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陕西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分栏版)

时间:2019-05-14 13:4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陕西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分栏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陕西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分栏版)》。

第一篇:2013陕西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分栏版)

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

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①人类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这个

目的就是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的人。②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

动,这里的影响包含了在人际交往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相互的触动、感染等诸多内涵,教育的因素包括影响者、被影响者和影响物及影响方式。③这种影响作用于人的身

心两方面,也可理解为人的全部,并以此为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④它是人类的社

会活动,其根本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教育目的:就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的预测或规定。①教

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②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

人教育目的。③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的教育目的。

与教育方针的关系:①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

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术语政策学范畴。②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作出规

定,教育方针着重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

体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③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

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等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①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指把个人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个人

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一种主张。②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社会的价值看成高于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反馈性原理:反馈性原理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反馈、相互调节,已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反馈性原理主要体现为反馈调节原则。反馈调解员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发聩信息,以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贯彻这一原则需要:a、通过多种渠道,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的各种反馈信息。B、对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评价,对教学活动作出适当调节。C、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集体教学,它有规定的教学时间、教学场所、教师和学生,并要求教师根据国家对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开展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表现形式。班级授课制的评价的特点:优越性和局限性。(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a、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B、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C、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a、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B、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C、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D、不利于因材施教。E、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备课:备课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以前的所有准备活动,是上好课的前提和条件。学期备课:是指新学期开学前,教师根据上级(教务处、教研组等)下达的教学任务,认真思考、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方案,确定基本的教学策略的过程。课时备课:即针对一节课的准备活动,是备课的最关键部分,是教师对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整合,并确立教学方案的过程,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备课需要做的主要工作:备课要做的工作,总的方面,可以理解为对教学资源的准备。备课可个人的价值,把社会作为制定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①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②教育目的的制定也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教师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应涵盖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①专业

道德:忠于事业,甘于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团结合作,互勉共进;严于律己,积极进

取。②专业知识:a.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b.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

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c.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

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d.一般文化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深切的人文关怀、严

谨的科学精神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③专业技能:教

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a.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技巧的功能在于指导学习活动,调控课堂气氛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b.教

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教育加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组织

管理能力、课程开发与创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课程的类型

⑴学科课程(夸赫)与经验课程(杜卢):A.学科课程即从各门只是领域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

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总和学科课程。特征:①以学科只是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

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②课程组织遵

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B.经验课程指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三种典型的理论形态: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论、当代人本主

义经验课程论。特征:①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基点),课程目标的基本来

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②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③在经验

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⑸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A.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

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B.隐形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有意或无意习得的未包括在正式课程之中的知识、规范、价值、态度或行为习惯。主要特征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需求、科技革新(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科技革新推动课

程结构的变革、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学生发展(对课程目标的制约、对课程设

置的制约、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学生发展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理念,它表现在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教学通过

传授知识经验、发展技能和指挥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充分利用各种外部条件,有计划地、主动

地参与自身的发展,逐步实现身心自由、全面的发展。(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

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能够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智教育、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

他们在德、智、体、美、劳、技等方面按预期的要求发展,形成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身心

和谐发展。(3)教学是进行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是人类所从事各种社会

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劳动(包括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教学通过文化

传承,培养各种社会上需要的人才,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的任务:a、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的技能。b、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教学

生学会学习。c、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审美情趣并奠定科学的世界观。d、关

注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原理:就是在对教学本质及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课堂教学)进行组织和改进的科学

理论。教学原理的重要任务就是深入把握教学本质,重视研究教学规律。

科学性原理包括: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直观性原

则:直观性原则是按照人类认识活动的科学规律,以多种感官结合的方式呈现信息,让学生直

接感知学习对象,使教学充满趣味,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2)系统性原则:现代系统科学理

论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要注重发挥系统组织的作

用。<贯彻这一原则需要:a、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进行教学。b、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深入

浅、由简到繁。c、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3)巩固性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只有及

