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节课,共有两部分的内容:“信息”和“信息的特征”。从认识信息的基本含义作为出发点,然后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本节是整套书的基础内容。本节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内涵的过程中,通过网络租住探究和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了解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拓宽学生对信息文化的形态和内涵有新的认识,并认识到在生活中信息的价值。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学生知识面广、理解力强,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的上网进行浏览、搜索等基本操作,因此我采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形式使学生把信息的特征“对号入座”。
三、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从生活中引出信息的概念,通过具体事例归纳信息的特征,再通过具体信息的特征分析,引导学生对知识积极建构,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为今后信息技术的学习做好铺垫、打下基础。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方式,锻炼学生的选题、分析、表达能力。在教师提问点评环节中注重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及时获得指导与鼓励。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能挖掘出信息应用的价值意义。在认识信息含义及了解信息的重要特征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信息在应用中所蕴藏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深入了解信息存在的形态及其内涵。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开拓思路,锻炼分析能力。
五、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课涉及到的概念性的知识较多,比较适合在教室里上,但如此一来就容易使授课过程变得枯燥,流于说教。我认为,第一节课要开个好头,要使学生感觉耳目一新,以后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避免了太多的理论,采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形式来授课,不拘泥于教师所讲的例子,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教学媒体及教具的运用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准备
准备一段耳熟能详的歌曲,把名为“信息特征”的word文档发送到每台学生机中。
七、教学过程
一:讲授知识点:
在上课之前,播放一段耳熟能详的音乐,学生陆续走进教室。铃声响起,停止音乐。师生互相问好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刚才放的那首的歌是谁唱的 生:周杰伦!
师:对。这是我们在接收到了音乐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后,经过分析得出来的结论。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从一出生就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从最基本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被动的接收信息,到看报纸电视、听广播、上网等主动地接收信息。信息无处不在。
那信息都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信息,即使是在科技、通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也可以通过烽火狼烟来传递军情;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人们也可以运用语言、图画等方式将信息传递下去,因此信息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信息具有普遍性。
那信息又是怎样传递的呢,我现在跟你们上课,传递信息的时候用的是语言还是心灵感应?
生:(笑)用语言!
师:对,我是用语言来传递交流信息的,必要时我也可以用肢体语言或者其他方式。也就是说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要依附于某种载体。比如说有敌人入侵时,要燃起烽火,烽火是载体,传递的信息是“敌人来了”;我们在看奥运会时,知道了奥运会的各种信息是以电视为载体了解到的。所以,信息还具有依附性,所有信息都要依附于载体来传递。
我们在看奥运开幕式直播的时候,感觉非常精彩,这种体验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所有观众的感受,因为开幕式的信息是大家共享的,没有人说开幕式只能独家观看,只能为一个人演出。我们发现,信息不同于其他物质和能源,物质和能源在被人使用的过程中会有损耗,会越分越少,而信息则不同,它可以共享,而且在信息的交流中还有可能产生新的信息。
所以说我们所知道的盲人摸象的故事中,摸象本身并没有错,错在没有把各自的信息共享。(学生笑)
以上我们讲述了信息的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除此之外,信息还具有价值性和时效性,下面同学们自己在网上搜索感兴趣的信息,拷贝到D盘中的 “信息特征”word文档,并说出这条信息的价值,是否有时效性,填到表格中。
“信息特征” word文档内容如下: 信息内容:(学生自己粘贴)
信息的价值有哪些:
信息的时效性对信息的价值有何影响:
二、学生自主探究
三、教师提问、点评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讲述了信息和信息的3个特征后,留下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没有细讲,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着重锻炼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整理、分析能力,且部分内容与第二章中“信息价值的判断”互相渗透。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比较茫然,在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中不知做何选择,对这些学生,应给他们几个选题,给予方向上的指导。
第二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节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节,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对整个课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潜能成了本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本节课的特点是:简短、抽象,没有操作内容,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有的教师按照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采取“宣读教材”的方式来教学,结果是:课堂无味,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大大降低了,对后续的学习也没有心理期待了。可以说“不好的开头等于整个课程失败了一半”。
所以,教师必须创新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打响高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第一炮奠定基础。鉴于本课内容的特点,也不适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经反复思考,笔者采用以下设计:
