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个性化作文《体验生活、表达个性》子课题总结报告
小学个性化作文《体验生活、表达个性》子课题
研究总结
金堂县赵家镇小学 陈伟伟
一、科研后的认识:什么是个性化作文?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写作是一个人的个性化行为。因此,个性化作文是指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习作。个性化的作文就要文文相异,各不相同。思想感情不同,文章立意不同,篇章结构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表达习惯不同„„总之,个性化作文重在强调求异,尽量避免趋同。一般来说,个性化作文应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第一,个性化作文是自需的,而非盲目的。学生要“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需要。这就要求改变以往学生为作文而作文,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题而作文的状况。第二,个性化作文是自觉的,而非盲从的。自觉即行为主体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训练的真正意义在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老师让写就写。只有学生的写作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的时候,才能写出个性化作文。第三,个性化作文是自愿的,而非被迫的。个性化的作文应该是学生自愿去写的,没有布置,没有要求,学生欲罢不能,别人欲禁不止。学生想写就要写,而且写的都是真话,实话,是真情的流露,作文教学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个性化作文就水到渠成了。第四,个性化作文是自为的,而非包办的。作文是写作主体自己的事,别人不应包办代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亲历亲为。任何包办以及变相的包办,都会阻碍个性化作文的形成。第五,个性化作文是自由的,而非约束的。个性化作文需要适宜其生长的自由的环境和自由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是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要求。当然,个性化的作文应该是真实的。而非大、假、空。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学生“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只有学生真实地表达了他自己的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体验,真实的生活,才能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当然,这里所说的真实,是广义的真实,既包括事件的真实,也包括情感的真实;既倡导写现实的真实,也主张写想象的真实。强调真实,是根治假、大、空这一顽疾的良药。个性化作文还应该是力求新颖、别致,即创新。这里所说的创新实际上是求异的另一个角度,是追求与众不同的一个途径。人无我有是创新,人有我变也是创新。观察事物时独特的视角,思考问题时独特的方式,表情达意时独特的手法都是属于创新。比如写《我的好朋友》多数人见到题目就想到“人”。怎么才能避免雷同呢?变换视角,力求独特。发散开去,就会发现好朋友不仅仅限于人,还包括动物、植物、甚至一本书等等,从中找出一个独特的对象去写,不就可以做到求异创新了吗?除了变换客体,还可以变换主体。如人中还包括平辈、同学、老师、长辈、亲人等等,这一变又能变出无数个新视角,写出无数个新内容。这样去写还会“千人一面,千文一腔”吗?
小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小学生根据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是小学生主体性语文学习和发展研究的一个组织部分,表现了真实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这就告诉我们,要达到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选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我们认为,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选择个性化作文教学策略是教师一条必由之路。个性化作文教学力求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科研中的几点做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个体的情感因素 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衡量小学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要使习作凸现学生的个性,并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教师要自始至终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尊重主体的志趣、思想、情感、性格等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和张扬,为今后的独创性学习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要写”
作文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书面表达。这种表达的起因,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没有书面表达的需要,就不可能有书面的表达。“需要”,可抓两个环节:一是实际生活中的切实需要。二是创设情境,即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地创设一种书面表达需要的情境,包括组织学生参与某种活动,包括假设的某种需要的情境。如6月1日儿童节,学校开展的尊师庆祝活动,就可以指导学生用饱含深情的笔记录下活动时的场面,活动时的气氛,因为有了真切的感受,亲身的体会,于是对学生来说就有一种创作的冲动,有一种喷涌而来的激情想要抒发。应该说,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写作架起了桥梁,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了真情实感,怎会写不出感人的文章呢?
(2)、尊重自主,鼓励学生“真实”
个性化写作教学必将关注学生的人性本真,必将否定假、大、空,否定道德说教式的极左倾向。我们接受儿童作文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天真可爱的真实的错话,但绝不宽容更不会滋长完全正确的假话。真实是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是儿童生命发展的真实过程,是一个个真实生命的反映。真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真实,另一种是想象中的、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真实。《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想象。小学一二年级,就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三四年级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到五六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而我们应该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都有自己的价值审美观。因此提倡从一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写日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1一4年级从写话、习作人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克服学生的“恐作症”,我们从儿童进入小学学完拼音后,就鼓励学生放开胆子,运用已学的汉语拼音和在上学前已经学会的汉字写话,还可以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帮助说明。开始时写一句话,内容由孩子自己决定,孩子在一天中发生的事或是觉得有趣的想法都可以作为自己想像的内容。觉得写一句不难了,再鼓励孩子写两三句话。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写话习作,觉得很有成就感。有的学生说,原来学习语文有这么多的用处啊,有的自豪地用上已经学会的音节和汉字。老师就请他们上台读读自己写的话,还请他们把自己的故事编成自己的写话集,配上漂亮的图画,贴上精心挑选的粘纸,自己设计封面与封底。这样,小朋友们有的用彩笔描画,互相合作,有的甚至运用电脑技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大胆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虽然有的文章比较幼稚,但却真实地体现了孩子们的情感,也提高了孩子们写作的兴趣。我记得有一位学生写的洗澡的日记:“今天,我去洗澡,妈妈帮我把身上的脏东西全都搓掉了,我感觉一阵轻松。洗完后,觉得身上香香的,白白的,皮肤软软的,走出浴室,一阵风吹来,感觉真舒服!”
