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工程系实施“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总结

时间:2019-05-12 02:0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管理工程系实施“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管理工程系实施“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总结》。

第一篇:信息管理工程系实施“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总结

信息管理工程系实行“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总结

我系今年在全系实行的“专业导师制”建立在去年08级“专业导师制”基础之上,08年,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让学生在高职阶段确实掌握就业本领,成为人才市场上的“紧俏货”。我系在08级学生中实行了“专业导师制”,此次教学活动,对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督促学生学习起到了较大的作用,08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专业精神和实践技能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为进一步促进在校生(07、08级)良好学风,我系今年在08级继续实行“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同时对我系07级自考生同样实行“专业导师制”,以改善07级自考生学习面貌。这是我系“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和延续。

一、导师的工作

1、导师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指导,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确定学习进程,使学生构建出符合自身特点和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

2、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计划和就业需要,指导和监督学生按计划学习,每周都约定特定的时间进行学习总结和讨论,每周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3、导师将学生组成大小不一团队,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项目,或作品,或任务等的制作、开发或设计,培养学生的掌握适用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

4、导师推荐一些优秀的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管理和技术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跟踪指导,如吸收学生参与制作、开发或整理导师有关课题或任务研制,推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IT公司顶岗实习等,以增强学生学习、实践的自觉性,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和提高自己。

二、导师指导内容

导师指导的内容必须围绕学生的德智体及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具体内容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1、第一学期:指导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并指导他们进行专业的课外阅读,了解所学专业的现状与前景,强化专业思想,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初步确定自己的专业规划和理想,激发学习热情。阅读的内容可以是所学专业方面的经典著作,也可以是所学专业企业或成功人物成功的故事、传记等。

2、第二学期:重点指导学生的如何学习所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强调基础理论与概念的应用,组织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注意培养个人的职业素养。

3、第三学期:重点指导学生对所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全面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参加高级职业技能证书考试,注意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4、第四学期:重点指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专业课程掌握与理解的深化,并能将有关知识与技术应用到实际中,明显提高职业技术动手能力。尽可能组织部分学生参加老师手头上的课题或任务,或者国家高技能和水平的资格证书考试。

5、第五学期:重点指导学生加强项目综合运用能力,作品综合制作能力,任务完成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具体实施与要求

1、从大学第一学期新生开始,我系对每个专业统一安排若干名老师担任该专业的专业导师,每个老师所指导的学生为10—20人左右。

2、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制定学习计划,规划职业目标,形成学生在校的基本学习任务计划书。

3、每学期或每月乃至每周,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学习任务,导师负责监督和指导学生完成任务;每周必须举行指导和总结会议;每次见面时间不得少于2课时。

4、指导学生至少进行一个实战项目,或实际作品,或实际任务的开发、制作或设计,毕业时必须提交一个完整的文档和物化的成果。

5、有条件的话,尽量推荐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导师进行全程指导。

6、每位指导老师配备一本“专业导师制记录本”,由导师本人保管,导师每次进行“指导、讲座或与学生交流情况”,由学生做记录,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必需签字确认。

6、每学期结束后,学生需提交学习总结报告或学习成果;导师需提交指导总结报告。

四、适量补贴

考虑到专业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要付出辛勤劳动,系里将对每个导师给予适当的课时补贴。

信息管理工程系

2009年4月13日

第二篇:导师制培养活动总结

导师制培养活动总结

作为一名刚进入职场的毕业生,很荣幸能够感受到投资公司对我职业规划的关注,并通过导师制培养活动,进一步找到自己职业前进的方向。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1、导师制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作为一名职场新人,对实务工作没有清楚地认识,很多地方做的不足。在导师的教导下,可以更快的进入自己的角色。特别是在资金管理这块,事情比较多且杂,需要导师的耐心指导传授相关工作经验才能更快掌握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有了导师的帮助,工作上的难题能够更快的解决,提高办事效率,更准确的抓住工作的重点。对自己进一步提高更方面的综合素质也是不可或缺的。

2、导师制增强了工作专业性

通过导师制培养,增强了工作的专业性。结合自身工作,感受到导师制培养能够很好的帮助我抓住工作的重点,并高效的完成资金方面的工作,提高自己对资金系统掌握程度,针对集团资金中心的要求和任务,能够更好的达到和完成。使得我更快掌握资金管理的相应工作,能够熟练掌握编制资金周报、资金快报和准备资金会材料。

