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信软件设计教学大纲
通信软件设计(专业限选课)Design of Communication Software
【课程编号】XZ26199 【学分数】3
【学时数】60 = 38(理论)+ 6(研究)+ 16(实验)【适用专业】网络通信工程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本课程属于软件工程实践应用型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通信协议的类别与设计要求、掌握WINDOWS WINSOCK库的使用、掌握Windows下多线程开发的技术,并初步具备Windows下网络通信软件开发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学生了解网络通信协议的类别,网络通信协议制定的规则和目的。熟练掌握Windows下进行通信软件开发必需具备的技能,如Windows winsock库的使用、win32 多线程 API 的使用、STL模板库的使用等。通过课程设计,完成一个简单的网络通信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最终,初步掌握Windows下网络通信软件开发的技术。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4 + 10 + 16 + 12 + 4 + 14 = 60)第一章 初识网络通信协议 4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主要内容:
1.1 通信协议设计概述 1.2 HTTP协议概述 1.3 重温TCP协议 教学要求:
介绍通信协议相关知识、以HTTP协议为例,简单介绍应用层协议如何工作。以TCP协议为例,介绍传输层协议如何工作。
【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 【编写日期】2010.3.30 【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C++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研究。
第二章 常用应用层通信协议-从“知道”到“了解” 10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实验课时+研究课时)主要内容:
2.1 HTTP协议 2.2 FTP协议
2.3 SMTP及POP3协议 教学要求:
掌握HTTP协议、FTP协议、SMTP协议及POP3协议。掌握Sniffer软件的使用。其它教学环节:2实验 + 2研究
实验一:SnifferPro软件捕获数据并分析(2学时)
要求:使用SnifferPro软件,捕获HTTP网站访问数据,并在HTTP和TCP层对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完成“SnifferPro软件捕获数据并分析”的实验报告(2学时)
第三章 Windows网络编程 16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实验学时)
3.1 网络原理和协议 3.2 地址家族和名字解析 3.3 Winsock基础 3.4 Winsock I/O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Windows WINSOCK lib的使用。掌握TCP、UDP编程。掌握相关API的使用。其它教学环节:4实验学时
实验二:TCP协议通信实验(2学时)
要求:编写一个使用TCP协议进行通信的程序。实验三:UDP协议通信实验(2学时)
要求:编写一个使用UDP协议进行通信的程序。第四章 多线程编程 1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实验学时)主要内容:
4.1 进程与线程 4.2 线程的WIN32 API 4.3 线程间通信的方法 4.4 线程的同步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进程与线程的概念,掌握使用WIN32 API产生线程的方法,掌握线程间通信中的消息通信机制,掌握使用互斥锁、事件等进行线程间同步的方法。其它教学环节:6实验课时
实验四:线程间通信实验(2学时)
要求:编写一个多线程程序,分别使用共享内存、同步消息和异步消息进行通信。实验五:线程间同步实验(1)(2学时)
要求:编写一个多线程程序,分别使用关键区技术、互斥量进行同步。实验六:线程间同步实验(2)(2学时)
要求:编写一个多线程程序,分别使用信号量、事件进行同步。第五章 STL库应用 4学时(课堂讲授学时)主要内容:
5.1 STL简介 5.2 List容器 5.3 Map容器 教学要求:
掌握STL的概念、掌握STL中List和Map容器的使用方法。其它教学环节:无
第六章 点对点的文件传输软件设计与开发 14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实验学时+研究学时)主要内容:
6.1 软件需求分析
6.2 通信协议设计设计讨论 6.3 软件模型设计讨论 6.4 软件功能模块划分讨论 6.5 软件GUI设计讨论
6.6 软件设计模式与软件工程管理 教学要求:
从设计并开发一个简单的“点对点文件传输软件”入手,初步掌握通信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其它教学环节:4实验学时 + 3研究学时
实验七:点对点的文件传输软件开发(4学时)
要求:完成课程大作业“点对点的文件传输软件开发” 研究:完成课程大作业“点对点的文件传输软件开发”,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答辩。(3学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重点:HTTP、TCP协议及通信协议设计技术、WINSOCK LIB的使用、通信软件架构。难点:WINSOCK LIB的使用、通信协议分组结构设计、通信软件架构。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考查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1、推荐教材:
无,由科任教师提供。—已备有电子版资料和教材。
2、主要参考书:
[1] Sniffer中文使用教程。中国协议分析网http://www.xiexiebang.com