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句,没有过多的修辞,但写出了真实的感觉。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这难道说不是好文章吗?老师可以把孩子们写的文章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给学生,还可以告诉学生:平时我们看的书也是这样编出来的,只不过我们现在编得简单些,长大后就可编更多更美的书卷。及时的评价,鼓励性的语言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3)、善于引导,提倡学生“创新”
作为教师,应善于引导,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并主动地表达,写出有新意的内容。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练笔方式、开辟多渠道的习作途径、选择多类型的写作形式,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促进他们写作个性化的形成。
①、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时,摘录好词好句的数量不是最重要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思考对自己有特别启发或感悟的地方,并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如在学课文《掩耳盗铃》之前,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阅读一些寓言故事,然后让他们写一写所读的寓言故事后的感想或体会,通过广泛阅读,学生既知道了什么是寓言,又从各类寓言故事中深入浅出地明白了道理
②、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写话。
如板报投稿随笔。在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家”“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做细致深入分析,做连载也可以„„这样让学生的个性轻舞飞扬,思维得到放飞。
③、指导学生抓好主题作文。
如捕捉节日。每次传统节日来临,引导学生抓住有意义的,与以往不同的东西进行记录。“三八”节,教师节,母亲节„„引导学生把自己在节日那天感受最深的地方记录、展现出来。凸现一个“真”字。又如活动作文。每学期,抓住班里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运动会、春游(秋游)、各种竞赛活动„„这些活动都是进行习作的很好素材。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积累,学会怎么做就怎么写,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凸现一个“实”字。
(4)、评优激励,增强信心
传统作文教学对学生的习作常常采用“纠缪法”评价,教师将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一一罗列,让学生找不到自信以至于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提倡个性化,也提倡个性化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作文给予不同的评价,以“星极评优法”肯定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最高极是给予五颗星的奖赏,并获得一份小小的纪念品,另外每篇文章都诚恳婉转地告知学生文中的优点及不足。例如:当学生作文中出现了不通顺的语句,就这样告诉他,相信你仔细读几遍,会把这句话写得更通顺。学生就很乐意去读、去改。另外,老师应积极引导,让学生的习作更加趋于完善。如写游戏的习作指导课上,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玩游戏,让他们彻底放松,轻松投入,而且在玩之前还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游戏时人物的神态、动作,在玩中学习写作技巧,使学生不再惧怕写作。评优激励法,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信心,学生每当拿到作文本时,总要先着急地数一数自己得了几颗星,然后再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的评语,往往一边看,一边露出会心的微笑。
评价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在伙伴个性化语言成功的范例欣赏中,在个性化语言表达缺损的群体修补实践中完成语言规范的学习。总之,帮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就能激励学生在写作上不断创新。
2、教师以独特的教育风格和个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 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个性化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风格和个性,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本人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为学生起着表率的作用,也为使学生形成良好行为态度起推动作用。教师要倡导自己的作文教学风格,逐渐使自己有独特的作文教学风格。没有个性的老师,就没有个性的学生,就谈不上个性化的作文。首先,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传统教学精华,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做一个“不满足现状”的人,“不满足”是种积极的状态。“不满意”情绪状态有助于促使你改善自己的教学。其次,要有自己的思想,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有利于形成自己独到见解,更有利于形成自己健康、鲜明个性。同样的内容可以以我们独到的教学风格去实施。围绕作文教学写下水文、写作评语。第三,在教学中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境界。“不拘一格”就是包容,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各种思想观点,各种风格特点采取包容的态度,特别是对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观点、风格更要宽容一些,使其有一席之地,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教师不以自己的是非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当然,尊重学生个性也不是提倡。想扭转学生文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至关重要,要求学生文如其人,写真文,做真人,教师更需明确自己的教风:做一个率真、勤奋、创新、有个性、富有人性美的人
记得有这样一首诗:“学生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我们不要一种颜色,我们需要万紫千红;我们不要统一的声音,我们需要唧唧喳喳!我们呼唤作文的返璞归真,呼唤真情的回归,呼唤个性的舒张,呼唤心灵的坦白!让我们用心去开垦每个学生心中的一亩田吧!
