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方习俗文化
东方国家习俗礼仪
1.日本
日本几乎全是大和民族。居民主要信奉神道教和佛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日本至今还保留浓厚的我国唐代的礼仪和风俗。
日本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在日常生活中,都互致问候,脱帽鞠躬,表示诚恳、可亲。初次见面,向对方鞠躬90度,而不一定握手。如果是老朋友或比较熟悉的人就主动握手,甚至拥抱。遇到女宾,女方主动伸手才可以握手。如果需要谈话,应到休息室或房间交谈。日本人一般不用香烟待客,如果客人要吸烟,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
日本人注意穿着打扮,平时穿着大方整洁。在正式场合一般穿礼服,男子大多穿成套的深色西服,女子穿和服。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不随便脱衣服,如果需要脱衣服,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在一般场合,只穿背心或赤脚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在日本,“先生”的称呼,只用来称呼教师、医生、年长者、上级或有特殊贡献的人,如果对一般人称“先生”,会让他们感到难堪。
和日本人谈论茶道,是非常受欢迎的。茶道,是日本人用来修心养性、进行交际而特有的沏茶、品茗的高尚技艺,是一种讲究礼仪、陶冶情操的民间习俗。
他们喝茶不直接把茶叶放进茶杯,而是放到小巧玲珑的茶壶里。倒的时候,用一个小过滤网防止茶叶进入杯里。而且总以半杯为敬,一般不再续茶。这常使喝惯大杯茶的中国人总觉得难以解渴。
不管家里还是餐馆里,坐位都有等级,一般听从主人的安排就行。日本商人比较重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在商务谈判中十分注意维护对方的面子,同时希望对方也这样做。
赠送礼品时,非常注重阶层或等级,因此不要给他们赠送太昂贵的礼品,以免他们为此而误认为你的身份比他们高。
日本不太流行付小费,如果拿不准,就不给。付小费把钱放在信封里或用纸巾包裹着,日本人认为收现钞是一件很难堪的事。
日本人不喜欢紫色,认为这是悲伤的色调,最忌绿色,认为是不祥之兆;忌荷花图案,认为是妖花;忌“9”、“4”等数字。赠送礼品的时候,不要赠数字为“9”的礼物,因为日语里“9”的读音和“苦”一样。“4”的发音和“死”相同,所以在安排食宿时,要避开4层楼4号房间4号餐桌等。日本商人还忌讳“2月”、“8月”,因为这是营业淡季。另外,讨厌金银眼的猫,认为看到这种猫的人要倒霉。
日本人对中国的绍兴酒、茅台酒非常感兴趣。不吃松花蛋。用筷子很讲究,筷子都放在筷托上。还有“忌八筷”的习俗,就是不能舔筷、迷筷、移筷、扭筷、剔筷、插筷、跨筷、掏筷。同时,还忌用同一双筷子让大家依次夹取食物,也不能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饭里。把书法作品或是精美的印章送给日本人,是受欢迎的。我们中国人喜欢把印章的边缘特意刻成破碎型,以示古老苍劲。如果这样送给日本朋友,对方就会不高兴了,他们认为这种不完整是不吉利的。
2.韩国
韩国是单一的民族朝鲜族,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1/3。
韩国人讲究礼貌,待客热情。见面时,一般用咖啡、不含酒精的饮料或大麦茶招待客人,有时候还加上适量的糖和淡奶。这些茶点客人必须接受。
韩国人初次见面时,经常交换名片。韩国很多人养成了通报姓氏习惯,并和“先生”等敬称联用。韩国一半以上居民姓金、李、朴。韩国人业务洽谈,往往在旅馆的咖啡室或附近类似的地方举行。大多数办公室都有一套会客用的舒适的家具,在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之前,举止合乎礼仪是至关重要的。韩国人注重服饰,男子穿西服、系领带。
