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简答题总结
1.简述教材编写的两种基本方式。【知识点】教材编写的基本方式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方式。
(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指把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一个课题的内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在教科书中.使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化。2.简述德育方法中,运用榜样示范法的注意事项。
【知识点】德育方法的注意事项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好学习的榜样
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们应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前进的明确方向和巨大动力。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榜样。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
3.简述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分类。【知识点】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分类
(1)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不同,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3)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4.简述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要求。
【知识点】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具有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的心理特征。
针对以上心理特征.班主任在教育中应注意如下两方面:
(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后进生特别需要温暖和关爱,因为他们经常遭到同学的白眼,家长的嫌弃。人格上得不到尊重,就会与教师、同学、家长处于对抗状态。教师只有爱他们,才能转化他们。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强化学习动机,启发自觉学习;利用原有学习动机的转移,产生学习的需要;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班主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利用其优点作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
5.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和基本结构。【知识点】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6.简述品德形成的基本阶段。【知识点】品德形成的基本阶段
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7.简述注意的品质。【知识点】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品质主要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
(1)注意的范围
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条件包括:①知觉对象的特点;②当时的知觉任务;③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注意稳定性包括注意起伏和注意分散。注意起伏是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注意分散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
(3)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影响注意转移条件包括:①原有注意的紧张度;②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③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④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4)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
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包括:①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③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8.简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知识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
(1)本体性知识,这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任教学科的知识。
(2)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必须具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这类知识是用来支撑学科内容的本体性知识的.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
(3)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相关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4)文化知识,是指教师应具备的一般的人文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基本的艺术素养。9.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知识点】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10.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知识点】教学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1.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知识点】学习迁移
有效促进迁移的策略主要包括: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①精选教材,提高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水平。教材内容的设计上.最关
键的是要包含基础知识和原理。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组织特点。教材内容要保持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的统一,才能更好地促进迁移的发生。
(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
①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的顺序.渐进分化。
②应当注意将各个内容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③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实现迁移的重要条件是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共同点。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知识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还可分成若干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之上.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提供固定点。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
“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句话给予教育者的启示是,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即掌握学习方法的知识与技能。
(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教学条件下的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教育性.有效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迁移都具有积极地作用。12.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法。【知识点】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组织化观摩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摩,非组织化观摩则没有这些特征。一般来说。为培养和提高新教师与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进行组织化观摩,可以是现场观摩,如组织听课,也可以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非组织化观摩要求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知识和洞察力.否则,难以达到观摩学习的目的。
(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其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微格教学有许多特点,但最能体现其特点的是训练单元小。
(3)进行专门训练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也可以通过专门的教学能力训练来实现。如训练新教师掌握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策略等。专家型教师所具有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是可以教给新教师的,新教师在掌握这些知识后。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教学。但同时也要明白,仅仅通过学习专家型教师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新教师还应注重对自身教学经验的反思,使两者有效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意识对象。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评价、反馈、控制、调节、分析的过程。
13.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知识点】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和其学生克伯屈。
其基本特征: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活动中心课程论夸大了儿童的个人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段、零碎的知识,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此外,活动中心课程不指定具体明确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的教材由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因此活动课程往往带有随意性和狭隘性。14.简述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知识点】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知识点】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此外,由于问题的陈述方式或所给图示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过程。
