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最终版]

时间:2019-05-12 02:3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最终版]》。

第一篇:浅析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最终版]

浅析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

内容摘要: 本文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各个角度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在经济供养、精神慰藉、社会参与方式及各项政策制度安排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农村 留守老人 养老

留守老人,是指子女外出时留守在户籍地的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留守老人的数量为1793.9万人。周福林利用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对65 岁及以上所有的“留守老人”不分城乡的规模作了计算: “在人口普查0.95‰数据中⋯⋯留守老人为17042 人”, 由此推算, “全国留守老人的数量为1793.9 万人。”接着, 周福林又根据“留守老人的市镇乡分布”, 以“在乡的”75.72%来推算, 65 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应为1358 万人。[1]

一、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

(一)绝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低,生活只能维持温饱。

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子女和自己劳动所得的微薄收入,如果是失去劳动力的留守老人就只能靠子女补贴,在子女补贴不足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老人会处于贫困状态。

随着孝道观念的淡化,一些外出务工的子女因为自身谋生的压力就中断了给老年人的经济补贴,如云南一位8O岁的留守老人,他儿子带着孙子去深圳务工,开始还寄点钱回来,后来因为自己生活压力大没法再寄钱给老人了。老人只好在家里种地养活自己,由于没钱交电费,老人家里连电灯都没有,穿着也是破破烂烂的,老人担心自己死了都没人知道。老人的境况的确值得同情,老人年轻的时候辛苦劳累,到老了连基本的三餐都不能保证。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没有保障,就医问题依然严峻。

1、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

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渐渐衰弱,患病率逐渐上升。调查发现,子女外出后,有28.6%的留守老人得过大病,而其中得了大病后身边没有子女照顾的老人的比例高达62.4%。[2]

留守老人最怕生病,生病了没有人去请医生,经济能力差的连看病的钱都没有,往往都把小病拖成了大病。让老人觉得更加孤苦的是就算卧病在床也没有人照顾。如一位留守老人有一次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只好啃凉馒头吃咸菜,想哭连一个听的人都没有。而高龄老人所面临的困难更大,发病都具有突发性,若抢救不及时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2、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障不容乐观

农村留守老人看病难,很多农村没有卫生所,只有小型的药店,老人看病极不方便,且近年来药费猛增,调查发现医疗支出是老人最主要的支出,在子女不能提供足够的医疗费用的情况下,老人看不起病,去看病不方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农村留守老人与城市留守老人不同,城市留守老人医疗比较有保障,大多数会给自己买养老保险以及其它社会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收 入不高,子女给的经济补贴是非常微薄的,看不起病是多数存在的,老人一旦生了大病,大笔的医药费就会使他们陷入困境。

(三)农村留守老人缺乏精神慰藉

由于农村留守老人与子女在居住空间上的分离,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因而孤独感普遍加强。外出子女一年回家一两次,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与父母缺少沟通交流。调查显示,子女外出前老人感到经常孤独和偶尔孤独的比例共计16.6%,不孤独的比例超过80%;而子女外出后,老人感到经常孤独和偶尔孤独的比例和超过50%,不孤独的比例下降到49.2%。[3]

(四)农村娱乐设施缺乏,严重影响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

农村娱乐设施比较缺乏,精神文化贫乏,中青年流入城镇农村更无生机而言。调查显示,有55.5%的老人的儿子外出务工,即有55.5%的男青年都外出务工,[4]而本应由年轻男性承担的重农活就落到了留守老人的身上,老人除了做农活余下的时间很少参加集体生活或娱乐活动,加重了老人的孤独感。

目前我国的农村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协会大多没有发挥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的作用。老年活动室大多成为低龄老人打牌、聊天的场所,老年协会也只是进行一些老年慰问的工作,往往有名无实。

总的来说,老年活动室应该多开展一些适合老人的文化活动或组织兴趣小组和学习小组,发挥老人的特长进行互助,策划一些比赛项目实行互动,以丰富老年人的娱乐活动,实现留守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五)农村治安管理缺失,留守老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中青年男子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属于弱势群体,容易受骗、被欺负,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并且农村治安比较没有条理,近些年逐步恶化,不法分子利用青壮年外出务工家中只有老人和孩子就借机盗窃甚至公然抢劫。调查发现,33.6%的留守老人在过去的两年中曾发生过不同类型的意外事件;9.0%的留守老

[5]人在子女外出期间会因担心不可预知的事件而经常感到害怕。因此农村要加强对治安的维持,邻里要互助,老人自身也要也要加强防盗意识,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二、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因素

(一)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留守老人照料提供者逐渐减少。

在中国农村依靠子女对老年人的照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社会文化基础。子女数量的多少对于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照料有很大的影响。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农村留守老人照料提供者的数量在逐渐的减少。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累计已有3000多万户独生子女户,2003年,在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中,年满60岁及以上的父母超过115万,2047年将超过2404万。[6]随着子女数量的减少,子女照料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的影响

相对于子女外出前,子女外出后经济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有53.1%的老人感到子女外出务工后经济状况变好了,只有不到4%的老人认为更坏了。[7]子女在外务工收入缺少稳定性,因而给父母的补贴也不稳定,说明子女的经济状况对于依靠子女供给的留守老人的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子女的经济得到改善老人就有条件去享受更好的照料环境,这对于他们晚年的生活至关重要。

(三)劳动力外流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据统计,2003年流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已达到11390万人,比上年增加920万,2004年外出务工人数达11823万人,比上年增加433万,2005年数量之庞大 竟高达1.3亿,外出务工人员年龄集中在青壮年一代,并且迁移的距离和时间越来越大。[4]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使得老年承担更大的负担,子女留下的地在老人看来是不能荒废的,即使自己再苦也要耕种,通过调查:老人感到农业负担加重的占46.2%,没有变化的占41.5%,减轻的只有9.6%;老人感到家务劳动负担加重了的占44.4%,没有变化的占45.8%,减轻了的仅为7.6%。[8]并且由于户口的限制,绝大多数务工子女没办法带自己的孩子出去就学,照顾孙辈的责任就落到了老人的肩上,老人照顾自己都是个问题再加上文化程度低,老人既要照顾子孙的起居又要关心子孙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从照料接受者向照料提供者转变,照顾孙辈大大增加了老人的心理负担和精神负担。