1. 创设情境。尽可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结合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活动,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今后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2. 引导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归纳、合作探究等活动中,积极思维,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逐步意识到信息文化的形态和作用,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为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做好心理准备,逐步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1.1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能够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对每个人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引起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和重视,能够真正的理解信息,正确的分析和使用信息,主动有意识的培养个人的信息素养。
二、教材分析
我们所选用教材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本节是第一章《绪言》的第一节,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也是本教材学习的基础,着重分析了什么是信息,归纳出了信息的几个主 要特征,拓宽了学生对信息的形态和内涵的认识,是后面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知识准备。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
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主要特征,能够说明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体验正确分析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体验认识事物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认识信息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四、教学策略设计
1、主要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2)引导思维。
2、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
(2)软件资源: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感觉剥夺实验
教师:用投影显示“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者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 2 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学生:进行讨论,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样?然后提问学生。总结:人是离不开信息的,信息很重要。【活动二】情景模拟
教师: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同学们以前后左右座位组合成探究小组(6人一组),在1分半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两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可能为:笔记本电脑、钢枪、水;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水、刀等。
评价:让学生分组讨论,任务具体、难度适中、具有挑战、体验过程、富有创造,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教师引导点评,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容易理解维纳的观点——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感受信息的重要性。【活动三】
如果让你住在一个清幽的山洞中,那里设施齐全,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看电影、做运动、培育植物、唱歌或自言自语……除了与人交往,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在这里没有世俗的纷扰,甚至没有汽车嗽叭的噪声,有的只是你自己,你愿意吗?
通过蒙塔尔的实验告诉学生信息对人类的重要性 【活动四】猜猜看
1.小飞虫,尾巴明,黑夜闪闪像盏灯,古代有人曾借用,刻苦读书当明灯。(打一动物)
2.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间,常到花丛去工作,造出产品比糖甜。(打一动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同学们根据萤火虫和蜜蜂的特征信息猜出了答案,也就是说我们根据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达到了对这个事物的认识,从而消除了对事物的不确定性。我们便更容易理解香农定义的“信息是用来消除人们对信息所描述事物的不确定性。”
【活动五】分析分析
教师:分析以下文字,其中包含哪些信息?
苹果的落下 天体运动 一叶知秋 看云识天气 气象云图
学生:回答
教师:我国信息论专家钟义信提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也就是说凡是表述了事物运动状态或变化方式的现象都是信息,信息包含了自然界或社会中的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或变化方式。【总结】什么是信息?
从信息的本质来看,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种资源;
从信息的作用来看,信息是用来消除人们对信息所描述事物的不确定性; 从信息的内容来看,信息描述了事物的运动状态与方式。
(二)引导思维,分析信息的特征
(1)普遍性
信息无处不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信息,上课的铃声,交通的红绿灯,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无不是信息。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普遍性
教学意图:通过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出信息的特征,使用事例,更容易使学生理解信息的特征。
(2)载体依附性
教师:将士点燃的烽火本身不是信息,它里面所包含的意义是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而烽火只是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载体。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
教师:投影显示: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信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并且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3)共享性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结论:物品交换后,每个人都有失有得,而思想交换后,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思想,说明信息是可共享的。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共享性(4)价值性
教师:用投影显示 “啤酒与尿布”的故事。“啤酒与尿布的故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沃尔玛超市中,沃尔玛的超市管理人员分析销售数据时发现了一个令人难于理解的现象: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啤酒”与“尿布”两件看上去毫无关系的商品会经常出现在同一个购物篮中,这种独特的销售现象引起了管理人员的注意,经过后续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出现在年轻的父亲身上。
在美国有婴儿的家庭中,一般是母亲在家中照看婴儿,年轻的父亲前去超市购买尿布。父亲在购买尿布的同时,往往会顺便为自己购买啤酒,这样就会出现啤酒与尿布这两件看上去不相干的商品经常会出现在同一个购物篮的现象。如果这个年轻的父亲在卖场只能买到两件商品之一,则他很有可能会放弃购物而到另一家商店,直到可以一次同时买到啤酒与尿布为止。沃尔玛发现了这一独特的现象,开始在卖场尝试将啤酒与尿布摆放在相同的区域,让年轻的父亲可以同时找到这两件商品,并很快地完成购物,从而获得了很好的商品销售收入,这就是“啤酒与尿布”故事的由来。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价值性(5)时效性
投影显示故事:从前,有两家人是邻居,王家卖油、张家卖日历。王家媳妇每次卖油时都会偷偷省下一点油,到年底时,就积攒了一罐油,再卖掉它,就有了过年的钱。而张家媳妇看在眼里十分羡慕,也学王家媳妇的样子,每个月也都偷偷省下一本日历,可等到年底却没换到钱?为什么?