[3] 周良忠 译。C++面向对象多线程编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4.[4] 侯捷 译。Win32多线程程序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1.[5] 侯捷 译。C++标准程序库。网络电子版资料。
修(制)订人: 审核人:
2010年 3 月30 日
第二篇:《通信软件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程控交换机的软件设计常采用两类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
选用哪类语言通常要考虑以下几点:
程序的效率
编程的效率
适于程序结构化和软件模块化的设计
便于程序的调试
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
数据修改的可能性和方便性 SDL的基本概念 系统
SDL系统是指所有规格试图定义的一切,在规格之外SDL不定义的部分都属于环境。
它由功能块和信道构成,系统一级SDL的定义包括:系统名,功能块定义,信号定义,信号表定义,信道定义,数据定义,宏定义。
功能块
功能块是由子功能块和进程构成。功能块一级SDL的定义包括:功能块名,进程定义,信号定义,信号表定义,信号路由定义,信号路由的连接,数据定义,宏定义。
进程
进程是一种扩展的有限状态机,它规定了一个系统的动态行为。进程操作包括:启动,输入,输出,判定,任务,进程创建,过程调用等,SDL/GR提供了一套标准的图形符号可精确地描述进程的行为。
SDT 开发工具
SDT是基于SDL语言的支持工具,是基于SDL系统开发的集成环境。它包括MSC图编辑器,SDL图形编辑器,SDT分析仪、SDT模拟器、SDT确认器和C代码生成器。
《通信软件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通信软件设计基础 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Software Design Base 课程编号:00504718 学时学分:36/2 课程性质:学位课、选修课 开课单位:电气信息学院
适用专业: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预修课程:单片机原理、微机原理、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机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 大纲执笔人:曾洁 副教授 开课学期:春
教学方式:主讲、研讨、上机编程并实验
考核方式:开卷、上机操作、实验、实验报告、答辩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由于近年来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信系统越来越复杂,通信软件越来越庞大,从事通信软件开发与维护工作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于是需要了解和掌握通信软件设计基础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通信技术发展形式的需要,特地为信息工程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开设“通信软件设计基础”课程。通信软件的最大特点是广泛使用通信协议和标准,为了便于人们理解和交流,ITU-T在制定各种通信协议和标准同时,采用了SDL语言作为协议和标准的描述语言。SDL是一种很好的通信软件设计语言。因此本课程重点介绍了SDL语言。同时还介绍了通用建模语言UML和消息跟踪语言MSC。通过学习该课程,让学生掌握通信软件设计基础,并要求以设计一个微型交换机软件为例,说明如何应用这些形式化语言进行通信软件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最后具体设计关于多计算机间的串行通信软件,并实现之。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 概述
2学时
一、通信软件的特点
二、通信软件的开发过程
三、通信软件开发工具
第二章 UML与建模技术
4学时
一、UML概述
二、UML语言介绍
第三章 消息顺序图
4学时
一、概述
二、MSC基础
三、MSC文档
四、MSC结构概念
第四章 SDL语言概述
2学时
一、系统行为
二、SDL系统结构
三、主要术语定义
四、SDL语法
五、关键字
第五章 SDL基本概念
6学时
一、定义包
二、代理
三、通信
四、状态机
五、迁移过程
六、定时器操作
七、正文扩展与注释
第六章 SDL数据
4学时
一、概述
二、数据定义
三、数据使用
第七章 SDL中面向对象的概念
2学时
一、概述
二、类的定义
三、上下文参数
四、关于类的特殊处理
第八章 SDL其它概念
2学时
一、远程过程调用
二、通用系统设计
第九章 设计举例
4学时
一、硬件结构设计
二、需求分析
三、概要设计
四、详细设计
第十章 计算机通信软件设计及其实验
6学时
一、两个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软件设计及实验
二、多个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软件设计及实验
三、单片机与PC机间的串行通信软件设计及实验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
1、周之英,《现代软件工程》,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郑人杰等,《使用软件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ITU-T建议Z.120,《Message Sequence Chart》1999.11
4、Jan Ellsberger etc,<
5、蒋慧等,《UML设计核心技术》,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
6、刘超等,《可视化面向对象建模技术----标准建模语言UML教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7、刘润东,《UML对象设计与编程》,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
8、ITU-T建议Z.100,《Specification and Dscription Language》,1999.11
9、叶敏,《程控数字交换》,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88.6
10、A.Olsen,etc.