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又重新承担起重体力活,再次经历抚养过程,一定程度上是摧残了老人的身体健康,加剧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

(四)留守老人居住方式呈空巢化和隔代化、居住环境差。

在居住方式上,农村留守老人呈现空巢化和隔代化。2000年中国农村60岁及以上留守老年人户居方式中,单身户占8.24%,夫妻户占23.13%,隔代户占4.49%,三者合计达35.86%,占到了老年人户居方式的三分之一以上(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千分之一抽样数据计算)。[9]

绝大多数留守老人居住环境差,设施简单。有些老人的房屋太旧,自身无法进行修缮,经常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门外杂草丛生也是家常便饭,生活很是艰难。

(五)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养老被看成是家庭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忽视。要发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改变自扫门前雪的观念。调查发现,有子女外出的留守老人能够经常得到邻居帮助的占39.3%,偶尔得到帮助的占39.5%,从没有得到帮助的占18.5%。患有大病的留守老人得到亲戚和邻居照料的也非常少,分别占1.8%和0.5%。[2]而村干部给予老人的帮助也只仅限于发放社会救济、办理证明或手续等方面。

不管是邻里还是社会基层组织都没有转变养儿防老的观念,都认为养老是子女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把赡养老人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导致农村为老服务观念淡薄。

所以在为老服务上要加大舆论的宣传,促进农村社区的助老意识,为社区助老奠定思想基础。鼓励邻里、亲朋好友互助,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

城市留守老人的养老机制比较完善,而在农村更多的是依靠家庭。但是现在我们要看到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不能仅仅只依靠老年人的家庭,随着子女的外迁这种模式必定会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可以着眼于社会养老体系,将家庭化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相结合,因为社会网络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必然会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它的构建可以间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

(一)强化家庭成员的责任,子女要兼顾物质和精神赡养。

尊老敬老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孝敬老人更是受人尊崇,老人们也是希望晚年有子女赡养,为了让外出务工人员能充分履行自己对老年人赡养的责任,社会上应该多进行舆论宣传,子女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老年人也可与其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并加强对务工子女的孝道教育,强化子女的赡养心理。但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可通过经济支持和物质援助等间接方式履行自己的责任,如出钱给 父母买养老和医疗保险,有能力的子女还可以为留守老人购买养老服务,请专门的人员进行照料,切实减轻农村留守老人在这方面的负担。

子女应该经常与老年人保持联系,在精神上支持、关心他们,经常回家看看,听听老人内心的需求,不能经常回家的要经常打电话问候,与父母多沟通交流,缓解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政府应采取多元政策改善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层政府应实施及时补位的养老服务,包括诸如引进集中养老制度,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医疗服务等。

政府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考虑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金

多方面的吸取资金来源,特别是外出的子女要积极的捐助。如可以承包未承包的农村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作为养老基地,收益作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金,②将农村里集体经济的收入按一定百分比提取作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金;③可对生活严重不能自理的可发放补助金进行特别照料,减轻老人的顾虑和负担。④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体出资设立留守老人养老基金,给老人以必要的帮助。

2、完善农村合作医疗

政府和家庭共同出资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做好宣传工作,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设立家庭病床对行走不方便的老人实行就近治疗,还可以增加农村医疗机构的建立,有计划有目的的建立一些养老医疗服务机构和示范医疗机构单位,进而带动整个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使农村留守老人看病不再难。

3、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子女的供给,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在一定程度上是增加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福利。要迫切解决歧视农民工的现象,给予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从而促进农民工的经济收入。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从以下入手: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老年生活照料和救济体系、老年医疗保健体系等,从物质方面保证老年人的养老质量。扩大农村社会福利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所有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在内,提供代养、寄养、托老服务等,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保障。

5、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减轻留守老人的负担。

政府部门可通过制度相关优惠政策,如为农村养老院的建设提供优惠,鼓励养老院的建设;鼓励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为他们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如承包五年土地免租金,提供无息贷款、大力发展农村本地经济,考虑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农民工能兼顾农田和打工,就地转移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这样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村青年在家创业,就近照顾年迈父母,也缓解了城市交通和资源的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

6、建立为农村“留守老人”解困工作责任制

把改善、提高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作为村两委工作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作为主要考评内容,重点抓,促进农村留守老人困难的解决。

(三)留守老人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自己融入于社会之中。

在留守老人照料提供者减少、照料机制还不完善的背景下,留守老人自身 方面的原因是起主导作用的。绝大部分留守老人养老观念没有转变,还是抱着万事不求人的思想,觉得让人帮助是件不光彩的事,养老知识欠缺。

留守老人应转变养老观念,不能立足于自身的养老经验,因此要充分利用个人的照料资源,做到对自己负责,丰富养老文化知识,并且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锻炼自己的身体来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把自己融入社会中,不能仅依赖于政府和社会的帮助,而因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向现代的社会养老观念转变,不断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养老能力,做到遇到突发情况或大病时能及时正确的处理,实现健康老龄化。

四、结语

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可是在安享晚年的时光他们却在心理、身体等各方面都承受着重压,我们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

政府应尽快为农村留守老人推行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和农村医疗保障。

留守老人自身要建立好和谐的家庭关系,处理好邻里关系,不能老是抱着万事不求人和不背人情债的旧思想,遇到困难可以向农村社团组织、政府或邻居寻求帮助,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懂得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积极参加农村里的文体活动,寻找新的精神寄托,改变养老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中可以成立一些诸如:托付赡养、民营托老所、代理家长等服务单位,可以适当的缓解经济能力过的去的农村留守家庭中老人的照料。

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而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提供人民的社会福利,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各级政府、社会要尽力减轻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精神压力,我相信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将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老有所养,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留守老人颐养天年。

注释:

[1]周福林.我国留守老人状况研究[J].西北人口,2006,(1).[2]孙鹃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4).[3]杜鹃,杜夏.乡城迁移对迁出地家庭养老影响的探讨[J].人口研究,2002,(2):52.[4]该调查指200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中心老年学研究所在安徽寿县、河北承德县和河南浚县开展的题为“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的抽样入户问卷调查。

[5]人民网,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面临九个问题

[6]张汉湘.“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计划” 目标人群测算课题研究报告[A]. 中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研究报告.测算方案[C].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51.

