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咨询师案例问答题规律总结
案例问答题规律总结
2012年5月
1、本案例中,求助者出现了哪些认知上的错误?
2、本案例中,最恰当的近期咨询目标是什么?
3、该求助者比较内向,若在咨询中出现内向型沉默应如何处理?
4、对求助者表达真诚应注意什么?
考题新思路与新特点分析:
1、二级题型出现在三级考试。所谓二级题型,指理论联系实际的考题,如第1问和第2问。这种考题谁都可以回答,但都难答全,有赖于平日基本功。
2、模糊诊断。第一次没有考诊断,说明实用派考虑到诊断困难的真实情形,所以避重就轻。
3、咨询心理学成为绝对重点。
11年11月
1、理性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
2、如何处理阻抗?
11年5月
1、如何对求助者的心理冲突进行评定?
2、如何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简述合理情绪疗法中合理信念与不合理信念的区别? 10年11月
1、本案例恰当的近期和远期咨询目标是什么?
2、如果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请按照ABC理论,分析一下该求助者的ABC各是什么?
3、如果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请说出修通阶段可以使用的两种技术是什么?
10年5月
1、咨询师怎样与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内容包括哪些?
2、咨询时怎样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合理情绪疗法修通技术的内容? 09年11月
1、阻抗的表现形式?
2、心理咨询各种方法有效的的共同因素? 09年5月 1摄入性谈话时应注意哪些内容?
2、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原理和过程。
3、转介时应注意什么?
08年11月
1、如何表达共情?
2、阳性强化法过程及注意事项? 08年5月
1、如何表达共情?
2、咨询效果评估的维度和指标? 07年11月
1、不恰当的提问方式?
2、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
3、阳性强化法的原理及工作程序? 07年5月
1、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及ABC?
2、简述合理情绪疗法的过程?
3、面质技术的注意事项?
总结:10次国考中——
合理情绪疗法 6次 :11年11月,11年5月,10年11月,10年5月,09年5月,07年5月
阳性强化法 2次:08年11月,07年11月 共情 2次:08年11月,08年5月
如何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2次:10年5月,11年5月 阻抗 2次:11年11月,09年11月 如何对求助者的心理冲突进行评定 1次:11年5月近期和远期咨询目标 1次:10年11月 咨询方案的内容 1次:10年5月
咨询方法有效共同因素 1次:09年11月 摄入性谈话注意事项 1次:09年5月 转介注意事项: 1次:09年5月 咨询效果评估指标 1次:08年5月 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 1次:07年11月 不恰当的提问方式 1次:07年11月 面质技术注意事项 1次:07年5月
附加主题(重点提防): 初诊接待注意事项
摄入性会谈确定会谈内容和范围所依据的参照点 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不恰当提问带来的消极影响
尊重、热情、真诚、积极关注的注意事项 咨询关系匹配求助者所具备的条件 倾听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心理咨询师对咨询目标存在的错误观念 面质适用的矛盾
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 需要咨询师保密的内容 保密例外情况
遵守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对依赖的处理
结束咨询关系时咨询师应遵循的原则
简答题答案
一、合理情绪疗法(略)
二、阳性强化法
(一)基本原理:阳性强化法属于行为疗法,基本原理是操作条件反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再被它的结果所强化。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阳性强化法,(二)工作程序:
1、明确目标行为;
2、监控目标行为;
3、设计干预方案,明确阳性强化物;
4、实施强化;
5、追踪评估。
(三)阳性强化法使用注意事项:
1、目标行为单一具体;如果有多个行为要改变,需要一个一个地进行,不可同时进行。
2、阳性强化应该适时、适当,应该在目标行为出现时进行,不可提前或错后。对目标行为的强化也要强度适当。
3、随时间进程,强化物可以由物质刺激变为精神奖励,待目标行为固化为习惯后,最终可以撤销强化物。
(三)行为矫正的四种常用方法:
1、增强法。
2、惩罚法。
3、消退法。
4、代币管制法。
(四)建立新行为的常用技术:
1、行为塑造技术。
2、行为渐隐技术。
三、共情
正确理解和使用共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咨询师的共情不是要求必须有与求助者相似的经历感受,而是能设身处地地理解。3 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情绪反应强烈的比情绪稳定的,表达混乱的比表达清楚的,需要理解愿望强的比理解愿望一般的,应给予前者更多的共情。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共情应适度。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在角色上可以把自己当作求助者,但要善于把握咨询师-求助者的角色转换。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8 咨询师应验证自己是否与求助者产生共情。
四、如何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咨询师要做到以下五点:
1、尊重。
2、热情。
3、真诚。
4、共情、5积极关注。
五、阻抗
(一)产生阻抗的原因?
1、阻抗来自成长中的痛苦。
(1)开始新行为的问题。(2)结束或消除旧的行为的问题。
2、阻抗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
(1)阻抗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填补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即求助者从中获益。
(2)阻抗的产生源于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来掩盖更深一层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3、阻力来自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
(1)阻抗来自求助者只是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意见的动机。(2)阻抗来自求助者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也无能为力的动机。
(3)阻抗来自求助者并无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
(二)应对阻抗的要点。
1、通过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来解除戒备心理。
2、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
3、以诚恳的态度帮助求助者正确地对待阻抗。
4、使用咨询技巧突破阻抗。
六、如何对求助者的心理冲突进行评定?
