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评红高粱
《红高粱》观后感
已经是第三次看《红高粱》了,似乎每一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悲剧也好,崇高也罢。那些实际存在的高粱酒,精神沉淀的民俗文化,更有让观众心血澎湃到窒息的红色银幕都一一将在高粱地中生活的那些乡土人民的生命力充斥到毫无保留的地步。以致使我到现在再看都有热泪盈眶的感动。
然而,片中在歌颂生命力的同时也更是在有意的传播着民俗文化,草根情怀。作为一部改编自莫言小说的电影,本身其实就已经携带“怀乡”和“怨乡”的人文情感。而导演将这一切用画面和对白来讲述,则使原来本是意象的东西变得鲜活有力,引人入胜。片子自始至终都是浸在乡土农民的元素中,红高粱的意象同时作为线索几乎遍布全篇。导演用借物喻人,寄情于景的手法把红高粱这个本是原始农作物作为农民生存的代表和人性的光辉用来写照。当然,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片中一些重要事件几乎全是出现在高粱地里,从开始“我爷爷”和“我奶奶”的高粱地野合到最后乡民们共同愤起抗日,以及“我奶奶”死后大片红高粱地与全日食相呼应出血红色的帷幕都极具张力地将人性的光辉表现得酣畅淋漓。同时片中对于环境的描写都有所淡化,淡化了昼夜和房屋,村落和小路,把最佳的视野完全地转到于人的身上。所以,那些关于人本身的文化更是尤为突出,自由无拘无束,想做就做的人格魅力得到最佳效果的展示。不得不承认张艺谋的确将中国文化的产物与人性刻画相结合的恰到好处。
除了高粱这个农作物作为主线以外,片子也从不同角度的民俗文化进行了细致地展示。颠轿,酿酒,敬酒神等泼辣的生活习惯也作为亮点出现在片中。如果说展示高粱地是为了突出人性的伟大,那么敬酒神的片段用来炫耀民俗文化的成分绝对占到百分之八十。我们猜不透张艺谋的表达目的,但我们可以揣测出作为他的第一部影片如果都达不到尊重原著的层次,又何谈可以接近中国优秀文化的目的呢?张导他又怎么会声名远扬。所以,撇开片外话,若只从影片本身出发我想大多数人看完电影的最大印象应该是这些:高粱地野合、敬酒神、抗日和结尾的全日食画面,这些表面完全可以一目了然的东西却是渗透深层次思想的必然载体。从大多数人的眼光出发,与其说这是描写人性倒不如说是文化展示。因此,在我看来此片可以在国外获得好评的最大原因多数源于外国对于中国民俗文化的好奇。这点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同一个道理。作为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固然对中国优秀的文化视为瑰宝。片子虽然以草根民俗作为主旋律来展示,但却也毫不失高雅。谁能说男女主人公的野合是导演镜头下的噱头,“罗汉爷爷”的酿酒和敬酒神的剧情是多么的雷人,片子开始时的颠轿有多么的荒诞。当把这些原始的人文习惯加以神圣的文化光环时,我们就可以看到一种独属于镜头下的高雅艺术,这或许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当然,影片的瑕疵之处也为多数人所诟病,导演都有属于自己的电影风格,为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往往致使电影在某些方面走向极端。说实在的,我不喜欢整部电影画面动不动就被充满个人主义的红色所笼罩,但这也只是表层而已。片中不断将“我爷爷”的形象英雄化的情节屡见不鲜,而却淡忘了其根据情节发展的情感冲突。诸如,开始当强盗抢亲时的无所畏惧,威胁秃三炮时的不顾生死和反抗日军时的大义凛然都极力刻画了一个孤胆英雄的形象,就连在高粱地野合的画面也只能看见“我爷爷”的身影,本来属于两个人的戏却化为一个人在不羁奔放着,而此时作为线索的红高粱再一次与充满个性的红色相结合在野风的协奏下象征着欲望在狂烈跳动,原始的欲望此时完全被这红高粱给“高雅”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不过,瑕不掩瑜,这也只是美餐中的一粒沙罢了,对色香味产生不了太大影响,更不会对我中华文化的传播产生丝毫阻碍。
