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脉的变化教学设计(模版)

时间:2019-05-12 19:0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脉的变化教学设计(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脉的变化教学设计(模版)》。

第一篇:山脉的变化教学设计(模版)

《山脉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美丽的山脉吗?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壮美绮丽的山脉风光。

2、多媒体出示:山脉风光,学生欣赏后说说感受。

3、师:这壮美绮丽的山脉风光,让我们赞不绝口,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视频:山形成)

5、师:地球内部自然力量的作用导致地壳板块运动形成山脉,然后一些来自地球外部的自然力量对像美容师一样对山脉进一步塑造,使山脉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千姿百态。今天我们学习《山脉的变化》一课,探究一下影响山脉形态变化的地球外部自然力量有哪些?

二、猜想假设

1、师:山脉形成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有早有晚,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大家看下面两张不同的山脉照片,说说这些山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呢?

2、学生观察、描述两种山脉在外形上的特点。(有的险峻陡峭,有的起伏平缓。)

3、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指向图片)同学们猜一猜像这类起伏比较平缓的山脉大约形成于多少年以前?(学生猜测。)

4、师:山脉不足五分之一,像这类起伏比较平缓的山脉形成于3亿年以前,我们称它们为“老”,而这一类陡峭、险峻的山脉形成于6000多万年以前,我们称它们为“幼脉”。

5、师:同学们想一想,起伏平缓的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大胆猜一猜险峻陡峭的幼年山脉是受到了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变成平缓的老年山脉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并说出你的理由、根据。

(多媒体出示设计提示: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造成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岩石破碎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6.大胆猜想。

①学生认真思考,自己做出猜想。

②组内讨论:先各自说一说自己的猜想,讨论是否有切实、合理的依据,从而去除一些不切实际的猜想,然后把本组的讨论结果记录下来,以便交流。(填表)

7.交流猜想。

①各小组交流猜想,并说一说猜想的依据。

(教师适时启发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有可能影响到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力量,并以“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追问学生猜想的理由。)②教师以板书整理学生的发言。学生可能会想到的因素有:

a.温度的影响。b.水的作用。c.生物的作用(如植物根的生长)。d.其他物质的腐蚀作用(如酸)。e.风的力量

三、设计方案

1、师:关于引起山脉变化的原因,你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用什么办法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呢?(学生会想到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请每组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多媒体出示设计提示:①根据猜想首先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可以选择一个题目。)②根据自己的猜想和生活经验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注意: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且岩石的破碎是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想想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模拟什么样的环境?)③你准备如何操作实验?实验中可能出现什么现象?能说明什么?)

2、学生开始小组研究、设计,师巡回指导。(填表:方案)

3、交流实验方案(1)、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2)、全班交流方案。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完善自己方案的目的。

(可适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是否有明确的模拟对象、模拟实验材料的选取是否恰当、实验中是否存在危险、应采取什么安全措施„„)

4、确定小组实验内容

师:刚才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方案,下面咱们根据这节课时间和分组实验材料看一下哪个方案比较适合咱们今天课上完成?

那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温度变化会不会对山脉的变化构成影响,关于其他猜想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再做实验验证。(玻璃—岩石

冷水—冷环境

灯—热环境)

四、实验探究

1、实验提示

2、学生小组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计的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研究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①千万要注意安全!

②小组合作实验,要分工明确,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单的填写。③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3、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实验,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填写记录单)

五、得出结论

1、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其他小组的研究与木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2、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认为使岩石发生变化的自然力量都有哪些?(教师板书学生们得出的结论)

3、揭示风化作用。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实验验证,我们知道了温度变化是造成山上岩石破碎、山脉变化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像我们猜想的那样,也会对山脉的变化造成影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风化作用即引起山脉变化的各种因素:温度变化、空气、水、生物、酸的溶蚀„„)

4、通过实验和影片中的介绍,我们知道影响山脉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5、得出结论: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酸的溶蚀„„

6、这些因素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风化作用。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统一过程。

六、拓展延伸

1、认识蘑菇石:试解释形成原因。

2、课下完成实验2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3、我们周围的山脉属于老年山脉还是幼年山脉?想象一下,再过千年、万年或上亿年后这些山脉会变成什么样子?

