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城【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
边城(节选)
字词梳理
1.正音 泅水()
茶峒() ..傩送()
蚱蜢()() ..蜈蚣()
牛犊() .碧溪岨()
悖时() ..惊讶()
喧阗() ..棕榈()
怏怏() ..吁吁()
歇憩() ..睥睨()
糍粑()() ...角隅() .答案:泅qiú,峒dînɡ,傩nuï,蚱zhà,蜢měnɡ,蜈wú,犊dú,岨jū,悖bâi,讶yà,阗tián,榈lǘ,怏yànɡ,吁xū,憩qì,睨nì,糍cí,粑bā,隅yú。
2.辨音 吁吁()
呼吁()..茶峒()
崆峒() ..自怨自艾()
艾蒿()..翘尾巴()
翘首() ..答案:xū,yù;dînɡ,tïnɡ;yì,ài;qiào,qiáo。 3.辨形 茶()(dînɡ)
()吓(dînɡ)
()()不乐(yànɡ)
()歌(yānɡ)()及池鱼(yānɡ)
()()大国(yānɡ) 牛()(dú)
()职(dú) 案()(dú)穷
兵()武(dú) 买()还珠(dú)
幽()(huánɡ)
()虫(huánɡ) 彷()(huánɡ)
()恐(huánɡ)
答案:峒,恫;怏怏,秧,殃,泱泱;犊,渎,牍,黩,椟;篁,蝗,徨,惶。 词语积累
1.词语释义
朦朦胧胧: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粗鄙:粗俗。
拮据:缺少钱,境况窘迫。
检点:查看符合与否;查点;注意约束。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变故:发生意外的事情,灾难。 2.词义辨析 充斥 充溢
充斥:充满、塞满(含厌恶意)。如:不能让质量低劣的商品充斥市场。 充溢:充满,流露。如:孩子们的脸上充溢着幸福的笑容。 功效 工效
功效:功能,效率。如:立见功效。 工效:工作效率。如:提高工效。 志哀 致哀
两词都表示哀悼。其不同是:“志哀”强调用某种方式纪念来表示哀悼,“致哀”则强调表示哀悼。
类同 雷同
类同:大致相同。如:样式类同。
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原型 原形 “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是中性词;又指本来面目,是贬义词。 资料园地
1、走近作者
中国乡土文学之父、凤凰之子——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苗族,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等。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JP2〗究家。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代表作。共有小说集、散文集70余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多产作家之一。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JP〗
2、探寻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3、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性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祖父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祖父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祖父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合作探究
1.沈从文说:“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你是如何理解“忽略”的内容的?
探究:《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然而深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而人物的非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故事和阴影却被人们所“忽略”。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买椟还珠”。
2.小说是如何体现人物间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的?
探究:沈从文先生笔下描写的是一幅美丽的风俗画卷,展示了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小说集中表现了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及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翠翠无父无母,没有姊妹,只有和爷爷相依为命。当爱情悄悄萌发而又无所适从时,她感到日子有点痛苦,曾胡思乱想过用出走的方式“惩罚”爷爷。但这种“惩罚”的手段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的。因此当爷爷用试探的口吻与她开玩笑时,她又说“爷爷,我一定不走”,表达了对爷爷无限深沉的依恋,表现了她不是一个只顾自己幸福而弃他人于不顾的女孩。爷爷也因为身边只有翠翠一个亲人而无不时时处处关心着她。他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的爱情。尽管他赞赏天保,但只要翠翠不乐意,他就放弃。在生活上,对翠翠也关怀得无微不至,不让她坐热石头,惟恐她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小说以简练而生动的笔墨,传神地抒写了感人至深的祖孙情。小说节选部分没有直接写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傩送用最动人的歌声,没有任何物欲成分的歌声传达着对翠翠纯洁的爱情。天保和傩送没有因为同时爱上翠翠而反目成仇,出于良心和道德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总之,小说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
3.如何理解翠翠这一形象?
探究: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的少女。她和祖父相依为命,对祖父关心备至。因为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祖父去寻她,可是想到祖父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祖父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还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少女的羞涩,善良的心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正当青春期的她,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面对爷爷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时不时闪烁其词地表明态度。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在她身上,对祖父深沉的依恋与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于一体。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HJ〗 文苑小憩
【美文欣赏】
雨 后 沈从文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当真等我?”
“可不是,我看看天,雨快要落了,谁知道这雨要落多大多久,天又是黑了,我喊了五声,或者七声。我说,四狗,四狗,你是怎么啦!雨快要落了,不怕雷公打你么?全不曾回声。我以为你回家了。我又算„„雨可真来了,这里树叶子响得怕人,我不怕,可只担心你。我知道你是不曾拿斗篷的。雨水可真大,我躲在那株大楠木下,就是那株楠木,我们俩„„忘记了么?你装。我要问你到底打哪儿来,身上也不湿多少,头又是光的,我问你,躲到什么洞里?”四狗笑,四狗不答。他不说从家中来,她便明白的。
她坐在那人身边去,挤拢去坐,垫坐的是些桐木叶。
这时雨已过前山,太阳复出了,还可看前山成片的云,像追赶野猪,只飞奔。四狗坐处四周是虫声,是树木枝叶上积雨下滴的声音,头上是个棚,雨后太阳蒸得山头出热气,四狗头上却阴凉。头上阴凉心却热,四狗的腰被两只手箍住了。
“四狗,”——想说什么不及说,便打一声呼哨。 因为对山有同伴,同伴这时正吹着口哨找人。
同伴在雨止以后又散在山头摘蕨菜,这时陪四狗坐的也是摘蕨菜人。
在两人背后有一个背笼,是她的。四狗便回头扳那背笼看。
“今天怎么只得这一点?„„喔,花倒得了不少。这有莓咧,我正渴,让我吃莓吧。下了一阵雨,莓是洗淡了,这个可是雨前摘的?我喂你一颗,算我今天赔礼,不成吗?”
“要你赔礼?我才„„”
她把围着四狗的腰的两只手放松了,去采地上的枯草。
“我告你,我也总会有一天要枯的,——一切也要枯,到八月九月,我总比你们枯得更早。”
四狗莫名其妙,他说道:
“我的天,我听不懂你的话,说什么枯不枯。” “我也不一定要你懂,你总会有一天懂的。” “让我在这儿便懂,成不成?”
“你要懂,就懂了,再不得我说。”她又想,聋子耳边响大雷,没得用处。就“哧”的笑了。
四狗不再吃莓了,用手扳并排坐的人头。黑色的皮肤,红红的嘴,大大的眼睛与长长的眉毛。四狗这时重新来估价。鼻子小,耳朵大,下巴是尖的,这些地方四狗却放过了。他捏她辫子,辫子先是盘在头上,像一盘乌梢蛇,这时这蛇挂在背后了,四狗不怕蛇咬人,从头捏至尾。
“你少野点。”说了却并不回头。 【大家文坊】
边城:我所生长的地方
沈从文
凡有机会追随了屈原溯江而行那条长年澄清的沅水,向上游去的旅客和商人,若打量由陆路入黔入川,不经古夜郎国,不经永顺、龙山,都应该明白“镇筸”是个可以安顿他的行李最可靠也最舒服的地方。那里土匪的名称不习惯于一般人的耳朵。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获神守法。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单独向深山中村庄走去,与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地方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官,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巫术的神的侍奉者。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每家俱有兵役,可按月各自到营上领取一点银子,一份米粮,且可以从官家领取二百年前被政府所没收的公田耕耨播种。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无,到天王庙去杀猪,宰羊,磔狗,献鸡,献鱼,求神保佑五谷的繁殖,六畜的兴旺,儿女的长成,以及作疾病婚丧的禳解。人人皆很高兴担负官府所分派的捐款,又自动地捐钱与庙祝或单独执行巫术者。一切事保持一种淳朴习惯,遵从古礼;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年老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旱暵祈雨,便有小孩子共同抬了活狗,带上柳条,或扎成草龙,各处走去。春天常有春官,穿黄衣各处念农事歌词。岁暮年末,居民便装饰红衣傩神于家中正屋,捶大鼓如雷鸣,苗巫穿鲜红如血衣服,吹镂银牛角,拿铜刀,踊跃歌舞娱神。城中的住民,多当时派遣移来的戍卒屯丁,此外则有江西人在此卖布,福建人在此卖烟,广东人在此卖药。地方由少数读书人与多数军官,在政治上与婚姻上两面的结合,产生一个上层阶级,这阶级一方面用一种保守稳健的政策,长时期管理政治,一方面支配了大部分属于私有的土地;而这阶级的来源,却又仍然出于当年的戍卒屯丁。地方城外山坡上坡产桐树杉树,矿坑中有朱砂水银,松林里生菌子,山洞中多硝。城乡全不缺少勇敢忠诚适于理想的兵士,与温柔耐劳适于家庭的妇人。在军校阶级厨房中,出异常可口的菜饭,在伐树砍柴人口中,出热情优美的歌声。
地方东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平衍的两岸,多米,多橘柚。西北二十里后,即已渐入高原,近抵苗乡,万山重叠,大小重叠的山中,大杉树长年深绿逼人的颜色,蔓延各处。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出,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农民各就河边编缚竹子做成水车,引河中流水,灌溉高处的山田。河水长年清澈,其中多鳜鱼,鲫鱼,鲤鱼,大的比人脚板还大。河岸上那些人家里,常常可以见到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小河水流环绕“镇筸”北城下驶,到一百七十里后方汇入辰河,直抵洞庭。 这地方又名凤凰厅,到民国后便改成了县治,名凤凰县。辛亥革命后,湘西镇守使与辰沅道皆驻节在此地。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处的正规兵士却有七千。由于环境的不同,直到现在其地绿营兵役制度尚保存不废,为中国绿营军制唯一残留之物。
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年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节选自《从文自传》
【赏析】 1933年夏天,沈从文在青岛崂山一条溪边,看见一个十几岁穿着白色孝服的姑娘在哭,化过纸钱,提着水走了。他想到湘西也有“起水”的习俗,长辈断气后,孝男孝女便到溪边井里取水,给死者脸上身上举行擦洗仪式,好让他干干净净地入阴间。崂山一瞥,唤醒了湘西梦魂,于是沈从文向人讲述了发生在“边城”的故事。课堂训练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A.悚然(sǒnɡ)
负疚(jiù) ..窈陷(yāo)
莞尔(wǎn) ..B.新正(zhēnɡ)
倔强(jiànɡ) ..炮烙(luî)
.C.草窠(kē)
.
