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时间:2019-05-12 02:0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如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如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第一篇:试论如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试论如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在高中篮球教学中经常听到有学生抱怨说:篮球教学的内容过于枯燥,没有生趣。基于此种情况,多年前我就在篮球教学中尝试创设生活情境来激发高中生的篮球学习兴趣。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高中篮球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究竟如何在高中篮球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呢?下面,我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一、结合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结合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是我在篮球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生活情境创设法极大地拉近了篮球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快乐的生活氛围中学习篮球。

例如,在执教运球的时候,很多学生觉得单纯的运球训练过于单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在课前到水果店买了很多水果,有西瓜、哈密瓜、菠萝及榴莲等,放在篮球场上一字排开,让学生进行障碍运球跑。这样的教学设计,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训练热情,他们绕着水果运球跑的时候非常卖命,有的学生甚至都留下了哈达子。就这样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地完成了运球训练。训练完毕之后,有几个调皮的学生跑过来说:“老师,看我们训练这么卖命的分上,就把这些水果分给我们吃了吧。”我笑道:“可以啊,如果你们谁能连续绕这些水果运球跑两周,我就把这些水果分给谁吃。失败的同学不能吃水果。”听到我这样说,大家的干劲立刻又被提了起来,纷纷拿着篮球运球越过这些“障碍”。成功的学生自然就赢得了他们的战利品――场地上的水果,他们吃得非常开心。失败的学生纷纷来抢,场面好不热闹。

二、结合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已经深入我们的高中体育课堂,成为篮球教学的有力助手。在日常篮球教学的过程中,我结合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

例如,在平时的课余生活当中,我经常发现班里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打比赛,场面好不热闹。但是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篮球技术都存在问题。基于此种情况,我在学生不注意的时候,都会拿数码照相机把他们比赛的场面给录下来,回去以后仔细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篮球技术缺陷,并写出书面总结。长期的录像积累,让我对班里大部分学生的篮球技术都心中有数,对于他们的技术缺陷更是如数家珍。这一切都是学生不知道的。直到上篮球理论课的时候,我才把这些录像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当大家看到自己在课余生活中的表现时,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诧异的表情。然后我说道:“这些录像都是老师平时录下来的,看到这些录像,你们对自己的篮球技术有何评价呢?”一阵沉默之后,就是积极的发言。李某说:“我是我们班里篮球技术最好的,哈哈。”刘某说:“我的三分球投得最准了。”任某说:“我的运球技术最好。”……听到学生如此自信地夸耀自己的篮球技术,我说道:“你们说的确实不错,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篮球技术还存在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足吗?”又是一阵沉默。我接着说:“对于你们的篮球技术缺陷,老师都有总结,下面分别发给每个人,请你们仔细琢磨,并改正自身的技术缺陷。”看到我的总结,学生再结合我录的视频,都非常信服,决心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结合游戏创设生活情境

每一位高中生在小时候都有自己喜欢的游戏,比如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学生生活中的小游戏融入篮球课堂教学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之后,我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有效地运用学生生活中的游戏创设了生活情境。

例如,为了训练学生的左手运球技术,我让学生右手滚铁环,左手运球。大家看到自己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被搬到了课堂之上,个个都跃跃欲试。几十分钟训练下来,虽然学生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但是仍然乐此不疲,他们的左手运球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学生下课的时候还跑过来和我说以后一定要多进行这样的训练,他们真的非常喜欢。听到学生这样说,我非常欣慰,看来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四、结语

在高中篮球课堂践行生活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在此就不过多论述。希望本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激起更多的高中体育教师参与该问题的研究当中,不断提高篮球课堂教学质量,激发高中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王维.探究学习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2] 刘玉林主编.现代篮球运动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 许培松.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0).(责任编辑 黄 晓)

第二篇:浅析高中政治课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析高中政治课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摘要】通过选用典型材料,创设特定教学情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成为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必须反复思考和斟酌的问题。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政治教学 情境创设 学生主体 教师引导 有效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政治学科有其独特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跟政治有关的生活案例、故事、时事新闻、报道、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就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等,从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选择情境教学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过程中走入了误区。为情境的创设而创设,表面上看起来情境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实际上却出现了情境偏离目标,情境激发不起学生兴趣等情况,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开展有效的情境教学,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总结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

