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开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案
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七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同学们齐读一下课题,带着不容置疑的语气再读一遍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老师想先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课文中有这样一些词语,你能读准吗?
(出示词语,指名读。)
二、1.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总结出三个问题,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接下来边读课文,边圈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⑴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指名说 ⑵汤姆看到这么大的鱼有什么表现?(板书:惊喜)指名读:你能把他的惊喜读出来吗?
⑶看到儿子钓到鱼了,爸爸有什么表现?
⑷汤姆是第一次钓鱼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汤姆钓鱼很熟练?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汤姆钓鱼动作熟练的动词(指名边做动作边读)。
2.自由朗读第5-12自然段,完成两个任务:
任务一:找出能够表现汤姆心情变化的词句,再用波浪线划出相关句子。
任务二:找出爸爸告诫汤姆必须放鱼的句子,用横线划出相关句子。
⑴表现汤姆心情变化的句子有哪些?你找到了吗?指名说,你找到了哪一句?
“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汤姆说:“放心吧,爸爸,没有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在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侥幸)
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无可奈何)
汤姆叹了一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不无遗憾)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⑵爸爸是怎样告诫汤姆必须放鱼的,你找到了哪一句? 指名读,指导有感情朗读。“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比较一下这两句话,哪个更好一点? “你把这条鱼放掉!”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读出低沉的语调;不容置疑、不容商量的语气)“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读出劝导教育的语气)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读出斩钉截铁的语气)
你觉得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爸爸不仅自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而且要求儿子也这样做。)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拓展:在学习生活中,许多规章制度我们必须严格执行,也有更多的不成文的社会公德我们要自觉遵守。你能用上“不管……都……”的句式说说吗?
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看见,我们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考试的时候,不管__________________,我们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
★汤姆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该不该这样轻易放生,现在四人一组讨论一下,指名说讨论结果。
带着你们的理解同桌两个再读一下汤姆和爸爸的对话,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男生爸爸女生汤姆
汤姆有遗憾吗?他后悔了吗?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真的,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可是那晚的情景却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也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哪一句话会铭刻在汤姆的记忆里? 指名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我们每个人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要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作业:你能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吗,赶紧试试吧!
第二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公开课教案(范文)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难点
1、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2、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讨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四、读课文,提出问题。
五、巩固生字,描红书写。
第二课时
(一)围绕课题设疑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指名朗读课题
讨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你”指谁?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3)结果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围绕以上问题,学生自学课文
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三)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第一个问题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 “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板书“汤姆”“惊喜”(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爸爸”“赞赏”
(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术这么熟练。”(4)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
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2交流第二个问题
(1)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
(2)比较句子
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
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
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
(3)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不情愿
理解词语“允许、必须”,练习造句。
指导读好这句话
3交流第三个问题
(1)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
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
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
提示
汤姆:a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b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c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爸爸:a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b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c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3)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
板书:斩钉截铁
(4)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
(6)再读课文5-12自然段
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2)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五)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
18“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汤姆: 惊喜 → 不情愿 爸爸: 赞赏 → 斩钉截铁
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19、狼和鹿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引号的作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及想象的能力。
4、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问:当你们刚看到课题的时候,曾想到它会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2、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它写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标上小节号,一边读一边想想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1)自学生字‘(2)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
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 *指名读一读
*讨论“怎样抓住它的关键部件记忆字形? *说说你不能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
三、课堂作业
1、练习读课文,准备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
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听写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每段的意思用一幅画来描绘。
想想:每幅画上该画些什么?怎么画?为什么这么画?不太好画的部分用直线标出。
交流自己的画。
2、讨论:
(1)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里的狼和鹿是什么情况?森林呢?(2)后来狼和鹿的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3)结果,凯巴伯森林变成了什么样子?
* 理解: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 体会森林里闹饥荒的情景。
3、板书:
三、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从一百多年前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是什么意思?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学习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1)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2、讨论:
(1)什么是“功臣”?为什么讲狼是森林和鹿的功臣?(2)“坏蛋”什么意思?鹿怎么成了“大坏蛋”呢?
