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学设计》(教案)

时间:2019-05-12 19:3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教学设计》(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篇:《电教学设计》(教案)

常识课《电》

教学内容:全日制培智学校常识第十册第8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识别一些摩擦能产生静电的材料。

2、能读懂课文。

3、会安全使用电。活动准备:

1、准备笔、塑料尺、梳子、剪刀、塑料袋、气球、橡胶棒、有机玻璃棒、绸布、碎纸屑等实验材料以及电吹风和电水壶。

2、作业纸。教学过程:

一、以变“魔术”导入活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提出问题:老师想让这些小纸屑粘到这支笔上,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小纸屑粘到笔上?(用双面胶、胶水、透明胶布、水等方法)

2、更深层次提问:现在不用双面胶、胶水,也不用胶布,谁能想一个更好的办法,让笔把纸屑吸起来?(老师示范:笔不要挨住小纸屑,但能把小纸屑吸起来)

二、学生尝试——“小纸屑被吸起来了”

1、教师出示了绸布、笔和纸屑,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把笔放在绸布上快速摩擦后,然后再去吸小纸屑,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2、提问:为什么笔在绸布上摩擦后会把小纸屑吸起来呢?(生自由回答)

3、教师小结:因为笔在绸布上摩擦后会产生一种电,这种电是静止停留在笔上,所以我们把这种电叫静电。(板书静电)

小朋友们看,笔在绸布摩擦后会产生什么?(静电)

笔上有了静电,小纸屑就会被吸起来,认真观察,咦,小纸屑怎么了?(掉下来了)为什么小纸屑会掉下来了?(因为笔上没有静电了)

对了,因为静电在笔上停留的时间很短,一会就消失没有了,所以小纸屑会掉下来。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接触过静电?

学生充分说

教师总结:(出示图片、影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静电随处可见,例如:有时再穿脱衣服时会听到噼啪的声音,如果在暗处还会看到闪亮的火花;用梳子梳头时,头发会飘起来,这些都是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小朋友们以后要注意观察,看看什么东西摩擦后也会产生静电。

避免静电的产生方法:用木质梳子,多穿棉布衣服,或者衣服洗好后用精纺泡一下等等。

三、新授学习课文 出示课题板书电

读课文(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课文

1、文中告诉我们电有哪几种?(指导学生阅读第二段有关语句回答)

2、从文中找出一个静电的例子。

除了课文中写的静电的例子,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几个静电存在的例子?(生思考作答)、列举一个电流在生活中的例子。

老师出示电吹风机,电水壶等电器,让学生感受电流通过电线传电的原理。

四、安全用电教学

(出示一些未安全用电所造成危害的音视频资料)

我们生活中所用的电不是静电,是另一种形式的电叫交流电。它有非常高的电压。又被叫作电老虎,老虎非常利害,它会咬人、吃人,所以我们对电要提高警惕,我们不能乱摸电器、插座等等。我们要学会安全用电。

(出示生活中安全、规范用电图例)

提问:这些图片都告诉了我们要如何安全用电呢?

学生充分发言,教师及时表扬、纠正。

只要我们安全用电,电老虎就被我们关进了笼子,我们就可以放心地让电为我们服务了。

反思:对于本课教学前面的动手操作,学生有比较高的兴趣。由于学生的兴趣过于高涨,学生的情绪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对于后面的静电的引入教学影响较大。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出现的静电现象理解困难。静电与生活用电分不清楚。本节教学一环节:出示电吹风机,电水壶等电器,让学生感受电流通过电线传电原理教学失败。在以后教学中,我会将此环节进行删除。因它与我们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篇:电是什么 教学设计

电是什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通过观察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

3、能通过“试一试”归纳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

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教学重点】

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认识验电器,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归纳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原理及带电的多少。在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分析得出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和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的原理。

【教学准备】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把、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探究,组织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学生观察课本彩图,思考电的用途)。

2、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积极思考回答。)