翘首(qiào) .
歆享(xīn) .荸荠(qí)
喁喁(yú) ..D.踝骨(luō)
谬种(miù) ..朱拓(tà)
涎皮(dàn) ..答案:C
解析:A“窈”应读yǎo;B“翘”应读qiáo;D“踝”应读huái,“涎”应读xiá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份乐生。
B.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竟争。 C.那人比度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 D.另外一些人家,又有划拳行酒的吵嚷声音。 答案:D
解析:A份——分;B竟——竞;C度——渡。
3.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
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 ②两人接着便说了些关于那个女人的一切,使用了不少
字眼。
③翠翠带了黄狗向各种人丛中挤去找寻祖父,结果还是不得祖父的。A.警告
粗鄙
踪迹 B.警示
卑鄙
踪迹 C.警告
卑鄙
行踪 D.警示
粗鄙
行踪 答案:A
解析:“警告”指提醒,使警惕;而“警示”有警戒、启示之意,不合句意。“粗鄙”指言论、举止等粗俗;而“卑鄙”词义很重,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不合句意。“踪迹”指行动所留的痕迹;“行踪”指行动的踪迹(多指目前停留的地方)。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得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人吃饭时,祖父为翠翠述说起一些有趣味的故事。因为提到死去的翠翠的母亲。B.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啭着它的喉咙。 ..C.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
D.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 答案:A 解析:“因为”改为“同时”。
5.(2010·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B.在茅盾担任《收获》杂志主编的时候,凡是拟用稿件,都要仔细审核校对,在稿子上密密麻麻地修改,有时候审稿的意见比稿子本身的字数还多。
C.财政部科研所负责人称,今年油价在现行基础上继续上升已成定局,不过上涨幅度不会太大,可能在0.5元~0.8元左右。 D.NEC通讯市场总监对记者说:“借助‘五一’劳动节晚会平台,不但NEC通讯可以向所有的中国人带去节日的祝福,同时也可以扩大品牌的影响。” 答案:A
解析:B成分残缺,应将“在”移到“茅盾”后,或在“都要”前加上主语“他”。C赘余,“左右”去掉。D关联词“不但”位置错误,移到“NEC通讯”之后。 6.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春日融融,和风习习,花红草青,气息清新,难怪唐人语出惊人:“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 ②鬼斧神工的幽雅峻峭,司空见惯的柳下花前,小桥流水,芳草萋萋,自然之美,无处不在。佳境原本用不着寻觅。
③把那盘盘盏盏的美酒佳肴,统统搬到郊野去享用,另有一种滋味,别有一番情趣。 ④郊游野宴,自然以春季为佳。
⑤但自然之美,有时还得屈尊郊野,远足寻觅。 A.②⑤④③①
B.③④②⑤① C.④③⑤②①
D.②⑤③④① 答案:D
解析:佳境原本用不着寻觅→但自然之美还得远足郊野寻觅→效野别有情趣→郊游以春季为佳→为什么选择春季。关键是第④句,若把它放在第③句与第⑤句之间,便割裂了第④句与第①句的紧密联系。课后强化作业
课内挖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那个芦管,拿出来自己吹着。觉得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翠翠依傍祖父坐着,问祖父:
“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个小管子的人?”
“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做的,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做的,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
“爷爷,你不快乐了吗?生我的气了吗?” “我不生你的气。你在我身边,我很快乐。” “我万一跑了呢?”
“你不会离开爷爷的。”
“万一有这种事,爷爷你怎么样?”
“万一有这种事,我就驾了这只渡船去找你。” 翠翠嗤地笑了,“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那些地方的水,你不说过全是像疯子,毫不讲道理?”
祖父说:“翠翠,我到那时可真像疯子,还怕大水大浪?”
翠翠俨然极认真地想了一下,就说:“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你会不会被一个人抓到别处去?”
祖父不作声了,他想到不犯王法不怕官,只有被死亡抓走那一回事情不好办。 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地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又想起白日在河街上同大老谈话的经过,想起中寨人陪嫁的那座碾坊,想起二老!想起一大堆过去事情,心中不免有点乱。 翠翠忽然说:“爷爷,你唱个歌给我听听,好不好?”
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祖父所唱的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
(节选自《边城》)
1.翠翠为什么连芦管也吹不好了?
答:
答案:月光如水,翠翠所等待的人并没有来,周围只有“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唱”,更使翠翠心乱,因而她没有了吹芦管的心思。
2.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推动了情节发展;展示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人物的职业特点,反映了湘西的风土人情。3.“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反映出翠翠怎样的心理?