3、小结:文中三处引号所引用的词语都是要引起人们注意的。
三、由事明理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指导复述
指导:恰当引用文中例句,有利于复述。
同桌练习复述。
指名当众复述。
六、作业
总结:今天,我们两次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现在让我们一起乘着风车走出森林,回家吧,回家后把你的想法赋诸于行动。让大家齐心协力,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而努力。放飞蜻蜓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3课时(包括课堂练习)教学过程: 第一课 时
一 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启发猜想: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2、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3、初读,理清脉络:
(1)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二 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 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3、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 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练习6 教学要求:
1、学习和巩固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并学习王尔德对待标点这样的“小事”严肃认真的态度。
2、练习书写呈三角形的字,注意上紧下松的要点。
3、背诵八个成语和古今贤文。
4、按要求调查、填表,然后向大家口头汇报调查结果,并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
5、学写毛笔字——横折斜钩、横折弯钩。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学用字词句——第一题。
1、审题。
(1)学生自由读题,弄清题目要求。(2)师生明确题意。
2、让学生默读小故事,并请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学生试着读读没有加标点的短文,然后交流读没有标点文章的感受。
4、出示一首标点歌: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有些意思要省略,可以加上省略号。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5、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儿歌,回顾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
6、师生小结加标点的方法:先给文章断句,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停顿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7、学生按照方法逐段给短文加上标点。
8、学生自由读读加上了标点的故事,感受语气,集体交流如何加标点。
9、练习读出感情,齐读小故事。
10、学生谈读了故事的启发、收获。
二 学用字词句——第二题。
1、出示三个字:未、允、夹。学生读字,观察字型。
2、学生说说三个字的共同之处。(独体子,外形上呈三角形。)
3、观察例字,发现这类汉字的书写要点——上紧下松。
4、教师范写:夹。
5、学生描红、临帖,感受书写的技巧。教师巡视指导。
6、反馈:同座互相欣赏书写成果。互评和自评相结合。
7、再找找这种字型的其它字,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 读读背背——成语。
1、学生自由认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
2、检查成语的读音。重点指导读准:妄、蠢、厉
3、集体交流,弄懂成语的含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或查词典谈自己的理解。)
(1)坐观成败:指对于别人的成功或失败采取旁观的态度。
(2)按兵不动:是军队暂时不行动,等待时机,现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3)轻举妄动:妄,盲目。指不经过慎重考虑,盲目行动。(4)操之过急:办事过于急躁。
4、学生再次认真读成语歌,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每排两个成语意思相近,可以连用;每行后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动”;成语的意思都和打仗有关;有些成语出自历史典故。)
5、练习背诵。
(1)根据以上发现,自己练习背诵。(边记边想)(2)同桌互相背诵。(3)指名背、集体背。
6、拓展练习:让学生说说其他关于战争的成语,扩充积累。
二 读读背背——古今贤文。
1、回忆已经背诵过的古今贤文,集体背诵。
2、学生自由读古今贤文,扫清字词障碍。
3、逐句交流、理解,获得启示。
(1)小组学习:在小组里,每人读一句,说说理解,互相补充。(2)指名读自己能读懂的句子,说感受,再齐读。(3)反复读,加深理解。
(4)说说这些句子都是写什么的。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练习背诵——开展背诵竞赛。
第三课时
一 想想做做。
1、复习古今贤文《环保篇》,学生齐背。
2、由环保的话题引入新课:学生谈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及其重要性。
3、了解表格要求。
(1)学生认真看看所需填写的表格,弄清要填的内容。(2)根据内容讨论:我们需要做哪些调查工作。
(3)分小组,明确分工及注意事项,合作完成调查任务。
4、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进行调查,作好记录。
5、集体交流,各自汇报调查结果。(汇报时,帮助学生弄清什么是落叶树及落叶树的种类;什么是常青树及其种类。)
6、讨论:结合调查结果,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可以引导学生从花草树木的种类及种植的位置等方面考虑。)
7、将建议可行化:小组合作,会画的,会写的,分工合作,完成一份可行的校园绿化建议。
8、评选最佳建议。(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第三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案)
苏教版第六册 20“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第二课时)
刘小剑
课文主要讲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到湖里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课文语言浅显,层次分明,叙事清楚。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教学要求:
1.品读描写“钓鱼过程”和“心理变化”的词句,演读“放鱼”部分,美读中培养语感,实践中培养能力。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感受文中汤姆心情的变化,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从中受到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教材分析:
教学设想:
着眼于实践,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标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动态生成。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句式)请你在课题的前后各加上一句话,把事情说清楚。
的时候,爸爸 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教师小结:这前后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课文写的是一件事,就要说清楚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过渡:这是发生在父子俩之间的故事,(板书:汤姆 爸爸)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觉得有两个字特别重要。(板书:钓 放)
二、学习“钓鱼”部分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汤姆钓鱼?自由读课文1—4节。(之前老师讲清读书要求)
2.带领学生品读课文,感受钓鱼情景和人物心理变化。(板书:惊喜 赞赏)3.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1)大家读得很好,现在考考大家会不会说。
逐组出示以下四组词语,学生熟读:
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察觉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2)钓到了大鱼,是多么过瘾,多让人兴奋的事情啊!现在你就是那位小汤姆,回到家后,有滋有味地跟妈妈说今天钓着大鱼的经过。谁来试试?