一、情境创设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的采用应该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的创设完全取决于教材的内容、课堂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上,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旦采用情境教学以后,教师在创设过程中,就要准确把握好教材,把握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尤其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创设过程中,目标始终贯穿其中,而且与当前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紧密相联的。例如,在讲授哲学认识论中“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教学难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完成教学目标,可以通过情 境创设来实现。如播放一段央视《是真的吗》栏目关于“公牛是否会被红色物品激怒”的视频,这个问题颠覆了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的认识,学生感到好奇、有趣。通过观看视频,教师提出问题:视频中,关于“公牛是否会被红色物品激怒”这一观点,网友各执一词,真相小分队通过现场测试,最终得出结论:“公牛不会被红色物品激怒,而是因为人们的频繁动作激怒了它”。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从这样有趣而直观的视频中自然得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结论,从而就能够深刻地理解这一知识难点了。这样的新颖有趣而切合教学目标的情境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能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二、情境创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中具有自主性,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独立的去感知教材和学习教材,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学影响,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时,应该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及思维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教师在设计《投资理财的选择》时,可以设计不同的家庭理财方案,让学生在情境中结合课本的投资理财知识体验如何进行家庭理财。从学情上看,学生对各种的投资方式并不陌生,而且具备了一定的经济生活常识,在此背景下,可以创设生活中的理财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去更深入地分析各种投资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落实知识能力目标。而在课后,则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家庭投资理财的多种形式,设计一份“家庭投资理财计划书”。让3-5位同学通过自己组合成为一个模拟家庭来共同设计,计划书要融入家庭收入、成员需求以及风险与回报等方面内容。设计好以后各“家庭”派代表发言交流,从而进一步锻炼进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等。

学生在课堂中具有创新意识,有好奇心,富于幻想和联想,能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多方面、多角度的去解决问题,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如在讲授《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这一课时,结合教材知识,可设计如下问题:问1:现在天气渐热,如果让你为家里添置消暑电器,你会选择空调还是风扇?问2:面对众多 品牌的空调(或风扇),它们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你的最后选择?问3:你们为什么会考虑这些因素?问4:你们如何看待这位同学的这个消费行为?学生是消费者,但消费如何才能更科学合理,学生本人缺乏相应的经济生活方面的知识,认识上比较模糊,体现出来就是日常消费行为比较随意,计划性和自控性不高。通过探究,学生能明白:什么样的消费才是理智的消费,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提升消费质量。这样的问题设计,真实可信、积极有益,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主动探索发现,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创设应发挥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设情境教学的问题时,教师布置学生的任务一定要明确,并且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的时候,人数不能过多,一般四人一组,并要求小组分工明确,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例如,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授课过程中,在学生学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后,进一步提问:谁能说说怎么判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吗?对于这个问题,大多学生都没有概念,也害怕被抽问,而此时设置一些形象直观的情境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引入佛家经典故事《赌饼输家》,要求学生在听故事时同时思考四个小问题:问1,故事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主要矛盾有没有发生转化?问2,故事中的次要矛盾是什么?次要矛盾有没有发生转化?问3,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问4,请概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从前,有一对夫妇,一天,他们做了三个饼,每人吃了一个,还剩下一个,他们就拿来打赌,共同约定:“要吃这个饼,不得讲一句话。如果谁先讲话,就算输了,不得吃饼。”于是,夫妇两人都默不作声了。过了不多久一个贼进来偷东西,把所有值钱的物品都拿在手里,夫妇两人为了赌一个饼,都一声不响。那个贼看他们不作声,胆子更大了,就去侵犯那妇人,丈夫看到依旧不响,妇人急了,只得叫起来,对丈夫说:“你真太笨了,为了一个饼,就连贼来侮辱我,你都不响吗?”而丈夫拍手大笑说:“哈哈,你先开口,我赢了,饼归我吃了。”听到这事情的人,没有不取笑他们的。学生听后展开议论,回归问题,都比较容易地解决了前面的两个问题。借此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主次矛盾两者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即方法论意义)。这样,借助故事情境,把问题细化以后,学生任务就比较明确,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时候也就会更有针对性。所以,在情境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性;另外一方面,也要积极发挥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将学生的情感和注意力牢牢地控制在教学内容上,并不时地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调节和变化教学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

