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红高粱》有感
读《红高粱》,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故事中我的奶奶。她是一个生在乱世苦命的女人,她是一个柔情万种的少女,但她更是一个坚强洒脱,侠骨凛凛的女中豪杰。我欣赏她的不屈,欣赏她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精神。那样一个年代,一个撑起一头家业的女子,风风火火地活过了,就像我的奶奶说的那样就什么都不怕了。勇于追求幸福的人是无悔的,莫言不仅给我们描叙了一片茂密的美丽的高粱地,更在这多情的高粱地上给我们演绎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我没有见过高粱地,也不知道漫无边际的茂密的像汪洋般血海的高粱地在风中飘扬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但读《红高粱》我却似乎身在其中,看见了那片血海,目睹了它的壮观。这是一片多情的高粱地,这片高粱地上,养育着这里的村民,我的奶奶在这里与他的情人余占鳌野合了,在余占鳌的带领下,无数的人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最后我的奶奶为抗战死在这血的海洋里。故事中余占鳌是一个土匪,但我认为他更是个英雄。他对我奶奶的不公而不满,杀死了单家的人。虽有点残酷无情,但不影响对他的正义感及英雄气概。或者说,正因为他我的奶奶才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使他鼓舞了我的奶奶,给了我奶奶希望。他带领这村里自发的人们,捍卫祖国的国土,捍卫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没有犹豫,没有恐惧。血亲切得就像红高粱。就连王文义这样一个怕死的人也敢于参与其中,可谓英勇。他们一队队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几十年如了捍卫村民奋战的人是土匪吗?不,他是一个具一日。没有利益,没有军衔,只是为了自由,为有土匪豪放的英雄。
不容质疑,我的奶奶也是一个女中豪杰。敢作敢为,风风火火。一的一生只要这样活过就无言无悔了。我的奶奶是乱世苦命的女人。他的父亲为了钱,不顾她的幸福把他许给了单家的麻风儿子。她悲痛,无奈,想找寻父亲的帮助回复的就只有冷漠。她渴望挣脱自救却又感觉无能为力。当余占鳌劫走她时,她重新找到了希望。她抛掉了所有的所谓的贞洁,道德,所有的一切,与余占鳌野合了。生下了我的父亲。单家的人被杀死后,她以唯一的女主人的身份撑起了一头家业。同样也承担着外面的一切风雨。她跟随余占鳌,支持抗战。奔走与高粱地之间。当时的人都记得“女中魁首戴凤莲,花容月貌巧机关,调来钱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前„„”最后我的奶奶在一次伏击中倒在了那片高粱地上,至死她回忆往事,也不悔自己的一生。“天,什么叫贞节?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我,我只有爱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我该做的我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都不怕。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几眼这个世界,我的天哪„„”若是当是我的奶奶屈服与父亲的安排,服帖地成为单家的少奶奶,那么还有让人传唱的女中豪杰戴凤莲吗?或许她会不愁吃穿,活到很老很老,但当她死时候,她是不是也同样的无悔/在当时那个年代,我的奶奶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勇敢的追求她的爱情,她的幸福。无疑,她是阔达的,洒脱的,勇敢的,同样她就像那一片红高粱一样美丽。
“最后一丝与人世间的联系即将挣断,所有的忧虑,痛苦,紧张,沮丧都落在了高粱地里,都冰雹般打在高粱梢头,在黑土上扎根开花,结出酸涩的果实,让一代有一代承受。奶奶完成了自己的解放,他跟着鸽子飞着,她的缩得只如一直拳头那么大的思维空间里,盛着满溢的快乐、宁静、温暖、舒适、和谐。奶奶心满意足。”读《红高粱》后,我想去看看那美丽红高粱地,但我更想学会拥有我的奶奶的勇气与魄力,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把握自己的人生。
第二篇:读《红高粱家族》有感
读《红高粱家族》有感
作者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才知道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是莫言早期的作品,经过张艺谋用电影艺术手法表现之后,不但捧红了巩俐,也让人知道了原本不为人知的高密东北乡,还让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也顺风顺水地红了一把。悠悠知道有莫言这么一名作家,也就是在那时,从张艺谋的电影开始。直至现在莫言获奖,才激起悠悠阅读的念头。从民间视角对正史颠覆、解构,是《红高粱家族》的主旨特征。从民间立场上看,《红高粱家族》着重写了抗日战争史,并对正史予以解构。“历史是人写的,英雄是人造的”,这是莫言民间历史观的真实写照。
