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
优质课展台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
安徽省太和一中 刘锋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内容为该教材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中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共1课时。本节课是教材的开篇章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到信息的重要性、归纳出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本节课内容而言,与上机操作课相比显得相对枯燥,需要教师认真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
新疆皮山县高级中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为双语学校,民族学生占98%以上,汉语水平普遍不高。由于大部分学生地处偏远的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求学和文化氛围差,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不高,但对于了解新事物的渴求强烈。学生刚进入高中,好奇心较强,“信息”一词在生活中也不陌生。学生对信息概念的理解不够,甄别信息的意识不强,对信息特征认识还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此,本节课要设计得新颖,让学生学得有趣,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因此课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掌握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判断例子主要体现了信息的哪种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和探究,体会信息是一项重要资源;结合案例分析,学会分析信息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感受中国古诗词文化,体验古诗词的美,增强其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决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及难点:信息的含义;分析信息的基本特征。
突破依据:通过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使学生了解信息的含义;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一起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信息基本特征并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突破重难点。
教学策略设计
初来皮山,想更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尽快融入学校及学生生活,我先听了所带班级的几节课。为了在上课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喜欢我的课,我在听课时拍了一些照片和视频。巧的是,数学教师临近下课时请两个学生跳了一段新疆舞,成了我上课时的一段素材。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教材中案例、古诗词等资源,拓展学习视野,挖掘丰富内涵,使其获得更多的古文化知识。
课前准备
课前检查教室内的一体机,调试运行课件。提前要了一份班级的座次表,方便提问。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感受信息(1)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PPT播放3个片段:A.可爱同学们的图片和跳舞视频;B.黄山风景宣传片;C.老师家人一起旅行的照片。
教师提出问题:你对老师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出:老师一家有三口人、有一个男孩、喜欢拍照片、老师家在安徽等等。师生共同分析:通过片段A可以看出同学们非常活泼,能歌善舞,老师喜欢拍照,也喜欢大家;片段B,老师来皮山时,坐在飞机上看到了咱们新疆美丽的雪山,在老师的家乡也有一座美丽的黄山。播放《黄山宣传片》给大家欣赏,大家可以得到“黄山有迎客松、安徽人非常欢迎大家来玩”等信息。片段C告诉我们,老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遗憾的是,临近中秋节了,老师今年不能与他们一起度过了,但老师有你们大家,这必将成为老师一生中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中秋节。
知识推进:教师引导学生对“信息”词和信息的五类呈现形式“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 的理解和掌握。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现祖国大好河山,激励学生们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让学生们从片段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思考、讨论,为学习信息、信息的呈现形式做铺垫。
2.分析案例,体会特征(1)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如下案例。
A.交通信息既可以通过红绿信号灯显示,也可以通过交通警察的手势来传递;文字信息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存储和浏览。
B.通过“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信息就像水和空气一样,人类离不开它。军事情报、汽车GPS导航、股市信息等,都说明信息的重要性。
C.看到已经过期的“象棋”通知,想参赛就没有机会了。
D.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教师提出问题:探讨信息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教师共同分析: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具有价值呢?是不是所有过时的信息都“无效”了呢?
教师拓展知识:请同学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说一说,它反应了信息的哪种特征?手机上收到的一些诈骗信息,又反应信息的哪种特征呢?