3、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

[说明]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电”有初步认识

二、摩擦起电

1、提出问题:电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3、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4、教师归纳总结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回答实验情况,并归纳结论)

结论: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5、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摩擦起电现象吗?请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回答)

三、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学生猜想)

2、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图13-7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动手实验、认真观察)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并归纳实验结论。(学生思考归纳实验现象)

4、教师归纳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结论: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 同。

[说明]实验探究中要教育学生与别人合作,分析归纳结论时要分步骤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正、负电荷的规定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演示“迷你实验室”的实验。(学生阅读课本、明确概念、观察实验、加深认识)

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并介绍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摩擦起电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四、验电器:

1、提出问题:验电器的构造有哪些?依据什么原理构成的?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学生阅读、观察、思考)

2、让学生观察实物、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3、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学生进行实验)

4、教师通过“加油站”介绍静电感应现象。

5、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人们对电的最初认识。

五、例题

[例1]干燥的天气里,在阳光下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头发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答案:摩擦起电,越梳头发积聚的同种电荷越多,同种电荷相排斥。

[例2]三个带电或不带电小球甲、乙、丙,已知甲跟乙相排斥,乙和丙相吸引,如果乙带正电,则()

A.甲一定带负电 B.丙一定带负电

C.丙可能不带电 D.甲可能不带电

答案:C

[例3]:用经过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一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这表明验电器原来()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以上三者均有可能

答案:A

六、课堂练习: P64 1、2。(完成练习,反馈矫正)

七、小结:出示目标,让学生小结。(依据目标小结)

八、作业:课后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第一节 电是什么

一、实验探究

(一)二、实验探究

(二)三、验电器

1、摩擦起电 1、两种电荷:正电荷 1、原理

2、物体带电 负电荷 2、构造

3、电荷间作用规律 3、使用

【教学反思】

课堂实验:

1.细水流做实验时需要加入颜料,使效果更明显。并在装置背后加单色挡板,效果更明显

2.一些物体摩擦起电的实验,强调一些来做实验:用身边你能想到的所有东西来做摩擦起电的实验,描述你所看到的效果。(一些物体摩擦不起电)

3.不同颜色气球摩擦起电可以贴在墙上。并用来验证那个气球带了电。方法一:带电物体的性质。方法二:将它靠近验电器用验电器验证。

4.拿带正电、负电、不带电的符号,学生形象的反映排斥和吸引的效果。

科学性问题:

在制作课件时,可以有电子的移动,但是不能制作正电荷的移动。因为原子核不会产生移动。

使用验电器时,不能将带电物体在验电器上停留太久,或者会产生漏电,没有该有的效果。验电器也不宜用手接触。

电的重要性可以关闭电源来做个反差性的效果,更显示其重要。

第三篇:电是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物体怎么会带电、什么是摩擦起电、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起电的原因及实质)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自然界存在的两种电荷、两种电 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3.认识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工作原理)

二、实验准备

玻璃棒和丝绸一套 橡胶棒和毛皮一套(或实验视频由于空气潮湿本课题用的是实验视频)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问学生是否观察到这些现象

现象1:干燥的天气时,早上起来用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现象2:晚上睡觉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有时还会伴有火花出现。

现象3:用塑料尺子或笔套,在头皮上反复摩擦几下后,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塑料尺“吸”住了。

现象4:把泡沫用手捏散后,手上沾上的小泡沫颗粒,怎么甩也甩不掉。

现象5:吊扇的下表面沾有很多灰尘。吊扇的下表面按道理讲不会有灰尘落上去,但为什么会那么脏呢

现象6:窗外玻璃上经常粘满灰尘,这又是为什么?

现象7:穿上化纤的衣服,特别吸灰,特别容易变脏。

上述很多的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这些现象就是物理学上所说的摩擦起电现象,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

(1)多媒体展示《摩擦起电》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

(2)展示自学指导1,并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学习课本57-58及60页内容准备回答问题

(3)追问:拿在手中的铁棒摩擦后能不能吸引轻小物体呢?我们怎么做能使它摩擦后吸引轻小物体呢?

