完成“做一做”第二题。请孩子们独立完成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指算式说,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师:计算时要注意用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

2、游戏:“鸭妈妈找孩子”

3、想想做做

4、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5、看算式说情境。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0+20= 30

1个十加2个十得3个十,是30

1+2=3

10+20=30 30-20=10

10+20=30

30-20=10

第四篇:初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分析本单元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3、内容结构(知识结构)

4、三维教学目标

5、教学重点与难点

(1)突出“教学重点”。(2)突破“教学难点”。

6、教学策略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技巧、策略。

7、课时安排

本单元所需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

 重点:怎么强化?  难点:怎么突破?

3、教学方法

自主互助、情境教学、实验探究等。

4、导学流程

(1)情境导入,展示目标(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3)展示反馈

(4)精讲点拨(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疑难问题和规律性问题)

(5)课堂小结(收获、不足、改进)

(6)达标测评(基础性的)(7)拓展提高(开放性的)课时备课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导入:体现新旧知识的衔接,与本课知识要联系紧密;

(2)学习目标:力求简明扼要,目标不宜过多;(3)自主学习:自学内容应具体到那一页那些段落。学案的设计要适当留有空白,让学生记录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合作交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预见性,引导学生探讨与课本知识密切关联的问题,与教材无关的假问题应予剔除。

(5)精讲点拨:教师针对学生的疑点,困惑点,适当点拨,注重引导。

(6)达标训练:题目不宜过多,类型要全,要有代表性和层次性。

(7)拓展提升:适度拓展,要考虑到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8)课后作业:作业注重梯度,分层次布置,提倡有选作作业。

教学流程与模式:三四五教学模式

三阶段是指:

课前预习——课上探究——课后训练 四环节 : 课堂教学的十六字方针: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精讲点拨,有效训练”。

五课型:

 新知探索课  知识梳理课 习题 训 练 课  检测 讲 评 课  实验 探 究 课

一、新知探索课环节解读

1、课前预习

(1)明确预习目标。(2)完成预习问题。(3)巩固预习效果。(4)发现预习疑惑。

2、课内探究

(1)情境导入,确认目标。(2)预习总结,自主研修。(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4)精讲点拨、跟踪训练。(5)归纳总结,应用达标

3、课后练习

(1)延伸训练。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后作业。作业要具有巩固性、适量性、针对性、落实性。或布置有关研究性学习活动。(2)反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应及时批阅,对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反馈矫正。

二、知识梳理课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

(1)明确复习目标。(2)梳理知识,构建网络。(3)自我检测。(4)预习总结。

2、课内探究

1)预习总结,展示问题。(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3)精讲点拨、总结升华。(4)深化训练,提升能力。(5)反思总结,随堂检测。

3、课后练习

(1)达标训练。对学生的薄弱环节以及重点知识与方法,再精选相应习题进行课后训练检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整理,把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中。

(2)反馈评价。通过教师收缴批阅或学生互批等方式,了解达标训练情况。针对达标训练中再次出现的问题,教师进一步在知识理解、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技

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还应设计一定量的补充练习题,进而达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三、习题训练课环节解读

1、课前预习

(1)明确目标。(2)知识梳理。(3)自我检测。(4)自我反思。

2、课内探究

(1)预习总结,搜集问题。(2)典型引导、自主练习。(3)合作交流,反思内化。(4)重点点拨,方法指导。(5)反思总结、变式训练。

3、课后练习

(1)二次过关。针对出错多的练习题目,再设计类似的变式训练题,进行二次过关,以检查学生改错程度和掌握程度。

(2)反馈评价。教师应及时批阅二次过关训练题,并做出相应的反馈和矫正。

四、检测讲评课环节解读

1、课前预习

(1)分析体验。(2)纠错寻因。(3)查漏解惑。(4)总结反思。

2、课内探究

(1)考情分析,确立目标。(2)自主合作,互补完善。(3)展示思路,暴露问题。(4)释难答疑,方法指导。(5)变式训练,升华提高。(6)反思总结,自我整理。

3、课后训练

(1)二次达标。针对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问题,再设计一些相应的逆思路题或变式题进行二次过关考试。题目要针对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题量不要太大,要求学生限时完成。