答:
答案:翠翠知道自己心爱的人是谁了。虎耳草是翠翠的想象与梦想,代表了翠翠对生活的某种祈盼,象征着翠翠对爱情的一种朦胧的渴望。 4.“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答:
答案:虽然没听到自己盼望的歌声,但爷爷的芦管声给了她些许慰藉,暂时排遣了她心中的空虚郁闷。
5.对以上文字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以上文段可以看出虽然祖孙俩有很浓的至爱亲情,但翠翠并不完全了解爷爷心中所想和为她做的事。
B.翠翠的想象和心理活动穿插在叙事过程中,使情节更丰富,意境更优美,还使她隐秘的心理得以展现。
C.以上文段,语言华丽,辞藻浓烈,充分展现了作者小说语言的风格。
D.以上文字既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又有对人物的神态、心理的刻画,因此人物形象表现得非常突出。 答案:C
解析:本文的语言是文白杂糅,丰富多变,古朴典雅。 课外拓展
(2010·安徽-11-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罗永才被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①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6.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答:
答案: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欣赏评价)。人物形象可从以下方面分析:(1)小说中人物的身份、经历、地位等;(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3)小说人物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4)文中作者和其他人物的评价。根据文中作者的介绍,王石匠是一个普通的靠洗碑为生的农村手艺人。文中罗永才认为他“手艺很好”,下文两次石匠的劳动场景描写确实显示了他的高超手艺。通过罗永才与王石匠的对话及神态描写,可以看出王石匠为人真诚质朴,没有多余的言行,没有做作的表情。通过王石匠指点罗永才上山调整心绪,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通过“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的神态及行为描写,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心理淡定的人,待人对事有一颗平常心。从承揽洗碑之事,又可以看出他做事讲究诚信和敬业。
7.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文中的划线处景物共同特点是有生机,有活力,生机盎然。景物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心理的作用,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对小说主题的作用等方面。文中的景物对情节的作用是该景为下面罗永才心理的变化提供动力,生机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对情节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8.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答:
答案:示例:(1)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了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由“悲”到“洗悲”)过程。
(2)王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3)转变
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题目可以从情节内容的角度拟,或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点出核心的部分情节;可以从人的角度拟,或是主要人物,或点明主次人物关系;可以从物的角度拟,常常是文中反复出现的物是标题;可以从表现的主题的角度拟,或直接表现主题,或含蓄表现主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地点为题;可以以人物的情感为题;还可以综合上述信息,使用修辞取有文采的题或幽默的题。如本题根据情节取题,本文的情节包括订碑——看碑——运碑——立碑,这几个过程可以使用“洗碑”概括,也可以用“碑”一词,该词是情节的线索,又能对读者强烈地提示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可以从人物角度取题,如从王石匠角度取“淡定的洗碑人”,该词从说人物的角度提示情节,并暗示小说主题。可以从主题角度取题,如“洗碑之悟”,若用“碑”也有象征义,暗示碑的纪念之意,对人的警醒教育作用。
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答:
答案: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写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悲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韧,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首尾圆和,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一般分为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去挖掘。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10.在下面的横线处,仿照前面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三句话,构成排比句式,并且使整个文段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因为欣赏《边城》需要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无法领略其中的真趣。 答案:《边城》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 《边城》是一首无韵和谐的抒情长诗 《边城》是一幅幽静纯美的五彩油画
11.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 周敦颐《爱莲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濂溪先生独爱莲,这也罢了,但是字里行间对牡丹似有贬意。其实,牡丹本身不俗。
。①叶子的脉理停匀,形状色彩,亦均秀丽可观。
②比起芍药不可同日而语。
③花大而瓣多,色彩淡雅,黄蕊点缀其间,自有雍容丰满之态。
④最难得的是其近根处的木本,在泡松的木干之中抽出几根透润的枝条,极有风致。 答案:③①④②
12.(2010·江苏省徐州市高三阶段性练习)仿照下面的句式,选用新的本体和喻体,另写一组句子,要求意思完整。(不必与原句字数相同)
生活是一杯茶
平淡是它的本色 苦涩是它的进程 清香是它的馈赠
答案:人生是一艘船,奋斗是桨,挫折是风浪,理想是彼岸。
13.(2010·镇江市高三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三个词语概括其主要内容。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法院受理劳动争议纠纷案件数量大幅上升。为切实做好此类案件的审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出台了《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指出,要积极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尽量维护劳动合同的效力,慎重使用解除劳动合同的方法来解决劳动争议纠纷案件。要妥善处理因企业裁员引发的纠纷,严格审查用人单位的裁员行为是否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程序和条件。
答:
答案:全国高院 严格审查 企业裁员(行为)
14.(2010·安徽-20)某校开展“名著导读·我喜爱的作品”活动,三位同学交流了各自的看法。请仿照甲同学的表述,将乙、丙同学的发言补写完整。
甲同学说:我喜欢有丰富知识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乙同学说:我喜欢有深刻思想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
(1)
。....丙同学说:我喜欢有审美情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
(2)
。....答案:示例:(1)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境界。(2)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句式仿写,做好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续写的句子与前面句子在内容上要连贯,又要注意形式一致,找到仿写点即可。
第二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高中语文课时练习与详解】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字词梳理
1.正音 祈祷()
邂()逅() ...刹那()
勋章() ..柏林()
狙击() ..瓦砾()
嗜好() ..栖息()
窒闷() ..一撮盐()
唧喳() ..胡诌()
浸透() ..答案:祈qí,邂xiâ,逅hîu,刹chà,勋xūn,柏bï,狙jū,砾lì,嗜shì,栖qī,窒zhì,撮cuō,喳zhā,诌zhōu,浸jìn。
2.辨音
撮合()
一撮胡子()..累赘()
日积月累() ..劳累() .答案:cuō,zuǒ;lãi,lěi,lâi。
3.辨形
胡()(zhōu)
()纱(zhîu)
()纹(zhîu)
()散(xiāo)
()魂(xiāo) 云()(xiāo)
良()(xiāo)()丧(jǔ)
()击(jū)()拦(zǔ)功()(xūn)
()落(yǔn)()命(yǔn)
答案:诌,绉,皱;消,销,霄,宵;沮,狙,阻;勋,陨,殒。 词语积累
1.词语释义
忧郁:忧伤、愁闷。 窒闷:窒息、郁闷。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喜气洋洋:形容非常欢乐的样子。
神气活现:形容非常突出地表现出得意而又傲慢的样子。 2.词义辨析
径自 径直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不管他人。如:他没等会议结束就径自离去。 径直: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如:你径直写下去吧,等写完了再讨论。吝啬 吝惜
吝啬指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吝惜指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 暴发 爆发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又有细微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辨析:在感情色彩上,“暴发”多含贬义,有讽刺味,如:此人穷困潦倒,一夜之间暴发了。“爆发”多为中性词,可用于地理现象,如:火山爆发。在表达的意义上,“暴发”是突然发作的意思,如:山洪暴发。“爆发”多指事件突然发生。
震荡 振荡 震荡:强调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受到重大影响,不能平静。振荡:①振动;②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振荡”不强调外力的作用。 资料园地
1.走近作者
二十世纪的托尔斯泰——肖洛霍夫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生于俄罗斯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18年,在中学读书时因国内战争辍学。曾当过办事员,参加过武装征粮队。1922年去莫斯科,当过工人和会计等。1923年加入莫斯科共青团作家和诗人的文学团体“青年近卫军”,发表小品文《考验》《三人》和《钦差大臣》等。1924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简称“拉普”),同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胎记》。1926年中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色的原野》问世。此后返回故乡,从事专业写作。
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14年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年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苏联评论界称肖洛霍夫为“史诗作家”,他的作品被誉为“苏维埃时代的编年史”。
1941年6月22日卫国战争爆发,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投入战争,先后担任《真理报》和《红星报》记者,写了不少战地通讯和以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其中1942年发表的《学会仇恨》对培养苏联人民仇恨法西斯的感情起了特别重大的作用。其他有特写《在顿河上》(1941)、《在哥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一个人的遭遇》(1956),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
肖洛霍夫自始至终参加了四年卫国战争,同战士们战斗在一起,他饱览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深深体会到人民的感情,更何况他自己也遭遇到家破人亡的悲剧,他的母亲就是当敌机轰炸他家乡时在家门口被炸死的。在前线,他曾几次遇险。有一次他乘坐的汽车遭到敌机扫射,一颗子弹从左边射过,离他只差二三十厘米。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有一次他乘坐的飞机在着陆时坠毁,他幸免于难,但是受了重伤,导致脑震荡和内脏错位。
肖洛霍夫就是这样通过亲身经历懂得了战争,并培养了对法西斯的深仇大恨。有了这样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刻骨铭心的感情,再加上杰出的艺术才华,肖洛霍夫创作出震撼人心的战争小说,赢得了百万读者的心。