教师指名回答问题,认识什么摩擦起电现象、带电体的性质、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

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展示自学指导2,学生根据自觉指导学习58-59页教材上的内容准备回答问题

指名回答问题,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及正负电荷的规定。

(2)多媒体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认识验电器及工作原理

(1)多媒体展示验电器实验视频,学生观察验电器的结构及作用

(2)展示自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学习60页教材内容及图14-4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准备回答问题

(3)指名回答问题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三)课堂练习

运输油料的汽车的油罐的总是拖在地上一条铁链,为什么?博物馆在收拾古书时,为了防止书面破损,要给古书充电。给古书充电,页和页之间会自动分开,给古书充电是利用了_______________的原理。某地毯厂在编织地毯的时候,往编织中夹杂一些小的不锈钢丝,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自主练习并展开交流讨论,指名展示答案,教师讲评

(四)布置作业(课件展示)

(五)板书设计

电是什么

摩擦起电

(1)什么是摩擦起电

(2)摩擦起电的原因及实质

两种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1)自然界中两种电荷

(2)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验电器

(1)验电器的结构和作用

(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第四篇:《电功》教学设计模板

《电功》教学设计模板

《电功》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学校同学在学习电学基本学问的基础上,让同学初步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电学的,它包括: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生活用电常识等。《电功》让同学初步了解生活中电流是能够做功的,电流做功实质上就是电流通过用电器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过程。通过列举一些详细的例子来说明有多少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或者说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本节重点通过探究电流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从而让同学知道电流所做的功就是消耗电能的多少等于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乘积。

二、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及其实质。

(2)理解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焦耳

2、力量目标:

(1)培育同学运用学过的学问解决简洁的电功问题的力量。

(2)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和分析概括力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采纳掌握变量法讨论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电流可以做功

复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同学回答)

出示图片:漂流图

引入新课

:水流可以做功,电流可以做功吗?

演示试验:

问:

①电动机为什么能把砝码提起来?

②这个试验表明什么?

(同学回答)

小结:电流可以做功,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用“W”表示。

问:

①砝码上升过程中,能量是如何改变的?

②砝码所增加的机械能从哪里来?

(同学回答)

小结: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的过程中,电动机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为砝码的机械能。

问:电流做功还有哪些形式呢?

出示图片:电风扇、电灯、电饭锅、蓄电池充电

(同学回答)

说明:

电流通过电扇,扇叶转动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电流通过电饭锅发热是电能转化为内能

通过电灯发热发亮是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完能

电流通过蓄电池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引出电流做功的实质: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那么电流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打算电功大小的因素

出示示教板,讲解并描述:试验中,我们通过小灯泡的亮暗来确定电功的大小,小灯泡越亮,说明电流在相同时间里做的功就越多。

启发:小灯泡发完时,灯泡中必需有什么流过?灯泡的两端存在什么?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同学猜想,(会提到电流和电压)

引导,那我们该如何去讨论呢?

点拨:讨论这类问题,我们常常用法的是掌握变量法。先使其中某一个因素(如电压)发生改变,而其余的因素保持不变或者相等,找出电功和这个因素(如电压)的改变关系。然后,再使另一个因素发生改变,而其余的因素也保持相等或者不变,找出电功和另外这个因素的改变关系。

出示串联电路教板(两个小灯泡,电阻不一样)

问:两个小灯泡是如何连接的?

当开关闭合后,通过两个小灯泡的电流又是怎么样的呢?

(同学回答)

问:据此,那我们可以讨论电功和哪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呢?

(同学回答)

试验:在两个灯泡的两端各并联一个电压表,(可以边接边讲解并描述有关操作)

同学观看电压表的读数和灯泡的亮暗

设问:哪个灯泡亮?哪个电压表读数大?电流通过哪个灯泡做的功多?两个灯的通电时间如何?那么,电功和电压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同学回答:在通电时间和电流相同的状况下,电压越大,电流所做的功也就越多。

问:那如何讨论电功和电流的关系呢?

