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工具理性坚守文化自觉

时间:2019-05-13 13:3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反思工具理性坚守文化自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反思工具理性坚守文化自觉》。

第一篇:反思工具理性坚守文化自觉

反思工具理性坚守文化自觉

[摘 要]新媒体技术带来的 “工具理性”极大地消解了现代文化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承担着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任务的大学校园,尤其强烈地受到了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工具理性的影响。大学校园里,教师、学生以及连接二者之间的主要桥梁——知识内容和文化环境是大学教育的几个主体,而如今它们的主体性正面临着工具理性的强力消解。我们在反思工具理性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坚守文化自觉,在使用工具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文内涵和价值意蕴,在教育过程中把价值的、人文的、内涵的要求体现在大学教育活动自身的规律和日常行为中,共同培育人类社会的新生力量、共同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36 — 02当波斯曼著《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时就已经描绘了20世纪90年代初信息失控和知识垄断的危害,他深刻批判科学技术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现实威胁——信息的失控、泛滥、委琐化和泡沫化使世界难以把握,人可能沦为信息的奴隶,可能会被无序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死。〔1〕 20年过去了,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变革浪潮席卷全球,对于工具理性的批判也成为了“自法兰克福学派以来的各种技术批判主义者以及后现代主义者学术批判的主流”〔2〕,媒体技术带来的“文化工业”和“工具理性”极大地消解了现代文化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传统的文化规约和实体情景的历史延承在以新媒体传播的现代文明体系里,承受着来自科技工具理性的价值挑战与理念改写。〔3〕工具理性主导着人们的意识,使人们享受并依赖着技术带来的便捷性的同时失去个性与独特性。新媒体技术影响尤甚。承担着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任务的大学校园,尤其强烈地受到了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工具理性的影响。

一、工具理性的全面反思。

工具理性的概念来源于韦伯,他把理性划分为两种类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他认为:“工具合理性行为取决于对周遭客体和他人行为的期待,这些期待被行为者当作达到自己合理追求和计算目标的‘条件’或‘手段’。价值合理性行为是为某些意识到的伦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或行为的其他形式的价值本身的信念所决定的行为,他与成功的希望无关。”〔4〕工具理性追求工具的功能、效率,追求技术的最先进和功能的最强大,从而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价值理性则指向对人的命运、尊严和价值的关怀,其功能在于反思性、批判性和否定性。

无论是从技术教育层面来看,还是从新媒体本身作为工具的普遍使用来看,工具理性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诉求,弱化了大学校园曾拥有的“知识的圣殿”般的理念;人们对于新媒体工具的过分依赖,削弱了人作为“智者”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大学校园里,教师、学生以及连接二者之间的主要桥梁——知识内容和文化环境是大学教育的几个主体,而如今它们的主体性正面临着工具理性的强力消解。

(一)消解教师的主体性

1.消解教师的权威性。新媒体工具成为丰富便捷的知识来源。当知识变得随手可得时,传统意义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就要面临挑战。教师面对的不再是一张干净的无字白纸,而是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信息时代大学生,教师本身的知识体系、创新思维、传授方式就要有一定程度上的要求。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或是知识体系没有与时俱进,就难免受到学生的诟病,这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生对于教师、对于知识的尊重。古人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代社会则很难树立此理念。

2.淡化师生关系。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极大地扩展了知识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使教育资源充分共享成为可能,学习的个性化选择程度与时空选择的广度大大提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者,课堂也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师生关系大大淡化。

3.弱化教师个人魅力。新媒体信息过载导致大学生养成“快速阅读”的新习惯,同时,可称为“全媒体”的终端丰富了大学生的视觉、听觉体验,“视听”也渐渐成为一种新阅读习惯。为适应这种新型阅读和学习习惯,现代大学普遍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教学技术的多媒体化确实带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等好处,但对多媒体课件的过分使用和完善美化体现出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大多将多媒体课件视作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而忽视传统的驾驭课堂教学的教师个人魅力。

4.异化学术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功利诉求,使得教师这一职业群体不停在职称、课题和奖项之间追逐争夺。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客观上使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思考力和思辨性一定程度上降低,另一方面,职称、金钱、名誉等功利价值代替了兴趣成为教师进行学术创新的主要动力。中国的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前一百名内出现的个数与次数凤毛麟角,这与中国知识界的学术创新能力低下息息相关。