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仪式上,他说:“我作为一个作家,无论过去和现在都认为自己的天职在于:用我过去和将来的一切作品,向劳动的人民、建设的人民、英雄的人民表示敬意„„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完美,心灵更纯洁,能够唤起对人的爱,唤起人们积极地为人道主义和人类的进步理想而斗争。如果我多少能做到这一点,我就是幸福的。”
2.作家背景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
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05年5月24日是俄罗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肖洛霍夫的百年诞辰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决定,2005年被命名为“肖洛霍夫年”。23日起俄罗斯各界开始举办各种活动以纪念这位著名作家。当地媒体认为,俄罗斯人隆重纪念肖洛霍夫百岁诞辰不仅因为其在文学界取得的辉煌成就,而且因他生前积极投入到各种社会活动中为人民谋利益。 肖洛霍夫创作的现实性在于作家以同情的笔调描述悲剧性的事件和人物,这正是当今作家们反思前苏联社会历史的对象。与那些因信仰而变得盲目的作家不同,肖洛霍夫保持了理性的审视和批判精神„„7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对肖洛霍夫作品的关注依然热情不减。这位伟大作家永远是中国人民的良师益友。(中国学者刘亚丁《顿河激流——解读肖洛霍夫》)
3.探寻背景
这篇小说发表于1956年,当时战争结束已经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小说。
小说节选部分写的是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后的经历。卫国战争时期,被俘的苏军官兵,备受虐待与屠杀。索科洛夫的经历有一点例外,是因为他不但在战俘营坚持了斗争,而且机智地俘获了德军少校,押送他回到自己一方。在俘虏营,他每天都想逃回来,可是当他逃回并开始平常的生活后,却真正地体会到战争留给他的创伤。
4.艺术技巧
(1)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叙述语言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在叙述中,穿插抒情和议论,这些抒情和议论往往直抒胸臆,袒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的闪烁着口语的智慧。(2)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索科洛夫领养孤儿凡尼亚这一部分写得很细。在写了凡尼亚肮脏的外貌后,索科洛夫叙述道:“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认领凡尼亚靠的是善意的谎言,这是因为想让这个可怜的孤儿真正地把自己当作父亲。接下来所描写的场面和人物表现对读者有着极强的震撼力。
为什么领养凡尼亚这一部分写得特别细?因为这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3)结尾升华了主题。
小说的结尾部分写“我”和索科洛夫父子分手的情景及“我”的感慨。 索科洛夫与凡尼亚和“我”告别后,“我”的感慨是作品主题的升华。在听完索科洛夫的叙述后,“我”被索科洛夫的叙述打动了。战争的灾难给人带来了不幸,可是俄罗斯人不屈不挠的意志能够直面一切苦难。索科洛夫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默默地接受了命运。这是作者对索科洛夫这种普通战士的高度赞扬。小说的结尾,凡尼亚的一挥手是神来之笔,若非生活中亲历,实在难以构思出这样的细节。而“我”的感受更加真切:“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看到男人的眼泪?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合作探究
1.本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叙述,你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
探究: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伤感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他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
2.索科洛夫收养凡尼亚看上去像是一时冲动,其实这中间有着一定的必然性。试从人物性格角度作简要分析。
探究:索科洛夫虽然屡遭打击,但俄罗斯人不屈不挠的意志,顽强刚毅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善良和同情之心,决定了他不会失去希望,失去对未来的向往,失去对爱的渴求。遇上凡尼亚是偶然的,收养流浪儿是必然的。
3.本文最后一节,当凡尼亚挥手向“我”告别时,作者写道,“仿佛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探究:读懂了索科洛夫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幸的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与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主人为什么会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着的小手触动了有良知者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让孩子看到经历过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 文苑小憩
【美文欣赏】
生死攸关的烛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来取走。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一天晚上,屋子里闯进来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着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蜡烛也好吗。”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下来。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等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询问德国少校:“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赏析】 这本来是一篇以战争时期的生活为题材的文章,但从作品的内容中,我们却看不到断壁残垣,看不到烈火硝烟,更看不到对血污泪痕的描写。本文虽不是着笔于前线的故事,但是给读者的印象却更加深刻,比前线的战事更加令人紧张。这全赖于文章情节的曲折多姿、波澜起伏的巧妙安排。险象环生、扣人心弦的情节更加有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文章在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心理、语言、神态等,这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
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大家文坊】
“本位爱国”与理性昏迷
王开岭
9月12日。下午。给高三某班上课。
讲授结束后,我走下台去,沿走道踱步,猛见后墙黑板的角上竟有一行歪歪扭扭的白粉笔字:“打倒美帝国主义!”外加一枚带翅膀的卡通式炸弹。我惊愕了。
一股莫名的憋闷和压抑像那枚炸弹袭击了我。
或许,这举动不免有玩笑之嫌,就像厕所漫画或课桌文字,属一种恣肆,一种自娱。但我的疑问是:为何不是“打倒恐怖主义”而是“打倒美帝”?为何拿这全社会全世界为之泣容为之沉痛的灾难——放纵自己的虚妄?如果仅仅是一个玩笑,那到底还有什么可让其认真对待和正视的东西?若确是一种真实的内心宣泄,那这真实就更可怕了。
数千人在集体死去,在没有告别和准备中死去。他们中,没有一个被赋予了死亡的理由。
这可笑吗?能用一个玩笑来注解吗?
几千年来,在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内容中,理性资源向来匮乏,整体的人类意识一直被“本土文化”“王朝文化”所遮蔽。所谓的“爱国”常常解释为一种“利益爱国”“宗族爱国”“情绪爱国”,在“爱国”一事上陷入一个怪圈,即:“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保王主义”„„比如“岳飞”情绪(“外御”与“忠君”)、“成吉思汗”情绪、“郑成功”情绪、“义和团”情绪„„它们不仅充斥着我们的史颂,更充斥着孩子的心灵和文化思路。教育者总习惯于一种单向、点击式的方法来简单地命名,而忽视了理性的全方位审视,乃至出现了众多的尴尬与矛盾。
法国学者路易斯·博洛尔在《政治的罪恶》中说:“当一个民族不再相信任何事物之后,它就只会相信暴力和金钱。”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信仰在失去了理性依托之后,便开始积弱,而积弱到一定程度,便极易诞生“恃强”的恐怖主义。
恐怖是弱者自以为是的一种“恃强”,反恐怖无疑是一种“镇邪”。对付“反人道”的最佳方式就是人道,而反抗“非理性”的唯一工具亦即理性。否则,如果武力变成了反恐怖的目的而不再仅仅是手段,制止犯罪带来了新一轮犯罪,那“反恐怖”也就成了货真价实的“恐怖”,即会激起更多更残酷的恐怖回应„„为此,博洛尔的另一番话将提醒愤怒的受害者:“恐怖会导致与恐怖作斗争的人也变得残忍,它使温和的人也学会了暴烈莽撞。”(本文有删节)
【赏析】 战争,它是由人类发动的对人类自身的残杀,是邪恶中最大的邪恶,不论这邪恶发生在中东还是纽约世贸大楼,无论是发生在印巴还是莫斯科剧场„„
爱国,不是狂热,不是幸灾乐祸的窃喜。美国9·11事件不仅仅是美国的悲剧,更是全人类的悲剧。本文思想深刻,针砭时弊。纵观全文,作者主要批评有些学生缺乏人道主义情怀,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哪国人而不是“人”。作者在最后一段中阐述了“恐怖”与“反恐”之关系,尤其强调“反恐”不能演变成“恐怖”活动。课堂训练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有两处错误的是()
A.瓦砾(shuî)
刹(shà)那间 ..狙(zū)击手
送丧(sānɡ) ..B.窒(zhì)闷
颤(chàn)动 ..远眺(tiáo)
粗犷(kuànɡ) ..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
C.绚(xuàn)丽
斑斓(lán) ..瘦削(xuē)
禁(jìn)止 ..D.憎(zânɡ)恶
挣扎(zhá) ..惊骇(hài)
痕迹(jì) ..答案:B
解析:A“砾”应读lì,“刹”应读chà,“狙”应读jū;B“眺”应读tiào,“犷”应读ɡuǎnɡ;C项全对;D“憎”应读zē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卓见
真知灼见
疾驶
疾风劲草 B.消灭
销声匿迹
滂沱
气势滂礴 C.冒犯
贸然行动
呼吁
长嘘短叹 D.淡薄
淡泊明志
辕马
心辕意马 答案:A
解析:B气势滂礴——气势磅礴;C长嘘短叹——长吁短叹;D心辕意马——心猿意马。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他扑在我的脖子,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
了。
(2)我当时
没有放掉方向盘,真是奇怪极了!但我还是在无意间冲到水沟里,弄得马达也停了。在眼睛里雾没有
以前,我不敢再开,怕撞到什么人身上。
(3)这些,老兄,倒没什么,我跟他不论怎样总可以过下去的,只是我的心震荡得
,得换一个活塞了„„ A.震动 B.振动 C.震动 D.振动
居然 居然 竟然 竟然
消散 消失 消散 消失
厉害 厉害 利害 利害
答案:A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B.我天没亮就醒了,不明白为什么感到那么窒闷?
C.老兄,你以为关于皮大衣,他只是随便问问的吗?不,这都不是没有缘故的。 D.原来,两年来我是一直在跟死人谈话呐?!
答案:B
解析:句末应用句号,整个句子不是疑问句,而是陈述句。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提起《潜伏》的女主角姚晨,观众口中已不仅仅是《武林外传》中那个神气活现的郭女侠....了。
B.4月22日,上海舰队机关幼儿园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多国海军代表团代表团团长的夫....人们刚刚走进幼儿园的院子里,就立刻被可爱的孩子包围了。
C.尽管2010年全球经济市场表现低迷,中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中国的楼梯制造业仍在不屈不挠地扩充自己的实力。 ....D.索科洛夫和同是孤儿的伊林娜结婚后,生了三个聪明懂事的儿女。一家五口相濡以沫,和....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
睦幸福。
答案:D 解析:“相濡以沫”喻指同处困境,相互救助,不合语境。6.(2010·浙江-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JY〗() A.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B.解决地沟油回流餐点的根本在于加快地方立法,一方面制定强制统一收购餐厨垃圾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协调环保、城管、工商等部门对餐厨废油的管理力度。
C.近来,有些地方发生了利用短信诈骗银行卡持卡人的案件,且欺诈手法多样,出现了借口中奖、催款、退税等为名的新型欺诈。
D.有专家认为,保护圆明园遗址的首要任务绝不是复建,哪怕是“部分”复建,而是研究、发掘后她展现出的遗存或废墟的价值。
答案:A
解的:本题考查考生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B项搭配不当,“协调”和宾语“力度”不能搭配,可以把“协调”改为“加大”;C项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要么是“出现了中奖、催款„„新型欺诈行为”,要么是“借口中奖、催款„„进行欺诈”; D项语序不当,“研究、发掘后她„„”应为“发掘、研究她„„”。
7.下列各项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她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B.他扑到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又尖利地叫了起来。
C.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 答案:D
解析:该项使用了夸张手法。课后强化作业 课内挖潜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题。
树林里听到我那个同志的叫声和划桨声。
这个陌生的,但在我已经觉得很亲近的人,站了起来,伸出一只巨大的、像木头一样坚硬的手:
“再见,老兄,祝你幸福!”