如果邀请去韩国人家里做客,按习惯要带一束鲜花或一份小礼物,用双手奉上。不要当着赠送者的面把礼物打开。进到室内,要把鞋子脱掉留在门口。
韩国的农历节日和我国差不多,也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韩国人以米饭为主食,早餐也习惯吃米饭,不吃粥。还喜欢吃辣椒、泡菜,吃烧烤的时候要加辣椒、胡椒、大蒜等辛辣的调味品。汤是每餐必不可少的,有时候汤里放猪肉、牛肉、狗肉、鸡肉烧煮,有时候也简单地倒些酱油、加点豆芽。韩国人还对边吃饭边谈话非常反感。
韩国人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公共场所不大声说笑。特别是女性在笑的时候还用手帕捂着嘴,防止出声失礼。在韩国,妇女十分尊重男子,双方见面的时候,女性总会先向男性行鞠躬礼、致意问候。男女同座的时候,往往也是男性在上座,女性在下座。
韩国人对“4”非常反感。许多楼房的编号严忌出现“4”字;医院,军队绝不用“4”字编号。韩国人在喝茶或喝酒的时候,主人总是以1、3、5、7的数字单位来敬酒、敬茶、布菜,并忌讳力用双数停杯罢盏。
3.新加坡
"新加坡总人口华人占76.9%。华裔多信奉佛教,马来语为国语,英语,华语为官方语言。
新加坡人十分讲究礼貌礼节,服务质量很高。新加坡华裔在礼仪方面和我国相似,而且还保留了中国古代传统,比如两人见面时,相互作揖。通常的见面礼节是鞠躬、握手。印度血统人仍保持印度的礼节和习俗,妇女额头上点着檀香红点。男人扎白色腰带,见面时合十致意。马来血统、巴基斯坦血统的人按伊斯兰教的礼节行事。
华裔新加坡人信奉佛教,而且很虔诚。他们喜欢在室内诵经,诵经的时候不可以被打扰。
在新加坡随地吐痰、扔弃物都要受到法律制裁。4.泰国
泰国华裔泰人有300多万,佛教为国教。
泰国人的待人接物,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朋友相见,双手合十、互致问候。晚辈向长辈行礼时,双手合十举过前额,长辈也要合十回礼。年纪大或地位高的人还礼时,双手不必高过前胸。行合十礼时。双手举得越高,表示尊重程度越高。泰国人也行跪拜礼,但要在特定场合,平民、贵官在拜见国王和国王近亲的时候行跪拜礼。国王拜见高僧的时候要下跪。儿子出家为僧,父母也跪拜在地。把东西扔给别人是不礼貌行为。从坐着的人们面前走过时,要略微躬身,表示礼貌。
泰国人非常重视头部,认为头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用手触摸泰国人的头部,认为是极大的侮辱。如果用手打了小孩的头,认为小孩一定会生病;睡觉忌讳头朝西,因为日落西方象征死亡。忌讳用红笔签名,因为人死后是用红笔把姓氏写在棺材上。脚被认为是低下的,忌把脚伸到别人跟前,也不能把东西踢给别人,不然都是失礼。忌讳用脚踢门,否则会受到人们指责。就坐时,最忌讳翘腿。把鞋底对着别人,被认为是把别人踩在脚底下,是一种侮辱性的举止;妇女就坐时,双腿要靠拢,否则会被认为没有教养。当着泰国人的面,不要踩门槛,他们认为门槛下住着神灵。在泰国,男女仍然遵守授受不亲的戒律,所以男女不能过于亲近。喜欢红色、黄色,忌讳褐色。
习惯用颜色表示星期。如红色是星期日,紫红色为星期六,淡蓝色为星期五,橙色是星期四,绿色为星期三,粉红色是星期二,黄色是星期一。
5.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素称“千岛之国”,89%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等。
印尼人初次见面都要交换名片。由于多数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在拿东西给人家或者向别人拿东西的时候,都要用右手而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左手是拿“不干净”的东西。很少喝烈性酒。
印尼人喜欢客人到他们的家中做客访问,而且在一天中任何一个时间去拜访他们,都是受欢迎的。在印尼人家里,当你看到长相可爱的小孩,切忌摸小孩的头,如果你抚摸他的头,对方一定反脸相向。
在印尼,进行裸体太阳浴是非法的,和他们交谈应避开政治、宗教等话题。
