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问题(有多余条件)教学设计构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例5的教学,是让学生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数学学习中的解决问题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正决定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以往不同的是,在这道例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样一个多余条件干扰学生解题。由于受这个多余条件干扰,学生一开始可能无从下手,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的合作来帮助学生学会判断哪些条件有用,哪些条件是多余的、无用的,只有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条件,才能正确解决问题。因此,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上是这样设计的:
一、复习铺垫。
在这个环节中,我准备了两道复习题,口算题是20以内的加、减法,其中我有目的地请两位同学说计算方法是让学生复习这个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而另一道题是解决问题,准备这道题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这类数量关系的问题的数学模型,还可以为例题作铺垫和对比。
二、新知教学。在这个环节里,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场景导入例题,希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溵发学生的求知欲。其实,在例题教学设计中,我作了两种的考虑:第一种是让学生说图意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画图或摆小棒独立分析、思考,然后列式计算,再让学生汇报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老师是在学生汇报不同的方法时重点分析引导多余条件。第二种是在学生说图意后,先小组讨论、交流和借助画图或摆小棒来分析: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些条件?讨论交流后再让学生列式计算,然后让学生说解题思路,同时分析“我们队踢进了4个”是多余条件,与问题无关。在试教时,我是选用了第一种教学设计,就是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例题,并希望他们在独立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多余问题,然后再全班重点分析这个多余条件的,但效果不太理想。所以,今天这节课我就选用了第二种教学设计,希望他们通过先讨论、交流和借助画图或摆小棒来理解要解决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发现多余条件,再列式解答。(出来的效果要比试教时要好。)
教学完例题后,我还要求学生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引导学生用加法进行减法的检验,并建立这类数量关系的问题的数学模型,同时,在小结时,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与复习题2作对比,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些条件可能是多余,要求学生在以后做题时一定要从问题分析,选择合理的、跟问题有关系的条件进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这节课的做的练习题并不多,只做了书本的“做一做”和练习五的第1题,都是对应例题的练习,虽然所练的题目不多,但我在做每一道练习题中,我都请同学分析解题思路,目的是让学生能扎扎实实地掌握这节课的知识。
以上就是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构思,有哪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请卢老师、邹老师和在座各位老师指正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对“如何理解题目”有这样经典的阐述:“未知量是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否足以确定未知量?或者多余?或者矛盾?画一张图,引入适当的符号。”由此可见,画图既可以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认识外显出来,又可以将现实情境抽象为数学模型,便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用图(表、符号或操作等)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通过图,老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题目、还存在哪些问题、是否实现了从现实情境表征到图形表征的转化等。然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图形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加以解决,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解决的过程,实现图形表征到符号表征的转化。接着,可以让学生再次结合图,说明解答过程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实现符号表征到语言表征的转化。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回顾和反思,让学生感受画图策略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篇:解决问题(含多余条件)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含多余条件)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含多余条件)是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的解决问题。这是在一年级上册的简单解决问题基础之上的稍复杂的解决问题。本课的重点是在3个已知信息中找出1个多余信息,并理解题意完成一般步骤的解决问题。
在设计本课时,我先以大家熟知的基础解决问题为导入:“12只小鸡,我已经捉住5只,还有几只?”以一个实际问题为例,让学生运用只有的知识解决,激活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经验,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接着,呈现主题情境图后,我先组织学生说说图意及发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与以往的解决问题进行比较得出:此处比以往的解决问题要多1个信息。并告诉学生其中一个信息是多余的,要求学生动脑找出且追问如何得知,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提取有效数学信息的能力。在找的同时,我请学生们画一画或者用小棒摆一摆,深刻理解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这一问题所含的数量关系,之后让学生将要解决的问题完整地说出来。
在“怎样解答”阶段,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巩固练习阶段,完成“做一做”,题目中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呈现与例题形式相同,是一个基本练习,进一步使学生明确根据问题找到多余条件并准确解决问题。
整堂课下来,教学效果较好,全班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到多余条件并正确解决问题。有个别同学由于基础薄弱,理解题意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快地正确地找到多余信息。
