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看一看(一)》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看一看
(一)》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依据教材文章选择优质教学设计及优质教案,为你提供全方位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学过程:
一、课文呈现
师:今天我们来观察物体,你们猜一猜要观察什么物体呢?
(有的学生说电视机,有的学生说房子,还有一位学生说外星人。全班同学笑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师:同学们学习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上课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大家观察这张讲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能看到什么?
师:下面我们分五个小组活动,请第一小组先到前面来观察这张讲台。(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各自选择一个位置观察,再交换位置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这个小组学生变换观察的角度,进行有序的观察,为其他小组的观察活动起示范作用。)
第三小组上来观察时,班上最调皮的李锦程同学绕过桌子的右面,一下子就钻进了讲台下层的格栏里躺下了。
师:你在干什么呀?
阳:老师您瞧,我在观察讲台桌的下面。我躺在里面,只看见桌子的下面,其他面都看不见了。
(我赞许地对他点点头,学生观察的兴致更高了。)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了讲台,先在小组内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先汇报?请说一说你们是站在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了什么?
(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我们小组的同学站在这里看(他指了指讲台桌的左右,一位同学插嘴说:这是旁边。另一位学生又说:这是右面。)
师:你们认为哪种说法好? 师:你们小组真能干,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还有不同的吗?
师:站在哪里可以看到5个面?你示范一下,行吗?
(生站到桌子上)
师: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错。通过实地观察,发现了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对于长方体来说,最少可以看到它一个面,最多可以看到它三个面。
师:(打开书本第26页)图中老师、淘气、笑笑分别看到讲桌的哪一面,先想一想,再连一连,做完后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师: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论它的大小,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现在每人都拿出一个自备的长方体,看看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的,然后,再打开书本第26页,找一找怎么称呼所看到的三个面。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面、右面和正面。
师:谁能帮他解决问题?
二、小结
看一个物体,得从多个位置仔细观察,不要轻易做出判断。
三、作业
观察一个物体,说说它的正、侧、上面各是什么样的?
第二篇: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看一看(一)
二
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
看一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操作和比较,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2.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判断,辨认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
3.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丰富学生对空间的认识,体会直观思考的价值,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观察物体并指出物体的正面,反面和侧面。
难点: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2.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步骤: 一. 谈话导入。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这儿有一位同学的照片,猜猜看,他是谁? 教师出示一张学生的背面照,学生情绪高涨,进行判断,教师再出示该学生的;侧面照,一部分学生已猜到是谁,此时教师又出示该学生的正面照,学生为自己的正确猜测叫好。师: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时才敢下结论? 生1:正面看得清。生2:从后面看不好辨认。
师:是同一个学生,怎么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生:站在他后面,就看到他后面的样子;站在他侧面,就看到他侧面的样子;站在他前面,就看到他前面的样子。师:答得真棒!掌声鼓励。
师:我们站得位置不同,看到这位同学的样子也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看一看
(一)二.探讨新知。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大家根据老师的口令行动起来。老师会请两位同学在讲台上表演。请你用右手摸你的右腿,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睛。请你用左手指前面,指下面,指右面,指左面。┅┈┅ 2.观察长方体。
(1).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师:看,这个纸盒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体。师: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6个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师:左面和右面又叫什么? 生:侧面。
师:对。还有前面可以叫正面,后面可以叫反面或背面。师读口令,请学生指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各个面。
教师请三位学生上讲台,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个长方形的面。生2:我看到了三个面。生3:我也看到了三个面。师:尝试一下,能看到四个面吗?
学生尝试之后发现,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2).学生在小组内动手制作长方体,然后仔细观察,小组成员依次说一说自己都看见了什么,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并在作业纸上画出看到的图形。
(3).教师出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茶叶盒,请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并画出所看到的图形。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方位拍到的茶叶盒图片,请学生连一连。(3).想一想,连一连。
教师出示课本上笑笑,淘气和妙想观察长方体的场景。
师:仔细观察情景题,说说情境图旁边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并用线连起来。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看到的面不一样;站在同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3.给玩具“拍照”。
师:看,我们这里有一群可爱的玩具,让我们给它们模拟拍照吧!生模拟给各自的玩具从前后左右拍照,在作业纸上画出自己所“拍到”的图片。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图画。师展示给小熊拍照的四幅照片。
师:这四幅照片分别是从哪个位置拍的?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请几位学生汇报。生:背面的照片应该是和正面反着的。┅┅┅
三. 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和思考过程。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四人一组演示拍照情景,教师指名代表汇报。3.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生一起核对答案。4.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自主读题,理解题意,师生一起核对答案。
四. 课堂小结。
师: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如果你是老师,你想和大家说些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名代表回答。
板书设计:
看一看
(一)站在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看到的面不一样;站在同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第三篇: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6.1教室有多长
教学目标
1、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2、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及工具的多样性。
3、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
一、导趣 复习导入
在一年级我们学过比较长短的方法。看图(图一两根绳子两端对齐,但一直一曲)这两根绳子哪根长?
