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老年大学校长的文化自觉
浅谈老年大学校长的文化自觉
成都市锦江区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 张泽林
2012年9月
内容提要:作者从对老年大学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自觉,对老年大学校长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行为的自觉,对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及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和路径的自觉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老年大学校长的文化自觉。提出老年大学校长应该内化三个理念,内生四种觉悟,内省五项要点,以切实提高文化自觉程度。
关键词:老年大学教育 校长 文化自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们党在历届中央全会上第一次专门讨论文化问题,第一次以中央决定的形式就文化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决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指明了我国实现文化自强的道路和方向。《决定》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按照《决定》要求切实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是摆在老年大学校长面前的重大课题。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校长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校长文化自觉的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宽度和深度。
何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主要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个体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而校长的文化自觉则是校长对文化兴校、文化强校的自我觉醒和自我行动。
一、对老年大学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自觉
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环节,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标志。教育通过启发人民群众的社会政治觉悟、提高思想文化素质、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培养各行业各领域专门人才,对文化发展形成基础性作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而素质教育恰恰是社会进步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
老年大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容割舍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我国的老年大学教育面向庞大的老年群体和准老年群体,对学员素质的提升,对社会风气的熏染,对文化发展的律动,都会产生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一个老年大学的校长,要自觉认识老年大学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担当老年大学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自觉把老年大学教育放在我国大教育、大文化的背景下来考量。这是老年大学校长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自觉,是老年大学校长文化自觉的根和源。只有寻到这个根,发于这个源,才能使老年大学教育跟进时代发展,满足时代需求,育出时代新人,奏出时代强音。因此,老年大学校长应该内化以下三个理念。
一是内化“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的理念。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能催生和滋养文化的发展。没有教育就没有文化。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探索新形势下教育与文化有机结合、互动发展的规律和模式。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文化生态的核心和主体。教育通过对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知识结构等基本素质的构建,促进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老年大学的校长要善于把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教育的导向、传承、引领和创新作用,营造出富有特色、充满生机、凝聚人气、社会认同的校园文化。
二是内化“学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文化体现在各种物化的文化形态中,也体现在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活动中。一个文化强国,不仅要有发达完善的文化设施,还要有先进高尚的道德精神,更要有掌握先进文化、具备高尚品质的普陀大众。因此,坚持育人为本,努力培养思想和行为上有文化的人,才是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根
本任务。老年大学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善于担当,勇于作为,成于贡献,始终把“育人为本”做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让每一个老年大学的学员都成为有文化情操、有人格魅力的人,都成为能影响他人、净化社会的人。从而发挥文化凝聚认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功能。
三是内化“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化认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生命线。老年大学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基本上不负有培养创新人才,形成创新文化,增强创新能力,发挥文化创新的功能作用。但是老年大学教育必须明确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先进现代文化的学习,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偏离这些基本要求,舍弃其中任何一项工作,都是老年大学校长文化自觉的不足和缺陷。因此,要教育引导老年大学学员热爱、继承、光大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老年大学学员学习、吸收、把握先进的外来文化,包括先进的人文思想和科技成果。使老年大学学员成为具备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市场意识、法治意识、竞争意识和公平意识等现代先进人文思想有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老年人。使他们在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形成主流价值取向和共同伦理规范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对老年大学校长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行为的自觉