(2)迁移
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其中,正迁移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负迁移对解决问题有阻碍或干扰的影响。
(3)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4)功能固着
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5)原型启发
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6)动机的强度
学习动机的强度大小会影响问题
解决。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16.简述家庭和学校联系的基本方法。【知识点】家庭和学校联系的基本方法
(1)家访。由学校的教师和干部到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一般是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感情,密切关系,商讨共同教育儿童、青少年的方式方法。
(2)班级家长会。主要目的是使家长与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直接面对面地集中沟通,交流意见或建议,增进互信、理解与支持,共同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协调配合。
(3)家长学校。指家长在专业教师的引领指导下,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
(4)家长沙龙。以家长为主体,以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及专家学者为咨询指导。旨在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提升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现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最终形成教育合力的一种形式。
(5)家长委员会。由关心学校、关心教育事业,具有教育子女经验的家长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参与学校和班级的教育与管理.协助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17.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知识点】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18.简述讲授法的含义及优缺点。【知识点】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的优点:对教师而言.容易
控制所要传递的内容,在传递什么、传递多少以及怎样传递上,教师有较大自主性;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碍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讲授法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泛、其他教学法都要与之配合的方法。
讲授法的缺点:如果运用不当,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9.简述学习迁移的种类。【知识点】学习迁移
(1)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2)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水平的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4)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5)根据迁移的程度,可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
(6)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7)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20.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有哪些。【知识点】教师的劳动特点
(1)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和劳动对象的差异性等三个方面。
(2)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师的“教育机智”三个方面。
(3)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是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除了正常的工作时间,教师常常还要利用晚上或休息时间来思考、备课、批改作业、写作。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是指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他的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进行家访、街访,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5)劳动的长期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
(6)劳动的系统性
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
21.高中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1)高中生的交友需要。高中阶段是产生结交朋友需要的猛增期,而且是结交同性朋友的高峰期.随着年级的升高,高中生的朋友圈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该高中生和辉哥、胖子的所谓桃园结义正是这种交友需求的体现。(2)高中生沟通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非常看重彼此之间能够真诚、理解、尊重、信任等品质。材料中,学生的“彼此招供”正是这种尊重信任基础上良好沟通的结果。
(3)高中生与教师、父母关系的变化。高中生随着身心的加速发展.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不断发展,在对事物做出判断时理性的成分明显增多.力求摆脱教师和父母的约束。材料中,该生不愿意听老师的唠叨,正是这种意愿的具体表现。(4)高中生在男女关系上转化为友好相处,彼此相互认知,出现融洽的气氛。个人活动力增强,开始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立能力。22.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1)情绪宣泄法。引导学生合理宣泄其不良情绪的方法,即当学生在生活或学习受到挫折时.或者遭到某种打击而造成情绪极度愤慨或悲哀时,常常采取各种方式发泄出来。教师要了解学生情绪宣泄这个特点,引导他们合理宣泄,为他们创造倾诉心理烦恼的条件.让有许多不良情绪问题的学生滔滔不绝地倾诉,他们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2)情绪遗忘转移法。当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时,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学会摆脱和遗忘这种不良情绪产生的原
因.并尽可能地把注意力的兴奋点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用一种积极的情绪代替心中的消极情绪,摆脱消极情绪困扰平静心理。(3)以恰如其分的心理点拨帮助学生自我感悟的方法。这种方法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给以各种指导和训练,而是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帮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
第二篇: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证及《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中文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教师资格证。非师范类和其他社会人员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时间从2015年考试正式实施。改革后将实行国考,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在校专科大
二、大三,本科大
三、大四才能报考。改革后将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考,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书在我国有两种获得形式:一是参加国家统考,一是参加地方自主考试。两种形式的考试模式都是笔试+面试。
2011年11月26日浙江、湖北率先进行国家统考试点。2012年新增河北、上海、海南、广西四个省份。2013年又新增山西、安徽、山东、贵州4个省。截止2014年9月份加上吉林、陕西、江苏三省总计有13个省自治区参加教师资格证的全国统一考试。2015年上半年新增加福建,目前总计有14个省自治区参加国家统考教师资格。预计到2015年11月底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全部实行统考政策。
国家统考地区的笔试科目与地方自主考试不同。地方自主考试笔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国家统一考试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五个层级,其中幼儿园、小学、中职这三个学段考两门(科目一:《综合素质》;科目二:《教育(保教)知识与能力》),这三个学段不涉及专业知识的考察;初中、高中要多考一门专业知识。根据规定,只有笔试和面试都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单科成绩是保留两年的。
教师资格证书使用全国统一的编号方法。编号共17位,含义为: 证书编号的前四位为代码,为认定教师资格编号;
第五、六位为省级行政区代码,代表发证机关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中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标准;
第七、八、九位是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代码,代码数字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 第十位是教师资格类型代码(1代表幼儿园教师资格、2代表小学教师资格、3代表初级中学教师资格、4代表高级中学教师资格、5代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6代表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7代表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第十一位是性别代码,“0”代表持证人为男性、“1”代表持证人为女性(2009年以后颁发的教师资格证第十一位性别代码为“1”代表持证人为男性,“2”代表持证人为女性);
第十二至十七位是序号代码,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对本内发放的所有教师资格证书按办理的时间顺序不间断递增统一编号。
教师资格制度是一种国家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最早的教师资格制度发轫于1782年的美国弗蒙特州,后来西方主要国家也陆续确立教师资格制度。上个世纪中叶,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教师专业化浪潮。
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政策依据是《教师资格条例》。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依法取得教师资格。
