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案例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案例
【背景】
“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是小学五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中第一单元的内容,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会应用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为以后学习分解质因数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达到教学要求,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分析、概括、验证、判断、协作的能力,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有以下几点设想:
1、现实的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亲切感,使之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所以我感到在本节课中涉及到的数字也应尽可能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出来。于是,我设计了课一开始,要求学生轮流说出自己家或亲戚家的固定电话号码,学生说一个,老师很快说出是否是3的倍数。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积极性也很高。
2、为了使学生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应重视知识发生的过程。虽然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的、外在的东西,但如果能让学生主动探索并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便于学生理解特征,也就便于灵活运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学具的帮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不断进步,逐步理解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单个数位上的数字无关,与数字的排列顺序也无关,使学生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理解了3的倍数的特征。
3、培养学生大胆进行合理的猜想。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开始上课时,我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由于旧知的迁移,学生往往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个位上很可能是3、6、9。这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如13;个位上不是3、6、9的数有的也能被3整除,如12。从而理解,只观察个位,不能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的猜想虽然是错误的,但应尊重学生的猜想,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检验,自己推翻自己的猜想,同时引起学生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极大兴趣,并有利于学生对特征的深入理解。
4、在练习题的设计中,我设计了五个层次。由浅入深,形式多样,针对性较强,既重视了基本训练,同时还将知识性、趣味性和发展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设计思路】
1、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及探究法的教学模式,大胆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经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概念形成的全过程。
3、通过操作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使接受性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建立以“亲历实验,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师生互动模式。【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明确目标
1、复习(我用了新颖的小题目《课前起跑线》想一想
说一说
肯定有收获)(幻灯片1出示)
(1)提问:
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②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③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2)大家一起来游戏。
规则:听数打手势,若这个数能被2整除,请出示左手2个手指;若能被5整除,请出示右手5个手指;若同时被2、5整除,请出示左右手。师: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幻灯片2出示数,学生判断打手势)。18 15 21 165 1300 312 907 师:同学们判断得真快,你们是根据什么判断得呢?
生:个位上是0,2,4,6,8数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个位上是0的数能同时被2、5整除。
2、激趣质疑
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共同再做一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听好,你随便说出一个数,不管它有多大,老师马上就会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想试试吗?(生随便说,师对答如流,随即把数写在黑板上。)
(1)引导学生进行验证:
师:老师说的对不对?用什么办法来验证?
(2)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师:你想不想像老师一样说得又准又快?此时,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呢? 生1:有什么巧妙办法来判断吗? 生2:老师有什么奥妙吗?
生3:能不能也像能被2和5整除的数那样,有一定的特征?
3、揭题:老师的判断全部正确,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我们用摆纽扣的实验来寻找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评析】本课导入轻松、自然、明快,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把新知识的学习融入到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游戏情境中,通过师生较为短瞬的“热身”活动,产生强烈的“为什么”的问题意识,为下一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拉开了序幕。
二、动手实践
探究特征(我用了新颖的小题目《飞向未来》)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幻灯片3出示实验要求和实验方法)
(1)实验材料: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数位顺序表
一份实验记录单。(2)实验要求:各小组拿出10个纽扣,自选几个纽扣在数位顺序表中摆数(二至四位数)你们能摆出哪些数,再算一算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
(3)实验方法:分四步进行探究: 第一步:各组商量,选定用几个纽扣摆数。(纽扣个数选项:3、4、6、7、8、9)第二步:各小组边摆数边计算能否被3整除,将结果由记录人填入记录单。第三步:小组操作实验,组内交流:探讨发现了什么? 第四步:分组汇报、展示实验情况。
2、实验分析、推理概括。(由各小组推选的发言人说出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生1:我们选的3个纽扣无论怎么摆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生2:我们选的4个纽扣无论怎么摆摆出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生3:我们选的6个纽扣无论怎么摆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生4:我们选的7个纽扣无论怎么摆摆出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认真思考,为什么选了3、6、9个纽扣的小组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 而选了4、7、8个纽扣的小组摆出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呢?