[7]杜鹃,丁志宏,李全棉,桂江丰.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6).[8]胡强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9]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111. 参考文献

[1]孙鹃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4).[2]郭志刚,张恺悌.对子女数在老年人家庭供养中作用的检验[J].人口研究,1996,(2):13-14.[3]张汉湘.“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计划” 目标人群测算课题研究报告[A]. 中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研究报告.测算方案[C].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51.

[4]杜鹃,丁志宏,李全棉,桂江丰.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6).[5]胡强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第二篇: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价值定位

鉴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保险还无法普及,还不能有效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在近一段时间内社会养老保险还不能替代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所以,当前我国的农村养老要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集体养老为必要补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二、巩固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

1、加强家庭养老的法制建设。家庭养老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是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的重要保障。目前关于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和《刑法》中都有体现,国家还专门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这些法律法规对家庭养老的规定原则性强,规定了子女有养老的义务,但对子女承担的具体责任以及不承担责任的具体处罚措施没有明确规定,可操作性差。我们应该根据我们农村家庭养老的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法律,用详细的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子女的责任,如果没有尽到责任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我们还要加强普法教育,把家庭养老、赡养老人等观念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贯彻下去,让农民人人知法,人人守法;人人尊老,人人养老。

2、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尊老敬老养老的高尚品德。二是把敬老养老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积极宣传敬老爱老的先进事迹,形成一种尊老敬老光荣,不敬养老人可耻的社会风气。

3、大力提倡女儿养老。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观念,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对养儿防老的习俗进行改革,提倡女儿养老。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得到显著提高,经济依附大大减少,她们也开始逐渐的掌握家庭权力,这就使女儿养老成为可能。当前就有很多无儿老人在女儿家养老,甚至有些和儿媳关系不好的老人也在女儿家长期居住。女儿也是父母亲手养大的,与父母的感情亲无隔阂,和儿子一样能使老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得到很好的赡养。

4、政府可以为实行家庭养老的家庭提供政策上的优惠。这不仅是一种激励

措施,也是对家庭给社会分担责任的一种补偿,更是对农村老年人的保护和负责的担当。根据我国农村的现状,政府可以对与父母同住的家庭和赡养老人的家庭给予税收上的优惠或住房上的补贴,也可以直接从物质上对农村养老的家庭提供资助。通过这种激励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养老。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险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正常运作提供物质基础。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农民生活贫困,没有经济能力缴纳保险费或投保档次太低,致使养老保险的养老功能降低。所以,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大多数农民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都切实感受到这一制度的实惠。

2、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政府要尽快地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体系。通过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来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广大农民对政府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决心和信心。

3、政府要逐步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由于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集体投入和个人缴费都严重不足。政府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都不高的情况下,政府更应当加大资金投入。

4、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安全、有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内在要求,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运作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没有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就是再好的政策和规范也难以有效的实施,就是更多的基金也难以发挥社会养老保险的功能。

四、规范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必要补充,对没有条件进行家庭养老又无力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老人,集体养老模式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乡镇政府和村集体要进一步完善集体养老制度,妥善管理好敬老院,给予五保老人物质和精神上的照料,让所有的老人都老有所养,安度晚年。

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众多,农村养老形势严峻。在农村很多老年人的生活还得不到保障,不能做到老有所养。很多农村老年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

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农村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和集体养老等。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也是当前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保险也是解决农村养老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这一养老模式还无法普及。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运作,需要在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农民的积极配合。集体养老作为农村养老的必要补充,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篇: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因为母亲青年们都纷纷走出大山,到城镇去务农,因此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或者是留守儿童的出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据国家老龄委发布的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的数据,截至20**年,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约为5000万人。随着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寿命大幅提高,但是由于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堪忧。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的合法权益,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对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力图通过对西部山区XX县的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的调查,探寻改善西部山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新途径。

一、XX县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

XX县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31人,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万人,占总人口的%,农村留守老人9585人,占农村老人的比例已高达85%。他们99%是居家养老,1%是社会养老。近年XX县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高龄补贴等惠农惠民政策,使农村留守老人的的生活生存状况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他们的生存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一)农村留守老人增多

新世纪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家庭极少,家庭小型化普遍。农村老人支持儿女在城镇买房或租房生活,而老人则留在家里守着那难以割舍的旧土。留

守老人日常生活多是靠自己解决,生命不息劳动不止。也有老年人进城随子女生活,上楼下楼很不方便,或者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受到儿孙指责心情不畅,久而久之,多数人农村居住,成为农村留守老人的新成员。

(二)留守老人仍需参加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不高,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生计。据调查,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不想自己的田地弃耕,就必须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解决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

(三)居住分散管理难度大

XX县是山区县,东西宽公里,南北长公里,地理条件复杂,地广人稀,决定了老人居住具有分散性。一部分居住在远离道路的山上或沟底,经济条件差,交通不便;一部分居住在公路沿线区,看病就医相对方便,但是居住分散,不

宜管理;只有小部分老人生活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及周边、农村社区和工矿业区,生存状况较好。

