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舞蹈鉴赏论文
菏泽学院
舞蹈发展史与作品赏析
学生姓名 唐雅辰
系别 音乐系
学号 20121204094 班级 2012级音乐学本二班
欣赏古典舞《踏歌》有感
摘要:
因为对于中国古典舞蹈的喜爱,而赏析《踏歌》的精彩优美,首先介绍对《踏歌》所要表现的意象的理解过程,进而从意境、动作、服装、音乐几个方面重点分析《踏歌》的精彩之处和喜爱的原因,从而加深对于《踏歌》的全面理解和欣赏。
《踏歌》,十几个衣着亮丽的女演员跳起汉唐舞蹈,将汉唐女子温婉活泼的阴柔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舞动作并不复杂,却能给人很舒服的享受,仿佛把我们带回汉唐盛世,在明媚的春光下一群女子穿着美丽的衣裳翩翩起舞,谁人看了不心动呢?
上舞蹈鉴赏课之前,我只在春晚或者平时的演出等有看到了少数的古典舞蹈,除此之外并没有很深的了解,加上之前看时没有很仔细或者也没有遇到像《踏歌》这样水平很高的舞蹈,所以课堂在看到《踏歌》时有很震撼的感觉。想到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是很幸福的,坐在家里就可以欣赏到,或许只有汉唐时候皇宫里面的君皇重臣才能欣赏到的高水平舞蹈。我在大一时加入学院艺术团的劲舞队,学了一点爵士舞的皮毛功夫,上了这门课之后也更深发现自己始终是这门舞蹈艺术的门外汉,我只是很纯粹地做出动作,并没能把舞蹈的精髓表达出来。还有,爵士舞和我们中国古典舞蹈,无论是在音乐、动作、表情或者服装等等,都有很大区别的。爵士的性感火辣,音乐劲爆节奏感强,对比古典音乐温柔典雅,动作含蓄柔软,真的给我不一样的震撼。具体来说,震撼有三。
(一)、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我想,《踏歌》的成功之处也离不开这首词,诗、乐、舞三位一体,处处充盈于作品的举手投足间。《踏歌》这首词太美了,加上优美轻松的音乐和舞蹈演员的动作、表情,就充分表现了词中所表达的那种爱人之间相知相守,不离不弃的美好爱情。
(二)、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舞蹈中演员充满古典美的服装和头饰,华丽闪耀,特别是她们的长袖。成语“长袖当歌”用在这里就很适合,演员的长袖温柔地一起一落,各种姿势翘袖、抛袖、打袖和搭袖兼融并蓄,舞出各种美丽姿态,宛如来自天宫的美女,个个面容姣好,身材诱人,娇滴婀娜妩媚地跳舞。
(三)、踏歌是汉民族传统舞蹈。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它的歌舞形式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并躯同行,它起源古老,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舞蹈《踏歌》表现出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就显得更加可贵了。毕竟时间是考验一件事情会或一个人十是否优秀的最好标准,经历过几千年的沉淀还能留下来的东西,必定是难能可贵的。对比其他已经失传优秀且历史悠久的舞蹈,踏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仍能流传下来并熠熠生辉,这本身就是一种震撼吧。
在《民族与现代舞赏析》课上,当老师跟我们一起赏析中华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和西方古典芭蕾的时候,我感觉那是一种心灵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因为有一种我可以领悟到的“情与意”在里面,但是当赏析现代舞的时候,我就一直头疼、烦躁,太抽象了,以我的思维根本无法融入到舞蹈的世界里。因为这份享受与痛苦,我坚定地选择站在中国古典舞蹈的舞台上欣赏这艺术。
《踏歌》的编导孙颖,对中国古代舞蹈非常有研究,他主张中国古典舞要放眼于中国历史的“盛世气象”,希冀重建中国古典舞的舞风。踏歌,是一种古老的自娱舞蹈形式,兴起于汉,盛行于唐,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表现一种民间的“达欢”意识,而盛世达欢莫过于汉唐。初看《踏歌》我感觉就是发生在汉唐盛世的江南初春,因为我觉得只有在那样的和平盛世里才有这样的平和宁静与清新安逸。后来反复看了几遍又感觉是发生在南北朝或是五代十国的江南早春,即便是战乱年代,秦淮河畔的仕女们依然忘情于明媚的春光里,携手踏青相忘于江湖。再后来我就觉得这不关乎盛世还是乱世,古典舞《踏歌》仅仅在向我们勾描一幅古代南国丽人们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