可按照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进行评定:
1、病程:不到3月为短程评1分;3月到1年评2分;一年以上评3分。
2、精神痛苦程度:可以主动设法摆脱1分,需借助外界2分,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帮忙也无济于事3分。
3、社会功能:轻微妨碍1分,显著下降2分,完全回避3分。
(2和3的评定至少要考虑三个月的情况,时间太短不可靠。)总分为3分,不够诊断为神经症;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总分不小于6分,神经症诊断成立。
七、近期和远期咨询目标
从大目标(终极目标)着眼,从小目标(具体目标)着手。所谓的大目标即终极目标,是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根据终极目标来确定具体目标,在实施具体目标时始终以终极目标为指导。
八、咨询方案的内容 咨询目标。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和义务。咨询的次数和时间安排。一般每周1-2次,一次60分钟左右。4 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5 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6 咨询的相关费用。7 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九、咨询方法有效共同因素
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和谐、信任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点;
2、求助者求治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
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
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
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
十、摄入性谈话注意事项
1.态度保持中性:不可暗示诱导以免丢失客观信息。2.提问避免失误:不能随便提问以转移求助者谈话。3.绝不讲题外话:除提问和引导语外,不讲题外话。4.扭转会谈内容:不以指责性语言阻止求助者谈话。5.不给绝对结论: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结论。6.诚恳结束会谈:不能生硬话语结束以免引起误解。
十一、转介注意事项
1、应当事先征求求助者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2、咨询师应该向求助者介绍新咨询师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其专业特长。
3、在转介时可向新咨询师详细介绍求助者的情况,提供自己的分析和看法,但不宜泄露求助者出于对自己的信任而提供的隐私。
4、如有必要,原咨询师可以和新咨询师交流,包括咨询情况,这属于职业交流,但一般不得干预新咨询师的咨询活动。
十二、咨询效果评估指标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2)求助者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
(3)求助者周围人士对求助者改善状况的评定,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4)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试结果的比较。(5)咨询师的观察与评定。
(6)求助者某些症状的改善程度。
十三、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 具体或量化的。2 可行。3 积极。4 双方可以接受。5 属于心理学范畴。6 可以评估。7 多层次统一。
十四、不恰当的提问方式
(1)为什么方式提问。(2)多重选择性问题。(3)多重问题。(4)修饰性反问。(5)责备性问题。(6)解释性问题。
十五、面质技术注意事项
1、要有事实根据;
2、避免个人发泄;
3、避免无情攻击;
4、要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
5、可用尝试性面质。
十六、初诊接待注意事项
1、避免紧张情绪;
2、语言表达做到吐字清楚,语速适中,避免使用方言。
3、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4、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5、咨询时的仪态做到不吸烟,不做多余的“下意识”动作。注意力集中。
十七、摄入性会谈确定会谈内容和范围所依据的参照点 1.根据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职内容。
2.根据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时观察到疑点。
3.根据心理测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根据上级咨询师下达的会谈目标。
5.确定会谈的内容与范围。
十八、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1、可接受: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兴趣
2、有效: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对求助得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对深入探索求助得的深层病因有意义;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3、积极: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
十九、不恰当提问会带来哪些消极影响?
1、造成求助者依赖。
2、责任转移。
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5、求助者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6、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二十、尊重、热情、真诚、积极关注各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恰当地表达尊重,需要理解以下几点: 1 尊重意味着无条件接纳。2 尊重意味着平等。3 尊重意味着礼貌。4 尊重意味着信任。5 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6 尊重意味着真诚。
(二)热情注意事项 在初诊接待阶段打好热情的基础。2 通过倾听和非言语行为表达热情。咨询中耐心、认真、不厌其烦,是热情的最好表达。4 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受到温暖。
(三)真诚注意事项 真诚不等于说实话。咨询师表达真诚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对求助者负责,有助于求助者成长。真诚不是自我发泄。3 真诚应实事求是。4 真诚应适度。真诚还体现在非言语交流上。6 表达真诚应考虑时间因素。7 真诚体现在咨询师的坦诚上。
(四)为了有效地使用积极关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积极关注就是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积极关注就是帮助求助者辩证、客观地看待自己。3 避免盲目乐观。4 反对过分消极。5 立足实事求是。
二十一、咨询关系匹配求助者所具备的条件
1、智力正常。
2、年龄适宜。
3、内容合适。
4、人格正常。
5、动机正确。
6、信任度高。
7、行动自觉。
8、匹配性好。二
十二、倾听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哪些?
1、急于下结论;
2、轻视求助者的问题;
3、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
4、作道德或正确性评判;
5、不恰当地运用咨询技巧,如询问过多、概述过多、不恰当的情感反应。二
十三、心理咨询师对咨询目标存在的错误观念有哪些?
1、认为咨询师应该保持完全中立的态度,不应该带有任何自己的价值观念。
2、认为咨询师应该给求助者灌输、传授一些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
3、有些咨询师把求助者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
4、有些咨询师把求助者能否适应环境作为咨询目标。
二十四、面质适用的矛盾有哪些?
1、言行不一致;
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
3、前后言语不一致;
4、咨访意见不一致。
二十五、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1)资料的搜集。(2)资料的分析。(3)综合评估。(4)诊断。(5)鉴别诊断。(6)咨询方案的制定。二
十六、需要咨询师保密的内容?
1、求助者暴露的内容;
2、咨询过程中与求助者的接触过程。二
十七、保密例外情况?
1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 2司法机关要求咨询师提供保密信息 3出现针对咨询师的法律或伦理诉讼 4法律规定的保密问题限制如虐童 5求助者可能自伤或伤人
6求助者患有危及生命的传染性疾病 二
十八、遵守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1 尊重求助者的自主性; 2 体现心理咨询师的诚信; 3 避免对求助者造成伤害; 4 使求助者获得安全感; 5 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二
十九、对依赖的处理?
1、咨询师务必向求助者讲清心理咨询的性质、发生效果的机制,使求助者对心理咨询有正确的认识,对咨询效果有理性的期待。
2、一旦出现依赖,咨询师应鼓励求助者自我探索,自己解决问题。
3、咨询师必须坚持正确的咨询理念,以促进求助者的心理成长为咨询的总目标,以促进求助者心理能力提高。
三
十、结束咨询关系时咨询师应遵循的原则?
1、清晰地认识到求助者的需要和想法。
2、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和想法。
3、对自己的离别体验,以及由离别体验所引起的内部反应有明确的意识。
4、应更加注意求助者的情感而不是观念,应鼓励求助者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体验。
5、真诚地与求助者共同体验自己对咨询经验的感受。
6、对咨询经验中的主要事件加以总结,并与目前的现状相联系。
7、对求助者已经取得的变化给予支持性鼓励。
8、让求助者坚持记录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
附答题模板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的模板
1、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原则,排除精神病(障碍)。
2、心理问题由现实刺激引起。
3、心理问题无泛化。
4、社会功能受到轻度损害,仅出现学习效率下降。
5、病程时间短,近两个月。
6、并非由躯体疾病所引起。诊断严重心理问题的模板
1、心理问题并非由躯体疾病引起
2、按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排除精神病性
3、求助者的心理冲突有现实意义,有道德性质,属常形冲突,排除神经症。在心理问题范畴内,根据以下表现,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1)现实刺激强度大(2)持续时间长:三个多月(3)社会功能受损(4)反应泛化
第二篇:2014心理咨询师三级问答题总结
对一般心理问题的鉴别诊断(及依据)
1、与躯体疾病鉴别:该求助者有**症状,(但历年体检正常)可以排除器质性病变基础;
2、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制力完整,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与**相关,由现实性刺激引发,与现实处境有关,没有变形的心理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仅局限在**上,没有出现泛化,且持续时间为**,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5、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特点是:由现实刺激引发,持续时间**,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轻微,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据此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但是,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刺激比较强烈,应该引起注意,避免快速泛化,演变成严重心理问题))
对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诊断(及依据)
1、与躯体疾病鉴别:该求助者有**症状,(但历年体检正常)可以排除器质性病变基础;
2、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制力完整,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与**相关,由现实性刺激引发,与现实处境有关,没有变形的心理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仅局限在**上,但已出现泛化,具体表现为**,且持续时间为**,因此无法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5、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特点是:由现实刺激引发,持续时间**,有一定程度的痛苦,社会功能轻度受损,但是负性情绪的反应对象已经泛化。
据此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对该求助者做出的诊断程序是什么?