为什么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时效性(6)真伪性
投影显示“空城记”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时效性 小结信息的特征
(三)课堂练习
出示选择题
六、教学总结
案例中教师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人文故事中,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喜悦中探索新的未知世界。在列举案例的时候,尽量采用学生在生活中已熟悉的,感兴趣的例子,注意挖掘案例的思想性、知识性、丰富性和文化性等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类整理和归纳工作,使之系列化、有序化。
第三篇:信息及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特征
一、学情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我校学生的主要来源是边疆少数名族地区的学生,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没有正常开过信息技术课;当然,也有的学生小学和初中一直都在上信息技术课,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首先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热情,有了热情学生就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加以老师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体验正确分析信息的过程和方法,达到知识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认识信息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三、教学重点
1、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难点
1、信息的具体含义
2、信息案例的理解与运用
五、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对于“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社会”这些名词应该不陌生,那么什么是“信息”,“信息有哪些一般特征”,“信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多媒体投影“丛林历险”案例内容和要求
丛林历险
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两千克;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千米的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
问题:每个队员应带哪三件物品比较合适?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择,在1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供同学们选择的物品有军刀、打火机、指南针、枪、水、干粮、帐篷、睡袋等等)
学生活动: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出讨论的结果。(学生的热情很高,场面气氛非常好)
教师活动:好!请大家安静下来。我们一起来寻找比较合适的答案:军刀、打火机和指南针(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物质资源为我们提供了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必要材料,能量资源为我们提供各种形式的动力,信息则为人类学习和各个领域的生产提供了素材和知识来源。)
在老师的提示下(师生一起探讨),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物质和能量,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学生都能理解,但关于信息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学生理解就只是停留在表面了,不能深入。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转移学生的视线,调转学生的思路,推出“感觉剥夺实验”。
多媒体投影“感觉剥夺实验”内容和要求。
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感觉剥夺实验”。该实验要求被测试者安静地躺在实验室的一张舒适的床上。实验室内一片漆黑、非常安静,被测试者看不见任何东西,也听不到一点声音。被测试者两只手戴上手套,并用纸卡住,吃的喝的都事先安排好了,用不着被测试者移动。总之,尽量剥夺被测试者的所有感觉信息。实验开始时,被测试者还能安静的睡着,但稍后,被测试者开始失眠,焦躁不安,急切地寻找刺激,想唱歌,吹口哨,自言自语,用两只手套互相敲打,或者用它去探索这间小屋。虽然被测者每天 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但是这也难以让他们在实验室中坚持3天。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感觉剥夺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在没有信息的环境中生活呢?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除了必要的物质和能量外,还要有信息。信息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也是基本需求。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丰富多彩的信息
教师活动:同学们先来看看这张图片,大家从图片中能获得哪些信息?投影出运动会的一幅图片。
学生活动:请一名同学回答问题,其他同学点评补充上面的问题。
教师活动:想一想,今天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学生活动:起床的闹钟铃声、早餐的味道、今天的课程安排、上课下课的铃声、教师讲课的内容等(学生回答问题,互相补充)
师生小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凡是通过眼睛、耳朵、舌头、手等感觉器官感受到的事物及其变化,都是信息。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简而言之: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关于信息的理解 活动一【讲授】载体依附性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也有自己共同的特性,下面我们就把它们的特性找出来。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信息依附于纸张,物体的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没有。
师:同一种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而存在吗?