3、导师制有利于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网络学院的学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选择性的学习,有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充电。在网络学院里除了跟自身有关的专业知识外还有很多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还有很多职场的经典案例,进一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针对自身的发展可以获取很多有用的帮助。

针对导师制培养活动,我觉得对于一个新进入职场的毕业生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感谢公司对我们这些职场新人的耐心培养,希望自己能够迅速提高,为公司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和依据 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

(一)专业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为了实施21世纪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为了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重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进行高职高专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要求我们进行高职专业教学改革。

(二)专业教学改革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迎接挑战,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机械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更大,制造业仍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各地区为提高竞争力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其设备逐渐向智能化、数控化方向发展,高新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因此要求高职教学要不断改革,使人才培养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机械行业的发展需要专业教学改革 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要求。

适应我省工业基地的技术结构调整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适应机械行业向高科技化发展的需要。高科技化发展使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应用于制造业,使得行业观念需要不断更新。而机械专业一直沿袭过去大学本科专业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技术有余,先进技术不足,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有脱节的现象;特别是主干课程必须跟上时代的技术发展。

(四)专业教学改革是为培养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适应岗位群的需要

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已经跨越不同的行业,其技术应用背景也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扩大专业的适应面,面向整个工业,甚至是建筑业和服务业。这就对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机械制造业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是其它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十五”期间年增长10%,5年后将增长4倍。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2002年8月16日中国经济增长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制造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经济还得靠制造业来牵引。邱晓华表示,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的成长。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虽然有一定的起伏,但基本维持在40%左右;中国的财政收入50%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制造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所以对于中国,无论是从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还是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来讲,至少在21世纪的前20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21世纪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目前,在中国经济的成长过程中,制造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制造业居全球第四位,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这种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促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已取代初级产品,占80%以上的比重。因此,制造业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中国已加入WTO,外资进入中国将使制造业出现更迅速的增长,对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将大幅度地上升。

机械行业向高科技化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应用,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机械行业的现状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企业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加工技术。师傅带徒弟的技术培训方式不能适应机械行业的要求。

机械加工、制造技术向数控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等应用性人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机械人才的培养基地,由于我省改革开放同南方城市相比较晚,导致大量制造业人才外流。因此急需大量的高等复合型技术人才。

从近几年我院机械制造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机械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从事技术类毕业生为65%,从事管理类的毕业生为14%,从事专业营销类毕业生为9%,专业对口率为88%,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较高,且毕业生已连续多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急需加大投入,加快机械类高职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对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

根据我院调查显示,大多数毕业生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在21世纪的未来若干年内,机械专业是极具发展前途的专业,78%企业急需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设备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等专用设备的普及,数控加工机床及计算机控制自动生产线的广泛使用,使高等应用性人才就业岗位逐年增加,社会将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详见附件四:机械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以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特色,经过3~5年的努力,建立起特色鲜明的,适应二十一世纪对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和社会的结合,教师与实际劳动者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起一支适应全新教学体系的“双师型”教学队伍,确保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同时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的原则。加强实习、实训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探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开展多方面工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解放思想,改革教育观念,打破旧有的办学模式,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服务社会,依靠社会,以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基本特色,重点放在应用上,为此应我院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保障。培养出的学生直接为生产第一线服务,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教学以实验课、金工实习、实训、能力培养为主干,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的总量,力争经过2~3年,使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的比例接近1:1。

在院党委支持下,我系已对今后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进行了规划,部分项目已实施完毕。今年对实验室投资40余万元,建立了先进的数控实验室。使我们的数控实训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给学生今后开展传统的和现代的加工技术实习和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按照规划在2~3年内,力争完成校内实习基地和专业实验室建设计划,为全面推行专业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校内环境。

我系已与4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科研基地,今后需进一步加强联系,探索厂校结合的新路子,以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力争做到“双方介入、深度参与、互惠互利”。为专业教学改革创造更好的校外环境。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除加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引进的力度外,更注重从生产第一线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对现有师资队伍,我们提出了机械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工程是:用3~5年的时间,做到每位教师上好两门专业课,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掌握一种专业技能。为此我们将制定较为详细的实施计划。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专业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根据教育部《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的要求,我院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校际交流,采集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并经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循环,用3~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适应专业教学改革要求,满足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一)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改革特色 构建了“一五三”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建立了以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一条主线,建立了人文模块、基础模块、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块、检测与控制模块和专门化模块五大模块,打破了原有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人文模块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文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基础模块培养学生机、电方面较宽的知识面和专业基础知识。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块培养学生应用机械加工与设计的能力。检测与控制模块培养学生对机电设备进行操作、控制及数控化改造能力和机械加工检测环节安排与实施的能力。专门化模块是针对机械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的三个专业发展方向供学生选择一个来发展——数控专门化、模具专门化、设备维修专门化。