(四)养老方式具有多样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农村留守老人不同的生活和养老方式。一是贫困残疾家庭以政府养老为主。主要是农村五保老人、痴、呆、傻、残老人,这部分家庭相对较少,但问题最多,老人生活状况也最差,他们的养老主要是由政府通过福利院的形式解决。二是有一定劳动能力和经济基础的留守老人借助幸福院互助养老。这部分老人的子女收入稳定,家中有经济林木或特种养殖业,老人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三是有稳定收入的留守老人以家庭养老为主。这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大多在乡镇及周边、农村社区、工矿业集中区生活,医疗卫生水平较高,文艺活动丰富,儿女有固定职业,收入稳定,对老人的补贴较多。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XX县近几年经济社会条件大幅提升,政府、社会对农村和农村留守老人实施了很多优惠政策,但问题依然不少。

(一)存在问题

第一,国家养老机构规模小。国家养老规模小,床位少。2xxx年9月XX县在距县城18公里的投资2600余万元建XX县社会福利园区,对全县五保供养对象和残疾人实行集中生活管理、集中康复治疗、集中生产劳动及对农村复退军人提供休疗服务的综合机构。集中供养了346名五保老人和傻、残、孤儿、精神病等特殊人员,入住率91%。福利园服务对象主要是痴、呆、傻五保户等特殊群体,如智力残疾人员董小林、鳌自明、单臂老人杨勇娃、聋哑老人李宝林、患小儿麻痹老人康彩明等老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家里也无人照料,因此被政府第一批纳入福利院。相对全县9585名农村留守老人,总体规模尚小,尽管XX县在南片又修建了一所敬老院,但依然难以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

第二,社会互助养老气候难成。农村传统上有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习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邻里间除红白喜事之外,互助较前少了很多。随着留守老人日益增多,邻里之间相互照料的难度越来越大,村组织也难免存在照料不周的现象。比如XX县双石铺镇桥头庄村87岁高龄老人唐玉花,儿子20年前去世,儿媳15年前改嫁到邻村,老人在桥头庄村委会干部和前儿媳的监护下空巢生活了16年,2xxx年11月中旬老人在家中去世,无人知道老人的准确去世时间。

在政府倡导下,2xxx年XX县借鉴其他市县农村养老经验,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兴建了黄牛埔镇堆子村、周家庄村、留凤关镇连云寺村等3所农村互助幸福院。由村民委员会进行管理,主要为农村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就餐临休、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的服务。通过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形式,优先保障65周岁以上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三居五保户老人,并逐步向其他老年人扩散。探索中的农村互助幸福院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山区农村实用性不强。农村互助幸福院是参照城镇社区的模式,前提是老人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且居住集中。2013年建设的3所农村幸福院,都是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村镇,即使如此,运行情况也不是很好。对于居住分散、路途不便,又要承担繁重劳动、经济拮据的农村留守老人,放下手中农活,挤出时间,自掏腰包,奔赴几里、几十里去农村幸福院活动娱乐,晚间再风尘仆仆赶回家,幸福院的作用大打折扣。如黄牛埔镇周家庄村的幸福院建在村委会,最远的留守老人距幸福院达14公里,日间往返近30公里,参加幸福院有愿望但不现实。其它2处也存在类似问题。

第三,医疗文卫社保发展滞后。

一是医疗保障不强。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调查显示90%的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占80%。实施新农合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看病支出,但只能解决部分住院费。对于常年患有慢性病的农村留守老人,药费支出仍是一大负担。另外,随着农村医疗制度的规范化,各村都建有卫生所,方便了村民就医,但由于医疗水平较低,小病抗,大病拖现象仍然很普遍。

二是文化生活单调。为改善农村文化生活,各村都建有文化娱乐设施,但大多数留守老人习惯于自由、闲散的生活,打牌、聊天、带孙子的居多,开展其他文化活动较少。另外,通过对留守老人的调查,我们发现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主要通过电话与老人交流,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

没有。

三是养老保险水平较低。农村60岁以上留守老人每月可领到50元以上的个人养老保险金,即使100岁以上的老人也只能领到300元左右,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村留守老人还常常用其来补贴家用。而国家农村养老保险标准较低,对其帮扶有限。

第四,家庭养老道德风险增大。一是家庭成员减少。目前421或422家庭在农村很普遍,老人多,子女少,子女养老负担增加。以前,农村几代人共同生活,除五保老人之外,不存在留守老人。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到城镇打工,更多的老人留在了农村,日常照料缺失,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日益显现。

二是传统赡养观念淡化。家庭小型化使人们对家庭的依赖越来越少,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子女进城务工,经济能力独立,长期与老人分居,对老人的日常照料缺失,沟通交

流减少,代沟加深,使传统家庭赡养观念淡化。如XX县红花铺镇红花铺村二组的陈某,今年76岁,右手残疾,有部分劳动能力。老伴71岁,前年因车祸致残。育有两儿一女,大儿子与两老分居多年,长年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外地打工,自顾不暇,几乎不回家看望老人也很少给予经济上的补贴。二儿子智力残疾40多岁尚未成家,靠外出打工过活,女儿只是偶尔回家探望老人。陈某的日常生活只能依靠自己和老伴。

(二)原因分析

第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养老困难重重。XX县北倚秦岭南脊,南接紫柏山,全县绝大部分为山地,山大沟深,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居民多是沿公路、沿河而居,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新兴的养老模式诸如幸福院等在XX县虽已出现,但是并不适合当地实情,其功能也未完全发挥出来。另外,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全县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土地贫瘠,经济效益差,农民收入不稳定,许多青壮年劳动力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不得不进城务工,增加了留守老人的数量。进城务工人员为了减少开支,无暇顾及留守老人生活,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的功能,加大了养老的难度。

第二,经济发展制约了养老水平的提升。近年XX县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同中东部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底子薄、条件差依然是XX县的基本县情。