参考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作文个性化平台》(3)《作文贵在创新》、《说真话,诉真情》
2006年3月
第二篇:作文素材积累与个性化表达
作文素材积累与个性化表达
一、选题的背景
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阅读教学走进了一个繁琐分析、机械训练的怪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和见解,更谈不上从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使学生的表达倍受困惑。与此同时,作文教学又远离儿童的生活,一些作文教学观念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摆脱原有作文教学费时、高耗、低效的弊端。在作文教学研究上依然沿用传统的思维方法,重视对作文教学各个部分进行个案研究,忽视了作文教学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探讨,学生完全是为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作、为应付考试而作,下笔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语文课程标准》已把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积累放在了小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掌握积累语言方法,充分积累,全面积累,并自由表达,主动用自己的方式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真正将习作作为自己的发展需要、成长需要。我提出“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这一研究课题,旨在进一步以作文教学为重点,拉动语文整体改革,从而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张扬学生个性,还真实于学生,让表达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目标
1、该研究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育人观念,培养出对知识能主动学习,灵活使用且具有健全人格的素质型人才;构建教学新格局,通过系统的、开放的实验,使学生主动积累,自由表达,确实为乐于表达而习作,逐步形成个性化的习作品质。
2、探索一整套科学的研究体系,构建课题自身的理论体系。
3、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在作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打破学生作文假大空的局面,促进学生书面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4、探索能激发学生真情表达的途径、方法及评价方式,总结并提炼出有效激发学生勇于表达,善于表达,真实表达的有效策略,丰富作文教学的理论和个性化教育理论。
5、通过课题研究、实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
三、研究内容:
探索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策略: 1.发挥文本作用,注重语言积累(1)重视课文朗读,感受语言。读是训练学生眼看、口读、脑想等感官的综合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时间,使学生接受语言信息,接触语言符号,人人有不同收获,从而愿意主动去读,在读中感知语言,积累语言。(2)注重背诵课文,记忆语言。每一篇课文都是训练写作的好范文,都要让学生积累一部分词语和句子,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归类整理,使其进入记忆库。(3)加强课外阅读,积累语言。课外阅读是积累语言、知识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习作中的词语相当一部分来自课外阅读。①编辑语言积累本;②开设自由阅读课。
2.指导生活观察,注重生活积累
(1)掌握观察方法,找寻素材:定向观察;连续观察;全面观察。
(2)留心周围人、事、物,记下素材。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就要处处留心周围的人、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赞美生活、关心他人的思想品质,为逐步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文风,打下坚实基础。3.学会分析思考,提炼素材。
(1)思考方法一:想象联想
把观察与联想、想象结合起来,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当他们带着好奇的目光去观察周围世界的时候,联想和想象会情不自禁地发生的。
(2)思考方法二:提出问题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发现观察对象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进一步思考分析,对症下药,找到问题的答案。4.参与活动,注重情感积累。
作文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生活中到处充满美,关键是没有亲身经历,没有情感的体会,发现不了美之所在。5.创设情境,提供习作素材。
学生习作的困难之一就是没内容可写,在每次习作前,老师要创设与教学需要相适应的习作情境,给学生提供习作材料。6.挖掘阅读教学的现实资源,创造习作素材。
挖掘阅读教学的现实资源,通过加强读写联系的途径,以“读中悟写,以写促读”的形式,开展随文练笔,创造习作素材。
(1)利用课文内容改写
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达到锻炼写作、加强理解的双重目的。
(2)利用文本空白扩写
引导学生把课文某些精练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的略写内容展开。
(3)利用精彩语段仿写 教学中抓住文中的特色句式进行仿写训练。(4)利用结尾空白续写
激发想象,让美好的故事在孩子们的笔下衍生。(5)反思学习,感受拓写 不拘泥于课文内容,而且要据此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进行生动的创新。
四、研究的理论假设:
“作文素材积累与个性化表达”以“大语文”观、素质教育观为指导思想,用立体化的、科学的训练模式,开放的、灵活多样的活动,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养成广泛阅读、全面观察、处处留意、时时思考、主动记录的良好习惯,从课堂到课后,校内到校外,将习作生活化,生活习作化,让学生感受习作的乐趣。使学生情动词发,叙童趣,抒童情,写童真,勇于创新,张扬自我,从而活化语文教学,深化能力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其研究的理论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标准》指出:“语文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强调“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积累与写作中坚持个性化之路,才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自由发展的环境中成为个性特色鲜明的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二)《小学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理论指出:“同一年龄段的少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差异。不同的个性特点,表现了儿童未来不同的发展趋向。”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在写作教学中,“对这些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便可使学生成为学有专长,富于个性的人才。”
(三)名人名家教育思想。