(图二两根绳子仍是一根曲一根直但两端不对齐)这两根呢?
看来我们不能一眼就看出答案了,谁有好办法?(量一量)对,生活中离不开测量。今天我们就要给教室里进行一次测量。你们认为我们可以测量教室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呢?
我们先从量教室前墙到后墙的距离开始,为了同学们测量方便,老师提前在地面画了一些白色色的直线。这部分距离就是教室的长。板书课题:《教室有多长》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平常你都见过家长用什么来测量长度的?
看来同学们真细心。刚才同学提到的拃、步长也叫做测量工具。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度同样可以用。除了这些测量工具你还能想到哪些?
出示活动要求:
1、小组内讨论:确定测量工具、明确小组内分工(要有测量人员、计数人员、记录人员及汇报人员。)
2、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测量。
3、所选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里。生分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汇报:从方法、结果两个方面进行汇报,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各组测量结果。大家看,这些就是同学们的测量结果,观察一下这些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总结:测量工具不同的情况下,相同的长度会量出不同的结果。
四、导练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练习
五、导评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6.2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难点: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单位。掌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一、导趣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量一量。生1:我测量的结果是课桌有6拃长。生2:我测量的结果是课桌有4支铅笔长。为什么同样的桌子,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通常人们用尺子进行测量。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认识常见的尺子。
(出示各种尺子)我们常见的尺子有:卷尺、皮尺和直尺,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直尺。2.认识直尺。
仔细观察,尺子上有什么?
我们发现尺子上有些数字,0、1、2、3、4、5„„,这些数字称为刻度,还有很多小竖线,有的长有的短,这些线叫做刻度线,其中较长线之间是一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厘米也可以记作cm。3.认识1厘米。
例如: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从1刻度到2刻度之间的距离也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尺子上的1厘米吗?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
例如:同学们写字用的田字格,它的宽大约是1厘米,1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还有我们的食指宽大约也是1厘米。4.认识其它单位长度。
生活中光认识1厘米是不够的,你能在尺子上找一找3厘米、5厘米、8厘米吗?
尺子上从0刻度开始往后数几大格就是几厘米,例如:从0刻度开始往后数3大格到刻度3,就是3厘米,从1刻度开始往后数3大格到4也是3厘米,从刻度5开始数3大格到刻度8也是3厘米。同学们,你能在尺子上找到5厘米、8厘米吗?
5.用直尺进行测量。
我们已经认识了尺子和长度单位厘米,你能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小熊的测量方法正确吗?
四、导练 1.量一量。
下面我们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
首先,我们把尺子和线段紧挨在一起,然后把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再看另一端指向6,就是6厘米。
2.画一画。
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和线段的长度,你会画一条带刻度的线段吗?例如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首先我们找到直尺上的0刻度线做标记,再找到刻度5,然后连接刻度0到5,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5厘米。同学们,你学会了吗?
五、导评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6.3
1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100 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 位表示物体的长度。2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一、导趣 情境导入
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用手指比划告诉老师吗?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 1 厘米长的小纸条,准备用这些小纸条测量教 室的长度,你有什么想法吗?(生:小棒太短,测量起来太麻烦。)
小结: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 面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长度 单位,它就是米。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师出示情境图 :游乐园里真好玩儿,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地往里面跑,可是长颈鹿却被保安给拦在了门口,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它的身高超过1米了,需要买票。)师: 因为游乐园要求“身高 1 米以上要买票” 呀﹗小乌龟需要买票吗?为什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1、认一认,想一想。
师:(1)、你能用手估计1米会从地面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做好记号。(2)、现在我们来看看米尺是怎样制成的。你发现了什么?(100个1厘米是一米师板书 1米=100厘米 也可以这样写1m=100cm)
(3)、画出1米长的线段。师:它到底有多长?介绍米尺。我们测量比较长的 长度时用米尺就方便多了。
(4)、观察米尺:你有什么发现?(0----100的数字、数字间距离一样大、从0开始)
2、比一比,说一说。
(1)、请学生到教室前面比一比一米到自己的哪个 部位,对比自己刚才估计的对吗?