和别人谈话或进别人家里都要摘下太阳镜。拜访印尼商人时要带上礼物,收下礼物即意味着承担了某种责任。如果你去的印尼人家里铺着地毯,那你在进屋前要把鞋脱掉。进入圣地特别是进入清真寺,一定要脱鞋。
参观庙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裤、无袖服、背心或裸露的衣服。进入任何神圣的地方,一定要脱鞋。在巴厘,进入寺庙必须在腰间束腰带。
印尼人爱吃大米饭和中国菜,早餐一般吃西餐,爱喝红茶、葡萄酒、香槟酒、汽水等。副食爱吃牛、羊、鱼、鸡之类的肉和内脏。
印尼人忌讳夜间吹口哨,认为它会招来游荡的幽灵和挨打。
印尼人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不可以用左手拿东西给他们。忌讳吃猪肉食品,忌饮烈性酒,不爱吃海参,也不吃带骨带汁的菜和鱼肚等。
6.印度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印度人相见应递英文名片,英语是印度的商业语言。主客见面时,都要用双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着:“纳玛斯堆”(梵文:“向您点头”,现在表示问好或祝福)。晚辈在行礼的时候弯腰摸长者的脚,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
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不吃菇类、笋类、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讳吃猪肉,牛肉。他们一般不喝酒,因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但有喝茶的习惯,方式是“舔饮”,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盘子中,用舌头舔着喝。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吃素食的人较多,等级越高,吃荤越少。喜欢中国的粤菜、苏菜。
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们忌讳弯月图案,视1、3、7为不吉祥数字,和印度人交谈,要回避有关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
印度奉牛为神圣,忌讳吃牛肉,忌讳用牛皮制品。崇拜蛇,视杀蛇为触犯神灵。忌讳用澡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为。
第二篇:东方乡村婚宴习俗
东方乡村婚宴习俗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就因为是大事,所以,一个人在经历“结婚”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宴请,其中的一些习俗,说起来还是比较有趣的。
吃槟榔
吃槟榔(即订亲)。在东方市,乡村平时没有人嚼槟榔的习惯,只有孩子订亲或者结婚时,家里才准备一些槟榔和糖果让亲戚朋友们吃。所以,看到哪家有人买槟榔、糖果分发给左邻右舍,这就意味着家里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女孩订亲了。因此,订亲也就被叫做吃槟榔。
东方市乡村订亲,只有男方给女方送彩礼,但送的东西并不是很多,除了实物大米、包子外,还有彩金。一般大米一担、包子100个、彩金2000元。
此外,男方还给女方指定的媒婆(都是女方的亲戚)200元作为女方向男方传话的“劳务费”。在订亲的当天早上,男方还为女方买一些饼干、糖果之类的送过去,好让女方家把这些东西分发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让大家都知道女儿已经出嫁有主了。
中午,男方家杀猪宰牛,除了宴请亲朋好友外,还要挑一桌饭菜给女方家待客。
男方家吃过中午饭后,会带上一大帮朋友到女方家去与女方的女朋友们狂欢一天。
待锣鼓