至此,可以重新审视此片关于文化方面的探索。结合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背景,封建礼俗影响之 下的现代农村群体,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变和各种人格的变化都被深深牵扯。关于“我奶奶”的形象刻画内涵着对封建观念的批判和对改变女性地位的号召,而“我爷爷”的莽汉形象很明显的宣扬着一种英雄主义,最后对于抗日村民形象的表现更是对中国人不屈的意志
和高尚人格最伟大的写照。这些属性人文的东西是往往是寻根电影的必有元素。还有被淡化了的实物描画,原始的村落和小道就像是紧束缚人的枷锁,唯一多镜头静物全景却是那个代表封建权利的皇冠式的村口“大门”,作为隐喻的被批判对象同时也是封建礼俗和势力的文化代表被展现出来。自由也罢,不羁也好,这种人格精神都被扒光似的一一显现,这或许也是委婉的中国人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声铿锵的呐喊吧。
剖析过后,我还是不能给电影的文化下一个标准的定义,但毋庸置疑,电影文化同样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谈电影文化本质也就是谈文化。有人说《红高粱》表现的是人性,也有人说是民俗,但谁又能说这些不是人类活动产物的一部分,当然,生命力更是。若非要狭义地理解一下,此片也无疑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宣传代表。综上所述,《红高粱》就是一个借文化的外衣来渲染生命力,借人性的光辉打出传统文化招牌的现代作品,同样也是继陈凯歌的《黄土地》之后又一有关民俗的回归之作。
第二篇:红高粱影评
活着
———《红高粱》影评
如果说,天空是蓝色的,云朵是白色的,树木是绿色的,那活着就是红色,一种挥洒肆掠红高粱酒的红色,一种与流淌在我们身体里的血液一般的红色。
———题记
在教室看完老师播放的《红高粱》感觉没有看够,回寝室后,晚上又看了一遍,后来写这个影评时又看了一遍,统共下来总共看了三遍。第一遍,像是看了一本书的简介一样,只是知道了影片的大概内容,对其内涵与深度没有多大的感受。
第二遍,可以说是看得最有感触的一遍了,因为在这之前上网去看了这部影片的时代背景等相关的资料,而后自己游细细地的品味了一番,颇有些自己的见解。
第三遍则是最仔细最详尽的看了一遍,如果说第二遍是感受到影片中的情感,是感性的。那么第三遍就是理性的,剖析了影片的镜头,构图,背景,人物,景别,音乐等,一些构成影片的元素,就像之前教视听语言的老师要求一样,一点一点地拉片。同时也选择了自己最喜欢影片中的景别做成一个PPT,这些场景是现在商业电影中所没有的细腻与柔和。连景别都做得如此细腻,不放过任何一点
瑕疵,也难怪乎《红高粱》这部影片成为了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史上的最高成就。
看完这部影片,给我的感受有点类似与之前看过的影片,张艺谋的1994拍摄的《活着》。相似的年代,相似的人物,相似的情感。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偏向于通过故事情节来表现生命的顽强,《红高粱》则侧重于淡化故事情节用色彩,人物,声音来表现生命的蓬勃向上。我认为红高粱更给人以更深的心灵触动,不在乎影片的故事,而在于用电影的视听语言的强烈冲击给人以触动。