1、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基础。
2、根据区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鉴别。
3、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
4、分析求助者的情绪是否泛化
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持续时间、心理、生理、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对求助者应该做哪些鉴别诊断?
1、器质性
2、精神病性
3、神经病性(4、严重心理问题)
5、与各类情绪症状相鉴别,虽有**症状,但非主导症状,程度较轻可排除**问题。
与症状相似的相比较:
1、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而且持续时间只有1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2.与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存在明显抑郁情绪,情绪低落,意向下降,兴趣下降,但皆因内心冲突引起,且程度不严重,也无自杀倾向和行为等症状,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
3、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虽然存在抑郁、焦虑、猜疑等症状,但时间持续短,内容未充分泛化,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且求助者的心理冲突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神经症的心理冲突的变形不同,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出现上述问题的的原因是:
1、生物原因:性别、年龄
2、社会原因:(1)存在负性生活事件。(2)人际关系。(3)家庭教育。(4)缺少社会支持系统。
3、心理原因:(1)存在明显认知错误。(2)被情绪所捆饶:焦虑、抑郁等。(3)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4)个性特征:性格较内向,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与该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要注意些什么?
态度必须保持中性。2.提问中避免失误。3.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转移该求助者的谈话内容。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在本案例中,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
1.求助者的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求助者的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求助者的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4.咨询师的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5.咨询师的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6.咨询师的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心理咨询师怎样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
2、正确的咨询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基础。
3、建立良好关系的途径与方法是:(1)尊重,尊重就是对求助者的现状、价值观、人格和权益的接纳、关注和爱护。
(2)热情,热情要体现咨询的全过程,对求助者初次来访要表达关切,适当的询问,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3)真诚,咨询师以真正的自我出现,要表里如一,真实可信的置身于求助者的关系之中,实事求是的表达真诚要对求助者负责,不厌其烦,咨询结束时要让求助者感到温暖。(4)共情,咨询时要设身处地的理解求助者,使求助者感到自己被理解接纳,从而促进双方的深入交流。(5)积极关注,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要给予积极的关注。与该求助者进行谈话时,对会谈内容的选择应把握什么原则? 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6.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在选择谈话内容时有一大禁忌,即不可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作为谈话和讨论的内容。7.会谈法的有效性,会谈法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咨询师是否能正确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怎样和该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
1.首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2.根据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按照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的、具体(量化)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接受的及多层次统一的等项内容逐一商定。3.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4.当求助者与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时,以求助者的意见为主。5.咨询师应对咨询目标进行整合。6.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7.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心理咨询师怎样就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咨询目标由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商定1.具体2.可行3.积极4.双方可以接受5.属于心理学性质6.可以评估7.多层次统一
咨询目标可以进行修改,但需双方重新商定。
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
1.造成依赖 2.责任转移。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5.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6.提问过多可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在咨询中应避免出现的不恰当的提问方式是什么?
1、避免提问“为什么”的问题。
2、避免多重选择性问题。
3、避免多重问题。
4、避免修饰性反问。
5、避免责备性问题。
6、避免解释性问题。
如何做到恰当地表达尊重?
(1)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2)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3)尊重意味着以礼相待。(4)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5)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6)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热情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求助者初次来访时恰当询问,表达关切。(2)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3)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4)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受到温暖。表达真诚时需注意什么?
(1)真诚不等于说实话。(2)真诚不是自我发泄。(3)真诚应实事求是。(4)真诚应适度。使用共情时应注意什么?
(1)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2)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4)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6)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使用积极关注时应注意什么?(1)避免盲目乐观。(2)反对过分消极。(3)立足实事求是。
请说出面质技术的定义和求助者的常见矛盾。
1、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
2、常见矛盾有:(1)言行不一(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 请说出面质技术的注意事项。
1、要有事实依据。
2、避免个人发泄。
3、避免无情攻击。
4、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
5、可用尝试性面质。
在本案例中,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1.促进该求助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等深入地了解。2.激励该求助者解除防卫、掩饰心理,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
3.促进该求助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言语与行动的统一。4.促进该求助者明确自己的资源,并善加利用。5.给该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将来有能力对他人或自己做面质。咨询师应收集求助者哪些方面的资料? 过去:1.该求助者是否做过心理测验,施测的项目及测验结果。
2、家族病史、精神病史、遗传病史。
3、心理咨询史。
4、该求助者的早年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
5、该求助者性欲的发展及性生活的相关情况。
6、该求助者以往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现在:
1、该求助者个性特征的特点。
2、该求助者婚姻家庭的资料,3、该求助者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4、个人价值观未来:该求助者对未来的希望。
临床资料整理归纳包括哪些方面。一般资料:(1)求助者的人口学资料。(2)求助者生活状况。(3)婚姻家庭。(4)工作记录。(5)社会交往。(6)娱乐活动。(7)自我描述。(8)求助者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
个人成长史资料:(1)婴幼儿期。(2)童年生活。(3)少年期生活(4)青年期(5)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使用心理测验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程序:(1)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同意。(2)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3)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必须重新进行会谈,而后再进行测评。注意事项:(1)不得乱用心理测验。(2)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
乱用心理测验的形式有几种?(1)目的不明确、依据不充分地随意使用。(2)单纯依赖心理测验结果,不对照临床表现,片面给出诊断和制定措施。(3)未查明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可靠性以及常模的时限便使用。(4)在诊断目的以外使用心理测验。(5)不按心理测验的程序要求和操作规定实施心理测验。(6)超出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功能,主观地对数据和结果进行解释。(7)使用盗版软件实施心理测验。(8)将直接翻译而未经修订的测验工具用于临床。
如果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量表?
(1)选择测评量表,应有指向性。(如求助者有明显焦虑情绪,可选用与情绪有关的量表。(2)为了确定非情景性症状的性质,应启用人格问卷,以便探索症状的人格因素。(3)为寻找早期原因,可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如SCL-90)。(4)为排除疾病而使用量表。(怀疑有精神疾病,可用MMPI;觉得智力有问题,可用智力量表;怀疑是神经系统疾病时,可选用神经心理学测评手段。)对该求助者可选用什么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
1.对该求助者可选用MMPI测验,用来了解其病理人格特征,也可以作为鉴别精神病的辅助依据2.对该求助者可选用EPQ测验,用来了解其行为倾向/人格特征。3.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CL-90测验,用来了解其临床症状以及严重程度。4.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AS测验,用来了解其焦虑情绪及严重程度。5.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DS测验,用来了解其抑郁情绪及严重程度。6.对该求助者可选用LES测验,用来了解其两年来是否有重大生活事件发生。7.对该求助者可选择韦氏智力测验,了解是否存在智力障碍。确定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关键点的原则。
(1)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2)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深入了解求助者时使用的思路是什么?
