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武术课论文
武术精神之我见
从小学到高中,我并未真正接触过武术,对武术的印象停留在影视上精彩纷呈的打斗场面上,甚至一直把古装剧的武打、点穴看成是武术。上大学后,我因为机缘巧合地加入武协,并选修了武术通选课,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武术的基本知识,这才有了我对“武术”这概念的正本清源。
有许多人曾问我:“你在武协学到了什么?是不是能和人对打了?”我总会感到一丝被人不理解的失落。在武协的一年里,由于刚入门,所学的是基本功和一两套套路,我也知道套路与实战不同,套路更多地侧重于锻炼锻炼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等,实战侧重于防守和攻击。用不大中听的话说,套路有点像花架子。但他们不知道,武术教给人的不一定是打架的技能,它更多的是传递一种精神。
日复一日的基本功训练是有些枯燥的,它需要长久坚持,这期间会有动摇的念头,练得不好领略不到位时总忍不住想这样牺牲时间是否值得。最终挺过来时,不经意地发现自己成长了许多,开始懂得为一件事全心付出的感觉。这正对应了武术的精神之一------精进。古人云:“非恒无以学成”;谚语讲:“有志者事竟成”;达到目标的奥妙,其中之一就是精进的精神。南校队长在这点上给我很大触动,晓敏师姐和琳森师兄作为新生加入武协时,凭着对武术的热爱和努力练好武术的信念,他俩除每天基本功的训练外,还不怕筋骨疼痛硬是掌握了本不是大一新生所学的武术内容。的确,一个真正的习武之人是刻苦奋进的。冬炼三九,夏练三伏,精益求精。若偷懒一日,功夫便荒废一日。不仅是武术,一个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也应如此。真正的高手往往闭门修炼,待到功成之日,往往惊艳世人。而世人不知的是,那些夹杂着辛酸和孤独的日子是如何的难熬。坚持、精进,是每个人面对人生应有的姿态。武术告诉我:高楼都是砖瓦建成的,别急功近利想一步登天,不要厌烦基本功的训练,坚持下去,如此才可有潇洒的“武姿”。
师兄总跟我们说:“练武要具备有武德”。我曾粗略了解过武术的发展史。从武术发展史上看,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很深。受儒道精神的影响,内外兼修、神武兼备、注重武德历来成为武术文化的第一要义。习武的真正目的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受影视节目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武术只是打打杀杀的的技能。这种打打杀杀其实是武术最低级的应用形式。《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样,武术的最高境界便是“无招胜有招”。曾有幸观看已毕业的师兄打太极,初时我把太极和老人操混淆了,以为太极是极易学而无所用的一门武术,当我看到师兄站定,气定神闲地使出太极招式时,我被彻底征服了。太极招式刚柔并济,虚实相生,讲究平衡,看似不动,实则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得不说,那种气定神闲超脱于世外的气质,让我想到道家“天人合一”、“以静制动”的思想主张。推而广之,生活中不乏不顺心之事,也可如打太极般,先稳住身心,顺应其势,找突破口借力打力,如太极般进退自如。
惭愧的是,我仍然是武术的门外汉,在武术这个博大精深的传统体育项目前仅能谈谈自己零星的感想。庆幸还能在大学接触武术认识武术,并在武协中重新发现自己。武术内在精神的传承是其千年来延续不绝的原因之一。我想,也许在以后的以后,我已经忘记大学所学的许多招式了,但我仍会记得武协带给我的感动以及武术教给我的精神品质。
第二篇:大学体育期末论文-武术
武,止戈为武;术,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2]
武术,停止(止)战斗(戈)的技术。拥有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实力,通过武化流传,是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
武术,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打斗等手法、来达到停止战斗的目的、的技术。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武术,均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2]
有人对武理解成“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是一种误解,其产生谬误处是对“止”的认识上:以趾为动。对武的理解便误解成“举戈而动”而非“止戈为武”的原意了。“止”字,是“一只脚(趾)”的意思,是“步”字的前一只脚,后面的一只脚不再踏上来、停止前行的意思。[1]
武术,是修习一门制止侵袭的高度自保技术,它在切实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防卫健身,精进卓越,快乐通融。