七、评价总结

1、自我评价

2、总结

多种内外力作用引起的地球物质运动不断地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态,从而使陆地环境更加丰富多彩,山脉的变化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了山脉,地球上还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地形地貌,如沙洲、蘑菇石、钟乳石、溶洞、丘陵„„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们的变化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请同学们课下多搜集一些资料、图片,今后的科学课上我们会继续研究,探索。希望你们成为李四光似的地质学家。

第二篇:主要的主要山脉教学设计

课题:《主要的主要山脉山脉》

设计人:马胜超 设计说明

本节是在学生对我国地形总的特点和地形的宏观分布有所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山脉分布的知识。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又往往是其他地形单元的分界线和重要的地理界线。因此,学习地形分布的知识,关键要掌握山脉的分布。本节课应注重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具,使学生读图感知获取知识.通过画面的动静结合、问题的设置和填图练习,最后达到在图上巩固知识的目标。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 理解山脉及其走向的概念。

2. 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其分布。3. 知道山脉是地形的骨架。能力目标:

使学生形成我国主要山脉的空间观念。德育目标:

1. 激励学生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德精神。2.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德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难点: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家喜欢旅游吗?喜不喜欢爬山?请几位同学发言:登过那些山?学生查阅地图找一找自己去过的山的位置、海拔等。(播放录像:我国有许多高大而绵长得山脉,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装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主要的山脉。

(板书)第二节

主要山脉

(图片展示)学生观察山脉景观图片,思考山脉的形态特点。

(学生发言)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观察的细致性,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归纳小结)山脉多按一定方向延伸。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为走向。(过渡)我国有哪些主要山脉?其走向如何呢?(板书)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播放图片)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闪烁东西走向的三列山脉。(学生对照图片在教材图上描出闪烁的三列山脉)问题:1.这些山脉是什么走向?

2.教材上把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称为“一列”,你觉得有无道理?为什么?

3.这种走向的山脉共有几列?

(学生读图思考)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走向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回答归纳)东西走向的山脉从北向南共有三列:最北一列是天山——阴山,中间一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一列是南岭。

(教师提醒学生用“最北”、“中间”、“最南”把三列山脉相互间的位置描述出来,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板图)在中国轮廓图上画出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教师每画一列,学生说出其名称。)(提问)我国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哪列山脉?它是什么走向?这种走向的山脉有几列呢?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播放图片)先显示三级阶梯分布图,闪烁“大兴安领——太行山——巫山——雪锋山”,再显示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闪烁东北——西南走向的各列山脉。

(学生回答归纳)提醒学生怎样用语言把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描述出来。“最西一列”、“中间一列”、“最东一列”。

(板图)在中国轮廓图上画出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学生说名称)(播放图片)雄伟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雄姿。

(讲解)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东西绵长达2400千米,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达8848.13米,这一举世无双的高度直到1975年才精确测定。征服珠峰是多少人的追求和梦想啊!

(阅读)“读一读:珠峰探险”,学生讨论,谈感想。

通过谈感想,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读图)找出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

看一看喜马拉雅山脉得走向,找出喜马拉雅山及主峰珠穆朗玛峰的位置。(提醒学生可联系我国西南面邻国的知识去找)

(板图)在板图上画出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以及尼泊尔的边界。(过渡)我国的山脉除以上三种走向外,还有其他走向的山脉?

(学生完成“做一做)栏目,教师在板图上画出阿尔泰山、祁连山、横断山脉。)(板书)

二、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播放图片)中国地形图,闪烁我国主要山脉。

(讲解)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纵横交织,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巩固练习] 1.抢答比赛:显示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闪烁某列山脉,学生分组抢答。2.在课前引发的空白中国地形图上填注山脉的名称。(教师提醒学生按列填注,填注要准确、规范)【本课 小结】(播放风光片)“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一座座山脉或雪峰林立,或峻峭挺拔,无不令人赞叹大自然那鬼斧神工的魅力,也给人们代来了美好的遐想和无限的向往。同学们,努力吧,登着知识的阶梯,攀上科学的巅峰。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主要山脉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第三篇: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教学设计

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和主要山脉示意图,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并准确指出山脉的走向和分布。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类地形图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山脉分布的空间概念,进而初步建立起主要山脉分布的“脑地图”。通过珠峰探险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纵横交错分布在广阔的国土上。很多山脉成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如各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一些省区的分界线、一些气候区的分界线、其他各地形区的分界线等。要认识我国各地形区的具体分布,首先要了解山脉的分布,记住山脉的走向及其分布。掌握好本节知识,为第三、四节学习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地形区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第四章中国的气候及下册书中国分区部分做好铺垫。因此教材把主要山脉安排在其他各地形区的前面讲述,可见本节知识在全章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采取图文结合的形式一一列出主要山脉,按走向分为五组,除正文中的三组,还通过“做一做”补充进两组。五组山脉中,又以前两组为主,即“三横”、“三纵”。在众多山脉中,教材选取喜马拉雅山脉做重点介绍,因为喜马拉雅山脉是我国长度最大、海拔最高的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所以教材紧接着进入到对珠峰的介绍。介绍了珠峰恶劣的自然环境、人类征服珠峰的经历,特别是我国登山队征服珠峰的经历,意在颂扬顽强的精神。