(1)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2)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3)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4)深入探讨求助者的深层原因。咨询师对咨询目标的错误观念有哪些?
(1)持完全中立的态度,不带有任何自己的价值观。(2)给求助者灌输、传授一些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3)把求助者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4)把求助者能否适应环境作为咨询目标。如何对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定性分析?
1.根据判断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可知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相对稳定,故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2.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可知本案例中求助者表现出强烈的求治愿望而主动求医。3.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可知本案例中求助者能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也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解决。
4、根据求助者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性为表现进行定性
针对该求助者的咨询,应怎样划分咨询阶段,并说出其主要内容。
1、诊断阶段:(1)建立咨询关系(2)进行心理诊断(3)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2、咨询阶段:帮助求助者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情绪或行为
3、巩固阶段:(1)布置家庭作业(2)商定下次咨询的主题和时间等(3)做好咨询的回顾总结(4)巩固咨询成果(5)做好追踪研究
怎样和该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
1.首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方案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2.按照咨询目标、原理与方法、评估、双方的责权利、时间与次数的安排、费用的估计及其他等项内容逐一商定。3.咨询方案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4.最终制定的咨询方案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5.咨询方案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咨询时与求助者商定的咨询方案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1、咨询目标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3、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6、咨询的费用
7、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咨询对象一般应具有的特征有哪些?1.智力正常
2、年龄适宜
3、内容合适
4、人格正常
5、动机正确
6、信任度高
7、行动自觉
8、匹配性好
对本案例进行效果评估,心理咨询师应该选择哪些维度或指标?咨询结果的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价。2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3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估。4求助者咨询前后的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5咨询师的评定。
结合本案例,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和方法如何把握? 1.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1)在开始1次或几次咨询后进行评估;(2)在咨询结束前评估;
(3)在咨询后追踪复查时评估。
2.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方法:(1)对照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评估;(2)根据该求助者自我报告进行评估;(3)根据该求助者家人、朋友、同事的报告进行评估;(4)根据该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的改变程度进行评估;
(5)根据咨询师对该求助者各方面的观察进行评估。
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使用多种方法,其有效性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点。
2、求助者求治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
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
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
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
心理咨询的效果通过何种机制起作用?
1、宣泄疏导求助者的情绪而缓解压力。
2、鼓励求助者倾诉内心痛苦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探询求助者的潜意识并使求助者领悟。
4、协助求助者改进认知结构,学会合理思维。
5、通过学习与训练建立积极、合理、有效的行为模式。
6、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障碍,促进自然复愈与成长。咨询效果不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1.没有激发求助者的积极资源2.求助者因故产生了阻抗3.咨询关系不和谐4.咨询的目标不切合实际5.咨询方法可能不当6.求助者可能因某种原因发生了移情
如果心理咨询师缺乏帮助这类求助者的经验,在转介时需注意什么?
1、咨询师如发现自己与该求助者不匹配时,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智地转介。
2、首先征求该求助者的意见,向其说明转介的原因或理由。
3、向该助者介绍新咨询师的有关情况。
4、向新咨询师介绍该求助者的情况,但不应透露隐私情况。
5、一般不干预新咨询师的活动。
6、不能在该求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的方法、为人等进行评论,更不能指责。
不能顺利转介时候怎么办
1、不能顺利转介时候,学会调适,使自己适应求助者
2、试着理解求助者的问题,多听少说
3、不断调整对问题的看法,注意保持中立、理性的态度
4、不以自己的好恶、是非为判断标准,善于接纳各种人,避免冲突。阳性强化法
请写出阳性强化法的工作程序。
1、明确治疗的靶目标
2、监控靶行为
3、设计新的行为结果
4、实施强化
请写出阳性强化法的原理。
1、行为主义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被它的结果所强化。
2、如果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
3、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是阳性强化法。
请写出阳性强化法的注意事项。
1、靶目标越具体越好,应当可以客观测量与分析。
2、注意靶行为的直接后果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作用。
3、当求助者出现适当行为时及时给予强化。
4、内外强化物要同时使用,对求助者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合理情绪疗法
简述合理情绪疗法的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寻找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2、领悟阶段:实现三点领悟:
(1)是信念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2)求助者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3)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各种症状。
3、修通阶段:(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3)家庭作业(4)其他方法
4、再教育阶段:重建心理与行为模式。
如果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请说出原理是什么?