①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要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其基础就在于学校教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习作能力的培养也应体现这一精神。
②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只有尊重学生个性,他们才会乐于去学、去写,也才会养成健康的人格。
③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善读未写书,不进图书馆,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天地万物都是阅读的好教材,只有善积累,才能为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奠定扎实的基础。
④语文学家吕叔湘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文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只有让学生独具个性的感官去观察社会、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的习作才会有新意,有个性。
五、研究目标:
1、该研究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育人观念,培养出对知识能主动学习,灵活使用且具有健全人格的素质型人才;构建教学新格局,通过系统的、开放的实验,使学生主动积累,自由表达,确实为乐于表达而习作,逐步形成个性化的习作品质。
2、探索一整套科学的研究体系,构建课题自身的理论体系。
六、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小学中年级
1、从学生兴趣入手,广辟阅读资源,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具有个性化语言特点的材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是积累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小学生的习作更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并在积累中进步。语言积累只能通过有声语言和阅读获得。有声语言积累往往在人与人的对话中无意识便获取,阅读积累则主要来自书籍和网络。现代的书籍和网络信息多如牛毛,个人无法完全获悉,因此必须讲究阅读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去读,让他们能巧妙运用选读、速读、跳读、精读、批注、笔记等方法,还要给学生创造大量的阅读条件,建设班内小书架,开放校阅览室,与某些图书馆友好联络,鼓励同学间书籍推荐和互借,开展班内和小组阅读交流会、精彩片段赏析,让学生有机会阅读,乐于阅读积累。
2、优化开放阅读教学,让学生自由地在读中学写。
在阅读中、生活中搜集积累语言,主动地在写中巩固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主动收集有关课文资源的资料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把语言描述的情境,表达的意思既能概括化,又能具体化;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才摘抄下来;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
3、作文教学全方位“开放”,不受任何束缚,指导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充满个性的习作。
引导学生开展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性的活动。结合游戏、实验、参观游览、调查采访等特意安排的活动进行,让学生在玩乐中积极主动地获取写作素材,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写作的兴趣。习作练习一定要“重视个人独特感受”,“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充分肯定和展示发自学生内心的声音,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引导他们用眼睛洞悉,用耳朵倾听,用皮肤感触,用心灵抚摸自然、社会以及人类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学会“生命体验”,培养其张扬的个性。
4、创设情景。
平时多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话题,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写出充满新意的文章。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习作这片天空中自由翱翔。
5、重视在修改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有“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使习作修改氛围轻松、团结、和谐,充分调动全班、小组和个人的积极性;
6、进行作文口头训练。
结合阅读教学,通过朗读、背诵、扩句、复述、谈学习体会等途径,在课堂上加强口说练习,并展开讲新闻、一分钟演讲、朗诵会、故事会、辩论赛等语文活动,训练学生说话围绕中心,思路清晰,口齿清楚等技能。
7、评价以激励为主,蕴含指导意图
。一味的批评会使学生丧失兴趣与自信,一味的颂扬也会使学生迷失进步的目标,止步不前。因此,优秀的评价语既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充满自信心,又要指明他们有待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培养评价能力,要侧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修改、加工润饰。
8、在班上设立“习作”进步奖。
每次习作教师认真审阅,对习作有明显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让他们不断树立自信心。同时设立“佳作欣赏”栏目,让每一个成功者享受写作文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而学生的习作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要充分发挥学生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
9、每学期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习作竞赛,并办习作专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同时把学生的优秀成果向全国性少儿杂志推荐发表,不断激励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积极性。
六、拟形成的成果
1、改观教师对习作教学的畏难情绪,使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懂得只要踏实有效地掌握一些习作教学的方法和习作理论,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年段习作教学的要求,切合学生心理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对学生各项习作的训练,便可以使学生的习作有较大的进步。新课程理念要求“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当学生在教师的逐步引领,扶持后,教
师可以慢慢放手,学生就能独立行走,去寻找他们理想中的芳草地。