(2)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讨论。
学生回答问题,并对信息的四种基本特征有个初步的了解。学生讨论、回答,进一步了解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
请学生讲故事,分析和讨论故事,体会信息的真伪性和不完全性等特征,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和学生应用信息基本特征的能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案例分别说明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和共享性等特征;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炼信息的特征,从而提高问题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通过讲故事,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汉语言表达能力。
3.拓展训练,创新提高(1)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下面的名句,对学生不理解的句子进行讲解。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时效性)B.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共享性)C.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依附性)D.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价值性)E.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不完全性)
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体会每一句所体现的信息的基本特征。(2)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讨论和回答所展示的名句主要表现了信息的哪种主要特征。针对学生读不懂的句子,师生共同分析其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一些名句的分析、欣赏,加深对信息基本特征的理解,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补充了学生们的汉语言文化知识。
4.理解应用,牛刀小试(1)教师活动。教师:请两个同学朗读一下教材第5页的“资料1”和“资料2”,回答问题下面的问题:①两则资料说明了信息的哪些特征?②谈谈你从两则材料中获得的启示。
(2)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练习,小试牛刀。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回顾,形成清晰认识,同时学以致用,深化本节课教学内容。以习题进行归纳的方式是其他学科最为常用的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尝试。
5.课后拓展,提高创新
拓展任务:下面的每个句子主要体现了信息的哪种基本特征? A.一人计短,二人计长。B.真假难辨。C.老皇历看不得。D.一叶知秋。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了本班学生的舞蹈视频,展示了民族学生能歌善舞,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播放自己家人一起旅游的图片、祖国大美山河的视频,一方面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让同学位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了解信息的含义;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汉语言水平不高,我充分利用了PPT展示,并尽量让学生共读和回答问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整体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做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如“古诗句”、“军事情报”、“幸福生活”等,不但教会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爱国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点评
本案例是我市援疆教师刘锋同志在皮山高中上的第一节课,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并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主要特点如下:(1)本案例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首先,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其次,在活动的创设上,刘老师是下了工夫的,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如:古诗句的选择,播放在数学课上听课时录制学生的舞蹈视频等;再次,教学实施过程中,虽然没有明确的分组,但给了一些讨论、交流的任务,为合作探究创设了前提。(2)本节课导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了刘老师自己的家乡、家庭情况,同时,展示了该班同学能歌善舞。一方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让同学位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使学生了解信息的含义。(3)本案例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如“古诗句”、“军事情报”、等,不但教会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爱国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对民族学生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通过案例也可以看出,由于皮山高中的校情、学情和教材均与安徽情况有所不同,刘老师在备课时,深入到了教师中间和课堂中,做到了备教材、备教室和备学生等。案例中还有一些好的做法,如考虑到了学生汉语言水平,充分利用了PPT展示和尽量多让学生共读和回答问题等。
(点评人:安徽省阜阳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 冯士海)
第二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
课前思考:本节为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相对其它章节有相对独立的地位。由于是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整本书的内容学习有开启含义,教学参考给出的参考课时0.5略低。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讨论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做到这些,我认为在这个开始时就要把方向摆正,让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课程就是要这样上课。因此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
2.情感目标:通过对信息特征的认识,知道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 教学方法:以命题讨论为主线
教学思路:将本节分为两个相对单元,一是课题引入,二是“丰富多彩的信息”及“信息的一般特征”,在第一单元中以一篇小文《蒙塔尔的人生哲学》为契机,让学生体会信息交换对人类的重要性;在第二单元中先引导学生对一幅照片中所包含的信息由浅入深进行分析,从而体会信息的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传输性等一系列特征。