(二)消解学生的主体性

1.学习变成“学而不习”。新媒体技术的便利和迅捷性,是以牺牲人的思维能力为代价的。首先,新媒体技术及其传播方式和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全开放式的知识来源,并发展了新的知识建构方式,以往以记忆为主的知识积累方式被弱化。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学习,既要学新知识也要复习,温故才能知新。如今,大学生复习和记忆的学习方式被“百度”所替代,除了闭卷考试,大部分时间“学而不习”。其次,“习”也含有一种思考的意思,“温故”是要经过思考,才能“知新”。新媒体提供的信息的丰富完整性,弱化了大学生的思考能力。相较而言,传统的纸质书本由于作者视野、观点和篇幅上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有被边缘化的趋势。第三,新媒体的超时空特性,开创出新的学习观念。学习变成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而越是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的“学习”概念更加消失于无形。

2.丰富原有大学生个人角色定位。大学生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者。从信息的传播角度来看,他们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可以参与信息的发布与意见的表达;在言论表达的时候,他们既可以是意见领袖,也可以是意见领袖的追随者;在使用各种带有广告的应用工具时,他们既是受益的免费用户,同时也是广告的消费者;在进行网上购物时,他们有时既是买家,也是卖家……大学生角色的多样化随之而来的是这一群体的日常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因为每一种角色都使他们在某项事件处理过程中产生纠纷和困扰的可能性加大。比如网络开放的信息传播和言论空间,使大学生参与谣言传播和公共事件的可能性增大、使大学管理者对大学生言论自由的尺度的把握难度加大、使校园舆情的监测与引导难度加大。3.新媒体加速了大学生个人角色的社会化进程。首先,新媒体开创了大学生社会接触的新形式,他们对于社会图景的认知更加直接和主动——他们可以寻找到任何他想要的主题进行搜索和探知(而无关乎真实),这就相当于他们在离开校园之前就已经通过网络迈出了通向社会的第一步伐,对社会图景进行宏观和微观的探知。同时,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利弊兼有。虽然各类快速便捷的即时通讯工具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成本、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情感交流,但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面对面交流。有时会造成部分学生的交往障碍。

(三)消解原有知识结构和内容

“合理”信息的限制被突破。波斯曼把大学的规则体系描述成一个“信息控制机制”。“这个控制机制的标准常常见诸教学计划”,学校通过这个计划来控制什么是大学生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合理的信息不应进入大学的知识系统中〔5〕。他所指的“合理”信息,笔者认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容,二是数量。在内容上,大学教育的培养理念已从“精英”转向“大众”,注重知识的专业性和多样性,知识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限制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种类,首要的便是必须以科学精神为前提。新媒介在内容上提供了一切可能的信息,包括伪科学、神学、谣言等不真实信息,有时让人难辨真假。在数量上,虽然大学教育并不严格限

制知识的数量,但信息过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快速阅读和视听阅读习惯、手机和网络依赖症、冗余数据信息干扰……,这些都导致现代大学生普遍显示出一种浮躁、焦虑的情绪,失去了内心的安宁和思考的深度。可见,移动终端、电脑的个性化使用,已经使信息的种类和数量的供应失去了控制,学校设计出的知识结构及其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挑战。

(四)消解文化环境

1.意识形态面临挑战。学校是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环境。新媒体入侵给大学校园带来的不仅是信息失控,文化和意识形态环境同样遭受挑战。可以看到,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取向的易塑性在新媒体环境中得到强化——网络信息过载可能导致新的意识形态困惑和文化矛盾。身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通过新媒体途径获取文化消费品的便捷性和廉价性使得他们比以往的大学生们更容易、也更有可能面对这些文化和意识形态冲突。同时,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等深受媒体泛娱乐化影响。据曹瑞荣等对上海市18所大学进行的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线观看或下载各类视频行为排名第 三,仅次于使用搜索引擎和即时通讯工具。〔6〕