四、情境创设应与教材有效整合

新课程认为,教师应当成为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在钻研教材时,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的内容组织、教材的素材进行适当的“裁剪”,使教材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在创设情境教学过程中,如何与教材进行有效的组合,这是我们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实际上,教材中也有很多丰富的情境资源,这些情境资源通常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弃之不用很可惜。例如哲学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第一目题中就有一幅漫画“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应结合矛盾的相关知识点对漫画进行深挖,层层设疑,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可设计如下,问1:什么是矛盾呢?请同学们看漫画,假设穿黄衣服的叫“黄”,穿绿衣服的叫“绿”,请大家概括一下这幅漫画所表达的状态。——分析得出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问2:在漫画所示的统一体中,“黄”和“绿”有没有可能处于绳子的同一端呢?——分析得出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问3:漫画中的“黄”敢不敢不烧“绿”那头的绳子呢?——可见“黄”的存在以“绿”的存在为前提,这表明矛盾双方相互依赖。问4:那么,在这其中,你认为谁处于优势,谁处于劣势?这个优势或者劣势是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呢?——不一定,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问5:为什么优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劣势呢?——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相互渗透。通过对漫画情境的层层解剖,精心设置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形象地感知矛盾的属性以及矛盾双方的内在联系。由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就必须注重对现有教学内容、教学素材的深挖,把握好知识与教学素材的内在联系,确保创设情境的有效性,以达到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诱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切忌脱离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创设情境时要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究性的情境性问题,合理利用多种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 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中思考问题并能及时的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作为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要精心研究教材,深刻把握教材中的素材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做到情境创设与教材的有效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情境教学的应有之用,真正提高政治课的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http:// [4]吕秋影 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四种方法[M].[5]钱守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M].

第三篇: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化。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要求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导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时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课堂为学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新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像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石,它不容忽视,不容懈怠。但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的过程又显得那么枯燥乏味、古板无趣。如果在课堂中创设一些操作活动的情境,那么概念的学习就显得轻松活泼、易如反掌了。例如,在教学《相交于垂直》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交于垂直,现在要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老师想在家门口到对面的小河边修一条路,怎样修最省料、省工?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帮老师设计一条最佳路线。学生分小组动手画,画出多条路线后测量,最终发现垂直的线段最短,也是最省料、省工的路线。这样学生在刚才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到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上的所有连线中,垂直的线段最短。在教学中设置“画一画”的操作情境,既能强化学生首次感知的体验,又能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建构的基础上,激起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探索热情。

三、创设情境,巩固知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学中可以适当采用竞赛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乘、除运算,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实际练习中采用“找朋友”“夺宝藏”等方法进行。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通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

四、设情境,应用知识

小学生生性好奇、好动,数学科本身又是一门枯燥、抽象的课程,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多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总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课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教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等识和经验。创设有效情境在其间起着桥梁作用,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提升,拓展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杨振钟(1987.03-),男,汉族,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本科,二级,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第四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化。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这使每一位教师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利用这种情境来提高学习质量,是每个教师都迫不及待要探索的问题。关键词:创设情境、有效情境、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都离不开有效的创设情境,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以上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第五篇:在品德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

在品德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

枝江市董市镇董市小学 曾梅花

2011年夏,我来到武汉学习,虽然酷热难耐,但却使我受益悱浅,我觉得在品德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

1.创设主动探究的质疑情境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这样学生就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性的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教师还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教材中提出的“要谦让”这个道德观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达到了情通理达的效果。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2.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实践证明,品德课教育源于生活,活动化教学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采用活动化教学,能改变以知识为本,教师中心,灌输唯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过程统一起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做为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品德课以崭新的形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现代教学资源,利用课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领学生在校园内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我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在教“愉快的收获”这个单元时,我组织学生开了一个丰收会,让学生展示一学期来的学习成果,教育学生积极向上,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4、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你好,祖国妈妈”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爱家乡、爱祖国;要求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我布置学生与爸爸妈妈一起,通过上网、看报、走出家门等方式,了解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升华爱国情怀。

5、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班主任兼品德教师,我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献出我们的爱”这个单元教育学生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要求学生诚实友爱,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品德与生活教学,我还积极使用现代远程教学资源,播放课件,使学生课堂上的热情提高。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学生在活动中全面发展