教学过程:
1.引入:教师阅读《蒙塔尔的人生哲学》一文。
提出问题讨论:毛里奇·蒙塔尔先生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为什么大家喜欢聊天?(实际生活中、网上)得出结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2.丰富多彩的信息:出示图片(右图),分析图片中所带来的信息(学生回答)表层信息:很多洋葱、汽车、卖洋葱的人等
浅层信息:天气有些冷、批发市场、有些洋葱烂了、卖洋葱的人不开心„„
通过一系列的提问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了解,对已获得的表、浅层信息进一步分析照片中隐含信息。为什么卖洋葱的人不开心?为什么洋葱卖不出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洋葱?为什么会有很多人种洋葱?学生的回答与自身的生活经验有关,也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有关,根据学生的答案随机生成问题引导学生做深层分析得出结论:农民从媒体(口头或其它媒体)得到信息洋葱的销路好、价格高,引起大量农民种,结果导致洋葱积压。3.信息的一般特征
在讨论了上面的具体案例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在上面的讨论中的什么地方体现了信息的哪几种特征。
(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传输性,共享性)举例证明上述特征在生活中的体现 4.在做了上述一系列讨论后,再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信息?回到信息的定义上,并说明信息定义的多样性,明确信息与物质、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在要素。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在引入阶段化了较长的时间,书中的“感觉剥夺实验”我认为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看了或听了只能觉得“噢,有这回事”,不能引起深层的注意,我用了蒙里奇的洞穴生活经历来引入时,当时学生很惊奇,因为我并没有打开教科书,而在手里拿了一本《读者》(当时这篇文章刊登在2005年16期上),用一篇出现在课本外的文章来开始信息技术课是想隐性地告诉学生:知识无处不在,信息无处不在。该文章有些同学在课前就看过,但当我重新又读出来再引导他们去思考时,很多同学都被震憾了,这篇文章除了可以显性地说明“感觉剥夺实验”外,还告诉学生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因此在读过这篇文章后我说:我期待着我与你们能在今后的共同学习中能多交流,让我来分享你们的快乐和烦恼。这句话让学生活跃了些,课堂气氛变得轻松了许多,在讨论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进入第二个环节教学中,我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图片来进行分析,一是觉得书上的照片信息量少,二是觉得书上的照片对信息的一般特征体现的不够。选择上述图片来进行信息特征分析,一是信息量比较大,信息的层次也比较丰富,二是让学生多一个接触现实社会的机会,并且可以通过对照片信息的分析更深地体会信息的时效性与价值性等一般性特征。有了前期的铺垫,这个过程的讨论变得很活跃,在为什么会积压这么多的洋葱时,有的同学说洋葱不好吃,有的说丰收了,还有的说种的人太多了;在原因分析中有的同学说可能是上一年有人种洋葱赚了钱所以今年就很多人种,还有的说可能他们在报纸上看到洋葱销路好价格高所以很多人种,有的说可能是当地适合种,还有的说可能是当地政府规定他们种的。林林总总,同学们的答案是不同的,说明同学们的思维也是发散的,在积极思考中,我们也看到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这也正是我这节课的目的所在: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与看法。随后我用卡特里娜飓风与石油价格关系为例,进一步说明信息的时效性与价值性,这个看似信手拈来的例子,由于结合了新闻效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以技术为中心,学生少有自己的思维与思考,枯燥的技术课程让接触电脑多的同学觉得无聊,而接触少的同学却觉得跟不上,最重要的是学到的技术在什么时候、有什么用,让他们感到学无目标。在新课标中,我们看到信息技术课将信息作为主线,将技术作为辅线,以信息获取、处理需要为学习技术的前题,使技术的学习有了内动力,再辅以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让学生产生对知识学习的渴望,更有效地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
在后续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在这一课中加入问题“如果你们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解决?”,能更进一步地引起学生学习信息获取、发布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也会更深入。
附:意大利洞穴学家毛里奇·蒙塔尔的洞穴生活
2003年7月29日,40岁的意大利洞穴专家毛里奇·蒙塔尔只身到意大利中部内洛山的一个地下溶洞里,开始长达1年的命名为“先锋地下实验室”的活动。
“先锋地下实验室”设在溶洞内的一个68平方米的帐篷内,里面除配备有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外,还设有起居室、卫生间、工作间和一个小小的植物园。在洞外山顶上的控制室里,研究人员通过闭路电视系统观察蒙塔尔一个人在长期孤独生活的情况下生理方面会产生哪些变化。
在2000多米深的溶洞里,周围死一般的寂静,刚开始20天左右,由于寂寞与孤独,蒙塔尔曾感到害怕,怀疑能否坚持到底,但是后来还是顶住了。他给果树和蔬菜浇水,看书、写作或看录像。一年中,他吸了380盒香烟,看了100部录像片。实验室内还备有一辆健身自行车,他共骑了1600多公里。
度过了1年多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后,蒙塔尔于2004年8月1日重见天日。这时,他的体重下降了21公斤,脸色苍白而瘦削,人也显得憔悴,免疫系统功能降到最低点;如果两人同时向他提问,他的大脑就会乱;他变得情绪低落,不善与人交谈。虽然他渴望与人相处,希望热闹,但他的确已丧失了交际能力。
蒙塔尔说:在洞穴里度过了1年,才知道人只有与人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快乐。过去,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常常倾向于独处。现在,让我在安静与热闹之间选择,那我宁可选择热闹,而不要孤寂。我之所以在洞穴中坚持了1年,只是为了搞科学试验。我丧失了许多与人交往的能力,这需要在今后的生活中重新纠正。但我不后悔,因为这场实验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生的奥秘: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
如果想要得到快乐,就得把完全的自己展示出来,才可能加入到人际的互动中去,这样,生活在尘世中的我们,才能把自己的快乐完全展示给别人。人生的美好就像风中的花粉,在相互传播着的同时,带给了别人一缕愉悦,你自己也暗香盈袖。
李艺点评:
林老师的这个课例,最最突出的是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更好地实现了教材编写着的初衷。正如她在文中所讲,感觉剥夺实验离学生的生活有些远,实际上是太过学术化。洋葱图片所显示的正是生活中的小事,可以引领学生们如何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开始。蒙里奇洞穴生活实验也象身边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且《读者》摘编的这个故事文笔优美,述说他如何通过亲身体验从喜欢独处懂得与人交往的乐趣,读来非常感人。认真学习了林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总体感觉较好,由于我未从事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可能谈起来有些偏颇或者不到位之处,请林老师及各位老师谅解。个人认为这篇教学设计的优点主要有:
1、教学过程流畅,设计思路清晰,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2、设计中引入了课外的一篇短文,体现了课内外知识相融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灵活学习、应用知识。在引入洋葱的情节时也考虑到了生活实际,突出了信息的重要性。
3、对教材的理解较为透彻,能突破教材、跳出教材来设计教学,这是很难能可贵的,特别是现在仍然有许多老师习惯于照本宣科,习惯于唯教材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现在的教材,特别是信息技术教材,有些地方可能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着部分脱节现象的,不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带动他们主动学习。商榷之处:
1、教学的导入假如用问题:什么是信息?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再来交流得出什么是信息可能更接近学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一些,而这篇短文可以作为一个课后的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作为高中生来说,应该了解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那么信息社会的特征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底存在着哪些信息?哪些称之为信息?信息是如何来传递的?信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又体现在哪些地方?这些相关问题都可以通过“什么是信息?”来慢慢导出,让学生利用思考、交流、讨论的方式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然后老师不需要揭示到底什么是信息,就让大家带着自己的思考继续学习,继续探究。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自己是与教师一起在学习,一起在探究知识,不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跟着老师走的,教师要时刻明确自己只是带一带大家,顶多当个导游,而且要当个“不太负责”的导游,不需要把什么全部一下子讲清楚,讲透彻,这样学生学起来也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2、关于洋葱,个人觉得可以举一些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比如天气,天气预报也是一个信息,而且这个信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早晨听一下天气预报,就知道今天该穿多少衣服,要不要带雨具等,还有比如学校里播送的通知,比如明天要举行一个什么比赛?这也是一个信息,让大家知道有比赛,比赛的内容、地点,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样的准备等,这一些内容学生都十分了解,可能掌握起来更简单一些,兴趣也更浓一些,当然这个可以让学生来判断这些是不是信息?为什么说这些是信息?为什么不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辩论,让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包括教师讲课的内容是不是信息等都可以让他们自己来交流、争论,这样教师引导他们在辩论中进一步正确认识信息的定义及信息的特征,这时候可以扩散一些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得出结论的,他们时时掌控着课堂,掌握着自己的学习方式与进度,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特别是高中生,由于生理及心理的特点,不像小学生那样愿意跟着老师来学,让他们的主导心理得到满足,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同样洋葱的图片可以作为补充或者延伸内容来教学。
3、条件合适的话可以引入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现在的学生普遍不太关心时事及生活中的种种信息,可以利用现成的光盘素材或者自己利用数码摄像机去菜场、人才市场等信息素材充足的地方进行实拍,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在同学们看,这些他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信息的例子应该更能激起他们的共鸣,学习起来也会觉得更简单,理解也就更容易。
4、有了上面这些例子、素材的铺垫,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得出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特征,再利用假设的方法得出信息为什么必不可少,突出信息的重要性。如假如我们没有天气预报,假如我们没有人才市场的招聘信息,以及引导学生同过去信息不发达时来比较,课外知识丰富一些的同学应该知道过去信息不发达时我们是如何来传递信息的,再可以适当引入现在我们发射神六,我们早奥等例子,信息是如何来传递的,当然这样内容可能比较多,课堂上可以适当选用一些,许多素材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探究,通过多方面、立体式的交流、讨论,相信学生一定会深入了解信息和信息的特征。
第三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
衡南县北斗星实验中学 蒋俊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信息及其特征”是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好的开始会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地位十分重要。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信息的含义和信息的基本特征。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的探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b)了解信息的含义; c)掌握信息的传播过程; d)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的含义及其特征; b)给出例子,培养学生从例子中发现或归纳出信息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新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于信息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的程度,缺乏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交流学习的氛围,在讲解分析理论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形式的丰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三、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在本节课中,适当增加了学生感兴趣的案例,综合采取了讲授法、小组探究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本节课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一体,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
学法:本节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网络机房。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模拟,激情导入
教师设问:同学们是否喜欢探险,如果有一天我们去野外进行探险我们应该带些什么东西?
