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脑干教学的几点体会
关于脑干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 要:在解剖学教学内容中,脑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在教学特点上具有:复杂与抽象;内容贯穿于中枢神经系统;学生对此学习主动性降低等。为此,在脑干的教学中,应运用导入式教学法;简化教学内容,先易后难,主次分明;教学中采用对照与比较;注重模型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此让学生既完善又系统掌握脑干内容,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脑干 解剖学 中枢神经系统
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对于从事解剖学教学的教师而言,如何更好地教好这门课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应值得大家不断地探讨与交流。在解剖学教学内容中,神经系统无论对教还是学都是比较难的篇章,而脑干这部分内容又是重中之重。笔者通过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在脑干教学中得到一些体会及启发,就此与大家探讨。在解剖学教学中的特点
1.1 复杂与抽象
在外形上,仅是出入脑干脑神经根的名称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记住都有一定的困难,更不说腹侧面与背侧面复杂、细微、陌生结构,特是别是背侧面的菱形窝,结构众多,名词繁琐。在内部结构上,与以往的教学内容变化更大,神经系统专业术语猛增,突如其来的神经核、纤维束、网状结构让学生难以理解与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用大多是脑干放大的挂图、模型,如对于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长的上、下行纤维束,在教学表达上更多是实物模型,内容抽象。这些特性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有相当的难度。
1.2 贯穿于中枢神经系统
在中枢神经系统整个章节中,脑干起到承上启下之作用,如外形讲述中,涉及与脊髓过度联系,如第四脑室的形成。在内部结构上更与脊髓、传导通路联系密切,如神经核的名称、分类、排列规律性;脑干中上、下行纤维束的名称、起源、功能等。同时,系统完善地掌握脑神经核的性质与功能对以后神经内容学习也有着重要铺垫作用。
1.3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降低
脑干的教学已接近系统解剖学教学的尾声,学生通过长时间的解剖学习,总体上会感受到这门课程名词众多、难记忆,因此逐渐地失去了学习兴趣,特别对于难学的脑干,许多学生存在着遇难而退的思想,缺少学习的主动性。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1 恰当的导入式教学法。
导入的作用在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与要求,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脑干在教学过程中紧随脊髓之后,无论从形态上还是从内部结构上均与脊髓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脑干教学中以脊髓为切入点进行,例如可以根据不同功能脑神经核位置与脊髓灰质演变有着一定联系过而导入。再者,讲解头颈部多功能复杂的解剖结构从而叙述脑神经核的分类。这样有助于在教学中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切勿直入主题,这会造成学生对内容理解困难。
2.2 简化教学内容,先易后难,主次分明。
无论对于统编教材,还是协编教材,脑干内容相对较多,较难。在教学上务必进一步简化,目的是让学生先听明白,再去记忆。这就要打破教学内容次序,由易至难讲述,比如,脑干的外形讲述先叙述完腹侧面后再讲背侧面,腹侧面由延髓至中脑,背侧面则由中脑至延髓,这样条理清晰,又有助于脑神经名称的记忆。再比如,最难的莫过于脑干不同切面讲述,应放在神经核、纤维束、网状结构之后,按顺序集中讲述,并结合不同部位损伤联系临床表现。学生在掌握以前内容的基础上更便于理解与掌握。
2.3 教学中多采用对照与比较。
无论脑干内神经核,还是纤维束,其在学习中易混淆,这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它们的区别及特点,通过对照与比较学习记忆法,让学生准确名称、位置、功能及损伤后的表现。纤维束讲授可根据起止命名来给予点拨,比如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核)束。这些可以助于其上下走行及功能的记忆。对于脑干外形通过脑神经根连接部位、腹背两侧面的区别进行比较讲授;脑神经核可根据分类、功能进行比较讲授。
2.4 注重模型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脑干在形体上小,结构细微,内部结结构复杂抽象,在标本上较难完全显示。在理论和实验教学多运用模型,可以复杂结构简明化,抽象结构具体化,特点别是神经核、纤维束的讲述。在应用模型讲授之前,务必简要说明脑干模型的放大及各部代表意义,让学生能通过模型在脑海中形成对真实脑干外形和结构的真实认识。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不断革新,多媒体与解剖教学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脑干的教学更能体现它的良好应用效果,如脑干位外形可制作多角度的展示方式,并能动态观察与周边结构的相互系,如与小脑、第四脑室、间脑等;对于内部结构,可以清晰显示其神经核位置、神经核的纤维联系、纤维束的位置及走行。多媒体教学使脑干教学更具体、更形象,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弥补了传统教学上脑干教学呆板之不足。