生:(齐)可以。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信息必须依附于某一媒体才能进行传播;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具有可传递、可存储的特点。常见的信息载体:语言、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因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师生小结:(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的特点。
活动二:价值性(推销员的故事)
有两家鞋厂分别派了一位推销员到一个岛上推销鞋,他们上岛后发现岛上居民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失望的给公司拍电报:“岛上无人穿鞋,没有市场。”然后他就回去了。而另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则心中大喜,他也给公司拍了一份电报:“岛上无人穿鞋,市场潜力很大,请速寄100双鞋来。”他把凉鞋送给了岛上的居民,岛上的居民穿上之后都觉得很舒服,不愿再脱下来,最终他为公司赢得了市场。师:从以上事例中,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我们获得的信息? 同一个信息对不同的人,它的作用是一样的吗?
生:信息对人们是有用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所获得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师生小结:信息是有价值的,要以积极开拓的心态去使用信息,才能发挥信息的价值,信息的价值只有被人们使用才能体现出来——价值相对性;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但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读书以明理);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信息提高了军事能力)。比如:旅游信息、油价信息、中考信息这些信息都具有价值的相对性。
活动三:时效性(事例两则)
[事例一]:从前,有两家人是邻居,王家卖油、张家卖日历。王家媳妇每次卖油时都会偷偷省下一钱油,到年底时,就积攒了一罐油,再卖掉它,就有了过年的钱。而张家媳妇看在眼里十分羡慕,也学王家媳妇的样子,每个月也都偷偷省下一本日历,可等到年底却没换到钱?为什么?
分析:油代表的是物质,而日历代表了信息,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渐渐失去效用。
事例二:李小姐看到一个海报,说是百货大楼服装八折销售,于是兴高采烈的去大楼购物,可是到了大楼,李小姐却很失望,为什么呢?原来大楼是为庆祝建店二十周年而搞的三天打折销售活动,现在活动已经结束了。
分析: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时效性比较强的信息有:交通地图、天气预报、通知等。活动四:共享性(假设两则)
师:假设小王有一个苹果,小明有一个橘子,他们互相交换一下,小王有什么,小明又有什么?他们每个人的手里面的物品有没有增多?
生:小王有一个橘子,小明有一个苹果。他们手里面的物品没有增多。师:我们再来假设小王和小明同做一道数学题,小王有一种解题方法,小明也有另一种解题方法,他们互相交换解题方法后,他们每个人有几种解题方法?有没有可能他们每个人知道的解题方法会更多。
生:他们每个人至少有两种解题方法。他们的解题方法有可能增多。
展示萧伯纳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我们就都有了两个思想,甚至更多。
师生小结:信息具有共享性是信息区别于物质的一个重要特征。物质交换后,交换双方拥有了对方的物质,自己不再拥有原来的物质。而信息的交换是双方都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个信息,而且可以被多人多次重复使用,不会损耗和消失。活动五:真伪性(诸葛亮的“空城计”)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一半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儿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师:从这个故事中你们能感受到什么吗?