1、合理情绪疗法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Eills)创造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通过纯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其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是诱发事件,B信念,C是情绪反应、行为结果。
2、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ABC的关系:A不是C的直接原因;B是不合理的、不现实的信念导致情绪困扰和神经症;治疗核心是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来改变、控制情绪及行为结果。
3、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反应的不是外部事件(1分),而是人们的认知(1分),要改变情绪,不是去改变事件而应该足去政变认知(1分),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和行为(1分)。合理情绪疗法中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的区别? 合理的信念大都是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而不合理信念包含更多的主观臆测成分;
1.合理的信念能使人保护自己,努力使自己生活愉快,而不合理信念使人产生情绪困扰2.合理的信念能使人更快的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合理信念使人难以达到现实的目标而苦恼; 3.合理的信念会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烦,而不合理信念主动介入他人的麻烦;
4.合理的信念能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绪困扰,而不合理信念长时间无法消除或减轻情绪困扰,造成不适当的反应。人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三个特征:1)“绝对化要求”,即对人或事都有绝对化的期望与要求;2)“过分概括”,即对一件小事做出夸张、以偏概全的反应;3)“糟糕透顶”,即对一些挫折与困难做出强烈的反应,并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体验。凡此种种,都易使人对挫折与精神困扰做出自暴自弃、自怨自艾的反应。
简述阻抗的表现形式。
1、阻抗是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其意义在于增强自我防御。
2、表现形式:(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包括沉默、赘言等。(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包括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假题问题。(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包括健忘、顺从、控制话题、最终暴露等。(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阻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阻抗来自于成长的痛苦,旧行为的结束和新行为的开始都将使该求助者产生痛苦,进而产生防御与抵抗,形成阻抗。
2.阻抗来自于功能性的行为失调,阻抗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弥补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该求助者从中获益,也来自于该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掩盖更深层次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3.阻抗来自于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其一,该求助者只具有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意见的动机。其二,该求助者具有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动机。其三,该求助者并不具有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出现严重阻抗时候,应当怎么样应对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解除戒备心理
2、正确的诊断分析
3、以坦诚的态度帮助求助者正确对待阻抗
4、使用咨询技巧突破阻抗 依赖
依赖是指当咨询师引导、帮助求助者探索、解决自身问题时,求助者却依赖咨询师,企图由咨询师代替自己解决问题,这种现象是依赖。
1、咨询师务必向求助者讲清心理咨询的性质、发生效果的机制,使求助者对心理咨询有正确的认识,对咨询效果有理性的期待。
2、咨询师对求助者的依赖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一旦出现依赖,咨询师应鼓励求助者自己进行探索、自己努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3、咨询师必须坚持正确的咨询理念,以促进求助者的心理成长为
咨询的总目标,以促进求助者心理能力提高,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为己任。移情
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
1、区别移情和依赖:依赖主要是一种信任,移情更是一种好感;
依赖是寻求现实的帮助,移情是弥补过去的感情;依赖者寻求心理依靠,移情者寻求感情依靠;依赖者的对象是现实目标,移情者是寻找替代物。
2、正常现象,透过移情,咨询师可以更深入、准确地认识求助者,并运用移情帮助求助者宣泄情绪,引导其领悟
第三篇:三级咨询师问答题总结
主要问题要点:
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躯体症状: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疲惫,头痛,心悸,胸闷,头晕,植物神经方面都是躯体方面范畴,躯体检验结果
精神症状: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记忆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烦躁,紧张,易激惹,恐惧,痛苦,想哭,情绪低落,情
绪不稳定,兴趣下降,意向下降,精神异常范畴,异常症状,如妄想,幻觉,思维奔逸,强制性思维
社会功能状况:学习(工作)效率下降,社交减少,与外界接触不良
对求助者的诊断是什么?[初步印象?]诊断的依据是什么?诊断程序?
(1)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躁狂抑郁-----
(2)神经症,强迫症、疑病症、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神经症
(3)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
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两月以上半年以内,内容
泛化充分泛化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诊断程序
1)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协调,人格的相对稳定。
2)典型症状:(如上描述)内容是否泛化
3)内心冲突是否常型:[是否有道德色彩;与现实处境联系]
4)自知力:自知力完整,自知力功能不全,无自知力。
5)求医行为:主动、被动、强迫
6)病程持续时间。
7)社会功能是否受损。
8)是否有器质性病变
9)心理测量证据
鉴别诊断:
关键特征,典型症状、自知力
按现行标准:CCMD-3;ICD-10,[基础P285]
区分:现象相近,性质相似。
神经症诊断:根据许又新教授神经症评分评为,神经症诊断成立
神经症主要特点:
强迫性神经症:
因为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而造成的精神痛苦
疑病性神经症三种症状
1、对健康过虑
2、对身体的过分关注
3、感觉过敏和疑病观念
恐怖性神经症
1、害怕与处境不相称
2、感到痛苦,伴有显著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
3、对所怕处境的回避,直社会功能受损
焦虑性神经症
1、焦虑的情绪体验
2、焦虑的身体表现(运动性不安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神经衰弱
1、与神经易兴奋相联系的神经易疲劳
2、情绪症状主要有三个方面: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而且必须有以下三个特点:
a痛苦,且常向别人倾诉,寻求帮助或治疗;
b感到控制或摆脱不了;
c时间之久与生活事件和处境不相称
3、常见的生理障碍: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个别内脏功能轻度或中度障碍
抑郁神经症
1、情趣下降或丧失
2、悲观
3、无助感
4、疲惫感
5、自我评价低
6、感到生命没有意义
7、持续症状至少两年
与抑郁症相区别
求助者心理障碍(问题)的原因
1)生物原因:遗传,青春期,更年期,慢性疾病
2)心理原因:负性记忆,错误认知,个性特征,不良归因倾向,新旧观念冲突等。
2)社会原因:负性事件,社会支持系统,家庭、工作环境影响,交际能力等。
对求助者应选择哪些心理测量
(1)MMPI测查精神病性障碍,人格障碍等
(2)SAS,SDS,SCL-90测查情绪,症状程度等
(3)16PF;EPQ测查人格性格;
(4)LES测查生活事件压力
(5)WAIS、RAVEN测查智力、认知水平
制定心理咨询方案
阳性强化法
适应症:行为障碍
基本原理:
以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为理论基础,认为一个习得的行为得以持续,一定是被它的结果所强化,如要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虽然惩罚也可消除某种行为,但奖励对行为影响力更大。因此,要合理安排阳性强化,漠视淡化异常行为,以接近目标结果。
工作步骤:
(1)明确靶目标。具体,可测量,可分析。
(2)监控靶行为。评定该行为频度,程度,后果对不良行为的强化。
(3)设计新行为结果。取代以往不良行为产生的直接后果
(4)实施强化。建立渐进强化表,出现适当行为及时强化
合理情绪疗法
适应症: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神经症。年轻,智力文化水平较高效果明显
基本原理:
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个体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ABC理论是它的核心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信念;C代表继事件后,个体情绪反应下的行为结果。理情疗法认为,A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B个体对事件评价解释造成的。
工作步骤
1心理诊断。分析ABC,共同商定情绪,行为两方面目标。
2领悟阶段。三种领悟:
(1)信念引起情绪及行为后果;不是诱发事件本身;
(2)自己对自己的这些行为负责;
(3)只有改变信念才能改变目前症状。
3修通阶段。最主要阶段。运用技术让求助者放弃,修正非理性观念。技术: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产婆述黄金法则
(黄金法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想像最焦虑情境体验,改变想法重新体验,停止谈体会。
(3)家庭作业。RET自助表。较规范;RSA自我分析报告。
(4)其他方法。自我称理.自我奖励.自我惩罚.仃留于此.放松练习…
4再教育阶段。巩固疗效,重建认知及新行为反应模式。
▲ 默丝比五种合理与不合理信念区别与效果[P115]
▲ 埃利斯11种不合理信念[P123]
不合理信念的归纳:
绝对化的要求:是以自己意愿为出发点,认为事物应该是自己认为的那样。
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以部分评价整体。
糟糕至极:灾难性的预期。这种信念让人陷入极度负性情绪。
理情疗法帮助个体达到目标:
(1)自我关怀(2)自我指导(3)宽容(4)接受不确定性
(5)变通性(6)参与(7)敢于尝试(8)自我接受
目标的关键:
帮助求助者改变他们生活哲学中非理性成份,并学会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
合理情绪疗法实际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
咨询基本知识:
对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时,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
如何能把握切入点?谈话内容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内容范围;把握切入点:[要围绕着谈话目标].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内容;
2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测评结果分析;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下达的谈话内容;
5若有多个谈话目标,应分别处理。
遵循原则:
1)适合其接受能力,符合其兴趣;
2)对其病因有直接针对性;
3)对其个性发展与矫正起关键作用;
4)对探索深层病因有意义;
5)对病症鉴别诊断有意义;
6)对改变态度有积极作用;
7)关键要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阻抗的原因是什么? 阻抗有那几种形式?结合本案例谈谈阻抗原因?