时巩固才能减少遗忘,不巩固所学知识,很难顺利进行新的学习和熟练运用知识。<贯彻这一

原则需要: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保证巩固的科学性。c、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但要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的是教学要以学习

间接经验,也就是基础知识为主。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和

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贯彻这一原则需要:a、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b、注重再联系实

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c、联系实际应从多方面入手>。

发展性原理:这里所说的发展包括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而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全

面和谐的发展,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应围绕这一目的的实现进行安排。

发展性原理包括:力量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1)力量性原则:力量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准备状态,既要使学生能够接受,又要有一定的难

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贯彻这一原则需要:a、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关键期。b、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c、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2)因材施教原

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

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需要:a、充分了

解学生。b、尊重学生的差异。c、面向每一个学生>。

主体性原理:主体性是指做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各种事件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

主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原理主要体现为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

觉性、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使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已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贯彻这一原则需要:a、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民主

平等的师生关系。B、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C、引导学生积

极思维,发展创造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育人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教学内容的编制和

设计本身渗透着一种情感和价值观,育人性原理就建立在教育性的规律之上。

育人性原理主要体现为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要求教学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在教授学生

科学知识、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

养成。<贯彻这一原则需要:a、在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B、充分挖掘教材内在思想性。C、注重教学艺术和言传身教> 以简单地概括为“四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设计、备媒体等。首先,备教材;其次,备学生;再次,备设计,即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最后,备媒体。一个完整的教案应包括两部分,(1)一般情况,主要是班级、学科、授课时间、课题名称、教学目的、课型、时数等。(2)教学内容和教法,主要有教学进程、教具使用、板书设计等。一堂好课的标准:(1)目标明确,完成任务(2)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3)结构合理,充满机智(4)媒体有效,方法适当,扇“启”善“导”(5)语言科学而艺术(6)板书有序,科学合理。对学生的课后指导工作:(1)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2)课外辅导。反思总结工作:(1)评课:是对上课的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检验教学质量。(2)说课:是教师向其他教师展示自己教学设想和实际效果的过程。口头语言表达策略:(1)课堂教授策略(程序逻辑策略,内容科学有效,从形式上赋予口头语言以艺术美感,音量的大小以学生听清楚舒服为宜)(2)对话策略(提问策略答问策略讨论策略)板书设计策略:(形式多样,因地制宜,综合使用;提炼准确;形象实用;形式美观)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策略:(能化虚幻为现实,化抽象为直观,使情景教学成为可能;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具有交互性和信息量大的特点;课件作品可以作为共享的教学资源,远距离及时传输,改变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封闭模式;教师的劳动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复性,使用课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利于教师身心健康,让教师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创新和改革上。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特点: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受到具体的教学策略的影响和制约;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二篇: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知识点汇编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 “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 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大教学论》。他的贡献主要有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 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点的教学思想。

11.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及发展。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把教育育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2.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13.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14.试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㈠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 约、相互促进的关系;⑴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③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㈡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⑴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⑵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③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④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㈢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⑴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⑵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14.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15.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舒尔茨 《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苏尔茨是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16.试分析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是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的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17.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观念文化的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规范文化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学校文化的特点:(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学校文化的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

18.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19.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⑴教育是培养人的的社会实践⑵ 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⑶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⑴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⑵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⑴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⑵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0.如何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21.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22.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内容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

23、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24、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方向的发展,即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识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25、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6、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典型的观点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英国的高尓登和美国的霍尓。观点: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环境决定论:美国的华生。观点: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3)二因素论: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观点: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2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28、什么是遗传素质?如何理解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29、什么是环境?如何理解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人的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作用的因素。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30、试分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及其表现。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2、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政策、学术)。

33、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34、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1)个体本位论。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康德

观点:个人德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德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35、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要求的辩证统一。

36、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观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37、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的演变。