老年大学校长如何认识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如何通过发现自我、认知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来凝练精神,凝聚力量,引领和推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老年大学校长文化自觉的试金石。因此,自知之明的智慧、孜孜不倦的学习,清醒执着的追求、脚踏实地的努力,就成了老年大学校长提升文化自觉程度的唯一路径。笔者认为,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老年大学的校长应该内生以下四种觉悟。
一是内生洞察校园文化的觉悟。老年大学的校长应当具备对复杂事物进行透彻分析的能力,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不同文化进行甄别和梳理,正确取舍,恰当扬弃,把握学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为此,老年大学校长必须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有关文化和教育工作的方策政策,准确领会党和国家有关老龄工作和老年教育的方针政策,清醒认识学校发展面临的外部形势和自身现状,精心梳理学校校园文化发展的路径与过程,理性思考老年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适时提出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决策。
二是内生引领校园文化的觉悟。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长时期的催生、培育、凝聚和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校长文化自觉的核心就是发现、挖掘和提炼符合学校实际并为广大师生认同的文化要素,并凝聚整合成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校园文化成果。在校园文化建设 的过程中,校长的基本任务就是引领学校的群体行为和价值取向,引领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老年大学校长的思想内涵决定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味和质量。作为学校建设的决策者,校长的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和人格魅力,左右着学校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
三是内生创新校园文化的觉悟。创新就是发展,发展必须创新。创新之觉悟来源于唯物辩证之思维。只有清醒认识到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矛盾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清醒认识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清醒认识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扬长弃短、持续发展。因此,校园文化既要有恒久不变的基本内核,又要有与时俱进的新鲜血液。老年大学校长要善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断寻找、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使校园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是内生推进校园文化的觉悟。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方针和举措落到实处,校长必须具备能动推进工作的热情和能力。校长必须善于把握教育规律和方法,善于探究学员特征和诉求,善于把纸上的“文化”和嘴上的“文化”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实际中去,使学校先进的文化内涵得到师生的认同,并内化为全体师生的思想意识,渗透到全体师生的言谈举止之中。因此,老年大学的校长要有这样的觉悟,那就是
坚守信念,加强学习。勤于研究,讲究方法。长于决策,善于用人。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和行之有效的举措,使校园文化的个性、特色和价值得以彰显和弘扬。
三、对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及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和路径的自觉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是校园精神与校园氛围有机统一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凸显学校的品牌,展现学校的综合实力,是学校向心力、凝聚力和发展力的不竭源泉。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同样具备这些基本内涵,但更加突出老年群体的特点、行为、需求和共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路径方面,校长应该内省以下五项要点。
一是内省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建设,如校园建筑,文体设施,校园景观,绿化美化,活动场所,生活设施,教学设备,墙报画廊和名句箴言张贴等有形物质的建设。老年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构成该校的基本物质面貌和外显的物质状态,是评判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一所老年大学没有场地和必要的教学设施,那就不能成为学校,也没有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老年大学校长必须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大对学校硬件建设的投入,做好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形成适合老年学员学习,深
受老年学员喜爱,有利老年学员身心健康的校园物质文化生态。
二是内省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老年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取向,以传承光大和谐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以学习外来先进文化跟进时代发展为要求。要探索和创新政治思想教育方法和手段,采取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自然紧密地结合起来,春风化雨般地滋养老年学员的心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员能做到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自己的情操,约束自己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员掌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同心同德地把学校建设成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学府。也只有这样,老年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众志成城、硕果累累。
三是内省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是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老年大学的行为文化建设包括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人际关系和校际关系建设等。行为文化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举止的综合表达。要在老年大学大力倡导团结互助、尊师重教、谦虚礼让、大度包容、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公平公正、乐于奉献的行为准则,使