影片从头到尾都被红色所浸染,从一开始待嫁的九儿那张红润鲜活,富有生机的;到占满银幕的红盖头,新娘子全身的大红嫁衣,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高粱地里和风一起舞动的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肆意泼洒的红高粱酒,把黄土地也给染得红红的落日,悬挂在车头上剥下血淋淋的人皮,反抗日本鬼子流下的鲜血,爆炸后燃起的熊熊大火与激起的令人发呛的灰尘,直到最红日全食之后孩子视野中铺天盖地的通红世界......这种人眼看到的红色不停地给人渲染题目中的文字的红,通过人物的个性行为来表现了生命喷涌不息的勃勃生机。
再来说说红高粱,从开始场外音介绍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长的野高粱,没有人种,也没有人收......”这是一种自由的生命地表现。之后,男人将九儿抱进高粱丛中,白色的背景中暗灰色的高粱与金色的阳光在风中一起舞动闪烁。这是一种对生命肆意挥洒的蓬勃向上。到后来,日本鬼子强迫百姓将红高粱踩烂时,一棵棵倒地被压烂,像一股暗黑色的大浪打过一般,不留一丝生气。这是一种被摧残生命的表现。影片结尾,男人与孩子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最后再说说,那个时代,似乎那个时候的中国就是那样的善良淳朴,一个个都老实本分。无论轿夫,酿酒师,土匪„„都是那么平平淡淡的安于自己的本分。谈不上轰轰烈烈的爱情,也谈不上谁比谁厉害聪明高尚。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不像是电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简单生活。不同于英雄般史诗人物的壮烈,正是因为这种身边的平淡,贴近于生活,才更能烘托出影片的主题,那种“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也许现在很少有人再回头去看这个时代的影片,也许很多人更倾向于那种高速发展的技术带来的炫目感。谁都会欣赏新的东西,但我希望在欣赏技术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感的同时,不要丢掉电影的内涵,不要丢掉电影最本质的东西。我认为李安则是两者结合最好的典范,在运用技术的同时却不忘电影的本质,在夺目的技术下有着深刻的内涵。说到这里,有点期待李安的新作品《少年派的奇幻之旅》。
最后依然大喊一声:加油,丛珂!!!
第三篇:《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影评
张燕婷2010405904310文秘1班
它是悲剧,却透射出了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它包含血腥,却体现了朴素真诚的铁骨人生;它的一抹红色,便是力与美的象征。《红高粱》是由“我”回忆的事情为开头,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相爱缘由以及日本鬼子来犯,我爷爷奶奶率伙记们浴血日本鬼子壮烈牺牲的故事。我认为最感动之处是片中的人性美、人情美以及为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铮铮铁骨。以下是我个人对《红高粱》的见解:
影片的宏大布景。用逆光的手法拍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以及那夕阳下摇曳多姿的红高粱。画面与画面的组接把整个高粱地与黄土地的立体感完美的表现出来。九儿出嫁时路过黄土坡,风沙漫天,镜头由远及近,整个坡上那种粗犷与野性的美表现得栩栩如生。黄土地上的红色的轿子放佛就是一个泉眼,在荒凉土地上的一抹生机。十八里坡酿酒场上工人们的动作与酿酒工程的完美结合,散发出强大的气场,给观众一种独特视觉享受。日军的战车开进了高粱地以及全村老少被驱逐在高粱地上掰下一颗颗高粱时从高处抓拍,由远及近的引领观众的目光。宏大的场面感油然而生。