除了意境、动作之外,服装和音乐也是《踏歌》的亮点。舞蹈中的女子身穿翠绿色有修长衣襟的长袖舞衣,轻盈、柔软,颇具唐风。翠绿色呼应踏青的主题,同时也给人们一种清新脱俗的平和宁静。对于水袖的应用,更是恰到好处,《踏歌》中的水袖对整体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长袖使舞者犹若轻云之蔽月、流风之回雪,成就了舞蹈的古拙、典雅而又活泼、灵动。同时,此作品采用了歌舞并举的形式,通过歌词(诗词)的辅助和音乐的烘托,配合相应的舞姿,更好地表达了舞蹈的意境,使人们感觉仿佛真正置身于阳春三月的江南之中。诗意的歌词也让作品处处渗透、蔓延出情思,《踏歌》词曰:“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 在这声声柔媚万千的吴侬软语中,诗情缭绕耳畔,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如诗如画,“踏青”最亮丽的一道景致浮现眼前,久未消失。结论
《踏歌》是一部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舞蹈作品,展现阳春三月,一群丽人携手踏青的情景,给人一种优美清新的意境。无论是舞姿、水袖还是诗歌,整部作品都极具蕴含中国古典之美,这种美既典雅含蓄又妖媚洒脱,以写意的方式体现了一种“意象”,使人迷醉。参考文献
1.黄明珠 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2.刘青弋 中国舞蹈作品赏析第一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3.刘建 拼贴的“舞蹈概论”.民族出版社.2010年
4.李玉玲 谈舞蹈《踏歌》的意蕴和意境.黑龙江史志.2009.05(总第198 期):96-97.
第二篇:舞蹈鉴赏论文
舞蹈鉴赏
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像舞蹈鉴赏这类的课,就一个学期的时间,总让人觉得时间走的很快。不同于自己专业性质的课程,似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我们。
在舞蹈鉴赏课中,对于舞蹈印象最深的当属芭蕾的。真正知道芭蕾源自一本叫《狼图腾》的小说,其中提到《天鹅湖》,那时,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他们冒着被批判的危险偷偷的看着关于《天鹅湖》的书籍,他们对于《天鹅湖》的强烈渴望同样勾起了我对芭蕾的兴趣。在舞蹈课上,我了解到,芭蕾被称为足尖上的艺术,19世纪下半叶,《天鹅湖》成为了芭蕾中不朽的经典。从此俄罗斯芭蕾也成了天鹅的故乡。回顾芭蕾的历史,20世纪在俄罗斯诞生了一批优秀的舞蹈艺术家,他们用优美的形体语言将芭蕾带入了鼎盛时期。关于芭蕾,可以我们从以下两点来欣赏
一、古典芭蕾的“开、绷、直、立”和几何图形
在芭蕾艺术的发展中,它那科学的人体运动法则和高贵典雅的美学风范具有慑人的永恒魅力。
芭蕾的“外开”是在脚“一字”开(两脚完全向外打开,只有脚跟靠在一起形成一条直线)的基础上达到膝盖、胯部、肩膀的外开。这是脚的一位;二位——两脚还在一条线上,两脚跟之间相距一脚掌;三位——两脚外开靠拢,脚的脚跟位于另一脚的中间;四位——一只脚在外开保持不动的基础上,另—只脚向前一小步位置,前后脚平行,前脚脚跟与后脚脚尖冲齐;五位——两脚的脚掌整个外开贴紧,一脚的脚尖位于另一只脚的脚跟旁。脚的五种位置是古典芭蕾贵族气质的集中体现,而这五种脚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适用。
芭蕾的“绷”不仅表现在苞蕾特有的脚背、脚趾的绷直,也表现在动作过程中腿部、腰部等部位的绷直和控制。“开绷直立”的芭蕾弘扬着基督教的“神选意识”——所有基督徒的精神世界都必须隶属上帝。法国宫廷培育出的芭蕾,其挺拔直立的飞速旋转形成一种脱离地球引力的离心式的冲动,一方面带来进取和执著,另一方面也带来唯我独尊——进取和执著,跨越雷池一步即变成攻击和偏执。
横膈膜、内肋骨的肌肉支持肋骨腔,拖住胸部。从腰部开始,脊椎充分伸展。背部的弯曲极大地违背了芭蕾高贵气质和崇高理性的象征。芭蕾的审美原则拒绝“粗腰丰臀”,而是讲究女性曲线。这与当今的审美趋势不谋而合。芭蕾对臀部采用“前收腹,后加紧”来缩减臀部的体积和厚度。通过肩、髋、膝、踝等关节的外开,让臀部紧紧夹在两股之间,消除臀部的下坠、膨胀和厚度。芭蕾的动作腿必须保持从胯关节开始的外开,并且以从胯部到脚趾尖的“绷直”感来有效抵制大腿容易堆积的脂肪。总之,芭蕾舞中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变化都是对古典和规范的追崇。
二、古典美学对人体的塑造
芭蕾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体现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范系统的教学步骤中。从对学生外开性、稳定性的教学到控制、跳、转等技巧的掌握,芭蕾对人体的塑造和运用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古典芭蕾的正确姿势依赖于人的骨盆,舞者应感觉是从腿上拉起,前后收紧,腹部的肌肉由前向上拉,用臀部的肌肉下拉来保持平衡;不要肚子太用力.胸部尽量展开以减少脊椎拉长的长度;要提长背部的肌肉以避免重心后倒。
0