小说情节由两条线索交织而成:一是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二是余占鳌与戴凤莲在抗战前的爱情故事。在第一条线索中,作者突破的传统历史军事小说的写作套路,在这里,抗日的主力既不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也不是国民党领导的军队,而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支土匪军队。小说脱离历史书的立场,从民间生活方式的直接铺陈中重新构筑了全新而又实在的历史场景,从不同的角度,或许是更加真实的角度去诠释那个年代的一些事情,演绎了以土匪和酒家女子间的姻缘为核心的民间抗日故事。以生命的辉煌——高密东北乡人任情豪放的壮丽生活图景,表现了民族生命意志的强大和不可战胜。《红高粱》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小说中的“我爷爷”和“我奶奶”几乎失却了抗战故事中救世主的形象,他们只是有情有欲的凡夫俗子,杀死日本鬼子也只为的是报已“私仇”。艺术创作的一个广阔舞台,民族危亡中的苦难与拯救为艺术创作留下了充分的施展空间。《红高梁》通过“我爷爷”和“我奶奶”最原始的爱情,洗净了积压在中国农民身上的数千年的封建尘土,释放出埋藏在尘土之下残存的生命之火,表达出对人性与本能的极度推崇。
因此,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该书的主题。在这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这一主题首先可以通过其所描写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血性、刚勇、饱满意志力的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小说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红高粱》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潮。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红高粱》结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画面,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这里是人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一部影响甚大的作品,他在本书中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家族里的先辈们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发生着另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故事。书中洋溢着莫言对暴力的丰富饱满的想象力和另人折服的感觉描写。无论故事的情节气氛是华丽炫目、荒诞无稽还是鬼灵精怪,他那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澎湃辗转的辞锋总是叫人惊叹不已。而他那赤裸裸的毫无保留性的暴力描写,却总能给人一种窒息的压迫感。同时莫言的这种暴力奇观也往往以身体暴力为中心。如“肚子着了阳光,胀到极点,便迸然炸裂,华丽的肠子像花朵一样溢出来”。这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写这一瞬间“奇景”的。当然瞬间的爆发需要长久的积累,那就是被浸泡在水中的尸体经过长时间的烈日曝晒,肚子胀到了极点,也就蓄积了强大的力量,使爆炸在一瞬间收到了完美的效果。肚子的爆炸并不是缓慢进行的,而是迸然炸裂,然后散发着腐臭气息的肠子却如姣好美艳的花朵一样溢出来,这种比喻谁能联想到?将腐烂丑陋的事物与美好温柔的事物相联系,反而形成了反面的达到颠峰的刺激效果,从而将人的精神联想推到了极点,使人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场景。
