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较复杂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9:5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求较复杂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求较复杂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篇:《求较复杂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求较复杂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91页信息窗1红点,自主练习1、2、4。

二、教学内容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三、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五、教具、学具

课件、两张探究单等。

六、教学过程

(一)示标示导 1.创情板题

师: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瞧,红、蓝两队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红队中7号和8号运动员在小组中的得分情况。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2:谁的投篮水平高? 2.出示目标

师: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自学指导

师:要达到以上学习目标,老师请来了自学指导来帮忙,下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91页第一个红点的内容,重点看方框中的内容.思考:(1)谁的投篮水平高呢?(2)探究求平均数的策略与方法。

(3)平均数有什么意义?

5分钟后,比比谁能汇报清楚上述的问题,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二)自主学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汇报交流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请把手放下。1.小组交流。把自己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下。2.全班汇报。预设:

(1)引出并初步认识平均数。师:谁的投篮水平高呢?

生1:我计算了他们各自的总分:7号在小组赛中共得了9+11+13=33(分),8号共得了7+13+12+8=40(分)。所以我认为8号投篮水平高。

生2:我不同意比总分数,因为两个人上场次数不同。应该比一比他们平均每场的得分。

师:他提到了“平均每场的得分”,这个“平均每场的得分”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每场得分一样多。

生2:把多的和少的放在一块匀一匀,让每场的得分一样多。生3:把多的匀给少的一些,把不一样多的,变成一样多的。师:“平均每场的得分”就是让每场得分一样多。(板书:一样多)教师小结:像这样,把几个数“匀一匀”,使每个数变的同样多,在数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作“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它。(板书:平均数)

(2)探究求平均数的策略与方法。

师:那么我们就先来求一求7号队员的平均得分是多少? 生1:(边演示边说明)我们借助统

计图,把第4场的得分拿出来2分补到第1 场,这样每场得分就一样多了。师引导生质疑:

你们为什么要把第4场的得分拿出来 2分补到第1场? 师引导生释疑:

生1:因为第4场得分最多,第1场得分最少。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才能让每场得分一样多。

课件再进行演示,教师小结:通过“移多补少”,我们求出7号队员平均每场得分是11分。

生2:我们是这样计算的:9+11+13=33(分),再用33÷3=11(分)(教师板书)

师质疑:能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吗?

师引导生释疑:我们先求7号一共得了多少分,再除以3求平均每场得多少分。

教师点拨:这是一种“先总后分”的方法,与我们“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的结果相同。

(3)揭示平均数的意义。

师:这里的“11分”是7号队员哪一场的得分? 生1:它是7号队员第三场的得分。

生2:它不是7号队员任何一场的得分。7号队员有的场次得分比11分多,有的场次比11分少,平均以后每场正好是11分。

生3:它表示“移多补少”后每场正好是11分。教师点拨:

这个“11”不是7号队员哪一场的得分。它是9、11、13这3个数的平均数,它表示7号队员3场比赛投篮的整体水平。

(4)大显身手

师:请你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8号队员的平均得分。展示方法: 生1:

生2:

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7+13+12 +8)÷4 =40÷4 =10(分)

教师点拨:这里的“10分”是8号队员哪一场的得分?

生:它不是8号队员哪一场的得分,它是7、13、12、8这4个数的平均数,它表示的是8号队员4场比赛投篮的整体水平。

(5)对比小结

师:谁的投篮水平高呢? 生: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9+11+13)÷3 =33÷3 =11(分)

生: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7+13+12 +8)÷4 =40÷4 =10(分)11﹥10 答:7号运动员的投篮水平高。

(四)学情诊断 1.检测练习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下面各题)

(1)小明的体重一定比小强轻吗?(自主练习第1题)

【方法提示】

①整理信息,想一想,你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能得出什么结论? ②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交流重点:

因为平均体重代表的是两个小组同学体重的整体水平,不代表某一个人的体重具体是多少,所以不能确定小明的体重就一定比小强轻。

(2)哪个小组成绩好些?(自主练习第2题)

【方法提示】

①整理信息,想一想,你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能得出什么结论? ②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算法。(3)李楠同学在人民商场调查了两种洗衣粉的销售情况。

哪种洗衣粉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预测一下4月份两种洗衣粉的销售情况,并说说你的理由。【方法提示】