“祝你到卡沙里一路平安。”
“谢谢。喂,乖儿子,咱们坐船去。”
男孩子跑到父亲跟前,挨在他的右边,拉住父亲的棉袄前襟,在迈着阔步的大人旁边急急地跑着。
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
到异乡的沙子„„什么东西在前面等着他们呢?我希望: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成长,等到他长大了,也能经受一切,并且克服自己路上的各种障碍,如果祖国号召他这样做的话。
我怀着沉重的忧郁,用目光
着他们„„本来,在我们分别的时候可以平安无事,可是,凡尼亚用一双短小的腿连跳带蹦地跑了几步,忽然向我回过头来,一只粉红色的小手。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
过脸去。不,在战争几年中白了头发、上了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
年纪的男人,不仅仅在梦中流泪;他们在清醒的时候也会流泪。这儿重要的是能及时转过脸去。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1.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字词。
答案:抛 送 挥动 转
2.“这个陌生的,但在我已经觉得很亲近的人”中“陌生”与“亲近”两词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答案:并不矛盾。“陌生”是指其相识时间短,而“亲近”则是指“我”与这个人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经历相同而心心相印。
3.请分析“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
答:
答案:(1)战争是残酷的,个体的人在它面前根本没有什么选择,只能遭受伤害。(2)战争也能磨练一个人,在战争中人们会变得不屈不挠。
4.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试分析。
答:
答案:心痛的感受。在战争中,最不幸的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与悲悯。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心灵,而凡尼亚挥动着的小手触动了“我”的悲悯之心。5.作者为什么说“这儿重要的是能及时转过脸去”?
答:
答案:转过脸去便不能使孩子看到自己伤心的泪水,便不会因此而伤害孩子的脆弱的心灵。6.“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答:
答案:孩子的天真,衬托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让孩子看到经历过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保住一些童心。 7.怎样理解“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中的“吝啬而伤心”?
答:
答案:坚强的男人不会轻易流泪,但此时此地怎不令人伤心,突出了战争给人所带来的伤害。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战 地 医 院 周海亮
医院只是连成一片的几顶帐篷,卧在近郊的小树林里。城市已被空袭夷为平地,所有建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
筑被毁,所有百姓撤离。帐篷里满是伤兵,沾满鲜血的纱布扔了一地,止血钳变了形。远处枪炮声连成一片,战士且战且退,脆弱的防线随时可能被对方撕成碎片。不断有卡车停在帐篷外面,车厢打开,是一个挨一个的伤兵,全是重伤员。
医生和护士满头是汗,口罩后的眼睛,噙满泪水。
又一辆卡车刹住,抬下18个伤兵,只有6个人还有气息。医生和护士马上抢救。第一个兵的胸口被打出3个排成一线的圆形孔洞,血汨汨流出。护士麻利地包扎。兵平静地指着护士,说:“你长得像我的妻子。”兵的目光愈来愈黯淡。他像一名婴儿般死去。临死前他想轻吻护士的手。他没有成功。
6个兵,死掉5个。他们的脸上涂满鲜血,没有人记住他们的样子。最后一个兵被抬上手术台,他的髋骨以下,炸得血肉模糊。医生看那张稚气未脱的脸,感觉他还是一个孩子。
手术紧张地进行着。远处传来“嗒嗒嗒”的声音,医生知道,那是我们的防空炮火在吼叫,但是对敌人的高空轰炸机来说,那些炮火形同虚设,它们甚至连恐吓或者警告的作用都起不到。
警卫人员跑进来,要求医生和护士马上躲进狭窄阴暗的防空洞。“飞机就要来了,”他说,“它们会把这儿炸成粉末。”
医生从兵的身体里,取出一枚子弹。子弹夹在骨缝中,已经变了形。
“你救不了他„„谁都救不了他„„他终究会死„„我们需要马上离开„„”医生从兵的身体里,取出一个弹片。弹片扔到搪瓷盘里,兀自跳跃,叮当有声。
“听我的,我们先躲一躲„„” 医生停下手里的动作,他抬起头,看着来人。很多人已经撤进防空洞,帐篷里只剩9个人。他,来人,一名护士,手术台上喘息的士兵,5个已经死去的士兵。
一颗炮弹在另一个帐篷里炸开,一把变形的剪刀划破帐篷落到他的面前。医生拾起剪刀,扔开,继续他的手术。
“太危险了!快走啊,这是上级的命令!”警卫大声喊叫。
医生没有走。他坚持把手术做完。护士轻握着战士的手,又替医生擦去额上的汗珠。战士是在手术后死去的。战士在临死前咧开他的嘴巴。他的牙齿很白。他有两颗调皮的虎牙。
没有人能够挽救战士的生命。在战场上,死亡是一种必然,只有活着,才是一种偶然。后来,当然,医生得到长官的训斥。长官说:“空袭时必须躲进防空洞,这是命令,你不知道么?”
他说:“我知道。”
长官说:“你是前线惟一的医生,你的生命远比十个战士的生命重要百倍,你不知道么?” 他说:“我知道。” 长官说:“那个士兵虽然可怜,可是他身负重伤,即将死去。做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医生,你不知道他终会死去么?”
他说:“我知道。” 长官说:“你什么都知道,可是在那时,你为什么一定要做那件毫无意义的事呢?” 他说:“因为他还没有死去„„他躺在手术台上,他还在喘息„„我得让他知道,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我们,还有他的祖国,也没有将他抛弃。”
(选自《青年博博览》2008年第18期,有删改)8.小说第一段描写了怎样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描写了紧张、危险、残酷的场景;渲染战斗的激烈和医院环境的危险,为下面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
9从全文来看,作者在第三段为何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一位战士?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一是生动地表现了战士对生命的渴望与留恋,展示了其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二是为表现医生为满足战士情感需求而努力做铺垫。
10请简要分析“弹片扔到搪瓷盘里,兀自跳跃,叮当有声”这处细节描写的妙处。 答:
答案:通过细节描写衬托出了医生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之下全神贯注、沉着冷静的神态。 11.有人说,小说中的医生和长官是一对价值观矛盾的形象。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答:
答案:示例一:是。医生不仅注重每一位战士的生命,更注重战士的情感,而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长官关心医生的生命是关心医生对整个战斗的作用,而对个体战士的生命和情感并不关心。
示例二:不是。医生不仅注重战士的生命,也注重战士的情感,这样才能使战士热爱军队、依靠军队,为自己的军队拼命战斗,取得最后的胜利;长官关心医生的生命是关心医生对整个战斗的作用,这样才能尽快取得战斗的胜利,从而避免更多的战士的生命和情感受到伤害。12.根据画线的语句再续写两句话。要求前后连贯,句式一致,合乎语段整体含义。 放眼这个世界,有多少人不是被名利所豢养的玩物,不是被时事所造就的新宠,不是为一己之私而疲于奔命的过客?相比那些可爱的猫狗,我们少了一份憨直,多了一份狡诈;少了一份快乐,多了一份忧虑;
,;
,„„这不能不说是某些人一生的悲哀。答案:少了一份宁静 多了一份不安 少了一份无忧无虑 多了一份心事重重
13.请以“祈祷和平,反对战争”为主题,写两句公益广告词,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
答案:(示例:)①战争一开始,地狱之门便打开。②鲜血不是甘露,用它灌溉的土地不会有好收成。③武力是软弱的表现,和平是理智的杰作。(任选两句即可) 14.把下面的长句子改成用短句表达。可增删个别词语,但句意不能变。
我闻到的是紧紧按住我的肩膀的穿着油腻的制服的他身上发散出来的一股烟熏火燎的 糊味和脏味。
答:
答案:他紧紧地按住我的肩膀,我闻到的是一股烟熏火燎的糊味和脏味,这是从他油腻的制服上发散出来的。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第三篇: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5 【课文背景知识】
1.沈从文有“文体作家”的称誉,他创造了一种诗体的散文化小说,他对美有一种特殊的理解,以一个艺术家的情感去接近人生,永不厌倦地去“看”一切,他把对故土山水人情的眷恋之情极含蓄地隐伏在场景的铺排和细节的描写中。作者是怎样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表现的? 你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2.小说的作者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环境与时代,寄寓他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而读者也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那么,《边城》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我们应怎样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 3.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呢?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难点
1.从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入手,把握翠翠、外公以及天宝兄弟等人物形象。
2.感受学习作品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描写和含蓄细腻的心理描写,并能分析这些描写对于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体会作者文白杂糅、丰富多变、古典质朴的现代典范小说语言。揣摩其节制与含蓄的表达方式,准确把握人物及其心理活动。
训练突破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情节,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过程
训练1了解课文的故事梗概,理清情节,并把握其线索,捕捉翠翠的心理变化。点拨1把握小说的情节,要注意整体了解故事梗概,行文的线索。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女儿陪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课文节选自《边城》第13章至15章,涉及的人物不多,故事简单平凡,采用自然分节的形式,把所选三章自然分开。所选三章虽内容各有侧重,但却以怀春少女翠翠对爱情的期盼为主线,着重表现了祖孙两人互相关怀、互相爱护、互相依恋的真挚情感。