生1:我认为选的纽扣的个数与摆出的数有关。
生2:纽扣的个数实际上代表着摆出的数的各个数位上的和。„„
师:各小组再讨论、交流:怎样的数能被3整除?(分6人1个小组优化组合,进行讨论)生: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师: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幻灯片4出示,让学生齐读完后,理解“各位”与“个位”的含义。指明学生回答。)
师:阅读课本第55页,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区分“各位”与“个位”的含义。【评析】动手实验、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验证、交流、反思、归纳等数学活动,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数学经验。本环节教师以“激趣质疑”为主线,通过层层深入、步步为营,使学生能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探索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整个过程真正成为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应用规律
解决问题(幻灯片5出示两个练习题)
1、判断下面各题能否被3整除。(指名学生回答)207、891、193、450、222、136
2、在□中填几,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所填的数有什么规律。)17□
4□2 生1:填1。(第一个)生2:填4。(第一个)生3:填7。(第一个)生4:填1、4、7。(第一个)师:同学们做的很好,掌声鼓励。
师:第二个能填几个数,谁能一次填完整。生:填0、3、6、9。师:很好,棒极了。
师:说说这两道题你们填的数有什么规律?认真思考。生:找出最小的数然后依次加3。(幻灯片6再出示两个练习题)
3、动手、动脑、思考。
看谁能用最快的方法判断出5169这个四位数能否被3整除。生:5169
5+1+6+9=21
5169能被3整除 师:还有更快的方法吗?(同桌进行讨论)
生:5169中,6和9是3的倍数,我们不管它们了,看其它数位上的数的和。师:太聪明了。(给这位同学奖励了一支铅笔)
师:这位同学发现的这种判断方法叫做弃3倍数法。
师:我有个问题,在计算837被3整除时能否把3先划去,看剩下的数字的和能不能被3整除?
生:可以,因为3能被3整除。师:那么369呢?
生:369可以划去3,6,9,因此369可以被3整除
师:因此今后在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时,先划去3的倍数,然后看剩下数字的和能否被
3整除即可。
4、用学具数字卡片2、7、0三个数摆成一个三位数,使它(1)被2整除
(2)被3整除
(3)被5整除
(4)被2,3,5同时整除
【评析】本节课练习遵循“基本练习——发展练习——综合练习——深化练习”的设计程序,在保证双基训练基础上,思维方法开放,使学生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维发展过程。习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归纳小结(我的收获)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幻灯片7出示)你对你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幻灯片7出示)
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棒?为什么?(幻灯片7出示)师:读第一个问题。
生:今天我们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师:读第二个问题。生:满意。
师:读第三个问题。
生1:我认为这节课罗珊的表现最棒,因为本节课他回答的问题最多。
生2:我认为这节课马齐凯的表现最棒,因为本节课他勤于动脑,发言积极。„„
【评析】促使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反馈自身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评价别人,正确对待同学、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五、布置作业
1、写出三个能被3整除的偶数;
2、写出三个能被3整除的奇数;
3、(1)下面各数能不能被9整除?能不能被3整除? 161
462
2645
10734(2)下面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①凡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②凡是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
【总评】根据课程的要求,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动手实验中去探究,发现知识,教师的教学行为充分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学习的方式也形式多样,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
【教学反思】本堂课我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开展。首先,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然后采用动手操作、启发式、讨论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组织交流,师生互动中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在亲身体验,探索发现中所感,所思,所悟,理解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就理解了3的倍数的特征。增强对客观世界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的能力。同时,通过自主合作,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别人的建议,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篇: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案例
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案例
[教学实例]
师:我们今天要来研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可是自然数那么多,我们能一个一个研究吗?
生:不能。那样的话永远也研究不了,自然数太多了,是无限的。
师:那怎么办呢?
(同桌讨论)
生:我们可以先研究小范围里面的数。再推广。
师:他的想法真棒!那我们就先确定一个比较小的范围1-100,看看这100个数里2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1-100中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5或0。那么在所有的自然数中,是不是5的倍数都有这个特征呢?
生:(凌乱地回答)是!
师:肯定吗?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要证明这个猜测对不对,我们还要进一步验证。那如何验证呢?有那么多自然数啊?
(同桌讨论)
生:可以找一个数看一看。
师:找怎样的数呢?怎么看一看呢?谁能说得更明白呢?
生:就是找一个末尾是0或者5的数,然后除以5看看,能不能除得尽。
师:哦,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数,那说明——在大范围里面也适合。
如果找得到这样的数,那就是有了反例,说明——在大范围里面不适合。
(学生在本子上举例)
……
师:我们举了大量的例子,没有找到反例。那现在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了呢?