(2)、小组选择一项进行测量一米有多长:两只手臂伸开、双腿叉开、几个人的队伍长。(3)、组长汇报。
3、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小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度。
4、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学生独立填写。
四、导练
1、第一题:教师拿出一支铅笔让学生估计一米相当于几支铅笔长。先估计再验证。
2、第二题:独立完成,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三题:先分析,再测量。
五、导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7.1分物游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小数目的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一、导趣 情景创设
师:“我们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生日,谁愿意说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号?(指明说自己的生日)今天是小熊淘淘的生日,他邀请了好朋友来和他一起过生日,看看都有谁来了?(课件出示:2只猴子,3只小兔,3只小狗),淘淘准备了好吃的东西要分给大家。下面我们一起帮助小猴分一分吧。(板书课题:分物游戏)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1、活动一:分桃子
(1)师:4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可以有几种分法? 用2个圆片代替2只小猴,4根小棒代替4个桃子。自己动手分一分。学生先动手分一分,然后说一说是怎么分的。(2)讨论:如果把三种分法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
学生发现分类标准:分的桃子是否一样多。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分到的一样多,也叫平均分。
2、活动二:分萝卜
(1)师:淘淘希望能把12根胡萝卜公平的分给三只小兔子,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2)自己分萝卜,用园代替小兔用小棒代替胡萝卜,摆出分的过程。(3)组织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怎么分的?几次分完的?结果是什么?(4)小结:刚才我们给小猴子分了桃子,给小兔子分了萝卜,虽然我们分的过程不同,但最后让他们都很满意,因为分完后它们都分的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板书副标题:“平均分”.)
3、活动三;分骨头
(1)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都分到几根? 讨论:平均分给3只小狗是什么意思?(2)小组合作分一分。
(3)汇报:在黑板上摆一摆分的过程。
4、活动四;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分骨头的过程。想把同学们在黑板上摆的过程记录下来,怎么办?
四、导练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练习
五、导评
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7.2分苹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2、让学生看懂图意,明确两次分苹果的不同要求。
3、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体会等分的不同方法。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如何对发散性问题进行讨论。
一、导趣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出示图片)笑笑想让大家帮它分苹果,我们一起来,好吗? 生:好。
师:谁能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生:12个苹果,放在3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 生: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4个,可以放几盘?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问题探究
1、解决第一个问题:12个苹果,放在3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 师:你能用小圆片表示苹果分分吗?看谁分得最快。分完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开始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师:你是怎样分的呢?
生:把12个苹果分成3堆,每堆4个,3个放一盘,这种分法最快。生:先往每盘里放2个,再往每盘里放1个,每盘就是3个苹果。教师给予评价鼓励。
2、解决第二个问题: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 师:同学们分分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就把12个苹果2个2个的分,就可以分6盘。生:我知道12里面有6个2,我就知道可以分6盘。
三、体验感悟 师:刚才小朋友们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大家动脑筋想一想,除了书上的这两种分法,还可以怎样平均分?用小圆片试着分一分。生:把12 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生:把12 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生:把12 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个。生:每个盘子放6个苹果,可以放2盘。
四、导练
出示“练一练”的1、2、3题。教师说清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出示结果,集体订正。
第4题,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探索出不同的排法。
五、导评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苹果
平均每个盘子放3个。
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6个。
7.3分糖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
经历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一、导趣
谈话引入,激趣促学。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大家有兴趣吗?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摆一摆,探索新知。
动手实践一:有50块糖果,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怎样分?分分看,方法多的给予奖励糖果。
(1)学生动手合作摆一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情况。(2)小组汇报摆的方法,进行奖励。
动手实践二:规则 让学生用4个圆片代表4个小朋友,用50根小棒代表糖果,动手分分看。
(1)分小组交流分的方法,并填写第62页的表格。(2)集体交流、反馈。
(3)在全班操作的基础上,指名学生上台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有没有分完了?