第三篇:课文《有多余条件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学习完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今天和孩子们上了一节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和以往解决问题不同的是今天所讲的例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这样的多余条件,这多余条件很容易干扰学生解题,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为孩子们创设了以下几个空间:
一、故事引入,感知“多余条件”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多余条件”,课始我便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小熊妈妈为小熊准备了早餐,小熊起床看到桌上有一大盒酸奶,一支吸管和一把扇子,小熊想喝酸奶,它该如何选择,你能上来帮助它选一选吗?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很熟悉,都争先恐后的喊了出来,作出了正确的选择,然后我又接着问:“小熊为什么不选择扇子?”孩子们很清楚的说出了小熊喝酸奶不需要扇子的道理,桌上的扇子是多余的,这时我就强调了“多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多余”,为接下来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二、观察情境图,探求解决方法
在学生感受了“多余”后,我按照以往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情境出示了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都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找到问题后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回答怎样列式,而是让他们同桌之间先说一说“要想知道还有几人没来,我们需要用到哪几个信息?”通过同桌之间的讨论和之前对“多余”的理解,很多孩子很快意识到这一题中“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这一信息没有用,是多余的,这时我便顺势告诉他们,在数学中没有用的信息就叫做“多余条件”。找到了有用的信息,孩子们很容易的解决了问题。
三、帮助孩子找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为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条件方面帮助孩子找方法,让学生找出解题所要的有用信息,然后要求他们将题中的多余条件用手指盖起来,加强孩子对多余条件的判断能力,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篇:《含多余条件解决问题》教案
《含有多余条件的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
2、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熟悉画图的策略。
3、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熟悉画图的策略。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 讨论 画图 对比 练习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正话反说”的游戏。同学们真是耳聪目明、眼疾手快。
2、复习导入 一共有几个数字? 9 4 1 7 0 c 5 师:从题中你都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你是怎样解决的?怎样想的?(为什么不是9)板书:含多余条件 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知道了什么。(1)同学们认真观察,知道了什么? 板书 条件:①一共13个。
②黄色4个。
③小刚5个。(2)学生找出数学问题。
板书 问题:小英折了几个?
(3)学生读条件和问题,筛选有用的条件。同时教师说明“多余条件”并划掉。
想一想:()是多余的条件。13是()和()的总数; 13还是()和()的总数。
(4)根据筛选读有用的条件和问题,并思考如何解答。
2、教师引导,怎样解答。(1)引导学生画图
同学们还记得老师在给同学们讲解决问题时经常用的方法吗?那你们想不想也当小老师到前面来个大家讲一讲呢?
(2)学生尝试画图,画一画:有用条件与问题的关系。(3)同桌之间说一说(4)指明画图当小老师(5)指明列式
3、检验。
(1)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检验(2)指名回答(3)教师再次明确方法
4、口答
教师将如何答,学生试答。
三、总结解决问题方法
1、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2、想一想:去掉多余的条件。
3、画一画:有用条件与问题的关系。
4、算一算:列算式。
四、巩固练习。课本22页第2、4题。
学生读题,在小组内完成,集体订正。
五、检测。
课本2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六、总结。
学生谈学这类知识用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含有多余条件的解决问题
条件:①一共13个。
②黄色4个。
③小刚5个。
问题:小英折了几个?
《含有多余条件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杜玉平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0页的例5题,这是一道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和以往解决问题不同的是这道例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的多余条件,这多余条件很容易干扰学生解题,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含有多余条件的解决问题时,我选取了比例5更典型的问题情景来引导孩子们学习。按照以往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什么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都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且能很快汇报出问题答案。可就在这一过程中,好像没有几个同学意识到这一题中“黄色4个和小刚5个。”谁是多余条件主动提出疑问,出乎了我之前的课堂预设,所以我只好再次引导学生对题中三个条件再行分析,让学生初步学会判断哪些条件是有用的,哪些是多余的、无用的。在这样被动探索交流后,大部分同学理解了,但感觉还有一部分同学似懂非懂。课堂上,巩固练习还不错,可课后练习情况就不太乐观,有很多同学没有分析题中的有用条件与多余条件,导致运用条件思路不清,解题错误。
深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本课导入新课太快,没有突出本课解决问题的特殊性——含有多余条件,所以学生对多余条件认识不深刻。让学生讨论的时间较少,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对这类问题理解不透彻,只能”现学现用”,不能“活学活用”,一
旦离开教师的引导就不知所措。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非常重要,只有学生好学,才能学得更好。学生还没有掌握取舍条件的方法,为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打算在引导学生分析条件方面再下功夫,让找出解题所要的条件,要求学生将题目中的多余条件用虚线框圈起来,加强了孩子对多余条件的判断能力,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我们要将每节课设计的生动有趣,才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渐渐爱上数学课,爱上解决问题。
第五篇: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进一法、舍余法)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7页例5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孩子们,认识老师吗?猜猜老师是哪个学校的?叫什么名字?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大屏幕)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老师为你点赞!