2、逐渐克服了学生对习作的为难情绪。“躲过了作文课,赛过喝可乐。”不过是习作的一种怪胎而已。原来玩也可以写作文,原来作文可以“想写就写”,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是作文,原来作文就这么简单„„用思维后的文字去抒发,生活中到处都是作文,生活中到处都能作文。的确,想象作文又还原了学生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一块奇形怪状的内心世界,一片张扬的个性的内心世界。解除学生头脑中的羁绊多时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习作方法和习作套路的枷锁。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3、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教学的任务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习作要求是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现在的教材都比原来收入了相当多的文章,学生学习阅读这个由外及内的意义吸引,却未必能完成写作这个由内及外的思想表达。阅读和写作出现了两层皮,这也是造成学生习作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没有及时实践而及时消化。我们的课题实践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要学生在自己的小练笔中表现,也可以随时布置其他内容供学生进行日记训练。每天一次小练笔,每学期可以写100篇小文章。随着学生对小练笔训练时间的延长,质量不断提高,一个学年下来可以完成200篇文章,保守地计算,这样的一学年相当于常规的“课程标准”中的四学年的习作训练任务。学生习作水平提高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4、教会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小练笔的训练实际上是分散了习作教学的难点。作文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水平和低水平加工的同时进行,因此主张避免高低水平同时加工以降低作文难度。在作文三级转化模式中,思维是高水平加工,表达为低水平加工。而就表达而言,二级转化为初级水平加工,三级转化为高级水平加工。根据多重水平加工理论,要降低难度,就要将两级转化区分开来训练。直接进行书面言语表达训练因未将两极转化区分训练而难度比较大,仅仅训练口语表达虽然将两极转化区分开来了,但书面言语表达作用有限。口述作文训练既符合区分训练的要求,又对书面言语产生重大影响,可成为最佳方法。而且结合阅读教学中的续写、改写、补写,根据歇后语创编故事,依据课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要学生在作文中训练。不需要方法,因为讲述太多的方法或技法会重新将刚刚展翅高飞的翅膀束缚,最好的方法是学生作文后的批改上,教师总评,教师就学生作文中运用的,学生也未必知道的写作方法,教师认真解释,引导学生运用。
5、学生在作文训练中中发展了能力。在习作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还培养了学生的种种能力。口述作文中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倾听,评价能力。小诗歌创作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6、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无论是小练笔还是其他形式的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一个创作的习惯心理和意志品质,有利于改变自己,改造自己,还可以积累材料,提高写作水平。
7、使学生的阅读量、积累量增加了。利用早自习,自习课、节假日,双休日,暑假等时间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平均100万字,与《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量相当,学生做摘抄,为作文训练提供源源活水。
第三篇:小学英语课题总结报告
2017-2018学第二学期英语课题报告 小学生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和评价研究
青西新区建工小学
赵晓玲
一、研究背景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而要延伸
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目前,小学英语课堂已初步形成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在课外作业布置和评价上存在这样的问题:
单一性:英语课外作业不是反复机械地抄写,就是单一地背课文或单词,缺乏多样性和主动性,这样的课外作业设计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长期下来,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乐趣,更严重者会使学生厌倦学习英语。
缺乏层次性:每次作业的设计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很多学生认为老师的作业布置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色,其实也就是说,要体现出个性化的作业。
评价不完善:对于一些英语的口头作业和听力作业。比如要求学生模仿录音读课文或复习听力题,教师不易对他们完成的程度进行评价。个别学生,尤其是不自觉的学生抓住了这一点,不把读课文、练习听力当作一份作业去对待。久而久之,这些作业
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设计多样性的课外作业已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型的课外作业进行改革,加强管理,摆脱单词的重复抄写,增强能体现学生主动性的课外作业。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课外作业,合理评价学生,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能用多种感官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 全面、健康、生动、活泼地发展。
2.探索适合学生的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基本形式,形成一整套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作业布置方案。
(二)研究内容
1.学生不完成作业原因:学生学习英语的条件有限。许多学生家长不懂英语,造成学生的英语作业无人监督无人帮助,作业就只能是草草了事了。
2.现有英语作业中存在的弊端:英语作业单调,枯燥,不是抄就是背。对于一些英语的口头作业和听力作业,教师不易做出客观的评价。
3.如何设计“生活化”课外作业
作业的设计,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操作、积极探索为主要特征;以体验生活,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目的。
教师根据学生熟知的生活背景,灵活设计蕴含在生活实际中的实践性作业或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英语,学习英语,应用英语,教师在方法上做一些理论性的指导。生活作业来自现实生活,学生完成作业的途径、方法、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其形式是开放的。可以是调查报告,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商标的收集等等,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话题来完成作业,教师只做些指导,其余的任务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同时,教师要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的作业结果,并及时给予肯定。评价方式上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注重对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评价。
(三)研究对象
校五、六年级全体学生。
(四)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以问卷调查、个案法和观察法。
三、课题研究成果
结合年级特点,设计生活化作业,下面是我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案例:
我校五、六年级大概有130多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能完成抄抄写写的作业,但也已已厌倦。学生们主观上并不愿意完成,但迫于对教师、家长的畏惧又不得不完成,于是形成了:“你留我写,你逼我交,你批我改”的被动、无奈的作业形式。有10%左