曾梅花

教学形式活动化是新理念下思想品德课的亮点,它要求老师将教学目标融于不同的活动细节之中,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我探究,让学生在参与和感性中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因此,活动化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主体性,强化学生参与活动。

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认识和情感体验。三是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学活动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其目的都是要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华,而教师只是活动的指导者。

强化学生参与活动的全面性。

全面性是增强实效性的基础。这里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中去,得到 “ 为人生打基础或作准备的教育 ”。然而教师在组织活动中都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总有一些学生因为自身性格、兴趣爱好而不愿意参与,甚至逃避活动。因此,全面性是学生参与活动的一个 “ 量 ” 的保证。这里所说的 “ 量 ” 不是说每一次活动必须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而是要求教师认真了解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充分协调、创设大量合适的情境,努力让每个学生有机会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二是学生素质在活动中应得到综合发展,包括 “ 认知过程 ” 的教育、也包括 “ 情感过程 ” 的熏陶和冶炼。全面性更主要是学生参与活动的一个 “ 质 ” 的体现,即学生能在不同的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得到和谐的发展,只有全身心投入的参与才有其真正的意义。

突出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科学性。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课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会与时俱进,多种多样,然而针对某一具体教学目标,采用何种科学合理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仍然有其基本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我理解为:首先,活动的内容要生活化。生活化就是活动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活动的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就近。如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访问,就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等,都是活动内容生活化的体现。这样的活动,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深刻的体验,潜移默化地使其生活经验和思想品德得以升华、内化。其次,活动形式的选择要有效。即符合教学实际,能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走过场,摆花架子。

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教师精心选择科学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全面发展,就能够增强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班会《说说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教学案例

曾梅花

学习目标

1.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2.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课前准备

1.选定凝聚着父母之爱和回报父母之爱的照片、录像、玩具或小礼品等。2.准备为回报父母之爱而做的礼品。教学过程

一、拓展思路,激发习作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刚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感人的事例我们终生也不会忘记。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先自己想一想写什么。

2.自由发言,互相启发,拓展思路: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事,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他感人的事。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

二、鼓励有个性的表达

1.我们这篇习作的第一读者将是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理解并铭记他们的爱呢?让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

2.各组说一说你们讨论的写法有几种(如,写信,给自己的习作绘制插图,附上照片,在习作前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等)。明确: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把感人的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爸爸妈妈一定会将我们的习作当做最好的礼品。

三、进行习作,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教师对部分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四、延伸课外

1.同学们,我相信我们的每一篇习作都表达了我们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就让我们把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献给爸爸妈妈。回家后,请读给父母听。

2.让爸爸妈妈对你写的内容提出意见,我们认真改一改,再请他们在我们的习作后写上批语,做上“星级评价”。

《珍惜粮食》教学案例

一、学情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模式使得现在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稼穑之辛苦,再加上有些家长勤俭观念淡薄,缺乏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意识。因此,现在孩子浪费粮食的现象日益严重:教室垃圾筐里躺着只咬了一口的面包;食堂餐桌下撒了一地的米饭„„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现象为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通过开展珍惜粮食的活动来启迪学生感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农民、珍惜劳动果实的情感;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已刻不容缓。

二、案例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在教学《珍惜粮食》这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与粮食有关的一些资料(如浪费粮食的现象、粮食怎么来的„„),并做好适当的记录,然后请学生把收集到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油然而生——珍惜粮食的必要性。下面是我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师:“浪费粮食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课前,同学们都对自己身边浪费粮食的情况作了调查,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小组内交流调查情况,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汇报。

生1:我和家人每次去饭店都可以看到餐桌上严重浪费粮食的“惨局”。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感觉?

生2:那次春游,我发现同学浪费粮食很严重,吃不完的就扔到垃圾桶里,好可惜!

生3:我也曾做过浪费粮食的事,有时看到妈妈煮的饭好吃我就盛得很多,但每次吃不到一半我撑不下去,于是我就其余的倒掉。以后我不再贪吃,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做到不浪费。

师:你不仅发现自己的错误,还能勇敢地承认,真是个好孩子!