构建了“三三制”的育人方式

构建了“三个不断线”和“三个结合”的育人方式

“三个不断线”教学模式是指:专业思想教育、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断线;素质教育不断线;计算机、外语能力培养不断线。

“三个结合”是指坚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通过上述措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了社会对高等到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构建了“三明治式——2+1+2+1”教学模式

通过理论教学2个学期——实践教学1个学期,再理论教学2个学期——再实践教学1个学期的教学过程,加强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构建了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

即按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建立了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详见附件一教学计划37页)

(二)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深入用人单位,调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要求,确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结构。(见下表)

(三)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分解表

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上。实现其特色的关键是教学环节设计,师资水平,实践教学能力上。

我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抛弃了一直沿用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形成了宽基础、活模块、重能力的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计划严格按照以岗位能力要求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办学方针,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加强素质教育。

理论教学体系改革使学生具备掌握专业技术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应用能力,在课程内容中加强专业理论,完成岗位针对性和应用性的统一,为发展多种专业技术打下基础。立足专业理论的稳定性,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在专业技术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修不同的专业方向。

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突破传统的老三段模式,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间断。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不断线:在第—、二、四、五学期分别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CAD/CAM、英语和专业外语阅读。对于英语课的教学适当提高基本要求,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改革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和规范考核方法。应重点突破以往教学中忽视听、说等应用能力的缺陷,革新英语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边听边说边练习。同时,采用课外英语角,专业课中适当加入英语教学,给学生提供英文版专业教材等方法提高学生专业外语阅读与应用能力。高职教育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知识;讲授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应用理论,舍弃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培养所必须的应用理论,立足于成熟的技术和规范,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能力要求分解课程,着重加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对各门课程进行了必要的选择和整合。为贯彻落实学院关于精品课程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机械工程系决定结合我院四次高职教育大讨论和近几年示范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成果,建设一批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和示范作用的优秀课程与精品课程,并以此为龙头,进一步促进我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动我系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为确保我系课程建设取得预期的效果,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关于精品课程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遵循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原则,构建体现机械工程系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建设,加快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有机结合;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建设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全面推动我院的教学改革。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机械工程系课程建设目标。从2006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我系逐步建立系级、院级、省级和国家级四级精品课程体系。重点建设4门左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运用,从教材编写到课程整合、教学手段创新以及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有机结合等都能代表我院教学水平并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力争有2门进入省级精品课程行列,并力争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建设应以主干课程为主,在保证全部课程合格的基础上,每个专业原则上应有二门课程达到院级精品课程水平,力争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有30%课程达到优秀课程水平。

三、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1.课程设置“三接轨”。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接轨。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考虑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要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同时,在考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时,要兼顾国家劳动、人事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要将劳动、人事部门的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注意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科技成果,将课程的设置与国际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标准接轨。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必须符合能力指标体系的要求,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设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要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要突出应用性,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整合课程内容。坚持课程内容“三用三精”的原则。基础课要“够用”,提倡“精选”;专业课要“适用”,提倡“精干”;实习、实训课要“有用”,提倡“精练”。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

(二)完善教学大纲,修订教学计划

1.修订教学计划。对原有教学计划要重新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教学计划要突出高职专业特点,满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职业理论素质、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教学计划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就业范围与工作岗位、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专业主干课程、实训课与实践环节安排与要求、全学程教学周数分配表、教学计划执行表、毕业要求等方面内容。

2.完善教学大纲。对原有教学大纲要进一步完善,完善后的教学大纲要与专业能力指标体系相适应。教学大纲的制定,要以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以及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等等;要有合理的学时分配和进度安排(包括各种形式教学的时数比例);要根据课程性质特点,明确培养能力的要求及培养措施;要阐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等。

(三)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广五种新课型。核心课程要全部较好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做到“五要五不要”,既要启发式、互动式,不要填鸭式、灌输式;讲课内容要高于课本、活于课本,不要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讲课要有实战内容,多讲案例,不要空对空、就理论讲理论;讲课要旁征博引,富有趣味性,不要枯燥乏味;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不要使学生厌学。另外,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训指导书等参考文献目录必须上网开放,鼓励将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