《红高粱家族》中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活剥罗汉大爷的暴力场景。莫言对此仿佛有种享受式的痴迷,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变态的程度。他对整个场景的书写可谓是巨细无遗——无论是描述整个过程的宏观流程,还是每一个部位的微观审视。比如他述及罗汉大爷的那两只被割掉的耳朵的状态时,他就不无暴力地指出“父亲看到罗汉大爷的两只耳朵在磁盘里活泼地跳动,打地磁盘丁冬丁冬响”。而最血腥的剥皮场面,莫言的描写可谓是完全不顾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只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兴奋之情,而这种兴奋的高潮也是他的癫狂状态。不得不说,在这方面莫言有点类似于19世纪西方备受争议的作家萨德。两者都是极度地倾向于暴力描写,为了将这暴力描写到狂欢的程度,他们可谓是倾其精力,用尽了各种手段和办法。他们都是一只从黑暗处伸过来的手,打开了被藏匿了许久的潘多拉的盒子,于是各种丑陋、阴暗、龌龊的事物都纷纷逃将出来,跑入了活着人群中。而从根本上来说,他们这种暴力倾向也从根本上反映了民间世界与生俱来的粗鄙的文化形态。对于莫言来说,他对这种民间粗鄙的文化形态不加选择的表现方式,也会愈加显示出低俗趣味的性质,而当这种描写一旦失去了某种理念的支撑,那么它就会很自然地堕落成作者感官上的自我放纵。而幸运的是,作者尚有民间理念的支撑,那就是抗日情感。在此场景中,正是对暴力的如此宣泄式呈现才会激起亲历者、旁观者(包括读者)对日本侵略中国、草荐人命的残暴方式的痛恨,同时在小说内部也推动了不同力量抗日激情的勃发和实践。所以,单纯地判断并定性莫言对暴力的变态迷恋也是有失公允的。
《红高粱家族》是暴力与性爱的结合体,而在性爱描写中也搀杂了莫言那充满原始味的粗野、狂放的暴力文风。小说中著名的“野合”场景是具有些许朴素的浪漫色彩的。“风平,浪静,一道道炽目的潮湿阳光,在高粱缝隙里交叉扫射。”但在此之余“野合”也同时彰显出其中扑面而来的肉欲气息。在这场民间式的云雨中,在男女二人的相互欲望期待中也游走着浓郁的暴力色彩:余占鳌的“粗暴”和“刚劲”引发了奶奶“尖刻而锐利的痛楚和幸福”,肉体的狂欢、暴力、勃发、对话就这样风风火火地展开了。
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的暴力书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谓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暴力话语言的独特品格,他的暴力书写开拓了另类的书写模式和叙事风格,而从中所产生的巨大弹性空间也为其在逻辑创作上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情境。莫言经常对现代文明都市的丑陋与卑鄙、龌龊表示愤慨,他认为这是一种退化,而他必须对此进行纠正。但问题在于,他反击和拯救退化的手段正是暴力书写,而他的暴力书写在为这种退化注入阳刚之气的同时,却也形成了纷纷扰扰的叙述暴力。他那不可遏抑的文字在令人振奋之余,却也有冗长和絮叨之感,他那无节制的言辞同时也反映了他背后的深层空虚。当他用他那刺激的暴力呈现出奇异美感时,也惟有他那饱满的艺术理想能够作为一种支撑,去体现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关怀。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一部影响甚大的作品,他在本书中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家族里的先辈们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发生着另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故事。书中洋溢着莫言对暴力的丰富饱满的想象力和另人折服的感觉描写。无论故事的情节气氛是华丽炫目、荒诞无稽还是鬼灵精怪,他那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澎湃辗转的辞锋总是叫人惊叹不已。而他那赤裸裸的毫无保留性的暴力描写,却总能给人一种窒息的压迫感。同时莫言的这种暴力奇观也往往以身体暴力为中心。如“肚子着了阳光,胀到极点,便迸然炸裂,华丽的肠子像花朵一样溢出来”。这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写这一瞬间“奇景”的。当然瞬间的爆发需要长久的积累,那就是被浸泡在水中的尸体经过长时间的烈日曝晒,肚子胀到了极点,也就蓄积了强大的力量,使爆炸在一瞬间收到了完美的效果。肚子的爆炸并不是缓慢进行的,而是迸然炸裂,然后散发着腐臭气息的肠子却如姣好美艳的花朵一样溢出来,这种比喻谁能联想到?将腐烂丑陋的事物与美好温柔的事物相联系,反而形成了反面的达到颠峰的刺激效果,从而将人的精神联想推到了极点,使人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场景。
第三篇:读《红高粱家族》有感
强悍的红高粱
——读《红高粱家族》有感
原创: 李昊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这是高密东北乡,红高梁生长的地方,莫言生长的地方。
初读《红高梁家族》,就对第一章第一节的一句话疑惑不解,作者说:“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这是一个怎样的矛盾集合体?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葛蔓纠结而使作者用如此之多完全对立的词汇形容这个地方?