原因:
1)成长带来的痛苦
2)机能性行为失调
3)对心理咨询师反抗
形式: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沉默;寡语;赘言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假提问,谈小事,发泄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遗忘,顺从,控制谈话,东拉西扯
4)讲话关系上的阻抗:不履行约定,拉关系
如何转介?
1)本着职业道德,高度责任感,无法匹配下转介;2)须持慎重态度,征得求助者同意;3)对求助者介
绍新咨询师,对新咨询师介绍求助者并提供分析,但不宜泄露隐私;4)不能在求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评头论足及指责,不得干预新咨询师的咨询活动;
求助者具有特征有哪些?[适宜条件]
1智力基础;
2咨询内容合适;
3人格基本健全;
4动机合理;
5有交流能力;
6对咨询有一定信任度;
7年龄适宜;
8行动自觉;
9匹配性好;
咨询效果以怎样机制起作用?咨询效果有效性的因素有那几方面?
不同咨询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有那些?
机制:
1)宣泄疏导,缓解情绪压力
2)鼓励倾诉,并针对性批导
3)探寻潜意识,提升领悟力
4)改进认知结构,学会合理思维
5)通过学习训练,建立积极有效的行为模式
6)帮助排除心理行为障碍,促进自然复愈与成长
有效性因素
1)一般有效性因素。主要是指求助者的求助动机;
2)特殊性有效因素。指针对性咨询
3)求助者身身潜力。主要指求助者领悟、成长、复愈的能力
咨询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
(1)最基本共同点是双方建立和谐信任关系
(2)最大变量是求助者的求冶动机
(3)有一套双方相信的理论方法,对部题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4)咨询师本身特征,准确共性,善于接纳
(5)促进求助者认知转变,行为改善。启发求助者主宰意识,激发应变能力。
• 内心冲突特征
案例问答题常见形式 • 病程,时间
1对救助者资料搜集或整理? • 社会功能受损
资料来源、资料内容 • 求医行为、自知力
2主要症状或主要特点是什么? • 排除器质性疾病
生理、精神、社会功能 症状诊断
3初步印象是什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 生理症状
精神病、神经症、心理问题睡眠、饮食、心血管等
4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 精神症状
生物、心理、社会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5心理测验的选择或解释? • 社会症状
测验目的、测验功能个人与他人关系事件对案例如何处理?制定心理咨询计划? 原因分析
合理情绪疗法、阳性强化法 • 生物学
7咨询技能的基本知识?性别、年龄、躯体疾病
如:疗效评判维度、咨询目标要求等 • 心理学性格、认知不良、内心冲突 诊断依据 • 社会学 • 根据三原则,排除精神症。创伤、生活事件 • 典型症状:(具体描述)• 刺激特点(现实、诱发因素)
第四篇:心理咨询师案例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文章类型:案例报告文章题目:姓
名:张德清身份证号:所在省市:湖北省宜昌市所在单位:宜昌市夷陵区职教中心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918
《英俊男孩为何》英俊男孩为何专给老师找茬
宜昌市夷陵区职教中心
张德清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黄x, 男,十七岁,高一学生。
二、来访者主诉:
初三开始成绩下降,不相信任何人,容易生气,经常与他人发生矛盾,抵制老师的教育。升入高中后,最初能够遵守纪律,但现在又发生了反复。
三、咨询师观察与他人反映:
老师携同就诊。来访者头脑清楚,思维清晰,语言连贯流畅,表达准确清楚。但情绪低落,少言寡语,性格孤僻。老师反映其不服从老师和学生干部管理,但爱好篮球。同学反映性格暴躁,同学关系不融洽。
四、心理评估与诊断:
来访者智力水平正常,学习成绩一般,身体发育正常,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助,无人格分裂等精神病性症状。当前问题主要表现在:性格内向,不信任他人,容易激惹。
五、心理咨询目标的制定:
探索来访者精神结构,弄清其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充满怀疑的根本原因,帮助来访者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帮助其架构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
六、心理咨询方案的制定:
1、运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分析来访者抵制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帮 助。
2、运用现实疗法帮助来访者架构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构建 正常的人际关系。
七、心理咨询过程:
国庆节放假前的某天下午,我下正在批改作业,09xx班班主任带着一名男生走进我的办公室,并向我介绍了他的情况,说让我给他咨询一下。我打量着眼前的小伙子,略显凌乱的头发,略现忧郁的眼神,但丝毫没能掩盖他英俊的脸庞。我想:是什么让他这么年纪轻轻就对这个世界充满敌意呢?由于刚开始接触心理咨询的理论,没有一点实践经验,我心里直犯嘀咕,我能处理好这样的情况吗?但抱着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心理,犹豫了一下,还是硬着头皮决定试一试,并约定第二天中午一点在办公室见面(为了让自己心里有底,得先和班主任沟通 一下)。
第二天中午我等到到一点半钟,该同学却没有如约而来。我决定到篮球场去找他,他竟然一个人在玩篮球,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发现他运球动作潇洒,投篮命中率很高。大约十分钟后,我叫出了他的名字,他回过头望了我一下,又继续投篮,中了,且是一个三分球。我鼓了几下掌,大声地喊到,“好球!”引得其他场地打球的同学都朝这边看过来。也许是我的掌声起了一点作用,他走到了我的身边。“你是否还记得我们昨天还有一个约定?”我问他。他没有回答,但还是跟在我的后面走进了办公室。
按捺住急于想要探究真相的迫切心情,我对他说:“xx,你的篮球水平,真棒啊!”他没有作声,但脸上居然有了一丝笑容。
我感觉有戏,就接着问:“上初中一定得过名次吧!” 这次他好象找到了知音一样,马上回答:“我们班初
一、初二时每次篮球比赛都是学校第一名,二年级时我和另外几名同学还代表学校在区里拿过二等奖。”
我又问:“这其中你的功劳一定不小吧!”他略显自豪地笑了笑,但很快脸色就黯淡了下来。
我知道其中一定另有原因。想到这里,我接着说:“那初三时还打球吗?”他难过地摇了摇头。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吗?”