《通信软件设计基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通信软件设计基础 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Software Design Base 课程编号:00504718 学时学分:36/2 课程性质:学位课、选修课 开课单位:电气信息学院
适用专业: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预修课程:单片机原理、微机原理、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机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 大纲执笔人:曾洁 副教授 开课学期:春
教学方式:主讲、研讨、上机编程并实验
考核方式:开卷、上机操作、实验、实验报告、答辩
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针对通信软件的特点,介绍了几种适用于通信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和设计阶段的形式化语言,包括通用建模语言UML、消息跟踪语言MSC和规格说明与描述语言SDL,重点介绍了在电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SDL语言。并以设计一个微型交换机软件为例,说明如何应用这些形式化语言进行通信软件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周之英,《现代软件工程》,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郑人杰等,《使用软件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ITU-T建议Z.120,《Message Sequence Chart》1999.11
4、Jan Ellsberger etc,<
5、蒋慧等,《UML设计核心技术》,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
6、刘超等,《可视化面向对象建模技术----标准建模语言UML教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7、刘润东,《UML对象设计与编程》,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
8、ITU-T建议Z.100,《Specification and Dscription Language》,1999.11
9、叶敏,《程控数字交换》,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88.6
10、A.Olsen,etc.
第三篇:通信软件设计心得体会
通信软件设计课程总结
关于这门课程,有很多话想说,对崔老师说的话、对队友们说的话、对自己说的话。这门课程应该算是我上大学以来最享受的一门课程,它不仅仅让我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技能,它更是一次宝贵的团队合作的项目经历,它带给了我太多太多的东西。
首先总结一下这门课程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1.学到了软件工程的相关知识。对于软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只是文档+程序+
数据,我通过听老师的讲课以及查阅书籍(《软件工程概论》张海藩著),还懂了什么是软件过程,我们的课程完成的就是瀑布模型中计划、需求分析、和设计的过程。此外还了解了软件工程诞生的过程,软件危机又是怎么回事。书中还有讲
2.整个软件研发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学知识,由于课程比较近,还没有读过。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这个也应属于软件工程相关知识,单独提出来是因为我对
这个有更深刻的理解。之前无论是大一的C++,大二的数据结构,大三的汇编语言,我见识到的几乎都是面向过程思想编出来的程序,C++虽然有讲,但也没有少实践经历,印象不太深刻。而这一次UML建模语言几乎完全是针对面向对象思想设计程序的,通过建类、建对象画时序图、类图等,我对面向对象=对象+继承+消息传递的结论有了理解得更透彻清晰。同时组长为我揭开了JAVA这种之前最熟悉而又最神秘的程序设计语言的面纱,我想抽时间自学一下Java的相关内容,以更好地理解面向对象编程思想。
3.UML建模语言。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三个英文字母的组合。直到听到老师的第四节课,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这个课程主要是来学这个东西的。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现在对这个有了以下认识:
(1)UML是用来帮我们进行程序设计的,尤其是在编写较大较复杂的项目(诸
如飞鸽传书、简单的网页浏览器、一些小的PC程序)时才更能体会出它的方便性。
(2)UML中的各种图中最重要的是类图,也是和我们编写代码相关性最大的一种图。其他的图大都是帮我们理清设计思路,从而更准确地设计类图。
比如时序图和协作图强调的是各个类之间的交互关系;活动图是从先后
步骤地角度来理清程序设计思路,它是一种面向过程的设计思路,此外
活动图还可以用来做我们程序编写时的流程图,用它来绘制要比之前用
word绘制方便得多。
(3)UML语言带给了我们一种从表层逐步深入分析程序设计的思路,也是一
种多角度看待程序的思路。从用例图到时序图、再到活动图、状态图、组件图、最后到类图,逐步求精;从时间先后、对象交互、状态变换的多角度看待问题。