38、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39、我国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分别是什么? 40、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41、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42、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43、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44、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3)充分发挥政府作用(4)加大教育督导力度(5)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6)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7)改革内部管理体制(8)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9)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45、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育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46、简述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47、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

新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8、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

49、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

爱岗敬业,廉洁从教(2)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 尊重和信任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 理解和宽容学生 解放和放飞学生

(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善于与同事合作 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加强修炼,言行一致

50、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1)广播的科学文化知识(2)精深的学科知识

(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

51、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素养?(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能力(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3)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高的教育机智(7)教育科研能力

52、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53、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2)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

54、试分析学生学习的特殊性。(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55、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哪些合法权利? 受教育权、人身权

56、《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57、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特殊的保护责任

58、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主要应尽哪些方面的义务? 尊重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9、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1)智力发展水平较高(2)进取心较强

(3)求知欲强,兴趣广泛(4)思想活跃(5)自我中心(6)依赖性强(7)心理承受能力差(8)娇气十足

60、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

观点:学生的成长完全依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儿童中心论,杜威

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61、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62、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63、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按设计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按课程的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64、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65、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是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博比特 “活动分析法” 拉尓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编制课程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66、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67、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

(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68、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要求有哪些?

第一、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第二、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第四、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69、什么是课程标准。

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70、课程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71、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2)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4)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72、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73、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74、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1)整体把握教科书(2)重点设计教科书(3)充分利用教科书(4)及时引进新知识(5)适当补充乡土材料

(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75、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

76、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这些应该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新的态度都是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同时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条件。因此,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程资源。

77、什么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影响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2)交流与合作

(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

(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78、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内涵:

(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

(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79、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 80、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81、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82、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83、试述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84、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含哪几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85、试述我国中学课程的结构。86、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含义:(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87、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践,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88、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89、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90、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孔子 “学”“思”“行” 孟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子” 赫尔巴特 “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五段教学法 杜威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91、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92、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93、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94、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95、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96、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97、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98、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简述各自的优缺点。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99、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不足:

(1)难以因材施教

(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缺乏灵活性

100、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和特殊形式是什么? 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10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教学评价 102、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对象,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3)根据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103、什么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方式:考查和考试 104、简述德育的构成。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05、德育的特点有哪些? 社会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6、中学德育的意义是什么?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107、什么是德育原则?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08、什么是德育的途径?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109、什么是德育方法?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行为训练法、榜样示范法、评比竞赛法、奖励惩罚法

110、什么是德育模式?当代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哪些?各种德育模式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认知模式(皮亚杰、柯尔伯格)、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111、简述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112、试分析当前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2)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4)积极改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和形式

(5)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113、什么是班级?如何理解班级的地位和作用?

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层组织;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114、什么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字眼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1)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115、如何理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116、班级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

117、班主任应该怎样制定班级工作计划?(1)班级基本情况的分析(2)具体工作目标的确立(3)具体工作的安排

118、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哪些工作?(1)机构建设与人物落实(2)人员安排与指导教育(3)行为协调与工作控制

119、什么是操行评定?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操行评定是按一定的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评价 步骤:(1)动员与准备(2)操行评定的具体操作(3)评定结果的分析处理(4)评定谈话(5)写好操行评语

120、什么是班级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的原则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主要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整体性原则。121、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建设班集体,进行个别教育,学习和生活指导,召开班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122、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123、班集体的作用是什么?(1)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

(2)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24、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如何建设班集体。(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3)形成良好班风(4)健全班级规章制度(5)加强班级常规管理(6)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7)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25、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对其进行教育?

126、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包括哪些方面?应该如何进行指导? 学习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生活指导:

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 指导学生的日常交往; 指导学生搞好生理卫生; 指导学生遵纪守法;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127、什么是班会?班会有哪些特征、种类?

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特征: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种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

128、主体班会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怎样组织主题班会?