解答第(1)题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进行估计,然后独立计算。解答第(2)题时,先让学生进行预测,再交流预测的理由。2.公布答案

学生“检测练习”结束,教师立即要求学生交换试卷,立即用一体机公布答案。

3.学生互改

同桌学生对照公布的标准答案,相互逐题判定,打出对错号,比谁全对,获得满分。

4.表扬评价

教师问“全对的举手”,教师认真统计并公布满分人数,掌声或以一两句不点名地表扬全体满分的同学。

5.互助纠错

开展组内“兵教兵”活动,“学优生”帮助“学困生”讲解订正,寻找错因。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找出典型错题,或让错题的同学把错题交上来,准备纠错。

(五)归纳小结

1.展错

用“实物站台”展示学生集中出现的错误或者发现板演中错误的同学上台更正。

2.讨论

引导学生逐题分析谁对谁错,并让学生说说对错的原因。3.评价

对学生对做题从对错和书写两方面评价,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总结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整理。

以上,我们先后运用“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的方法求出了7号、8号队员平均每场的得分。先后得出的“11分”、“10分”分别是7号、8号队员3场、4场的平均分,它们不是哪一场的得分。“11”、“10”这两个平均数表示的分别是7号、8号队员3场、4场投篮的整体水平。

平均数不代表某一个数据,它反应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代表个体,它会因每个数据的改变而改变。

在数据个数多,又比较复杂的情况,求平均数时,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就不方便了。所以我们本节课探究出了求较复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总后分”。

(六)训练达标

师:下面咱们就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书写最整洁。

作业:《新课堂》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

平均数不代表某一个数据,它反应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使用说明】 1.设计说明: 亮点之处有:

(1)开放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在解决“谁的投篮水平高”这个问题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求出平均每场的得分,而是让学生先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在交流中找到了合理的解决办法,从而体会到求平均数的意义和必要性,最后在合作探索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求平均数的好方法。

(2)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过程中,经历了“平均数”的形成过程,感悟到“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

(3)注意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体会统计的价值,学习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观念。

2.使用建议

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思路进行探索,展现个性化学习特点,共同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

第二篇:求较复杂平均数教学设计

求较复杂平均数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P91信息窗1红点,自主练习1、2、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具、学具

课件、两张探究单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瞧,红、蓝两队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仔细分析红队中7号和8号运动员在小组中的得分情况,思考:谁的投篮水平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引出并初步认识平均数。师:谁的投篮水平高呢?(1)汇报交流: 预设:

①我计算了他们各自的总分:7号在小组赛中共得了9+11+13=33(分),8号共得了7+13+12+8=40(分)。所以我认为8号投篮水平高。

②我不同意比总分数,因为两个人上场次数不同。师:你支持谁的想法? … 不能用总分数比,怎么办呢? 预设:

应该比一比他们平均每场的得分。

教师引导:他提到了“平均每场的得分”,这个“平均每场的得分”是什么意思?

预设:

①就是每场得分一样多。

②把多的和少的放在一块匀一匀,让每场的得分一样多。③把多的匀给少的一些,把不一样多的,变成一样多的。

师:“平均每场的得分”就是让每场得分一样多。(板书:一样多)(2)教师小结:

像这样,把几个数“匀一匀”,使每个数变的同样多,在数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作“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它。(板书:平均数)

2.探究求平均数的策略与方法。教师引导:那么我们就先来求一求7号队员的平均得分是多少? 课件出示7号队员小组赛成绩统计表:

课件出示:

探究提示

(1)利用你手中的探究单,可以借助统计图,动手画一画,移一移;也可以用笔算一算。

(2)小组内互相交流,共同探究求平均数的策略与方法。教师巡视并加以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展示“移多补少”的方法。预设

组1:(边演示边说明)我们借助统 计图,把第4场的得分拿出来2分补到第1 场,这样每场得分就一样多了。

师引导生质疑:

你们为什么要把第4场的得分拿出来 2分补到第1场?