。武术基本功是初学者的入门功夫,更是武术教学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可使身体各部位都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并能较快地发展武术运动的专项身体素质,为学习拳术和器械套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因为中国武术内容丰富,拳种流派众多,各门各派基本功的练习方法也不尽相同。
武术基本功列表(96)
一、手型、手法(7)
(一)手型
(1)拳(2)掌(3)勾
(二)手法
(1)冲拳(2)架拳(3)推掌(4)亮掌
二、步型、步法(10)
(一)步型
(1)弓步(2)马步(3)虚步(4)仆步(5)歇步(6)丁步
(二)步法(1)插步(2)击步(3)垫步(4)盖步
三、肩 功(8)
(一)压 肩、吊 肩、过 肩
(二)臂绕环
1、单臂绕环
2、双臂绕环((1)前后绕环(2)左右绕环(3)交叉绕环)
(三)仆步抡拍
四、腿 功(21)(-)压 腿
(1)正压腿(2)侧压腿(3)后压腿(4)仆步压腿(5)压髋
(二)搬 腿
(1)正搬(2)侧搬(3)后搬
(三)劈腿
(1)竖叉(2)横叉
(四)直摆性腿法
(1)正踢腿(2)斜踢腿(3)侧踢腿(4)外摆腿(5)里合腿(6)单拍脚
(五)屈伸性腿法
(1)弹腿(2)蹬腿(3)侧踹腿
(六)扫转性腿法
(1)伏地后扫腿(2)前扫腿
五、腰 功(5)
(一)前俯(二)后甩(三)涮腰(四)翻腰
(五)下腰
六、腾空类动作(4)
(一)大跃步前穿(二)腾空飞脚(三)旋风脚(四)、腾空摆莲
七、平衡类动作(7)
(一)提膝平衡
(二)望月平衡
(三)扣腿平衡(四)盘腿平衡
(五)探海平衡
(六)燕式平衡
(七)仰身平衡
八、跌扑翻滚练习(18)
(一)跌扑
(1)栽碑(2)扑虎(3)滑步侧跌(4)盘腿踹(5)扶地后倒
(二)滚翻
(1)抢背(2)后翻滚(3)鱼跃前滚翻
(三)手翻
(1)前手翻(2)后手翻(3)侧手翻(4)踺子
(四)空翻
(1)侧空翻(2)旋子(3)前空翻(4)后空翻
(五)地趟
(1)鲤鱼打挺(2)乌龙绞柱
九、基本辅助性训练(10)
(一)每日必练
(1)俯卧撑(2)屈身提膝跳(3)仰卧起坐(4)倒立(头手倒立、肩肘倒立、双手倒立)
(二)选练
(1)蛙跳(2)矮子步(3)展身跳(4)燕双飞(5)腾空勾手推掌(6)弓步拧身跳 十、五 步 拳(6)
弓步冲拳-弹腿冲拳-马步架打-歇步盖冲拳-提膝仆步穿掌一虚步挑掌 武术的运动特点和分类
(一)武术的运动特点:
(1)既有搏斗运动,更有套路运动:
中国武术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既有相击形式的搏斗运动,更有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这是其他民族和国家所没有或少有的。(2)具有攻防技击性:
(3)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
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
(4)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运动不仅锻炼价值高,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拳术和器械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它可以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来进行锻炼,这给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因此,武术运动有着广泛的适应性。
(二)武术的分类
武术的分类,素有不同方法,武术发展至今,内容极为丰富,流派之多不胜枚举,一般人习惯的有武当派、少林派、峨媚派、太极拳、八封掌、形意拳、南拳等。如果抛开这些门派,按照中国武术研究院所编的《武术之光》的分法,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如腿功、腰功、肩功、椿功和各种单势练习,它们既是套路运动和对抗运动的基础,又可长期单独练习。第二类是套路运动,这是目的武术的主要内容。套路运动足按照一定的规樟祁要求把许多动作编成成套来练习。套路运动分为四个部分:
1.拳术:包括长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八极拳,通臂拳、劈挂拳、戳脚、翻子拳、象形拳、地躺拳等百余种拳术。
2.器械:包括短器械,如刀、剑等;长器械.如棍、枪等;双器械,如双刀、双剑等;软器械,如九节鞭、三节棍等。
3.对练: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和徒于与器械对练。如对拳、对擒拿、单刀对枪、空手夺刀等。
4.集体项目:各种六人或六人以上的徒手或持器械的集体演练。如集体基本功、集体剑、集体鞭等。
第三类是对抗项目。对抗项目是两人互为对手,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武术中的攻防方法进行实战性的搏斗运动。如散手、推手、短兵、长兵等。