总而言之,脑干的解剖教学上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把深奥的知识简化让学生先理解,再把简化的知识延伸、拓宽,让学生达到既完善又系统掌握目的,本人认为这是脑干教学上基本出发点。同时还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第二篇:脑干出血护理常规
题目:脑干出血护理常规
脑干出血是神经系统急重症,病死率极高。脑干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绝大多睡为脑桥出血(脑出血最常见部位),偶见中脑出血,延髓出血罕见。
脑干出血量在3ml以下的,死亡率70%左右。脑干出血量在5ml以上,死亡率90%左右。其中脑干出血量超过10ml以上的死亡率100%。
脑干相当于人的生命中枢,脑干一出事意味着整个神经系统全部瘫痪 病因
高血压、高血压动脉硬化是脑干出血的主要病因,脑干出血多由高血压导致基底动脉中央支破裂引起。
脑干的生理功能:
延髓:接受味觉和各种内脏感觉的传入,参与调节内脏运动与唾液腺的分泌,支配咽喉、舌肌的运动,并对维持机体正常呼吸、循环等基本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之为“生命中枢”。延髓位于脑干最下端,较脑干其他部位血供丰富,不是最易出血的部位 脑桥:接受头面部感觉、听觉和前庭觉的传入,支配头、面部肌肉和眼外肌的运动。桥脑出血占整个脑干出血的60%-80%左右。
中脑:支配眼球运动,参与瞳孔反射和椎体外系运动的控制。护理要点
1、绝对卧床,床头抬高30°,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尿量的改变。
2、脱水降颅内压 脑出血后48小时,脑水肿达到高峰,维持3-5天后逐渐降低,也可维持2-3周或更长。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并致脑疝形成,是导致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可选用甘露醇快速静滴或应用电冰帽。
3、调控血压 脑出血后血压升高,是机体对颅内压升高的自动调节反应,以保持相对稳定的脑血流量。因此脑出血急性期一般不予应用降压药物,但血压过高时,可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应及时控制。血压一般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水平。护理人员应及时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对于血压变化大的患者,可10min监测血压1次。
4、亚低温治疗 局部亚低温治疗是脑出血的一种新的辅助治疗方法,可减轻脑水肿,减少自由基的生成,促进神经缺损的恢复,改善病人的预后。
5、意识是判断原发伤程度和继发伤的发生、发展最可靠的指标。重点观察患者的睁眼反应、运动反应、语言反应,在观察过程中,护士应具备比较强的识别能力,做到定时观察、反复对比、认真分析,及时向医师反应意识变化趋势。
6、瞳孔变化 正常瞳孔直径约3-4mm,双侧等大等圆,直接与间接反射存在。脑出血患者早期瞳孔较小。脑疝者病侧眼神经受压,该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脑桥出血者因血肿累及脑干内交感神经纤维,瞳孔持续针尖样小,眼球多向偏瘫侧凝视。瞳孔观察是脑干出血中绝不可少的检查项目之一,应每2-4小时观察一次,患者病情危重时应每1小时或半小时观察一次,并及时告知医生。
7、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脑出血病人多伴有意识障碍,病人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应使病人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给予持续吸氧改善肺泡通气,保证脑组织氧供。
2)必要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及时吸除气管、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吸痰时注意无菌,吸痰压力成人300-400mmHg(0.04-0.053MPa),小儿<300mmHg,吸痰时间不超过15s,气管插管病人吸痰管插入深度为吸痰管外留有一拳距离,约36cm。气管切开病人约8cm。3)加强气道湿化,减少痰痂形成,行雾化治疗,一般为每日4-6次,通常用沐舒坦15mg+氯化钠盐水,或使用人工鼻,或在人工气道口覆盖双层湿纱布,上机病人应注意把呼吸机加湿器打开。
4)气管插管或切开病人注意每4小时监测气囊压力一次(25-35cnH2O),防止机械通气时气体漏气,避免口腔分泌物、胃内容物误入气道,防止气体由上呼吸道反流,保证有效通气量,防止气道黏膜损伤。5)昏迷病人每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或给予应用震动排痰仪,防止褥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骨隆突出处给予水胶体敷料或泡沫敷料应用,保护皮肤。
8、做好基础护理 重型脑干出血患者多有中枢性高热,出汗多,应勤换衣服和被服,保持皮肤清洁,皮肤褶皱处可涂抹爽身粉。大便失禁者,及时清洁肛周皮肤,腹泻病人遵医嘱应用止泻药。给予0.02%醋酸氯已定溶液口腔护理每日2次,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和舒适,如口腔内出现破溃可给予碘甘油涂抹于破溃处,预防口腔感染。
9、急性期每4时测体温1次,如有高热,可于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处放置冰袋也可给予应用电冰毯进行物理降温或给予药物降温。
10、.功能锻炼