4.Rose软件。Rose软件和UML是分不开的,但Rose绝不会像别的一些课程学到的软件一样,用完就会被删去,因为除了有助于以后编程的方便外,它还可以帮助我思考一些复杂的问题,组织一次班会的流程等。
网络编程相关知识。因为我们编写的是通信软件,也就是涉及网络的编程,为了更准确地设计类图,在组长的指导下,我们查阅了不少网络编程的相关书籍。初步地理解了网络编程的机制,从最开始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地看到socket这个东西,到开始思考文件传输和即时聊天采用TCP还是UDP协议实现,再到确定采5.用C++语言编写windows上运行的程序后阅读MFC编程的相关知识,到最后建立了CSocketFile和CArchive这两个类用于文件传输,都是我们不断查阅相关资料、整理更新思路的成果。尤其是我这个之前编程经验很少的人看到采用MFC竟然可以如此方便地编写程序,直接就在画完时序图后兴奋地将两个书上的MFC编程的小案例在机器上实现了一下。
我个人感觉查阅网络编程知识是我在整个课程学习工程中收获最大的部分。
之前我是个遇到编程题目就很头疼的学生,大一大二的C++,数据结构课程没有少copy别人的代码,也不是自己不想编,可能是一直对编程有恐惧心理,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编不出来,觉得编程好难,是件大牛才能做到的事情。幸好这次有我们编程经验很丰富的组长的督促和指导,让我一点点地认识到设计、编写程序其实并没有那么恐怖,而且对这个过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再说一些在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收获的一些其他的东西。
我们学到了采用SCRUM的团队工作方式来完成一个项目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任务分配、任务认领,定期会议总结讨论经验得失,深切体会到了SCRUM确实是一种很高效的团队协作模式,而且能使整个团队保持良好的氛围,将成员间民主、公平的关系解决得很好,也能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此外我们一直保持着两人一组操作同一台电脑的工作方式,不但高效,而且两个人遇到问题可以商量解决,感觉要比一个人做容易得多,而且也不易出现一个人把图画得乱七八糟,使别的队友都看不懂的情况。
再有,在老师不断地强调、和组长的敦促下,我逐渐树立起了一个以用户为上帝的思想。以前无论是编程还是学习、写作业,我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做事情,因为觉得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觉得怎样学好就怎么学,写作业也是这样,从来没有考虑过我提交的作业是要给老师看的,我应该考虑到老师的感受。插一句题外话,感觉我们八零九零的一代年轻人做事情似乎都有这个恶习,就是不知道多替别人着想。回忆起自己之前做的事情,好像只有过一次是在为别人着想的指导思想下做事情,就是准备高考的时候,但那时我还不屑地认为我只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而应试,是教育体制的症结决定的,我还是崇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情。
但这一次彻底地改变了我的想法,而且我确定老师您倡导的、我们组长一直坚持的这种理念是正确的。我们在编程是在为用户提供服务,只有我们的服务好,用户才会采纳我们的方案,我们才能挣到钱有饭吃。我们平常都爱去就餐环境好、服务态度好的店里吃饭,因为作为用户都会更喜欢为自己着想更多的东西。所以以后无论是编写程序、还是提交作业、还是进行演讲、组织会议,都要始终将对方的感受放在心里,这样一来可以赢得对方的喜爱很信任,更重要的是这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
最后写一些我们团队合作过程中的一些“花絮”。首先强调一下我们的组长(张昕)真的很牛,无论是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都是我远远不能及,只好膜拜的程度。每次我们遇到技术难题,都可以放心地提交给他,他或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去查看资料、或者和老师进行交流都可以将问题解决。此外每次开会都非常准时,准备充分,承担了N 次写会议记录的工作。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项目开发团队领袖所具备的品质,也感觉自己无形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总之一句话,对组长很感谢很膜拜。再有老宿(宿晨曦)几乎在每一个过程中都和我在一起工作,他的努力和细致都令我钦佩,很多我认为不重要可以模糊处理的细小的东西,他都会很细致地辨析,力求准确。此外小乔(乔雅楠)在开会的时候总可以在我们表述不清,争论不清的时候一针见血地指明问题之所在,这个能力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总之,我们是个很厉害的组长带领下的很努力很和谐的团队,我很荣幸能在这个团队中做出了微薄的贡献,并学到了很多东西。
总之,这门名叫通信软件设计的课程,就在很风趣很博学的崔老师的讲授下,很专业很
善言的组长的带领下,很和谐很努力的团队共同学习中完成了。我很享受这个学习过程,要不是在其他科目疯狂的时间瓜分压榨下,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学得更多一些。但通过这门课程,我树立了对设计、编写程序的信心,培养了对编程的爱好,更加坚定了以后从事软件方面研究、工作的想法。
第四篇: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
(电子、通信专业适用)学时:64
学分:4
(授课:52学时,实验:12学时)
