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几点建议
解决我省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几点建议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推广,农村男劳动力外出打工已渐成潮流,留守妇女的队伍已日渐扩大。留守妇女问题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据省妇联留守妇女权益状况普查和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问卷调查,目前我省1053.5万农村妇女中,留守妇女有44.9万,占农村妇女总数的4.3%,她们的基本情况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青壮年居多。20—30岁的占10.9%,31—50岁的占82.0 %,50岁以上的占7.1 %。二是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5.4 %。三是经济上多数依靠丈夫打工。大部分或全部依靠丈夫打工的占84.2%,主要依靠自己的仅占15.8%。四是留守原因相对集中。因需要照顾老人孩子的占40.9%,因家里土地需要耕种的占36.6%,因城市生活成本高、不适应的占28.2%。
我省农村留守妇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劳动强度大,家务负担重。大多数留守妇女已经由传统家庭的“半边天”成为现代家庭的“顶梁柱”。不仅要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而且要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赡养孝敬年迈的老人以及料理家
1庭事务,独自承担起原本夫妻共同承担的劳动。49.3%的接受调查的留守妇女感到劳动强度大,58.9%感到教育子女力不从心,88.0%担心老人生病没人帮忙。二是情感交流少,精神压力大。由于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夫妻之间最多的联系就是打个电话。随着空间距离的扩大,情感交流的减少,留守妇女有诸多担心和疑虑,主要表现在:担心丈夫在外出现意外事故的占95.7%,担心农忙时没人帮忙的占79.4%,担心夫妻感情出问题的占69.0%,担心孩子没人照料的占73.3%,担心自己被人欺负的占58.8%。精神上的压力严重影响了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三是聚少离多,婚姻不稳定,妇女权益缺失保障。由于丈夫长期外出务工而且路途遥远,探亲成本较高,长时间的分离使夫妻间缺少情感交流导致感情逐渐淡化。据统计,丈夫平均每月回家一次探亲的占24.1%,每半年回家一次探亲的占49.8%,每年回家一次探亲的占19.9%。有12.4%的留守妇女感觉夫妻感情不如以前,13.7%的留守妇女感到婚姻状况比以前差。担心丈夫在外的收入很难掌握和控制,一旦丈夫提出离婚,留守妇女很难获得应有的财产,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有的留守妇女和公婆一起居住,房产是公婆的,一旦离婚只能是净身出户,没有栖身之地。四是文化生活少,治安隐患增加,缺乏安全感。由于农村目前还缺少娱乐活动,留守妇女文化生活单一,在空闲时间除了看电视,多集中于串门聊天、打扑克和打麻将,66.2%的调查者通过串门聊天,打扑克麻将打发空闲时间。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儿童,这种人
口结构的变化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相对减弱,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27%被调查留守妇女安全感下降,担心人身和财产受到侵害。五是儿女外出务工,老年留守妇女问题凸显。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老龄人口逐年增多,老年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有的老年留守妇女身体有病,无人照料;有的还需要照顾孙子(女)或者外孙子(女);有的子女外出后没有音信,老人的生活缺乏保障;有的子女只是按时往家寄钱,对老人疏于精神上的关心和安慰。
为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省妇联建议:一是要积极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调查研究,把农村留守妇女工作纳入本地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之中,加快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制度的改革,在就业、就医等方面给予进城务工人员同等待遇;推行农民工带薪探亲休假制度,为农民工及留守妇女提供人文关怀;大力兴建廉租房、保障房,降低农村富余劳动力举家转移成本。二是要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维护农村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牵头,专门部门负责,有关部门和单位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强公安、教育、民政等职能部门和检察院、法院、妇联、共青团等单位的联系与密切协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落实相关法律政策,共同做好留守妇女工作。三是要不断提高留守妇女整体素质,创建和谐家庭。对留守妇女要经常进行知识、科技、技能、法制、道德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重点培养一批留守妇女致富带头人,提升其家庭地位,缩小与丈夫的差
距,维护家庭稳定。要把保护留守妇女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纳入“六五”普法规划,将留守妇女作为“六五”普法的重点人群,提高她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创建活动,教育引导留守妇女妥善处理婆媳、邻里、亲子关系。同时,由政府牵头建设一批健身娱乐场所,成立一些农村妇女业余娱乐机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娱乐活动,大力弘扬文明新风,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村组、社区平安家庭、平安社区(村屯)建设,积极促进家庭和谐、邻里和睦,为外出务人员营造一个稳固的后方,为村民创造一个平安、祥和的生活环境。四是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实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应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同时,提供各种条件,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更加积极稳妥的土地流转制度,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为留守妇女随丈夫进城务工创造条件;加强流入地对农民工生活、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住房保障等方面的管理与服务,使夫妻共同生活,减少分居、分离状态。五是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解决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大力兴办养老院、福利院、幼儿园等机构,加快托老托幼社会化步伐。通过发放小额贴息贷款、在劳动力转移比较集中的地方推广互助小组、邻里换工、雇工协助,对生活贫困等有特殊困难的留守妇女儿童家庭进行定点、重点帮扶等做法,解决留守妇女生产中的难题,从而进一步消除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
第二篇: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进一步增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据调查,江安县农村中小学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60%以上,最严重的学校留守儿童的比例竟高达90%。据统计,在留守儿童中,由单亲监护的约占25.3%,由祖辈监护的约占65.1%,由亲友监护的约占9.8%,此外,还存在部分留守儿童独自生活的情况。这些孩子在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养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存在许多隐患。如何让这部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身体健康问题。有的留守儿童特别是监护人家庭生活仍比较困难的儿童,有时温饱得不到保证,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良,并缺乏必要的卫生、保健、医疗条件。