师引导生释疑:

组1:因为第4场得分最多,第1场得分最少。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才能让每场得分一样多。

课件再进行演示,小结:

通过“移多补少”,我们求出7号队员平均每场得分是11分。2.揭示平均数的意义。(1)问题引领:

这里的“11分”是7号队员哪一场的得分?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汇报预设: ① 它是7号队员第三场的得分。

② 它不是7号队员任何一场的得分。7号队员有的场次得分比11分多,有的场次比11分少,平均以后每场正好是11分。③ 它表示“移多补少”后每场正好是11分。教师点拨:

这个“11”不是7号队员哪一场的得分。它是9、11、13这3个数的平均数,它表示7号队员3场比赛投篮的整体水平。

3.汇报展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预设:

组2:我们是这样计算的:9+11+13=33(分),再用33÷3=11(分)(教师板书)

师质疑:

能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吗? 师引导生释疑:

我们先求7号一共得了多少分,再除以3求平均每场得多少分。教师点拨:

这是一种“先总后分”的方法,与我们“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的结果相同。4.大显身手。

请你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8号队员的平均得分。展示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7+13+12 +8)÷4 =40÷4 =10(分)教师点拨:

这里的“10分”是8号队员哪一场的得分? 学生思考,同位交流。汇报:

它不是8号队员哪一场的得分,它是7、13、12、8这4个数的平均数,它表示的是8号队员4场比赛投篮的整体水平。

5.对比小结:

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9+11+13)÷3 =33÷3 =11(分)

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7+13+12 +8)÷4 =40÷4 =10(分)11﹥10 答:7号运动员的投篮水平高。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知识方法总结。

以上,我们先后运用“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的方法求出了7号、8号队员平均每场的得分。先后得出的“11分”、“10分”分别是7号、8号队员3场、4场的平均分,它们不是哪一场的得分。“11”、“10”这两个平均数表示的分别是7号、8号队员3场、4场投篮的整体水平。

2.走进生活,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平均数?生举例。老师这有两个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课件展示)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它们的理解吗?

教师点拨:平均数不代表某一个数据,它反应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代表个体,它会因每个数据的改变而改变。

3.应用新知,优化算法。(1)三人的数学平均成绩:

出示:本班三名同学上次期中考试的数学成绩统计图。

期中测试成绩统计图

859575

师:这三个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呢?请你先来估计一下。预设: 生1:86分 生2: 85分 ……

师质疑:平均分可能达到95分? 75分?

你们这样估计有什么根据呢? 预设:平均数肯定比最大的那个数小,比最小的那个数大。

师:你的这个发现太棒了。同学们估计得准不准呢?请你用自己的方法算算看。(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展示: 预设:

生:我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从95分里拿了10分,给75分,三个人的分数就一样多了,都是85分。

师质疑:平均85分和王妍茹的得分85分,意义相同吗?

生解释为什么不同。(一个是代表三个人的整体水平,而另一个只是代表王妍茹个人的得分)

(2)六人的数学平均成绩:

出示六个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是86分、95分、77分、94分、89分、93分,平均每人得多少分?

交流展示:(86+95+77+94+89+93)÷6=89(分)师质疑:

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了?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当数据比较复杂时,通常运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计算。)

教师点拨:

像这样数据个数多,又比较复杂的情况,求平均数时,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就不方便了。所以我们本节课探究出了求较复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总后分”。

(板书课题:求较复杂平均数)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小明的体重一定比小强轻吗?(自主练习第1题)

【方法提示】

① 整理信息,想一想,你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能得出什么结论? ②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交流重点:

因为平均体重代表的是两个小组同学体重的整体水平,不代表某一个人的体重具体是多少,所以不能确定小明的体重就一定比小强轻。

2.哪个小组成绩好些?(自主练习第2题)

【方法提示】

① 整理信息,想一想,你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能得出什么结论?

②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算法。

(二)提高练习,发展新知

李楠同学在人民商场调查了两种洗衣粉的销售情况。

(1)哪种洗衣粉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2)预测一下4月份两种洗衣粉的销售情况,并说说你的理由。【方法提示】 ① 解答第(1)题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进行估计,然后独立计算。② 解答第(2)题时,先让学生进行预测,再交流预测的理由。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

平均数不代表某一个数据,它反应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第三篇:《求复杂的平均数》教学反思

《求复杂的平均数》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解题方法,实现知识迁移上有较多的关注。教学中本着立足生活数学的角度,上好师生、生生互动的学生课堂为目标,设计并认真教学。从学生的学习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点:

1、师生、生生讲的互动交流及互动评价比较充分。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合作探究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简便的算法,优化了算法;并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能够引导学生间、小组间的针对性评价,同时比较注重对于各类学生的不同评价。