(四)加快考试改革,完善题库建设。要加快建立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科学的考核制度,考核方式和内容实行多元化。要丰富考核方式,改革考试内容,不光要考知识点,还考技能点。要进一步加强题库建设,认真抓好试卷分析,实现教考分离,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五)深入教材研究,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优秀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各门课程主讲教师可以依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纲自行编写理论和实训等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优秀的国家级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现代化教材,使学院的教材建设日趋完善。

(六)突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训练。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职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都要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教材或讲义、指导用书等,并将实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编入教学计划。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优化组合;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所要完成的课程,以保证技能体系的完整性。通过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

(七)健全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不合格课程,要限期达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要积极承担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实行课程评估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促使我院的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各专业、教研室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按照学院、系、和专业建设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系统建设,并带动各层次课程的建设,从而提高学院教学整体水平。

学院成立以教学院长为负责人,教务处、实训中心、评估中心参加的课程建设推进小组。机械系以系主任栾兴和为组长,柳河、李蕾、宫波、李春生、杨波、蒋林敏、刘波为副组长的课程建设小组,对课程建设标准进行具体分析,做好本系承担课程的统一规划,确定重点建设课程-数控编程、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实训、机械CADCAM等,提出课程建设规划,动员每一个教师都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中来,按照学院建设目标要求,分级、分期、分批进行课程建设工作。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直接承担者,要根据课程建设评估指标和标准,负责课程的全面建设。

(二)健全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明确课程建设的重点环节,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和目标,建立完整的动态管理模式。抓好课程生成环节,在充分市场调查研究和翔实的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实施校内、外专家联合生成课程机制;在学校整体课程建设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并重视新设课程的试点、验收工作;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和教学督导员、学生、教师评课制度以及通过学生座谈会、进行教学质量调查问卷等措施,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三)规范课程评估工作。系每年进行一次课程评估工作,课程评估主要依据课程建设内容及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和课程评估体系,采取专业自评,系内审核的方式进行。评估后的结果作为推荐省级精品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的依据。对在课程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研室、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推动课程建设。

(四)加快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严谨、水平高超、学生满意、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在现有2名专业带头人的基础上,实现每个专业培养出1名专业带头人,2—3名骨干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青年教师的比率达到50%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以促进课程建设。综上,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出发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调整、逐步完善。我们要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契机,突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进行课程模式的根本性改革,从而推动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我院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第四篇: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研究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素质需求

信息管理专业是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专业,是综合运用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方法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信息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这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满足社会信息化和发展的要求,加强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信管专业的学生应拥有与时俱进的科研组,和高师资水平;计算机课程完备的设置,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实际有效的课堂内外实践也很重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信管专业的同学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的方向性问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以培养行业技术型管理人才为主。目前国内的信管专业有两个大的发展方向,一个方向是传统的向经管方向发展,而另外一个方向是以技术方向为代表的计算机编程、维护等方向的工作。

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具体素质要求包括一下五个方面:

1、知识的要求,信管专业作为一个经济管理与计算机科学相交叉的专业,要求学生不仅具备经管类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信息分析、决策支持的技能,如: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高等数学、管理运筹学和统计学的基本理和模型;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及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与思想;具备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网络营销的方法和实现技术;具备信息收集、数据挖掘与分析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具备某行业方向的软硬件开发、应用、管理与维护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2、能力要求,信管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较强的专业, 要求学生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解决经济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包括:具有对组织的信息与数据的采集、管理与分析提取的业务能力, 并初步具有数据挖掘与决策方案支持的综合能力;具有管理与维护组织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部门的业务能力, 并初步具有设计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战略与实施方案的综合能力;具有设计、开发与维护组织内部的电子商务平台的业务能力, 并初步具有设计企业的网络营销的实施战略与实施方案的综合能力;具有开发、应用或管理某类行业专业软件的业务能力, 并基本具备该行业中相关职位的从业能力;具有独立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 具有解决方案与战略的规划与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3、职业证书要求、大学应届毕业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 如果具有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求职时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人文素质要求、信管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 为了使该专业的人才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5、专业英语要求,信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 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更新很快, 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跟踪最新技术, 熟练掌握信息管理专业英语, 阅读信息技术类英文文献是基本要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应加强信息管理、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