生: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5或0。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呢?在怎样的范围内呢?
生:在自然数中,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那这个数一定是5的倍数。
师:当然,我们研究的是不是0的自然数。
……(练习)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了。那我们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来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的呢?
(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并启发)
生1:我们先确定了一个范围。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不确定范围的话,数太多了,不可能研究得完。
生2:我们找到了这个范围内5的倍数特征后,就把范围扩大到所有不是0的自然数,进行了猜想。
生3:猜想后,我们又进行了验证。
师: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进行验证的呢?
生4:举例。看看有没有反例。
师:说得真好,最后我们才得出了结论——在所有不是0的自然数中,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5或0。然后运用这些结论能快速判断。
师:谁能完整地把这个研究过程说一说呢?(同桌说——全班说)
……
师:那2个倍数特征我们怎么研究呢?
生:也是先确定范围,寻找一定范围内的2的倍数特征。然后扩大范围,举例,寻找反例,最后得出结论。
师:那我们就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四人一小组开始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
……
[教学反思]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不是本节课的唯一目标,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还从数学研究方法这个方面着手,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数学研究的过程。
我们知道,一堂课的知识目标是很容易达成的,但是如果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或科学的研究方法,往往会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很多困难。在这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结论”三个流程进行研究,最后得到正确的数学结果,并进行应用。
1、渗透“范围”意识。
当我们说要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想当然地会认为只要一个数一个数地研究就可以了。如果让他们实际操作,他们很可能会写了几个数后,就下结论,当然这时候他们下的结论也很可能是正确的。大部分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肯定学生的结论,然后进行练习巩固。
但是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仅仅几个数就能得出结论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项结论的得出不是这样草率的。如果教师如此这般教学,一次两次不要紧,长久以来,学生也会形成草率的态度,以偏概全,缺乏一种科学的严谨,这是很可怕的。
所以我们看到,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了“小范围”的意识,在数据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个范围,在有限的时间里研究这个范围中的数的特征,得到在1-100这个范围内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这时候教师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使用呢?还需要研究。所以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是不是也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只有进行了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最后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应用。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同时有了一定的“范围”意识,知道了在进行一项数目巨大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渐扩范围大,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相信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明确范围意识,建立科学严谨的态度的。
2、感受“猜想”与“结论”的不同。
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之前,教师找了几个学生访谈,想了解学生学习的前在状态,当然所找的学生是各种层次都有的。对于2、5的倍数的特征,应该说比较简单,所以中等学生和优等生都已经知道了它们的特征——2的倍数肯定是双数,5的倍数末尾是5或0,只有个别学困生一无所知。同时有个奇怪的现象,所有知道这个结论的同学都认为这个结论非常正确,以后就能用这个结论来进行判断,不需要进行验证,当然他们的结论获得也仅仅是“知道”的过程,没有经历“探究”过程。如果长此以往,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知识的探究者,以后将只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会主动发现。
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找到1-100内2和5的倍数特征时,教师追问学生,“是不是比100大的自然数中,也有这个特征呢?”学生异口同声地都认为是。这里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我们看到,教师告诉学生是不是有这个特征,我们没有研究过,所以只是我们的猜想。当教师一点拨后,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认可的。确实,没有经过研究,怎么能知道是呢?