为了满足应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投身于教育事业的迫切愿望,非师范高校毕业生也可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附加用途
使用教师资格证在全国各大正规书店买书享受打折优惠,具体折扣随地区而异。也可在各大景区景点享受优惠,随景区要求而定。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
教师〔201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确保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扩大试点工作平稳顺利实施,现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执行。扩大改革试点实施过程中遇有重要情况,请及时报送我部教师工作司。[1]
教育部
2013年8月15日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严格教师职业准入,保障教师队伍质量,依据《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教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以下简称申请人)是否具备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考试。
第三条 承担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省(区、市)组织实施教师资格考试,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是教师职业准入的前提条件。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须分别参加相应类别的教师资格考试。
第五条 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坚持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和专业化导向,坚持科学、公平、安全、规范的原则。[1]
第二章 报考条件
第六条 符合以下基本条件的人员,可以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符合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体检标准;
(四)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三年级以上学生,可凭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报考。
第七条 申请人应在户籍或人事关系所在地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在就读学校所在地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第八条 试点省份试点工作启动前已入学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可以持毕业证书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试点工作启动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第九条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曾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1]
第三章 考试内容与形式
第十条 教师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
第十一条 笔试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拟任教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二条 笔试主要采用计算机考试和纸笔考试两种方式进行。采用计算机考试和纸笔考试的范围和规模,根据各省(区、市)实际情况和条件确定。
第十三条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2科;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2科;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3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3科。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测试,暂由各省(区、市)自行命题和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面试主要考查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
第十五条 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评分等环节进行。
第十六条 国家确定笔试成绩合格线,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面试成绩合格线。第十七条 考生在笔试和面试成绩公布后,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网站查询本人的考试成绩。考生如对本人的考试成绩有异议,可在考试成绩公布后10个工作日内向本省(区、市)教师资格考试机构提出复核申请。第十八条 笔试单科成绩有效期为2年。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部教师资格考试中心)颁发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3年。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是考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1]
第四章 考试实施
第十九条 笔试一般在每年3月和11月各举行一次。面试一般在每年5月和12月各举行一次。
第二十条 省级教师资格考试机构按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务工作规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机考考务细则》组织实施笔试考务工作;按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工作规程》,制定面试实施细则,组织实施面试工作。
第二十一条 省级教师资格考试机构使用教师资格考试考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笔试和面试的报名受理、考点设置、考场编排等考务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 笔试和面试考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网站进行报名后,需携带省级教师资格考试机构规定的相关材料,到指定考点进行报名审核,并现场确认报考信息。
考生笔试各科成绩合格并在有效期内的,方可报名参加面试。
第二十三条 省级教师资格考试机构组织开展本省(区、市)考务相关人员的安全保密教育和考务流程培训工作。
第二十四条 笔试和面试机考软件系统的使用实行首席技术负责人制度,采取分级培训方式进行。
第二十五条 面试一般按学科分组进行。每个考评组由不少于3名考官组成,设主考官1名。
第二十六条 面试考官由高校专家、中小学和幼儿园优秀教师、教研机构专家等组成。面试考官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熟悉教师资格考试相关政策;
(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公道正派,身体健康;
(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从事相关专业教学或研究工作5年以上,一般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五)参加省级或国家级教师资格考试机构组织的培训并获得证书。
第二十七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师资格考试机构不得组织教师资格考试培训。[1]
第五章 考试安全与违规处罚
第二十八条 省级教师资格考试机构根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应急处置预案实施办法(试行)》处置和应对考试期间的突发事件。
第二十九条 对试题命制、考务管理、监考等考试相关人员发生的违规行为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对考生违规行为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认定和处理。[1]
第六章 组织管理
第三十一条 教育部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订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组织审定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部教师资格考试中心),负责教师资格考试的组织实施。主要职责是:
(一)依据考试标准拟定考试大纲;
(二)组织命制笔试和面试试题,建设试题库;(三)制定考务管理规定,研发和维护考试管理系统;(四)组织考务工作,培训技术人员;(五)组织阅卷,负责考试成绩管理与评价;
(六)指导、监督、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试实施工作。
第三十二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教师资格考试工作。可成立教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兼任领导小组组长。指定专业化教育(教师资格)考试机构,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具体负责考务组织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本地区考务管理具体措施;(二)组织本地区考务工作;(三)组织面试考官及考务工作人员培训;(四)管理、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各考区工作;(五)负责本行政区域教师资格考试安全保密工作。
第三十三条 教师资格考试以市(地、州、盟)为单位设立考区。各考区的教师资格考试的组织实施由市(地、州、盟)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资格考试机构负责。
第三十四条 教师资格考试费用按照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收取教师资格考试考务费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2〕41号)规定收取。[1]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抄送教育部。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1-2]
第三篇:执法资格考试简答题
四、问答题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二、请简述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答案: 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1.合法行政;2.合理行政;3.程序正当;4.高效便民;5.诚实守信; 6.权责统一。
三、简要回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依法行政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答案:
(一)依法行政的内容包括:(1)行政机关的权力取得必须由法律设定;(2)行政机关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据法律,不得违反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3)违法行政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1.合法行政;2.合理行政;3.程序正当;4.高效便民;5.诚实守信; 6.权责统一。
四、请简述治安管理处罚的适用原则?
答案:
1、以事实为依据、过罚相当原则。2.公正、公开原则。
3.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4.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