学生回答。教师:到底我们需要带些什么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下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中的生存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气氛,从而为新课的导入做下铺垫。
2、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
一、信息的重要性
教师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师提出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为什么?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学生活动:学生4名同学一小组自由组合成立探究小组,然后抽3个小组进行回答。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能获得物质,火石能获得能量,指南针获得信息。
教师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要素 活动探究
二、了解信息,感受身边的信息
谈话导入,引出问题:是么是信息?学生观看视频“孙膑庞涓斗智”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引入,让学生非常想了解信息是什么,同时通过视频,让学生觉得上课原来可以看电影啊,这样积极就更高了。看完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孙膑使用什么方法取得了胜利?
②在故事中,通过什么载体,反映了什么信息? ③信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引出信息的概念,让学生对信息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回答还不全面,不准确,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入下一学习环节。
教师紧接着展示一组图片
古人结绳计数,雷电,随处可见的交通指示牌
设计意图:说明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表现多种多样,体现了信息的普遍性特征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通过学生活动说一说信息,这样让学生认识到原来身边的这些东西都是信息啊,原来我还以为是短消息呢!从而让学生觉得信息无处不在,在脑海中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
3、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再根据之前的学习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思考:书是不是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信息,信息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要依靠载体才能存在。语言,文字、声音等都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4、案例分析,师生互动
案例一:淘宝网上购物,上当受骗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信息的特征:传递性共享性、载体依附性、真伪性
案列二: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信息的特征:价值性 时效性
5、综合应用,合作提升
(一)综合练习:“目前我们国家许多统计年鉴(综合性统计资料工具书)都是反映前一年的情况,数据和情况总是滞后„..如何用信息知识科学分析这一这段话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综合运用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二)总结提炼:
教师:同学们举例说一说身边的信息都具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分析、师生互动,归纳总结环节巩固提高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6、课堂练习
连线练习: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讨论:当代中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信息?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入德育教学,情感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7、课堂小结
信息的含义、信息的传播方式、信息的基本特征
作业:通过因特网查阅资料了解信息的可识别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可传递性、可处理可加工性等特征。
五、教学反思
优点:开局运用创设情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魅力无穷的信息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情境导入、分析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巩固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打破了以往呆板的知识传授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由于时间关系,这个说课稿是直接从教学课件改过来的,在设计排版上有所欠缺,不太美观。另外,如何实行分层教学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四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设计
科任教师:王
伦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师:(课件演示)
1、普遍性
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2、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相对性。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共享性 萧伯纳名言 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4.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师:(课件演示)5.信息的真伪性
传递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差和扭曲。篡改、捏造、欺骗、夸大、假冒等手段制造伪信息。
6.信息的价值相对性
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信息可以增值;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师:(课件演示)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第五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节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节,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对整个课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潜能成了本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本节课的特点是:简短、抽象,没有操作内容,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有的教师按照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采取“宣读教材”的方式来教学,结果是:课堂无味,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大大降低了,对后续的学习也没有心理期待了。可以说“不好的开头等于整个课程失败了一半”。
所以,教师必须创新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打响高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第一炮奠定基础。鉴于本课内容的特点,也不适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经反复思考,笔者采用以下设计:
1. 创设情境。尽可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结合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活动,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今后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2. 引导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归纳、合作探究等活动中,积极思维,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逐步意识到信息文化的形态和作用,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为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做好心理准备,逐步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1.1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能够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对每个人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引起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和重视,能够真正的理解信息,正确的分析和使用信息,主动有意识的培养个人的信息素养。
二、教材分析
我们所选用教材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本节是第一章《绪言》的第一节,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也是本教材学习的基础,着重分析了什么是信息,归纳出了信息的几个主 要特征,拓宽了学生对信息的形态和内涵的认识,是后面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知识准备。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
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主要特征,能够说明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体验正确分析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体验认识事物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认识信息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四、教学策略设计
1、主要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2)引导思维。
2、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
(2)软件资源: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感觉剥夺实验
教师:用投影显示“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者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 2 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学生:进行讨论,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样?然后提问学生。总结:人是离不开信息的,信息很重要。【活动二】情景模拟
教师: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同学们以前后左右座位组合成探究小组(6人一组),在1分半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两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可能为:笔记本电脑、钢枪、水;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水、刀等。
评价:让学生分组讨论,任务具体、难度适中、具有挑战、体验过程、富有创造,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教师引导点评,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容易理解维纳的观点——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感受信息的重要性。【活动三】
如果让你住在一个清幽的山洞中,那里设施齐全,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看电影、做运动、培育植物、唱歌或自言自语……除了与人交往,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在这里没有世俗的纷扰,甚至没有汽车嗽叭的噪声,有的只是你自己,你愿意吗?