红高粱家族
读罢全文,好像悟到了些什么。作者是以自己鲜活的记忆为笔锋,将自己的爱恨情仇书写在了这片生命力盎然的土地上。或许有些血腥,或许有些野蛮,或许还有些肮脏和狂放不羁,但这都是作者内心压抑的最最纯粹的情感的宣泄。他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那样的温文尔雅优美含蓄,他敢于直面人世间的一切,以犀利的目光撕破“文明”的画皮,直白的描写暴力和残忍,展现血淋淋的真实。是他对东北乡的复杂而真切的感情,造就了这样一篇传奇。“魔幻现实主义”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吧!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贯穿全篇的插叙和倒叙,几条线索混在一起同时展开,故事的时间凌乱难以理解,但适应之后静下心来慢慢回味其实还有千头万绪可琢磨。画面的切换变得流畅,冗杂的故事如抽丝剥茧般层层分离,又同时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生命力。
和红高粱一起生长,作者笔下的人物自然就有着火红的高果般鲜明的性格:挺拔、坚韧、强悍、生气蓬勃,其至还有些粗放。同样是抗日,高粱地里的主角却是不像正面人物的土匪、流浪汉、残疾人这些“乌合之众”,对他们战斗的描写虽然只有抽象的文字,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丝毫不亚于荧屏上一眼看穿的图像。他们的满腔热血透过笔墨震撼心灵,将那鲜血淋漓的场景在脑海中放映。即使面临枪林弹雨,即使没有像样的武器,依然英勇无畏,顽强抵抗。他们或许并没有什么先进的思想,没有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许仅仅只是一种本能,是那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的支撑,只为保护自己的家,和自己土地上的红高粱。作者毫无保留地描绘战争的阴暗,刺激着我们因国产抗战片的影响而变的有些麻木的神经,将我们带人那个昏暗年代的真实的战场。
转眼间,时光流逝。在和平年代,作者再次来到东北乡,却发现,他反复讴歌赞美的、红得像血海一样的红高粱已被革命的洪水冲激得荡然无存,他只能站在杂种高粱的严密阵营中,思念着不复存在的瑰丽场景:八月深秋,天高气爽,遍野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当时间的洪流夹杂着无数记忆滚滚而去,我们是否也该思考留下些什么,不要让所有的一切都失了本真。
丑陋的杂种高粱空有高粱的名称,却没有高粱挺拔的高杆、辉煌的颜色,以及灵魂和风度。作为高密东北乡传统精神的象征,那唯一一株纯种的红高粱最终将走向灭亡还是重新染红这片大地,我们不得而知。只希望有更多像莫言一样寻根的人,保留下那最初的,顽强挺拔的民族精神。
(本文荣获《五月》征文比赛三等奖)
第四篇:观《红高粱》有感
高粱地里抹不去的红
--------观《红高粱》有感
伴着低沉的男声,一段独属于这块的土地的悲歌缓缓升起。十八里坡上,满是高粱,象征着勃勃生机,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威武不屈。在夕阳的斜照射下,大战后的十八坡伴着一抹血色残阳。但也是这抹残阳,染红了整个坡,高粱在成了红色海洋的一者。它们预示着,生命的崛起,爆发的抗击仍将继续。电影主要讲述了女主角九儿和男主角相遇了,并无曲折的生活在了一起。电影中的国人都是那么的淳朴,即使劫匪或者土匪三炮都并没有显出真正的邪恶。一切都那么平淡,没有刻意描写谁的英勇,也没有刻意描写谁的邪恶。
即使是嫁给一个身患麻风病的老头,或者身陷土匪的魔爪,打死一个劫匪,杀死一个老头。都被轻描淡写的带过。那个年代的人对于苦难有一种无法理解的坚韧,也是对生活乃至生命的一种历史性的漠视。似乎那个时候的中国就是那样的善良淳朴,一个个都老实本分。无论轿夫,酿酒师,土匪……都是那么平平淡淡的安于自己的本分。谈不上轰轰烈烈的爱情,也谈不上谁比谁厉害聪明高尚。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不像是电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简单生活。就这样一个安静祥和的高粱地,被日本的车轮践踏了。就在那片高粱地,日本人开始了残暴的精神统治。