(二)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胆怯、行为孤僻、情绪消极等特征。并极易受到不良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再加上一些在外打工的家长以多给钱作为爱的补偿,养成了部分留守学生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乱花钱、比阔气的坏习惯以及吸烟、迷恋网吧、打架、早恋等不良行为。
(三)学习成绩问题。由于心理问题的存在和农活、家务活的增多,而且作业无人辅导,往往学习成绩下降甚至逃学辍学。
(四)安全保障问题。由于缺乏家庭管护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留守儿童又很容易成为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容易酿成许多伤害事故。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一)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教育机制。首先要依托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关爱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实施,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同时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有关政府部门及县、镇、村有关干部和学校的工作考核。其次要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的统计、监测、督查、评估和激励机制,注重总结推广基层先进经验,及时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三要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加强对“代管家长”和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加大对留守儿童课内课外的管护力度,让留守儿童生活有人照管、学习有人辅导。同时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努力构建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
(二)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切实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活动室、留守儿童俱乐部、留守儿童食堂等的投入,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和参加社会、集体、文娱活动的需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要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保障和指导、管理工作,努力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同时,可制定有关政策,鼓励退休教师和其他热心人士创办符合一定条件的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等,并可考虑给予一定标准的政府补贴。
(三)积极开展各种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定期举行夏令营、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使留守儿童生活在欢乐的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学校等设立免费电话,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可视电话,让留守儿童可以定期给父母打电话,听听父母的声音,看看父母的身影,了解彼此的情况,让孩子能随时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四)壮大县域经济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壮大县域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为更多的农民工创造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让外出务工潮变成回乡创业潮,增加农民实际收入,减少外出务工,切实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第三篇:农村留守妇女存在的问题
20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的第一批富人,这些富人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随着原始资本的积累,中国农村与城市的收入、文化差距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农村的贫穷现象越来越突出,农村的青年们大多只能通过外出务工来改变现状,而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大量的已婚女性留在家中,这样就造成了一类特殊的群体:留守妇女。据中国农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万留守妇女。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隐讳地表达了她们的性压抑问题,“她们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这也导致了连锁的负面情绪。”69.8%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0%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这20字方针,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健全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在广大农村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使广大农民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爱国爱家爱集体,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在农村,留守妇女的问题很严重,长期的独自面对各种生产生活压力,长久的夫妻分离, 给留守妇女及其家庭和新农村建设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 既主内又主外的双重劳作加重了留守妇女的劳动负担,致使她们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而更让她们沮丧的是,由于农业劳动收益相对偏低,她们的超额劳动正在被其丈夫和她们自己归结为家内的劳动而贬值。其次,教育水平偏低和技术培训机会与可能的缺失,使她们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很多人不得不止步于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门槛之外。再次,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与忧虑是留守妇女的难隐之痛,主要靠电话的沟通和互动远不能满足留守妇女和丈夫的情感需求,不时出现的留守妻子抑或外出打工丈夫情感与身体出轨的事件威胁着历来比较稳定的中国农村家庭夫妻关系,而受流动影响,儿童的成长问题也令父母和社会各界心痛不已。此外,女多男少的主力军队伍已经让新农村建设举步维艰,后续乏力。
留守妇女对新农村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以下方面:建设新农村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而农民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对于大多适龄男性外出的农村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不可避免的落在了留守妇女的身上,她们则成为这些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留守妇女既是这些地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要从事者,又是该地区农村社区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将会直接影响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分析和思考留守妇女问题,既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农村留守妇女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自身素质低。留守妇女作为流出地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和现代化的进程。留守妇女自身素质低,首先表现在文化知识水平低。据统计,1997 年全国共有女性劳动力2.24 亿, 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1.58 亿人,占总数的70.26%,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约0.6 亿人,占总数的27.16%,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数的2.58%。