待锣鼓(即款待唢呐队)。东方市乡村男女结婚,男方负责邀请村里的唢呐队。为此,在结婚的前一天,男方叫上远亲近邻都来杀猪宰牛,烧饭做菜,提前一天准备第二天的婚宴酒席,同时还要款待所邀请的唢呐队全体人员,因此,这一天也叫做“待锣鼓日”。
这一天,所有喝酒吃饭的人都不必给主人家送红包,而是等到第二天早上正式结婚,新娘子被接回来后,酒席开始时,主人才专门派人收受亲戚朋友的红包,但唢呐队除外,不但不收,反而还给他们红包。
当唢呐队酒足饭饱后,黄昏时分,他们就拿出锣、钹、鼓、唢呐等在男方家吹吹打打一番,以此来向村里人告知谁家的孩子明天就要正式结婚了。
办 桌
办桌(即看桌碗)。乡村人结婚办酒席,一般都是在自己家里办的,因为一下子要宴请的客人很多,所以需要的桌、凳、碗筷也就很多。因此,桌子就在“待锣鼓”的那天,主人就派同族兄弟到附近的各家各户去借用左邻右舍的桌子,或者去租借村里有人专门为婚丧嫁娶而准备的桌凳。碗筷则让比较亲近的亲戚朋友、同族兄弟或左邻右舍自己预备了挑来盛肉装菜款待客人,而这些为主人挑碗筷来供客人用餐的人,就叫做“办桌”。“办桌”的人家除了挑碗筷来外,还要负责准备客人坐的凳子和吃的?L。主人一般只负责提供吃饭的桌子,而?L是主人事先送米到“办桌”的人家让其各自煮熟后挑来的,这就减少了主人家大量做饭的麻烦。
“办桌”的人家要派一个人(主要是妇女)专门看管一张桌子(酒席),负责为这一桌的客人打酒盛饭,等客人吃饱喝足离开后,“办桌”人就会把客人吃剩的肉菜全部打包回家。当然,“办桌”的人家给主人的红包也会比一般被请吃婚宴的客人要多得多。
牵 手
牵手(即结婚,也叫接新娘)。乡村人联姻,一般都是同一个村子里的,因此,新郎去接新娘不必用车,步行去就可以了。新郎去接新娘,讲究的是早,天亮之前必须到达女方家,天刚蒙蒙亮就该把新娘从娘家接出来。所以,新郎去接新娘的当天夜里,四五点钟就得准备妥当,然后跟一大帮朋友以及“锣鼓队”一路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地向新娘家走去。
新娘在家梳妆打扮整齐后,要出门时,新娘家一位德高望重的族人就用一个托盘,里面放着两杯酒,让新娘的小舅子端着,新郎新娘拜过先祖、拜过父母,然后夫妻同饮交杯酒后,由新娘的长辈大哥牵着新娘的手送出到家门口交给新郎,新郎新娘就肩并肩慢步向新郎家走去。
路上,“锣鼓队”在前头吹吹打打,新郎新娘,伴郎伴娘紧跟其后。新娘一只手被新郎牵着,一只手拿着一面镜子和一把剪刀,暗喻新娘到男方家后能够规矩地做人、认真地做事。在这对新人的后面,跟着的是一大群女方的亲戚朋友,大人小孩,有小孩还抱着新娘的新枕头、新草席。新郎的男朋友们则继续一路燃放鞭炮。
大多数新娘家的亲戚朋友送新娘到新郎家门口就返回家了,只有少数几个小舅子小姨子跟着妇女们一起到新郎家去讨饭菜吃,讨喜酒喝。
当迎亲队伍刚到新郎家门口,高高挂在庭院里的一长串鞭炮就会跟着“劈劈啪啪”地响起来。这时,等候多时的客人就开始相继入席喝酒吃饭。而此时,男方家的亲戚、族人便一个接一个到新娘那里“讨”槟榔吃,“讨”烟抽。不过,新娘所给的槟榔和烟实际上是男方家的亲戚、族人给新娘送红包时新娘回赠的一点小意思,除了槟榔和烟之外,还有一两条新毛巾。
闹 房
闹房(即闹洞房)。乡村男女举行婚礼的当天晚上,新娘要带着亲朋好友到新郎家去欢闹一番,俗称“闹房”。
“闹房”时,为了增加“闹”的气氛,新郎事先给自己的男朋友们每人分发一包香烟和几包小鞭炮。从新娘和她的女伴们一踏进新郎家的庭院里开始,鞭炮声便会持续不断地响起。胆小怕事的女伴们便惊叫着到处乱跑,而新郎的那些男伴们则得意地跟在女人的后面大喊大叫佯装追赶地一路燃放鞭炮。等女人们都进入新房了,新郎和他的男伴们也一同进去。一大帮青年男女就围坐在房间里的几张桌子边,有的磕瓜子、吃喜糖,说笑话;有的玩斗地主、打麻将。但久不久,总有那么一些捣蛋鬼,当大家都不设防的时候,会偷偷点燃一包小鞭炮丢在桌子底下,鞭炮便“劈劈啪啪”地响起来,吓得围坐在桌子边的人鸟雀散似的站起来躲闪,有个别的一时惊慌不措便从板凳上滚坐在地板上,引起一片嘻嘻哈哈的大笑声。在女人们骂骂咧咧声中,刚才被桌子底下“炸”开锅的人重新坐回来。可过不了多久,另一张桌子底下又传来了“劈劈啪啪”的响声……这样,一直延续到深夜,新郎新娘的男伴女伴们会陆陆续续地回家去,最后新娘则留在新郎家过夜,但她的身边还带着伴娘一起“伴睡”。尽管说是“睡”,其实三个人躺在床上一直都无法入睡,只能闲聊到天亮。