2.大学校园文化和传统的精神内涵在网络信息海洋中很容易像泡沫一样越飘越远。现代大学教育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波斯曼对电脑技术的严厉批判之一便是“电脑宣判”——电脑技术生成的答案和数据垄断了人们的思想〔7〕。信息和技术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大学生们丢失自我意识,丢失最深层次的文化领悟和理性思考。而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主要是在无形地寄载于师生间的文化交流、同学间的学习氛围以及作为整体的大学校园生态环境之中,润物无声。

3.新媒体带来道德危机问题。尚且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思想观念尚未发展成熟的大学生,面对新媒体信息和技术垄断,必然会产生新的焦虑和矛盾。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其传播信息时有可能发布虚假、夸张不实或不道德信息,同时,网络诈骗事件频发、从未消失的网络谣言的不断兴起和辟除等事件都比较容易导致大学生新的信任危机。作为用户的大学生,在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面前,也容易冲动地利用网络的隐蔽性特点,进行一些敏感话题和观点的讨论和传播。如何能面对负面事件的集中爆发、“吐槽”洪流等正确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自守,不迷失于“围观”的集体无意识中;如何能面对新媒体世界中无处不在的各类诱惑坚守自我,不迷失于暂时的好奇和欲望中,是现代大学生理性使用新媒体工具的一种必需的内心修炼,也是大学生思政工作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文化自觉的价值坚守

韦伯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仅仅只是工具理性的现代化,其结果是人类的价值和意义丧失了存在的客观性。“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和传承、研究、融合、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8〕作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独特机构,大学本身应在政府和企业之外享有一定意义上的独立性,如此才能工业技术、媒介垄断和商品消费意识大潮中保持警惕。韦伯的“价值理性”强调行为人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而不计较功利性后果。大学教育更应着眼于对于人的终极关怀价值。大学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提供、弘扬并坚守了一系列精神追求:如对于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真理的理性气质、坚持文化批判精神等。

新媒体不仅仅只是技术工具,它提供了难以计数的信息数量,改变了传播方式,更是我们无时无刻不接触和使用的环境。“每一种媒介承载的感知或意识偏向——我们最意识不到的方面,正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东西,比媒介内容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9〕大学教育在适应新媒体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远,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超越工具理性,唤醒文化自觉,坚守大学教育的文化本性。

(一)坚守大学教育的文化定位和责任追求

大学教育要回归到教育的终极价值上来,就必须坚持大学最原初最本质的文化定位和责任追求。文化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文化定位是指,大学要立足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育人和文化引领等方面的重要职能,以培育和传播高尚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品格为主要目的,把大学生当成最核心最本质的“人”进行关怀,充分发展和发扬他们的个性,而不是将他们作为统一标准“生产”出来的产品,极力追求高就业率。从时代的深度来审视大学的历史责任,大学教育应该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传承民族正气、弘扬经典智慧、树立优秀品格;从社会文化的高度来审视大学的现实责任,大学教育在传授知识、培育技能的同时应该要突出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树立起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并使之内化为师生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

(二)坚守大学校园的纯真秉性和浪漫理想大学之所以被称之为“象牙塔”,最主要是因之纯洁性和理想性。现代大学校园虽然无法完全超然于世俗之外,但相对于社会竞争的残酷和复杂,大学校园的纯真秉性无疑是不可重现的。当下正在热映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反映出一个时代特征:大学校园的青春浪漫正在成为80后美好的集体回忆。这种对于理想和纯真逝去的深切怀念,恰恰说明工具理性下的功利诉求使得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忘却了大学时期的浪漫理想。如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所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大学是一个理想的所在,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追求真理、激发思想、探索知识、发展能力。坚守大学校园的纯真秉性和浪漫理想,首先要坚守大学教育追求真理的理想性和知识探索的纯真性,使之超然于政府、企业的指标限制和利益要求之外。其次才能在每一个个体层面引导学生坚持人生理想和目标,服务和奉献社会,最终增进人类社会的整体福祉。

(三)坚守大学精神的价值引领与道德示范。

正如哲学家赵鑫珊所说:大学不仅应该是人类智慧的大脑,人类思想感情的宝库,还应该是人类照亮黑暗、驱除愚昧的良知和火把,是反映时代的脉搏和人间喷薄而出的浩然正气,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胆识、勇气、志向和智慧。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一代大学生与一个时代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作为整体意义上的大学精神与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息息相关。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对于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道德操守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坚守大学精神的价值引领就是坚守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坚守大学精神的道德示范,就是坚守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化希望。有了更高的价值追求和道德示范,就有了能引导着人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前进的灯塔。