右的学生,经常在次日早晨忙忙碌碌的补作业或者拿着别人的作业本在抄。甚至有10%左右的学生几乎天天不完成作业,原因是不会做或不愿意做。当问及“你认为理想的家庭作业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喜欢有特色的、动手实践的、有吸引力的、发挥自己创造力的、联系生活实际的、自己跳一跳就能够完成的课外作业。所以,我们设计的生活化课外作业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1.差异性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为此,作业应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培养英语能力。
类型一:学习了有关动物的词汇之后设计的三种作业: 第一种作业是画出你最喜欢的动物的图片,并在下面或反面写上英文名称;
第二种作业是“写谜语”,用一句或几句连贯的英文描述你最喜欢的动物,让其他同学猜是哪一种动物;
第三种作业以“What’s in the zoo?”为题写一段话。要求最少完成第一种作业,第二种、第三种作业隔天交,师生交流。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硬性规定哪些学生做哪类作业,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积极性,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我能做,我会做,我想做”,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此类型作业最能体现学生的差异性,也可用于水果、文具、蔬菜等词汇教学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故在设计英语课外作业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上、中、下三个层次来设计,考虑个别差异。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必须兼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不同水平,不同性格设计问题,让他们有创造性地自由发挥,让学得好的同学持续保持学习的劲头,而让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
2.实践性
人要实践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然将所学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
类型二:教完My Family 后布置的“今日作业超市”: ★录音作业,模仿课文录音的语气,朗读课文的内容。★★对话作业,带上自己的家庭照片,和小伙伴用英语介绍各自的家庭成员。
★★★实践作业,到同学家去做客,试着用英语来进行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交流。
此类型作业既体现差异性和实践性共存。从★到★★★作业难度逐步加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由挑选“超市”中难易不同的作业类型。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择完成★作业,学有余力的学
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多项作业。这样的形式打破了以往单一的作业模式,增加了作业的弹性,把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要的差异,体现了学生的主观需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加上相应的评价制度,完成★作业最多只能得一颗星,如果三项作业都完成,就能相应地得到★★★★★★。结果是只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了★作业,大多数学生都是自愿完成三项作业。有的学生为了语境更加真实,发动全家一起学习一些常用的问候语,配合他成功地完成了★★★作业。
3.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然而,一些英语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形成了一个一成不变的脱离实际的无趣模式,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果我们的作业设计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定会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类型三:巧手大比拼,制作胸卡、词卡、标签等
胸卡:学生身份的象征。要求学生用彩色卡纸制作个性化英文胸卡,胸卡的外型图案灵活设计,以表现自己的性格、爱好为主,胸卡上的内容有中文名、英文名、sex(性别)、年龄、电话号码、爱好等。
词卡 :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请学生分类别制作单词卡片,如学习用品类(pen, pencil, pencil-box, ruler, eraser, blue, book...)、交通工具类、水果类、动物类等等。在比较硬的纸上画出这些单词(一张纸上一个单词),并涂上漂亮的颜色,下面或反面写上英语单词。这样,把抽象的单词与形象的图片联系起来,学生记单词就会容易得多。在制作卡片的过程中学生们兴致盎然,同时又巩固了单词,确实是一举两得。上课时,学生可以拿出自己制作的图文并茂的单词卡片操练句型,隔一段时间还可以再拿出来读一读。
标签:让学生收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英语字母、单词和句子等。许多广告、商标、标牌,甚至同学们的衣服上和学习用品上到处都有英语,趁机教育学生懂得英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学生反馈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在学生们收集英语的过程中,他们对原来陌生的英语一下子有了亲近感,学习英语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如果用一个本子及时记录下来,长期积累,收获可观。
此类型作业不但操作性很强,而且充满了趣味,学生非常喜欢。
4.开放性
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
类型四:在学习Teachers’ Day 时布置学生回家制作小贺卡,或画上一幅画写上最喜欢的话,献给最敬爱的老师。可以把学过的问好的英语Good morning!How are you ?每天礼貌的对周围的人说。也可以和老师同学讨论天气引出更多话题。这样不仅增加了英语运用的真实性,也加大了学生的练习密度,扩大了练习空间。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通过此次实践,我们发现只要英语作业布置得合理,有新意,有趣味,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做的,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仍存在问题:今天的作业是绘画他喜欢则做。明天的作业是编一首chant,他不喜欢就不做了。也就是说有些学生只做他喜欢的某种方式的作业。我们学校都是大班教学,即便布置了差异性作业,评价起来则非常困难,很难展开。因此,小学英语生活化课外作业的布置和评价的探索还有待深入研究。
第四篇:小学数学个人小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研究》
个人小课题研究报告
新安镇中心小学 苏基发
一、研究的现状
目前我校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诠释上,以及对相关教材内容的整体设计与编排呈现的研究和比较上多一些。在此我想对我任教的中年级“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作一点比较实际的研究。