一、教育目标(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信主干课程。它既是通信专业知识的入门课又是重要的通信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讲课、练习,使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础知识,掌握通信系统的一般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通信系统概述
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通信系统分类及通信方式。掌握信息及其度量方法。掌握模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2 随机信号分析
理解随机过程的一般描述;掌握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掌握维纳一欣钦定理,即平稳随机过程的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是傅立叶变换对;掌握高斯过程的数字特征以及一维密度函数;掌握窄带随机过程的包络和相位分别为瑞利分布和均匀分布;掌握正弦波如窄带随机过程的包络满足莱斯分布;掌握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还是平稳随机过程。3 信 道
掌握信道定义、分类和信道数字模型。掌握恒参信道及随参信道的定义。了解分集接收方法。掌握数字信道和模拟信道的容量计算方法,尤其是要理解香农公式的含义及应用条件等。模拟调制系统
掌握幅度调制中AM、DSB、SSB和VSB的基本原理、调制与解调框图、数学描述、以及抗噪性能;掌握模拟调频的基本原理、调制与解调框图以及数学描述;掌握频分复用的概念;了解复合调制和多级调制。5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掌握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深入理解数字基带传输中码间干扰和噪声;熟练掌握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以及噪声对传输性能的影响;掌握改善传输性能的重要措施:部分响应系统和时域均衡。6 数字调制系统
掌握2ASK、2FSK、2PSK和2DPSK数字调制的基本原理、调制和解调框图及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并进行比较;掌握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中的QPSK、QDPSK和16QAM的基本原理及系统抗噪声性能。掌握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的MSK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了解GMSK和时频调制的概念。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掌握低通信号和带通信号的抽样定理。掌握脉冲振幅调制中自然和平顶两种抽样方式。掌握模拟信号的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的方法及其性能,尤其要掌握13折线A律法,了解15折线率法。掌握脉冲编码调制、增量调制和增量脉冲编码调制的基本原理、实现框图和性能。掌握时分复用的概念。8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掌握数字信号接收的统计表述,最佳接收的准则,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实际接收机与最佳接收机的性能比较,匹配滤波器,基带系统的最佳化。9 差错控制编码
掌握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常用的简单编码,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卷积码,编码调制。10 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正交编码,伪随机序列及其应用。11 同步原理
掌握载波同步的方法及性能;掌握位同步的方法;掌握帧同步。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
1.数学基带信号 2.数字调制
3.模拟锁相环与载波同步 4.数字解调
5.数字锁相环与位同步 6.帧同步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四、学时分配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实验 总计
通信系统概述 随机信号分析 信道
模拟调制系统 数字调制系统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数字信号最佳接收 差错控制编码
正交编码、伪随机序列及其应用 同步原理
4学时 8学时 6学时 10学时 10学时 8学时 6学时 8学时 8学时 4学时 4学时 12学时 88学时
五、考核要求
考核类型为考试,具体要求见考试大纲
六、必要说明
1.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信号与系统 2. 教材