生:诸葛亮很聪明,利用信息的真真假假打了一个大胜仗。……
分析: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是一种“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总结]:真实而准确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实现信息的价值。而不真实的信息,不但不能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反而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错误。
虚假广告、中奖的短信,都是反映信息真伪性的例子。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1、2题全班同学一起做;
3、题由前面两组同学做)
1、对于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信息是可以处理的 B、信息是可以传递的 C、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D、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而存在
2、“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大家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这体现了什么?()
A、物物交换 B、信息的时效性 C、信息的价值性 D、信息的共享性
3、案例:张三拿了一张1998年广州市的旧地图去找广州的某个地方,结果费了很多时间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案例说明了信息的()A、传递性 B、时效性 C、价值相对性 D、真伪性
二、分析下面事例,反映了信息的什么特征(前三句全班同学都做,后两句由后面的几组同学做)
1、真假难辨(信息的真性)
2、老黄历看不得(信息的时效性)
3、一传十、十传百(信息的传递性)
4、玉不琢、不成器(信息的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5、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信息的共享性)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信息的重要性,学习了它的五个重要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真伪性)。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获得真实的信息、如何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如何加工信息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八、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P4实践(1)表1-1。
第四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内容为该教材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中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共1课时。本节课是教材的开篇章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了解到信息的重要性、归纳出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本节课的内容而言,与上机操作课相比显得相对枯燥,需要教师认真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 学情分析
新疆皮山县高级中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为双语学校,民族学生占98%以上,汉语水平普遍不高。由于大部分学生地处偏远的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求学和文化氛围差,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不高,但对于了解新事物的渴求强烈。学生刚进入高中,好奇心较强,“信息”一词在生活中也不陌生。学生对信息概念的理解不够,甄别信息的意识不强,对信息特征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此,本节课要设计得新颖,让学生学得有趣,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所以课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掌握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判断例子主要体现了信息的哪种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和探究,体会信息是一项重要资源;结合案例分析,学会分析信息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培养感受中国古诗词文化,体验古诗词的美,增强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决心。
●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及难点:信息的含义;分析信息的基本特征。
突破依据:通过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使学生了解信息的含义;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一起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信息基本特征并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突破重难点。
● 教学策略
初来皮山,为了能够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尽快融入学校及学生生活,我先听了所带班级的几节课。为了在上课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喜欢我的课,我在听课时拍了一些照片和视频。巧的是,数学教师临近下课时请两位学生跳了一段新疆舞,成了我上课时的一段素材。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教材中案例、古诗词等资源,拓展学习视野,挖掘丰富内涵,以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古文化知识。
● 课前准备
课前检查教室内的一体机,调试运行课件。提前要了一份班级的座次表,方便提问。
●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感受信息
(1)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PPT播放3个片段:A.同学们的图片和跳舞视频;B.黄山风景宣传片;C.老师和家人一起旅行的照片。
师:你对老师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
生:老师一家有三口人、有一个男孩、喜欢拍照片、老师家在安徽,等等。
师生共同分析:通过片段A可以看出同学们非常活泼,能歌善舞,老师喜欢拍照,也喜欢大家;片段B,老师来皮山时,坐在飞机上看到了咱们新疆美丽的雪山,在老师的家乡也有一座美丽的黄山。播放黄山宣传片给大家欣赏,大家可以得到“黄山有迎客松、安徽人非常欢迎大家来玩”等信息。片段C告诉我们,老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遗憾的是,临近中秋节了,老师今年不能与他们一起度过了,但老师有你们大家,这必将成为老师一生中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中秋节。
知识推进:教师引导学生对“信息”词和信息的五类呈现形式“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的理解和掌握。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现祖国大好河山,激励学生们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让学生们从片段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思考、讨论,为学习信息、信息的呈现形式做铺垫。
2.分析案例,体会特征
(1)教师活动
教师播放如下案例。
A.交通信息既可以通过红绿信号灯显示,也可以通过交通警察的手势来传递;文字信息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存储和浏览。
B.通过“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信息就像水和空气一样,人类离不开它。军事情报、汽车GPS导航、股市信息等,都说明信息的重要性。
C.看到已经过期的“象棋”通知,想参赛就没有机会了。
D.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师:探讨信息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师生共同分析: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具有价值呢?是不是所有过时的信息都“无效”了呢?
师:请同学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说一说,它反映了信息的哪种特征?手机上收到的一些诈骗信息,又反映信息的哪种特征呢?
(2)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讨论。
学生回答问题,并对信息的四种基本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讨论、回答,进一步了解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
请学生讲故事,分析和讨论故事,体会信息的真伪性和不完全性等特征,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和学生应用信息基本特征的能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案例分别说明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和共享性等特征;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炼信息的特征,从而提高问题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通过讲故事,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汉语言表达能力。
3.拓展训练,创新提高
(1)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下面的名句,对学生不理解的句子进行讲解。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时效性)
B.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共享性)
C.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依附性)
D.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价值性)
E.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不完全性)
师:请同学们分析、体会每一句诗所体现的信息的基本特征。
(2)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讨论和回答所展示的名句主要表现了信息的哪种特征。
针对学生读不懂的句子,师生共同分析其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对一些名句的分析、欣赏,加深对信息基本特征的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补充了学生们的汉语言文化知识。
4.理解应用,牛刀小试
(1)教师活动
师:请两位同学朗读教材第5页的“资料1”和“资料2”,回答下面的问题:①两则资料说明了信息的哪些特征?②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2)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练习,小试牛刀。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回顾,形成清晰认识,同时学以致用,深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习题进行归纳的方式是其他学科最为常用的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尝试。
5.课后拓展,提高创新
拓展任务:下面的每个句子主要体现了信息的哪种基本特征?
