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5篇

时间:2019-05-12 19:1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

第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

9、古诗两首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学生畅所欲言。

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 思乡之情 忆 人物 追忆童年 思念亲人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九课《哪里藏》教案

《那里藏》

教学目标:

1、巧妙构思并制作有趣的书页,感受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2、通过设计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创作的能力。

3、体验采用多种创作方式作美术作品的乐趣。教学重难点:“趣味图书”的设计与制作 教具准备:纸、彩笔、胶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指导探究

1、故事导入:(出示自制教具)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想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故事吗?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导入新课《哪里藏》板出课题

2、发给小组教师自制的教具,让他们亲自去分析去观察。

3、想一想,自己知道的哪个故事最适合做成这样的书页?最能给读到它的人带来惊奇?

4、制作方法: ①挖洞法

根据课本中的图进行分析及自制的教具 ②加纸“遮盖法”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1、故事的内容可以书写于书页适当位置或书页背后。

2、能用书上的方法成功地做出书页已经很好了,如果有学生能发明出新的方法来制作趣味图书,教师给予大力表扬。

四、展示与评价:互相介绍并传阅有趣的书页,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第三篇:四年级音乐上册第九课教案

第九课:环球音乐探宝

(二)——傲游大洋洲

一、教学内容

1、学唱《剪羊毛》

2、学唱《瓦尔森〃马蒂尔德》

3、欣赏《毛利欢迎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民歌,了解大洋洲有代表性的音乐,能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

2、能用诙谐、欢乐的声音演唱《剪羊毛》

3、用优美的歌声学唱澳大利亚民歌《瓦尔森〃马蒂尔德》

4、欣赏器乐合奏《剪羊毛》和澳大利亚民歌《瓦尔森〃马蒂尔德》,进一步了解澳大利亚民歌的特点

5、欣赏毛利歌曲《毛利欢迎你》,了解新西兰的音乐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剪羊毛》和《瓦尔森·马蒂尔德》 难点:学习八分附点音符节奏和八分附点音符节奏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准备

(1)认识休止符(2)学唱歌词

跟着老师按节奏朗读一遍歌词,注意附点节奏和休止符。

6、学唱第一段歌词,出现错误及时纠正(附点音符、休止符处词要唱准)

7、练习歌曲第二部分,高音区要作好气息准备,不要喊。

师:同学们想想,剪羊毛的时候需不需要太大的力气?生:不需要。

师:对了,绵羊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要轻轻来帮它剪,就好像我们要轻轻地来唱一样好吗?

8、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

9、听琴默唱第二段歌词。

10、师生齐唱第二段歌词。

11、歌曲处理、集体表演。

(三)拓展。

观看宋祖英在悉尼歌剧院演唱。

三、小结:

三、小结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欣赏《毛利欢迎你》

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老师说明自己今天导游的身份和今天的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又到了我们欢乐、轻松的音乐课堂时间。今天杨老师想邀请咱们五年(2)班的同学来一次快乐的音乐之旅,非常荣幸,我是今天的导游。同学们已经随着环球音乐探宝了解了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美国、非洲等地的音乐文化,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杨老师乘坐游轮一起去“遨游大洋洲”,我们去了解一下新西兰土著毛利族多姿多彩的音乐与文化。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乘坐游轮出发了。教师以导游身份简单讲解新西兰毛利人及其文化。)

(三)新课教学。

1、播放毛利族歌曲《故乡》,欣赏一组新西兰美丽风光图片。让学生说说对新西兰的印象,教师简介新西兰毛利人及其文化。

(各位游客都观察得非常仔细,也说得很好,从这些图

意三拍子歌曲的强弱特点);第三遍用稍快的演唱,感受新西兰毛利族歌曲节奏的特点,让学生适应快节奏的演唱;第四遍完整地表演唱歌曲。

(四)拓展。

欣赏新西兰毛利族“哈卡舞”,请学生学简单的新西兰毛利族舞蹈动作,为歌曲编上简单的舞蹈动作。

(各位旅客,接下来这一站,也是我们今天新西兰快乐音乐之旅的最后一站,我们将在游轮上举行盛大的音乐舞会,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跳起来。)一部分学生边歌边敲出三拍子动作,一部分学生则模仿录像中的动作边歌边舞

三、小结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九课《松软的土壤》教案

第九课《松软的土壤》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学内容及分析】

《松软的土壤》是粤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岩石到土壤》的第二课,由哪里有土壤、观察土壤、研究土壤的三个活动组成。本课着眼于指导学生对土壤的调查、采集、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查阅资料、研讨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由采集土壤、初步观察土壤特征到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这个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情分析】

现所教的三年级学生是典型的农村小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对位置的认知经验往往比城镇孩子弱,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设计意图】

1.通过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采集土壤,为观察和研究土壤做材料准备,提供感性经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2.通过同感官观察采集到的土壤(看、闻、捻),认识当地土壤的外部特征,养成认真记录的好习惯,呵护、保护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由感性经验出发,猜想土壤有什么,设计实验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类、归纳概括、查阅资料等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对土壤的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从岩石到土壤”经历的漫长演变过程。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调查、访问、采集、记录能力;知道研究土壤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与人合作;培养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形成真爱土壤的情感;在了解当地土壤状况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结构及土壤肥力特性的形成。教学难点是土壤的形成。【教学准备】

晒干的土块、实验盘、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废饮料瓶、方便袋、火柴、毛巾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采集土壤

谈话:通过上几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已经对土壤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到底土壤里有什么东西?刚才同学们说出了不少认为土壤里有的东西,怎么证明你的猜想?