(3)教师小结:写你做的一件事情,一定要写清楚动作,还要写写周围的变化和自己的心情。这样写,文章就具体、生动了。
三、学习“放鱼”部分
1.品读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汤姆心情变化。
(1)指名读课文6至12小节,其他同学画下写汤姆心情变化的句子。(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汤姆的心情?这三处描写汤姆心情的句子在课后练习中,让我们读读这些句子,看你能否体会到汤姆当时的心情。(自读后交流)
(板书:不情愿)
(3)同桌听读,评价。(4)自荐、互荐朗读。
2.演读父子对话,语言实践中感悟中心。
(1)如果我是汤姆,我也舍不得把鱼放掉。为放鱼的事,父子俩展开了一段对话,下面我们就来演一演父子俩的对话,好吗?
师生对演——同桌对演——组合对演
(2)儿子说了那么多理由,爸爸的态度还是那么坚决。哪个词看出了爸爸的坚决?(板书:斩钉截铁)让我们一起读读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下的那句话: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自觉遵守规定。”
你喜欢这样的爸爸吗?
(3)汤姆真的感到非常遗憾吗?他真的后悔了吗?(学生齐读末节)一条鱼和一个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生活中哪些规定要自觉遵守?请你也用上“不管„„都„„”这组词语具体说一说。
(4)生活中有许多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自觉地遵守规定。(投影爸爸的话)现在再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让老师听到你心里的声音,感受到同学们的决心。(请多人次读爸爸的话)
四、总结下课
板书:
20“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钓 放
汤姆: 惊喜 —— 不情愿
爸爸: 赞赏 —— 斩钉截铁
第四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案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案
麒麟小学 张雷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2、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乃是一种自主精神,一种怀疑心态,一种探索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初读课文。
1、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字正腔圆。
师正音:“垂、斩”为翘舌音;“遵”为平舌音;“铭、汤”为后鼻音。“竿”读第一声。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涟漪
铭刻 小心翼翼 斩钉截铁 允许 必须
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4、读课文,努力读得正确、流利。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个别长句。
5、、汇报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
1、讨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2、提出问题。、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四、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汤、钓、钩、拖、规、竿、毫”。
2、说说记忆方法。
①以旧代新法:如“豪”代“毫”。
②部件1﹢1法:如左边是“夫”右边是“见”合起来就是“规”。
③儿歌会意法:如区别“钓”和“钩”:一点鱼饵钓钓钓,带上弯钩钩钩钩。
记忆“竿、拖、汤、规”:长竹用来当鱼竿,手儿拖起大鲈鱼,汤儿莫忘三点水,规定未见也执行。
3、生字开花。(扩词)
4、指导书写。①师范写。②生试写,描红。③师巡视指导。
(中年级的写字,应继续强调按规范严格练习,写好钢笔字。这一环节中,老师把学生零散的记忆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甚至编成儿歌,从而让学生产生满足、愉快、成功的体验。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认读词语。(出示)
2、围绕课题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7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①指名朗读课题,齐读。
②讨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你”指谁?、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3)结果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导学课文 一)自学课文
围绕以上问题,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自学课文”给了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新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巩固,尊重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二)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第一个问题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 “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板书“汤姆”“惊喜”(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爸爸”“赞赏”
(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术这么熟练。”(4)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2、交流第二个问题
(1)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2)比较句子 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 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
3)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不情愿 指导读好这句话 3交流第三个问题
(1)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
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 提示
汤姆:a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b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c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爸爸:a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b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c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3)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 板书:斩钉截铁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让学生由“画外人”“辩”成“画中人”,在辩论过程中发展认知和情感,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只起到指导、点拨的作用。)