影片的声乐美,使力与美缱绻在红色的高粱地与刚劲的黄土坡上。九儿出嫁时迎亲乐队的唢呐声、锣鼓声,跟朴素的黄土儿女相互辉映,那轿夫舞姿便是对生命的不屈与热爱。其中有这么一个细节,轿夫们路上挑逗新娘子不成于是便挑起“颠簸”的舞来。轿夫们赤裸的上身伴随着矫健的舞姿像是土坡上的一支支蓄势待发的弓箭,充满力与美的糅合。古铜色的肌肤在夕阳的余晖下,那一颗颗汗水就像是跳动的精灵,把黄土儿女的刚劲、豪迈的气质挥洒的淋漓尽致,也让观众感受到了黄土地区的朴素的民风与丰富民俗。每每看到轿夫们的舞蹈,我总是想起小学课本上《安塞腰鼓》的无限魅力。“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啊”把轿夫对九儿的爱慕与鼓励毫不保留的裸露出来,那刚劲有力又洪亮的歌声响彻整片红高粱。“我爷爷”在高粱地上抱起“我奶奶”得瞬间便把黄土坡上男子的刚阳的力与美的最佳诠释。“酒神曲”:“喝了咱的就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啊;喝了咱的酒啊,一人走到青沙口啊”,歌词夸张的道出高粱酒的美好品质以及酿酒汉子的铮铮豪情。
影片中对色彩的微妙阐述。红高粱、黄土地、红色的花轿,红色的窗纸,红色的夕阳„„红色是张艺谋作品中的常见颜色,一方面红色代表热情,还有便是对中国社会如红太阳般,勃勃生机。“我”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爹从那一天起,眼睛看什么便都是红色的呢”。那场与日本鬼子的轰轰烈烈的斗争,那炸弹爆炸时的震耳欲聋,是十八里破汉子们的铁血铮铮。“我奶奶”即九儿这位女性的却倒在了红高粱的血泊中„„她的午饭还没有送到,她还没来得及追上儿子的脚步,没来得及看到战争的胜利,她便倒下去了。导演对九儿从中枪到倒地的2分钟里,使用了无声处理,地上一大片的红分不清是高粱酒还是九儿的血。九儿死时把镜头转到了天边,日食,世界变成了红色,意味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张艺谋电影中多有美学的踪影,往往是汪洋恣意,迷恋色彩。《红高粱》虽然有描写农村男女追求爱情的勇气但其中抗日战争的描写俨然有点“红色电影”的味道。
影片中情节设置的神秘感与人物语言的幽默感。“青沙口”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从一开始轿夫们说青沙口常闹鬼,到花轿在青沙口遇强盗,李老板死后一只鞋子在青沙口被找到,土三炮莫名其妙的死在青沙桥下„„这一系列关于青沙口的描写,使观众对青沙口的神秘也半信半疑,激发了观众的极大好奇心。片中“我爹的一泡尿,却使罗汉大叔酿出的高粱酒愈发的香醇可口了,从此十八里红红遍十八里坡”,有点滑稽的情节与人物的语言纵然滋生无限幽默感。人物性格刻画更是有血有肉,颇有立体感。
一部好的影片可以影响一个民族,一部《红高粱》便久久感动了我,我坚信九儿和轿夫绝不会悔恨自己在那段岁月里被付之一炬的激情。他们对爱情与自由的大胆追求,对革命的坚决反抗,十八里坡的人情与劳动之美便是今天这个社会远不能企及的。且行且珍惜吧!
第四篇: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影评
EST—10装潢
我从来的都不喜欢看抗战时期的电影电视。我虽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那个时代所承受的屈辱与惨痛深深刻印在了我的心里。每每接触到这类事物,我总觉得很沉重、很沉重......《红高粱》同样给了我这样的感觉,但它给我的又不只是沉重,还有些其它。
“人性”,是我对这部影片产生的最深刻的感觉。