学生们汇报自己发现和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到的种种浪费粮食的现象。师:同学们调查得真不错!那你觉得这种浪费粮食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生1:不对,因为课前我通过收集有关资料知道了粮食是农民伯伯、阿姨们辛辛苦苦劳动的成果,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

生2:我也认为不对,我通过调查知道灾区的人民在煎受着饥饿的痛苦。我们不要浪费粮食,把节约下来的粮食捐给灾区人民。

生3:我也认为不对,我通过调查知道了粮食对我们的身体发育有很大的作用,如果不好好吃饭,我们就长不高,也长不好,所以我们不能浪费粮食。

师:同学们真能干!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粮食的知识,能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吗?

生1:我爷爷是个老农民,我从他那了解到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农民伯伯、阿姨都非常辛苦,要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去翻地、打垄、播种、浇水、锄草、除害虫、收割、晾晒、脱粒,有了这样辛苦的劳动,才能产出粮食。

生2:我在妈妈的帮助下,从知道我爱吃的面包、蛋糕、还有面条都是面粉加工而成,而面粉是由一种粮食小麦加工而成的。从而我了解到粮食的生产过程是一个烦琐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粮食。

三、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就是要为儿童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以其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

1、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

教材是课程和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同时,这个过程引导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2、引导儿童以主体的身份关注、实践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品德与生活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引导儿童重视、关注、观察、感受、体验、反思、提高和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不应该让儿童成为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模仿者,而应该引导儿童“过他自己的生活”,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和创造者。

3、关注儿童当下、即刻的真实生活

新教材较好地注意到选取儿童当前正在进行的“生活事件”作为范例,在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关注儿童当下、即刻的真实生活,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意义牵涉”、“利益”关联的关系,一方面使儿童面对教材“生活”产生情感的触动,使教材对于儿童而言是“价值有涉”的,另一方面,引导儿童对当前的真实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反省、体验,并最终走向更好的生活实践。

课堂生活只是儿童整体生活的一个部分,课堂和学校里的资源也只是课程和教育资源的一个部分。因此,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使游戏、电视和网络,使教师、家长、公众以及儿童自己都成为品德教育者。总之,使儿童的全部生活和儿童生活周围中的一切事、所有人都成为教育资源和教育者。

让微笑洋溢在每一个孩子脸上

曾梅花

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老师说:“学校班集体是将学生载向远大前程的渡船;是培养学生生命幼苗在合适的阳光、土壤、肥料、水份中长大的园地;是学生走向各个不同岗位的实习场所,实习小社会;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培训基地。”魏老师的这段话明确地告诉了我们: “阳光普照”、“张扬个性”、“独立自我”,让每个孩子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所以在班集体建设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

一、合作,为自我发展奠基础。

班集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依托,是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班集体可通过促进其成员之间平衡、互助、合作的交往,增强对他人的感知、认识与理解,学会遵守必要的社会规范,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成熟过程。

1、设置多样竞争组。小组是班集体组织机构中最基本、最活跃的组织形式。这个学期开学初,我把班级28个同学分成七组,每一组内都包含行为规范较弱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使各组的竞争力量相对均衡。然后,由他们自主讨论谁是该组的大组长,再合作讨论为自己的小组命名,有“雏鹰展翅队”、“旋风冲锋队”“文明小队”等。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我提出了以下评比要求.根据我提出的要求,各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奋斗目标,使每个成员在小组中当家作主,学会自治。

2、创建学习共同体。教学活动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班集体的建设不但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而且应将教学视作班集体建设的成长点,为此,在班集体建设中我积极培养有效的学习集体,即学习共同体,以达到营造合作创新的学习文化之目的。在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中通过组织大量有效的共同学习活动,拓展教学中人际互动的空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形成鼓励创新与实践的新型学习文化。同时,我发挥学习委员的作用,由她组织班内的学生创建学习拉拉手伙伴。通过学习合作组合作,互帮互助,使小组各成员都能有所提高,从而增强平衡、互助的观念。

二、设岗,为自我发展培沃土。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权力至高无上,班内一切事务都由教师说了算,其中班干部的任免也不例外,班干部的人选总局限于那么几个学生,而大多数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和执行者,他们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由于长期受到压抑,个性特长便难以得到发展,从而也使班级工作呆板,班集体活动缺乏生气。为改变这种状况,我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班集体的管理工作。