(2)反馈评价。教师要及时批阅二次过关试卷,并做出相应的反馈和矫正。

六、实验探究课环节解读

1、课前预习

(1)明确实验目的。(2)了解实验原理。(3)知识链接。

(4)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2、课内探究

(1)明确任务,强化要求(2)自主学习、自主探究。(3)小组互助、合作探究。(4)交流体会,升华提高。

3、课后延伸

1)完成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过程、结果、结论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方法和经验总结可以小组为单位,以书面形式写好)。

(2)拓展思考训练。教师

设计少量与本实验相关的拓展思考题和实验练习题,引导学生将教材中部分实验进行变式重现,要求学生限时完成,及时批阅。三级学案(预习、讲授、训练学案):

(一)预习导学案

1、预习目标

2、预习重点难点

3、预习提纲

4、预习流程(1)自主预习(2)自我检测(3)梳理疑难

第五篇:高二物理《光的衍射》教学设计

资料有大小学习网收集 www.xiexiebang.com

光的衍射教学设计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笔者在“光的衍射”一节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

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对“光的衍射”一节的处理是基于单缝衍射和圆孔衍射两个实验,而且以此说明光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和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教材中两个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发现:光通过不同形状的障碍物发生衍射时,其衍射图样不一样。再进一步演示和观察光通过正三角形孔、正方形孔、正多边形孔的衍射现象加以验证,并介绍光的衍射在现代技术上的应用,如X射线通过晶体发生晶格衍射。反过来,用对应的衍射图样来推测晶体的微观结构。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受到限制,以及对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规律进一步再认识,使学生对光的衍射现象的认识得到升华。

二、实验器材及操作

光源选用激光笔,缝和孔的具体制作过程简述如下:

用刀片、缝衣针等工具在不透光的塑料卡片(如电话卡)上,分别刻制出不同宽度的缝和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孔。如图1所示卡片上制作宽度约为2 mm的缝a和宽度约为0.5 mm的缝b;如图2所示卡片上制作直径约为2 mm的圆孔c和直径约为1 mm的圆孔d;如图3所示卡片上制作线度都约为1 mm的正三角形孔e、正方形体正多边形孔g。

演示时,把有孔或缝的卡片固定在支架上作为挡板,在相距1 m左右的位置,把激光笔光源照射到缝或孔上,在光屏(可以把白色墙壁作为光屏)上可看到相应的衍射现象,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

三、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师问: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现象,既然光也是一种波,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

资料有大小学习网收集 www.xiexiebang.com

资料有大小学习网收集 www.xiexiebang.com 学生讨论。

2.分析问题

师问:衍射是波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波要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也即人们肉眼能直接观察到波的衍射现象)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生答:波要发生明显衍射,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只有障碍物或缝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或者比光的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师问:怎样才能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呢?

生答:光的波长很短,而可见光的波长实际上只有十分之几微米,一般物体的尺寸都比它大得多,因此,很难看到光的衍射现象。但是若障碍物或缝的尺寸很小,与光波波长差不多时,就应该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3.实验验证

实验一:如图4所示装置,把激光笔发出的激光分别照在单缝b、d上,观察屏上的图样。

现象及分析:当激光照在宽缝a上时,光沿着直线方向通过缝,在屏上产生一条跟缝的宽度相当的亮线;当激光照在窄缝b上时,光通过缝后就明显地偏离了直线传播方向照到了屏上相当宽的地方,并且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如图5所示,这就是光的衍射现象。

实验二:在上述实验中,把挡板换成图2所示卡片,把激光笔发出的激光分别照在圆孔c、d上,观察屏上的图样。

现象和分析:当激光照在直径较大的孔C上时,在屏上得到一个圆形亮斑,圆的大小跟按光

资料有大小学习网收集 www.xiexiebang.com

资料有大小学习网收集 www.xiexiebang.com 沿直线传播规律作图得到的一样。当激光照在直径较小的孔d上时,屏上得到一些明暗相间的圆环,这些圆环达到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光沿直线传播所对应照明的区域,如图6所示。

小结:上述两个实验说明:当缝或孔较大(比光波波长大得多)时,衍射现象不明显(肉眼很难直接观察到);当缝或孔很小(与光波波长接近或比光波波长更小)时,衍射现象十分明显。

4.知识延伸

师问:同学们,试比较上面单缝衍射和圆孔衍射图样,有那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生答:相同点都是明暗相间的条纹。不同点是圆孔衍射条纹为圆环形状,而单缝衍射条纹是直线形状。

师问:通过比较,说明衍射图样的形状与什么有关? 生答:衍射图样的形状与障碍物的形状有关。

师问:如果用其他形状的孔,发生衍射时得到的衍射图样又怎样呢?