“老师,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就是刚上初三时,爹妈离婚了。当时给我的打击太大了,我不知道怎么去面对以后的生活。从此我每节课都在恍惚中度过,成绩也越来越差。尤其是开家长会的时候,我爸妈都没时间来。看到其他同学的父母谈笑风生,我都不敢抬头。自那以后,我开始恨我的父母,恨我的老师,恨我周围所有的人。老师和同学们都不敢招惹我,也开始疏远我。到这个学校来了以后,老师们很关心我,但我认为那都是假的,他们根本不知道我有多么的痛苦。”他眼中噙满了泪水。我随手递给他一张纸巾。
我点了点头,对他说:“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 他苦笑了一下,说:“谢谢!” “那你现在和谁一起生活呢?”
“和爸爸,可他要挣钱供我上学为,没时间管我。” “现在看来,你还是理解你爸爸的,是吗?” 他顿了顿,“是的。他挺辛苦的。” “那老师对你怎么样?”
“到了初三,老师只管成绩好的,根本不管我。而且好象总是用异样的目光看我。”
“你是说好象?”我问他。他摇了摇头,然后又点了点头。
“其实老师并没有变,只是你自己的变了,你的感觉变了。” “那现在老师和同学们对你怎么样?”
“我还是觉得他们都是假心假意的。因为我是亲的人都不爱我了。”
“刚才你不是说你爸爸是爱你的吗?” 他想了想,“嗯,他还是爱我的。”
“那你说老师和同学们对你不是真心的?指的是那方面,能举个例子吗?”
“我也说不好,只是一种感觉。”
我笑着对他说:“这就对了,并不老师和同学们对你不好,而是你父母的离异让你太伤心了,也让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改变。我听说有一次你生病发高烧,你们班主任在医院里陪了你一夜没合眼。”
“老师,您别说了,我会么都懂了,其实老师和同学们对我还是挺好的,尤其是班主任,我对不起他。„„还有班长,我还打过他。”
“只要你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都会原谅你的?” “老师,你说的是真的吗?” “老师向你保证。”
“老师,现在我觉得轻松多了。” “你有这种感觉,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
“那你今后准备怎么办呢?你今天先别回答我,回去后好好想想。一个星期后我们再聊,好吗?另外,下次参加篮球比赛的时候,别忘了告诉老师哦!”
八、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第一次咨询后,基本上改变了他对老师和同学的看法。在后一个星期的随访中,该生主动找班主任承认错误,并向班长道了谦,开始参加班上的活动,脾气也改了一些,并参加了班上的篮球比赛训练。
第五篇:心理咨询师案例报告
一例社交恐怖症的咨询案例报告
张红兰 湖北中医学院
摘要:该案例为一位在校女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报告。求助者因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负性生活刺激及性格因素,出现社交焦虑的情绪体验,以致严重影响正常社会交往功能。通过咨询,了解到求助者目前的问题实际上是认知、社会支持、人格特性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通过认知疗法和脱敏疗法同时予以纠正,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一、一般资料
小李,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家住城镇,父母亲为个体户,小李为独生女,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精神状态:言行拘谨、表情紧张、说话声音低、胆怯,面容姣好,体态匀称,但不事修饰,不重衣着,在外表上对自己不自信。
身体状态:面色苍白,面容沉郁,但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社会交往:害怕与人接触,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脸红,心慌,只想整天躲在宿舍,不想去教室、食堂等人多的地方。
心理测验结果:经求助者同意,做了以下心理测验:
1、SCL-90测试报告:其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恐怖项目得分偏高,超过2分,总分190分。
2、EPQ测试报告:显示求助者为内倾不稳定的人格特征。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脸红、心慌,不想出门半年。个人陈诉:我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管教严厉,对我的要求只要学习好,除了学校的学习外,还带我学这学那,我几乎没有玩的时间,经常一个人在家,没有什么玩伴,但父母在物质及生活上都能满足我。从小学到中学,从未参加学校组织的任何一次郊游活动,原因是父母担心出安全事故而禁止参加。记得在小学有一次到邻居家与小伙伴玩,母亲回家看到,非常生气,说我贪玩,大力扯我回家,还命令写下保证书以后不再躲到别人家玩儿。
同样在小学,一次在学校上课时,因同桌男同学争夺我的卡片,被老师厉声批评并双双罚站讲台前,后有同学以此取笑我与同桌关系亲密,那种委屈及羞辱感至今记得。
升入高中后第一次离家住集体宿舍,很不习惯,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下子全都要自己做,很不适应。被子叠不好,衣服洗不干净,到食堂吃饭总是最后,有时菜都没有了。一次,轮到我宿舍值日卫生,因被子叠不好,东西整理不整齐,导致宿舍卫生分数低挨同宿舍的人骂。最糟糕的是长时间不拆洗被褥长了跳蚤,受到同宿舍同学的集体攻击,很长时间都觉得抬不起头。就是从那时开始变得自卑,一直到现在都没变回来。
上了大学,情况更糟,基本上不与班上的同学讲话,就连宿舍里的同学也不怎么讲话,有时候看到同宿舍的其他人同进同出,有说有笑,自己插不进去,觉得她们是故意孤立自己。去年下半年有一次与宿舍同学闹矛盾,午睡时我刚把窗帘拉上,她突然从床上起来把窗帘拉开,动作很重,一边说“我没做亏心事,不怕见太阳。”还说“宿舍里一天到晚黑洞洞,简直是地狱,住这个宿舍真是倒霉。”我知道她是针对我,当时就气哭了。那天晚上一觉醒来,听到另外两位同学谈悄悄话,一个说:“她这么胖还整天吃。”另一个说:“这么胖怎么找得到男朋友?”认为她们是在谈论自己,因为宿舍里没有谁比自己更胖。第二天去哪里都觉得不自在,在食堂吃饭感到不自然,去教室上课也感到紧张,慢慢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害怕与人接触,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只想整天躲在宿舍,不想出门。现在最难解决的是吃饭和上课两大问题。一想起去食堂在那么多人的眼皮底下吃饭就口干咽燥,什么都不想吃。也害怕去教室,尤其在众目睽睽之下进去,觉得全身变僵硬,迈步困难,有时又担心走起路来身上肥胖部分会一颤一颤,让人看见很不雅观,不得不走得很慢。总之在哪里都觉得不自在,特别是在人多的地方,更加觉得紧张。自己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因为不想去上课,常常要找学院辅导员或任课 老师请假,很难为情,有时干脆不请假就逃课,可是旷课太多,又怕被学校处分。知道自己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也暗地里看心理学的书籍想自我诊治,但事情还是越来越遭,也想到心理咨询室来,但没有勇气。这次老师陪同我来,无论如何要帮帮我!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进入咨询室时面色苍白,面容沉郁。虽然口口声声说自己胖,长得不好看,其实体态匀称,面容姣好,但不事修饰,不重衣着,在外表上对自己不自信。言行拘谨,过于彬彬有礼,言谈过程伴随一些紧张性动作,从谈吐看,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富于内省。
陪同前来的辅导员反映,多次查房看到该女生独自呆在宿舍,问为何不去上课,称不舒服不想去。白天进入该生宿舍,也看到窗帘紧闭,该生在昏暗光线下看书,似很刻苦,有几次替其将窗帘拉开,立即请求将窗帘重新拉上,称光线刺眼难受。经常看到该生一人在宿舍啃饼干或吃泡面,问为何不去食堂,称人多怕挤,多次邀其去食堂均被拒绝。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郭念峰教授提出的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1],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无幻觉、妄想等症状,可排除精神疾病。
根据来访者具有“求医行为”和对症状的“自知”,可排除其为重性精神病的可能。
根据许又新教授提出的“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标准[2],病程已超过半年,精神上感到的痛苦程度自己无法摆脱,社会功能已明显受损,学习和人际交往显著下降,评分达6分,“神经症”诊断成立。
根据其主导症状:(1)在与人接触时或被人注意时产生强烈的焦虑甚至恐惧情绪,害怕与处境不相称;(2)病人感到很痛苦,伴有植物神经症状;(3)对所恐怖的场合设法回避,这种回避行为显著干扰了个人的正常生活和学业,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再结合心理测验的结果,进一步诊断“社交恐怖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诊断结果,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目标如下:近期目标:
(1)协助求助者面对现实,改变自我认识;
(2)缓解对恐怖情境的害怕情绪,减轻焦虑时的植物神经症状;(3)减少恐怖性回避行为;(4)改善社会功能损害状况。长远目标:
(1)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2)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不断完善个性。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方法与原理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与系统脱敏法。
认知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这种相互关系在求助者身上常常表现一种恶性循环,即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也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给原有的认知观念提供证据,使之更为巩固和隐蔽,使求助者的问题一步步严重起来。因此该咨询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3]。
