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教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新挑战,新机遇,消防怎么干(合集)

时间:2019-05-12 02:0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教育教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新挑战,新机遇,消防怎么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教育教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新挑战,新机遇,消防怎么干》。

第一篇:政治教育教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新挑战,新机遇,消防怎么干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新挑战,新机遇,消防怎么干

尊敬的各位领导,战友们,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在这里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个课题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今天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一部分是阐述什么是小康社会,第二部分是分析贵州的小康社会建设情况,第三部分就从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方面进行探讨,第四部分也是本课的重点,主要探讨面对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我们消防怎么干。下面我们从第一部分开始今天的授课。

“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大雅.民劳》。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礼记.礼定》中得到较系统的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那么到底什么是小康社会呢?过去来说,小康社会就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种生活状况。那么我现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是怎么一种状态呢?我们伟大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讲到“小康之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起初小平同志的理想小康是“七个了”:人民的吃穿问题解决了,住房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了,人口不外流了,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人们精神面貌变化了。从这“七个了”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平同志对小康社会的理解十分透彻全面,从社会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为了实现这七个了《小平同志提出了高瞻远瞩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到1990年,经济总量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到2000年,经济总量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从2001到2050年,经济总量翻四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现代化。前两步早在1995年就实现了,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4517亿(当时公布的是4470亿,人均250美元),1987年11962亿,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58478亿,2000年89404亿,2001年95333亿,人均982美元。保持人口13亿情况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高于60%属于贫困;60%--50%属于温饱;50%--40%属于小康;40%--30%属于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农村47.7%,城市37.9%,2001年达到小平所说的1000美元左右。1990小康实现程度40%,2001年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6%,我国从整体上进入了小康。

那么怎么判断小康呢?有没有什么标准?当然。在1982年国家颁布了小康的16大指标,具体划分为全国性指标、城市指标和农村指标。具体为全国性指标:人均收入2400元,住房面积15.5平方米。恩格尔系数47-49%,人均寿命70岁,每日摄入热量2000大卡。城市指标:人均收入5000元,第三产业占三大产业比重40%,恩格尔系数44-46%,住房成套率60%,工作时间每周5天半。农村指标:人均纯收入1100元,恩格尔系数60%以下,电视普及率70%,通话村镇70%。

好,刚才我们对小康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现在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那到底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在十六大报告中这样提到:“小康应是全面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再细化一下,有10项指标可以评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人均GDP3000美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等等,从这10项指标来看,我国还有相当长得一段路要走。

下面我们来看看我们贵州的小康社会建设情况。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过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情况,还提到过恩格尔系数,那么我们先看看最近10年我们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走势,从这张走势图可以直观的看出,在最近10年,全国总体走势平稳,在08年有明显下降,09年开始大幅回升,08年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国内一些特大自然灾害致使生产停滞。在这先提出了解全国走势是为了让我们做一个对比,了解到贵州的经济发展与全国的差距。那么我们接下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贵州的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情况加以阐述。

先看看横向。这是2011年全国各省市的GDP和人均GDP情况,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GDP总量最高的是广东,最低的是西藏,我们贵州比西藏稍好,是4274万元在全国排名26位。但总量不能说明问题,就和中国在世界上的排名一样,总量很大,但一人均就十分落后,人均才是根本指标,那我们看看,贵州人均排名是最后一名,才9214元,连万元都没过,是全国唯一一个没过万元的省份。和第一名上海相比,上海是77205元,相差不到7万元,这个差距,足够我们汗颜。