这些准则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意志和品格,进而凝炼出学校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是内省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是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好的规章制度,不仅对人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更具有指导和塑造作用。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规范有序、健康发展。老年大学的制度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性。老年大学的管理对象主要是老年人,且个体间的差异甚大。因此,制度的制定应该从服务学员出发,宽严适当,松紧适度。有些老年大学长期探索、完善学生自制管理制度,成就了独特的管理文化,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五是内省学校的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是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锐。我们党已经把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做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如何正确地认识、科学地建设、创造性地运用和有效地管理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使其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摆在老年大学校长面前的重要课题。搞好老年大学网络文化的建设,是政治责任,也是历史使命。老年大学应创造条件,利用网络建设学校的文化宣传平台,一方面发展学校管理的网络民主化,公开各种管理信息,便于师生查阅、执行和监督。一方面展示学校
多方面的音频视频信息,为学员提供一个欣赏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及其成果的窗口。实践表明,老年大学的网络文化建设受到广大学员的积极追捧和热情参与,可以而且应该大有作为。
第二篇:老年大学校长岗位职责
老年大学校长、副校长岗位职责
校长岗位职责
◇坚持大学的社会主义方向,负责老年大学的全面工作,重点抓好大学的各项管理。
◇定期召开校务委员会,对学校的工作做重要决策和决定。
◇负责各项校务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具体安排。
◇指导工作人员搞好教案及各类计划的制定和落实。
◇及时了解学生反映,有针对性地组织好教学。
副校长岗位职责
◇负责学校(学期)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负责学校老师、学员调配和学员政治思想工作。
◇负责学校岗位工作标准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负责区老年大学关心下一代、区老年大学老协工作。
◇负责协调内外关系。
第三篇:老年大学校长先进事迹材料
老年大学校长先进事迹材料
X同志X年X月出生,现任X老年大学校长。她始终坚守党的宗旨,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X年X月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任X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X年任校长,校临时党总支书记。
她把干一行爱一行、事事争先创优的工作精神带进了老年大学。她以校为家,用满腔的热情、忘我的工作精神、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使老年大学面貌焕然一新,多次受到省市老年大学的表彰。
X年通过了省级示范校验收。目前X老年大学有学员X多人;设有三个系,X个专业,X个班级;全校师生精神面貌昂扬向上,学校管理井井有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成为X文化建设战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真正成为让县委放心、让学员满意、让社会点赞的老年大学。
一、政治站位高,工作有思路。
X、牢牢抓住政治建校这条红线,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抓dang建,促管理,促教学。X认为,老年大学是县委县政府搭建的老年教育平台,是党和政府联系老年人的桥梁纽带。一是要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把dang建工作放在首位。在她主持下,加强了学校临时党总支建设,健全了各项学习活动制度;三个系成立临时党支部,各班成立临时党小组,做到组织健全,制度健全,活动有序,让dang建工作同县委保持同步;X年被评为县dang建工作先进单位。X、牢牢抓住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老年大学招生是入学凭自愿,老年大学的吸引力来自教学质量,这条线关系着老年大学的生命力和发展后劲。张校长提出“教务处——系主任——教师”教学质量实行责任制。在制定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计划、监督课堂教学等方面明确责任人员,期中期末互评互鉴,保证了老年大学学员各专业课程达到较高质量。
X、牢牢抓住教学管理这条主线。老年大学具有学校教育的属性,严谨的教学管理是教育秩序、质量的保证。张校长通过实践,提出了校长跟班、班长管理班级模式。首先从强选配班长,提高班长待遇,调动班长管理积极性;其次是落实班长管理责任,迅速扭转了教室卫生无人打扫,冒听课程无人监督,课堂秩序混乱等等不良现象。
二、改革魄力大,创新有力度。
(一)对接县域文化建设,发掘地方特色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X文化强县贡献力量。X为抢救《渔鼓道情》这一“非遗”,成立剧组,寻找老艺人整理挖掘词曲、录音定调,重编新词,又召开专家研讨会,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充实提高,经过反复打磨提高,使这种古老的说唱艺术焕发了青春,公演后受到各界好评,成功登上X年省春晚舞台,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名片。(二)对接县域经济建设,校企联合求双盈。
X老年大学艺术团编演节目质量高,社会演出频次高,社会影响大。但是,受到资金、人才的制约,遭遇发展瓶颈。县委、县政府重大招商引资重点城建客商绿城集团,在萧投资巨大,需要宣传他们项目。X校长敏锐地捕捉到了校企结合的机遇,请县委负责同志牵线搭桥,签订协议,成立了“X老年大学绿城艺术团”,并于X年X月X日揭牌。艺术团每年为绿城“岱湖世纪城”项目,在城乡做X场演出,绿城集团每年拨付艺术团演出经费X万元,形成了校企结合、互利双盈、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助推了X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三、品格大境界,担当有情怀。
作为从贫苦农村走出来的X,有着辉煌的过去,有一对事业有成的优秀儿女,生活上也甜甜蜜蜜,按说她也到了含怡弄孙、乐享天年的年龄,可是她对人生的理解却有另一番境界;她常说,“人来世上走一遭,就要放手搏一搏!”她身上有一股气:“干事就干好,工作必争优”“有苦有难搁心里,不争上游不罢休”。这就是她的境界!X年她被评为最美X人,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她说:“自从在党旗前起誓那天起,我就决心守住永远的初心,做个有担当、有作为、有奉献的人!”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她那种“精气神”的力量之源!