“山脉构成地形骨架”部分内容不难,所以教材给出一表格,列出一些做为地形分界线的山脉,要求学生读图找出山脉两侧的地形区。这个安排,既增加了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还为第三、四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最后的“做一做”能够使学生及时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头脑中“我国山脉”的脑地图的建立;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填写注记的能力。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就知识而言没有难点,但在能力要求上具有一定难度。要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幅我国山脉的分布图,紧凭

一、两次的读图练习是达不到的。因此要精讲多练,多练既要体现在本节的教学中,也要在今后各节的教学中反复训练、巩固。建议以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为主。

关于“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建议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空白的中国政区图,教学分三个环节进行,每个环节都充分利用地图并结合计算机进行。第一环节,读图获取信息:在教师的指导和演示下,学生从图中读出主要山脉的名称和走向;第二环节,画图准确定位:在教师的指导和演示下,学生在空白的中国政区图上,用不同颜色的水笔画出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并提醒学生注意山脉的分布与省级行政区划的位置关系;第三环节,填图复习巩固:将学生编为两人一组,用各自画出的图互相考察练习,随后再填写上注记。

关于“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建议以学生活动为主,结合教材中的表格,在地形图上查找即可。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起山脉分布的空间概念。

〈教学手段〉

计算机: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教学过程>

上节学习了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其中之一是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地形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山地,约占1/3,这节我们学习我国的主要山脉。

第二节主要山脉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使天山、阴山闪动。

找出画面中闪动的山脉,说出名称和走向。

重复上述过程至三列东西向山脉完成。

(总结板书)

1、东西走向的:(1)、(2)、(3)

再重复上述过程,依次找出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总结板书)

2、东北—西南走向的:(1)、(2)、(3)

再重复上述过程,完成另外三种走向的山脉。

(总结板书)

3、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

、南北走向的:

(讲述)在我国众多的山脉中,位于我国同印度、尼泊尔边境线上的喜马拉雅山脉是最为雄伟壮丽的,也是世界著名的山脉。

(学生活动)参照P23图3,在空白的中国政区图上画出主要山脉。提示注意:

1、不同走向的山脉用不同颜色的水笔画,2、山脉的位置要准确,注意与省区的位置关系、与河流的位置关系。

(练习反馈)教师用计算机显示山脉、学生说出山脉名称。开始速度可慢些,逐渐加快速度,达到熟练。(或让两人一组,用自己画的图互相考查、练习)

(学生活动)在自己画的图上填注山脉名称。

(讲述)我国众多的山脉,纵横交织,把地表分隔成若干个相对低下的地形区——高原、盆地、平原。

(学生活动)对照中国地形图,填出P2做一做表格中的空项。

(总结板书)

二、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讲述)教师在中国山脉分布图上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

(设计思想)

本节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山脉分布的空间观念,所以教学应围绕如何突破这个难点而进行。为此,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读书→画图→填图。第一个环节,要求比较简单,通过画面上山脉的闪动,吸引学生注意力,迅速找出山脉的名称,并对山脉的位置有一个粗略的印象。但是山脉的位置是要求准确掌握的,这对其他地形的分布有定位作用,也对分区地理的学习有重要作用。而仅靠用眼睛去读图是达不到这个目的的,所以第二个环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这样就能够掌握山脉的准确位置了。当然,在画图前教师要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在画图过程中根据情况随时指导。山脉的分布已经准确落实在图上了,还需要把它们印在学生的脑子里,因此第三个环节,在反复练习后,要求学生填写山脉注记,从而使山脉的分布这张“脑地图”初步形成在学生头脑中。三个环节使学生的眼、口、手、脑充分活动并结合起来,使地图从学生的眼中转移到学生的脑中。

关于喜山和珠峰这部分内容,视觉上的信号刺激比语言上的刺激要强烈得多,所以通过计算机展示一段影象资料,教师就可以不再描述了。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主要山脉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1、东西走向的:

2、东北——西南走向的:

3、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

、南北走向的:

二、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探究活动

堂上将学生分组,人数自定,每组发一块布。

黑板上(或屏幕上)出示下列思考题:

把一块布平放在桌面上,试试看,在怎样的情况下,布会出现纵向的皱褶;在怎样的情况下会出现横向的皱褶。根据这个现象,你觉得我国主要山脉中的三列东西走向的和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组织学生讨论,之后每组派代表回答,最后由教师总结

第四篇:主要山脉教案2

主要山脉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山峰、山脉的意义并知道山脉走向的表示方法。

2.使学生能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我国主要山脉的位置并说出其走向,能在空白中国政区图上.填绘我国主要山脉。

3.使学生知道山脉不仅是构成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还多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4.使学生能根据我国山脉分布大势,分析我国各地形区分布的和谐与统一。5.充分利用课本中“珠峰探险”的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勇于探险的精神,并要正确引导学生看待探险活动。

教学重点 1.山脉的走向。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3.山脉不仅是构成地形的基本骨架,还是重要的地理界线。教学难点 l.山脉的走向。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挂图,写有各主要山脉名称的吹塑纸条(与板图的比例要适当),投影仪及自制投影片(中国政区空白图),录像机,中国政区空白图(每个学生一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黑板上副板书位置写出“一____山峰,一____山脉”,让学生填写量词。

【引导思考】如何用图形的形式在黑板上表示一座山峰、一条(或列)山脉?用语言表述山峰、山脉的最大区别?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概括补充】拿一简单模型做示范,区别山峰、山脉,并讲述山脉是有一定延伸方同的,其延伸方向即走向。拿两个相同模型,交叉放置,让学生说出两个模型各自的走向。

【教师板图】在副板书位置画出地平面上的方向,再画几条线段,让学生说出其延伸方向。

学生讨论。【教师概括】走向即延伸的两端方向加起来。

【引导学生活动】同桌为一组,一人画线段、一人说走向。

【出示挂图】“中国地形图”,任指几条山脉的走向让学生判断,如大兴安岭、阴山等。【板书】第二节主要山脉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出示挂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自制,为排除干扰,仅包含东北—西南、东西走向的山脉,且底图为政区图)让学生找出与阴山走向相同的山脉,并说出名称。

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有什么规律。

【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于山体上。

引导学生找出东西走向的所有山脉,每找出一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其所在的行政区位置,并将其在投影片上重绘一次,同时让学生在已准备好的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绘出该山脉。

用同样方法学习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概括板书】

【教师概括】东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纬向长城”,称“三横”;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好像“三条濒海峻岭”称“三纵”。

【教师引导】欣赏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思考珠穆朗玛峰的位置。

引导学生看课文中关于喜马拉雅山的介绍,并思考:(l)喜马拉雅山的走向?(2)喜马拉雅山最高峰的位置、名称、海拔?(3)找同学到板图上画出喜马拉雅山,并标注珠穆朗玛峰。

【教师概括】喜马拉雅山是弧形山脉,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境,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其雄壮、神奇吸引了无数登山健儿。结合“珠峰探险”的课文,激发学生勇于探险,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但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探险活动)。

【板图】中国轮廓图。复习、概括,深入探讨。

教师在绘中国轮廓图的同时让学生描绘一张课本中的中国轮廓图。

绘好后,教师提出一些要求,用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按照要求挑选写有山脉名称的吹塑纸条,粘贴在板图的正确位置上。没到黑板前做练习的同学按要求在自己描绘的图上写上山脉名称。

如: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②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上的山脉等。

让学生将前面所学过的山脉全部粘贴在板图上。

【教师承转】我国山脉很多,除了以上山脉以外,还有一些山脉也很重要。如:①在中俄边境上画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与其走向相同的还有甘肃、青海两省边界上的祁连山。

②在西南有一组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

【教师引导】学生用铅笔在自拓的图上,将走向一致的山脉首尾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图。

整个中国就好像被一张网所覆盖,这张网有什么奇妙之处吗? 【教师引导讲述】①指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②指出昆仑山、祁连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③指出昆仑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④指出天山、阿尔泰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⑤指出祁连山、秦岭、太行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⑥指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每指一个网格,学生都可能会说出一个地形名称,若有问题,教师给以补充。使学生明白每个网格中都有一个地形区。引导学生讨论山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板书】

二、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1.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山脉纵横交织.把我国分成若干个地形区(可重述各地形区名称)。