学习新课

一、土壤的含义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费力,能够生长植物的输送表层。(掌握土壤含义要抓住两个特征: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二、土壤中含有空气、沙和粘土

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如学生设计实验 有困难,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设计实验,证明土壤中有空气)

2.实验一:土壤中含有空气、沙和粘土(1)往烧杯中倒入150毫升水

(2)将晒干的土壤一次轻轻地放入烧杯,记录观察到的现象(3)用玻璃棒搅拌,直到土块被搅碎为止,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小组汇报

4.结论:土壤中含有空气、沙和粘土

三、土壤中含有水分各腐殖质

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土壤中有水分吗?)2.实验二:土壤中有水、腐殖质

(1)在石棉网上放适量的图,将石棉网放在三脚架上(2)点燃酒精灯给土壤加热

(3)将烧杯扣在土壤上,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用毛巾裹住烧杯,将它轻轻放在实验桌上。(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5)继续加热,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毛白眼,有烧焦的味道、土壤变色等)

(6)用等毛熄灭酒精灯 3.小组汇报

4.结论:土壤中含有水分、腐殖质

四、巩固 土壤的机构

矿物质:提供矿物养分,如钾、磷、钙、镁等 有机质:提供氮素养分

水分:输送养分 空气:提供所需气体

通过以上学习,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沙漠表层的沙子是不是土壤?

2.在乡村被学生踩硬了的操场是不是土壤? 3.无土栽培技术中使用的营养液是不是土壤?

五、小结

1.土壤的组成。

2.课后通过上网、看书、实验等方法,小组合作解决提出的其他问题。

六、任务

到野外观察土壤,观察土壤的结构,分析土壤肥力的形成,并思考钙土壤是不适合发展农业。

第五篇:第九课教案

第九课《阿长和山海经》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领会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2.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学习选取典 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细节描写。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了解课文围绕 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 :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 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 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 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二)作者介绍 :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情况 :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骇 掳 悚 煌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烦琐 惧惮

二、自主学习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 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 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 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2、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 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 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 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分角色朗读 6-17 自然段。思考: 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从对这些 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 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 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 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 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 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师补充: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 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生回答后,师明确: 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 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 “阿妈,恭喜??” 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 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 难”中,寄托着长妈妈 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 在我的嘴里”。

五、拓展延伸 : 元旦的古怪仪式中,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阿长的惶急情景,这里只有动作和 神情,动作先是“将我按住”,再是“摇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有丰富的潜台词,你设想一下,阿长心里最想说什么?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2.教师结束语:

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 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 迅深深地怀念呢?

七、训练提升《导学案》

八、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事情: 喜欢切切察察 睡觉摆“大”字 讲“长毛”的故事 买《山海经》

形象特征:饶舌多事 不拘小节 迷信但真诚、善良无知淳朴 关心爱护、热 情,善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无知、淳朴,关心爱护我。那么,长妈妈 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阅读第 18-28 自然段思考 :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 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 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 海经》一直念念不忘。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 经》给“我”买来了。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小结: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 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 《山海经》 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 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 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 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 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6、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7、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8、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 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三、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归纳作答。明确

2、“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说 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4、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 却能够做成功。

5、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 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6、明确问题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7、明确问题六:“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穿着新的蓝布衫”写一人普通妇女的打扮。“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高兴”写为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关爱孩 子的阿长。

8、“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 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 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 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 合人物的特点。这部分围绕阿长的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 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善良、仁慈、关爱孩子的长 妈妈的高大形象。

9、画出文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比较前后有什么变化,这是一 种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感情变化: 讨厌——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先抑)(后扬)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明确: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 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 照。

四、质疑问难,课堂探究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 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 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 料和安排材料的。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 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 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 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 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 “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 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 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六、训练提升 学生谈收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可以从描写方法、写作方法、基础知识、情感等 方面谈。

七、总结: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 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 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 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八、板书设计

感情变化:讨厌——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先抑)(后扬)

下载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九课教案

    第四单元第九课“人”字的结构 课题第四单元第九课“人”字的结构心灵的呼唤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重视交往,乐于交往。 2、能力目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有趣的鞋子》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教材分析 名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有趣的鞋子》执教者杨俊芳课时1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课 《有趣的鞋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课......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教学设计

    9古诗两首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江树中心小学颜宏流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九课2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九课《有趣的不倒翁》教案9、有趣的不倒翁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倒翁扳不倒的两个秘密:上轻下重、底部是半球形。 2、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实验解决......

    三年级英语第九课教案[五篇范例]

    Lesson 9 Good food教案 授课班级:三年级一班 一.教学内容: 1. Words: meat, chicken, fish, vegetables, fruit 2. Sentences: What do you like? I like________. 二.教......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 古诗两首 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 古诗两首 教案 共两课时第1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理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及诗句的含义。......

    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45页“想想做做”第5-9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