樊昌信主编《通信原理》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五版 曹志刚、钱亚生《现代通信原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Communication Theor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编号: 学时:54(3/周)编者姓名:康显桂、余丰人 单位:电子系 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 单位:电子系 职称: 授课对象:本科生 专业: 通信工程 年级:三年级上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1.使学生掌握模拟通信、数字通信、信道编译码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M、DSB、SSB、VSB、FM等模拟通信系统的组成、信息传输原理、抗噪性能。·脉冲编码调制及增量调制原理。
·数字基带系统及数字频带系统的组成、信息传输原理、抗噪性能。·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及最佳数字通信系统。·频分复用及时分复用原理。·传输中的信道编译码技术基础
2.2.使学生初步掌握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法、并为同步开设的通信原理实验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含学时分配)
第一章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1.1.主要内容
1-1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
1-2信息量,码元传输速率、信息传输速率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3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衡量标准 2.2.基本要求
·掌握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定义,了解它们的基本工作原理 ·了解通信系统的各种分类方法 ·掌握信息的含义及其度量方法 ·了解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第二章 第二章
信道(2学时)
1. 1. 主要内容
2-1广义信道与狭义信道 2-2编码信道与调制信道
2-3恒参信道与随参信道以及它们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4抗衰落的方法
2-5各类噪声源,白噪声、窄带白噪声及噪声带宽 2-6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 2. 2. 基本要求
·了解信道模型、分类
·掌握恒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掌握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了解分集接收的作用 ·熟悉各种加性噪声 ·掌握连续信道信道容量的概念
第三章 第三章
模拟调制系统(4学时)
1.主要内容
3-1 AM、DSB、SSB以及VSB系统组成,调制、解调原理 3-2各种线性调制信号的时域表达式、频谱和带宽
3-3 FM系统组成,FM信号的产生和解调原理,FM信号的时域表达式和带宽 3-4各种线性调制系统和调频系统的抗噪性能 3-5 FDM的概念 2.基本要求
·掌握AM、DSB、SSB、VSB信号的调制和解调原理
·掌握上述各信号的频谱、带宽以及AM、DSB、SSB信号的时域表达式 ·掌握FM信号的调制和解调原理以及时域表达式、频谱特点和带宽
·掌握AM系统、DSB系统、SSB系统以及FM系统的抗噪性能的分析方法及结论 ·掌握FDM概念和方法
第四章 第四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12学时)
1.主要内容
4-1基带传输系统的组成
4-2常见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码型、频谱
4-3无码间串扰基带系统的时域条件和频域条件
4-4部分响应系统的频率特性、信息传输过程、优缺点 4-5无码间串扰二进制基带系统的抗噪性能 4-6眼图在工程上的作用
4-7时域均衡器的作用、结构、抽头增益的调整方法 2.基本要求
·掌握常见数字基带信号的波形特点及常用传输码型编码规律
·掌握各种相同波形二进制基带随机信号的频谱特点以及AMI和HDB3码的频谱特点 ·掌握数字基带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无码间串扰条件的推导方法和结论 ·掌握部分响应系统的特点,实际部分响应系统的构成 ·掌握无码间串扰二进制系统抗噪性能的分析方法和结论 ·了解眼图的作用
·了解时域均衡器的作用、结构及抽头调整方法
第五章 第五章
数字调制系统(8学时)
1.主要内容
5-1 2ASK、2FSK、2PSK、2DPSK信号的波形、频谱 5-2 2ASK、2FSK、2DPSK系统的工作原理、抗噪性能 5-3 4PSK、4DPSK原理 5-4 MSK、QAM基本概念 2.基本要求
·掌握二进制数字调制信号的产生和解调方法、信号波形、频谱 ·掌握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抗噪性能的分析方法和结论 ·了解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了解MSK工作原理及特点
第六章 第六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8学时)
1.主要内容
6-1基带信号抽样定理、频带信号(已调信号)抽样定理,自然抽样、平顶抽样概念 6-2均匀量化、非均匀量化概念及其应用范围 6-3 A律13折线编码原理 6-4 ΔM原理
6-5 PCM、ΔM系统的噪声性能 6-6 TDM原理,PCM基群帧结构 2.基本要求 ·掌握抽样定理 ·掌握量化基本概念
·掌握PCM、ΔM基本概念,了解ADPCM、Δ-Σ及数字压扩自适应ΔM的基本概念 ·掌握TDM概念和方法、多路数字电话系统工作原理 ·了解数字电话高次群国际标准
第七章 第七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6学时)
1.主要内容