2、活用并改用了教材。在问题情境不变的前提下,将情景图中的信息,有小教练的红、蓝运动员的22名队员,均变为12人,但是平均数依然与课本一致人。这样的改用给学生们在小组内合作计算较快了,并且能够进行更为充分的比较和交流。

3、有效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落实到位。合作有较严谨的要求,探究方法、计算(有分工、合作)。本节课中共进行了两次小组合作,分别是探究红队队员的平均升高和从学生的体重、身高、年龄等项目中选一项计算出组内同学该项目的平均数,两次活动都是比较顺利的。其中第一次合作探究算法、合作计算、交流;第二次合作全员参与性强,选择项目、各成员交流、收集数据,进行计算。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重统计过程化、活动化、生活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数学的有用性。

4、分层练习的设计题型丰富(填一填、判一判、选一选、算一算),生活化较强,学生的练习效果理想。不足之处是:

1、前面探究、尝试及交流时间充分,以至于分层练习的处理时间不够充分,有前松后紧的现象。

2、在解决生活问题的练习中C类学生出错较多,原因理解能力较差,需进行针对性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以后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应作出更多的努力。

第四篇:《求平均数 》 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郑口第一小学 袁宝华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53页、54页、55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特点、能利用这些特点解释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教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

一、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意义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 生:(齐)喜欢!

师:由于场地有限,我们不能把比赛搬到课堂上来,但老师可以带大家看一场有意思的投球比赛,想看看去么? 生:想。

师:操场上有几个同学,他们相约来一场规定时间内的投球比赛,分成了两个小组,摆开了一副两军对垒的阵势。首先上场的是一组同学,一起看看他们成绩如何!期待吗?

生:恩。

师:看一组投球成绩。

课件出示:张华8个、王云7个、李英6个、赵明7个。

师:一组成绩还真不错,发挥比较稳定,四名同学投的不相上下。师:一组投罢,换二组同学登场了,想看看二组投得咋样么? 生:想,想。

师:第一个出场的是女同学刘杰,竟然投中9个,杨立也投中了8个,二组开场就如此厉害,真为一组同学捏把汗呀,你们觉得二组能赢么?

生:不好说。

师:那我们接着看!

出示:孙梅5个,(学生唏嘘)王丽3个,(学生“啊”?)丁鹏5个。师:两组同学都投完了,这时赛场上两组同学为谁输谁赢起了争执,双方各执一词,一起去听听。

师:二组刘杰说:“我一人投中9个,你们一组都没我多,所以我们二组胜。”同学们以为呢? 生:不能这样比,比得不是个人赛,要看整个小组的水平,更何况二组王丽同学还投了3个呢!

师:是呀,老师也觉得不能比个人成绩。这时王丽又说话了“不比个人的,就比总数,我们二组一共投进了30个球,而你们一组才投是28个,所以还是我们二组胜。”同学们这次觉得可以么?

生:不公平,二组5个人,一组才4个人。欺负人。

师:真是的。5个人打4个人,是不公平。那该怎么比呢?生:(茫然)!师:同学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数反映两个小组的整体水平呢?先看看一组的具体投球情况!

出示:第一组同学投球成绩统计图。

2、介绍“移多补少”法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一组投球数量都接近几个?用哪个数来代表一组的整体水平呢?

生:7个。

生:8和6都接近7个,所以用7表示。师:怎样让他们投的数量匀一匀呢?

生:把8里面多的1个送给6,这样就都是7个了。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移完后,一组同学看起来好像都投中了几个?

生:(齐)7个。

师:能代表一组的整体水平吗? 生:(齐)能!

师:接下来看一下二组同学的投球情况。

3、介绍求平均数的公式。

出示:第二组投球成绩统计图。

师:能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一找二组同学的整体水平吗? 生:„„

前后桌四人一小组互相说一说。

生:好像是6个。9个给3个3个,8个分别给两个5一个。都是6个了。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样二组同学看起来好像都投了几个? 生:6个。

师:用6代表二组同学投球的整体水平合适么? 生:合适。

师:这次移多补少的过程有什么感觉? 生:很麻烦。

师:有没有别的方法很快的求出6个?

生:我先把5个人投球的个数相加,得到30个,再用30除以5等于6个。师板书:(9 8 5 3 5)÷5

=30÷5 =6(个)师:像这样先把每次投中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5人(板书:合并平分),能使每一次看起来一样多吗?

生:能!