A.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B.真假难辨。
C.老皇历看不得。
D.一叶知秋。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了本班学生的舞蹈视频,展示民族学生的能歌善舞,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播放祖国大美山河的视频,以及自己与家人一起旅游的照片,一方面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让同学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了解信息的含义;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汉语言水平不高,我充分利用了PPT进行展示,并尽量让学生共读和回答问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做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古诗句”、“军事情报”、“幸福生活”等,不但教会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爱国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
第五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
衡南县北斗星实验中学 蒋俊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信息及其特征”是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好的开始会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地位十分重要。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信息的含义和信息的基本特征。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的探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b)了解信息的含义; c)掌握信息的传播过程; d)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的含义及其特征; b)给出例子,培养学生从例子中发现或归纳出信息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新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于信息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的程度,缺乏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交流学习的氛围,在讲解分析理论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形式的丰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三、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在本节课中,适当增加了学生感兴趣的案例,综合采取了讲授法、小组探究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本节课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一体,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
学法:本节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网络机房。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模拟,激情导入
教师设问:同学们是否喜欢探险,如果有一天我们去野外进行探险我们应该带些什么东西?
学生回答。教师:到底我们需要带些什么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下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中的生存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气氛,从而为新课的导入做下铺垫。
2、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
一、信息的重要性
教师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师提出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为什么?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学生活动:学生4名同学一小组自由组合成立探究小组,然后抽3个小组进行回答。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能获得物质,火石能获得能量,指南针获得信息。
教师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要素 活动探究
二、了解信息,感受身边的信息
谈话导入,引出问题:是么是信息?学生观看视频“孙膑庞涓斗智”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引入,让学生非常想了解信息是什么,同时通过视频,让学生觉得上课原来可以看电影啊,这样积极就更高了。看完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孙膑使用什么方法取得了胜利?
②在故事中,通过什么载体,反映了什么信息? ③信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引出信息的概念,让学生对信息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回答还不全面,不准确,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入下一学习环节。
教师紧接着展示一组图片
古人结绳计数,雷电,随处可见的交通指示牌
设计意图:说明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表现多种多样,体现了信息的普遍性特征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通过学生活动说一说信息,这样让学生认识到原来身边的这些东西都是信息啊,原来我还以为是短消息呢!从而让学生觉得信息无处不在,在脑海中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
3、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再根据之前的学习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思考:书是不是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信息,信息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要依靠载体才能存在。语言,文字、声音等都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4、案例分析,师生互动
案例一:淘宝网上购物,上当受骗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信息的特征:传递性共享性、载体依附性、真伪性
案列二: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信息的特征:价值性 时效性
5、综合应用,合作提升
(一)综合练习:“目前我们国家许多统计年鉴(综合性统计资料工具书)都是反映前一年的情况,数据和情况总是滞后„..如何用信息知识科学分析这一这段话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综合运用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二)总结提炼:
教师:同学们举例说一说身边的信息都具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分析、师生互动,归纳总结环节巩固提高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6、课堂练习
连线练习: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讨论:当代中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信息?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入德育教学,情感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7、课堂小结
信息的含义、信息的传播方式、信息的基本特征
作业:通过因特网查阅资料了解信息的可识别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可传递性、可处理可加工性等特征。
五、教学反思
优点:开局运用创设情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魅力无穷的信息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情境导入、分析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巩固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打破了以往呆板的知识传授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由于时间关系,这个说课稿是直接从教学课件改过来的,在设计排版上有所欠缺,不太美观。另外,如何实行分层教学是应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