形式:主体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

组织过程: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 129、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应协调哪些关系?(1)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2)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3)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130、班主任应如何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搞好家访;开好家长会;搞好通讯联系。131、家访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明确家访的目的;确立坦诚、平等、合作的态度;家访要经常、全面的开展,避免“告状式”的走访;家访时应让学生在场;争取任课教师的参与和支持 132、班主任如何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1)利用客观环境教育影响学生(2)利用社会信息教育影响学生(3)利用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影响学生

(4)利用社区中的人才和教育基地教育影响学生。

133、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1)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2)教育科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3)教育科学研究是全国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

(4)教育科学研究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134、教育科研有哪些类型和特征? 类型:

根据研究的目的,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根据研究的功能,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根据研究对象是“质”还是“量”,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特征:

(1)科学研究的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2)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研究主体的多元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方式的人文性;研究论证的复杂性;研究成果的可验证性和可传播性

135、教育科研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育性原则 136、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137、简述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1)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2)对已有教育理论的质疑(3)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4)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138、简述研究文献收集的原则。

(1)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即采用倒查法

(2)在范围和数量上应该有所限制,收集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文献(3)从资料的性质看,应该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

(4)从资料的代表性看,应该注意收集代表不同观点的研究文献

(5)从资料的领域看,不但要收集与自己的研究课题、领域直接相关的资料,而且还要收集一些跨学科、跨领域的有关资料 139、研究文献收集的方法有哪些? 检索工具查找法;参考文献查找法

140、什么是研究假设?其基本类型有哪些?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

根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分为预测性假设、相关性假设和因果性假设;根据研究假设的形成方式,分为归纳性假设、演绎性假设和研究性假设。141、一个好的研究假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第一、研究假设的提出应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二、研究假设一般应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做出推测判断 第三、研究假设应该表述清楚,简单明了 第四、研究假设必须是可以检验的。142、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研究题目、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预计的突破、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步骤和进度、研究预期成果及使用范围、研究的工作基础和条件保障、经费概算。

143、怎样设计研究方案?(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2)选择研究对象(3)分析研究变量(4)形成研究方案

144、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每一种形式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学术论文 145、试述撰写研究成果的步骤和要求。步骤:(1)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题目(2)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类型(3)拟定写作提纲(4)写作初稿(5)修改定稿

146、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具体方法、步骤和要求是什么?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比较法

第三篇: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前材料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前材料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理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主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由于历史和传统的不同,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三种典型的学制类型。

5.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艰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6.什么是普通教育?什么是职业教育?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

校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客与学校教育。

7.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1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两个大的时期.(1)古代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①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点是: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型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3)现代学校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两个阶段.

a 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

b、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是: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教育.8.试述教育改革的趋势.应届毕业生如何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应届毕业生(不包括列入全日制招生计划的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如何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答:教育部《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应届毕业生可以在其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向就读或拟任教学校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提出认定教师资格申请,申请时以就读学校出具的学业成绩单代替学历证书,其他要求与社会人员相同。对通过教师资格专家审查、符合认定条件的,在其取得毕业证书后,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认定其相应的教师资格。

(1)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己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2)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

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5)教育科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其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孔子特别重视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在教育内容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曲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在教学上,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它以简骇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其中的教育相长、启发教学、师严而道尊等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苏格拉底以其教学法——“产婆术”流芳后世;柏拉图以其《理想国》惠及后人:亚里士多德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象的教育思想是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他们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包括思维、热情和性格的发展.