五、简要回答《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1条规定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不执行行政拘留的情形有哪些?
答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1条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
(二)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
(三)七十周岁以上的;
(四)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六、根据《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的规定,人民警察使用武器造成犯罪分子或者无辜人员伤亡的,应当如何处理? 答案:
1、人民警察使用武器造成犯罪分子或者无辜人员伤亡的,应当及时抢救受伤人员,保护现场,并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报告。
2、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进行勘验、调查,并及时通知当地人民检察院。
3、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应当将犯罪分子或者无辜人员的伤亡情况,及时通知其家属或者其所在单位。
第四篇:浙江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简答题总结
一简答
1、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
答: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就像消化吸收血液循环一样是机体功能。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识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有三种机能,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化。
同化是人的一种适应机能,当外部信息作用于人时,大脑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与转化,将新信息纳入已有认识结构中,构成自身新的知识系统,即所谓的“同化于己”。顺化与同化一样,是人的一种适应机能,是人在认识外部环境过程中改变自身结构以实现对环境的适应,即所谓的“顺化于物”。顺化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体通过与环境作用,主动改变自身的认识结构,使认识结构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由此实现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
平衡化不是一种静止状态,而是一种运动过程。在皮亚杰看来,个体出生以后,认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心理适应过程。人不是被动的复制现实信息,而是主动地积极地从环境中选择信息,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转化外部事物并重新组织信息,构成自己的只是系统。在个体智慧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主体与客体一系列相互作用,原有平衡被打破,新的发展开始。依次循环,不断从一种认识平衡状态达到另一更高更为稳定的认识平衡状态。平衡是相对稳定的,平衡化则是认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是认识结构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是一个进步的、连续的、有层次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按照认识结构的特征把整个认识发展划分为四个依次出现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形成与前一阶段不同的认识能力,标志着儿童获得了适应环境的新方式。(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通过视、听、触等感觉与手的动作,吸收外界知识。(2)前运算阶段(2-7岁)能
1知觉集中倾向○2不可逆○3自我中心主义.(3)具体运运用思维,但常常不合逻辑。主要特点○算阶段(7-11岁)能按照逻辑法则推理,但仅限于当前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主要特点1思维具体性○2具有守恒和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认识的○1假设演绎推理○2命题推理○3组合推理。主要特点○
2、良好情绪的必要条件
答:情绪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提高或降低一个人的学习或工作效率。也是观察一个人对于某人或某事真实情感的窗口。他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志向、胸怀和度量。它标志着个性成熟的程度。良好的情绪的必要条件是(1)正确的人生追求(2)宽广的胸襟(3)理性地适应生活(4)寻找身边的欢乐。
3、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答: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遗传与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想成并发展的。
(1)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遗传时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为人格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遗传对于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为重要。
(2)环境因素 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产前环境和出生过程、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阶层、和社会文化。
总之,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同时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4、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答: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可将中学生心理健 1 康的标准归纳为:(1)认识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3)意志健全,具有较强的行为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4)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5)和谐的人际关系(6)较强的适应能力
5、系统脱敏法
答:系统脱敏法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但是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敏感的事物,不在发生敏感反应。例如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看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这就是“脱敏”。系统脱敏法由沃尔帕首创。系统脱敏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进行全身放松训练。(2)建立焦虑刺激等级表。焦虑等级评定以受辅导学生的主管感受为标准,排在最后面的是仅能引起最弱程度焦虑的刺激。(3)焦虑刺激与松弛活动相配合。
6、上好课的要求
答:(1)明确教学目标(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作业
7、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答: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以下特点:
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
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
3、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改变
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所有的行为认知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8、焦虑症
答: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中学生情绪障碍的一种,是以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另一方面,焦虑也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等在内的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正常人 面临压力情境,特别是在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时,也会出现焦虑反应,但他的焦虑与客观情境的威胁程度是相适合的。焦虑症的表现是: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渡反应,难以做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有心跳加快、过渡出汗、肌肉持续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灯不适应。中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学校焦虑症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渡的压力;家长对子女的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遇事容易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作过高程度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这些人格倾向可称为焦虑品质。采用肌肉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最重要的”、“无论考试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9、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答:(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10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答:课外活动的内容是根据教育的培养目标、课外活动的具体要求、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校内外实际情况来安排的。课外活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按其性质可分为六类(1)科技活动;(2)学科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5)社会活动(6)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11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答:组建的群体发展为坚强的集体,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此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组件阶段:这时,班从组织形式上建立起来了。不过班的核心和动力是版的组织者-班主任。他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集体的目的和应当遵守的制度和要求,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活动,促进机体的发展。这时集体对班主任有较大的依赖性,不能离开他的监督独力地执行他的要求。如果班主任不注意严格要求,班就可能变得松弛、涣散。(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特点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一定的友谊与信赖,学生积极分子不断涌现并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班的组织与功能较健全,班的核心初步形成,班主任与集体机构一道履行集体的领导与教育职能。这时,班集体能够在班主任指导下积极组织和开展班级工作和活动,班主任开始从直接领导、指挥班的活动,逐步过渡到向他们提出建议,由班干部来组织开展集体的工作和活动。(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特点,积极分子队伍壮大,学生普遍关心、热爱班集体,能积极承担集体的工作,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的荣誉,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这时,班集体已形成,成为教育的主体,能主动根据学校和班主任的要求以及班上的情况,自觉向集体成员提出任务和要求,自主开展集体活动。