第三篇:牙买加及其文化习俗
牙买加及其文化习俗
教科院 148班 5号 李洋
牙买加位于北美洲加勒比海西北部。东隔牙买加海峡与海地相望,北距古巴约140公里。海岸线长1220公里。东西长235公里,南北宽82公里,是加勒比海中面积仅次于古巴和海地岛的第三大岛。
金斯敦是牙买加的首都,也是牙买加首要的港口。它是加勒比海地区较大的都会区之一。京斯敦城是由英国人所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作为运输甘蔗至欧洲。1907年,一场地震使得京斯敦毁损惨重,不过也因为地震后的重建,使得京斯敦城有许多现代化的旅馆、银行与商业办公大厦。该城的贫穷地带有许多问题滋生,甚至常引起政治骚动。
牙买加主要节日:独立日(国庆)1962年8月6日独立,国庆日为8月第一个星期;新年1月1日;圣灰星期三2月21日;耶稣受难日4月5日;复活节后的星期一4月8日;劳动节5月23日;民族英雄纪念日10月21日;圣诞节12月25-27日。
牙买加是个对于体育有相当兴趣的国家,板球、足球、田径和赛马是当地蔚为风行的运动项目。在奥运比赛上,牙买加的田径成绩最令人印象深刻。2008年北京奥运会牙买加夺取六金三银二铜,11面奖牌皆为田径场上所夺下,其中牙买加短跑男女双飞人乌塞恩·博尔特及维罗尼卡·坎贝尔·布朗在个人项目上分别夺取两面金牌(2008年8月20日,博尔特廿二岁生日前夕)及一面金牌,博尔特并且分别以9.69秒及19.30秒佳绩两度冲破100米及200米世界纪录,取代由自己保持的100米9.72秒及美国麦可·强森保持的200米19.32秒世界纪录。成为1984年卡尔·刘易斯后,第一位赢得100米及200米奥运冠军的人。在男子400公尺接力项目上,博尔特和他的队友阿萨法·鲍威尔等人以37.10秒亦轻松打破世界纪录。值得一题的是,博尔特是在奥运会有史以来,一届奥运同时打破这三项世界纪录的飞人,更是历史名将卡尔·刘易斯都没有做到的奇迹。
在这么多运动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短跑。据说当地无数的少男少女开始是为摆脱贫困,才利用上天赋予他们的优势来奔跑,希望跑出精彩人生的。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还曾在对超过200名牙买加运动员的研究分析中发现,有70%的牙买加人体内拥有一种能改进与瞬间速度有关的肌肉纤维,就是这些纤维可以使运动员跑得更快,研究报告还下了这样的结论:“这是由基因决定的。很显然,那里还有很多人拥有这样的潜力。”
牙买加的村庄一般都有一个中心广场,这个广场是整个村子的中心。广场四周有村政府、医院、商店、长途汽车站等。村里的房子多用水泥和砖瓦建成。城市建筑和规划是欧式的,有许多高层建筑,沿海城市有漂亮的饭店和游泳场等。居民常穿的衣服有衬衫、短裤。妇女平时穿裙子,在庄重场合都穿西装。居民喜欢跳迪斯科,喜欢听莱加乐曲,喜欢群体对舞。居民的主食是大米、玉米、面包、牛肉、牛奶、蔬菜等。青年人喜欢喝可口可乐,而老年人喜 欢喝茶和咖啡。啤酒和龙酒也是许多人喜欢饮用的饮料。色彩浓烈的非洲式土造小屋,以及深受非洲影响的家族制,表明牙买加具有非洲人家庭生活的传统习俗。探亲访友时,大多数人头戴麦秆帽子。
按照牙买加的习俗,男方在结婚前必须买一栋或建一栋房屋,举行隆重的婚礼,并且养活不须出去工作的妻子,但这往往只在上流社会通行。比较下层的居民则有另一种配方法。牙买加的女子,大约有三分之一在婚前就怀第一个孩子,当女子一有怀孕症状时,女方的母亲通常即认这一既成的事实,只要婴儿的父亲答应担孩子的一定费用,就可以住进女方的房屋,一旦生下孩子,就可以过同居生活,但不举行正式婚礼,因此,牙买加70%以上的婴儿都是私生子。
在性的方面,经过 1960 年代的世界性性开放后,1980 年代开始世界主流回归保守,现在公认性观念最开放的是北欧和牙买加。美国人常被误以为“最开放“的国家,实际上英美社会骨子里重视家庭观念,法国社会会认同一对夫妻在外各有性伴侣,美国社会就不会认同。金发美女是热情开放的,北欧社会福利又是超级棒,也许这是北欧走在性开放前列的两大原因,女人性开放,享福的当然是男人,他们不断地恋爱,又早又多,但是结婚,谁愿意那样承重? 所以北欧多的是单亲家庭和同居家庭(随时可以走人的家庭)。