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二组图),我们就说6是9、8、5、3、5这五个数的平均数。那么,在这里(出示一组图),哪个数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同桌说说。

生:在这里,7是8、7、6、7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师:能用算式求出它们四个的平均数吗? 生:(8 7 6 7)÷4

=28÷4 =7(个)

为什么同样是求平均数,却一个除以3,一个除以了4呢?(因为他们的人数不一样)第一组中平均每人投中7个,是不是每人都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第一组要除以4?第二组要除以5呢?让学生理解“总数量”和“总份数”的意思。师:现在能判断哪个组胜利了吗?(一组)这就是有理不在声高,最后见输赢!师:这个7能代表赵明投的那7个吗? 生:不能。

师:能代表张华投的那6个吗? 生:更不能!

师:奇怪,这里的平均数7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个人的个数呢? 生:这里的4代表的是一组四人次投球的平均水平。生:是一组投球的整体水平。(师板书:整体水平)

二、巩固练习、知识拓展。

1、练习1:求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师:带着我们掌握的平均数的知识来看帮助亮亮家遇到的问题吧!呈现亮亮家一周丢弃塑料袋统计图。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1:从图中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环保教育,少用塑料袋,多提竹篮。)问题2:猜猜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塑料多少个?(3个)

问题3:为什么不猜1个?6个?(1个最少多的移过来肯定比1个多。最多的才6个移给少的后就不够6个啦!)

师:这样看来,尽管还没得出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最后的平均数应该比这里最大的数——

生:小一些。

生:还要比最小的数大一些。生: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平均数总是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这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问题4:计算一下平均数是多少?(1 3 2 3 2 6 4)÷7

=21÷7 =3(个)

师:能指出平均数所在的位置吗?(找一名同学来指一指)问题5:找一找平均数上面超出几个塑料袋?(4个)下面不足几个塑料袋?(4个)

师:我们发现不足的和超出的正好——(相等)。问题6:为什么它们会相等?

生:它们若不相等,多出的移给少的就不够,或分不完了。

师:对,超出部分就像山峰,不足部分就像山谷,削平山峰才能填满山谷? 师:其实,像这样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这是平均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5、小结过渡:刚刚我们学习了平均数,你有什么收获?(其实,移多补少也好,先合再分也好,都是为了使他们同样多,进而得出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同学们有信心将知识活学活用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闯关吧!

2、练习2:冬冬下河会不会有危险?

师:一起看冬冬遇到什么问题了? 课件出示图

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

师: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生:不对!

师:怎么不对?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如1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说得真好!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生:真的有危险!

师:提示同学们,一定不能到不熟悉的河边、池塘边玩耍游泳!

(一)第一关:小试牛刀。

1、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1)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吗?

(2)追问:哪一种方法简单?(移多补少)

4、拓展延伸:

(1)如果任意变动笔筒中铅笔的枝数,平均数会变化吗?为什么?(2)如果去掉一个笔筒,平均数会变化吗?为什么?(3)小结:平均数与总个数和份数有关。

小结:求平均数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三、深化理解,延伸思维

1、彩带问题。

课件出示如下三条彩带。师:老师大概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厘米。不计算,你能根据平均数的特点,大概地判断一下,老师的这一估计对吗?

生:我觉得不对。因为第二条彩带比10厘米只长了2厘米,而另两条彩带比10厘米一共短了5厘米,不相等。所以,它们的平均长度不可能是10厘米。

师:照你看来,它们的平均长度会比10厘米长还是短? 生:应该短一些。生:大约是9厘米。

师:它们的平均长度到底是多少,还是赶紧口算一下吧。„„

如果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就是刚才老师估计的10厘米。那么第三条彩带应该多长呢?

(1)12-10=2 10-7=3 3-1=1 10 1=11(2)10×3=30 30-7-12=11

五、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刚才我们利用平均数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想一想,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吗?看谁是有心人,试着说一说。

2、春暖花开北京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

2、求各组数的平均数。(1)7和3 14和6

(2)

6、7和5 3、2和13 6、6和6(平均数相同,几个数可能不同)(3)7、1、6和2

如果把7增加4,其它数字不变,平均数是多少?如果减少4呢?