(二)正是由于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使其外出打工困难,才滞留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留守妇女自身素质低,还表现在其科技素质低。由于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低,就决定了其掌握科学技术比较困难,往往被排斥在农业技术队伍之外,只能从事简单粗放、基本上依靠体力劳动的种植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资料显示,“留守家乡的妇女从事的多是第一产业,安徽和四川两省接受调查的农村妇女,69.1%自我报告的职业都是务农,还有14.8%的为家务劳动。”
(三)最后,由于留守妇女长年的劳作、生育及家庭经济状况的窘迫,再加上营养的欠缺,使她们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而且这部分农村妇女一般都比较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安于生活现状。留守妇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劳动者,其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作用的大小直接决定于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农村生产发展的快慢,主要靠农村劳动者对科技的掌握和应用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和重视作为流出地农村主要生产者和建设者的留守妇女的科技和文化素质问题,以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市场应对能力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面向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各种市场也在逐步的形成和发展,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的农村地区。留守妇女的市场应对能力对流出地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留守妇女的市场应对能力相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来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留守妇女的市场信息获得量少且形式渠道单一。留守妇女作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她们既要从事各种农业生产劳动,又要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各方面的生活。白天,她们基本上都是在田间地头渡过,回到家中则要洗衣、做饭、收拾家务。这就使她们很少有闲暇的时间和多余的精力去获取需要的市场信息。此外,在农闲季节,留守妇女的闲暇时间就会相应的多些,她们也有了一定的精力去收集信息。但是,她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则只有看电视,电视是帮助她们学习的主要媒体。从报纸和书上获取信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至于互连网,对大多数留守妇女来说,则是知之甚少了。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使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中就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及时有效的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和安排生产,从而造成某种程度的生产浪费。其次,留守妇女的市场意识比较差。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有强烈的市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留守妇女由于长期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与外界的接触较少,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不懂得学习和知识在当前社会中的深远影响,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就很难有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愿望。不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改变落后的思想意识,不与市场接轨,就很难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就不会有效地推动新农村的经济建设。
再次,留守妇女文化素质低,进行继续学习困难。对于相当一部分留守妇女来说,还是有接受继学习的愿望的。但是,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当她们想要主动去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时,却遇到了理解和实际应用上的困难,无法很好的掌握她们需要的适应市场要求的农业生产知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妇女的继续学习,使她们不能及时、准确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农业市场知识。
(三)政治参与意识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留守妇女是流出地农村社区生活的主要参与者,但她们对农村的村务公开、村委会选举等问题,普遍表现出比较冷漠的态度。她们认为这些都应该是男人的事,与她们无关,她们不懂这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去弄懂。虽然她们是农业生产和社区生活的主要参与者,但男性却是家庭与社会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在农村社区,除了妇女队长需要有妇女来承担以外,其他的社区工作几乎都有男性来干,从调查妇女的职业构成来看,担任各级干部(企业干部、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的妇女比例只有1.1%。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妇女既要承担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又要忍受与丈夫两地相隔的孤独,所以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为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做出以下方案:
一、帮助留守妇女发展生产
1、根据留守妇女遇到的生产困难给她们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2、要充分利用信贷和农村金融体系,为留守妇女提供金融和信贷支持,支持有能力的妇女发展生产。
3、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留守妇女的参与,使她们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发展生产。
二、生活现状
1、改变收入方式,尽量让留守妇女的收入方式多元化,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同时,开展经济作物种植、养殖和副业经营以及非农产业发展等。
2、尽力改善农村的基础生活设施,积极发展留守妇女参与到建设中。
三、乡风文明建设。
1、组织留守妇女开展文艺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改善农村社会治安,增强留守妇女的安全感。
3、在规划村庄街道、饮用水设施、牲畜饲养圈舍、垃圾处理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留守妇女的意见。
四、调动留守妇女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同时,留守妇女也应该冲破“男主外,女主内”的世俗偏见,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村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满足留守妇女的长远利益需求,就要转变以农村家庭夫妻分居、父母子女分