外开来自髋关节,膝、踝在一条直线上,反对用脚来转。二位收回时提胯很重要,双腿在收回时要同时靠向中心线。外开的确立和控制要用肌肉来完成,其中大腿内侧肌肉最为重要。活动的时候大腿的后部提向身体的中心,将腿向外转开,腿的后部拉长。连接腿和骨盆大块的臀部肌肉也负责外开的任务。人体重力通过脚的前部和脚后跟的前半部分作用于地面,胯放直,重心放在脚掌,臀部肌肉和骨后肌群在控制重心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重力转移的原则是当重力离开新的动作腿之前,身体应有意识地向新的支撑腿移动,直到重力转移完成。
如果违背这一训练原则,没有严格按照芭蕾训练规范去做,演员的内侧肌群没有做到充分伸展,没有使肌肉达到纵轴上拉长,就会影响肌肉线条,产生练粗腿的后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舞蹈鉴赏课程学习,它让我从一个对舞蹈一无所知的人变成了一个学会欣赏舞蹈、体会舞蹈、具备舞蹈审美能力的人。老师热情奔放的讲解,以及在课堂上观看的各地具有名族风情的舞蹈。它们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的震撼,特别是看到我国各名族舞蹈的时候,我能深深的体会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底蕴。在舞蹈鉴赏课上我明白了舞蹈是富有教育意义的一种健康高雅的艺术活动,它能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篇:舞蹈鉴赏论文(模版)
舞蹈鉴赏论文——大河之舞
摘要:《大河之舞》就是在讲述爱尔兰的传统,讲述它民族的历史,它运用爱尔兰传统的舞蹈“踢踏舞”来讲述这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用民族的传统来讲民族的历史, 具备了民族的特点,它是带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剧。
关键字:大河之舞 踢踏舞 歌舞剧 爱尔兰
在舞蹈鉴赏课上,我欣赏到了世界著名的《大河之舞》。《大河之舞》是俐落流畅的爱尔兰踢踏舞,是忧郁热情的西班牙佛朗明哥,是气质优柔的古典芭蕾,也是活力动感的现代舞。
《大河之舞》中的“大河”指的就是爱尔兰的里菲河,里菲河就像我们的黄河一样,是爱尔兰民族的“母亲河”,而恰恰是这一条“母亲河”记载着爱尔兰的历史,《大河之舞》就是在讲述爱尔兰的传统,讲述它民族的历史,它运用爱尔兰传统的舞蹈“踢踏舞”来讲述这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用民族的传统来讲民族的历史, 具备了民族的特点,它是带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剧。
《大河之舞》被誉为“地板上的精灵”,该剧以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为主轴,融合热情奔放的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并汲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共同营造出一场气势如虹,异彩纷呈的绝世舞作。《大河之舞》是爱尔兰凯尔特人的骄傲,这种以踢踏舞为主的舞蹈和为踢踏舞专门编制的音乐,被称作世界上最具震撼力的舞蹈和最富感染力的音乐。据说凯尔特人生来就有舞蹈的天赋,他们对舞蹈的理解已经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踢踏舞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舞蹈,已经成为爱尔兰的民族艺术之魂和骄傲。同时它也成为一个媒介,连接了爱尔兰的过去与未来,连接了爱尔兰的民族与世界,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大河之舞》的剧情是诗化般的,神话、传说、历史混合成爱尔兰那最初的朦胧而清晰的印象,如泣如诉的爱情、波澜壮阔的战争和永恒不死的自由,让心灵奔腾不息地穿行在爱尔兰那如诗的旷野上。在这里,艺术渲染了一个极具纵深感的背景。器乐和人声无比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爱尔兰的传统音乐旋律诞生出了新的灵魂。悠扬苍凉的爱尔兰风笛延续着古老的情怀,激扬的小提琴挑动着每一根敏感的心弦,让人们一次又一次被爱尔兰的文化和历史所感动。
如果说剧情和音乐是岸边如画的景致,那舞蹈就真的是在那其间川流不息的“大河”。正是在音乐、剧情的烘托下,踢踏舞如同倾泻的河流汇成了这部优美壮观的“大河之舞”。“大河之舞”里的舞蹈继承了爱尔兰民间舞蹈的精华,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包容了踢踏舞的所有流派,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踢踏舞表演的盛会。上身挺拔的爱尔兰踢踏多了一份庄严与凝重,美国黑人的踢踏舞那种随意不恭的幽默以及同样挥洒着自信和洒脱的百老汇踢踏舞。而所有的踢踏舞在“大河之舞”中都同样表现了毫不逊色的复杂的打击技巧,整齐划一的大群