阅读时要注意捕捉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2.把握人物形象,领悟作品内容
训练2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点拨2欣赏人物形象,可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性格特征;一是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就翠翠这一特定的人物形象而言,要注意欣赏作者对青春少女翠翠曲折心理的描写,了解翠翠惘然、茫然、朦胧、暖昧、不可言说的思绪;体会作者对翠翠“介于有心无心、有意无意之间,并非热恋中人因而虽忧而不深,有忧虑却未失天真快乐”的恰到好处的表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翠翠的梦有何深刻含义? 祖父又为什么“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
喝着沅水,听着情歌长大的多情的翠翠,在听完爷爷讲的父母亲的故事之后,肯定会想到自己的将来。她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爱听又软又缠绵的情歌,也愿意为这歌声飞到悬崖半腰。在她身上,有着跟母亲一样的浪漫思想和倔强性格。祖父不告诉翠翠事实,是因为祖父尚未弄清楚歌声究竟是不是大老的;另外还可能是因为关爱翠翠,怕女儿的悲剧在翠翠身上重演。
②“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翠翠对爷爷明知自己心事还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感到很不满,但她明白爷爷是一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记二老,答应大老的提亲,可感情不是买卖,翠翠实在不愿意做违心的选择,她面对百般疼爱她的祖父不敢生气,只能勉强笑着。她可能气二老不和自己一样对爱情执著,不再坚持唱歌示爱;也可能气自己,明知王团总想把女儿嫁给傩送还心存幻想,气自己不能和王团总的千金做平等竞争。
③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第一问是试探,也是翠翠与生俱来的“善”的流露,为追求自己的幸福,她想离开,但她又不能像妈妈一样狠心地抛下祖父不管,毕竟祖父年事已高。也正是因为这“善”,更加上自己对二老的爱情感到渺茫,所以她决定不走。甚至于可能为了成全二老与王团总女儿的“美满婚姻”,她决意永远陪着爷爷。但想到爷爷百年之后的孤独,她心存恐惧。
④“虎耳草”在文中有什么意义? 纵观全文,虎耳草这一细节伴随歌声出现,伴随翠翠美丽的梦,它是美的,也是有趣的,因为翠翠“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虎耳草从梦中的幻境到现实的企盼再到15章末“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为止,反映了翠翠的爱情从朦朦胧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化。
虎耳草俗称金钱荷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心形的东西美丽,如意(如同心结)。所以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⑤翠翠的形象有何典型特征? 翠翠是作家沈从文精心塑造的文学形象。这一形象有自己的生活原型,据说是一个绒线铺里的女孩子,但又超越了生活原型。作家说这一人物“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孩子脱胎出来”。
《边城》是写爱情的,写中国农村的爱情,写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翠翠的爱情是小说的描写重点。
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渴望爱情的少女。她不满意爷爷相中的“走车路”的天保,可腼腆的性格、少女的羞涩又让她难以直白对傩送的衷情,幻想着能像在爱情上态度强硬的母亲一样出走争取自己的幸福,但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对相依为命的外祖父的无限深沉的依恋使她不能只顾自己的幸福而弃之于不顾。于是,她只能在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对美好亲情的依恋中“无故寻愁觅恨”。她也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点狡黠的女孩子。她正当婚姻之年,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她憧憬着自己的爱情;面对爷爷旁敲侧击地询问,她会闪烁其词地表明态度。她会把夜晚听到的为她而唱的爱情之歌,当作梦境讲给爷爷听;她会把自己未来对幸福的担忧融合在对爷爷的依恋中讲给他听„„总之,这是一个聪慧温婉、腼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在她身上对外祖父深沉的依恋和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的炽热乖巧,异乎寻常地融合为一体。小说为我用心
爱心
专心 2
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训练3结合外祖父的语言和行为,分析他的性格特征。点拨3对外祖父性格的把握,除了注意环境之外,主要需结合相关情节通过他的语言行动进行分析。
外祖父是一个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他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每到“十四中寨逢场”,“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因此,即使外孙女几次三番地唤他回去,即使看到她情绪异常,他也会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但他也不是工作狂,而是一个深爱着至亲的、心细如发的老人。结合课文注释,联系有关情节,我们不难想到:翠翠母亲的殉情自杀在老船夫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在许多年的忘我工作中去消磨对女儿的思念。但翠翠长大了,不可测的未来使老人更为翠翠的命运担忧,他观察到外孙女的情绪反常,明白其原因,他会不失时机地采用符合外祖父身分的方式,诱导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外孙女怎样正确面对;尽管他赞赏天保,但只要外孙女不乐意,他绝不勉强;翠翠爱听傩送的情歌,他就天天夜里等候;当傩送在爱神面前犹豫时,他就焦急、盼望,甚至会为外孙女连唱十首歌曲;他会为自己将死去而忧心不已。小说以简练而生动的笔墨,以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传神地勾画出外祖父的性格特征,反映了他身上闪光的人性。
3.体会、感受小说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和富于特色的心理描写 训练4联系课文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说说它们的作用。点拨4本文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颇具特色。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情,特别是文中的景物描写,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力地烘托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还增添了小说古雅、忧郁的抒情气氛。游记散文式的写景方式,使得本文随情节推进的不同阶段所写的景物不同,渲染了人物不同的内心感受,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作者用“桃花色”来写她眼中所见的天空的薄云,让她去聆听生意人回归的杂乱的声音,尤其是让她谛听在中国文学中被当作“闲愁种子”的杜鹃的叫声,这不仅烘托了这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此情此景中纷繁杂乱的情绪(思念有数面之缘的傩送),表现了怀春少女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而且古典诗歌中传统意象的联想又增添了小说优美、古雅、忧郁的抒情气氛。对翠翠迷迷糊糊梦境的描写则颇具寓意:象征原始人性美的白塔与象征爱情的虎耳草交织出现,暗示了翠翠内心对亲情的真挚依恋与对爱情的朦胧追求。而且夜草莺的啼叫声,不仅渲染了翠翠对追求幸福爱情的母亲的神往,也暗示了当夜傩送会“走马路”,也预示了他会像这只草莺一样,“不久之间”便会“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在作者笔下,这些景物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躁动、落寞和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美景和人物的心境密切联系。
训练5小说是怎样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点拨5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展示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和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等间接地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应等侧面烘托。《边城》中细腻生动的人物心理刻画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感人,使主题更鲜明突出。在分析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首先,是利用幻觉等方式写出人物内心的隐秘。如翠翠关于自己出逃爷爷追杀的臆想,是自己成熟的生命中感觉到缺少什么的一种骚动,是对爱情来临的企盼。她无端的哭和赌气,是她对自己的感情感到迷乱而无人理解的发泄。她的梦,则是现实中她对傩送爱情的真切表
用心
爱心
专心 3
达。总之,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体会到异样的感情,又不能明晰地认识它,因而迷乱、孤寂的情态,都被作者细腻入微、逼真传神地写出来。
其次,是利用梦境来表现翠翠在清醒时不明朗的情感。她被歌声托起而飘荡,表现了傩送带给她的欢欣怡悦感,与白塔、虎耳草一起反映了现实中翠翠对傩送爱情的真实感受。
再次,是利用景物来表现心理。课文开头写的黄昏景色,优美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夕阳在山,红霞如染,人们纷纷归家,这一切,让翠翠有所期待的心灵产生一种孤寂感,备感凄凉。当暮色笼罩一切,一点烟又加重了夜色,她当然更觉独自一人,内心一切无人诉说的孤寂,因而就哭了起来。
【课文阅读指导】 能力升级
阅读下面小说,回答问题。
雨 后 沈从文
“我明白你回来,所以我等。” “当真等我?”