看到这,可能很多同志会说,那我们贵州是不是经济没增长啊,怎么差距这么大?好,我们接着看纵向对比,我们自己和自己比。图上是从03年到11年,全国人均GDP和贵州人均GDP情况,蓝线表示全国,红线表示贵州,很明显,贵州这几年经济一直在增长,但和全国水平相比,不论是增长基数还是增长幅度都有较大差距。据统计,在2010年,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首次突破了60%,但与全国80.1%相比仍至少落后8年,与西部平均71.4%相比至少落后2到3年。这说明什么,说明贵州要想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发展必须大幅提速。那怎么努力,国家在今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专门就贵州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部署指导。那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三部分学习,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今年1月12日,首个从国家层面全面系统支持贵州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2号)出台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到2015年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要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意见》的出台是贵州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大喜事,对贵州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贵州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破浪前行。那么这个文件的意义到底在哪?首先增强了发展信心。胡锦涛总书记在《意见》出台后说道:“尽快使贵州富裕起来,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象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文件关于加快贵州发展重要意义的阐述和提出的“两步走”的战略目标等,使全省干部群众精神更加振奋,信心更加坚定。二是理清了发展思路。文件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要缩小和全国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赶”与“转”、“好”与“快”的关系,着力把“慢”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好。只有加快,才能同步;只有发展,才能小康;只有转型,才能跨越。三是明确了战略定位。文件关于贵州“四基地一枢纽”、“三区一屏障”的定位体现了贵州的优势和特色,体现了贵州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也体现了国家对贵州的期望,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四是落实了支撑条件。文件提出了进一步支持贵州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涉及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等各个方面,是中央一次全面的“给力”,对我省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那么在《意见》出台后,作为我们消防部队这样一支民生部队,在贵州的经济建设大潮中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蓝图中我们扮演了什么角色,应该怎么去做?这就是我们的第三部门,也是本课的重点,建设小康社会,消防怎么干。

近年来,全省消防工作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各项建设又好又快地推进,消防官兵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消防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面对当前贵州发展的这样一个机遇,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去支持贵州小康社会的实现呢?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开展。

一是深化“三访三评”,加强作风建设。我们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深入开展“三访三评”活动为着力点,从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从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切实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创新监管模式,构筑防火监督安全屏障。各级部门要通过大力宣贯《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认真总结“清剿火患”战役工作经验,建立常态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机制,深入推行服务型执法、说理性执法和标准化执法,全力提高社会消防服务水平。当好地方政府参谋助手和“护航手”。

三是加强科学练兵,深化部队建设,打造贵州特色消防铁军。要巩固打造消防铁军的成果,通过深入开展铁军中队创建达标和星级评定活动,深化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消防信息化建设和运用,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让百姓在最安全的环境下工作生活,为实现小康社会助力攒劲。

四是加强装备建设,夯实保障能力。要大力发展配备适合我们贵州地域特点和灾害特点的高新尖装备,坚持平战结合,增强保障能力,全面推进勤务保障机制化,以装备武装战斗力,以装备保障战斗力,以装备提升战斗力。

我的授课完了,有不当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战友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潘盛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潘盛洲

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在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特别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报告的这一重要论述和要求,客观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成就和进程,清醒认识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风险挑战,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巨大成就,积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丰富经验,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7—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的3倍多。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47.3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0.37万亿元,是2007年的2倍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4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商品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国以及对世界经济增长份额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历史性地稳定跃上了1万亿斤新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不断实现技术和产品升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45.9%提高到2011年的51.3%。

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教育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2011年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分别达到2300多万人和160多万人;保障性住房建设大规模推进,2008—2011年,全国新开工保障房共2343万套,建成1232万套。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航空航天、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载人深潜等一些重大或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管理得到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入。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重不断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江河湖泊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全面推进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2010年底达到20.36%。扎实推进生态示范区创建,全国已有52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有1000多个县(市)开展生态县(市)建设,一些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得到修复。

人民生活获得新改善。城镇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7—2011年,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3786元和4140元增加到21810元和6977元,分别年均增长9.3%和9.7%,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由3.33:1下降为3.13:1。城乡居民家庭财产稳定增加,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8岁。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朝着既定目标又迈出了坚实步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的测算结果,201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为80.1%,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8%,东北地区为82.3%,中部地区为77.7%,西部地区为71.4%。按照国家统计局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多数地区可以如期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但有些地区实现的难度较大。因此,为确保到2020年各地区都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全面、辩证分析,以科学判断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真正廓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及这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影响我国发展等重大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刻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总的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都在增多,国际环境比以前更为严峻复杂,但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依然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因素。