四、导练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练习
五、导评
今天你学了什么数学知识,你喜欢这样的活动吗?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数学问题呢?请你把它写下来,好吗?
7.4分香蕉
教学目标:
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教学重难点:
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一、导趣 故事引入
(出示课件)老师给小朋友先讲一个故事。森林里有一只勤劳善良的猴妈妈。有一天,猴妈妈到森林里采果子,她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一些香蕉。
回到家,猴妈妈从篮子里拿出了一些香蕉分给她的两个孩子,猴大宝和猴小宝。
数一数,有几个香蕉?12个。猴大宝和猴小宝看着这些香蕉直流口水。猴妈妈心里很清楚,要是分得不公平,这两个小鬼一定会闹翻天的,那怎样分才公平呢?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1、分一分
(出示课件)请你拿出12根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如果没有小棒,也可以用身边的其他东西代替。
我们看猴妈妈是怎样分的。
可以看出,猴妈妈把12个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
2、认识除法算式
(1)读法、写法
两只小猴等得着急了。那么能不能把这种分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是可以的,我们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和乘法,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那么除法同样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除号
请你注意看除号怎么写。(出示课件)先写一条短短的横线。然后在这条横线的上面和下面各点一个圆点。两个圆点离横线的距离是一样的。除号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请你拿笔动手也写一写除号。
刚才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们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12÷2=6(根)12÷2=6读作:12除以2等于6.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请你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除法算式请读一读。15÷5=3 8÷2=4 8÷4=2(2)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继续看12÷2=6这个算式。我们前面认识了除号。我们把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商。
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15÷5=3 8÷2=4 8÷4=2 各部分的名称。
3、探究其它分法
(出示课件)大宝和小宝正准备吃香蕉,邻居的猴妹妹来了。妈妈说:这些香蕉怎么办?
平均分成3份。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根? 自己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列出除法算式。12÷3=4(根)
读一读这个算式。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四、导练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练习
五、导评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看一看3
《看一看
》教学设计
兰亭镇二年级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
王国娟执笔
一、设计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央教科院的张梅玲教授也指出:“教材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引入,学完后能回到生活中去的尽量回到生活中去。”教材设计的如何确定游览路线,就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为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真正“还教材以生活的本色”。“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为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更多的学生有练习的机会,本课自始至终采用这一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和小组内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加了学生表达的机会,活跃了思维,有利于学生积累经验。
二、教材分析
《看一看
摆一摆》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前面、后面、侧面)去观察一辆大客车,体会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另一方面初步向学生渗透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二是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拼、摆、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这个活动,主要通过具体的“做”,使学生巩固对所学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用直尺画角,可以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另外,在活动中根据拼摆出的不同图形,教材还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的不同特点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学情分析
看一看
摆一摆的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看一看、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内容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对前面所学的观察物体、平面图形、乘法计算等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2、能力目标: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提出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从不同的位臵观察物体,形象感知只有多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的生活哲理,同时渗透美育。
五、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正确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难点: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因为学生活动空间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图形有关,我们就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出发,通过看一看,动一动,说一说,议一议,比一比的活动,来认识平面图形,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研究、去理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七、课前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直尺、三角板、硬纸条、事先画好的各种图纸。
2、教师准备一辆汽车模型,一个活动角。
八、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
师:
1、让学生观察汽车模型的前面、后面、侧面情况,说一说是否一样。
2、小组讨论,并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后的感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所以不能从一个侧面去断定一个物体的形状,要全面的观察物体。
(二)指导学生、分组游戏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生活中到头走一走、看一看,看哪些地方会用到我们这些数学知识呢?再请小朋友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摆一摆,看看能摆出些什么来,再说一说,都用上了什么数学知识。你们想先看呢还是先摆呢?