“可不是,我看看天,雨快要落了,谁知道这雨要落多大多久,天又是黑的,我喊了五声,或者七声。我说,四狗,四狗,你是怎么啦!雨快要落了,不怕雷公打你么? 全不曾回声。我以为你回家了。我又算„„雨可真来了,这里树叶子响得怕人,我不怕,可只担心你。我知道你是不曾拿斗篷的。雨水可真大,我躲在那株大楠木下,就是那株楠木,我们俩„„忘记了么? 你装。我要问你到底打哪儿来,身上也不湿多少,头又是光的,我问你,躲到什么洞里?”四狗笑,四狗不答。他不说从家中来,她便明白的。
她坐到那人身边去,挤拢去坐,垫坐的是些桐木叶。
这时雨已过前山,太阳复出了,还可以看前山成片的云,像追赶野猪,只飞奔。四狗坐处四周是虫声,是树木枝叶上积雨下滴的声音,头上是个棚,雨后太阳蒸得山头出热气,四狗头上却阴凉。头上阴凉心却热,四狗的腰被两只手箍住了。
“四狗,”——想说什么不及说,便打一声呼哨。因为对山有同伴,同伴这时正吹着口哨找人。
同伴是在雨止以后又散在山头摘蕨菜,这时陪四狗坐的也是摘蕨菜人。在两人背后有一个背笼,是她的。四狗便回头扳那背笼看。
“今天怎么只得这一点?„„喔,花倒得了不少。还有莓咧,我正渴,让我吃莓吧。下了一阵雨,莓是洗淡了,这个可是雨前摘的?我喂你一颗,算我今天赔礼,不成吗?”
“要你赔礼?我才„„”
她把围着四狗的腰的两只手放松了,去采地上的枯草。
“我告你,我也总会有一天要枯的,——一切也要枯,到八月九月,我总比你们枯得更早。”
四狗莫名其妙,他说道:
“我的天,我听不懂你的话,说什么枯不枯。” “我也不一定要你懂,你总会有一天懂的。” “让我在这儿便懂,成不成?”
“你要懂,就懂了,再不得我说。”她又想,聋子耳边响大雷,没得用处。就“哧”的笑了。
四狗不再吃莓了,用手扳并排坐的人头。黑色的皮肤,红红的嘴,大大的眼睛与长长的眉毛。四狗这时重新来估价。鼻子小,耳朵大,下巴是尖的,这些地方四狗却放过了。他捏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她辫子,辫子先是盘在头上,像一盘乌梢蛇,这时这蛇挂在背后了,四狗不怕蛇咬人,从头捏至尾。
“你少野点。”说了却并不回头。
1.同样是追求爱情,文中的女主人公“她”和《边城》中的翠翠在性格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小说中“她”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说说“她”在爱情上隐忧的时代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点拨
1.翠翠在对待爱情上,经历了一个从朦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过程。而本文只集中写了“她”对爱情的渴望、执著,对恋人的无限关爱。(考查对人物性格的把握,首先要注意分析两篇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并且联系情节注意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比较。)2.这是一个对爱情充满渴望,对恋人无限关爱的乡野女子。但她和翠翠一样,同样对爱情和未来有着一丝隐忧,担心和恋人不能长久,又那么大度,宽容。(考查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就本文而言,要结合情节从人物的语言描写出发进行分析。)3.作者痛感到由于社会现代文明已经渗透进边远偏僻的湘西,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将难以维系。(解答此题有一定难度,要紧扣题干中“作者的创作背景”的话,从作家的创作特色和创作意图以及当时现代文明对偏远湘西这一块净土的渗透这些方面思考,可以看出,“她”对爱情的隐忧实际就是作家的隐忧。)4.①语言活泼,生活化。“太阳蒸得山头出热气”、“还有莓咧,我正渴,让我吃莓吧。”都是口语,很有生活气息。
②语言平易,但又准确精炼,富于表现力。如“前山成片的云,像追赶野猪,只飞奔”。(对语言特色的把握,当然离不开阅读时的感受和体验,咀嚼鉴赏,仔细回味,还要调动自己运用语言的经验,比较认知,然后再进行分析梳理和归纳。)
读写链接
以“心灵之旅”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
这篇文题除了题目之外没有任何要求和限制,也没有任何说明。这样的文题既好写,也不好写。说它好写,是因为没有任何限制,写作时可以尽情地发挥,不必受拘束;说它不好写是因为写惯了有要求的作文,一下子放开了,反而不知道怎么写才好。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篇作文呢?首先要在审题上下功夫,确立重点,选好突破口。《心灵之旅》的“旅”是旅行之意,可以是“畅想未来”,也可以是“回忆过去”。这样看来,重点已经清楚了。我们刚学过《边城》,沈从文对边城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淳朴民风和美好的人性的描写不就是作家沈从文的一次“心灵之旅”吗? 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事以及由此所引发的联想和想像,凡是我们爱憎之所向,都可成为描写的对象。
其次,“畅想”必须以现实为依托,必须以感情为线索。所以本文要突出一个“真”字。联系高考说明,语文作文考试一项有一条“感情真挚”的要求。所以这次作文即使所写的事情可以虚构,但抒发的感情必须真实,这样一思考,选材构思的突破口也就找到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5
【拓展延伸探究】 知识拓展
1.关于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林、炯之,休芸芸、甲晨、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
沈从文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密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行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贵生》、《三三》,长篇《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品。其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新形式。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关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画于一炉,展示当地人民的粗犷、豪放、强悍、淳朴善良,使其作品充溢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式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和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被称为“文体作家”: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2.关于沈从文小说创作总的特色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主要不是从社会政治经济的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透视人生的。“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污染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这种人的自然化便是沈从文一贯的美学追求,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一总的特色。
3.关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京派”“海派” “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了都市“文明病”。他们更接近西力现代派艺术,追求艺术的“变”与“新”。代表作家有张资平、叶灵凤、施蛰存等。而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京派”则是一群学者型文人,他们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萧乾等。而“左翼”作家则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分,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加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代表作家有丁玲、张天翼、沙汀、叶紫等。
精彩搜索
1.于细微处表现普通生活中的爱
小说写了翠翠在情窦初开时对爷爷的依恋,写了爷爷为孙女终身有托而奔走的事,来表现相依为命的祖孙间的爱。
翠翠被刚刚萌发的爱情缠绕着,她想到一种新的东西闯进了她的生活,但她无父无母,没有姊妹,涉世不深,因此感到迷乱和孤寂,因而更深地依恋着爷爷。翠翠心中一池春水荡漾,而生活依旧那么平静平凡,于是想像着逃跑出走,又被自己的想像吓着了,更要爷爷回来守着她。爷爷来慢一点,她便哭了,便赌气不烧饭。在翠翠身上,充溢着她母亲当年对爷爷的依恋。
而爷爷要趁着自己没有被死神抓走时为翠翠找一个她中意的小伙子。他看出翠翠不中意
用心
爱心
专心 6
大老,便没痛快地同意大老的提亲;他见翠翠醉心于他以为是大老唱的歌,忙去鼓励大老唱下去,得知歌是傩送唱的,他又借讲笑话来试探孙女的态度二老没来唱歌,他为孙女吹芦管,并唱了十首二老唱过的歌,让孙女在她爱听的歌声中入梦,在梦中飘飞。他既尽心尽力地为翠翠的未来奔走,又一切顺从孙女的感情。
祖孙二人都知道谁没了对方都会疯,两人也都担心爷爷被死神抓走。祖孙之间的亲情之爱于细微处汩汩流出,体现了淳厚的人性美。
2.小说所表现的人情美和风俗美
沈从文对湘西边地人情美的描写,不像他表现民俗美和自然美时充溢着沸腾的想像力,湘西人似乎“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热,从不动气”。在沈从文笔下,湘西人民重义轻利,个个以诚相待,绝无一丝一毫的欺诈,绝无伪善的君子,人与人之间似乎不存在地位、等级的差异。其相互交往的纽带几乎只是“赤诚”二字。
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祖父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总之,我们在小说中看不到被扭曲了的人性,而只看到人的自然天性。这种人的自然天性正是作家心中完美的人性。
能力迁移
阅读小说,回答文后问题。
在柏林 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净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见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在听着她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兵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对这篇小说情节的高潮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老兵激愤地说话。B.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
C.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数。
D.老兵狠狠地扫了两个小姑娘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2.造成老妇人神志不清,重复数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7
3.第3段中“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与第1段中哪句话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老兵的话:“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表现了老兵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结尾的“静”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其点拨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欣赏阅读小说,也就要从这三个要素出发理解小说的主题,把握人物形象,评价艺术特色。
1.A.(考查对情节的理解,小说的高潮应是矛盾冲突最激化的阶段,也是主题表现最充分、最集中的地方。)2.她刚刚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失子的悲痛给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考查对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结合第1段内容即可知道答案。)3.车厢里净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见一个健壮的男子。(要注意情节上的前后照应,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事件的背景。)4.对战争的愤慨,对自己遭遇的无可奈何。(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正确全面地理解老兵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5.周围人听了老兵的话,内心激起了对老兵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对战争的诅咒;也反映了德国当时疲惫不堪、死寂沉沉的气氛。(主要考查对小说艺术手法和人物感情的把握,此处可谓以“静”衬“动”,以“有声”衬“无声”,解答时既要考虑当时人们的心理感受,又要考虑当时的背景环境,这一个“静”字,可谓写出了“人心”和“世态”。)6.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考查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把握主题首先应该到题材中去找,到形象中去找,还要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作家的创作意图等。)