(4)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6)再读课文5-12自然段 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阅读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2)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陆桴亭说:“人性中皆有悟......石中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打开学生记忆的仓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进而激起情感共鸣,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让学生的心灵进行碰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学写生字:“垂、未、允” 重点指导“垂”的笔顺。
四、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2009 4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进述的是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自律。这也是本课较难突破的重点目标。文章的内容并不难理解,唯一能让学生困惑的就是为什么10点不允许钓鱼,而12点就可以。其实,按照国人的正常思维,这样的事情是很难理解的,而这种自律恰恰是中国人最缺乏的。
作为三年级的孩子很难理解这篇文章其中蕴含的道理。对这篇课文,我采用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将自身情感融入角色之中,把自已就当成是文中的汤姆和爸爸,通过让学生在感悟语言,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与文中主人公进行真诚对话,让学生对生活,对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做人。今天我重点上的是课文的二、三两个部分,教学目标是通过语言感悟和内容的理解、体会汤姆从不愿放到放到牢记爸爸的话语这一心理情态变化的过程。
我以文本内容为凭借,以人性,人情为对话平台,自主研读为路径,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抒发,自主地投入地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时,我抓住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为两条主线,一条是爸爸,一条是汤姆。爸爸:让孩子放掉鱼,因为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即使没有人看见,也应该遵守规定。今天的这节课,学生在研读过程中,或体会汤姆当时钓起这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时的惊喜万分,或体会汤姆想说服爸爸让他把这条罕见的大鲈鱼带回去的侥幸心理,或体会听到爸爸严格的教诲后,不得不放鱼时的惋惜。这两条线交叉并行,推动着事情的发展。
教师在此过程时对学生引领与鼓励使孩子们进一步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碰撞,对文本内容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深刻的感悟。孩子们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在教师尽心设计的“台阶”上,各自在不同程度上体验了成功的乐趣,收到了真正的益处。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情感价值观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可见,预设”和“生成”在课堂上是兼容的,确定性中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有确定性,但不管怎么说,“预设”和“生成”的大方向是一致的,最终都是为了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文本语言,更全面的感悟文本内涵,也许应该说:“生成”最终服务于“预设”。
第五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下《“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案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形象感人、饶有趣味的小故事,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动的情节之中,教学设计就必须根据教材特点通盘考虑:
一 根据教材特点,安排教学过程
教材是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不是外加的,而是与故事情节交融渗透,教学过程的安排必须因文而异,防止机械的解题、分段、结意等等固有程式重复上 演,所以本文教学过程从引导学生紧扣标题提出疑问开始,然后逐一解决,例如紧扣标题中的“这条鱼”理解其特定性,紧扣“这条鱼”理解“必须”“放掉”的道 理,紧扣整个标题理解这件事为什么使汤姆终身难忘。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前后关联,一气贯通,形成有机的整体,避免了过去的支解弊端。
二 根据教材特点,贯彻“国标”精神
如上所述,课文是小故事,寓于其中的道理,教者不宜贴标签式地一一点明,无味说教,而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感悟,以求真正贯彻国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本文教学就要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究标题,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然后在感受故事中获得悟解。
三 根据教材特点,体现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自然,我们不能脱离实际,片面追求教学的艺术性。但是根据教材特点,因文施教,适当讲究艺术性也未尝不可。本文标题独特,观照全篇,教学时采用“一点突破法”中的“标题突破”,由点及面,由事及理,渐次深入,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教学简析: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通过讲述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夜幕初垂,汤姆和爸爸到湖中小岛钓鱼。第二至四自然段写汤姆钓到了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第五至十二自然段写由于没到允许钓鲈鱼的时间,在爸爸的要求下,汤姆把大鲈鱼放回湖里,遵守了规定。最后一个自然段写那晚的情景和爸爸坚定的话语,使汤姆终身难忘。作者将人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这样一个主题寓于一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读出感人至深,意味无穷。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事课文,主要讲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到湖里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课文语言浅显,层次分明,叙事清楚。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通过学生反复的读书,要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要用心体会,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在朗读中让人感受到那种喜出望外的神态和心情。同时要认识到:虽然汤姆感到很遗憾,但他并不后悔,爸爸坚定的话语给他以深刻的教育。
【迁移明理】
是的,同学们,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之中,我们有的时候也需要这一份坚定。请就我们自己或身边的人遵守社会公德方面的例子,谈一谈。比如,当你看到有人在学校的花圃里摘花的时候,你应该()的对他说:——。当我看到()的时候,我就()对他说:“()”。(1)自习课时间,老师们要去听课,没有人监督你们,你们应该怎样做? 生:我们应该自觉作业,不说话,不乱跑。
师:说得非常好,很正确。但是我所了解的,刚才你就离开座位去玩了,你觉得做得对吗? 生:不对。
师:这说明,在这方面,你还缺少什么? 生:自觉性。
师:对!今后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2)现在是晚上十二点钟,路上并没有多少人,你走在马路上,应该怎么样?