7-1二进制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相关接收机、匹配滤波器接收机 7-2二进制确知信号最佳接收机的抗噪性能及其与实际接收机的比较 7-3最佳数字通信系统 2.基本要求
·了解最佳接收的概念和准则
·掌握二进制确知信号最佳接收机的构成及抗噪性能 ·了解最佳数字通信系统结构
第八章 第八章
同步原理(6学时)
1.主要内容
8-1载波同步、位同步、帧同步基本概念
8-2载波同步、位同步的插入导频法和直接提取法,连贯插入式和间隔插入式帧同步码的识别 8-3载波同步的相位误差、建立时间、保持时间 8-4位同步的相位误差、建立时间、保持时间
8-5帧同步码的漏识别概率、假识别概率、识别时间、同步保护 2.基本要求
·掌握载波同步、位同步、帧同步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主要性能 ·了解帧同步保护的基本概念
第九章 第九章 信道编码(6学时)
1.主要内容 8-1基本概念 8-2线性分组码 8-3循环码 ·卷积码 2.基本要求
·了解信道编码的重要性,建立检错和纠错的基本概念 · 重点掌握线分组码和循环码的编码理论和方法。
四、使用说明 现代通信包括传输、复用、交换及网络四大技术。本课程主要涉及传输、复用技术以及传输中的信道编译码技术基础。
五、主要参考书目
1.1.樊昌信,詹道庸.通信原理(第四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年 2.2.曹志刚,钱亚生.现代通信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 3.3.张新政.现代通信系统原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4.4.郭世满.数字通信--原理、技术及其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五篇: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专业限选课)Mobile Communications
【课程编号】XZ26224 【学分数】2
【学时数】40=27+9+4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移动通信的各类关键技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物理层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无线信道模型、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移动通信中的鉴权与加密技术、调制技术以及分集与均衡技术,从而对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物理层技术有整体认识。其次,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熟悉移动通信物理层先进技术的基本内容,包括多用户检测技术、OFDM原理、智能天线、MIMO空时信号处理以及链路自适应技术,从而对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有所了解。最后,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网络层与网络规划层的关键技术,包括GSM/GPRS/WCDMA、IS95/CDMA2000-1X/CDMA2000-1X-EVDO/、CDMA2000-1X-EVDV等系统的网络结构、协议结构和网络运行原理,如切换流程、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等,还包括2G/3G无线通信网络的设计、规划与优化方法,从而对移动通信网络的设计、规划、运营、管理和优化有一个全面认识,对将来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发展水平,包括寻呼,无绳电话,蜂房电话等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蜂房电话及个人通信发展趋势。
2、熟悉移动通信的无线传输的环境特征,掌握多径衰落,多径时延、相关带宽及传播损耗预测等概念与方法。
3、掌握现代数字移动通信的基本调制方式及性能分析,包括线性调制(DPSK、QPSK,x/4QPSK等)、恒包络调制(MSK、GMSK、QAM等),扩频与跳频(DS、FH)。
4、了解移动通信环境下,数字信号传输的信道均衡、分集的概念与方法,熟悉采用的语音编码与信道编码的方法。
5、掌握数字移动通信的多址接入技术,包括FDMA、TDMA、CDMA三种基本方式,熟悉包选址方式的有关协议,掌握蜂房系统,尤其CDMA系统的容量计算。
6、了解无线网络的体系结构,信令与控制。了解典型的数字蜂房通信系统.如基于TDMA的GSM系统,基于CDMA~IS-95系统等。
7、了解个人通信中无线接入,无线ATM等技术的方法与概念。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40=27+9+4)
(一)理论教学内容及时数(27)
1、概论(3)
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移动通信概念、移动通信特点分类,介绍移动通信发展历史、基本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
【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 【编写日期】2010.3.30
【先修课程】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
2、移动通信信道特性(3)
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特性及场强估算。掌握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了解陆地移动通信中不同地形地物条件下传播衰减对无线信号场强中值的影响以及场强中值的估算。掌握分集接收原理。