启发:两个灯泡采纳什么样的连接方式?讨论电功和电流的关系,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同学争论,设计试验方案)

依据同学的设计,叫某个同学到示教板上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

同学观看电流表的读书和灯泡的亮暗

设问:哪个灯泡亮?哪个电流表的读数大?电流通过哪个灯泡做的功多?两个灯的通电时间如何?那么,电功和电流有什么关系?

同学归纳:在通电时间和电压相同的状况下,电流越大,电流所做的功越多。

问:假如在前两次试验中,通电时间越长呢?那电灯消耗的电能又会怎样?

(同学回答)

问:电功除了和电流和电压有关外,还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同学回答)

归纳:依据进一步的试验证明: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3、电功的计算

引导同学依据上面得出的结论写出电功的计算公式

(同学回答):W=UIt

问:U、I、t的单位各是什么?

(同学回答)

讲解并描述:那电功的单位是什么呢?我们学过机械功的单位是焦耳,电功的单位也是焦耳,焦耳也是国际单位制中能量的单位。则

1焦耳=1伏·安·秒。那么,1焦耳有多大呢?

在生活中通过手电筒的电流,每秒钟做的功大约是1焦耳;通过一般电灯泡的电流,每秒钟做的功一般是几十焦耳;通过洗衣机中电动机的电流每秒钟做功是200焦耳左右。

举例:我们教室里的灯两端的电压是220伏,通过的电流是0.18安,那么通电10分钟,电流做了多少功?

(同学计算)

4、同学小结:通过这堂课学到了什么?

《电功》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知道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消耗电能的过程,了解不同用电器能量的转化;

2、知道电能表是测量电能的工具,了解电能表的参数;

3、结合实例理解电功,知道电能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二)过程与方法

熟悉电能表的各项参数,会用法电能表测某段时间内电路消耗的电能,会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

(三)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1kW·h的电能的作用,对节省用电有进一步的熟悉。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电能、电能的计量和电功三部分组成,电能是由各种各样的电源供应的,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熟悉电能,它也是各种用电器工作的能量来源,离开了用电器来谈电能是毫无意义的。电能的计量,电能表的熟悉是与生活联系较紧密的学问点,可以结合实际电能表来学会利用电能表来测量电路消耗的电能。由于电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同学不易理解,利用类比的方法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熟悉电功。

重点:电能和电能的计量。

难点:对电功的理解及计算电路中电流做的功。

三、教学策略

电流流过用电器时电流也会做功,要消耗电能。结合生活中各种电源来熟悉电能的来源,电源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生活中各种用电器都是来消耗电能的,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熟悉电能。电能表的熟悉与读数与生活联系特别紧密,同学对此已经有初步熟悉,再通过展现电能表与实物投影,把电能表接入实际电路,观看电能表转盘的转动、电能表数字的跳动,了解电能表的参数与读数,使同学实际体验电能表的参数与读数。把不同功率的用电器接入电路中,观看电能表表盘的转动,介绍1度电的作用,使同学从物理走向.,对节省用电有进一步的熟悉。

在力学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力对物体做功的问题,功和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利用做功可以转变物体的内能,可以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电流做功的过程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它是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从能量的角度来熟悉电功。电流做功的多少与电流的大小、电压的凹凸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同学的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本节课中不作为探究试验讨论。在本节课中是在介绍了电功的计算式W=UIt之后,引导同学尝试去结合实例来分析影响电功大小的三个因素,能举例说明,并不需要通过试验得出详细的结论,体现掌握变量的思想在试验设计中的应用。同时本试验设计还用法了转化的思想,把电路消耗的电能转化为电流做功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突出教学中物理方法的重要性,使同学不仅学习了物理学问,还把握了物理方法。

四、教学资源预备

电能表、家庭电路演示板(含电能表、插座、开关等)、功率不同的用电器(灯、取暖器等)、秒表、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电费缴费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5分钟)

展现各种各样的发电厂、电源的图片,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人们如何用法电能?