综合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当前,虽然局部动荡或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牵制霸权的因素不断增长,新的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我们有可能争取到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力量增长最主要因素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这种状况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也有利于我国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加。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新的上升周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增长速度较快和通货膨胀水平较低的格局。虽然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充满不确定性,同时导致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使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面临困难,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中断。在此过程中,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和重组加快,尽管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挑战,但也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一方面,我国可以较快地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包括资金、资源、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另一方面,有助于我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可以使我国更多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三是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条件更多。从世界发展史看,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必然带来产业革命,而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一次国家综合实力的重新整合,一个国家能不能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前导并由此带动的新能源、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新科技革命已初露端倪,必将在不远的未来形成新科技革命浪潮。虽然发达国家在综合创新能力方面依然拥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我国可以利用国内市场空间

大和产业化能力强的优势,利用在部分领域接近或达到技术前沿的条件,通过大力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在一些关键领域率先取得技术突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新的机遇。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稳定、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交织显现,表明现有的国际体系已不能有效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新威胁新挑战。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的治理结构改革已经迈出重要步伐,尤其是20国集团峰会取代八国集团峰会上升为世界经济治理核心机制,初步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事务的长期垄断,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发言权和规则制定权,为推动形成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经济金融领域对话合作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进程和应对全球性议题的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维护我国利益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也面临来自国际方面的以下挑战和不利影响:一是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有所加大。近一个时期美国失业率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其房产价格虽出现局部回升,但整个房地产市场仍继续低迷,走出经济困境面临诸多制约。特别是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处于高危阶段,甚至可能向更多成员国蔓延,由此加剧银行业危机,因此欧元区有可能出现财政金融风险与经济衰退恶性循环的局面,从而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状况可能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将对我国稳定出口增加难度。二是全球各领域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冲击,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巨大压力。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再工业化”和扩大出口,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资源富集国家谋求产业链条延伸,可以说主要国家都在努力调整发展模式,以尽快摆脱危机影响,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重塑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抢占国际分工的制高点。这必然导致全球市场争夺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台,从贸易向投资、技术、就业等领域扩散,从具体产品上升到行业、标准、制度甚至意识形态层面。我国既要摆脱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又要争夺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还要消化过剩产能,面临的挑战更趋严峻。三是国际金融商品市场可能持续动荡。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艰难,脆弱的市场信心不易恢复,因此跨国资本流动明显加剧,导致国际外汇、证券等市场有可能持续大幅波动。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仍维持或实施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际流动性总体过剩的形势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持续高位波动,特别是由于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局势紧张,造成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将进一步推高其他大宗商品价格。这不仅将增加我国进口能源资源的成本,还将使我国面临相当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四是我国周边环境中的战略压力和地缘政治风险有所突出。东海、南海不断发生事端,使我国发展的良好周边环境受到影响。

三、深刻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机遇和挑战

众所周知,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由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个方面共同决定。既然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那么,我国国内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又是如何呢?客观地说,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环境和条件也出现了新趋势新变化,其中既有许多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和条件,也有一些阻碍发展的困难和挑战,但总体上看,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机遇大于挑战。

这些主要有利因素和条件体现在:第一,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强固。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提升,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积极成效;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能源保障和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财政金融体系运行稳健,社会资金相对充裕;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快速提高,等等。简言之,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基础作用的我国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第二,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阶段,第一产业正朝着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方向转变,这不仅将有效增加农产品供给,还将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农民消费增长;第二产业正朝着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生产方向转变,这不仅将增加对资本和技术的需求从而拉动社会总需求,还将进一步提高职工收入,拉动居民消费;第三产业正加快发展,不仅将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从而增加劳动者收入、扩大消费,还将进一步完善城乡消费环境,促进全社会消费。特别是随着城镇化深入发展,不仅将继续拉动巨额的城镇基础设施和住房等投资,还将继续拉动由大量农村居民变为城镇居民而带来的成倍增长的生活消费。第三,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出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必要的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果断地进行调控,不断取得积极成效。政府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增强。第四,制度优势日益显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够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包容和释放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潜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等改革的深化,新的更大的制度红利和发展潜力将会不断地创造和释放出来。