让屠户剥人皮,而这两个日本眼中的反动者,一个是土匪三炮,一个是出走几年的罗汉。在面对日本人,他们都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好男儿。张艺谋导演并没有借此来大秀抗战题材,也没有把中国人对那段历史的深刻记忆转化为电影中的阿Q式描写。没有日本残暴的具体画面,也没有中国汉奸谄媚的小人脸,更见不着有组织有纪律的“敌后武工队”,这只是那段历史的一个小角落,是一个悄无声息,无史可查的故事。没有大喊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爱国口号,没有宁死不屈硬汉到底的所谓英雄。他们一拨人就是为了给一个兄弟报仇,喝上几碗红高粱酒,拿上简单的武器就上了“战场”。
战斗是那么的平和,烈日当空,一帮人在高粱地里悠闲而平静的等着日本人的车辆到来,趟地上小憩,或者驱赶身边的蚊虫。由于等得太久,还让孩子回家去叫人送饭。关乎生死的反抗,被张导描绘的这么优美宁静。
高粱本不是红的,但电影中有太多的红色元素。新娘的盖头和花轿,酿出来的红高粱酒,日食之后那片刺烈而厚重的红。这是一代人对历史的整体记忆过了半个世纪。华丽的一回头,没有硝烟,没有炮火,没有鲜血,没有惨叫,一切与声音有关的东西都无法搜寻,只有那天边的红,是无法抹灭的记忆。很喜欢电影里的平淡生活,虽然婚姻是通过买卖的,虽然有强盗土匪,虽然有日本鬼子,但那个淳朴安静的高粱地却是现今物质社会所无法替代的。
当然我也很是喜欢高粱地里的爱情故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灰压压的厚重云层覆盖着飘摇的高粱地,一头驴,一个女人,一缕喋喋不休的父亲寄语。风肆意地吹,吹不散大黑骡子的美丽蹄印,化不开红袄女人的心若死水。
于是,歌声穿透云层,阳光挣脱出来,荡漾在枯绿的高粱地里,刺眼明媚,眩晕热烈。女人就笑了,睡在了一个执拗深邃的眼神里。
“妹妹你大胆地向前走啊,向前走,莫回头…”
他的爱豪放,张扬,他的爱大气,激荡回肠。敢爱敢恨的人,才能称得上是气血男儿~一部集野性的美,爱国热情为一体的影片。只是为那一片红高粱,只是为那红高粱地里的人们....
第五篇:红色的图腾,血性的生命 ——读《红高粱》有感
红色的图腾,血性的生命 ——读《红高粱》有感
魏 巍
读罢莫言的《红高粱》,脑子里便是那高粱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里,一片血红,无边无际。
红色是富有生命力的颜色。
它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最爱,“英雄”里的一幕:一片满是金黄色的树林里,两上对峙的女子,飘逸的衣衫,颜色,是大红,飞雪的剑嗖地刺进了对方的身体,让她的血染红了曾经的一片金黄……,风吹过,旋飘起火红的树叶,那样的火红,让人心醉。很凑巧,这位导演也曾将《红高粱》搬上荧幕。
这两部片子我都看过,其中有些细节已记不太清楚,但有一样东西忘不掉,那就是“红”,如果说“英雄”的红,是红的唯美,红的细腻,红的光华,红得让人沉迷享受,那么“红高粱”的红,就是红的粗犷,红的现实,红的灰暗,让人心灵震颤,拜读《红高粱》原文后,更加感受到《红高粱》的红还带着股更为浓厚的血腥味儿,散发着原始的生命张力。一株株高大挺拔,颗粒饱满的红高粱,恰似一桩桩被血浸透的红色图腾,傲然屹立在中国大地上。
文中的两条线索,按时间先后展开:“过去时”是描写“我”爷爷奶奶发生在高粱地里的爱情;“现在时”则是“我”爷爷和父亲在一九三九年秋天率领众乡亲正在进行一场抗日伏击战。它们分别叙述,交叉渗透在抗日救国的大环境里。“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
球上最美的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莫言以浓烈似酒,腥红如血的氛围和充满了子弹质感般的语言,塑造了一批在这红色图腾下跃动不息的生命。
戴风莲,“我”奶奶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农村普通女性新形象。她和千千万万穷苦人家的女孩子一样,在十六岁这个正当纺织幸福梦幻的花季时就被迫以一头黑骡子的代价“出嫁”了。丈夫虽然有钱却是个容貌委琐的“淋风病人”,奶奶从新婚之夜就不甘心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她要为自己重新选择生活,“天,什么叫贞洁,什么叫正道?什么叫善良?什么叫邪恶?”她对那封建吃人的旧礼教提出质疑,大声呐喊着:“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作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层地狱。”她果断地在高粱地里迎来自己的幸福,出计谋打鬼子,烙大饼,支援前线,她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抗日的英雄。”