1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答:(1)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部分,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包括思想品德、学习、身体状况、心理、家庭和社会交往情况等。对群体的了解包括对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了解。
1观察法;2谈话法;3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法:○○○4调查访问。法;○(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班主任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组建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
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整理结果分类存放起来,即建立学生档案。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学生档案有两种:集体档案和个体档案。学生中最常见的是学生个人档案,学生档案的内容最常见的形式有文字表述和表格调查两种。(4)个别教育
个别教育是老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单独进行的一种教育,一般包括个别谈心、单独谈话、个别指导、辅导和帮助等。班主任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就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个别特点进行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益。(5)班会活动
班会活动是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锻炼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所以有计划地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班会包括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其中组织主题班会一般要经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同时,还应1主题不能过杂;○2要有的放矢;○3班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员”。(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个体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等都会对学
1要生的发展产生各自的影响。班主任协调校内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要统一学校领导的教育影响;3要统一班委会的教育影响;统一各科任课教师的教育影响;○○4要统一少先队的教育影响;○5要统一家庭的教育影响;○6要统一社会的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或一学年)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小结与评价。操行评定一般步骤:1学生自评;○2小组评议;○3班主任评价;○4信息反馈。○(8)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主任 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学期计划比较完整,一般1基本情况;○2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3本学期的主要活动安排。包括三大部分:○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类,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做好总结应1平时注意对班主任工作资料的积累;○2注意做阶段小结。注意两点:○13课堂气氛的类型
答: 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其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消极的课堂气氛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产生了不满意
烦闷、厌恶、恐惧、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而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渡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积极的课堂气氛不但有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课堂气氛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之间发生连锁感染。积极的课堂气氛能使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中差生主动配合教学,师生交往异常活跃。学习机会比较均等,这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14教师心理特征
答:
教师的心理特征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而逐渐形成的教师职业特有的心理品质,是从事教师职业者所共有的典型的特征。包括教师的认知特征和教师的性格特征。
1教师的认知特征又包括观察力特征、思维特征和注意力特征。(1)观察力特征:教师的观察力是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发挥教育机智、因材施教的前提,因此,善于观察学生是教师
1客观性○2敏锐性○3精细教育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教师的观察能力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性(2)思维特征
教师从观察中获得的材料必须经过思维加工才能形成教育决策,因此思
1逻辑性,维能力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志。教师的思维能力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要求教师在考察问题时要遵循严格的逻辑顺序,有充分的逻辑依据,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并培
2创造性要求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将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加以发散思考,得出新知识。教师思维的创造性表现在对已有知识的再创造,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教育教学的艺术等方面。(3)注意力特征
注意力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增强清晰度和调控的功能,可以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细致的观察,提高感受性,准确记忆,思维敏锐,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师注意力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注意分配能力上。注意分配能力是指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把自己的意识集中在主要对象,又能分散注意到其他对象的能力。
2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工作的一切都建立在教师人格基础上,教师的人格是教师职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主要体现在情感特征、意志特征和领导方式方面。(1)情感特征教育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对教师的情感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不仅是进行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也会直接感染学生的情绪,激起其学习的兴趣和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优秀教师的情感特征一般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热爱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情绪稳定,充满自信;品德高尚,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意识。(2)意志特征 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决定教育工作成败的主观因素,是教师运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克服工作困难的内部条件,也直接影响着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目标明确,执着追求;明辨是非,坚定果断;处事沉稳,自制力强;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3)领导方式 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风的 4 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此外还对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社会学习、价值观、个性发展以及师生关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可分为专断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其中,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是比较理想的领导方式。
15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答:课程改革不是单一的教材改革或教学方法改革,而是涉及课程理念乃至整个教育观念更新的系统变革。
(1)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得能力。课程知识因而不再局限于具有普适性的简单规则和既定结论,学生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亦成为设计与选编课程内容必须涉及的有机构成。