X校长一心扑在老年教育事业上,全身心投入到老年大学的各项工作中,同事们、老年大学学员们望着她斑白的头发、弯腰的背影都很心疼她、佩服她。但也有人认为她放着清福不享,放着悠闲的好日子不过,真是没事找事,很不理解。而她却说:“人活着总得有点精神”。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X,X的崇高情操!
第四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升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几点体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全会《决定》),作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吹响了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进军号角。深入学习全会《决定》,再次研读《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期刊发的云杉文章《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以下简称《文化“三自”》),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如何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简单地说就是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一、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当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移动传播,人类一直保持着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完全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每一次跨越式前进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对我们来说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文化“三自”》指出的: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这种文化自觉的进一步提升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二是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说说唱唱、敲敲打打、写写画画,却看不见文化对人的感化陶冶、激励鼓舞、团结凝聚之重要意义,是肤浅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却认不清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引领、推动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却看不到文化能够自主发展、形成产业、创造财富之重要地位,则是短视的。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还应当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企图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先进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认识,对每个人都应当是一种“自意识”而不是“被认同”,并且是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涵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这才是我们所讲的高度文化自觉。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如果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大厦,那么它必然是一砖一瓦、一层一级建造起来的。文化大厦建造的主体,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伟大人民。文化大厦建造的过程,是一代人一代人地永续传承、接力推进。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传承者。其中那些思想觉悟深、创新能力强、文化造诣高的人,就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代表人物和文化大师、文化大家。诚然,文化发展的历程,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向前的过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有曲折、有断层甚至有毁灭的可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文化进步推动者责任担当的艰巨和使命履行的艰难。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走过了五千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有多少人奉献了青春激情,有多少人饱受了屈辱艰辛,有多少人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在当代中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已经庄严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思想文化的新解放新创造,为中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面貌,重塑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疑要表现为更高层面的文化自觉。这种责任担当,应该是一种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是一种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是一种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条件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担当。
二、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责任,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种信念、信心。对文化的认识、态度是否正确、科学,不仅关系着文化的现实发展状态,而且决定着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开放包容、继承创新,既不搞全盘西化,也不搞文化复古,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容而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但在当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深刻纠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背景下,各种形态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远远超过以往,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正确看待过去的文化和现在的文化,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三自”》指出: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保持这样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理性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积极借鉴和包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
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科学的判断,简单明了地讲就是三句话: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对待自己的文化,那种蔑视传统的看法,那种数典忘祖的做法,实在是要不得的。特别是一个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在文化上尤其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讲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人只讲孔孟,或者大多讲到两汉唐宋明清文化,而对近现代历史文化、对红色革命文化,却视而不见或少有提及。其实,十九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创业的建设实践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锻造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创作了不朽的文化精品,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宝贵财富,同样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那种消解红色经典、颠覆英雄人物、亵渎革命传统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反文化行为;那种看不上当代中国制度文化、看不见中国非凡发展成就、看不到中国文化空前繁荣,其实是一种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当然,看得起自己的文化,又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进行理性的审视和科学的分析。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重要的是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之上,摒弃糟粕、保留要义、革故鼎新,不断开掘出文化新义、创造出文化新品。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当然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确有过封闭保守的年代,也有过闭关锁国的教训,但开放包容始终是主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了解、包容吸纳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远胜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傲慢甚至敌视态度。在这个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新时代,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气度和胸怀不会收缩、只会更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开放包容,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坚持文化开放,又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本;文化的包容借鉴,还必须是吸纳基础之上的创新再造。曾经有一种倾向,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似乎主要是对西方文化或者欧美文化。其实,人类文明多种多样,世界文化多姿多彩。除西方文化、欧美文化外,诸如曾是古代文明发祥地的中东文化、南亚文化,创造过玛雅文明的拉美文化,还有被古人类学家称为人类起源地的非洲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对外来文化关注的视野越广阔,对中华文化补充的养分就越丰厚。全会《决定》强调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就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在推进文化开放过程中,应当始终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要求,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采撷异域民族文化之精华。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转化再造、创新创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备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气质,这才是在文化开放中发展中华文化的根本之道。