1、人人有服务岗位。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才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我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把班级内的各种管理职能分解为28个具体明确的岗位,从电灯的开关、窗帘的拉放、饮水器的管理、课桌的检查等等细小环节入手,把原本班主任自己应该动手的琐碎事项都交于每一个学生。当然,在岗位按排时,我不强制安排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竞争上岗,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管理中找到了自己满意的位置,做到“人人有岗位”。学生在发挥自己的作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在班级中,获得了有利的地位,从而激发其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设立值日班主任岗位。在班委干部全面抓班级工作的同时,我还设立了小小班主任轮值的岗位,按照座位顺序每天由1名学生轮流学当值日班主任,负责抓当天班内事务,如检查课前准备工作、两操的监控督促、室内及保管区的清洁卫生工作督查等,同时做好有关情况的记录。每周五由班主任向大家公布一周记录所反映的情况、且作出相应的奖罚。这样使每个学生既规范了自身行为,又培养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第一轮值岗的基础上,选出能干的同学担任第二轮值日班主任,以此类推。

3、定期变换管理角色。单一的社会角色,固定化的管理者式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极易束缚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造成了学生发展上的不公平现象。在实施建立多样化小组和“人人有岗位”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往往处于被管理地位,他们选择岗位也常不受集体重视。发现这种情况以后,我在上述基础上实施了角色动态分配制,即采用轮换,轮值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班集体不同层次的管理,角色动态制主要体现在:中队干部能上能下,每月选拔一次;小队组长定期轮换,至少一月一次,并根据班级实际设置多种管理角色。实践证明,实行角色动态分配制有助于学生从管理角色的变换中学会自我管理,增强主体自我调整能力。

三、活动,为自我发展搭舞台。

每个班级都是由个性化的学生组成的群体,传统的班级活动是把学生禁锢在围墙以内,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他们毫无机会施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而良好的班级氛围,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此在班集体建设中,我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让他们各展其能。

1、积极参加校各项主题活动。主题教育是学校的传统活动。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无论什么竞赛活动,先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竞赛,再选出优秀的人员或作品参加高一层次的比赛,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公平竞争参加各种比赛,一次次的锻炼,学生们的各种才能得到了发展,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问、好动。”在班队活动中,我们开展了“金点子”“头脑运动会”“畅想未来”等主题队会,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等内容,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当今社会信息;结合语文课内容,开展“诗歌朗诵会”、“一分钟演讲”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口才演讲能力;同时我还把学生领出校外走向大自然,让他们到社区进行环保调查,在家庭作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采访活动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吸引了学生,慢慢地学生们由乐趣变成了兴趣,能主动地参与进去。

当然,在每一项成绩取得的时候,我都不忘给学生及时表扬。在我班每位同学的课桌上都贴着一张纸,标题是“今天我得到表扬了吗?”既方便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点滴进步和荣誉,也能提醒学生要积极争做一名上进的同学。每当学生得在活动中和学习中得到一次表扬都划正字记录,满十个正了就可以在后墙上的奖状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这地,而是一片已经萌生着美好思想道德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们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已有缺点的杂草。”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是唯一的这一个,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群体的发展也不是统一化的一个样式。在班集体建设这张大舞台上,我们要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由基础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使学生的生命幼苗蓬勃向上,使他们的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

本人承担了四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下载试论如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如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浅析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已经习惯把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直接地灌给学生,而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枯燥单调使得体育教学活动很难成为......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思维情境(汇编)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思维情境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思维是健康人大脑所具有的基本技能,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获取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思维活......

    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朱义兵,体育学院 摘 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体育课中适当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体育兴趣,让体育教学充满活力,培养学......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赵 佩(河南省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学)摘 要: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

    英语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英语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摘 要 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老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需求,努力创设、恰当真实且生动有趣的语......

    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英语课堂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了对解决后进生的英语学习问题。提出了目前这些学生所面临的各种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沉重的学习压力和他们较重的心理负担,在......

    浅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模版]

    “浅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十一五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滕志林 关键词:十一五、教学情境研究、课题管理、成果。 摘 要:本文介绍了学校开展十一五扬州市规划课题“浅谈如何创设教......

    立足生活实际 创设教学情境

    立足生活实际 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感受颇多。通过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