一是财政收入虚胖,财力难以为继。从2xxx年至2xxx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从亿元增加到亿元,虽保持了年均%的增速,但可用财力严重不足。2xxx年政府用于养老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占全部财政支出的%,与往年相比,未增反降。加之医疗卫生环境较差,引进的人才难以真正转化为本地人才,大多将县乡医院工作作为一种历练,导致XX县的医疗水平难以提升。一些疾病县医院根本

没法治,更不说乡镇卫生院了,村卫生所甚至沦为了药店。医疗卫生水平是养老水平的一个硬指标,医疗水平得不到提升将严重影响养老水平的提升。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差距大。长期以来,铅锌、黄金等工矿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达80%左右,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因此城乡养老水平也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农村留守老人,87%以上的仍然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生活艰难。而生活在乡镇周边、工矿业集中区的留守老人,儿女大都有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生活条件好,文艺活动丰富,生活比较幸福。

第三,第三方养老组织发展土壤不乐观。幸福院、居家养老、老年公寓、社会义工等第三方养老组织在东部一些城市发展迅速,有些组织甚至已经趋于完善,但是在XX县则基本空白。仅有的几家幸福院也都存在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村人口集中的地区,偏远村组

基本上享受不到这些服务。另外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思想观念闭塞等从根本上制约了第三方养老组织的兴起。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可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即使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能力将老人送到第三方养老组织,也会受到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等社会舆论的无端谴责,这样就使得一些新兴的第三方养老模式很难发展。

第四,文化思潮对传统养老模式冲击增大。一是养老趋利化。在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个人在家庭中地位的高低主要于个人在家庭中收入的高低和工作中职权的大小。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大,无论是身体还是经济能力都大不如前,家庭的地位日渐削弱,子女对老人的依赖大大减少,反而是老人对子女的依赖越来越强,部分子女尊老意识越来越弱,养老观念淡化。

二是精神慰藉缺失。留守老不但有物质生活和日间照料的需求,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而时下,大部分在外的子女,除了逢年过节回家看看,平时只是简单的电话问候,在一些偏远的落后的山区,甚至一年半载连个电话接不到,缺少沟通交流,致使精神赡养空白扩大。

三、国外农村老人养老新模式

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发达国家就陆续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长期应对老龄化的实践中,西方国家形成了许多养老模式,可以作为探索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的借鉴。

(一)居家养老

西方国家老人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该种模式适合子女无暇照顾,有一定自理能力且不愿意离开原有熟悉环境的老年人。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不同在于,西方国家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社

区、老年公寓、托老所、志愿者。其中,老年公寓、托老所等是与其他养老模式相结合的产物。

(二)机构养老

即将老人按照身体状况,分层次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其优点在于通过集中管理,能够使老年人得到专业化的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无障碍的居住环境设计也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缺点在于容易造成老人与子女、亲朋好友间情感的缺失,而且成本较高。这些机构主要有养老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

(三)其它养老模式

指近几年新出现的互助养老、以房养老、旅游养老、候鸟式养老、异地养老、乡村田园式养老等。这些养老方式有的是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拼家养老;有的随着季节和时令的变化而变换生活地点,以移居并适度集中方式养老;有的利用乡村的空

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的优势,到乡村的田园、牧场、小镇等地养老。

总之,中国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与西方国家老人养老问题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国家经济基础雄厚,各种福利政策趋于完善,农村与城市的养老政策与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福利体系密切相关且区别不大;而我国的养老政策中二元化的问题依然严重。特别是西部山区农村的留守老人,因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多是故土难离、收入较低、生活水平不高。因此,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时,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解决山区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

XX县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是西部山区县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探索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方式,对西部山区县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壮大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经

济支撑力度

我国西部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其XX区面积占70%左右。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相应的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方面的资金投入也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同时,必须强化自主发展意识,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壮大经济实力。一是继续发展工矿业。引进先进技术,增加技术攻关,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三是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继续做大做强花椒、木耳、核桃、大鲵、猪苓、林麝等特色农业。

(二)开展留守老人教育,树立新型养老观念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成为核心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子女们去完成一件他们在客观上根本无法胜任的任务,所以在积

极广泛地开展对青年和子女尊老、爱老、养老教育的同时,也要对留守老人进行相关养老观念转变的教育。要有意识地、主动地从思想上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己,从主观上减少对子女的期待。在思想上、精神上树立起不依赖子女的观念;在行动上养成并形成一种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来完成老年生活中的各项任务的习惯,逐步形成一种自养和老伴间的互养的方式。同时,全社会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提高老年人自养能力提供各种制度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社会化服务。

(三)完善农村养老机构,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完善社会福利院。一是扩大福利院规模。通过以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纳社会公益资金的方式,兴建公益性质的社会福利院,充实全县福利院数量。为农村留守老人留足床位,鼓励农村留守老人进入福利院养老。二是提高服务质量。将护理院与福利院结合起来,增加福利院医疗护理服务功能,使日常医

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心理疏导、医疗卫生常识教育常态化。

合理规划幸福院。一是在人口聚集区兴建幸福院。对于人口居住较集中地区,建立幸福院,使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生活有了活动场地。二是合理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对于在建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鼓励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留守老人购买,并给予一定优惠。将居住偏远的农村留守老人按照意愿集中起来,参加幸福院组织的活动,不仅解决了偏远乡(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销售不出的困境,而且充分发挥了幸福院作用。

新建民办养老机构。一是充分利用政策优惠,鼓励社会资本新建民办公益性养老机构,壮大养老机构队伍。可依据今年颁布的《陕西省民办公益性养老机构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给予社会资本兴建养老机构资金支持。二是倡导民间资本建立半公益性养老机构,实行企业管理模式,政府给予大幅度政策优惠。