有了这样的猜想,最后通过举例的方法验证后,学生没有找到反例,这时教师才告诉学生,一开始的猜想现在变成了结论。虽然同样是一句话,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界定,没有经过验证前,只是猜想;只有研究后,猜想才可能变成结论。
相信学生不断经历这种过程后,他们才会具备科学的态度,才会学会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才不会贸然下结论,当然我们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从这节课中,我们看到,当学生扩大范围,研究比100大的5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就引导可以用举例的方法来研究,寻找有没有不符合这一特征的例子,如果有,说明一开始的猜想是错误的;全班举了无数个例子,如果没有,那么在小学阶段,可以认为是正确的。这样,当下节课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就会大胆猜想,并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要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能力目标,只有从小培养,从小渗透,那么我们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才会更深刻,也才会在数学上有更大的造诣。
第三篇:《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案例反思
分类,让数学探究更有价值——《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案例反思
张益趣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义务教材新课程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从2、5的倍数的特征中引入的、有让学生通过摆火柴棒研究的,其中不乏好点子好设计。但是,大部分老师都要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火柴棒的总根数跟3的倍数有什么联系?”或者干脆问“3的倍数和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有什么关系?”总觉得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过于直接,对于五年级的学生,经过这样的提问,一般都能找到3的倍数的特征,也能用语言来表述。我认为,我们的关键不但要让学生找到3的倍数的特征,更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发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与3的倍数之间的关系。我考虑,能不能在本节课中运用分类,让学生自主探究呢?以下是两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
让学生用30秒时间,写3的倍数,大部分学生都从小到大写了25个左右
老师板演了10个:105、111、156、273、300、339、504、918、1527、2442……然后提出探究的任务。
师:请你给自己写的3的倍数分类,看看能不能找到规律。限时2分钟。
(结束)学生回答。
生1:3、6、9;12、15、18、21、24……按位数分类。(有3人和他一样分)师:按位数分类,那么3位数里哪些是3的倍数呢:103、208是3的倍数
吗?(学生答不出)
生2: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45、48、51、54、57、6063、66……
(有32人和他一样)
师: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2:个位是0——9的都归为一类,共两类。
生3:共十类。个位是0的一类,个位是1的一类,个位是2的一类,到个位是9的一类。
师:懂了。3、33、63是一类;6、36、66是一类,共十类。那21253是不是3的倍数,能迅速判断吗?(生无语)
师:看来,分类的方法很多。但是,哪一种分类才能帮助我们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是有价值的呢?(学生陷入沉思)
以上学生的分类方法,都有不同的标准,从单一分类的角度来看,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寻求3的倍数的特征,却没有意义。大部分学生是从2、5的倍数的特征中受到启示,这是学生的经验,却是一种负迁移。课前,我也想到了,那么是不是就一定要先提醒学生,不要走弯路呢?我认为,负迁移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经历过挫折,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无需刻意回避。
教学片段二:
师:继续观察这些数,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限时5分钟。(陆续有学生举手,5分钟后,共有15位学生举手,巡视一遍。)
师:谁来介绍自己新的分类方法?
生1:3、21、30;6、15、24、33、42;9、18、36、45、63;12、39、48、57;
……
师: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生1:第一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第二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6;第三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第四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12;以此类推。
师:谁来帮他“以此类推”?
生2: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15,也是3的倍数;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18,也是3的倍数。
生3: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21,也是3的倍数;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24,也是3的倍数。
师: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达吗?
生4: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6、9、12、15、18等,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生5: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很厉害。但是,我们需要验证。判断老师刚才写的3的倍数(前5个)105、111、156、273、300。
生4:1加0加5等于6,6是3的倍数,105也是3的倍数。
生5:1加1加1等于3,3是3的倍数,111也是3的倍数。
……
(一个学生根据规律回答,其他学生用竖式验证。)
生6:3的倍数的特征是找到了,但这样的分类太乱。我一共分3类:
第一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3、12、21、30;
第二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6:6、15、24、42、51;
第三类:每个数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9、18、27、36、45……,这样的数是3的倍数。
师:那老师的这些数:339、504、918、1527、2442属于哪一类呢?
生6:339,3加3加9等于15,然后1加5等于6,分到第二类;918,9加1加8等于18,然后1加8等于9,分到第三类;1527分到第二类;2442分到第一类。所有3的倍数没有超出这三类的。
师:厉害!(让其他学生说了两个四位数,用他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大概有三十个左右的学生能用这样的方法分析。老师又举了一个反例。)
师:谁能用几句话来概括?
生6:一个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6、9,如果和大于9的,数位上的数再加,直到出现一位数,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真佩服你们!