内地的抗战电影有很多,有《地道战》、《南京》、《铁道游击队》等等。看这些电影的时候,我能看到当我们民族受侵略时,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抵抗外敌。这里有英勇就义,有舍身成仁,有忍辱负重,有临危不惧。这里有民族英雄,有爱国青年,有敢于反抗的人民群众。他们表现出来的英勇,智慧以及他们崇高的品德总是能感染我们。而《红高粱》这部影片,它没有这些大仁大义,它只有在一个艰难时代中本分生活的人们的人性。它无关于国家,无关于民族,只关于人。这是很难得的,作者放弃讴歌历史与英雄,发掘人的本性。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获奖的原因,因为,它已经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家,直接上升到了人类的层面。
不管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的文明社会,人类都是为着生活而奔走着。影片中烧酒作坊的人们,也是为生活而劳作,即使有不公,有压迫,只要能生活下去,一切都默默忍受着。女主“九儿”不幸地嫁给患有麻风病的李大头时,没有人站出来,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把她抬到十八里坡。土匪秃三炮来作坊抢劫,掳走了“九儿”,他们也只是老老实实地交钱赎人。没有反抗,只有承受。只要还能生活下去,他们就可以承受,可以忍耐。
然而,当日本人来到时,他们平静的生活就开始破碎了。平静的生活是他们的坚持,但是,当生命没有保障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重新思考了。日本人驱使他们做事,杀了剥皮匠,杀了土三炮。作品在描述这些的时候很平静,并没有夸大或是突出日本人有多么残忍,也没有表现人们是多么地仇恨日本人,更没有什么打倒日本人,保卫祖国的想法。在影片中,他们只是“个人自扫门前雪”,这不是无情冷血,不是自私自利,只是自救尚不能,根本没能力去管别人的死活。但他们还是有血性的,当日本人杀了他们酒坊的兄弟时,就触犯了他们的底限。他们没有多么高的智慧,也不懂什么谋略,更没有得到外来的帮助。但是,他们要为兄弟报仇!最后一幕深深触动着我,机枪的扫射下,一个个悲愤的东北汉子为了炸汽车,抱着点燃的酒坛奔向了死亡。这不是无谓,不是品德高尚,这,只是人性!最后,那些人中只剩下了九儿的丈夫和孩子。这时,发生了日食,世界陷入了一片黑暗,就如当时两人的感觉。我想,如果是我站在那里,我一定是感觉一无所有,不如死去。但是阳光马上又驱逐了黑暗,光明回到了世界。我想,这正是影片要告诉我们的:生命还在,希望还在!活着的人就要继续活下去。那一幕,血色的残阳照遍天地,眼前的一切都是红的。我想这是不是象征着这用鲜血换回的光明……
“红”,则是我对这部影片的第一感觉。
红太阳、红高粱、红花轿、红嫁衣和红高粱酒都令我见之不忘。影片从第一幕到最后一幕离不开红,特别是最后一幕,红遍布天地,红得最绚烂,最壮烈。这便是我们民族的红,这也是高粱的红。导演大概是想告诉观众,我们民族的人
民都有着红高粱般的品质吧!
“粗犷”,是我对这部影片的第二感觉。
在很多影片都在追求唯美、细腻的时候,这部影片却很好的诠释了“粗犷之美”。影片中酒坊中的男子有着小麦色的肌肤,强有力的臂膀,这展示了力量的美。还有酿出酒后唱的《酒神歌》:
......
喝了咱的酒
一人敢走青刹口
喝了咱的酒
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
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不像诗人咏诗表达情感,不像画家作画表达情感,他们高兴和悲伤的时候会用熟悉的民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影片中,还有另一首歌是在高兴和悲伤时唱过的,这首歌我也曾听村里的大叔唱过,可完全不如这次听来情绪多。歌词道: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
......