10、简述近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1)夸美纽斯.代表作是《大教学论》,其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a、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b 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c 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d 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论述了班级授课制.(2)赫尔巴特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论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付诸行动,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肓学的基础,在教学中,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突出兴起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兴趣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其四段教学法及后来他的学生发展的五段教学法,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11、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四篇: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题

1、________,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__教育的过程。

3、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____教育。

4、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是六艺教育,六艺是指__、__、__、__、__、数等六门课程。

5、中国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大学》、__、__、__。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___教育,也就是________的教育制度。

7、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__________,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_____。

8、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____》。

9、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者是____,现代教育学流派的代言人是____。

1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____》中。

二、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

2、教育(狭义)

3、制度化教育

三、选择题

1、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3、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A、四书

B、五经

C、六艺

D、八股文

4、义务教育的实施在()之后。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C、第三次工业革命

D、第四次工业革命

5、“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A、夸美纽斯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6、“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我国的()。A、中庸B、大学C、论语D、学记

7、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著作是()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

8、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教学的教育家是我国的()。A、孔子B、孟子C、荀子D、朱熹

9、主张“有教无类”的观点的人是()。A、孔予B、孟子C、荀子D、朱熹

10、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著作是()。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

1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A、夸美纽斯B、洛克C、卢梭D、赫尔巴特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A、中庸B、大学C、盂子D、学记

13、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A、布鲁纳、《教育过程》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C、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14、重视启发教学,提出“助产术”的人是()。A、亚里斯多德B、苏格拉底C、柏拉图D、昆体良

15、第一个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洛克C、杜威 D、赫尔巴特

16、强调儿童中心主义观点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

17、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而编写《教育学》的是教育家()。A、夸美纽斯B、杜威C、凯洛夫D、赫尔巴特

18、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的标志是()。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民主主义与教育》D、《普通教育学》

19、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A、文化知识教育B、艺术教育C、读写算的教育D、军事体操教育 20、在我国第一个已经实施的近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子癸丑学制

四、简答题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3、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

4、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和著作。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填空题

1、决定教育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____。

2、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是____。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为________和________。

4、人力资本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____。

5、教育与文化之间是__、__的关系。

6、学校文化是指_____。其核心是____、____。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________。

8、学校文化主要可分为____、____和制度文化等。

9、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__;三是__。

10、_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11、学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学校文化

2、人力资本理论

三、选择题

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2、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A、六艺 B、三科 C、四学 D、七艺

5、决定教育目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6、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主要是通过()表现出来的。

A、培养人 B、参与政治活动 C、传播文化与科学知识 D、参与经济活动

四、简述题

1、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3、简述信息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填空题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___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____在____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和个体实践活动等。

5、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____或____。

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____的时期。

7、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____。

二、名词解释

1、人的身心发展

2、内发论

3、外铄论

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三、选择题

1、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2、“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对人的重要影响。A、教育B、环境C、遗传D、家庭教育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4、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A、现实性B、必然性C、可能性D、方向性

5、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6、对正常发育的学生来说,遗传素质对他的身心发展()。A、不起决定作用B、起导向作用C、起决定作用D、起一般作用

7、儿童身心发展的()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8、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遗传素质B、教育C、环境D、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9、心理断乳期是指()。

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

10、危险期主要指()。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

四、简述题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3、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填空题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____。

2、决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并成为教育活动归宿的是____。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可包括____;____;____。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____的关系。

5、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____的关系。

6、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____________基础上的。

7、_______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广义)

2、教育目的(狭义)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6、德育

7、智育

三、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是()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3、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凯洛夫的《教育学》B、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思想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

A、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B、正规教育、业余教育 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D、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四、简答题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五、问答题

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一、填空题

1、学生是学习的__,具有__的教育对象。学生是权利的__,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2、《儿童权利公约》的四个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师职业是一种____,教师是____。

4、师生关系在教学上是____关系,在人格上是____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的关系。

5、教育活动中最基础的关系是____。

6、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____。

二、选择题

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不起主导作用 D、起基础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

A、主体 B、客体 C、媒体 D、手段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师的职业特点。

2、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3、简述师生关系。

第六章 课程

一、填空题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

2、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

3、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

4、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____、____、____。

5、学校课程通常以____或____的形式出现。

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征:____、____、____。

7、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____。

8、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____、____和____。

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____课程、____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1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____、____、____。