但是就自身与一名合格的信息管理人才的比较,还存在一些差距。

1、过度学习理论知识。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多数侧重于理论研究,真正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践研究的成果并不多。

2、课程设置体系不够规范。由于经济、管理是两大类学科,涉及面广,专业知识十分丰富,各专业之间的课程差异大,如何平衡各专业课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的比重,我感觉到很迷茫。

3、研究目标以及

方向不够明确。对该专业的性质、理论体系认识不够清晰,因此,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办出专业特色,适应社会对该专业高级人才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针对现存的差距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1、明确专业定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种新兴的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系统的互动结合和边缘学科知识模块的复合。因此我们应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为:培养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学生,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数学水平,掌握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管理及信息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

2、确定钻研目标,专业目标,必须紧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在课程、内容、学习方法上都要体现这以原则。

3、自选兴趣课。从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上看,现有的课程体系只是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堆积,而没有达到融合的地步。因此我们必须在抓住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最爱的方面。想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加强经济与管理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组织的业务流程及其实质,知道管理流程,了解伴随管理流程中的数据流动过程,因此将学和知识融合贯通至关重要。

信息系统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科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不断探索以完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科建设,为信息时代培养合格的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第五篇:企业实施“职业导师制”培训模式的研究

企业实施“职业导师制”培训模式的研究

徐琳 刘况驰

摘 要:职 业导师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培训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阐述现代企业中职业导师制的内涵及分析该方式对被指导者、导师以及 组织三个层面的积极作用,指出了该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职业导师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培训和开发工作。

关键词:职业导师制,培训,人力资源管理

职业导师制(mentoring program)作为一种培训与开发方式,已经得到国内外各大企业的重视。财富500强 中的大多数企业都已正式实施这项培训方案,并且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国内也有许多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推出了新员工导师辅导制度,着手建立正式的职业导师培训 体系。这些企业让资深人员协助新员工或者资历较浅的员工,将专业知识传授给他们,并使他们熟悉企业的文化和愿景,从而降低他们的焦虑情绪,使他们能早日融 入组织和胜任自己的工作。虽然职业导师制在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职业导师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国内企业更 好地运用这种培训方式提供借鉴。

职业导师制的内涵及其作用

职业导师制的前身是传统的“师带徒”制。“师带徒”制 起源于手工艺人教授徒弟的培养方式,之后又蔓延到更多的行业。传统的师徒制仅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对学徒提供技术上的传授,而并不涉及职业生涯的指导。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师徒制的可取之处。因此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职业导师制便应运而生。职业导师制是指企业中富有经验并具备良好管理技 能的资深管理者或技术专家,与新员工或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员工之间建立的支持性培训关系,以为相应员工在适应工作环境、融入企业文化、提升自我绩效水平等方面提供帮助与指导。职业导师制是一种人才培养机制,它通过在企业的智力层面构建一种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和机制,以培养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职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对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方面起到了有效的作用,这些作用在被指导者、导师与组织三方的层面上体现出来。

一 是体现在被指导者层面。一方面,导师能将自己的技能和工作经验通过实际工作传授给被指导者,针对性强,能使被指导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并运用到实际工 作中,提高其工作岗位胜任的能力。另一方面,导师还能够给予徒弟关怀和心理支持,提供工作或人际互动方面的建议,并为被指导者提供职业生涯指导和支持,从 而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与没有导师指导的员工相比,导师指导下的员工不仅能更快地适应组织环境,并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快的晋升、更高的薪水,而且会产生更高的组织承诺水平、工作满意度以及更低的离职意愿。

二 是体现在导师层面。导师往往处在职业高原期或中年危机期,通过参与师带徒计划,他们可以有效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满意度,同时也 提高了导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自我价值感与稳定性,能够有效降低这类核心员工的流失率。此外,被指导者也能够为导师事业发展服务。徒弟可以为导师搜集多方 信息、拓宽沟通渠道和分担一定的工作压力;导师也能从徒弟身上学习新的工作知识与创意,并获得徒弟的人际支持。