新媒介技术的进步,虽然对传统的大学校园无论是环境还是文化层面都带来了挑战和冲击,但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也为大学校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信息洪流和创新空间,更为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不断超越自我的平台和路径。超越工具理性,回归大学的价值本身,就是回归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终极意义。反思工具理性,与唤醒大学校园的文化自觉,树立伦理追求和美学追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实践层面,文化自觉,就是要把这种价值回归内化为教育的自觉行为,在使用工具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文内涵和价值意蕴,在教育过程中把价值的、人文的、内涵的要求体现在大学教育活动自身的规律和日常行为中,共同培育人类社会的新生力量、共同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参 考 文 献〕

〔1〕 〔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9.〔2〕 赵建军.超越“工具理性批判”〔J〕.哲学研究,2006,(05).〔3〕 杨状振.偏执的神话与迷离的景观——新媒体人文精神批评论纲.新闻传播与评论〔M〕.2010:1.〔4〕 张广斌,谢廷龙,赵承福.教育管理组织:技术理性的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03,(08).〔5〕 〔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4.〔6〕 曹荣瑞,江林新,廖圣清,董少校.上海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12,(04).〔7〕 〔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7.〔8〕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对大学理念的再认识〔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08).〔9〕 〔美〕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6.〔责任编辑:侯庆海〕

第二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升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几点体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全会《决定》),作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吹响了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进军号角。深入学习全会《决定》,再次研读《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期刊发的云杉文章《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以下简称《文化“三自”》),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如何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简单地说就是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一、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当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移动传播,人类一直保持着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完全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每一次跨越式前进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对我们来说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文化“三自”》指出的: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这种文化自觉的进一步提升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二是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说说唱唱、敲敲打打、写写画画,却看不见文化对人的感化陶冶、激励鼓舞、团结凝聚之重要意义,是肤浅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却认不清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引领、推动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却看不到文化能够自主发展、形成产业、创造财富之重要地位,则是短视的。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还应当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企图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先进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认识,对每个人都应当是一种“自意识”而不是“被认同”,并且是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涵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这才是我们所讲的高度文化自觉。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如果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大厦,那么它必然是一砖一瓦、一层一级建造起来的。文化大厦建造的主体,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伟大人民。文化大厦建造的过程,是一代人一代人地永续传承、接力推进。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传承者。其中那些思想觉悟深、创新能力强、文化造诣高的人,就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代表人物和文化大师、文化大家。诚然,文化发展的历程,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向前的过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有曲折、有断层甚至有毁灭的可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文化进步推动者责任担当的艰巨和使命履行的艰难。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走过了五千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有多少人奉献了青春激情,有多少人饱受了屈辱艰辛,有多少人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在当代中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已经庄严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思想文化的新解放新创造,为中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面貌,重塑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疑要表现为更高层面的文化自觉。这种责任担当,应该是一种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是一种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是一种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条件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担当。

二、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责任,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种信念、信心。对文化的认识、态度是否正确、科学,不仅关系着文化的现实发展状态,而且决定着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开放包容、继承创新,既不搞全盘西化,也不搞文化复古,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容而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但在当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深刻纠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背景下,各种形态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远远超过以往,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正确看待过去的文化和现在的文化,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三自”》指出: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保持这样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理性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积极借鉴和包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