11、制约课程目标制定的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____起作用的。

二、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

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4、教材

5、学校课程

6、基础型课程

三、选择题

1、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犁课程 D、发展型课程

4、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5、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6、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 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D、以上都不对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

2、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3、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第七、八章 教学

一、填空题

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________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____。

2、在我国,我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____的认识活动,是____的过程。

3、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____。

4、教学工作是以__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__、__、__、课外辅导、__。

5、备课的内容包括____、____和____。

6、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____、____、讲授新教师、____、____等。

7、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等。

8、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

9、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设立的____。

10、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

11、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有____、____和____。

12、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包括____、____和____三种形式。

1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辅助形式有____、____等。

14、教师备课最后要落实到写好三种教学计划上,这三种计划是____、____和____。

二、名词解释

1、教学

2、讲授法

3、教学组织形式

4、班级授课制

三、选择题

1、教学是()

A、教师教的活动B、学生学的活动C、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2、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最初是由教育家()提出的。A、杜威B、赫尔巴特C、孔子

D、夸美纽斯

3、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A、引起学习动机 B、巩固知识

C、领会知识 D、运用知识

4、教师通过展示实物、进行示范性实验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A、演示法 B、实验法 C、练习法 D、讲授法

5、在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A、杜威 B、赫尔巴特 C、孔子 D、夸美纽斯

6、课的类型按任务一般可分为()

A、讲授课和复习课 B、单一课和综合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 D、理论课和实践课

7、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什么实现的?()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生产经验 D、生活经验

8、我国古代的《学记》中说,“学不躐等”,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9、我国古代《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0、我国古代的《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1、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

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 B、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C、教师讲授课程的方法

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

12、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

A、中心环节 B、起始环节 C、终止环节 D、一般环节

13、展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的叫()

A、演示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研究法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2、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3、简述教学过程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4、简述教学过程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5、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6、简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7、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的规律。

8、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五、辨析题

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文化制约教育的关系。

2、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3、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5、学生是学习的客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6、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授受的关系。

7、制约课程目标的因素有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既可单独起作用,又可交互起作用。

8、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9、德育过程总是从晓之以理开始的。

六、论述题

1、某校高中实行分层次教学,即将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四科分别分为A、B、C三个水平层次,学生从高二开始按高一的学业成绩、自己的兴趣、教师的建议等分别选择不同水平的科目内容进行学习。运用所学的教育学理论评析该学校的这一举措。

2、下列案例中林老师运用的什么方法?正确贯彻了什么原则? 在教《鱼》一节课时,林老师事前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上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体表面、背鳍、胸鳍、腹鳍、尾鳍,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这时,林老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他义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严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3、子路和冉有两学生都问孔子“闻斯行诸”的意思,孔子回答子路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你干什么事情都得先听他们的意见再做。”而回答冉有则说:“听到一个道理就去做做看。”公西华很奇怪,问孔子为什么同一句话解释不一样,孔子说:“冉有胆小怕事,所以我鼓励他;子路好勇自负,所以我要遏制他。”请分析孔子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第九章 德育

一、填空题

1、德育是____、____、____的总称。

2、德育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

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即____、____、____。

4、德育过程通常由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________。

6、德育过程的基础是________。

7、我国班主任老师总结出的德育经验是“晓之以理,____,____,____”。

8、我国德育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名词解释

1、学校德育

2、陶冶法

3、说服法

三、选择题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性

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B、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3、提出德育的认知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4、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5、提出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6、教育者利用模范、典型人物的优秀品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德育方法是()A、说理教育 B、榜样示范 C、陶冶教育 D、指导自我教育

7、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政治课和其他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劳动 D、班主任工作

四、简述题

1、简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3、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简述德育过程有哪些规律可以遵循。

五、论述题

由于学校放学早于工作下班时间,某校初二年级学生放学后处于自流状态,于是打架斗殴、破坏公物及环境的事情屡有发生。为此班主任张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学雷锋,爱集体”的宣传教育,并建议同学们放学后到校外找砖头为学校砌花台,美化校园环境,谁找的砖头越多,张老师越给予表扬。没多久,花台砌成了,在此期间,学生打架斗殴及破坏公物情况没有再发生,但外单位却告状,原来是有的学生到人家工地上偷了砖头。

请问上例中的张老师贯彻或违背了什么德育原则?