帮助病人保持关节功能位,防止关节强直。脑水肿急性期过后,一般为5-7天左右,可请康复科医生给予患者进行肢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和肢体被动运动,并鼓励与协助病人做肢体主动运动。也可给予患者下肢静脉泵应用,预防下肢血栓的发生。
11、保持大便通畅,可给予患者甘油灌肠剂药物灌肠,鼻饲时适当注入足够的水分、粗纤维汁、果汁等。
12、心理护理
较轻者或由昏迷转为清醒着,因偏瘫失语,常用急躁不安或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应给予细心地护理和耐心的解释,告知患者要有信心和耐心并在康复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护理问题:
1、气体交换受损
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
2)按时翻身扣背,刺激咳痰
3)给予雾化吸入
4)监测外周血氧饱和度情况
2、营养失调
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患者出入量情况
2)给予静脉高营养支持,如卡汶等
3)给予白蛋白静脉输入 4)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5)指导家属准备有营养的食物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可能
护理措施:1)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
2)定时翻身扣背,保持皮肤清洁,做好床上擦浴 3)应用气垫床,骨隆突出处使用减压贴 4)加强营养
5)每班做好皮肤的评估和交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记录
4、体温过高
护理措施:1)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2)及时调节室温,松开盖被
3)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5、肺部感染、尿路感染
护理措施:1)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定时开窗通风,温度在18-20℃,相对湿度在55%-60%,限制或减少人员探视
2)及时吸痰,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
3)床头抬高30°
4)保持口腔清洁
5)观察痰液及尿液的量、颜色、性状
6)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
6、肺不张
护理措施:1)观察气管插管的位置
2)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呼吸形态,观察胸廓运动情况,监测外周血氧饱和度
3)翻身拍背,进行有效吸痰 7应激性溃疡
护理措施:1)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及早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3)遵医嘱给予应用止血药,保护胃粘膜药,抑酸药物 8关节痉挛、萎缩,深静脉血栓
护理措施:1)保持功能位,防止足下垂
2)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康复训练
3)定期测量双下肢腿围
4)应用肢体静脉泵
第三篇:教学体会
《背影》的教学叙事
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决定用“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和思路,我先让学生自主探讨课文,然后说出自己对课文的解读。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读,自主探究,解读出作者在朴实文字和一副看是平淡的生活画面中所表达的对亲情的体验和理解。
然而,这堂课并没有取得意想中的效果。许多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刻骨的体验,对于“头戴黑色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的背影,对于这之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同学们并不能深切体会,有的甚至不屑一顾、嘲笑父亲。
经过课后的思考,我感觉学生之所以不能领会课文所产生的巨大的艺术魅力,源于他们在生活中缺乏对亲情的体察和感受,他们没有这样的情感体验。对于人生、对于生活不敏锐、思考不深刻。要体验作者的这样的深刻情感就要有细腻敏锐的触角生活、去体验、去捕捉、去积累。
于是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外观察题:观察父母工作时的背影,下班回家时的背影,用心体会。
一星期后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完成命题作文《背影》,并要求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出来。作文写完后,我惊喜的发现学生的作文中有了许多的亮点。“以前我很少注意父亲脚步声,我发现父亲沉重的脚步中也有欢快”。“父亲离去的时候,我看见了他那坚实的背影,就是这个脊梁在支撑着我们这个家。”。“父亲的背有点微驼,这让我大吃一惊,我的那个强健的挺拔的父亲,你去了哪里?是什么让你这样。”我读了这些语句,我感到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
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结果是课堂踊跃发言,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这就是对生活的观察,没有细心感受过生活的人怎能品来生活的酸甜苦辣呢?又怎样能深刻理解别人的情感呢?