这两首歌,我第一次听他们唱的时候,只觉得唱得挺有力,很豪爽。但第二次听却让我内心有些酸涩了。原本是在快乐时唱的歌,却在罗汉和九儿死后回响在我们的耳际。这强烈的对比令人悲伤,歌还是这歌,只是情景却是物似人非,生离死别。这两首歌也诠释了东北大汉的粗犷,他们是质朴、野性的,连这歌也是直来直去,歌唱得有多高亢,情绪便有多激烈。这是他们的粗犷,这也是他们的美。总的来说,“人性”、“红”、“粗犷”是我对这部电影最大的三个感受。除了这些,影片还带给了我一些其它的东西,有启发,有疑惑。我思绪良多,或许有一天,我会突然豁然开朗,解开疑惑。
第五篇: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电影赏析
张艺谋的《红高粱》这部电影是最近看的,对这部电影感觉尤为深刻。这部电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它曾经获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第3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首届摩洛哥马拉卡什电影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第16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青年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等众多奖项,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开山之作。
电影讲述的是奶奶十九岁那年,曾外祖父为了换一头骡子,把她嫁给十八里坡的麻子李大头。轿子走到青杀口,突然窜出一个劫匪,劫了轿夫的工钱,又要抢我奶奶。轿夫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带头结果了那人,并且对我奶奶产生了好感。三天后,我奶奶回门路过高梁地,蒙面的爷爷将她拉进高梁地里,并发生了关系。不久,李大头死了,并且死因也成了迷,我奶奶成了酒坊的掌柜并得到店伙计罗汉的帮助。我爷爷找到了我奶奶并恶作剧在一坛刚酿好的酒里撒了一泡尿,后来这酒成了好酒。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同时我爷爷和奶奶在一起了,喜欢我奶奶的伙计罗汉爷爷走了,后来成了抗日的共产党。
我爹九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梁,日军又将我罗汉爷爷吊在树上,逼着肉店的伙计剥他的皮。我奶奶让伙计们喝下了十八里红,大家唱着《酒神曲》去埋雷炸日本鬼子。我奶奶在家做了一桌子饭菜,等着得胜回来的我爷爷他们。我爸回去说是爷爷他们饿了,叫我奶奶送饭,我奶奶挑着担子去送饭,被日本鬼子用机枪打死。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我爷爷和众伙计冲向日本军车,日本军车炸飞了,伙计们也死了。就只有我爷爷和我爸留了下来。
红高粱对于中国电影艺术甚至对于改革开放十年来真正的思想解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爱情启蒙
有人这样说中西方对待爱情的差异。谈到爱情,西方人说:“给我一张床。”而中国人却说:“距离产生美。”中国人向来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羞于说爱,跟别提性了。建国后的17年里,我国对文艺创作中的情爱意识是持排斥态度的,所有的文艺内容都要歌颂党的领导,展现社会主义的崭新风貌。因此我们看不到《红色娘子军》里吴琼花和洪常青的爱情;《战火中的青春》原本应该有爱情,却被活生生挤掉;而《早春二月》却因为有小资情调受到严厉批判。现在看那时的电影人物,无论是林道静、王成,还是李向阳、李侠,尽管都是铁骨铮铮的英雄,但是由于缺乏感情描写,使得他们过于脱离现实,形象干枯,因而只能是浪漫主义式的英雄人物。在那17年里,虽然也有《柳堡的故事》、《五朵金花》、《李双双》这样略微“触及”爱情的电影,可都难以摆脱“为政治服务”的影子。中国的爱情片几乎为空白。
“文革”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展开,中国人的情爱意识终于开始觉醒,但是依旧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爱情片逐渐开始盛行,比如《庐山恋》这部影响了一代人的电影中就有了十分纯洁美好的爱情故事,这种爱情不沾染性的成分,所以看上去依旧是80年代特有的“新时代爱情”。到了1988年,《红高粱》中的一个镜头让中国人完成了划时代的性启蒙。
张艺谋可谓有胆有谋,“我爷爷”在高粱地里的一跪仿佛一个炸雷,在当时的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个不算很直白的镜头,伴随着“我奶奶”缓缓的倒下、血红色的夕阳、随风而舞的高粱以及神圣嘹亮的唢呐声镌刻在了很多人的脑海中。可见,对于性事,影片表现的犹如一个隆重的仪式一般,这是生命的传承,而那幅画面成为了民族延续的图腾。“我爷爷”和“我奶奶”的这段故事随着这个跪地而真正开始了。