系统脱敏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学者沃尔普创立和发展的。所谓系统脱敏法是在放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使求助者的神经过敏性反应逐步减弱直至消除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咨询师首先让一个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4]一旦某个刺激不会引起求助者焦虑时,咨询师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助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此逐级而上,直到求助者对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练习,巩固疗效。
2、双方的责任、权力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求助者的权利:
(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3)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求助者的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时间等方面的内容;(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
(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
(4)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咨询师的权利:
(1)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
(2)有权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咨询师的义务:
(1)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2)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3)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4)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5)咨询师应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咨询收费:每次100元人民币。
七、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心理咨询阶段
这一阶段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阶段,主要任务是缓解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纠正回避行为。
第三阶段:结束巩固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巩固咨询所获成果,并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诊断阶段 第1次咨询:
(1)通过会谈,与求助者建立咨询关系,并介绍咨询中的相关事项与规则。
(2)引导求助者回顾所经历过的不愉快事件,分析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以帮助求助者找出造成现在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
(3)通过测验,完成SCL-90、EPQ测试量表。(4)约定下次咨询的时间。第二阶段:咨询阶段 第2次咨询:(1)对求助者作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①其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特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②少儿时,其母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惩罚、同学事后取笑所产生的委屈、羞辱反应在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促使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③高中时与宿舍同学相处不善,产生委屈、自卑心理;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同学的压抑的敌意和回避反应,这种心理产生泛化,导致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另一方面,自责、自怨加重了性格中的羞耻心和胆怯。大学里宿舍人际矛盾再现的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对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④当出现对人恐怖反应后,便批评、督促自已该怎样怎样,控制自己不要怎样怎样,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再加之其愈感到“不自然”、“紧张”、“难堪”,头脑中就愈多地出现“想象观念”。这进一步导致了其自我感觉恶化。如此恶性循环,“症状”便日益严重了。求助者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综合作用。
对以上分析,求助者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2)布置作业:①设身处地地站在宿舍同学的角度想一想,理解并宽容她们。同时检查自己是否存在过敏、多疑等不利于交往的心理,以此,逐渐解除压抑的敌意。②找两位关系较好的女生了解一下她们对自己在与人交往中的反应,如脸红、发抖等“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目的是让她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
第3次咨询:
1)求助者反馈信息:求助者有些兴奋地告诉心理医生,那天咨询后,有了克服自己心理障碍的信心;对障碍的原因又进行了思考,心理明朗了许多,好像“拨开了迷雾”。这几天对自己过去的想法进行了反思,和同宿舍同学接近了些。关键是,自己鼓足勇气找了两位女同学述说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感觉和痛苦后,一位同学说她“是有些腼腆”,但认为这是她的性格表现,并不以为然;另一位同学说根本没觉察到她有什么“脸红”、“发抖”之类的“不自然”表现,非常奇怪她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感觉”。两位同学的评价开始动摇了求助者的“想象观众”观念,认为“可能我在她们面前是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不自然,那么狼狈”。
对于她的思考、领悟以及行为上的进步,咨询师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在对障碍原因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上对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作出了必要的指导。
(2)教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虑和恐惧的方法,掌握放松技巧,把引起焦虑和恐惧的情境划分等级,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和恐惧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即在想象中将自己最不愿意见到的场面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然后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驰的反应。
(3)制定下一步的咨询计划:①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你的态度。②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最后产生意向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③布置“大目标小步走”的与人接触、交谈的作业。④加深对障碍产生原因的认识,淡化负性心理印痕,提高挫折承受力,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后面几次咨询,主要是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和进行反馈调节。从反馈中了解到,通过注意观察别人和写观察日记,发现“别人各做各的事,各忙各的,并不特别关注我,也不在意我的行为。”通过对别人的调查,改变了关于“自己肥胖,吃饭样子难看,走路姿势难看”等认知观念,自信心大增。坚持了想象放松训练,执行了逐步与人交往的任务。
第三阶段:结束巩固阶段
(1)求助者与咨询师共同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效果,顺利地结束咨询。应该提示:对她的人格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心理分析,只要不妨碍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就不必刻意改变自己。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 “与宿舍同学相处好了,与班上同学交流也较多。”“以前是自己吓自己,其实人人都有可爱的一面。”“我也是大家中的一员,虽然不能要求别人都特别喜欢我,但别人也不会莫名其妙讨厌我。”
2、咨询师评估:回访与跟踪的结果表明,来访者基本缓解对恐怖情景的焦虑情绪,纠正了不合理的认知与回避行为,改善了社会功能
损害状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心理测试结果:SCL-90测试报告:人际关系敏感项目小于2分,总分142,减分率为25.3%.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P260。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二级),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P2。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二级),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P87-90。
[4]: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二级),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