牙买加的礼节与英联邦国家和拉美国家比较近似。最常用的称呼是先生和女士、太太、夫人等,习惯在称呼前面加官衔或职称。赴宴时,被邀请的人应带礼物。牙买加的禁忌与英国相似,如不问妇女的年龄,认为每月的“13”日是个不吉利的日子.一般人们也不喜欢用“13” 这个数字等。
我国发往牙买加的航空邮件由北京封发,空运伦敦及巴黎转航金斯敦。水陆路邮件由北京散寄古巴转。电报、电话均由北京至伦敦电路传递。牙买加出租车没有收费表,采议价制。因此在乘坐前务必告知目的地,谈好车资后才乘坐。
最后,说说外交方面,牙买加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主张国家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促进国际合作,主张在联合国的框架内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使用武力。维护国家主权、吸引外资和游客、开拓国际市场,是其外交工作的主要目标。积极发展同加勒比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积极参与加勒比共同体和加勒比国家联盟等地区性组织,大力促进地区一体化进程。优先发展与美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关系,努力发展与拉美、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国际和多边事务领域,表现活跃,曾两度当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截至2006年底,牙买加同139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四篇:清真文化习俗
伊斯兰习俗分类:转载 饮食习俗
回民饮食禁忌较多,如禁食自死物,非宰杀而死的动物都被看作自死物。禁食动物血液,宰杀动物要放尽血。禁食猪肉,农户亦不养猪。禁食凶禽猛兽,禁食无鳍水产品等。牛、羊、鸡、鹅、鸭、鸽以及鱼、虾等是回民的主要食品。回民禁食非经阿訇宰杀的动物,所食畜禽要请阿訇宰杀。阿訇口念“太思米”下刀,放尽血。这些禁忌根据主要出自《古兰经》:“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育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触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古兰经》还说:“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因为真主确是至善的,确是至慈的。”
卫生习俗
回民非常讲究清洁卫生,这是伊斯兰文化所倡导的。回民禁食自死动物、凶禽猛兽、动物血液,固有信仰上的因素,也有卫生上的原因。回民十分注意个人卫生,同时,为使空气洁净清香,家家都有香炉,常燃芭兰香。穆斯林在礼拜前要行净礼,包括沐浴、净衣、洁处等,主要指净身。清真寺耳
房内挂有净礼图,让青少年穆斯林学习净礼的程序。寺内设有水房,供穆斯林礼拜前沐浴。净礼分大净和小净,既是礼拜前的沐浴仪式,同时也是指一种身体洁净状况。小净指用水洗身体的部分,大净指用水清洗全身。以洁身的形式达到清除邪念疑虑,进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婚姻习俗
历史上曾有“回女不嫁汉男,回男不娶汉女”的现象,如今回汉团结进步,回汉通婚已不鲜见。但原则上要求双方信仰一致,婚前汉人要敬(真)主信(伊斯兰)教,由阿訇起经名(回名),生活习惯随回。婚俗方面保留了一些伊斯兰的特色,如婚前一日要请阿訇讲经、炸油香待客。正日迎亲不请乐班吹打。婚礼由阿訇主持,并由阿訇作证婚人。在阿訇主持下,男女双方交换“口唤”,即用阿文写的结婚证书,随之由阿訇领一对新人读“伊扎布”即证婚词。婚宴丰盛,但不以烟酒待客。
丧葬习俗
回族提倡厚养薄葬,对老人生前孝敬厚养,归真后一律简易土葬。同时还提倡“速葬”,葬期一般不超过三天。出