第二天,有学生告诉我他发现了一种更快判断3的倍数的方法,不用把数位上的数都加起来,比如538,3是3的倍数就不要管它了,只要5加8加一下,13不是3的倍数,538就不是3的倍数。我又说了一个五位数2076,学生分析,6是3的倍数,不去管它,2加7是9,9是3的倍数,整个数就是3的倍数。
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此之强,是我没想到的,学生快速判断3的倍数的方法,实际上已经综合了很多的知识,尽管不能很明确地用语言来表达,但是,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其实这又是一个学生新的探究的开始。从本节课中,我有几点小小的感悟:
一、教师不要害怕学生探究的失败。学生第一次探究的失败,完全是正常的,这是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探究后的结果。尽管这种经验的迁移是负作用的,但是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记忆是深刻的。负迁移在教学中比比皆是,我们不但不能回避,而且要好好利用,要让学生积累对数学活动的经验,同时能将“经验材料组织化”。
二、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学生的探究能力其实是老师意想不到的。最后一位学生对3的倍数的概括(一个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6、9,如果和大于9的,数位上的数再加,直到出现一位数,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尽管实际的意义不是很大,但是它更具有横向的关联,2的倍数特征是:个位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或许,这种类比联想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更何况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其实很多教学内容我们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关键是教师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载体,一种探究的环境。
三、教师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地进行整合。新教材的特点是有些知识点分得比较散,所以教师要经常把学生学过的知识,在新知中不知不觉地再应用,再巩固。温故而知新,在复习与巩固中,学生会对旧知有更高的认识,更深的理解,也容易排除学生对新知的畏难思想。同时要经常地对各种知识进行串联,编织学生知识的网络,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以利于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综合性问题。
四、教师要经常在教学中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数学思维的工具。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学生就接触了分类《整理房间》,第七册《角的分类》、第八册《三角形的分类》,让学生对分类有了更多的理解。其实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分类:超市货物的摆放、自己书本的整理、性别之间、班级之间等等。对于分类的标准,分类的原则,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感悟。借助分类,有40%的学生找到了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完全是在观察、尝试、验证的基础上探究的,是自主的行为研究。在小学数学中,渗透了很多数学思想,如集合、对应、假设、比较、类比、转化、分类、统计思想等,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也会让我们的数学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逍林教办
第四篇:235倍数特征教案
2、3、5的倍数特征
第一课时 2、5的倍数特征
课时目标
1、经历探究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认识并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能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特征。
2、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的2,5的倍数,在对比所有2的倍数特征后得出2的倍数的个都是0,2,4,6,8。而5的倍数个位都是0或5。教学难点
1、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突破方法
2、引导学生利用2,5的倍数特征,只看一个数的个位,如果一个数的个位是0、2、4、6、8一定是2的倍数;而一个数的个位是0或5,这个数一定是5的倍数。教法
组织学生通过找2,5的倍数,在交流观察个位上的数的特征基础上,总结2,5的倍数特征。学法
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法。学生在合作中找规律,在集体交流中总结规律并应用规律,从而掌握新知。教学准备 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14、17、36、84、95中找出2的倍数?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板书课题:《2,5的倍数特征》。
二、新授
1、探究2的倍数特征。
(1)小组交流汇报前置学习
一、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把它圈起来,再观察、思考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分小组汇报展示,至少两人汇报,一人说一人写。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并质疑。
(3)学生观察思考:个位上是0、2、4、6、8都是2的倍数。能举例验证吗?
(4)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小组代表汇报。
2、认识偶数和奇数
(1)交流回答刚才找2的倍数用什么方法?(2)这样找下去,你们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呢?(3)学生找一找,想一想后,草稿本上动手写一写,在小组内交流得出结论:2的倍数有无数个。(4)观察刚才找到的2的倍数,看看发现什么?(2、4、6、8、10„„)这些数都是2的倍数,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双数”。
(5)教师小结生活中的“双数”这个名字外,它还有一个数学上的名字叫“偶数”。生活中的“单数”数学上的名字叫“奇数”。
(6)小组讨论归纳偶数定义,奇数的定义交流汇报(强调0也是偶数。)
(7))学生归纳小结:是2的倍数的自然数叫偶数,如:2、4、6、8、10,不是2的倍数的自然数叫奇数,如:1、3、5、7、9„„。
(8)同桌合作完成试一试:一人说一个数,另一人判断它是奇数还是偶数。
(9)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第8页练习二第三题小组交流、汇报。
3、探究5的倍数特征(1)分小组交流汇报前置学习
二、利用刚才找2的倍数特征的方法找一找5的倍数特征。
(2)分小组汇报展示,至少两人汇报,一人说一人写。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并质疑。
(3)通过交流汇报学生总结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和5的数是5的倍数。
(4)小组内互相举例验证,最后集体交流。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5页“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汇报。
2、完成教材第6页“课堂活动”第2题。引导学生发现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3、小组内交流总结: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它们是偶数(0也是偶数(最小))。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
(2)、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特征
偶数:是2的倍数,如:2、4、6、8、10„„(0也是偶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如:3、5、7、9„„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
第五篇:253倍数特征教案
六、团体操表演
——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分解质因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了解2、3、5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3、5的倍数;理解技术、偶数、质数、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观察、类比、猜测和归纳等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
3、通过探索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100数以内2、3、5的倍数;会求质数与合数。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解质因数。
教材简析:
信息窗口1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呈现 “百数表”和“列举法”让学生从表中(或列举的数据)找出2和5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再观察其特征。在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2、5的倍数的具体特征,则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自己归纳。
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 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
信息窗口2的内容是对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以及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信息窗选取了体操表演这一现实性的生活素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对知识的学习,使抽象的数论知识形象化,降低了认知难度。在前面学习了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分解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课时安排:
信息窗1——2、3、5倍数的特征
2课时
信息窗2——质数与合数
2课时
整理复习
1课时
教学措施:
1、加强探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方法的指导。
2、鼓励学生探究策略的多样化。
3、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4、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第一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5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2、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2、5倍数的数的特征。
2、明白偶数和奇数的概念。
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选择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件(如六.一节目汇演、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现
场等)引出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让我们健
康快乐成长,让我们一同欣赏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吧!
二、合作探究、概括特征
1.提出问题
观察情境图,根据信息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跳圆圈舞的共有多少人?”对这些简单的计算问题要一略而过,把学生的提问引到:跳交谊舞(圆圈舞)可以派多少人?
2.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98等)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说是2的倍数,也可能说是双数等。
(2)2的倍数特征
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可能从列举的数中概括出:都是双数等结论。
问:生活中哪里用到双数?
学生可能说出:街道的门牌号一边是双数一边是单数,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一排是双数一排是单数等。
问:这些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对待数学问题不能只凭猜测,要进行验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老师为你提供一张百数表,你可以从表中把2的倍数圈出来,也可以把2的倍数写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研究
(4)汇报交流 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个位上是双数
与十位没有关系,个位是0、2、4、6、8(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引导学生研究个位有什么特征与十位有什么关系来总结特征)
小结: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什么数?(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什么部分的数就可以了?(个位上的数字)
(5)验证结论
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比较小,你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6)学习偶数、奇数。
①老师介绍偶数、奇数的概念。老师举多个数,学生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
②说明:0是偶数,但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
③介绍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把2的倍数写出来研究的方法叫列举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研究方法。
3.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1)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交流:个位上是5或0。
(3)学生举例验证。
4.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
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用“百数表”把2、5共同的倍数找出来 研究特征。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 奇数、偶数学生容易分清,做此题的时候可以比比谁分的快,让疲劳的大脑兴奋起来。
2.自主练习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交流,然后根据2、5共同的倍数让学生把两个集合圈重新画一画
2的倍数
5的倍数
3.按要求组数。0、6、9、7 奇数: 2的倍数: 5的倍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 板书设计: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1、2、4、6、8.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5.奇数 偶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数学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
一、出示情境图,揭题。
指名说说2、5倍数的特征
直接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二、尝试探究
1.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大多会从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进行研究,学生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及时举出反例予以反驳:13、16、26、29等一些数个位上3、6、9就不是3的倍数,而24、15、27等一些数反而是3的倍数。
谈话:看来只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2.探究特征
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谈话:把“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研究研究。(学生人手一份十行十列的百数表)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②学生独立尝试后小组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3的倍数都在一斜行上 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④师引导: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有什么规律? ⑤学生思考交流:
“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问:另外的呢?
每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有的是12,有的是15,有的是18 ⑥小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学生判断时注意说说判断的依据。学生利用特征判断后,教学生快速判断法,比如49只看4就知道它不是3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遇到数字本身是3的倍数时,可以略去不加,如1236,只要算1+2=3即可判断1236是3的倍数。
2、自主练习5
3、自主练习6
4、自主练习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2、5、3的倍数的特征,你还想了解什么?(要学生自觉的去探讨4、6、9„„的特征)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