第三篇:武术论文
农村小学武术操开展之我见
如东乡中心小学 程念枫
武术是我国文化国粹,传统体育的是在中华民族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宝贵文化财富。武术操是将武术动作与体操节拍相结合的练习方式、动作简单易学,适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武术操的练习过程中,武术文化的渗透对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对儿童少年在身体姿态控制、动作技能发展、增强身体素质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将武术操在我校开展,既有对学生身体锻炼与发展有积极作用,也具有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文化内涵、传承我国武术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意义,同时也是力图打造我校特色的一项举措。现将我在武术操开展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积极性和兴趣
武术操秉承了传统武术的特点,挖掘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动作,加上音乐节奏的配合,其动作舒展大方、造型优美,经常教学和练习,培养了学生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另外,武术操中有许多蹲蹦跳跃、进退攻防的动作,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培养了对传统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改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农村小学体育课基本以放羊式为主,这其中原因甚多:师资、场地、器材是主要原因。武术操练习方式、动作简单易学,一般的老师都能学习之后再进行教学;武术操它对练习场地、服装等物质条件的要求远远低于其他体育项目,不受环境条件限制。因此,学校应该发展各种有利于开展武术操教材教法的创新思想和实践经验,使武术操在小学更好的得到开展,从而结束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对打造学校体育特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武术操教学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武术操特别强调站的姿态,要求抬头、挺胸、塌腰、收腹,这样有利于儿童的脊柱及其周围的肌肉发展平衡,使骨骼健康发育。另外,老师们在教授武术的过程中,渗透中华武学一些武德思想,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注重心、神、意、气与动作的协调配合等等,使大部分学生对武术都很感兴趣,满足了学生强身健体的需要,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欲,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养成与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可见,武术操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武术操不仅对儿童生理、心理有明显的提高作用,更重要的是对武术文化建设以及对民族精神培养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致力于武术操的大力开展。
第四篇:武术论文
武术心得与体会
短短的一个学期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过去了。这个学期的体育课应该是大学以来最能吸引我的课堂。经过这个学期的基本武术的学习,我感触颇多。
首先我感到武术是一门博大精神的学问,它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电影中的拳打脚踢,也不仅仅是我们印象中的嵩山少林绝技,它更是一种科学的动作攻防技术和人体动作的艺术体现,它更是一种融入人文情感和鲜明个性风范的实用学科。