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科学的判断,简单明了地讲就是三句话: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对待自己的文化,那种蔑视传统的看法,那种数典忘祖的做法,实在是要不得的。特别是一个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在文化上尤其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讲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人只讲孔孟,或者大多讲到两汉唐宋明清文化,而对近现代历史文化、对红色革命文化,却视而不见或少有提及。其实,十九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创业的建设实践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锻造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创作了不朽的文化精品,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宝贵财富,同样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那种消解红色经典、颠覆英雄人物、亵渎革命传统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反文化行为;那种看不上当代中国制度文化、看不见中国非凡发展成就、看不到中国文化空前繁荣,其实是一种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当然,看得起自己的文化,又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进行理性的审视和科学的分析。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重要的是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之上,摒弃糟粕、保留要义、革故鼎新,不断开掘出文化新义、创造出文化新品。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当然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确有过封闭保守的年代,也有过闭关锁国的教训,但开放包容始终是主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了解、包容吸纳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远胜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傲慢甚至敌视态度。在这个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新时代,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气度和胸怀不会收缩、只会更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开放包容,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坚持文化开放,又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本;文化的包容借鉴,还必须是吸纳基础之上的创新再造。曾经有一种倾向,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似乎主要是对西方文化或者欧美文化。其实,人类文明多种多样,世界文化多姿多彩。除西方文化、欧美文化外,诸如曾是古代文明发祥地的中东文化、南亚文化,创造过玛雅文明的拉美文化,还有被古人类学家称为人类起源地的非洲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对外来文化关注的视野越广阔,对中华文化补充的养分就越丰厚。全会《决定》强调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就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在推进文化开放过程中,应当始终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要求,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采撷异域民族文化之精华。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转化再造、创新创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备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气质,这才是在文化开放中发展中华文化的根本之道。

三、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追求,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三自”》对“文化自强”的阐述深刻而又透彻:文化自强的“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强的“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强大活力创造力、强大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长期以来都称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文化“三自”》率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的远见卓识。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定位于“文化强国”,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这是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基础就是我们党拥有的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是全体人民共同期盼的文化自强的合理表达。如何实现这样的文化自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有正确的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有全面协调的整体推进。

第一,要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路径关系全局,方向决定成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就能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这一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的,也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与弘扬。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实现文化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建设发展的文化,必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是反映先进生产力要求、代表历史前进方向、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的文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关键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和精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应有之义。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实践证明,文化之于民众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渗透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国家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力。只有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要有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文化建设,内容为王。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创造是第一要务。这里讲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文学艺术创作,还包括新闻写作、图书出版、理论创新与阐释等多个方面。我国当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其数量和规模可谓历史空前,关键是如何提高质量和水平。应当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开放的时代,新的社会实践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思想、新题材、新土壤。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持正确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潜心创作、细心推敲、精心打磨,以更多高质量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来讴歌伟大时代、来激励广大人民。新形势下,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的独特魅力,也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高效的传播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搭建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建立更通畅的传播渠道,采用更丰富的传播手段,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对受众的影响更深刻更有效。这当中,还有一个借助科技和市场提升文化传播力的问题。要大力倡导利用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大力推动利用市场机制和产品营销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文化创造也好、文化传播也好,都必须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无论实现文化自强,还是建设文化强国,都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强盛,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强壮。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优先安排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文化项目,深入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实行大战略引领、大项目带动,以大企业为骨干,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石、人才是保障。各领域文化拔尖人才,是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文化代言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培养一大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还有一个体制机制、动力源泉的问题。好的体制机制来自改革,文化发展动力源于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改革给文化发展带来好的体制环境,是改革给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活力,这已经得到宣传文化界和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同。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思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改革中遇到的关键难题,着力破除文化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包括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使文化建设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总之,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党全社会都应当在全会《决定》精神指引下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自强。我们有理由相信也应该相信,中华文化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必须牢记也应该牢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任重道远,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坚持不懈地开拓前进、砥砺前行。

第三篇:浅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浅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点滴体会

金 良 铸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文化自觉与自信。“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一个重要的思想贡献。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二是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决议》中说,“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理解,所谓的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所谓的文化自信,主要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做到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做到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对党领导的、人民创造的文化充分自信。同时要对我们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对与时惧进的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一元化指导作用要充分自信。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防止的一些倾向。《决定》强调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强调文化要与时俱进。这就是说,我们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要抱正确的态度。如果对外来文化一律兼容并包、全盘西化,或抵制拒绝引入,对传统文化逆向解构、颠覆、拆缷、那就叫文化的不自觉、不自信。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们要放眼世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既要充分认识和坚守自己的文化,又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学习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去爱国、怎样去爱家乡、怎样去爱他人。其次是对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毛泽东同志说:“文学艺术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另外,要给文化创新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要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决定》有五个闪光的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五个关键词折射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就是通过研究文化体制和文化建设问题,用改革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第四篇:文化自觉自信范文