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体现在:第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当前我国经济增速回落既是宏观调控的结果,也是市场需求环境变化的反映,尤其是受外需不振甚至下滑冲击的影响。从目前看,要消除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不利因素,形成稳定回升态势,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第二,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尽管近些年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但我国第一产业基础不稳、第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不快的问题仍然突出。随着经济增速回落,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部分产品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暴露。产能过剩不仅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还造成恶性竞争、行业利润率下降、失业增加等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后果。第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新兴产业带动作用还不强。

综上所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已经并正在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不同以往的风险和挑战。只要我们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机遇和潜力就可以变成现实,风险和挑战就可以化为动力,就一定能够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三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高举旗帜明使命、推进转变当先锋”主题教育(七)

教 案

题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单位: 姓名:

一、授课地点:

二、参加人员:

三、教育目的: 深入领会党的要根本宗旨,正确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意义。

四、教育重点: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世纪宏伟奋斗目标,迈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步伐。进一步明确了党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发展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发展满足人民的需求,以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力量,运用一切资源,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繁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是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五、教育方法:

1、课堂授课。

2、分组讨论。

六、学习要求:

1、认真学习并做好笔记。

2、认真完成讨论题。

七、讨论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

八、授课要点: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2、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体现党的根本宗旨

3、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重要历史阶段。进一步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既是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的要求,也是研究制定今后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当前在小康社会内涵的理解上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 一是将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概念。这主要是从小康概念的历史渊源上来理解的。有专家认为,小康是一个由收入水平决定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也有的学者认为,小康的含义类似于国际上通用的生活质量含义,一般包含三层意思,即:物质生活状况,主要指食品、衣着、住房和交通等物质条件;生活环境状况,主要指空气是否清新、交通是否拥挤以及水质和绿化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主要是指社会秩序与安全感、社会道德风尚等状况。

二是将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目标概念。这主要是根据“十七大”报告的基本精神,将小康社会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联系来认识的。这种观点认为,从理论上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实际上就是现代化的概念。它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所探索的现代化道路,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具有我国特色的。

根据小康社会概念的来源分析,特别是根据“十七大”报告的精神,我们认为,小康社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时段,是一个被中国化了的现代化概念,当然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准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关键在于把握这一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要理解在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的条件下,党中央为什么还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的原因。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命题。这个命题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的一系列论述,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借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小康”概念,又赋予崭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一个与现代化紧密联系、内容丰富、衡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这既便于人民群众形象生动地接受和理解,又有利于发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团结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

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体现党的根本宗旨

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最早在1979年提出的,他所说的“小康社会”不仅不是私有制的社会,而且也不只是指经济比较宽裕的社会,它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明确要求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发展阶段,是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通俗的描述。在“十七大”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作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被提出,这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也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发展变革过程。“十七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论述,更加明确地指出:“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显而易见,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与那种“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是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理想。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十七大”报告指出,根据“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七大”报告在有关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部分还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三、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提出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先是实现了从贫困向温饱的跨越,而后又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综观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科技教育、经济结构、社会事业、资源环境、体制改革、民主法制、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的压力,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从这个实际出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是历史的必然。这个构想从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

首先,它强调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实现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它规划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规划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任务的具体化。这个目标的实现,就可以为最终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坚实的政治基础、先进的文化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经过三十年的全面持续发展,就可以胜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如果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般层次上关于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定性概念,那么,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则是现代化建设初级阶段的具体的定量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现代化建设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中期战略规划,是衡量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从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第四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后,人们共享哪些成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后,我国人民可以共享哪些成果?

[ 标签:小康社会, 宏伟目标 ] 歌羅西て 2010-06-08 12:54

举报

满意答案 好评率:51%

可以肯定,经济实力雄厚了,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就会相应得到提高,社会的公共设施建设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关系民生社稷的公共事业(教育、医疗、交通、通信以及救助等等)也会进一步发展,因此老百姓可以在国家资源分配格局中获得(共享)一些看得见的实惠,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按劳分配的基本分配制度,还是要坚持,如果不努力劳动(工作),那也只能在进步的社会中共享公共资源,一个公平的社会是不会允许“坐享其成”成为公正规则的。举报

继续追问:

确实要杜绝坐享其成,要成根本出发,以先富带后富,以城镇带农村,以实现共同富裕,并加上精神上的提高,才是全面小康,所以有坐享其成的事想就不是全面小康了,我的问题是全面小康后,人民可共享哪些成果 举报