上李老师的数学课需带四件宝,你们知道是哪四件宝吗? “别急,别急。让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好吗?”“好!” “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山头看不见。” “是耳朵。”板上书写了一个大大的“耳”字。“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太容易了,是眼睛。”红门楼,白院墙,里面睡个红孩儿。”“是嘴巴。”有孩子大喊。一个方方正正的“口”又写在了黑板上。“最后一个谜语:墙内有只桃,墙外看不见,隔墙用耳听,它在怦怦跳。”“是我们的心脏。”孩子们异口同声。“啊,四个谜底正好组成了一个‘聪’字!”孩子们兴奋了。“对啊,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上课时你们要做到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说,用‘心’去想,就能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有决心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吗?”“有!”
一、情境导入,目标导学
1、(课件1)师:春暖花开,北区风景怡人。周末,我们班的一些孩子准备去金水湖划船,他们该租几条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能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自主探究 合作展示
例5: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老师读题,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划船的画面。
1、你会答吗?(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最多坐4人”,最多你怎么理解?
(3)、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至少”是什么意思?
(生:最多是指一条船上乘坐的最多人数是4人,不能再多,多了会有危险。但可以少坐,坐1人、2人、3人、4人都可以。)(至少是指:保证每个人都要坐船,而且租船的数量最少。)
2、师:下面老师想请22个孩子到前面来根据这个场景做个坐船的游戏.谁愿意来? 师:在台上的孩子们手拉手站在一起表示坐一条船.快速和小伙伴商量你和谁准备做一条船?台下的孩子们注意看他们几人坐一条船,一共坐了几条船? 师:他们为什么4个人坐一条船?余下的2人怎么办?
3、师:刚才在这个游戏中,大家进一步理解了题意.要求他们至少要租几条船其实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样列式? 生说师板书: 22÷4=5(条)„2(人)(师列竖式)
师追问:他们租的是5条船吗?为什么?能用式子表示吗? 5 + 1 = 6(条)答:他们至少要租6条船。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3)、引导学生回顾检查:5条船最多可以坐20人,22人肯定坐不下。6条船最多可以坐24人,22人一定能坐下。
4、变式练习
如果题中的22人是23人,21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该怎样分析?怎样解答?(课件展示,学生口答)÷ 4=5(条)„3(人)5 + 1 = 6(条)÷ 4=5(条)„1(人)5 + 1 = 6(条)师:为什么21人、22人、23人都至少需要租6条船?(学生观察课件,对比说出不管余1人、2人还是3人,都需要再租一条船。)
5、小结梳理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大家有两点做得非常好:
1、能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题。
2、用完整的算式表达自己的思路。
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保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去划船。刚才这几道题求至少数,我们用求得的商加1得出结果,这种方法叫做进一法。
6、小练笔:(1)、小丽由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理由。问题: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巩固练习: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师小结:求最多数的时候,余下的数直接舍掉,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舍余法。
三、释疑解惑 点拨提升
同时出示“例5” 和“做一做”第2题。
思考并讨论:这两道题,这两道题哪儿相同,哪儿不同? 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却不增加1个面包。(说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
四、课外延伸,拓展训练(智慧屋)1、16个苹果,每3个放一盘,至少需要几个盘子? 16个苹果,每3个装一盒放在超市里卖,最多需要能装几盒? 2、13÷3=4„„1 你能根据算式编一道题吗?
五、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
师:孩子们,愉快的旅程就要结束了,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解 决 问 题
例5: ÷ 4=5(条)„2(人)
+ 1 = 6(条)
答:他们至少要租6条船。÷ 3=3(个)„1(元)
答:10元最多能买3个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