其次通过学习武术我对学武术的动机的认识发生了许多改变并逐渐成熟。对于同学们的学武原因,有的人说是为了锻炼身体,有的人说是为了以武交流会友,有的人说是因为感觉武术好看,有的人认为武术用来自我保护。当然,这些理由和动机都是有客观道理和现实依据的。包括我一开始也只是单纯的因为喜欢所以才去学习,但是现在随着我们对武术学习过程的进一步了解才发现其实武术的学习并不会仅仅用于我们的强身健体或者自我保护那么简单。我认为武术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丰富人文底蕴的过程,我们这些大学生都是地道的书生意气,很少有人会把人文底蕴联想到武术上来,更或许提到武术我们想到的也只有武打。事实上人文的精神是包含两个方面的,一个是文,另一个就是武。我们把文武兼备的人称为全才。然而我们都只是注重了文化的修养而忽略了武艺的培养。武术的学习弥补了我们单方面学习文化知识的不足。另外,武术的学习是一个以武术的形式培养个人品行修养的良好方法。现代社会不提倡武力解决问题,事实上,武术是武力的一个使用形式,但是武术并不注重以武力征服别人。至高的武术境界是在武术的形式下的以柔克刚、以德服武、以防为攻的人性化的、富有品质的个人与武术的结合。中华武术文化其涵盖面很广,包括武术行为的指导思想、哲学意识、理学原理、行为美感、意念体系、套路径略、服装器械、武艺门派等等,把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反映得既集中又深刻、既本质又表象,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反映,又具有武术本身独特的个性涵含。所以说,武术文化的涵义就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武术动作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动作,就在于这些动作(或符号)有自己的特殊定 向和性质,也就是说,武术动作是发挥自我体力和技术优势的战斗动作,是攻击和防卫的统一体。由此可见,武术文化是人体动作的文化,在千变万化的人体动作中,反映出人的思想、道德、意念、方式、手段、美感、机器与文明程度,是人体动作的宝库,是人体动作的高度完善、潜能发挥的最优方式,功能渗透到人体的诸多方面,可以说是人体文化之最。中华武术文化处处体现出东方人的哲学、宗教和思想观念。武术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结合的东方文化最好的典型之一。
有一种运动能使你身体协调、心平气和,那就是武术。武术是一种神奇的运动。它能使我们认识许多“朋友”,让我们与新“朋友”交谈。能使我们身体健康。我有时又觉得练武术很累。因为练不好就得继续练,一练就是好几遍,但一直在心中念着“坚持就会成功”。柔韧是武术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柔韧
对于某些同学来说很简单,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却比登天还难,因为它需要坚强的毅力。我们每天都要练习,虽然当时感觉好累、好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看见自己和同学们都有进步了,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说:“坚持就是胜利。”最后,我还要对我们的武术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虽然我们学习武术的时间不是很长,学习武术的基础不是很好,学习武术的场地也不是特别理想,但在您不悔的教导下我们还是能够很认真和很成功的完成了武术的学习,最主要的是您能够使我们热爱上武术,让我们对武术产生兴趣,这是我最感谢您的地方,而对于论文所要求的什么对这个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我觉得就没什么要提的了,因为我对于这门课程是感到很满意的,唯一的建议我想就是继续发扬这一传统吧!
第五篇:武术散手结课论文
武术散手课程总结
一学期的武术散手结束了,没有想象中的累,虽然下午饿的时间会更提前。这短时期的学习也许并不能让我真的会打了,但是摆上这个架势还是能唬人的,就像张老师说的,一看到别人也摆出这种架势,就知道是内行人了。
每节课练这个散手下来后,腰、腿、胳臂都会发酸,不过自己还是很开心,能够体会到付出努力后的成就感。我不是做的最好的,动作力度不够幅度不够,姿势可能也不标准,与同一寝的另一同学相比相差甚远。不过,学习的过程很轻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深以为当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的时候,当学习是由着兴趣驱动的时候,这才达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
大学里一周一节体育课的锻炼并不够。相比在中学时,一周两节体育课,每天还做广播体操的锻炼强度差远了。上了大学,就曾听说我们的体质会越来越差,检验标准就是体能测试结果。生命在于运动,有时看到操场上跑步的人群,看到他们运动的热情,我会很钦佩他们。有一段时间,我也曾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在图书馆学习到闭馆后,在操场上跑上几圈。在昏暗的灯光下,身边的脚步声、呼吸声此起彼伏,一切都静谧下来,只有脚下的路和自己与自己心里的对话。平时,自己很难给自己留下时间思考,或者说不舍得把时间分配给自己。生活太忙碌,留一点闲暇时间都觉得奢侈,可时间没留给自己却也在无所谓的事情中浪费。而在跑步时,才会想想自己的境况,才会想想自己的目标。运动确实是一件好事情。
生命就是要动静结合。体育运动不管有没有体育课我都要继续下去,把运动养成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