三 是体现在组织层面。通常来讲,组织是实施职业导师制的最大受益者。首先,导师制可以通过提高导师和被指导者的岗位胜任能力,使得其个人绩效和组织整体绩效 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其次,通过导师制还可以形成坦率开放、互助学习的团体氛围,有利于建构组织学习的机制。在导师指导被指导者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传 递了组织的价值观和文化,增强了其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感受和融合。最后,职业导师制与其它培训方式相比,培训成本较低而且效果比较好,是一种较有效的人才 培养模式。企业实施职业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职业导师制可以通过导师与被指导者之间较长时间的互动构建一种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和机制,结合组织对这种导师关系的期望,培养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但企业若对职业导师制运用不当,该方式进行人才培训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定的问题。培 训需求分析不足造成匹配差异。培训需求分析是现代企业培训工作中的首要环节,它可以解决哪些人需要接受培训和需要接受哪些方面内容培训的问题。在职业导师 制中的培训需求分析不足容易造成匹配差异,即把价值观、工作风格、人格等方面迥然不同的双方匹配成一对指导关系。从被指导者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没有把被 指导者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直接将其交予导师。导师按照自己的想法传授知识,被指导者只能按部就班地接受。很有可能被指导者所学内容中有些是他在培训前已经 掌握的,或员工个人不感兴趣并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导致对被指导者的培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在确定导师时很多组织单凭导师工作业绩来进行 评判,没有对导师个人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在建立指导关系时,忽视了双方的工作风格、价值观、人格等隐性因素,在这样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师徒关系不仅影响培 训效果,还浪费了师傅和徒弟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培训的机会成本。

忽 视导师的认同度致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有的企业在实施导师制培训方式之前没有与将会作为导师的资深员工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而是 直接以公司的安排要求其接受,将此事作为命令一样传达,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的师徒配违反了师徒关系精神,导致师徒双方的满意度均比较低。如果老 员工并非自愿接受这样的安排,只是迫于上级命令被迫接受,会导致老员工对这种工作的管理方式的不满。如果把这种不满的情绪带到培训中,导师最多只会尽基本 的工作指导责任,而并不会主动关心徒弟的生活与人际关系,因此导师制的功能会受到影响。

缺 乏重视与激励对导师制实施造成阻碍。忽视过程,缺乏相应的激励和考核制度会对职业导师制的实施造成阻碍,有的企业在导师制开始实施后,领导认为那就是导师 和被指导者的事了,自己可以不再过问。事实上,高层管理者对导师制的重视和对实施过程的密切关注,不仅可以促使该措施得到公司各部门的重视、促使各部门间 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对导师和被指导者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同时由于指导被指导者会花费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导师完成本职工作的绩效,有的导师出于这方 面的考虑,可能在带领被指导者的过程中过分关注自己的事而忽视被指导者或有意排斥被指导者。许多企业在实施导师制的同时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指 标,致使有的导师在培训过程中故意降低标准,只求完成任务。

部 分被指导者形成过分依赖而影响其绩效提高。导师制培养的过程中,有的被指导者容易产生依赖思想而形成一切由导师包揽的观念,从而弱化了员工的自我创新意识 和能力的发展,影响其能力的提高,使其在工作中缺乏创造力。同时,由于有的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从自身角度出发,向被指导者传授知识技能、传递企业文化有一定 的主观性,形成“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的结果。这会对指导者造成首因效应,影响其在指导关系结束后对工作的创造性发挥,加深其对导师的依赖,阻碍其能力的发展。被指导者过分依赖导师会使其在指导期结束后的提高和发展并没有达到组织的要求,这往往会影响组织整体的运行效率。应对职业导师制实施问题的对策建议

为了能让职业导师制扬长避短,而又不形同虚设,在总结当前成功实施职业导师制的各类企业的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其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注 重导师的选择与确定。内部导师制的建立,关键在于导师的选择和确定。首先,导师应该是那些认同公司价值观、符合企业文化要求的人员,这样所培训出来的人员 才能为企业的稳定和扩张奠定坚实的根基;其次,导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多数是公司的业务或者技术骨干;再次,要求导师具有亲和力、执行力,要求导 师具有较高的情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于建立开放式的、双向式的培训关系十分重要。由于导师在被指导者面前扮演的是组织的代言人,他的言行举止将对 被指导者形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导师选定后需要对导师传达包括企业价值观、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保证导师制管理达到预定的培训目标。同 时,选拔出的导师需要得到组织高层的重视和协助。