甲生:我应该靠右行,走人行横道,而且如果红灯亮了,我不闯红灯,等绿灯亮了再走!
师:好,很好,那么如果马路边有一个大草坪,如果你跨过草坪,就能直接到达你要去的地方,还会节省许多时间,但是你如果按马路线走,得绕一个很大的弯子,你会怎么样?
乙生:我会跨过草坪直接绕过去。师:那么,这样的行为对吗? 丙生:不对,我们不能踩踏草坪!
师:说明,在这一点上,我们做得也不够好,以后可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3)公共场所,不管有没有人监督你,都不能„„? ——不能随手丢垃圾,吐痰!——不能吸烟,不能随地大小便。——不能乱跑,不能大声喧哗!(4)花园中的花木„„ ——不能随意攀折(5)动物园里的动物„„ ——要保护!
——不能乱给它们扔食物或碎砖片!(6)离开房间„„ ——要及时关灯、电脑!——哪怕用的是公家的电!(7)不在名胜古迹上„„ ——涂抹刻划!(8)用完水要及时„„ ——关掉水龙头,不能浪费水!(9)上公交车,应该„„ ——自觉投币,给老幼病残让座!
回顾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从一对美国父子身上学到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品德。大家表现非常好!虽然我们在许多方面做得并不怎么好,但学了这一课后,我们会做得越来越出色!
教学反思: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十分喜欢,因为里边有关于钓鱼的一些知识,钓鱼方法,孩子有好奇心,愿意学习这些。课堂上的分角色朗读学生很喜欢,满足了他们的自我展现欲,让他们的个性化表演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得到肯定。课堂上给了他们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机会,人人都是主角,是大胆尝试的个体,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诸多看法,可以像个大人那样评价别人,教导别人的行为,有成就感,他们很自豪。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要自觉遵守规定,这是社会公德,是美德。从布置作业后的反应来看,学生有强烈的兴趣,想大胆尝试一回当记者的威风,感受一下自己的表达能力。这些都是课堂的成功之处,让人欣慰。但是,这节课中的一个例子,就是深夜里路上没有什么人时,该如何去做?学生从理论上知道该如何做,答得也很好。但我课下想了想,觉得有些不妥当,会不会例子有些不恰当,让学生的思维受到
案例:
师: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老师写课题。(“必须”两个字用红笔写)
(生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谁来读?(生读课题)和我们以前学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题目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的话。上边有一个双引号。
师:猜猜老师为什么用红笔写“必须”两个字?
生:是为了强调一个人说话的语气。
师:这是谁说的话?(爸爸)爸爸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放声读课文,遇到生字、生词看看课文后的生字表,画出带有生字的词。(生读书、圈画)
师:(出示句子)爸爸______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谁能在这句话中的横线上加一个词,表明爸爸是怎样说的?
生: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生:爸爸意味深长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将横线上的话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______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在还没有被允许钓鲈鱼的时候,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鱼。爸爸诚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后来,汤姆很不情愿地把鱼放掉了。
生:正当汤姆想违反规定,把大鲈鱼拖上岸的时候,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从爸爸的语气中听出一点挽回的余地也没有了,只好把鱼放掉。
生:正当汤姆高兴地把大鲈鱼钓上来的时候,爸爸坚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只好无可奈何地把鱼放掉了。
生:汤姆钓到鱼,心里乐开花的时候,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只好把鱼放回了大海。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觉得两个字特别重要。(板书:钓
放)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汤姆是怎样钓鱼的,课文哪几小节写汤姆钓鱼。
生:第一到第四小节。
师:自由读课文第一到第四小节,要把汤姆钓鱼的情景表现出来,让人一听就感受到汤姆在钓鱼。(学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好,现在我想考考大家会不会说。
逐组出示四组词语: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觉察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师:读读这几组词语,看看有没有联系。谁能用上这几组词语,说说自己是怎样钓鱼的?(学生练习说话)
反思:
一、在美读中培养语感
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没有对文章进行分析,而只是针对课文的精彩片断,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语言的优美、用词的精当,然后指导美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情朗读,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情景,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二、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个体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课文的特色,设计出不同的语言实践训练,使学生用新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在教学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中“钓”的这部分,我出示了“我钓鱼”这一说话要求,让学生练习说话,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句式的训练中又一次体会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彩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