片中基本的性爱意识就已经很开放了,很多对白中出现了隐晦的性暗示。这是一种原始的野性,一种当时的人们难以理解的豪爽。“我爷爷”算是把“我奶奶”从患麻风病的李大头那里抢夺来的,还索性杀了李大头,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丈夫。而“我奶奶”敢于向传统的包办婚姻说不,还爱上了这个有些痞气、有些无赖的娇把式。这在当时是要犯禁忌的,这种冲破封建观念的做法很有勇气,而要表现他们更需要勇气。
“我爷爷”性格中有陕北人所特有的大气豪爽。为了老婆不受欺辱,一人单挑当地的土匪秃三炮。可是他的无赖性格也着实让人无奈。喝多了酒指着“我奶奶”大嚷着:“这是我媳妇..”把“我奶奶”气得把他的东西统统扔出了屋子。而“我奶奶”九儿温柔贤惠,勤劳肯干,一手把酒作坊扶植起来,让“十八里红”远近闻名。而她又是坚强刚毅的,轿夫们颠着轿子折腾她,她尽管害怕却始终没有吱一声。罗汉大叔被日本鬼子杀害之后,她果断决定要为罗汉大叔报仇,眼中看不到一丝恐惧。她具有中国传统女性与新型女性的典型气质,是一位理想化的农村妇女。张艺谋多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这样的女性形象,如《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和《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就都是绝不屈服的刚毅女子。
这样看似不搭的组合却维持了一段长久的感情。最后日本人进犯,杀死了“我奶奶”。那一刻,“我爷爷”目光呆滞,一动也不动的伫立在她身边,如同一位守望者,忠诚而又坚定的坚守着那份失去的爱情......民族精神
如果说本片是爱情片,没错,但是不是纯粹的爱情片。张艺谋是想通过这个不一般的爱情故事来展现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在莫言的原著小说中,这个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罗汉大叔一直都在烧酒铺里当家,十八里红酿造出来之后,罗汉大叔就离开了烧酒铺。后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浪潮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他还是被日本鬼子捉到了,他临死依然毫无畏惧,体现出中国人不屈的民族骨气。这个很不起眼的角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他淳朴善良,有多年的酿酒手艺,可以说九儿的烧酒铺没有他的帮助就不会有后来的兴盛。而且他还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在国难当前之时放弃了安定的生活,远离家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罗汉大叔的死,以及日本鬼子的霸道行径激起了十八里坡人民的反抗情绪。“我爷爷”他们自制了一门大炮,设好埋伏,要炸日本人的军车。可是,在战斗时,大炮很不争气的没有响,但是几个老爷们手里握着火罐,还是将日本人的军车炸毁了。然而“我奶奶”却中弹身亡了。一辆军车对日本侵略者来说其实算不了什么,他们这么做就是向他们伸出拳头,让他们知道“士可杀,不可辱”,这样的屈辱绝不能再让中国人背负。恶战后,“我奶奶”躺在血泊中,天空发生了日食,整个世界变成了红色,这意味着红光普照的世界终将会到来,生命的代价不会白白付出,正义战胜邪恶后就会是光明。一个悲剧投射出了博大深厚的民族精神,让每个观众的心里都会为之颤动。
可见,说老谋子的这部电影是“红色电影”是有道理的,不仅因为片中布满的红色。
红色的华彩
张艺谋对电影中的色彩的发挥格外有自己的见解。相比于《英雄》中分块式的色彩划分,本片就显得不那么繁复。整部电影似乎只由黄色和红色组成。在黄土高坡上,黄沙漫天,特别是颠轿这个段落,几个轿夫连唱带跳,带起了滚滚尘土。这些黄沙就是土地,是中华民族的实地所在,是它们孕育了我们。身为西安人的张艺谋用泼墨式的表象风格向它们表达着热爱之情,那些黄色的土地正是他所要朝拜的对象。而红色则更加出彩,除了比人高的“红”高粱,还有“我奶奶”的红盖头、红轿子、红鞋子,窗上的红窗花、碗里的血红的高粱酒、红彤彤的炉火,还有最后日食时那彻底变成红色的世界。中国人似乎对红色更加的崇拜,因为那是血液的颜色,是流淌在数十亿人口身体中共同的血脉。这份鲜艳的色彩的出现,更能表达出陕北人的热情与豪爽,呈现了中国农民向上的精神状态。张艺谋在运用色彩上的技巧和灵感尤其值得研读。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影视作品欣赏
《红高粱》赏析
院系:创业学院 语言与传媒系 姓名:张夏薇 双学位年级:10级 学号:0090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