1.对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材相关内容的研究。如:学科教育中《空间与图形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的初步研究》着重从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培养的角度,提出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培养思维能力,并就教材编制过程中有关内容结构体系、如何把握好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作了初步论述。
2.对中年级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的研究。例如:现代教育科学中《对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两点思考》分析小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本特点,根据其学习特点提出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等多项教学要求。教育科研中《谈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教学》指出,从生活实际认识空间与图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空间与图形,等等。
二、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1.“空间与图形”教学建议的实效性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究中,很多教学建议都是理论的,对于实际教学没有实效性的帮助,而且教师要通过理论来要寻找到一种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来辅助教学是比较漫长且艰难的过程。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用实证研究找到可行方法体现教学的实效性,这样的研究才能有效帮助教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多联系生活实际,任何知识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作为数学中的几何知识、更是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力的持续度,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而且也是要备学生,这样把教学建议的理论向有效、可行的教学研究转向。
2.“空间与图形”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教学环境
教师上课地点都是教室,要想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上课状态,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的环境——自然环境中的课堂。课标里说了,“空间与图形”删除了教材中许多“繁、难、偏”内容和表述,使教材语言的表达更加简单、科学、专业。而且“空间与图形”内容是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仅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而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对于教学的内容不是很复杂,教学过程大多都是实际的动手操作,也是较容易在课外完成的教学任务。那么,换一换教学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直接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就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一种比较广阔自由的环境下学习,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性、自立性和创造性,也有助于空间观念与空间想象的培养,在大自然与生活中学习,那将是一种全新的课堂。“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将会取得一种突破的进展。
3.联系提出的实效性建议,结合中年级教材与学情转变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方案。
通过实践发现问题,然后提出实效性建议,最后结合转变教学环境设计完成教学案列。这一个过程就是对于以上2个问题的总结与归纳,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要提出教学研究的实效性建议,更重要的是能否发现“空间与图形”中的教学问题,然后提出符合实际的教学要求。在论文中将体现教学设计的案例,内容包括“空间与图形”的4个部分。教学环境的选择是分类给出的,都要有例子可供参考。这样有助于教学的进步,也提供了一种教学的思考方向。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实证性找到解决教学的时效性具有挑战性的。另外教学研究的转变课堂是否可行,是否能够完成也是这一项研究的重点。
2.难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案例的设计是一个难点,然而,这是综合了时效性与转变课堂的教学环境而设计的适合教师学的模板,也是考验在设计教学的时候的各种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关注,对教师的要求等等。因此这就是能否创造出新颖的“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方法的难点。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其他教师上“空间与图形”的课,找出实效的教学方法。每学期我计划去听教师上10次课,我要听10节课是因为我想要在5个不同的班级听同样5个教学内容的课,每期选好两个空间与图形方面的教学内容。选择的教学内容相同,虽然有局限性但是尽可能体现一般性,这样最后的结果才会较为科学。这一步最主要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根据老师的教学情况找出实效的教学方法。
2.分析“空间与图形”教材内容,选择出转变的课堂教学环境。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在室外完成,这里我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教材的内容分析,结合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把自己觉得可以换一个环境上课的内容罗列出来,并设计出教学步骤。然后在实习的时候试行,看看自己设计的方案在另外的环境下是否可行,检测结果。选择出能够转变环境上课的教学内容,结合第一点实效性的建议设计更加综合性的“空间与图形”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3.整理教学方法,综合教学环境,确定“空间与图形”部分内容的精彩教学案例。
4.最后一步是写好相关论文,它要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还要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转变课堂环境)。在论文的第一点内容里面主要是寻找“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建议。在最后就是整理分析整合第一点的教学建议,然后结合实际提出更加有实效性的可行性建议。相对于教学而言,也是要经过严密的分析,筛选和实践来总结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研究的结果。
五、进度安排与要取得的研究成果
2015年完成第一、二个内容。分析“空间与图形”教材,听课作好记录,听取各方面的教学建议,初步总结教学方面的得与失。2016年上半年整理精彩教学案例与相关课件,并选择可以在室外上的部分内容,把转变教学环境的教学设计方案做出。到了实习阶段就可以直接实施,检验可行性。
2016年下半年整理归纳,完成《小学数学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研究》论文。
第五篇:2013课题研究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
“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本课题是一项在自然常态教学条件下探索学生作文个性化途径与方法的准实验研究,是一项探索性实验。