【扳书】2.山脉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①各地形区皆以山脉为界。

②有些山脉是行政区界线,如太行山西侧是山西省,东侧是河北省;武夷山西侧是江西省,东侧是福建省等。

③有些山脉是自然地理界线,如秦岭是南、北方的界线。

【出示投影片】中国地形图或挂中国地形图挂图。

①分别让学生指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横断山,并让他们说出各条山脉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名称。

②分别让学生指出天山、昆仑山让其说出其南北两侧的地形区名称。

③分别让学生指出太行山、武夷山、巫山让学生说其东西两侧行政区的名称。

④指出其它一些山脉让学生说出其所在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概括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主要山脉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1.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2.山脉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小资料

你真的决定去探险了吗? 野外,你可能几天见不到一个人影,可能面对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可能被野兽围攻,可能被沙暴袭击,可能迷失方向,可能……可能……,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面对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困扰。比探险物质准备更重要的是探险心理准备。

探险的你应注意:(1)具有丰富的野外生存知识。(2)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接近自然。(3)结伴而行。

(4)选定探险区域后,对该区要有足够的认识(5)行动前要拟定详细计划。

(6)在探险活动中,要防止迷路,要会野外定向。

第五篇:《深浅变化》教学设计

《深浅变化》教学设计

稻田镇赵庙初中郭玉

五年级上册

第5课 深浅变化

课题

深浅变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来源

美术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课 第17-18页

课标分析

本节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认识与理解线条、空间和明暗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运用对称与均衡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本课并非专业的素描课,而是让学生感受到素描的艺术魅力。

课标分解

学生学什么:观察不同的绘画效果,学习利用铅笔的轻重和用线的疏密,由影调变化来体现立体感。

学到什么程度:

目标确

1.认知感受光影下物体明暗深浅,强弱浓淡的效果,由影调变化来体现立体感。初识主体主义绘画,体会绘画表现的多样性。

立依据

2.掌握表现明暗层次感和立体感的皴线方法。尝试通过用笔轻重与笔触排线的疏密变化,表现物体由弱到强,由淡到浓的明暗效果和立体层次感。

学生怎么学:

1.欣赏感受,了解光线变化使物体产生明暗和光影变幻体现出的立体感;

2.尝试用铅笔皴线探究皴线方法及轻重变化并自主创作表现一幅作品;

3.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等不同的形式探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层次感和表现,对立体的形体组合、明暗表现。

教材分析

色彩的明度即色彩的深浅程度,或者说是明暗程度。本课安排深浅明暗练习,运用手中的笔的不同力度和皴线疏密产生不同的明暗色彩变化,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素描明暗深浅的变化有直观的感受和体会。光影现象的认识在绘画中的初步运用:深浅排线方法。用铅笔排线,尝试通过用笔的轻重变化与线条的疏密变化来表示深浅变化的明暗效果和立体层次感。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正是由儿童向少年的转型时期,立体思维已经开始发展,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喜欢用各种方法去尝试绘画的立方体效果,但是他们更多的追求现实和真实的东西,虽然他们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但如果用专业素描的教学方法去教处于转型期的孩子,难度很大,因此需要开展“趣味素描”的课堂教学。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了解光线变化使物体产生明暗和光影变幻体现出的立体感,感受深浅变化使物体充满了立体感和空间层次感。

2.技能目标:探索不同的皴线方法,用笔轻重与笔触排线的疏密变化,表现物体由弱到强,由淡到浓的明暗效果和立体层次感,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形成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评价任务

任务一:给大家带来两幅画,观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为什么物体会产生深浅变化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出示几何体石膏,把它放在光照下,你看到了什么?

评价标准:1.能说出两幅画的相同点和不同的地方。

2.能说清楚物体产生深浅变化的原因。

3.能说出石膏体产生深浅变化的原因。

任务二:欣赏大师的作品,毕加索的《奥塔山丘上的房子》,看了这个立体派大师的作品,你们有什么感受?