师: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生: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像我们有月考中的平均成绩一样,只有每个同学都多考一点,平均分才会大幅提高。

四、看书质疑、不留死角。师: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板书设计:平均数

移多补少

合并平分

一组:(8 7 6 7)÷4 二组:(9 8 5 3 5)÷5

=28÷4 =30÷5 =7(个)=6(个)

第五篇: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还地桥镇小学 黄红英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有4个小朋友去李阿姨家做客,李阿姨拿出很多糖果分他们,小明7颗,小红3颗,小丽4颗,小刚6颗。师:你觉得李阿姨这样分发合理吗? 生:不合理。师:为什么不合理? 生:他们分的糖果不一样多。生:应该他们分的一样多

师:那么要使他们分的糖果一样多该怎样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求平均数”。

二、自主探索,理解平均数

师:同学们,你们能一眼就看出他们的平均数是多少吗? 生:能 生:不能

(1)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含义。学生活动: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桌上的糖果摆一摆,分一分,使这几个小朋友每人拿到的糖果一样多。生:学生汇报

(2)老师用磁性小圆片代替糖果,点学生上台边说边动手操作。师:这是我们平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生;取长补短 生:取多补少

师:老师也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移多补少”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如果是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或某个球队的平均身高,我们还能用这种方法吗? 生:不能。

(3)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42面,看看还有什么方法?

(4)师:刚才我们看了书,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移多补少”方法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平均数? 生:列式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师:用你刚才所说的方法求一求,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多少颗糖吗?

仔细的比较一下平均数与原来的几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的做法。

小结;总数÷份数=平均数 并且平均数在这几个数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三、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1)出示例题。学生仔细观察统计表,在统计表中发现问题。(2)小组讨论分别计算出两个篮球队的平均身高。(3)比较两个篮球队的平均身高。(4)教师小结。

四、巩固练习

1、让学生根据要求操作,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独立练习。出示习题

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什么意思?结合书上的问题指明同学回答,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谈话:如果所有的队员身高如果变得同样高的的话,是160厘米,说明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有的超过160厘米。

五、总结评价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收获?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用途广泛,我又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平均数,再通过报刊新闻开扩学生的视野,体会平均数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用途。

但是课堂上的问题还是有很多,在这堂课中其实对于求平均数孩子们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对于平均数的意义学生也理解比较透彻,而这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求平均数和理解意义上,忽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比如说在计算求平均数时,学生可以通过本节课所学的移多补少的方法来简化计算,减轻计算负担,而我忽略了对孩子们这方面意识的培养。另外练习的层次不够鲜明,在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再增加让孩子求总数该如何求,数学应该培养孩子们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求平均数说课稿

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星期天,有4个小朋友去李阿姨家做客,李阿姨拿出很多糖果分他们,小明7颗,小红3颗,小丽4颗,小刚6颗。李阿姨这种分发合理吗?”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糖果,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摆出结果,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如果李阿姨要给我们班的小朋友平均分糖,这么多人这么多糖,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我们知道“平均数”与“平均分”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却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因而在教学时,我并未让学生进行操作,而是通过让学生在交流与想象中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为随后的深化作好预设。

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如果李阿姨要给我们班的小朋友平均分糖,这么多人这么多糖,仍旧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了,该怎么办呢?迫使他们自觉突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合并再平分”,并要求列式计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5”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平均数”及其含义。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两个篮球队的队员的身高情况统计表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作比较。接着,我又请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同学起立,比较身高并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因为坐在最后的同学往往个子比较高。我又请第3小组和第4小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来比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明确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后,我便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求每一小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懂得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身高才能计算。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数学问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合作,以取得小组竞赛的胜利。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活动。允许学生离开座位,独立收集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入统计表中,计算出平均身高,然后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统一结果,由组长填入汇总表中。这儿,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热心帮助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励简便算法,并总结基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紧接着激发学生思考:“第1小组的平均身高为138厘米,所以他们组每个同学的身高一定是138厘米。对吗?”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

(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对吗?

(2)、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4)、老师发现我们家第二季度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投影电费单),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本领,帮我预测一下我家这个月的用电情况,好吗?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下载《求较复杂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求较复杂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

    统计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本单元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表示统计结果,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初......

    求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求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42页的内容。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

    《统计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6册第92—94的内容。目标预设: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

    《较复杂的小数乘法》教学设计

    《较复杂的小数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6例5、做一做,P9练习一第10—12、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

    《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5篇范文)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92~94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值的平均值和含义。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平均生活数量的问题,提高数学意识的应用。教师的重点和困难:理解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