2.本项研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通过探索学生作文个性化的途径、方法及评价标准,提高学生作文整体水平,进而探索作文教学一般规律,丰富作文教学理论。
二、实施原则
1.学生为本的原则
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使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教师的指导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客观准确地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处理好顺应与引导的关系,特别要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动机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的写作成为一种自主的行为。
2.求真求善的原则
一是要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实验,探索作文教学规律。
二是追求最佳教学效果。
3.探究创新的原则
探索性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新规律,获得新的科学理论。探索性实验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在实验过程中,要不断发现新经验,新方法并及时总结交流。
4.动态发展的原则
实验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本课题采取滚动式推进不间断实验的研究策略,以求推旧出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5.整体推进的原则
作能力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分支,个性化只是评价作文优劣的一个维度。作文个性化只是我们要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一个切入点。在关注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同时,必须重视与之相关的诸如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将作文个性化纳入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之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改革,尤其重要。
6.多元开放的原则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百花齐放,求同存异。广泛吸收已有的实验研究成果,广泛团结志同道合者,摒弃门户之见,共同切磋探讨。
三、计划安排及预期成果
1.课题设计与调查研究阶段(2002年6月至2003年8月)
课题设计、立项与开题。
调查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作文的种种弊端,分析产生弊端的原因。完成《学生作文非个性化现象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2.实验研究阶段(2002年10月至2005年8月)
针对学生作文及作文教学的弊端,在实验中探索研究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潜能开发与教学思路,逐步丰富、完善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为构建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体系提供实践依据,完成《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教学原则与基本模式》研究报告
3.构建研究阶段(2005年8月至12月)
在总结实验案例的基础上,研究学生作文个性化教学的基本规律,初步构建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教学体系。完成以下成果:
《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专著(小学、中学各一册)
《学生作文个性化教学案例》(小学、初中、高中各一册)
《学生个性化作文展示》(小学、初中、高中各一册)
四、子课题设计
1.中小学生作文现状调查及分析
研究内容:学生的对写作兴趣、动机、作文水平、个性倾向等。
研究方法:调查、问卷、个案研究
成果形式:调查报告
2.学生作文个性化理论研究
研究内容:理论构架、概念界定、教学原则等
研究方法:实验、经验总结、个案研究
成果形式:论文、专著、实验报告。
3.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目标、模式、途径、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目标、模式、途径、方法的初步构建
研究方法:实验、经验总结、个案研究
成果形式:实验报告
4.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与语文教学
研究内容: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学习、实践活动的关系
研究方法:实验、经验总结、个案研究
成果形式:实验报告
5.学生作文个性化与人的发展
研究内容:心理、语言、价值观、审美情趣、情感与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关系
研究方法:实验、经验总结、个案研究
成果形式:实验报告
6.学生个性化作文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学生个性化作文评价的原则、方式、方法和标准。
研究方法:个案研究;资料研究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学生个性化作文评价方案》
7.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小学、初中、高中衔接研究
研究内容: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特征及衔接策略
研究方法:实验、个案研究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五、相关问题
1.实验教学:
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A)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B)“放”与“收”的关系;
C)“规矩”与“巧”的关系
D)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2.实验评价
本课题拟从实验效果及研究成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实验效果是指实验过程中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程度以及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影响。研究成果主要指预期的研究成果完成的水平程度。
3.课题的组织
区域性子课题组:由教研室或中心学校牵头,组织若干学校参加实验,可成立区域性子课题组。区域性子课题组须有专人负责,设组长一人,副组长若干人。课题组成员由实验校具体负责本实验的领导及骨干教师组成。子课题组应制定相应的课题计划和研究方案,并报总课题组备案。子课题组须接受总课题组的管理与指导。
实验学校。不具备成立区域性子课题组条件的,可以学校为单位参加课题。实验学校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研究目的,制定课题计划和研究方案,并报送总课题组存档。
4.课题的结题与验收
总课题的结题与验收:总课题组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管理办法,根据课题进展情况,按计划做好结题工作,并由所学术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验收课题。
子课题的结题与验收:承担子课题研究任务的区域性子课题组或实验学校,应按各自的课题计划准时结题,并向总课题组提出验收申请。子课题组(实验学校)可邀请有专家组成鉴定小组对研究成果予以鉴定,总课题组依据专家鉴定意见验收并颁发结题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