【命题趋势分析】 分析小说情节之三法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个性。所以,赏析人物形象,要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物。用历史的眼光,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做出全面而正确的评价。
1.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具有多重性,要多角度地分析。例如,《边城》中的翠翠,既有对相依为命的外祖父的无限深沉的依恋,又有对爱情朦朦胧胧的追求,她神往为爱情而态度强硬的母亲,幻想着能像她一样出走争取自己的幸福,但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
2.人物性格的诸多特征有主有次,要分清主次。
就翠翠而言,作者对她的性格描写不是在一个平面上展开的,她既渴望爱情,又深沉地依恋着爷爷;对爷爷明知自己心事不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很不满,但她明白爷爷是一番好心。从这一点看,翠翠对爷爷的依恋、理解关心爷爷是她性格的主要方面,她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无故寻愁觅恨”也是由此引起的。
3.人物性格是发展变化的,要把握其发展变化。
《边城》中的翠翠在对待爱情上,也经历了一个从朦朦胧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
用心
爱心
专心 8
化。小说写到了人物的这些成长变化,要在把握全部情节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
【同步达纲练习】
1.下面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傩送(nuó)喁喁(yóng)埋怨(mái)B.涎皮(xián)竹篁(huáng)结子(jiã)C.草荐(jiàn)茶峒(tòng)碾房(niǎn)D.悲悯(mǐn)焖菜(mân)胡诌(zòu)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忌讳 火镰 悲悯 黑黝黝 B.笼罩 逢场 草荐 碧溪岨 C.翘起 莞尔 弛名 大拇指 D.甬道 胡诌 嗤笑 萤火虫
3.下列句子加粗的词,与现在常用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翠翠的父亲,便是当地唱歌的第一号,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
B.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且想像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C.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
D.(老船夫)很快乐地说:“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4.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个小山村风景秀美,依山傍水,空气清新。
B.这部作品本来是老舍的,他非说成是郭沫若的,真是张冠李戴。C.他这个人最能信口开河,谈论别人了。
D.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篇幅较长,真是长篇大论。5.为下面这个语段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________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_______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哥哥_________明知不是敌手,_________不能开口了。翠翠同他祖父晚上听到的歌声,全是那个傩送二老所唱的。
A.因为 无论如何 却 才 就 B.因为 所以 却因为 更 就 C.为了 无论如何 却因为 更 便 D.为了 所以 却 才 就
6.翠翠曾两次请求祖父不要再渡船,回来陪她,祖父都没有答应,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A.老船夫觉得翠翠应该自己照顾自己了,所以仍旧驾船。B.翠翠是女孩子,爱撒娇,祖父了解她的脾气,所以没回来。
C.老船夫是一个忠厚淳朴的老人,他了解过渡人急切回家的心情,是尽其职的一种表
用心
爱心
专心 9
现。
D.老船夫一心想着赚钱,根本没时间理会他的孙女。7.简答题。
沈从文,现代作家。出版文学作品七十余种,其中,中篇小说《________》和散文集《________》是他的优秀作品,最能代表他的风格特色。他的作品以_______地区的生活为背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他的笔下,边城的自然景色、生活风习、人物心性无不美好。他创造了一种诗体的散文化小说,整个作品充满一种_________情调,艺术上别具一格,有“__________”的称誉。
8.选词填空。
①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a.烘 b.炙c.烤)成桃红色的薄云。
②月光极其柔和,溪面(a.浮 b.漂 c.升)着一层薄薄白雾。
③天夜了,又一匹大萤火虫尾上(a.亮 b.闪 c.拖)着蓝光,很迅速地从翠翠身旁飞过去。
阅读文段,完成9—12题。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且想像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 我家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了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 —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
9.第一段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黄昏到来,边城温柔、美丽、平静,翠翠心中却凄凉、痛苦,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篇小说,前后照应有许多。第2段写翠翠忍不住胡思乱想:离家出走,让爷满世界找。对这个情节有照应,请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些情节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性格?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节选文字在刻画人物心理时主要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B(A埋应读“mán”,C峒应读“dòng”,D诌应读“zhōu”)2.C(弛应当为“驰”)3.A 4.D 5.C 6.C 7.边城 湘行散记 湘西 牧歌 文体作家 8.①a②a③b 9.美丽、寂静。(此题考查对文中景物描写的把握。作者描写景物,一是抓住“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二是抓住“只杜鹃叫个不息”,更显出了黄昏的寂静。)10.生活太平凡.不能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无法表达。(此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要结合景物的特点和相关情节思考;另外,要抓住“最重要”三个字,注意信息筛选。)11.①“我万一跑了呢?”“你不会离开爷爷的。”“万一有这种事,爷爷你怎么样?”“万一有这种事,我就驾了这只渡船去找你。” ②情节前后照应,使结构浑然一体。③刻画了翠翠天真无瑕,和爷爷相依为命的感情。(此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下文的情节和第2段照应,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这个细节描写翠翠因为生活平凡、单调而产生的胡思乱想,表现了她天真无瑕,和爷爷相依为命的那种亲情。)12.对比和衬托。(此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描写方法的把握。就节选文字看,要紧紧抓住景物特点和人物心理的关系,黄昏的燥热、美丽、平静,衬托了翠翠刚刚迈入17岁花季时对爱情朦朦胧胧的感觉;翠翠周围万事万物的热烈奔放对比了翠翠心里的“薄薄的凄凉”。)
用心
爱心
专心 11
第四篇:《青青长大了》课后拓展练习设计-教学教案
制作《××长大了》成长记录册
目的:
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及此过程中爸爸妈妈的辛苦,和爸爸妈妈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能真正明白长大的含义。
将从小到大的照片进行整理,选择每个年龄段的照片一张,向爸爸妈妈询问每个年龄段记忆最深刻的事,将它记录下来,可作解说词。可以和爸爸妈妈共同制作。
第五篇:浙江省苍南县巨人中学高中语文《我与地坛》(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我与地坛》(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准确而熟练地朗读文章;
2、找出描写地坛景物的句子,并说一说它们给史铁生怎样的生命启示。
3、能写出自己学了本文后的两点思考。预习梳理
3、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你还找到哪些读不准的字?)
炫()耀
坍()圮()
荒芜()玉砌()雕阑 一溜()撅()
捋()着 蝉蜕()窸窸()窣窣()
熨()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思考:
1、我与地坛有怎样的联系?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2、根据文意,在横线填上合适的形容词,并能结合具体描写地坛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这是一座___________________的园子(地坛)。
课内活动:
细读第7自然段中的六个“譬如”描写,选取其中一处的景物描写,假设你就是史铁生,拿起笔写下它给你的怎样的人生启示(怎样活)?
示例:雨燕高歌,虽然寂寞,却能把天地叫得苍凉,活着不就是该坚守自我,忍耐孤独,追求伟大,执着顽强地面对理想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组名________ 组号________ 预习评价_________
课堂延伸:语言表达
1、.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病去世。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坚持着精神的高度,坚守着心灵的高贵和生命的尊严,坚持着文学的崇高信念。在我们送别史铁生之际,请参照所给出的语句,续写出自己对史铁生的理解。(4分)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经历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他体验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史铁生双腿残疾后曾经在很长时间内痛苦委靡,在地坛里的长期观察、思悟,使他明白了,振作了。他在《我与地坛》中描写道: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选取画线部分所写的某一景物,如蜂儿、蚂蚁、瓢虫、蝉蜕等,依照“露水尚且能够发出耀眼的金光,人生更应如此:不断地积累和行动,达到辉煌”的句式,把下面一句话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人生更应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与地坛》(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找出文中具体的语句,说明史铁生母亲在地坛公园寻找儿子时的心理。
2、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
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布置作业
周末回家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用心灵解读父母的爱。模仿史铁生的语言与风格,注重展示内心世界,注重抒情和议论,把父爱或母爱用心灵记下来。
美文欣赏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读后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