三、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追求,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三自”》对“文化自强”的阐述深刻而又透彻:文化自强的“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强的“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强大活力创造力、强大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长期以来都称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文化“三自”》率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的远见卓识。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定位于“文化强国”,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这是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基础就是我们党拥有的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是全体人民共同期盼的文化自强的合理表达。如何实现这样的文化自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有正确的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有全面协调的整体推进。
第一,要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路径关系全局,方向决定成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就能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这一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的,也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与弘扬。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实现文化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建设发展的文化,必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是反映先进生产力要求、代表历史前进方向、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的文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关键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和精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应有之义。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实践证明,文化之于民众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渗透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国家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力。只有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要有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文化建设,内容为王。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创造是第一要务。这里讲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文学艺术创作,还包括新闻写作、图书出版、理论创新与阐释等多个方面。我国当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其数量和规模可谓历史空前,关键是如何提高质量和水平。应当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开放的时代,新的社会实践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思想、新题材、新土壤。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持正确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潜心创作、细心推敲、精心打磨,以更多高质量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来讴歌伟大时代、来激励广大人民。新形势下,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的独特魅力,也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高效的传播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搭建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建立更通畅的传播渠道,采用更丰富的传播手段,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对受众的影响更深刻更有效。这当中,还有一个借助科技和市场提升文化传播力的问题。要大力倡导利用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大力推动利用市场机制和产品营销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文化创造也好、文化传播也好,都必须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无论实现文化自强,还是建设文化强国,都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强盛,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强壮。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优先安排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文化项目,深入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实行大战略引领、大项目带动,以大企业为骨干,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石、人才是保障。各领域文化拔尖人才,是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文化代言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培养一大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还有一个体制机制、动力源泉的问题。好的体制机制来自改革,文化发展动力源于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改革给文化发展带来好的体制环境,是改革给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活力,这已经得到宣传文化界和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同。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思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改革中遇到的关键难题,着力破除文化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包括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使文化建设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总之,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党全社会都应当在全会《决定》精神指引下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自强。我们有理由相信也应该相信,中华文化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必须牢记也应该牢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任重道远,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坚持不懈地开拓前进、砥砺前行。
第五篇:浅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浅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点滴体会
金 良 铸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文化自觉与自信。“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一个重要的思想贡献。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二是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决议》中说,“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理解,所谓的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所谓的文化自信,主要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做到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做到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对党领导的、人民创造的文化充分自信。同时要对我们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对与时惧进的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一元化指导作用要充分自信。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防止的一些倾向。《决定》强调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强调文化要与时俱进。这就是说,我们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要抱正确的态度。如果对外来文化一律兼容并包、全盘西化,或抵制拒绝引入,对传统文化逆向解构、颠覆、拆缷、那就叫文化的不自觉、不自信。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们要放眼世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既要充分认识和坚守自己的文化,又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学习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去爱国、怎样去爱家乡、怎样去爱他人。其次是对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毛泽东同志说:“文学艺术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另外,要给文化创新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要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决定》有五个闪光的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五个关键词折射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就是通过研究文化体制和文化建设问题,用改革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