要求:仔细观察图片,谈一谈感受。

评价标准:能说出毕加索大师用概括的手法将看到的景物都简化成了几何形体,利用深浅变化,来表现光影效果。

任务三:深浅变化的排线练习

1.示范画法,学生练习。

深浅变化的排线方法:重而密,色就深;轻而疏,色则浅。

将正确画法和错误画法进行对比,学生看到不同。

评价标准:说出排线的注意事项:方向一致;轻重均匀;疏密变化。

2.观察图片总结深浅变化的表现方法。

评价标准:(1)能总结出深浅渐变由深到浅、过度均匀。

(2)相邻的面交错变化。

任务四:阅读学习活动二的作业要求,拿起手中的笔创作一幅作品。

评价标准:造型合理,构图饱满。表现物体由弱到强,由浅到深的明暗效果和立体层次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对比观察,导入课题

1.对比观察一组图片。

2.做光照实验,3.欣赏范作

引出课题

1.问:同学们觉得这两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从学生的回答找到深明暗浅变化这一切入点;

3.展示石膏体做光照实验。

4.出示素描范作,感受深浅变化使物体充满了立体感和空间层次感。

5.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

1.学生回答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都是长方体和圆柱体;不同:第二幅加了线条,有明暗深浅变化。)

2.发现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形成了深浅变化。受光多的颜色浅,受光少的颜色深。所以是光让物体产生了深浅变化。

3.深浅变化使物体充满了立体感和空间层次感。

会听:学生能够听明白老师问的问题;

会看: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不同;

会想:学生能够动脑思考,不同点产生的原因;

会说: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会问:能提出合理的问题。

合作交流

1.欣赏大师的作品,毕加索的《奥塔山丘上的房子》,看了这个立体派大师的作品,你们有什么感受?

要求:仔细观察图片,谈一谈感受。

2.教师总结: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深浅变化就表现出了物体的光影效果。

1.跟同桌进行交流;

2.试着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抽象、看不懂、由许多几何立体图形组成,感觉有光的照射,有深浅变化)

评价标准:能说出毕加索大师用概括的手法将看到的景物都简化成了几何形体,利用深浅变化,来表现光影效果。

新知探究

1.从最基础的排线开始,请大家看老师怎么画。首先画一个长方形,然后从左到右由深到浅来排线。观察是用什么方法来产生色块的深浅变化的?

2.请同学们尝试拿起铅笔试着排一排,看看有怎样的新发现。

3.将错误和正确画法进行对比问哪个更好?为什么?总结:排线注意:方向一致;轻重均匀;疏密变化。提醒同学们注意到这三点,排线深浅过度才能更自然。

4.欣赏图片怎么排线才有立体感和层次感。从这两幅图中发现了什么方法?总结:由深到浅、过度均匀、交错变化。

1.观察线条排列的方法。

2.运用手中的笔的不同力度和排线的疏密感受深浅的变化。

3.通过画法对比总结排线的注意事项。

4.小组交流图片里的深浅渐变怎样才能更好的突出立体感和层次感。

评价标准:1说出排线的注意事项:方向一致;轻重均匀;疏密变化。

2.能总结出深浅渐变由深到浅、过度均匀。

3.相邻的面交错变化。

创作提升

1.欣赏学生作品,阅读学习活动二的作业要求,拿起手中的笔创作一幅作品。要求:几个图形或者相连的一组几何图形。

2.教师点评:想象画出各种图形,有创意地重叠、遮挡,注意构图饱满。正确运用排线方法,做到深浅渐变过渡自然,交错变化。

3.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我们的大自然让艺术家感受体会了色彩的深浅变化之美,艺术家就将这种美的感受再现运用到了生活之中,艺术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美和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请记住: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1.欣赏作品,思考如何构图,动手创作。

2.作品创作完成后,学生自评: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3.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提出改进意见?

评价标准:1.临摹或创作图案,注意构图饱满;

2.由深到浅,过度均匀,交错变化;

3.感受深浅变化带来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4.组合的画面既有深浅明暗层次,又美观好看。

板书设计

第5课 深浅变化

用笔轻则淡,重则浓;

线条疏则弱,密则强。

下载山脉的变化教学设计(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脉的变化教学设计(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月相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本课是在了解了月球的概况后认识月相的变化。本课主要包括了月相、给月相排序和观察白天......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2、过程与方法: (1)、持续......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月相变化 教学目标: 1.掌握月相的定义和月相的形成原因 2.理解月相变化规律并能够根据月相图判断出农历时间 科学概念: 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大全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章节复习课 教学设计 ( 2010-12-30)复习目标: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制造原理、摄氏温度的规定,知道摄氏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会使用......

    中国的主要山脉教案

    中国的主要山脉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分布。 2.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地图的技能及运用中国地形图的......

    温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六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3.温度的变化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清楚变量的含义,并学会用列表和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会利用表格和......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十二册第18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系,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变量; 在具体情境中,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