可能有的学生想先看,有的学生想先摆。根据学生的情况以自愿为原则,把学生分成两组。
1、一组到校园中去看一看物体的正面、侧面和后面,可以用速写的方式简单画一画(教师可以先引导一下学生如何去观察,观察哪些东西);
提示:校园中的的石桥、我们的教学楼、综合楼等等。
2、另一组在教室中利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来摆一摆,说一说利用了哪些学过的数学知识(教师重点引导这一组。“角的变化”、“如何比出直角”、“三角形有多少个角”、“正方形长方形有多少个角?都是什么角”、“摆三个6根小棒的长方形要用多少根小棒”、“20根纸条可以摆几个五角星”等。)
提示:这个活动一般由两个小朋友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知觉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初步向学生渗透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汇报结果、交流经验
师:大致用半节课的时间来完成以上的要求。
1、到了半节课的时候,就请所有的小朋友都到教室里来,汇报一下所看到的,所发现的,所摆出的……
(1)先请看的小朋友来汇报一下自己所发现的。A:在学校里的发现:
可能有:教学楼的正面、侧面、后面分别是什么样的。(拿出图样,也就是速写给大家看看)
学校里的石桥、操场上的讲台等。(也要求拿出图样,给大家看看)B:补充自己在外面看到的。(用自己画的图)可能有:汽车、大楼、桌子、椅子、玩具……
C:这时,在教室里摆一摆的小朋友也拿出自己准备的图样来给大家看。(2)在教室里摆的小朋友汇报自己所发现的。A:角要怎样能变大。(演示)
B:怎样比出直角。(用三角板的最大的那个角来比)
C:三角形有3个角。正方形与长方形都有4个角,而且都是直角。D:五角形有5个角,六角形有6个角…… 这时,在外面看的小朋友也可以补充一下,哪些东西有角,哪些东西有直角,哪些东西上又有几个角?
E:摆3个6根小棒组成的长方形要用18根小棒。(在黑板上演示)说明,在这里用到了我们的乘法知识。(三六十八)F:20根硬纸条可以摆4个五角星。(边演示边说明)
生:一个五角星要5根硬纸条,用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刚好可以用口诀知道20根硬纸条可以摆4个五角星。
2、其他小朋友补充自己用乘法的例子。外面看的小朋友也可以用在外面看到的实物来讲解一下如何用乘法。(例如,一间教室有4扇窗户,一层楼有9间教室,就有36扇窗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课堂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方法,学会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数学王国里奇妙的问题可多了,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得更多呀?那么,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探究,去发现,不断取得进步。希望小朋友们不仅能学好数学,更能用好数学。
九、板书设计
看一看
摆一摆
☆☆☆☆
口诀:四五二十
4×5=20 5×4=20
十、作业设计
1、用你们手中的小棒和纸条,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创造出美丽的图画,比比谁的想像力丰富!
2、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几件更加复杂的物体,增强自身的空间意识。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十二、教师使用体会
十三、问题研讨
1、在本节课的设计中,要求学生画画,学生是否都能准确地画出来呢?该怎样引导他们画图呢?
2、在学生拼摆图形时,学生肯定兴趣很浓,但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拼摆图形。
十四、参考资料
著作类:《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34页。
第五篇: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 看一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看一看(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6—27页“看一看(一)”。教学目标
1、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培养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玩具报晓鸡5只
学生白带的玩具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件演示:电视机的正面、侧面、上面图)
师:同学什J,请你们猜一猜,这分别是什么物体?为什么都是电视机,但形状却不一样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个物体。
(板书课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猜一猜入手,巧妙质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节课知识打下良好伏笔。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本位观察
师:请同学们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观察一个物体呢?
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
师:(出示:玩具报晓鸡)
采用学生喜爱的玩具报晓鸡为素材,通过3个层次的观察活动即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全面观察亲身体验到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公鸡的形状是不同的。
由实物到照片,形象直观。遵循了儿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认知规律。
这是什么?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大公鸡是什么样子的?
师:老师为每组也准备了一只玩具大公鸡,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课件出示从正面;侧面,背面拍摄的公鸡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公鸡的哪一面?它的形状是怎样的?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2)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个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公鸡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公鸡的哪一面?
师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大公鸡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大公鸡?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
(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位置去观察)
师:你到哪个位置去观察的?看到了哪一面?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体验成功,实践新知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书包、铅笔盒
你观察过吗?
师: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一起,理成一摞。看一看,数学书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操作,回答。
师:能不能同时看到数学书的4个面?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小结):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个物体,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用每天必备的学习用品—数学课本为素材,在操作中体验,在交流中提升,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物体的三个面.层次练习,应用拓展。)
师:拿出你带的玩具,指出玩具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评一评。
生:进行小组活动。
师:小淘气和笑笑在学校也学习了观察物体,他们正在观察讲台上的粉笔盒.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演示)下面的图形是谁看到的,请你用线连一连。
生完成。指名说一说,小淘气、笑笑和老师看到的形状。课件演示,集体订正。
师:从学校放学回来后,小淘气、笑笑陪着智慧爷爷去蛋糕店领取蛋糕,当然少不了可爱的机灵狗一起同行。请同学们连一连,说一说,小淘气、笑笑和机灵狗看到的蛋糕盒的形状是怎样的?