离为代价的劳动力转移模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和分流。这就要求: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和经营收益,吸引更多的精英留在或回到农村创业发展;将医疗、卫生、教育、金融等各种资源引向农村,加强农村各项软、硬件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的吸引力,使农民无须进入城市即可享受到城市文明和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为他们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等生活设施,实行覆盖面更广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断创造农民工夫妻团聚、举家迁移的条件。加大农村妇女的转移培训力度,增强其非农就业的能力和城镇生活的适应。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 提高留守妇女的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六、加大民主法制宣传力度, 增强留守妇女的政治参与意识,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留守妇女的思想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除了要不断地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 还要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展学院教授。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的制度设计,蒋永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与新农村建设岳雷波(南充市第六中学, 四川南充637000)
第四篇: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政府、家庭、学校都不可袖手不管,作为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在发挥其中坚作用的同时,更要适当协调好三者的角色和定位。从政策的制定的角度来看,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政策应主要涉及到如下几点:
(一)加快户籍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制度限制。
丧失了居住和迁徙自由几十年的中国农民, 大都不知道自己还有居住权和迁徙自由权, 他们误以为中国历来如此, 世界普遍如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吴霓博士指出,“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保障剩余劳动里的自由流动。政府应指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
因此, 致力于户籍制度创新, 使其有利于降低公民生活成本, 关心和体现弱势群体的需要,已势在必行。留守儿童之所以成其为一个突出问题, 从根本上说, 是现行不合理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造成的。户籍制度承载了不该承载的附加功能, 户口簿不仅是一种身份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所以, 专家们普遍认为, 单纯放开户籍是没有意义的, 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各种不公平政策, 为户口“松绑”, 比放开户籍登记更重要。
值得高兴的是,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户籍制度的不合时宜性, 一些户籍改革试点工作正在进行。消除户籍壁垒将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扫清制度障碍, 也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制定专门法律或完善有关法律。
通过制定或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家庭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具体职责。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对于责任者来说, 应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责任体系。同时, 应特别重视家长对儿童的监护责任, 建议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中突出父母亲情的重要性, 相关部门要出台保护儿童享受父母亲情和关爱的明确条文, 并制定强制措施, 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完善已有法规的配套措施。
现有的涉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法律法规大多具有很强的原则性, 但我国地域广阔, 各地具体情况差异很大, 不可能用统一的管理标准, 这就需要各地根据国家的法规、政策制定出相应的、地区性和易于操作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 同时,政策内容应向留守儿童中的“特殊群体” 倾斜。在政策内容上应该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以保证留守儿童政策能够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和环境下对“弱势群体”或“特殊群体”给予有力支持和特殊关注。
(四)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
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规划,增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专项经费,增加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数额。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为此,政府部门要划拨专项经费,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场所,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条件,充实师资力量,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专项课题研究等,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广泛发展农村寄宿学校。
安排资金1057.54亿元,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安排资金82亿元,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支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
这些都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在学校得到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1、设立留守儿童专项经费。
设立留守儿童专项经费, 并以法律形式保障其用途。鉴于我国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和“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用和基本建设投资, 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筹措”的实际, 为彻底保障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所需的经费, 建议设立专项的教育经费预算, 国家考虑列出专项经费, 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及其经费纳入社会发展计划, 而不仅仅是教育发展计划。
2、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发展基金。
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逐年增加, 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 并用这些捐赠的资金作为留守儿童教育发展基金,形成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补充。