舞,气势如虹,像潮水一般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和心灵。应该说,“大河之舞”的舞蹈已经深深融入了爱尔兰厚重的文化之中。
我喜欢《大河之舞》,我折服于舞者富有激情而不失细腻的表演,惊叹那复杂多变的节奏,明朗的舞步。与此同时,我的灵魂早已游走在爱尔兰民族的血泪史里。《大河之舞》是一部爱情悲剧,或者,更是一个民族的辛酸史。舞蹈聚合了一个国家深重的苦难和爱尔兰人民执着的企盼,正因为如此,原本单薄的舞蹈才会变的有些厚重,原本轻盈的舞蹈才会带上些历史的沧桑。在踢踏舞震撼的节奏里,我找寻到与芭蕾的静谧全然不同的奔放与激情,同时,我的内心有种情愫在暗暗滋生。光影浮动,每一次变幻预示着一次全新的发展。在《大河之舞》变幻莫测的节奏和贯穿始终的旋律里,舞者用踢踏这样一种方式讲述一个家族的灾难历程。《大河之舞》展现出的是真爱、丑陋的人性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融合体。它就犹如是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的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传颂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大河之舞》让我享受到一种全新的感观体验,也将我的思想带到了比舞蹈更本质深远的层面。
在《大河之舞》中,舞者的服装并没有特别之处,男舞者多数是上身白衬衫,下身黑裤子,而女舞者基本上是一身黑连衣裙。就舞者的动作来讲,不管男女舞者,上身基本保持不动,两手自然下垂或偶尔掐腰,这就很自然的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舞者的脚下,而舞者的脚下功夫才是“舞之魂”,那种千变万化,美轮美奂的踢踏动作,点燃的是激情,敲击的是震撼。在整个集体舞中,舞者的身高也不一定很整齐,但是他们的脚下的踢踏舞却整齐如一,踢踏出来的节拍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震撼人心。每一位舞者的精湛技艺都让人赞叹不已,每一位舞者的敬业精神亦让人油然起敬。舞蹈中不断变换的形式以及独特的三角队行,快速却毫无杂音的踢踏之声,使舞蹈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和穿透力,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空前的震撼力。布景更是将其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丝丝入扣,将爱尔兰人民热爱自然、崇尚生命的精神表现得尽善尽美,并且使演员和布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河之舞》是一场力感、动感、质感与美感兼具的百老汇音乐歌舞盛宴。
《大河之舞》具有舞台化、戏剧化、现代化、商业化和国际化等特点,它有很多的艺术手段可以借鉴,强调的是现代人的现代化、节奏化,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品味,因此它能够舞动世界,深受世界人民的欢迎。我想它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为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娱乐,更洗涤了人们的心灵吧。
第四篇:舞蹈鉴赏论文
舞蹈对美的认知作用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艺术,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舞蹈起源于对生产劳动,战斗,社会生活动作的模拟再现,图腾崇拜和表现,交流思想感情的内在冲动,可以说舞蹈是人们内心生活的一种外在表现。其在物质的载体以及表现手段方面有着不同的特性。舞蹈是以身体为载体,在舞蹈者不断的动作变换以及身体姿势中,描绘想要表现的事物。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是已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是一门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在舞台的空间里,舞蹈者身体的存在就是一种形式美,经过身体的运动所呈现的线路曲线,跳,转,跑以及各式流畅表演,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了。舞蹈者在舞台的演出,通过外在的服装、灯光、音乐,内在思想感情,赋予舞蹈一种具有生命的灵气,丰富的艺术意象以及深远的舞蹈意境都被完整的展示出来。
舞蹈的直观性,抒情性,虚拟性,节奏性是形成舞蹈美的四个基本审美特征。而舞蹈艺术的美学形态正是以形态美,抒情美,神韵美三种基本态势存在并相互作用的,即动而有形,舞而有情。