实验:在图4所示装置中,把挡板换成如图3所示卡片,依次演示激光通过正三角形孔e、正方形孔f、正多边形孔g发生的衍射现象,其衍射图样分别为如图7、8、9所示。

师问:通过比较、分析衍射图样与障碍物的形状,这些实验进一步说明了衍射图样与光通过的小孔的形状有关的结论,得出这一结论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讨论。

师问:能不能通过衍射图样,反过来推知小孔形状(或障碍物的结构)呢?

生答:由实验可知,衍射图样和孔的形状是一一对应的,因此,由衍射图样可以推知小孔的资料有大小学习网收集 www.xiexiebang.com

资料有大小学习网收集 www.xiexiebang.com 形状。

5.实际应用

师介绍:在现代应用光学分析技术中,科学家根据衍射图样与障碍物的结构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利用X射线穿过晶体后发生晶格衍射时,不同的晶体产生不同的衍射图样,仔细分析得到的衍射图样,从而推理得出组成晶体的原子是如何排列的。师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利用X射线呢?

生答:一方面X射线穿透能力强,另一方面其波长与晶体分子大小差不多,因此,X射线通过晶体时能够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从而得到清晰的衍射图样。

师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弗兰克林这位具有非凡才能的物理化学家,成功地拍摄了不同温度下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如图10所示,把这些各种局部的结构形状汇总。

DNA的衍射图片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全面。此时,沃森和克里克也在剑桥大学进行DNA结构的形究,他们看了那张照片后,很快就领悟到了DNA的结构──两条以磷酸为骨架的链相互缠绕形成了双螺旋结构,氢键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因此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X射线衍射在纳米技术的研究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师问: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发现显微镜放大倍数是要受到限制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

生答:当被观察的微小物体尺寸与可见光的波长差不多时,就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这样就得不到清晰的像。因此,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受到了限制。

师问:光的衍射现象说明光沿曲线传播,这不是与前面学到的“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矛盾吗?

学生讨论。

资料有大小学习网收集 www.xiexiebang.com

资料有大小学习网收集 www.xiexiebang.com 生答:不矛盾,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光的传播规律:一方面,光在没有障碍物的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另一方面,在障碍物的尺寸比光的波长大得多的情况下,衍射现象不明显,也可以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在障碍物的尺寸可以跟光的波长相比,甚至比光的波长还小的时候,衍射现象十分明显,这时不能说光沿直线传播了。

四、教学后记

通过对光经过各种形状的孔产生的衍射图样的观察,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各种形状的衍射图样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让他们体会到了物理知识的奇、趣、美。对孔的形状和衍射图样的对比分析,得出重要的结论:衍射图样随孔的形状改变而改变;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介绍X射线的晶格衍射的应用等知识也就水到渠成。因此,对课本知识的适当延伸、拓展,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当今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资料有大小学习网收集 www.xiexiebang.com

下载董光春物理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董光春物理单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物理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看不见的光 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红......

    物理教学总结-董学江

    教学总结 教师:董学江 紧张忙碌的高二下学期结束了。回首半年来的物理教学工作,有许多感触。参加工作不久的我,教学各方面都没有一点经验,加上随着教育的发展、高中扩招等诸多问......

    光教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书上第28-29页。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1.光是直线传播的。 2.光的速度为30万千米每秒。过程与方法: 1......

    八年级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全文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

    初中物理八年级《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巧设教学模型 帮助学生探究——《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光的反射现象,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认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了解光的反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光的反......

    初中物理八年级《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三模块”法中彰显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的第一节,主要内容为光源、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及......

    人教版物理第二章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

    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 仪器材料 红外线演示仪、空气清香喷雾器、幻灯机、三棱镜、紫外线验钞笔、真、假钞票、太阳镜、防晒霜及课件。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太阳......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学设计5篇

    高唐县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第四章 光现象 第二节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教学设计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 学生 分析 这节课之前,学生已探究过光的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