第十章 班级管理

一、填空题

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____。

2、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____。

3、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____。

4、提出目标管理的学者是美国管理学家____。

5、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____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

6、____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名词解释

1、班级

2、班级管理

3、平行管理

4、目标管理

三、选择题

1、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A、赫尔巴特 B、马可连柯 C、巴班斯基 D、乌申斯基

2、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四、简答题

1、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如何形成和培养班集体?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起什么作用?

4、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是什么?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第五篇: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证及《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中文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教师资格证。非师范类和其他社会人员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时间从2015年考试正式实施。改革后将实行国考,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在校专科大

二、大三,本科大

三、大四才能报考。改革后将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考,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书在我国有两种获得形式:一是参加国家统考,一是参加地方自主考试。两种形式的考试模式都是笔试+面试。

2011年11月26日浙江、湖北率先进行国家统考试点。2012年新增河北、上海、海南、广西四个省份。2013年又新增山西、安徽、山东、贵州4个省。截止2014年9月份加上吉林、陕西、江苏三省总计有13个省自治区参加教师资格证的全国统一考试。2015年上半年新增加福建,目前总计有14个省自治区参加国家统考教师资格。预计到2015年11月底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全部实行统考政策。

国家统考地区的笔试科目与地方自主考试不同。地方自主考试笔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国家统一考试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五个层级,其中幼儿园、小学、中职这三个学段考两门(科目一:《综合素质》;科目二:《教育(保教)知识与能力》),这三个学段不涉及专业知识的考察;初中、高中要多考一门专业知识。根据规定,只有笔试和面试都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单科成绩是保留两年的。

教师资格证书使用全国统一的编号方法。编号共17位,含义为: 证书编号的前四位为代码,为认定教师资格编号;

第五、六位为省级行政区代码,代表发证机关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中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标准;

第七、八、九位是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代码,代码数字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 第十位是教师资格类型代码(1代表幼儿园教师资格、2代表小学教师资格、3代表初级中学教师资格、4代表高级中学教师资格、5代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6代表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7代表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第十一位是性别代码,“0”代表持证人为男性、“1”代表持证人为女性(2009年以后颁发的教师资格证第十一位性别代码为“1”代表持证人为男性,“2”代表持证人为女性);

第十二至十七位是序号代码,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对本内发放的所有教师资格证书按办理的时间顺序不间断递增统一编号。

教师资格制度是一种国家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最早的教师资格制度发轫于1782年的美国弗蒙特州,后来西方主要国家也陆续确立教师资格制度。上个世纪中叶,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教师专业化浪潮。

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政策依据是《教师资格条例》。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依法取得教师资格。

为了满足应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投身于教育事业的迫切愿望,非师范高校毕业生也可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附加用途

使用教师资格证在全国各大正规书店买书享受打折优惠,具体折扣随地区而异。也可在各大景区景点享受优惠,随景区要求而定。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

教师〔201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确保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扩大试点工作平稳顺利实施,现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执行。扩大改革试点实施过程中遇有重要情况,请及时报送我部教师工作司。[1]

教育部

2013年8月15日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严格教师职业准入,保障教师队伍质量,依据《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教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以下简称申请人)是否具备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考试。

第三条 承担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省(区、市)组织实施教师资格考试,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是教师职业准入的前提条件。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须分别参加相应类别的教师资格考试。

第五条 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坚持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和专业化导向,坚持科学、公平、安全、规范的原则。[1]

第二章 报考条件

第六条 符合以下基本条件的人员,可以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符合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体检标准;

(四)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三年级以上学生,可凭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报考。