(四)创新居家养老模式,凝聚互助养老合力

探索子女托管,对于子女长期在外又无力照料的农村留守老人,子女可出钱购买服务,由村委会、亲属、朋友、邻里或养老第三方组织承担其日间照料。

提倡互助养老,留守老人可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拼家养老,闲暇时间开展一些娱乐活动。

完善政策扶助,由基层政府负责定期对留守老人进行基本健康检查,明确包村干部和村常设干部帮扶留守老人责任,实行一帮多的结对子帮扶。

鼓励志愿服务,动员社会力量不定期对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走访照料,随时掌握留守老人的情况。有条件的地区可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由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定期上门服务;以村老年协会为龙头,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用活房屋土地政策,拓宽养老资金渠道

探索以房养老模式。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随着政策推进,山区农村在条件成熟时,也可探索实施。

建立土地养老基金。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等,就为加快农村土地、林地等流转、抵押、担保提供了可能。可以将通过流转、抵押、担保获取的资金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金,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规范管理,专人专款,专项用于农村留守老人。

(六)巧用新型媒体平台,营造尊老爱老氛围

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年轻人与网络等新媒体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以网络为主的社交平台、网络游戏、影视音乐等新媒体,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已经常

态化,通过新媒介向他们灌输养老敬老意识极具潜力。相关的政府组织、养老机构等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定期发布敬老孝老的相关信息。同时可以发起一些网络互动活动,如敬老照片墙(把对自己父辈、祖辈的照片发到网络上)、孝老微电影(反映老年人生活的精短记录片)、尊老小游戏(向网民征求开发尊老小游戏的创意)等,对于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既可以展示年轻人的天赋,又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养老意识。

(七)建立健全养老法规,维护养老双边权益

目前我国关于养老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特别是随着第三方养老机构的兴起,相关法律基本空白。这些养老机构由于没有针对性的法律保障,很多问题难以解决,社会对第三方养老机构争议很大。因此,急需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用于规范第三方养老组织的行为,同时更好地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对策建议

伴随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有2.4亿农民工,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市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留守老人”的生活和健康保障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基本情况与现状

高县来复镇有13个村和一个社区,总人口21623人,全镇有近7000人外出务工,经对我镇柏香和通书两个村的调查,被调查的这两个村共有农村住户862户,总人口3252人,其中60岁以上的379人,占总人口的11.65%。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69户121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31.9%。这两个村中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留守老人较多的是通书村,该村总人口1764人,其中60岁以上的216人,占12.2%,留守老人84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38.9%。

二、农村留守老人以下特点:

1、经济收入低,抗风性能力弱。

留守老人从生产劳动上获得收入是有限的,绝大多数留守老人基本丧失了高强度劳动能力,仅能从事种菜、养鸡等劳动强度低、收入少的副业。经济来源基本上集中于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外出子女汇款和国家政策补助这三项,其中后

两项并不常见,特别是国家政策补助这些并不是人人都有。外出务工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一般都不多,再加上老人不会无故地给子女增加负担的传统思想,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稳定的经济来源,部分留守老人三餐基本的油、盐、柴都无法保证。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

3、生活照料不足,生活负担重。“养儿防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但是在孝道日渐淡漠的如今,养儿未必就能有安享晚年。老人给儿子建房娶亲,给子女照看孙子、孙女是义务,但是老人却不能享受子女尽孝的权利。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普遍处于家庭照料不足的困境,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下地、挑水等,对一些农村留守老人来说都是很困难的。许多老人即使已经70多岁高龄,但还得下地干活,有些还得强忍身上的病痛。

4、社会保障不完善,精神生活单调。由于农村贫困对

象较多、需要保障的范围广,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严重滞后,商业保险推进相当缓慢,社会保障还只能保持低水平、小范围的状态。目前农村老人参加最广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从2012年开始全县推广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农合参保率达和新农保的参合率无论镇村干部怎样努力也不能全部参保,不愿参保的原因是很多老人由于没有多余的钱而不肯参保。总的来说新农合与新农保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收益率不高等弊端,并不能很好的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

5、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6、精神缺少慰藉。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

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很早睡觉,很早起床。

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政府作为

1、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国家通过社会政策、福利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保障留守老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防范其生活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责任。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引导和帮助农民寻找合适的特色产业。同时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商人来乡投资,以便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有利于照顾留守老人和儿童。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探索建立方便简洁、群众认可的筹资方式;加强乡、村两级医疗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提高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机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来完善“新农合”制度。此外政府也应扩大“新农合”、“新农保”的宣传力度,让老人们充分了解它们的好处。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探索建立方便简洁、群众认可的筹资方式;加强乡、村两级医疗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提高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机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来完善“新农合”制度。此外政府也应扩大“新农合”、“新农保”的宣传力度,让老人们充分了解它们的好

处。

(二)社会关怀

1、建立农村老年人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生活。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由村委会提供活动场所,相关部门适当安排经费,成立老年活动中心,组织留守老年人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根据农村老年人的特点开展剪纸、象棋等活动。此外老年人活动中心可以组织留守老人们互相帮助,克服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老年人维权、相互照料、帮种田地等。

2、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诸如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镇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3、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敬老院,建立集中赡养制度,对于留守老人,特别是高龄的农村留守老人,可以全部集中到养老院供养,日常费用由政府、社会、子女分担。社会应积极为养老创造有利条件,发展社会为老人服务的事业。

(三)家庭关爱

1、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

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计生协会会员,帮忙做育龄人群的计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2、提倡家庭养老传统。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对于当前因外出务工而使得亲情疏离的农村家庭,更加需要倡导对留守老人的关爱。

3、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达。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第五篇: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探讨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探讨

---以江苏省睢宁县何圩村为例

摘要:“空巢老人”现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是新形势下社会工作面临的一个新情况、新问题。本文以睢宁县何圩村为例探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以便社会能够更多的关注“空巢老人”生存状态,给“空巢老人”一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慰藉,使他们的有生之年更加充实而有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关键词:空巢老人;家庭养老;养老问题