从直观性上看,舞蹈被称为活动的雕塑和绘画。由于舞蹈是以人体的姿态、表情、造型,尤其是动作来表现思想情感,表演在塑造舞蹈形象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注重描写人物的舞剧和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主要是指以舞蹈动作、姿态、表情和造型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对于那些注重描写生活场景或抒发情感情绪的舞蹈作品,舞蹈形象同样需要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和姿态表情,来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舞蹈意境。总之,不论是塑造人物,还是表现意境,舞蹈形象都需要依靠动作和姿态来表现人物性格,创造情绪氛围,使得舞蹈形象总是具有直观性或称动作性的美学特性。舞蹈运用高度凝练的、程式化的姿态、动作,着重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活动。某些难以用语言说清楚的精神状态和情感体验,用舞蹈动作往往可以把它抒发的细致入微、淋漓尽致。
而抒情性是音乐、舞蹈的基本属性。音乐、舞蹈这一类表情艺术,难以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而善于表现或传达创作主体的情感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舞蹈中有大量的抒情舞蹈(即情绪舞)。这些舞蹈作品中几乎没有任何具体的情节或事件,主要是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通过强烈的情感氛围来震撼观众的心灵。即使对于情节舞和舞剧这样一些舞蹈作品来讲,虽然它们离不开一定的事件或情节,但它们真正关注的并不是去叙述或描绘这些事件,而是利用这些事件或情节作为基础,来塑造舞蹈形象,烘托环境氛围,最终仍然是为了表现情感情绪和传达审美思想。
舞蹈是人的情绪、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它以富有形式美的人体动作来传达精神,可以说是形象化了的情绪和情感。舞蹈的表现语言主要是人体动作,人体动作不善于叙事(这与雕塑语言很相似),但却能在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方面胜出一筹。它侧重于表现,善于抒发情感,开拓想象,运用舞蹈的语言表情达意,唤起人们精神上的共鸣。闻一多说过:“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成功的舞蹈表演,每一个动作、人体的每一块肌肉,都布满了情感,有时变形的动作和夸张的表现,从另一层面上表现和抒发强烈的精神世界。
从虚拟性看,舞蹈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演员在舞台上展示的动作,很多都不会发生在实际生活中。虚拟性是舞蹈的表现手法,是舞蹈审美的重要特征。用人体的动作、姿态来代替日常生活中的言谈话语,用“音乐——舞蹈台词”作为人物交往。刻画性格的台词,这本身就是一种虚拟象征。这种虚拟和象征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能概括而凝练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因而得到广大观众的承认和赞赏。舞蹈永远要把动作和舞姿置于情感逻辑的统率之下,形式必须服从内容,否则,为形式而形式,片面追求形式美,就会破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就会失去舞蹈的真实性。这种虚拟性为舞蹈描写大千世界,人间万态,开拓出广阔的领域,也使人们透过虚 拟象征性的舞蹈形象,产生欲望,获得心灵上的感悟和净化。
舞蹈是根植于舞台的艺术,其表现力容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必须以虚拟性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使观众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并未出现在舞台上的生活内容,对作品进行补充。如果强行运用生活的逻辑对舞蹈进行解读,一定会觉得无比荒诞,可是一旦切换到舞台上,一切却显得非常顺理成章,这正是舞蹈艺术虚拟性的完美体现。
同时节奏性是舞蹈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不过音乐艺术因为是听觉艺术、声音艺术,所以其节奏性是非之光的、隐性的;而舞蹈艺术因为是人体艺术,所以其节奏性是直观的、显性的。在舞蹈中,节奏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舞蹈的节奏性是人体的律动,即人体动作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幅度及能量大小等等。舞蹈的节奏性又常常表现为与音乐结合的韵律美。舞蹈本身就是具有音乐的节奏性和旋律性,是一种“动作的音乐”,在舞蹈作品中,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没有成功的韵律就没有完美的舞蹈,而节奏正是它们结合的纽带。富有韵律美的舞蹈动作,建立在节奏的基础之上;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所以说,正是节奏将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美的舞蹈作品。