建立具有总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
王浩 一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数字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电机工程职责的时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鲜明而紧迫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目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舒展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复合树脂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数值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改革的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
第四篇:教学体会
“课内比教学”心得体会
李政建
一个月的“课内比教学”活动终于圆满完成,我经历了一节赛课和10节听课,参加了5次评课,深深感触到这次赛课和听课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老师们精彩纷呈的课堂表现,给我们送上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们每个人回味无穷„„
听课和赛课,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是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听课,我觉得在教学方面收获的很多,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一群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同行们。赛课中充分体现出了老师们的细心、耐心和精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教学语言的组织„„尤其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呈现,更是体现出了新时代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极其过硬的基本功。
这次活动让我懂得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是如此的妙不可言,从这8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李海龙老师重视学生的心算过程,孔雪萍老师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几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
一、巧妙地使用媒体。在优质课课堂上几位老师广泛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语言情景教学。每位老师总是在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知识和内容,在情景中轻松地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操练,也顺应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
三、精彩的预热导入,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课堂上孩子们个个生龙活虎,各位老师生动的预热和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在体验分享学习活动。而且每位老师都在课前、课文处理、巩固和拓展时采用了多种活动手段,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四、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自身的素养。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是一堂优质课的关键。老师们准确深刻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形象精练的讲解,清晰流畅美观的书写赏心悦目,更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确确实实使我成长了不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加倍努力,多多借鉴有经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逐渐提高教学水平。“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作为老师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教教科书。只有大量地阅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同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要勤于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定会探索出适合新课标要求、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的最好教法。
“课内比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高应芳
作为农村学校,教学环境、硬件设施、生源质量等客观因素,还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研活动,大多数农村教师教研意识淡薄,致使教学方法单一。通过本次的课内比教学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锻炼了教师基本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专业引领:通过骨干教师的课例引领,教师在理念转变的阶段中“仿中学”“跟着做”,从模仿到内化,实现了学习中的经验迁移。
2、通过课课内比教学的形式,交流对有关理念、任务的理解和实践方式,探讨如何解决问题,让教师们在充分的实践与思维碰撞中产生教学上的顿悟。
3、专题研究(集体备课):筛选各班教学中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达到了专题研究的目的。
4、举办教学开放:开放课堂、开放资料、开放管理,让教师之间,互相借鉴,实现双赢。
在课内比教学这个舞台上,教师们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方法,积累了经验,丰富了阅历,迅速地成长起来。很多教师以这个舞台为起点,由普通一兵锻造为骨干。我们看到,沉寂的课堂变得活跃,曾受冷落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思维的大门在循循善诱下悄悄打开,涌出股股清泉,学生的很多见解令我们为师者耳目一新。
在交流教学以外,教师们在一起交流人生的体验,成长的经历;交流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为师以来心得;交流德艺双馨。同时,这种本土化的教研形成了“全员性、互补性、连续性、实践性”的特点。
课内比教学使我受益匪浅:扩大骨干教师的作用,凸显合作互助精神,实现农村教育相对的均衡发展。这种种活动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思路的改观,更带来了师生行为的转变,带来了一种活力,一种精神,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念。课内比教学活动促使我们教师肩并肩、手拉手地站在一起,济济一堂,共谋发展;尝试耕耘,也尝试收获;创造高质量的教学,也创造高质量的人生。
“课内比教学”有感
冯振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有了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因而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师资。鉴于此,教师“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在荆楚大地上轰轰烈烈的拉开了帷幕。
何为“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呢? “课内比教学“活动,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课内比武,人人讲课、人人听课。“课外访万家”活动则是学校领导、教师逢周末、节假日走出校园,走访每一个学生,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忠诚地与学生、与家长交流,了解每一个学生在家的表现,了解到家长的希望。让家长、学生与老师和学校之间架起和谐沟通的桥梁,以便更好的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课内比较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在全省拉开序幕后,此项活动在校领导的指挥下也在我校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学校采取了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参与此项活动。比如,组织全体教师观看“课内比较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推进会视频会议,了解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意义、方法;迅速组成“比教学”评委团,进行教师“课堂大比武”活动等等。