“空巢老人”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其分类按照居住形式可以分为夫妇偶居的“空巢老人”和孤老独居的“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成为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难点。切实关爱“空巢老人”,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真正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江苏省睢宁县何圩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

何圩村有人口397户,约1100人,老年人占21%左右,“空巢老人”约占19%,约九成的“空巢老人”靠种地养活自己,不愿花子女的钱到相关的养老机构养老。这样一来“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比如就医不及时,心理孤独问题等。近来何圩村“空巢老人”数量有所增加,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不能长期陪伴在老人身边是主要因素,独生子女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带来了老龄化现象的加剧以及转移到城市中的劳动力由于收入少,生活成本高,无法将父母接往城市同住也是一方面原因。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约三分之二的“空巢老人”对儿女不能陪在身边的现状很不满意,约三分之一的“空巢老人”老人觉得过节时儿女能回家团聚就行了,毕竟儿女有自己的事要做,极少有“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当然我们不能把原因简单地说成是儿女不孝顺,因为老人感到不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江苏省睢宁县何圩村“空巢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空巢老人”负担重收入低

何圩村的唯一产业就是农业,大部分“空巢老人”靠自己种田来维持生活,有的 “空巢老人”还要为子女种田。走访中发现有一位70岁高龄的“空巢老人”还种着3亩多田,有部分“空巢老人”自己种菜靠卖菜来维持生计,有的“空巢老人”还要照顾孙辈上学接送、吃穿和就医、看家、护院等。大多数“空巢老人”自食其力,靠饲养牲畜来增加家庭 1

收入。何圩村男性“空巢老人”约为56%,女性“空巢老人”约为44%。走访中发现约八成的男性“空巢老人”养牛、养羊等牲口,约九成的女性“空巢老人”养鸡、鹅、鸭等家禽。原因是子女在外打工收入不高,既要自己在城里买房(一般都按揭贷款)、供养子女读书,又要负担父母生病治疗费用。除极个别当老板的,大多数无积蓄或积蓄甚少,不可能给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在走访的“空巢老人”中,月收入在300元以上的就几乎没有,他们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只满足于日常生活开支。

(二)“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心理困境

走访中发现何圩村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留在家中的老人缺少精神慰藉,经

济供养,生活照料。他们不仅要独自从事农业生产,料理家务,还要照顾同样留在家中的孙辈。因此,他们负担沉重,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陷入困境。造成“空巢老人”心理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走访后总结何圩村“空巢老人”心理孤独的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的:首先,外出的子女有80%是年初而出,年终而归,与老人相处的时间很少。在空间上的分离,使成年子女一代与老年父母一代,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进一步加大,相互之间无法进行沟通;其次,子女外出后,由于经济不宽裕,工作繁忙等原因,近八成的子女一个月内只与老人通一次电话有的甚至不和老人联系,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慰藉;再次,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没有文化娱乐设施何圩村没有任何一家公共娱乐场所,“空巢老人”只能看看电视,串串门,内心比较空虚。

(三)“空巢老人”老年保障问题突出

第一、目前我国的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健全,何圩村处于相对落后的苏北,当然问题就更加突出。首先,在医疗保险方面虽然徐州市已在农村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合作医疗规定的起付线、补偿比和封顶线仍然是“空巢老人”难以逾越的医疗门槛。他们的收入仅能用来维持基本的生活无法筹到越过起付线的钱,也付不起需要共付的医药费。他们中近七成的“空巢老人”往往是“保了饭碗,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保不了饭碗”,处于吃饭与吃药两难的境地;其次,在养老保险方面目前我国农村并没有广泛施行,能参加的就是商业养老保险,但由于商业保险采用多投多保的方式加之“空巢老人”在经济收入方面的不足,它在老年保障方面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再次,虽然乡里有2个养老院但是其规模小、从业人员技术欠缺不能抵挡未来大规模的老龄化潮流。

第二、土地经营和农业生产分散化,使土地很难发挥其保障作用。何圩村是农业村

土地是广大村民赖以生活的基础。尤其对“空巢老人”而言,土地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

2活资料。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农村老人可以依靠土地收入解决一部分生活来源。我国现行土地制度是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由家庭承包经营。这虽然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但也造成了土地经营和农业生产的分散化,直接影响了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影响了农业的增产和增收,限制了土地发挥养老保障的作用。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

(一)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共同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它也给一

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些问题。因此,要大力弘扬恪尽孝道的传统美德,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对于那些恪尽孝道侍奉老人的子女,社会要给予表彰,引导人们“见贤思齐”。从建立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帮助“空巢老人”。通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志愿者组织的通力合作,为“空巢老人”办好事、办实事,想方设法给“空巢老人”带来更多的实惠,充分体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怀。子女要尽到赡养的义务,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帮助“空巢老人”。配偶要关心老伴,不仅在日常生活方面,而且要关心老伴的心理健康,多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子女应该帮助老年父母安排好日常生活,保持与父母的联系,常回家看看,伸手帮一把,听听他们的要求和需要,即使不能回家,也要经常打电话问候,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够缓解老年父母的困难。

(二)为老人建立支持系统帮助“空巢老人”走出心理困境

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困境主要是因为缺少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而造成的。因此,当地政府与老人的子女应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帮助这些“空巢老人”走出心理困境。作为“空巢老人”自己也应发挥自觉能动性,重新找回自我。

第一、当地政府在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农村的“空巢老人”经济水平低下、社会保障缺乏、生活、心理、身体等各方面具有

脆弱性。作为政府,要积极地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医。2007年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就农村问题指出,应加大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关心,使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具体来讲,应加快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的步伐。对于农村生活严重不能自理的老人,政府可以设立老年人生活照料补助金,减轻老年人生活照料方面的负担。

第二、子女要重视对“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以及生活轨迹的改变,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感觉到社