通过蒙塔尔的实验告诉学生信息对人类的重要性 【活动四】猜猜看
1.小飞虫,尾巴明,黑夜闪闪像盏灯,古代有人曾借用,刻苦读书当明灯。(打一动物)
2.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间,常到花丛去工作,造出产品比糖甜。(打一动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同学们根据萤火虫和蜜蜂的特征信息猜出了答案,也就是说我们根据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达到了对这个事物的认识,从而消除了对事物的不确定性。我们便更容易理解香农定义的“信息是用来消除人们对信息所描述事物的不确定性。”
【活动五】分析分析
教师:分析以下文字,其中包含哪些信息?
苹果的落下 天体运动 一叶知秋 看云识天气 气象云图
学生:回答
教师:我国信息论专家钟义信提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也就是说凡是表述了事物运动状态或变化方式的现象都是信息,信息包含了自然界或社会中的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或变化方式。【总结】什么是信息?
从信息的本质来看,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种资源;
从信息的作用来看,信息是用来消除人们对信息所描述事物的不确定性; 从信息的内容来看,信息描述了事物的运动状态与方式。
(二)引导思维,分析信息的特征
(1)普遍性
信息无处不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信息,上课的铃声,交通的红绿灯,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无不是信息。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普遍性
教学意图:通过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出信息的特征,使用事例,更容易使学生理解信息的特征。
(2)载体依附性
教师:将士点燃的烽火本身不是信息,它里面所包含的意义是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而烽火只是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载体。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
教师:投影显示: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信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并且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3)共享性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结论:物品交换后,每个人都有失有得,而思想交换后,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思想,说明信息是可共享的。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共享性(4)价值性
教师:用投影显示 “啤酒与尿布”的故事。“啤酒与尿布的故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沃尔玛超市中,沃尔玛的超市管理人员分析销售数据时发现了一个令人难于理解的现象: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啤酒”与“尿布”两件看上去毫无关系的商品会经常出现在同一个购物篮中,这种独特的销售现象引起了管理人员的注意,经过后续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出现在年轻的父亲身上。
在美国有婴儿的家庭中,一般是母亲在家中照看婴儿,年轻的父亲前去超市购买尿布。父亲在购买尿布的同时,往往会顺便为自己购买啤酒,这样就会出现啤酒与尿布这两件看上去不相干的商品经常会出现在同一个购物篮的现象。如果这个年轻的父亲在卖场只能买到两件商品之一,则他很有可能会放弃购物而到另一家商店,直到可以一次同时买到啤酒与尿布为止。沃尔玛发现了这一独特的现象,开始在卖场尝试将啤酒与尿布摆放在相同的区域,让年轻的父亲可以同时找到这两件商品,并很快地完成购物,从而获得了很好的商品销售收入,这就是“啤酒与尿布”故事的由来。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价值性(5)时效性
投影显示故事:从前,有两家人是邻居,王家卖油、张家卖日历。王家媳妇每次卖油时都会偷偷省下一点油,到年底时,就积攒了一罐油,再卖掉它,就有了过年的钱。而张家媳妇看在眼里十分羡慕,也学王家媳妇的样子,每个月也都偷偷省下一本日历,可等到年底却没换到钱?为什么?
为什么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时效性(6)真伪性
投影显示“空城记”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时效性 小结信息的特征
(三)课堂练习
出示选择题
六、教学总结
案例中教师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人文故事中,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喜悦中探索新的未知世界。在列举案例的时候,尽量采用学生在生活中已熟悉的,感兴趣的例子,注意挖掘案例的思想性、知识性、丰富性和文化性等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类整理和归纳工作,使之系列化、有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