(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首先,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并不是让课程脱离学术轨道,而是让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课程的生活化意味着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时间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源头活水。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课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纲要》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综合以及知能综合、智德美综合有重要意义。其次,新课程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这也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通感性经验的融合,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的结合。
第五篇: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知识点汇编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 “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 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大教学论》。他的贡献主要有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 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点的教学思想。
11.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及发展。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把教育育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2.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13.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14.试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㈠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 约、相互促进的关系;⑴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③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㈡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⑴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⑵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③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④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㈢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⑴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⑵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14.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15.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舒尔茨 《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苏尔茨是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16.试分析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是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的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17.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观念文化的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规范文化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学校文化的特点:(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学校文化的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
18.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19.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⑴教育是培养人的的社会实践⑵ 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⑶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⑴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⑵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⑴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⑵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0.如何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21.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22.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内容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
23、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24、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方向的发展,即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识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25、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6、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典型的观点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英国的高尓登和美国的霍尓。观点: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环境决定论:美国的华生。观点: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3)二因素论: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观点: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2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28、什么是遗传素质?如何理解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29、什么是环境?如何理解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人的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作用的因素。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30、试分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及其表现。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2、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政策、学术)。
33、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34、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1)个体本位论。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康德
观点:个人德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德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35、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要求的辩证统一。
36、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观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37、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的演变。
38、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39、我国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分别是什么? 40、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41、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42、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43、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44、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3)充分发挥政府作用(4)加大教育督导力度(5)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6)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7)改革内部管理体制(8)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9)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45、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育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46、简述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47、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
新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8、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
49、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
爱岗敬业,廉洁从教(2)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 尊重和信任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 理解和宽容学生 解放和放飞学生
(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善于与同事合作 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加强修炼,言行一致
50、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1)广播的科学文化知识(2)精深的学科知识
(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