促 使被指导者与导师相匹配。在实施导师制之前,应对被指导者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估,确定该员工需要接受的培训内容;同时对导师的能力与态度也要进行评估,确 保其能够并且愿意胜任指导工作。为促使被指导者与导师之间可以更好的匹配,可对导师进行相关培训,如正确认识导师的角色和功能,被指导人可能的预期,如何 与被指导人进行有效沟通,如何保持指导关系顺利进行、消除指导障碍,常用的指导技巧以及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等,使其更好地胜任工作。另外,让导师和被指导 者在指导关系正式建立前先有所沟通和交流,然后再由人力资源部去分别了解他们对彼此的印象和评价,确保建立指导关系后尽量避免出现因对对方不满意而排斥对 方的情况。成功的指导关系基于双方对彼此的深入了解和互相信任,并适合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发展。

设 置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为了提高职业导师制的有效性,企业需要设置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人力资源部可根据导师与被指导者共同拟订的培训辅导计划,定期 对培训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和考核,并不断充实培训内容,完善培训的方式方法。企业在建立导师制评估考核办法时应注意让导师和被指导者形成利益共同体而非竞 争关系,否则导师可能出于个人利益考虑而在教授技能的过程中有所保留。通常情况下,可以把对被指导者的绩效考核情况作为考核导师工作绩效的一部分,并将此 作为公司晋升的一个指标。这样被指导者绩效的高低是对导师工作能力的一种反映,因此他们会重视对他人的指导,以向外界证明自己的能力。其它的激励方式,如 为导师增加额外津贴、增加休息时间、提升职位、提供深造机会等,都可以对导师在培训中的态度和行为起到激励作用。人力资源部应要求导师在辅导结束后对被指 导者作出具体评价,分析他们的主要特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以此作为被指导者转正、晋级和安排具体工作岗位的主要依据。建立导师制时,公司管理层应制定明 确的绩效考核办法,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明确完善的考核办法有助于评估建立导师制的效果,也是对导师和学徒的一种监督。

管 理层应密切关注培训过程。公司的管理层应关注职业导师制的培训过程,并对其实施提供相应的资源与帮助。首先,公司层面应确定具体的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培 养方式方面,可由导师结合具体工作需要来作相应安排,而不应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比如在工作中随时进行指导、给被指导者指定一项课题、交流谈心、进行专项技 能培训等;培训内容方面,可由导师根据被指导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来选择确定相应的主题,人力资源部也可对此作出相应规定;培训时间方面,导师可与 被指导者共同商定,人力资源部也可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定。在确定了培养形式和具体内容后,导师要将培养方案报给人力资源部备案,并接受人力资源部的 定期检查和监督,以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率。管理层应密切关注导师制的培训过程,一方面要把握培训进展情况,了解当期培训效果,检查培训的内容有无和组织目 标相背离等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听取导师和徒弟的反馈意见,若发现问题也能及时修正。参考文献:

1.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2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正堂。企业导师制研究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5)

3.袁静,莫璐超。“职业导师制”困境探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4)4.张正堂,金岚,刘颖。完善导师制度 促进新员工组织社会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4)

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13期

责任编辑:奇奇

发布时间:2011-7-6 14:27:13

下载信息管理工程系实施“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管理工程系实施“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探讨(精)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优势能较好地弥补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的不足。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宽平台,多方向” 的办学思路,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指导思想为 “专业引领全程,技能递进提升”,建立“基础模块+专......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最终定稿]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唐建生刘红普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导师制是因材施教、促进优秀人才快速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造性地将导师......

    资源工程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情况总结

    资源工程系机制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情况总结 转变模式重过程,专业理论和实践一体;力践教改抓质量,职业技能与素养并举。近年来,在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务处、科......

    信息管理专业实习总结(五篇材料)

    信息管理专业实习总结 除了参加学校招生的同学外,所有学生都参加了此次企业实习。学习结束后,企业对各位同学的表现进行的鉴定,每位同学也进行了实习总结。 一、遵守企业工作纪......

    物电系10级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总结

    物电系10级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总结 我系按照《漳州师范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暂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2010级四个专业本科生实施了导师制,聘任了陈景东、郑锦良、李秀燕等24......

    《新教师专业培养模式研究》方案

    区级课题《新教师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实 施 方 案 课题组 二O一七年四月 《新教师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实 施 方 案 一、前言二、课题研究的背景三、课题研究的策略与内容......

    路桥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

    路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倪秀永 我是山东省交通运输学校公路系的一名专业教师,8月初参加在同济大学的学科带头人的培训,感觉受益匪浅,涉及的专业多为汽车、机电、幼教、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