文化自觉自信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在文化上的觉醒,主要包括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以及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与尊崇,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没有文化自觉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就难有文化自强,没有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文化建设新路子,总结文化建设新经验,形成文化建设新思想,开辟文化建设新道路。从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分展现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在文化上的自觉与自信。

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对文化的认识没有止境,对文化责任的担当没有止境。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探索,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第五篇:坚守“六大纪律”的底线自觉

坚守“六大纪律”的底线自觉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党章关于纪律的要求具化为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和生活六大方面,为全面从严治党和依纪依规治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证。组织部门要切实把党章党规贯穿于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始终,通过深学、细照、严管、实干,让“六大纪律”成为党员干部的底线自觉。

坚持学在深处强化境界养成。有学问者自有深意、有深意者终成境界。党员干部要切实把深学“六大纪律”作为一种内在自觉,在学习中明礼、增智、提能、立德,进而提升境界、增强党性。升华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党员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举一反三学、联系实际学、持续深入学,使认识更深一步、理解更深一层,真正做到学而懂、学而信、学而用。“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党员干部要坚定信仰,时刻注意锤炼思想定力、战略定力、道德定力、信仰定力,切实增强“三个自信”,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以群众纪律养成促群众感情扎根,努力在书本中习得群众方法、从典型处强化群众观点、于实践中践行群众路线。

坚持照在细处强化导向引领。有什么样的导向,就有什么样的生态。要对照“六大纪律”要求,按照好干部标准,从细处照、向实处找、往深处剖,让党员干部做有示范、行有目标,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要以好干部标准强化高线引领。要针对不同岗位要求,从担当精神、攻坚能力、适岗性、抗压性等方面,形成胜任素质清单,让党员干部比照对齐。“红线”是底线标准,是不可逾越的红色警戒。要综合运用巡视、审计、日常督查、专项检查、明察暗访、干部监督联席会议等途径,列出“负面清单”,明确什么不能碰、什么不该做,让党员干部知止存畏、引起警觉。

坚持管在严处强化考核促动。要注重用好考核这个“指挥棒”,对党员干部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切实营造“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从严氛围。要从严选拔,树牢“实干实绩”这面旗帜。要把实干实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做到凭实干论英雄、以实绩用干部。要从严把关,畅通“能上能下”这根“管道”。要强化“下”的担当、细化“下”的情形、明确“下”的标准,通过平时考核、考核、换届考察等,切实加大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干部的提醒、函询、诫勉力度和不作为、不会为、不善为干部调整免职力度。规矩在于遵守、纪律在于执行。要让“六大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就必须发扬“啄木鸟”精神,切实强化执纪责任,保持正风肃纪高压态势,对违纪违法行为不留情面、严肃处理,让“六大纪律”落地生根、禁令生威。

坚持干在实处强化实绩带动。“六大纪律”执行得好不好,最终还要实绩来检验。这就需要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拼实干、比实力、出实绩,努力用自身“辛苦指数”和“实干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中心稳、方向明,大局清、诸事宁。党员干部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站在全局角度,以自身超常态应对工作新常态,助推中心工作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员干部的奋斗目标。党员干部要把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此为谋事干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群众收获实实在在的利益。实绩体现在服务常态长效上。要坚持继承和发展,抓好制度的建立、完善、执行和评估,对服务薄弱环节立新规、补漏洞,努力向制度建设要长效,让联系变成常态,让服务成为习惯。

下载反思工具理性坚守文化自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反思工具理性坚守文化自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提高文化自觉,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文化发展对于国家、民族及青海的重大意......

    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时间:2011年09月16日 13时07分 来源:文艺报 作者:董学文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定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浅谈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大全]

    浅谈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一、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

    教师的文化自觉范文大全

    教师的文化自觉 虽然没有聆听程老师的讲座,但从《教师的文化自觉》的实录中感受了内容精彩,感受了名师风采,收获不小。 程老师是中学特级教师,但他的讲座还是非常贴近我们小学......

    坚守文化的阵地[范文]

    坚守文化的阵地——《思修》主题演讲稿笑付基辛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很有名的话: 当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国家;当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人;当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世界!我想......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优秀范文5篇]

    1、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2、文化自信则是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

    文化自觉才能文化自信还是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 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 我方认为文化自信的确需要有一定基础,但这个基础不是文化自觉,而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社会群体/对......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