生首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评一评。
分层练习,从易到难先口头后书面,循序渐进,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小结归纳,畅谈收获
师: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生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小学生年纪小,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小结知识,畅谈收获,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教学反思:
孩子们非常感兴趣,能积极地参与学习,大胆地说出自己知道的内容,虽然有的同学掌握的不太好,但是整体来看还是不错的。相信经过练习会更好的!
第二课时
看一看(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8~29页“看一看(二)”。
教学目标
1、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搭成的简单物体,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在经历观察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3、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教学重点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体验所观察到的形状。教学难点
辨认描述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大小相同的正方体若干个、三部玩具照相机,学生每人准备四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教学设计
情境创设,引入新知
1、师:我们班很多同学聪明伶俐,数学学得非常好,背诵乘法口诀非常流利,声音又响亮,将来有可能成为数学家,下面谁愿意为大家背诵5的乘法口诀?
2、老师请出一位乐意背诵乘法口诀的同学站在同学们中间,示意每个同学作拍照的姿势,观察这位同学背诵乘法口诀时的样子。
3、汇报“拍照”结果.老师有侧重点地清在这位同学的前面、后面、侧面“拍照”的“师傅”叙述观察到的画面。
4、小结,引出课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一般不一样,板书课题:看一看(二)。
(学生已经熟悉l~5的乘法口诀,都喜欢表现自我,老师有意安排一名学生在指定的位置背诵5的乘法口诀,让全班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背诵口诀的同学,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活动,探究新知(观察物体)
(一)看—看,说一说活动
1、老师在讲台上用三个正方体搭出图形,引入观察:“谁愿意当摄影师,给老师搭的物体拍个照片呢?”然后请出三位同学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给每人一部照相机”,让他们分别作拍照动作,最后每人取出自己所拍摄的照片展示给同学看,说说拍到的照片是什么图形,贴在黑板上。
生1:我从正面看,拍到的照片是
生2:我从侧面看,拍到的照片是
; 生3:我从上面看,拍到的照片
(先请个别用学观察物体,说说观察结果,引起全班学生跃跃欲试,接着让每一个学生经历看一看,说一说活动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评议拍照效果。让其他同学在座位上也搭成图形,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然后在小组内说说刚才三位“摄影师傅”拍的照片与你看到的结果是否一样,你还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课件演示,加深领悟.
师:我们的老朋友机灵狗、小淘气、笑笑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跟我们看到的结果是一样吗?
生:是一样的。
小结:平时我们观察物体,可能会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两个面或三个面,这节课我们重点观察物体的某一个面,那么砚察的时候,视线要与看到的面垂直.
(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侧面看是一个正方形,从正面与从上面看都是三个正方形。因为正方体每个面都是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所以从正面、上面观察封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况。)
(二)搭一搭,看一看,画一画活动
1、搭一搭
师:你能用三个正方体搭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吗?试试看。
2、看一看
要求小组的每个同学最好搭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物体,然后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所搭的物体,把每次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告诉小组的同学,看谁的观察能力最强.然后通过 课件显示三个正方体搭成的一些图形,让学生补充说明还有哪些不同的搭法,请代表上台演示,并介绍观察结果。
(在学生已有初步观察经验的基础上,再充分经历“搭一搭,看一看;画一画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观察能力,使举生在实践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探索、体验、领会新知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画一画
电脑显示
图形,让学生搭一搭,然后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把看到的形状画下来。完成后在小组交流评议,再让学生代表汇报所画的图形,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最 后电脑显示,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从正面看是
从侧面看是
,从上面看是
(三)看一看,连一连活动
1、看一看,连一连活动1:电脑显示教科书第28页上“练一练”第1题,根据图形进行想像或搭一搭,从上面看以及
分别看到什么形状,然后选择
或
连一连。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议,电脑显示正确答案.