在参加了学校为期一个月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之后,我有以下三点感受:
一、学校的教学效率提高了。我校所有参加“比教学”的教师们聚在一起潜心研究,集体备课,自我反思,沟通交流,用心备好每节课,使每节课都真切朴实而富有成效。每一位参加听课的老师都能汲取其他教师的优点,每一位授课的教师也能在与其他老师的交流中找出自己教学的失误和缺陷。这样一来,大家就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了,学校的总体教学效率也随之大大提高了。
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师们集体备课,让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角,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生动、快乐、高效的课堂。课堂上成立学习小组,把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融洽了,学生也变的更加大胆主动了。老师讲得少了,但讲得精彩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了,学生参与多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师生的关系更融洽了。通过“比教学”,教师由演员转型为导演,课堂中老师如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和点拨,满面春风的微笑和亲切和蔼的启发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汲取了更多的知识。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课堂交给了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锻炼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的进入课堂学习之中,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学生爱上了课堂,那么与老师的关系就亲近了,师生关系从而也就更加融洽了。
第五篇:教学体会
小学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这学期,我执教六年级的音乐教学。在一个多月的教学中,我不断学习,大胆实践,努力更新一些旧的音乐的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并从中体会到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培养学生对歌曲、乐谱、节奏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虽小,但接受能力很强,老师一般重复演唱两三遍,他们就能学会并记住了。他们的模仿力和自我表现意识也很强,听着音乐就会不自觉地晃动身体,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乐曲的内容,用最直接最可爱的肢体语言传达着心中的情感。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创作表演,随着音乐动起来,教师只要适时地加以引导,使课堂“动而不乱,活而不散”。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多些引导启发,在教师能够掌握整堂课的教学方向和目标的前提下,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当然,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的权威性、示范性,减少失误。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的手段
选择恰当的教学的手段会使你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可以说是实现教学价值的捷径。而我们学校地处农村,现代化教学设施如幻灯机、投影仪、电脑课件等进不了课堂,这就使音乐课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变得枯燥无味。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好恰当的教学手段,我在进行教学时准备了MP3和音响,上课前先让同学们整体感知今天的教学内容,然后适时地进行领唱,让学生自己打上节奏并注意演唱中的高、低音,这样就比单纯的反复领唱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几点困惑
在实际教学的操作过程中,也有一些困惑和无奈。首先,老师为了追求较高的教学成绩,往往会把语文、数学、英语看成主要课程,而把音乐、体育、美术看成次要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利用这些“次要课程”的教学时间来辅导“主要课程”,使得音乐课堂的实际教学时间不足。其次,教学设备落后,音乐课的教学中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支持,学生在课堂上的视、听效果都达不到,而单靠教师的领唱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老师也会失去信心,最终使得音乐课的教学半途而废。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实践体会,由于个人水平有限和对教材及教法的把握不是很准确,若有不足的地方,望各位教师多多指导,我会不断完善,争取做得更好。
2010.04.16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体验
《品德与生活》教学对象是少年儿童,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因而教学中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的生活,积极的生活。尤其在我们农村小学,执教老师一定要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模式,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知识、发展品德,通过培养学社的社会交往能力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一、开放课堂空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课堂的空间不能局限于教室,而应该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融入自然,把道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课堂活动内容体现生活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强调学习情境必须生活化,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这是符合儿童品德的认知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
中的原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才易被学生接受。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社会实际,要正视现实,结合教材内容把学生的不足之处毫不掩饰地“摆”到桌子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然后引导学生去正确地分析、从而解决头脑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交往范围狭窄,大部分孩子怕生人,羞于与他人交往,社会交往能力较差。同时,其家长知识结构,周围环境单一,设施简陋,孩子交往圈相对封闭等局限,并且农村父母对培养学生交往能力认识不足,仅满足于让孩子吃好、穿好,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重视智力发展,不能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缺乏正确的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态度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真挚的情感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受到感染,并积极与其他同学、老师、社会进行交往,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总之,全新的教材需要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优化《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2010.04.16
小学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马力学区 王门中心小学
刘 青 云
2010.04.16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体验
马力学区 王门中心小学
高 晓 丽
201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