“我”爷爷余占鳌,烧酒坊的伙计,奶奶坐花轿的抬轿人,在奶奶新婚三天回门途中却持了她,高粱地里,两颗年轻的心撞出了爱的火花,当日寇的铁蹄践踏到家门时,他带着一帮穷哥们扯起抗日的大旗,爷爷生性粗鲁,不拘小节,一帮穷哥们就是服他,为了严肃军纪,他大义灭亲,为了打小日本,他光明磊落,不惜遭了冷支队长的暗算,面对伪政权的收编,他旗帜鲜明:“谁是土匪?谁不是土匪?能打日本就是中国大英雄。”他率领众乡亲
打鬼子,炸军车,摸岗哨,夺粮食,成为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在奶奶爷爷的呵护下,在那个充满亲情的高粱酒坊的土杂院里,在亲眼目睹了惨无人道的活剥人皮,奶奶和王文义妻子送饼时被日本鬼子打死在墨北河堤旁的残酷现实中一天天长大了,十四岁时就跟着余司全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的汽车队,连环铁耙、大刀、长筒鸟枪、装满火药的大抬杠与鬼子的汽车、机枪、盒子枪激烈地拼搏着……。“父亲和爷爷不知道,他们打死的老鬼子,就是有名的中岗尼高少将。”从此,被鲜血灌溉的高粱地里弥漫着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味儿一直伴随着他。有人说:莫言很擅于把人放到灾难的考验之中,来描绘他们身上被激发出的特质。《红高粱》里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活剥人皮。毫无人性的日军借着中国的手肢解中国人,耳朵、生殖器,接着“头皮褪下露出了青紫色有眼珠,露出一棱一棱的肉。”“被剥成一个肉核,肚子里的肠子蠢蠢欲动,一群群葱绿色的苍蝇满天飞舞。”受此酷刑的刘罗汉纵使在身体残缺的情况下,仍面无惧色,骂不绝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同样是中国人,屠户孙五却在死的威胁下轮为刽子手,举起血淋淋的屠刀,挥向自己的同胞,终因刺激过度,轮为疯子。还有监工、伪军们等民族败类,为虎作伥欺压百姓。他们身上只有软骨,没有一点血性。作者还以较多的笔墨向我们描述了王文义,这个农民在整个人生中都几乎扮演着“沉默的小丑”角色,三个儿子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中丧生而改变了他平静的人生,他毅然加入了抗日的队伍。由子他生性胆小又反应迟钝,受尽了别人的嘲笑和轻蔑没有卓著的功勋,没有超人的能力,他一直沉默着。可是如果说他没有血性那就错了。妻子的死,点燃了他复仇的熊熊大火,手提长苗鸟枪,目瞪口呆地冲向河堤,扑向鬼子,明明是飞蛾扑火,一阵枪响,“他在一种异常清晰的透彻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但是他在生命的最后爆发过,这是中国人血性的爆发,是不屈不挠反抗一切压迫的民族精神的爆发!
通红的高粱地里,洒遍了爷爷奶奶们、我父亲的、刘罗汉、刘副官、方六,“刘吹手”们的鲜血,也留下了他们辉煌的战果——鬼子们的鲜血。这些血性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了普通平凡的中国人光明磊落、直率坦城,不避生死、敢爱敢恨的人格力量,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威然屹立的民族精神。
然而,作者在讴歌这些英雄好汉的同时,却感叹:“真切地感到了种的退化”,让我一直由对作品赞叹不已而变得坐立不安了:“种的退化”从何而来?被“酱油腌透了心”还能恢复原先的红色吗?难道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一定要以“种的退化”作代价吗?
合上书,心情仍然沉重:在红色图腾仍然屹立的中华大地上,我们真的面临“种的退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