第五篇:舞蹈鉴赏论文、
经由几个礼拜的舞蹈鉴赏课,让我对舞蹈有了一定的认识。我国舞蹈的发展历史悠久,主要由以下几个特点:从先秦时代的模拟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到现代的舞蹈多元化发展;我国各地域和各个时期的舞蹈各具特色。尤其是在唐朝多元文化的大国里,达到一个更趋成熟的新境界,此时乃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最高峰。在此之后中国的舞蹈走向成熟,宋元明清不断的改进和融合,使得我国的舞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舞蹈式样之多,种类之全,分类之细,皆为历代所不能企及.供欣赏、娱乐的表演性舞蹈如风格独特的健舞、软舞;具有统一、严谨结构的大型多段套曲乐舞大曲等。兼备了礼仪性、艺术性与欣赏性的宫廷乐舞燕乐如十部乐,大多以各民族国名、地名为乐部名称,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乐舞。坐部伎、立部伎的内容,都是歌颂当时执政帝王的,舞蹈形式富丽华美,多采用传统舞蹈。此外,寺院和民间还有具有一定欣赏价值的各类祭祀舞蹈以及带故事情节的、有人物角色的歌舞戏如《踏摇娘》等。在唐代,王公贵族、文臣武将、文人学士都以表演舞蹈为乐,以精于舞蹈为荣。虽然专业歌舞伎人社会地位卑贱,但舞蹈艺术本身却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统治阶级,特别是帝王本人对舞蹈艺术的喜爱和提倡,对舞蹈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宋代舞蹈主要表现在有 3个方面:宫廷队舞、民间队舞和百戏中的舞蹈。宋代在唐代队舞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儿队舞和女弟子队舞。宋代的民间舞蹈十分兴盛。每逢新年、元宵灯节、清明节天宁节(皇帝的生日),民间舞队非常活跃。《武林旧事》所记的元夕舞队有70种,这70种舞队有许多节目至今尚在民间流传。北宋开始有了杂剧以后,在春秋圣节三大宴的娱乐节目中,仍然是以百戏、队舞、杂剧相间演出。它们长期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中国戏曲中包含的载歌载舞、武术杂技种种要素,与中国古代的歌舞大曲、参军戏、歌舞戏等,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元代以信仰萨满教(巫教)和嘛教(佛教)为主,在元朝的宫廷队舞充满了宗教迷信色彩。元代宫廷队舞,共分4队,元旦用《乐音王队》,天寿节用《寿星队》,朝会用《礼乐队》,宣扬佛法用《说法队》。每队分10个小队。在《乐音王队》的10个小队中,引队是乐队,有两个妇女队,一奏长春柳之曲,一执牡丹花舞,在第10小队中还有妇女作花稍子鼓舞,其余都是男子队舞,扮成神鬼相。在《说法队》中还有扮成八大金刚相的舞蹈。此外,还有《宝盖舞 》《日月扇舞》《幢舞》、《伞盖舞》、《金翅鹏舞》,都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元朝最著名的赞佛舞蹈,是元顺帝时创制的《十六天魔舞》,名为赞佛,实为娱人,在宫中演出时只有受过秘戒的宦官才准观看,并严禁民间演出。
明清时期,戏曲已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重要艺术形式。戏曲舞蹈在清代已经具有严格的程式、表现力强,技艺高超的特点。而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舞蹈,直接继承了唐宋歌舞大曲和古代传统舞蹈艺术,经过历代戏曲艺人的加工创造,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方法。在明清戏曲剧目中,保存了相当丰富的舞蹈遗产。就整个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来看,明清两代,舞蹈处于逐渐衰落阶段,其原因主要是:①维护封建礼教的理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舞蹈这种直抒胸臆的艺术的发展;②统治阶级不重视舞蹈艺术,舞蹈活动仅限于民间娱乐性质和业余性质,没有专业艺人和专业舞蹈团体来提高和发展它;③社会文化和群众欣赏习惯的改变,当时,戏曲进入全盛时代,人们更爱看直接描写生活、通俗易懂而表现手段越来越丰富的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