同学说出不同的电源中能量的转化,总结出:它们是把不同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制造课堂情景,激发同学的爱好和求知欲。

引入新课

(5分钟)

展现生活中各种用电器的图片,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播放停电的视频。

电能的单位是什么?电能是如何来计量的?

同学说出不同的用电器工作时能量的`转化,总结出不同的用电器是把电能转化为不同形式的能。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培育分析与总结力量。

新课内容(25分钟)

电能的单位是kW·h,也叫“度”,物理学中能量的单位是焦耳,它们之间如何换算?

1kW·h=__________J

同学利用组合单位的方法把kW·h换算成J。

培育同学动手力量,熟识单位换算。

电能的计量是利用电能表,展现电能表实物,了解电能表的参数。

“220V”

“10(20)A”

“600revs/(kW·h)”

“50~”

给出一张电费缴费单,你能读出上月家中消耗的电能,需要缴纳的电费吗?

介绍分时电能表、IC卡式电能表等不同电能表。

同学阅读课本上电能表的各参数。

利用电能表读出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计算电费。

培育观看思索、自学力量,会读电能表

电能是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资源,你知道1度电可以做哪些事情吗?

介绍生活中一些用电器工作中消耗电能状况,如电饭锅烧一次饭需要消耗0.5

kW·h电能等。

把不同用电器接入电路,观看电能表的转盘转动状况。

同学阅读课本中“1kW·h电的作用”,了解电能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说出其它生活中1kW·h电的作用。

知道不同的用电器接入电路后,电能表转盘转动速度不同。

对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的培育,形成节省用电的意识。

展现工作中的用电器。

电功就是电流做功,就是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举例说明电功。

电流做功的多少跟电流的大小、电压的凹凸、通电时间的长短都

有关系。举例说明。

电功的计算:

W=UIt

举例说明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

1.手电筒和家用白炽灯的电流差不多,相同时间内白炽灯消耗的电能比手电筒多;

2.空调和白炽灯的工作电压相同,但流过空调的电流大,相同时间内空调消耗的电能多;

3.同一用电器工作时间越长,消耗电能越多。

结合实例说出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培育同学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在黑板上演示下面例题的计算过程。

例题:有一只节能灯接在220V的家庭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为0.09A,计算这只灯用法5h用电多少千瓦时。

解:W=UIt=220V×0.09A×5h=0.099

kW·h

所以,这只节能灯工作5h消耗的电能为0.099

kW·h。

练习:有一辆电动自行车,其蓄电池上标明电压为48V,容量为10A·h,它布满电后大约储存了多少电能?

同学在课堂作业本上练习

解:W=UIt=48V×10A×1h

=1.728×106J

所以布满电后大约储存了1.728×106J的电能

培育同学利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总结(5分钟)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能利用电能表测量某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吗?

3.你会利用电功的计算公式计算电功或电能吗?

拓展:如何利用电能表的参数测量较小的电能。

提示:可以利用电能表上的600revs/(kW·h)参数。例如电能表转盘在某段时间内转过了n转,则电路消耗了多少电能?

同学梳理本节课学问内容。

1.熟悉电能表、电能的单位及计算。

2.可以利用电能表的某段时间内读数的差值来测出电路消耗的电能。

3.电功的大小可以利用W=UIt计算。

第五篇:电和磁教学设计

电和磁教学设计

第一课:电和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得出通电导线、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偏转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通电后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第一组:1号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3根、指南针

第二组:长约150厘米的绝缘导线、胶带纸、小刀。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引入

教师出示密封的条形磁铁。知道这是什么吗?有办法知道它的南北极吗?