3、移动通信的干扰噪声(3)
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噪声和干扰的特征,掌握移动通信中的干扰和噪声分类,掌握各噪声和干扰(如邻道干扰、同频干扰、互调干扰)对移动通信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干扰的影响。
4、组网技术(3)
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多址技术,区域覆盖技术,移动通信的基本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网络结构,移动通信网中的信令系统。掌握移动通信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空分多址等多址技术。掌握频率管理、移动通信的区域覆盖与数字蜂窝技术。掌握移动通信信道配置选择与公用技术、数字信令和音频信令的形式以及网络的控制和交换技术。
5、无线寻呼和无绳电话系统(3)
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无线寻呼系统的组成、功能、频率的利用以及寻呼信息格式。掌握无线寻呼系统工作原理。了解数字无绳电话系统——CT-2系统、DECT系统的组成、帧格式及工作原理。
6、频分多址(FDMA)模拟蜂窝系统(3)
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频分多址(FDMA)模拟蜂窝网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掌握其工作原理和系统的工作过程。
7、时分多址(TDMA)数字蜂窝系统(3)
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时分多址(TDMA)数字蜂窝系统的网络组成、传输方式和网络控制等内容,重点掌握GSM蜂窝系统,包括GSM网络接口、GSM系统的无线接口、GSM系统的控制与管理。
8、码分多址(CDMA)数字蜂窝系统(3)
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码分多址(C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特点、组成、主要功能、工作原理和系统的工作过程。了解CDMA蜂窝系统的无线传输。重点掌握CDMA蜂窝系统的扩频技术,影响CDMA蜂窝通信系统通信容量诸要素。
9、未来移动通信(3)
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个人通信的基本概念。了解移动通信未来发展方向,移动通信的新技术、新标准和新应用。
(二)实践教学内容及时数(9)选做三个实验:
1、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无线数字信令
3、信令系统
4、多信道公用、空闲信道选取方式
5、FH-CDMA(频分多址)移动通信
6、DS-CDMA(码分多址)移动通信
7、TDMA(时分多址)移动通信
8、DS/FH混合多址移动通信
9、TD/FH混合多址移动通信
10、TD/DS混合多址移动通信
(三)研究教学内容及时数(4)专题讲座: 1、3G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2、基于移动通信的监测系统设计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重点:了解多址技术,区域覆盖技术,移动通信的基本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网络结构,移动通信网中的信令系统。掌握移动通信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空分多址等多址技术。掌握频率管理、移动通信的区域覆盖与数字蜂窝技术。掌握移动通信信道配置选择与公用技术、数字信令和音频信令的形式以及网络的控制和交换技术。了解码分多址(C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特点、组成、主要功能、工作原理和系统的工作过程。了解CDMA蜂窝系统的无线传输。重点掌握CDMA蜂窝系统的扩频技术,影响CDMA蜂窝通信系统通信容量诸要素。
难点:扩频技术、CDMA蜂窝系统原理。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考查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1、推荐教材:
郭梯云,邬国扬等.移动通信(修订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主要参考书:
[1]T.S.Rappaport.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英文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A.F.Molisch.宽带无线数字通信(英文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3]蒋同泽.现代移动通信系统.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 [4]李建东等.个人通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 [5]赵荣黎.数字蜂房移动通信系统.北京:电子工业出版杜.1997 [6]吴伟陵、牛凯编著.移动通信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修(制)订人: 审核人:
2010年 3 月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