51、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素养?(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能力(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3)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高的教育机智(7)教育科研能力
52、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53、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2)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
54、试分析学生学习的特殊性。(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55、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哪些合法权利? 受教育权、人身权
56、《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57、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特殊的保护责任
58、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主要应尽哪些方面的义务? 尊重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9、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1)智力发展水平较高(2)进取心较强
(3)求知欲强,兴趣广泛(4)思想活跃(5)自我中心(6)依赖性强(7)心理承受能力差(8)娇气十足
60、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
观点:学生的成长完全依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儿童中心论,杜威
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61、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62、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63、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按设计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按课程的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64、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65、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是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博比特 “活动分析法” 拉尓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编制课程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66、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67、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
(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68、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要求有哪些?
第一、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第二、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第四、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69、什么是课程标准。
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70、课程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71、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2)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4)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72、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73、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74、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1)整体把握教科书(2)重点设计教科书(3)充分利用教科书(4)及时引进新知识(5)适当补充乡土材料
(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75、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
76、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这些应该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新的态度都是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同时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条件。因此,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程资源。
77、什么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影响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2)交流与合作
(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
(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78、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内涵:
(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
(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79、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 80、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81、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82、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83、试述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84、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含哪几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85、试述我国中学课程的结构。86、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含义:(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87、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践,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88、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89、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90、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孔子 “学”“思”“行” 孟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子” 赫尔巴特 “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五段教学法 杜威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91、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92、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93、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94、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95、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96、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97、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98、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简述各自的优缺点。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99、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不足:
(1)难以因材施教
(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缺乏灵活性
100、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和特殊形式是什么? 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10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教学评价 102、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对象,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3)根据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103、什么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方式:考查和考试 104、简述德育的构成。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05、德育的特点有哪些? 社会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6、中学德育的意义是什么?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107、什么是德育原则?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08、什么是德育的途径?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109、什么是德育方法?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行为训练法、榜样示范法、评比竞赛法、奖励惩罚法
110、什么是德育模式?当代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哪些?各种德育模式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认知模式(皮亚杰、柯尔伯格)、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111、简述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112、试分析当前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2)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4)积极改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和形式
(5)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113、什么是班级?如何理解班级的地位和作用?