1.学生进行讨论并在所给的器材中找出小磁针验证。老师展示结果。2.归纳:磁铁的磁性能影响指南针,使它发生偏转。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为后续讨论“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现象的原因”奠定理论基础,便于理清思路。)刚才的小实验是我们以前学习的磁现象。(板书:磁)在100多年前,电与人类的生活是完全无关的,电只用于实验中。1820年4月的一天,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给他的学生做物理实验时,偶然把通电的导线放在小磁针的上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说是这个发现为电能的大规模应用打开了科学的大门。奥斯特到底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他到底发现了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吗?我们也来做一做这个实验好吗?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大家会组装点亮小灯泡的基本电路吗?

介绍所需的材料。请一位学生到展示台,其余小组进行组装,教师巡视。(对动作快、组装正确的小组给予鼓励)请同学说一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这是电现象。板书:电

1.介绍实验方法:奥斯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电路中双手拿住长一些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磁针的方向一致,结果他发现„„同学们也来试一试。(多媒体展示)

(温馨提示)观察:

A.接通电流之前,小磁针有没有变化?接通电流时指南针有没有变化?断开电流后又怎样了? B.试试导线其他不同的放法,观察现象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3、组织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试一试导线不同的放法,现象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总结: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小磁针发生了偏转现象。(设计意图:通过“重演”奥斯特发现磁感应的实验,让学生知道科学的发现需要有心人,同时激发学生研究电磁现象的兴趣。实验中我展示了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磁针的方向一致的方法,还提示学生可以用导线不同的放法试一试,让他们通过探究发现更多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仔细观察的科学态度。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脑中肯定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这为后续课文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三、分析小磁针偏转现象产生的原因

1、有心的奥斯特在发现磁针微微转动了一下后喜出望外。但是因为偏转角度很小,而且不很规则,这一现象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但奥斯特的脑中却产生了一大堆问题,你现在是不是也有很多的问题啊?

2、收集并板书学生的问题。引导归纳出“是什么原因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呢?”(分组讨论,并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3.让学生尝试解释,然后分两个层次分析引导: 引导学生什么情况下小磁针会发生偏转?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①排除磁铁的因素。通电之前磁针没有偏转,而且导线是铜的,磁铁也不会吸引铜,所以磁针偏转不可能是导线的原因。

②磁针偏转与电流有没有关系,你的理由是什么?(肯定有关)(导线中有电流就偏转,断开没有电流就复位,说明磁针偏转应该是电流产生磁性。)板书:电流产生磁性。

(设计意图: 1.本课教学的设计尽量体现了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重演”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这里学生发现现象后立刻会产生疑问,这是引导学生分析的最佳时机。2.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作出合理的解释是本课的难点。我这里把推理分析分成了两个层次:首先排除与磁铁以及导线本身无关,然后分析是电流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

四、如何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㈠ 利用短路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1.实验中小磁针的偏转角度很小,你有办法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一些吗?

预设学生的想法:A.电池多用几节; B.加粗导线; C.去掉绝缘外皮;D.多几根(电流方向一致)导线一起靠近等。

2.从多用几节电池引导到利用电路短路加强电流的方法,并讲解实验方法。

(温馨提示)要点:拿掉小灯泡保留开关,做到一切准备好之后再通电,开关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太长)。3.学生做利用短路使磁针偏转更明显的实验。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4.小结:加大电流能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设计意图:用短路的方法加强电流,蕴涵了“电流越强,磁性越大”的思想。但短路不是加大电流的常用方法,必须让学生明白短路的危害及正确的操作方法,所以我这里采用讲解配合演示的方法,加大了指导力度。)㈡ 利用线圈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我们还猜测哪些方法能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呢?

1.把多根(电流方向一致)导线一起靠近指南针的方法,会不会磁针偏转

更明显呢?

2.讲授绕线圈的方法与实验方法。

观察:A:给线圈通上电流,线圈会产生磁性吗?