2、看一看,连一连活动2:电脑显示教科书第29页“练一练”第4题“连一连”,先让学生拿出四个正方体搭出书上的图形看一看,然后说一说笑笑、小淘气分别从什么角度观察物体,看到什么形状?再连一连。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是否又进一个新台阶,通过“看一看,连一连活动”就能体验出来。所以,这个活动体现了从直观图形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四)看一看,填一填活动
1、电脑显示用四个正方体搭成的图形,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1)从上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形状;(2)从正面看,看到的又是什么形状,用手指在桌面上比划一下,或描 在白纸上;(3)学生汇报,电脑演示。
2、想一想从侧面看,看到的又是什么形状,同桌交流.
3、发挥想像力,让学生用4个正方体搭出不同的图形,并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把观察到的形状与小组同学交流。
4、看一看,填图号。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9页“练一练”第3题的填图号。首先了解题意,明确要求,然后独立填上图号,有困难的同学可借助正方体搭一搭观察后再填写,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评议,电脑显示答案。
这个活动无疑是加大难度的观察活动,有坡度的探索活动能激发学生深入探求新知的欲望,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联系生活,应用新知
师:你们想去看看建筑物吗?智慧爷爷想请大家帮个忙,把观看建筑物拍到的照片送给他留念。
电脑显示小英、小鸟、小猴游览建筑物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他们分别从什么位置观察建筑物?然后选择分辨小英、小鸟、小猴分别看到建筑物的什么形状.
(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设计观看建筑物活动,不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总结收获,扩展新知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谈收获,回顾所学新知;巩固扩展新知。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有什么情况出现?
3、回家用5个或更多的正方体搭一搭,从不同的角度看—看,把观察到的结果告诉家长。
设计思想
这节数学课,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来完成,并运用了电脑媒体辅助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引导学生观察背诵口诀的同学入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求知欲。
2、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通过一系列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在观察、拼摆、画描等探索 等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面、正面、侧面)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的交流能力。
3、联系生活,应用新知。
创设了“游览建筑物”的情境,初步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节日广场 教学反思:
这一部分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有一些同学学的不好也很正常。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讲清难点后让学生多练,可是有的个别同学还是很吃力。今后还要加强辅导。
第三课时
节日广场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0—31页“节日广场”。
教学目标
1、复习2、3、4、5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2、3、4、5的乘法口诀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CAI课件;每小组——份统计表;每小组硬纸、各种图形各一份。教学设计 情境引入
1、请各位小朋友说说对深圳—一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城市的印象。
2、欣赏屏幕上从深圳各处拍来的有关花草树木的照片。
3、请小朋友说说欣赏完美丽图片后的感受。
4、屏幕显示被乱踩踏后留下的草被图,引入教学主 题—我为环保添光彩。(板书课题)
5、呈现花圃园图片,介绍要种植的几种植物及其价格: 美人蕉,2元;勒杜鹃,3元;鸡蛋花,4元;苏铁,5元。
(欣赏各处美景,突出花草树木的绿化,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景点,使学生有亲切感,激发兴趣.而且,从美景过渡到裸露的草地,激发学生的环保情感。)实际应用
(一)O假如让你买某一种植物,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你会解答吗?教师板书学生的解答算式,复习乘法口诀。
1、小组挑战赛:规则:由一小组提出问题,并指定某一小组解答,提出问题的小组及正确解答问题的小组各得一面红旗。
小组同学商量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受好胜心的驱使,都喜欢竞技,用这一方法对5以内的乘法口诀进行复习,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我们班的小朋友自发为这次活动捐款50元,用这些钱去买植物,你会买哪些?买几棵?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要求:
1、各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长记录小组成员的方案,完成统计表 名
称 每棵几元 买几棵 共要几元
美人蕉 2元
杜鹃 3元
鸡蛋花 4元
苏铁 5元
这一个活动是在上一个活动层次上的提升,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如果让你们组为这块地进行绿化,你会种上哪些植物呢?
要求:
1、小组讨论,按照你们小组的构想,用不同的图形表示不同的植物,在硬纸上贴上你们的绿化蓝图。
2、算出你所种植的植物的总价.
3、用一句话写上你的希望寄语.
4、小组汇报想法.
(这一个活动的设计既复习考核了氏以电的乘法耳远及其应用,同时给予了学生一种创新学习的机会,让其在无惟一标准答案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图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尚且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小结
教师结语:深圳有了你们这批环保小卫士,将会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老师相信北京因有你而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