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层组织;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114、什么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字眼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1)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115、如何理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116、班级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
117、班主任应该怎样制定班级工作计划?(1)班级基本情况的分析(2)具体工作目标的确立(3)具体工作的安排
118、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哪些工作?(1)机构建设与人物落实(2)人员安排与指导教育(3)行为协调与工作控制
119、什么是操行评定?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操行评定是按一定的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评价 步骤:(1)动员与准备(2)操行评定的具体操作(3)评定结果的分析处理(4)评定谈话(5)写好操行评语
120、什么是班级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的原则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主要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整体性原则。121、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建设班集体,进行个别教育,学习和生活指导,召开班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122、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123、班集体的作用是什么?(1)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
(2)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24、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如何建设班集体。(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3)形成良好班风(4)健全班级规章制度(5)加强班级常规管理(6)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7)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25、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对其进行教育?
126、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包括哪些方面?应该如何进行指导? 学习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生活指导:
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 指导学生的日常交往; 指导学生搞好生理卫生; 指导学生遵纪守法;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127、什么是班会?班会有哪些特征、种类?
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特征: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种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
128、主体班会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怎样组织主题班会?
形式:主体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
组织过程: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 129、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应协调哪些关系?(1)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2)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3)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130、班主任应如何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搞好家访;开好家长会;搞好通讯联系。131、家访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明确家访的目的;确立坦诚、平等、合作的态度;家访要经常、全面的开展,避免“告状式”的走访;家访时应让学生在场;争取任课教师的参与和支持 132、班主任如何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1)利用客观环境教育影响学生(2)利用社会信息教育影响学生(3)利用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影响学生
(4)利用社区中的人才和教育基地教育影响学生。
133、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1)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2)教育科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3)教育科学研究是全国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
(4)教育科学研究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134、教育科研有哪些类型和特征? 类型:
根据研究的目的,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根据研究的功能,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根据研究对象是“质”还是“量”,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特征:
(1)科学研究的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2)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研究主体的多元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方式的人文性;研究论证的复杂性;研究成果的可验证性和可传播性
135、教育科研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育性原则 136、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137、简述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1)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2)对已有教育理论的质疑(3)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4)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138、简述研究文献收集的原则。
(1)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即采用倒查法
(2)在范围和数量上应该有所限制,收集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文献(3)从资料的性质看,应该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
(4)从资料的代表性看,应该注意收集代表不同观点的研究文献
(5)从资料的领域看,不但要收集与自己的研究课题、领域直接相关的资料,而且还要收集一些跨学科、跨领域的有关资料 139、研究文献收集的方法有哪些? 检索工具查找法;参考文献查找法
140、什么是研究假设?其基本类型有哪些?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
根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分为预测性假设、相关性假设和因果性假设;根据研究假设的形成方式,分为归纳性假设、演绎性假设和研究性假设。141、一个好的研究假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第一、研究假设的提出应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二、研究假设一般应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做出推测判断 第三、研究假设应该表述清楚,简单明了 第四、研究假设必须是可以检验的。142、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研究题目、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预计的突破、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步骤和进度、研究预期成果及使用范围、研究的工作基础和条件保障、经费概算。
143、怎样设计研究方案?(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2)选择研究对象(3)分析研究变量(4)形成研究方案
144、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每一种形式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学术论文 145、试述撰写研究成果的步骤和要求。步骤:(1)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题目(2)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类型(3)拟定写作提纲(4)写作初稿(5)修改定稿
146、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具体方法、步骤和要求是什么?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比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