B.试试线圈的各种放法,怎么放置小磁针偏转的角度最大?(提示:上方下方、平放竖起、指南针套在线圈里面等)3.学生实验。4.组织汇报。

5.小结:线圈越多小磁针偏转角度越大。

(设计意图:利用线圈是另一种能让磁针发生较大幅度偏转的方法,但绕线圈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作了充分的指导。另外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学生会发现不同的放置方法,结果是不一样的,更加体现科学探究的开放性。)

五、获得结论,延伸产生新的问题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探索发现,你知道了什么呢?你们有没有进一步研究的设想?或者有没有相关的问题?

1、出示一块不能让小灯泡发光的电池,问:用完了的废电池,是不是一点电都没有了呢?能用我们的线圈和指南针检测一下吗?

2、让学生说说检测的思路:磁针偏转说明废电池里还有电,磁针不偏转说明废电池里没有电,它们成了检测电流的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没有想过“用完了”的废电池还会有一点电。引导学生知道线圈套在指南针上能检测出线中微弱电流,是对电生磁的应用。体现了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增强了学习活动的探究性。)

设计理念

一、让开放设计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问题的开放设计,常常使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思维的大门被打开。设计奥斯特实验时,教师有两种不同层次的设计选择:让拉直的通电导线南北方向平行放在小磁针上方;把拉直的导线靠近小磁针上方,尝试不同的放法。两个不同层次的设计,会有两种不同的实验结果。第一种,学生会毫不费力地发现小磁针发生偏转;第二种学生可能会看到小磁针发生偏转,也有可能看不到,还可能发现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小磁针发生偏转的方向会不同。课堂中,我选择第二种设计,而且让学生做之前,只是让学生自己看一下奥斯特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也是点到为止,绝不每个方面都让学生想到,就马上让学生动手去做,去体验,去感受科学活动的成和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要让学生经历科学家那样的探究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教师“保姆式”手把手教给学生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有时候教师的语言、动作、站的位置,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还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只有教师相信、深信学生,知道学生的学习是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学习就是要计学生慢慢体验科学课蕴藏着的科学奥秘,科学乐趣的,才能设计出开放的问题,让课堂出现许许多多教师不曾预设的问题来,学生的思维才能探出异样的火花。

二、把课堂生成变为学生发展的起点

关注学生的习情况,体会学生的不同思维,如何把事先备课时设有想到的课堂生成问题转化成学生发展的起点,是我经深思考和实践的。

利用难得的教育时机,给自己的教学加分。课堂中的生成,教师需要教学智慧去处理,把它变为学生发展的起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导向,不置之不理,不马虎,扎扎实实的落实下去,课堂生成在教育的沃土才能结出硕大的果实来。

下载《电教学设计》(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教学设计》(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功》教学设计

    《电功》教学设计 《电功》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消耗电能的过程,了解不同用电器能量的转化;2.知道电能表是测量电能的工具,了解电能......

    电现象教学设计

    3.1 电现象 学习指导: 1、什么叫摩擦起电? 2、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谁带正电荷,谁带负电荷? 3、为什么有的物体能带正电荷,有的物体能带负电荷?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5、电流......

    《电功》教学设计

    《电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初中学生在学习电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电学的,它包括: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生活用电常识等。《电功......

    《电和磁》教学设计

    《电和磁》教学设计 叙永县天池镇中心小学校 陈春梅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

    《电功》教学设计

    《电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初中学生在学习电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电学的,它包括: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生活用电常识等。《电功......

    《电和磁》教学设计

    《电和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先用一段话告诉学生,科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实验。他发现了什么呢?书中没有说出来,这是为引起学生兴趣,自己来做实验发现......

    电现象教学设计(定稿)

    教学设计 赣州一中张细平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 (2) 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了解验电器的使用及工作原理 (3) 知道电流的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

    电和磁 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教学设计 《电和磁》教学设计 六年级 廉美娟 教材分析 “电和磁”是六上《科学》“能量”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