殡之日,首先为亡人沐浴净身,裹以白布,然后将其移至经盒内,在阿訇的主持下众亲友为亡人作殡礼,再送遗体去墓地入土埋葬。回族主张节俭办丧事,不用任何陪葬品,葬制平等,无富贵贫贱之分。也不为死者设灵堂,不挂遗像,不烧钱化纸,唯在屋内昼夜点燃芭兰香
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一样,也是起源于犹太教,所以他们的哲学观念和文化本质也一样,都是一种扩张型的文化,从信徒人数和影响范围来看,伊斯兰教仅次于基督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阿拉伯字母也是仅次于拉丁字母在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系统。不幸的是,这两种文化是相邻的,因此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非常激烈的相互斗争,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热点局部战争和国家内部的教派争斗,都是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冲突。
伊斯兰教刚诞生时,北面是已经发展起来的强大的基督教世界,东面是尚存的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的波斯帝国,要想生存和扩张,必须依靠武力,穆罕默德过于强调了“圣战”的作用,“圣战”成为伊斯兰教文化扩张的重要工具,历代的统治者又对不信教的的人民实行征收终税的政策,经济上的原因更有力地推动被征服民族皈依伊斯兰教,在封建时代,伊斯兰教的扩张比基督教还要迅速和成功。
伊斯兰教禁止饮酒,后来又引申为禁止吸烟和服食任何毒品,所以伊斯兰教文化圈内的国家是目前世界上消耗酒精、烟草和毒品最少的人群。由于教义禁止饮酒,在伊斯兰世界咖啡的饮用发展和流行的非常广泛,成为主要的饮料,直到19世纪欧洲人才学会种植与处理咖啡,本世纪咖啡才在世界广泛流行开来。
伊斯兰教更严格地禁止崇拜偶像、图像,甚至发展为禁止描绘一切有灵魂的生物,伊斯兰世界的人们将才华都用于创造图案、描绘书法、开发诗歌和研究音乐上了,目前在世界各地活跃的主要乐器几乎都来源于伊斯兰世界,他们发明的拨弦乐器在西方发展为吉他和曼陀铃,在中国演变成琵琶;拉弦乐器在西方改造为提琴,在中国固定成胡琴或马头琴;笛子在东西方几乎相似。中国人古代自己发明的乐器如排箫、缶、磬、古琴、箜篌等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欧洲人自己发明的芦笛、七弦琴也成为历史的遗迹。
伊斯兰教起源于沙漠民族,出于在严酷的气候条件下保护妇女的需要,对妇女的面纱、服装、室外活动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可是也削弱了妇女的地位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
伊斯兰教文化的扩张一度到达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和西班牙,向东一直进入亚洲,只是遇到印度文化的阻碍,不得不分为两路,向南经马来亚、印尼直到太平洋尽头菲律宾的苏禄岛,向北经中亚进入中国,目前还在向撒哈拉沙漠以南和非洲的东海岸进发,甚至在美洲的黑人中也已有很大的发展。
第五篇:家乡文化习俗
徽州文化
我的家乡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歙县,歙县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地和典型代表,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其内容广博、深邃。徽州文化体现在生产生活、教育艺术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表现还是在建筑,饮食,节日习俗这几个方面。