会与自己的生活之间拉开了距离,常有一种被时代,被社会,被子女抛弃的感觉。所以,他们常常是精神上的孤独者,生活中的寂寞人群,对精神上的关怀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外出务工的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供养老人,给予他们经济支持,还要从精神上“赡养”老人。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首先,精神上安慰,满足老人依存的需求。老年人希望享受天伦之乐,得到家庭的温暖。子女要常回家看看,捎一点老人喜欢的食物,重要节日和老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其次,人格上尊重,满足老人自尊的需求。自尊心,人皆有之,为了抚育子女耗尽半生心血的老人,更希望得到晚辈的孝顺与尊重。作为子女,生活中遇到大事要多和父母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再次,与老人进行言语上沟通,排遣老人寂寞的需求。不能常回家看看的子女,要多和父母通电话,或是通信交流。这样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最后,满足老年人期待的心理需求。老年人大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心愿。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大孝无言”的说法,即儿女要通过自己的人生(事业婚姻家庭)来满足父母的期待需求。所以,外出务工的子女要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勤勤恳恳的工作,踏踏实实的生活。儿女事业上的成功与情感上的良好归宿,就实现了对父母的高层次的精神赡养。

第三、利用社会力量帮助“空巢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想彻底走出心理困境,关键要靠“空巢老人”的主观努力。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已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来。对于“空巢老人”,能有儿孙绕膝、精神上能经常得到子女的慰藉,享受天伦之乐,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毕竟儿孙自有儿孙事,不可能时时刻刻陪伴在老人身边,因此,“空巢老人”要学会关爱自己,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就显得相当重要。这就要求“空巢老人”在安排好自己养老生活的同时,也要量力而行,投身到社会生活之中,参加有益活动,关心社会,发挥余热,充实新的生活内容。比如:发展庭院经济,利用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就地取材发展经济,增加收人;增强人际交往,向朋友倾诉自己的苦闷与烦恼,抒发感情,开阔视野;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积极参加社会交往,就地帮助村集体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之中;发展“空巢老人”自助产业,满足贫困“空巢老人”的需求,由乡镇政府牵头并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建社会困难“空巢老人”的“老人自我养老所”,让“空巢老人”在此类组织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做到部分或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养活自己。

(三)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要健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老人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

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让更多的“空巢老人”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针对“空巢老人”就医难问题,要研究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降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起付线,提高补偿支付比例,实行将大额的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等办法,减轻困难“空巢老人”的医疗负担,让他们能看得起病,真正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同时,在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建立村级专项养老基金,用于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和特困“空巢老人”的救助及养老补贴等。如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可设立老年基金会,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每月按年龄的不同发给老年人一定的生活补贴,有条件的村每年还可以组织老年协会会员到全国各地旅游,费用大部分由协会出,自己出小头,使老年人都参与进来。这不仅可以改善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也可以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甚至整个晚年生活的态度。鼓励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构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都呈梯度变化趋势,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对养老保障的需求也就越高[1]。国家仅能为农民建立最基本的养老保障,对于更高需求就需要通过商业养老保险满足。目前,党和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有效形式,并提出了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议,这为商业养老保险开拓农村市场创造了条件。政府可以通过对农村寿险保费减免营业税,个人代理人减免所得税等方式,扶持农村寿险业发展。保险监督机构应加紧制定和完善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有利的环境,鼓励和引导保险公司积极开拓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市场[2]。

(四)引导“空巢老人”改变养老观念

家庭养老模式是何圩村现阶段主要养老方式,但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型的养老模式必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养老方式,社会养老机构将成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的主要选择。这是减轻子女照料负担,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有效途径。为此,要引导“空巢老人”更新观念,鼓励有条件的“空巢老人”到养老院安度晚年,以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在被访的“空巢老人”中,有意向到养老院养老的老人不多,除经济上受到制约外,观念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认为:“只有无子女的人才会去养老院”,“自己有儿有女去了养老院会让人笑话”,“除非到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又无法在身边照顾的情况下,才选择去养老院”等等。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宣传,我们可以宣传一些[1]

[2] 程天赐:《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人民日报》2008年6月17日。龚文君:《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西北人口》2008年1月3日。

典型,如被访者蔡爷爷据他所说平时很悠闲,而且还能与其他老人聊天、打纸牌比以前自己在家时好多了不会觉得孤独。可以通过这样的事例宣传逐渐改变“空巢老人”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我们还要通过多种途径为“空巢老人”创造更好的养老生活环境,切实提高“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强强: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M].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6期。

【2】杜鹏/杜鹏·丁志宏: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M].人口研究.2006年第46期。

【3】孙娟鹃: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M].人口学刊.2006年第16期。

【4】胡灵红/胡灵红·任咏梅: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影响[M].人口学刊2007年第35期。

【5】谢慧娟/谢慧娟·李桂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M].邵阳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下载浅析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留守老人;经济条件;赡养 一、农村留守老人调查背景 目前,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随着大量劳动力......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年级:11级班级:1181 姓名: 刘洋学号:A10110313 实践地点:黑龙江省五常市 实践时间: 2012年1月9日 至 2012 年1月11日......

    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与对策(5篇模版)

    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与对策摘要:在农村地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工作以增加收入。这种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在改变农村地区家庭结......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 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800万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正成......

    如何解决我县的农村养老问题(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我是发改局干部洪余鑫。我今天的发言是想简单谈谈对我县的农村养老问题的看法。 农村养老问题作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越发受到社会的关注。......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

    农村留守老人5篇

    农村留守老人:幸福在何方? 一个个年轻人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城市“寻梦”;他们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孤独的身影在村口守望。这些孤独身影,就是他们留守家园年迈体弱的双亲。留守老人们......

    关注农村“留守老人”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几点建议 龚兴虎樊城区青泥湾中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进城务工的不断增多,在广大农村地区就出现了许多 “留守孩子”和“留守老人”。“留守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