补充回答: 依我各人看,可以共享的成果有好多好多。具体说的话,列举一下吧:首先是温饱,这一块主要是向低收入人群(弱势人群、残疾人群、低能人群)提供基本救助(解决吃饭、穿衣、居住等生存问题)。其次是社会制度(主要是法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包括建设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这是全社会人的大事,好的制度可以为人们保障好的社会环境,保障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再次就是较高水平的公共事业和合理的完备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医疗、交通、通信、环境保护、危机处理等等。最后就是发达的科学技术成果。这就多了去了,包括引领人类的太空尖端科技和改变微环境的什么粒子量子基因科技,当然包括身边的事事物物,起码觉得现在的鞋子比15年前的鞋子要舒服多了。当然,还有好多好多,你也可以展开想象呀以上是鄙人拙见,望予评论

第五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班级:10广告2班姓名:江洪洋学号:20101002225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然而,何又为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昭示的理念是: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以官政为本转向以民生为本,从耗散发展模式转向和谐发展模式,从而真正转变单纯依靠以经济的增长来解决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观念,改变以对财富的追求和持有来回答人生本质意义的观念。按照全面小康的目标,到2020年,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尽管中国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但与全面小康社会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中仍有一些有待解决的困难与挑战。

贫富差距有待改善

现阶段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社会,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西部12个省市区,面积占全国的71%,而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全国的18%。到2000年,还有近3000万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城镇也有近2000万人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一部分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尚未达到小康。同时,大城市和县城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到2000年底,全国2073个县中,未达温饱线的占22.8%,居温饱线和小康线之间的占63.2%,居小康线和比较富裕线之间的占13.7%,达到比较富裕线的只占0.3%。而上海和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已经达到GDP4,000美元,不仅远远超过了小康社会的标准,而且达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就业是民生之本,不能实现较为普遍的就业,不仅小康社会难以实现,还会形成一定规模的城镇贫困人口,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冷暖温饱、卫生健康、安居乐业、就学旅游等基本和实实在在的生活利益。

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富余和结构调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600万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压力800万左右,下岗需要再就业的600万左右,加上上年下岗和待业结转的,每年需要就业的压力在2500万左右,但是,就是在GDP增长7%,产业结构、企业结构有利于就业方向 1

调整的情况下,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只在1000万个左右。如果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从2003年到2020年间,农村将向城镇累计转移劳动力17000万,城镇新增劳动力9000万,下岗需要再就业的5000万,城镇劳动力累计需要提供就业岗位31000万。平均城镇每年需要提供1722万个就业岗位。人口问题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逐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口调控体系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人口数量将在较长时间内继续增长,预计未来十几年每年平均净增1000万人以上,到21世纪40年代,人口将达到总量为15亿以上的峰值。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宠大的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日益尖锐:人口总体素质较低的状况在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改观,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给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了难度;流动人口增加、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及人口在不同地域间的重新分布,对传统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及相关人口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显现,人口与发展问题面临的复杂性依然存在。

面临的国际环境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的环境生态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现已签署和加入多项国际环境条约,制定了相应的履约方案。这意味着,中国要在全球环境保护中履行责任。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的热点,也是外交活动的重要领域。环境领域的“南北斗争”日趋复杂。据专家估计,到2030年,中国按目前能源需求,将成为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户。因此,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此外,我国的酸雨传输已受到周边国家的关注。珍稀濒危动物保护也上升为外交与贸易的争端,影响着我国的国际形象。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旗帜下,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环境壁垒”更加森严,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形势日趋严峻。

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目前处于环境压力上升阶段,在2030年以前,我国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压力将日益加大,发达地区的污染有向落后地区转移扩散的趋势,估计到2020—2030年期间环境压力达到峰值。2030年以后,由于我国工业化过程基本完成,经济实力大大提高,经济结构转向高级化,能源结构得到优化,治理污染的技术和能力大大提高,环境压力会逐步缓解。

下载政治教育教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新挑战,新机遇,消防怎么干(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教育教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新挑战,新机遇,消防怎么干(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