第七条 申请人应在户籍或人事关系所在地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在就读学校所在地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第八条 试点省份试点工作启动前已入学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可以持毕业证书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试点工作启动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第九条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曾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1]

第三章 考试内容与形式

第十条 教师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

第十一条 笔试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拟任教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二条 笔试主要采用计算机考试和纸笔考试两种方式进行。采用计算机考试和纸笔考试的范围和规模,根据各省(区、市)实际情况和条件确定。

第十三条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2科;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2科;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3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3科。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测试,暂由各省(区、市)自行命题和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面试主要考查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

第十五条 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评分等环节进行。

第十六条 国家确定笔试成绩合格线,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面试成绩合格线。第十七条 考生在笔试和面试成绩公布后,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网站查询本人的考试成绩。考生如对本人的考试成绩有异议,可在考试成绩公布后10个工作日内向本省(区、市)教师资格考试机构提出复核申请。第十八条 笔试单科成绩有效期为2年。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部教师资格考试中心)颁发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3年。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是考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1]

第四章 考试实施

第十九条 笔试一般在每年3月和11月各举行一次。面试一般在每年5月和12月各举行一次。

第二十条 省级教师资格考试机构按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务工作规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机考考务细则》组织实施笔试考务工作;按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工作规程》,制定面试实施细则,组织实施面试工作。

第二十一条 省级教师资格考试机构使用教师资格考试考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笔试和面试的报名受理、考点设置、考场编排等考务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 笔试和面试考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网站进行报名后,需携带省级教师资格考试机构规定的相关材料,到指定考点进行报名审核,并现场确认报考信息。

考生笔试各科成绩合格并在有效期内的,方可报名参加面试。

第二十三条 省级教师资格考试机构组织开展本省(区、市)考务相关人员的安全保密教育和考务流程培训工作。

第二十四条 笔试和面试机考软件系统的使用实行首席技术负责人制度,采取分级培训方式进行。

第二十五条 面试一般按学科分组进行。每个考评组由不少于3名考官组成,设主考官1名。

第二十六条 面试考官由高校专家、中小学和幼儿园优秀教师、教研机构专家等组成。面试考官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熟悉教师资格考试相关政策;

(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公道正派,身体健康;

(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从事相关专业教学或研究工作5年以上,一般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五)参加省级或国家级教师资格考试机构组织的培训并获得证书。

第二十七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师资格考试机构不得组织教师资格考试培训。[1]

第五章 考试安全与违规处罚

第二十八条 省级教师资格考试机构根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应急处置预案实施办法(试行)》处置和应对考试期间的突发事件。

第二十九条 对试题命制、考务管理、监考等考试相关人员发生的违规行为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对考生违规行为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认定和处理。[1]

第六章 组织管理

第三十一条 教育部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订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组织审定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部教师资格考试中心),负责教师资格考试的组织实施。主要职责是:

(一)依据考试标准拟定考试大纲;

(二)组织命制笔试和面试试题,建设试题库;(三)制定考务管理规定,研发和维护考试管理系统;(四)组织考务工作,培训技术人员;(五)组织阅卷,负责考试成绩管理与评价;

(六)指导、监督、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试实施工作。

第三十二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教师资格考试工作。可成立教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兼任领导小组组长。指定专业化教育(教师资格)考试机构,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具体负责考务组织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本地区考务管理具体措施;(二)组织本地区考务工作;(三)组织面试考官及考务工作人员培训;(四)管理、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各考区工作;(五)负责本行政区域教师资格考试安全保密工作。

第三十三条 教师资格考试以市(地、州、盟)为单位设立考区。各考区的教师资格考试的组织实施由市(地、州、盟)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资格考试机构负责。

第三十四条 教师资格考试费用按照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收取教师资格考试考务费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2〕41号)规定收取。[1]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抄送教育部。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1-2]

下载2013陕西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分栏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陕西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分栏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