3、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切实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奖补。会议强调,要加强学生食堂管理,严格食品供应准入,确保食品安全。制定中小学食堂供餐规范,明确数量、质量和操作标准。建立专家工作组,加强学校营养指导。补助资金严格用于为学生提供食品,严禁直接发放给学生和家长,严防虚报冒领。全面公开学校食堂和学生营养经费账目及配餐标准,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五)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多元协作机制,统筹安排学校教育资源。
1、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留守儿童自身相结合的协作教育。县级政府在留守儿童发展中应该担负主要责任, 建立公安、教育、劳动、卫生、农业、民政等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作的工作运行机制,建议由农村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建构立体式社会保障网络。把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让他们之间能相互支持。组织专门人员搞一些替代性的活动,让有亲和力的成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他们父母的角色,让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中能多有些问长问短、情感安慰、辅导等综合性的情感慰藉,让孩子找到心理支持。这些都必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2、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要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群体是互为流动的。因此,在目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情况得到一定程度解决的时候,我们要加大力度,逐步开放城市公办学校,利用城市闲置教育资源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提升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使农民工子女能在父母就业地入学,这样逐渐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规范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规管理。
绝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将留守学生纳入常规管理,也没有引起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和生活等问题制订指导性的政策文件,要求各个学校结合当地和本校的实际拟订具体的实施办法,并对各项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促使学校充分关注留守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取得实效。
(六)建立留守儿童安全与心理问题关爱机制。
学校、社区和家庭在留守儿童安全保障上应建立责任机制。学校应加大对留守儿童安全的保护教育, 在儿童饮食、住宿、课余生活、交友等方面给予全面关注和关心;社区和家庭配合学校做好留守儿童安全防护工作。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中, 一方面学校、社会、家庭应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地发展, 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另一方面学校和社区应设立“心理咨询室”, 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 及时排解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的苦闷。
(七)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也要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统一管理,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上要写明留守儿童的姓名、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等。针对不同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让他们尽可能地与自己父母联系,如果发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和行为异常,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教育,并及时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学校也应该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安全知识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五篇:解决农村信访问题的几点建议
解决农村信访问题的几点建议
解决农村信访问题的几点建议2007-12-15 23:31:0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⒈加强基层信访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重视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关健。要把解决好群众信访问题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及时排查和调处信访问题,就地化解矛盾,注意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应解决的要及时解决,不留尾巴;对符合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但由于各种原因一时解决不了的,要排出时间表,限期解决;对不符合规定或没有依据的信访问题,反复做好宣传解释和思想疏导工作,与上访群众讲清楚,做通思想认识工作;对信访老户要讲究工作方法,做到矛盾不上交、不转移、不激化。
⒉加强对村干部的思想教育。
一是要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手中的权力,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辜负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真心实意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不断增强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二是要转变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倡导求真务实、讲究民主的工作作风,处理问题时采取与群众平等的态度,协商的方式,及时公正。村中事务多听群众意见,尊重大多数人的愿望,提高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平时做到严于律已、宽于待人,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为村民起到表率作用。
⒊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一是要努力推进民主决策,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村集体的重要事项都事先提请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对未经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多数同意的重大决策,不能随意实施,决不能搞个人说了算。二是
切实搞好村务财务公开。村里的重大事项和财务收支问题,要及时准确的向村民公开,增强透明度。镇政府要支持帮助村民理财小组发挥作用,加强对村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三是加强普法教育,大力开展对农村的法律法规的宣传,特别是与农村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力争让群众多了解、了解的透彻一些,提高干部群众自觉知法守法的意识。
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镇政府要重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把有能力、愿意为群众办事、带领群众致富的人选进村领导班子,帮助村支部、村委会提高凝聚力、战斗力。二是规范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运作机制,妥善处理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与村委会依法自治之间的关系,使两套班子能相互尊重、各负其责,团结协调地开展工作。平时要了解村干部的思想工作动态,及时协调化解矛盾。
解决农村信访问题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