徽派建筑有三绝,民居、祠堂和牌坊。踏入徽州境内,就能看见青山绿水之间粉墙黛瓦的古民居,徽派建筑每幢房屋顶上都有高出房瓦面错落有致的墙垣,这些错落有致的墙垣俗称封火墙。因翘檐形似昂首的马头,因而得名“马头墙”。在徽州为什么会有马头墙呢?古时徽州因房屋多为木制结构,如果没有马头墙,一家有火患,整个村落会被这家的火患所殃及。为了防范火灾,所以就想出了用砖砌成高于屋瓦的高墙阻止火患时火势蔓延的方法,故也称之为“封火墙”。“粉墙黛瓦”与“马头墙“便成为徽派建筑的文化之一。徽州建筑的另一大特色是古牌坊。徽州多牌坊,这些牌坊绝大多数是用山里特有的花岗岩和青岗岩精雕细琢堆砌而成,有的典正雅致,庄重高洁,有的孤孤零零,突兀地架在村口街旁路边,有的相拥成群,在山野里耸立,一路比肩而去。徽州牌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题名坊,是作为桥梁、墓道、祠堂、里坊、衙署门前的标志性建筑,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一类是旌表坊,是直接用来褒扬功名政绩,彰表贞烈节孝人物。它们是徽州文化的见证,是宋明理学的化石。徽派建筑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徽派建筑,它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是古徽州独特的人文环境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完美融合的艺术结晶,是一幅形象生动的古徽州社会生态图。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歙县。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高背阴,溪水清澈,山珍野味十分丰富,所以徽菜立足本地优势,以烹饪山珍野味而著称。徽菜选料精细,制作严谨,一切立足于原料的新鲜活嫩,即便是像“臭鳜鱼”这类特殊风味菜,其用料也必须是新鲜鳜鱼,经过一定的加工腌制后烹调成菜,决不滥竽充数。徽菜能够成为一种区域性菜系,它的风格特征在于:善于发挥原料本身的滋味,即保持原汁原味;常用火腿佐料,冰糖提鲜,料酒除腥提香。徽菜素以重油、重色、重火功,色香味形俱全而盛行于世。徽菜“三重”特色的形成是因为徽州地处山区,水含矿物质较多,久饮便有刮人之感,加上当地盛产茶叶,人们都有喝茶的习惯,油食少了便有不适之感,于是做菜时多放油,形成了重油的特色。重色的特点也是人们的生活习惯所形成的,每到夏秋之间,当地农民家家户户自制面酱、豆酱、酱油,用大缸盛放,炒菜时都要舀一两瓢放入菜内,使菜肴呈很深的紫红色,至今农村仍保留这种习惯。
节日习俗方面,最重要的节日就当属春节了。旧时,每年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灰尘,清除垃圾,并用板栗、芋头、干角豆、赤豆、玉米等掺入稻米内,煮一大锅腊八粥。十二月二十日以前,家家户户采购年货,添置新衣,杀猪宰羊、切糖、打年糕、做豆腐,十分繁忙。二十三夜祭送灶神,二十四日为小年,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除夕)晚,拜祖宗,合家欢聚,俗称“分岁”。饭后,大人发给孩子们“压岁钱”。是夜,放爆竹,全家伴灯叙旧道新,直至次日凌晨,俗称“守岁”。正月初一,穿新衣,吃枣栗、茶叶蛋、盖交面,象征一年甜到头,有福有寿。是日,人们初次见面,要互相作揖,口称吉利语“恭喜发财”。小孩见,到长辈,要跪拜称呼,长辈则拱手回揖:“恭喜你百百岁”。有事外出,须拣吉利方向,行人相遇,要互相作揖道贺新年吉利,亲友来往贺年,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十八止。建国后,“过年”中的迷信活动基本废除。年前扫尘、“除夕”聚餐、春节贺年等习俗不变,并新增了一些集体性的辞旧迎新团拜活动。
方水土养一方人。徽州文化正是在历史动荡中吐故纳新,在社会发展中脱胎换骨。独特的地理环境,鲜明的地域差异,浓厚的移民个性,铸就了徽州独特的文化内涵。徽州文化是徽州人的一种生存文化,是一种古老朴实的儒文化,也是一种乡土纯情的平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