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规模化养牛场生态养殖的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基于规模化养牛场生态养殖的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摘 要:循环农业模式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某农林牧渔公司养殖模式为基础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养牛场;生态养殖;循环农业模式
为了促进农业的生产科学的发展,就要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方法相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提高农业生产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建立新型的农业生产体系。
一、养殖模式的概况
浙江省丽水市某农林牧渔公司是以养殖奶、肉牛为龙头,兼发展水产养殖、蚯蚓养殖和生态农业的循环生产企业。浙江省丽水市某农林牧渔公司把养殖业、种植业和食品加工业结合起来,应用生态技术、生物工程,改造传统的养殖模式,形成以养殖业到种植业再到加工业链条的生态循环经济利用。
1.模式组成
(1)农田生态系统。在浙江省丽水市某农林牧渔公司循环农业模式中,对养牛场产生的粪便进行收集,并储存在贮肥池中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可以当作粮食、蔬菜的肥料。如把粪便放入蚯蚓中,在蚯蚓消化系统蛋白酶、脂肪酶、纤维酶和淀粉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转化成为自身或易于其他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以粪便的形式排除体外用于公司农业的种植,用蚯蚓粪种植蔬菜,可以加强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增加蔬菜的产量的同时还会保持蔬菜的质量不变。
(2)畜禽养殖和养鱼系统。浙江省丽水市某农林牧渔公司在蓄禽养殖业中以养牛为主,牛的生长需要大量的饲料,这样就使农田中作物的秸秆得到了利用,将秸秆加工成牛的饲料,不仅降低了养殖过程中投入的成本,而且还有效的保护了自然环境。该方法有效的利用了农田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为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3)蚯蚓养殖系统。浙江省丽水市某农林牧渔公司现在每年要养殖大量的奶牛与肉牛,这些奶牛、肉牛每天要排放大量的粪便,如果处理的不合适将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对牛粪的处理过程中加入了蚯蚓的养殖,可使蚯蚓对牛粪进行有效的分解,产出可以加速植物生长的有机肥,投放到种植业中去,同时蚯蚓还可以出售,获得了双重的收益,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以保护。
2.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随着蓄禽养殖业的发展,使养殖规模从之前的分散经营模式变为了现今的规模化经营方式,这样的经营方式产生了大量的粪便,如果处理的不好,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浙江省丽水市某农林牧渔公司将畜禽养殖业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处理,使其成为养殖业中的优良饲料,这样减少了对蓄禽养殖业周边环境的影响。此外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可以将牛粪分解成营养丰富的有机物,减少了土地对工业肥料的使用,有效的保护了土壤结构,使土地土质保持良好,加强了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效益。浙江省丽水市某农林牧渔公司遵循“4R”管理模式,加强对资源的利用,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收益。用牛尿进行渔业养殖,可以使每亩水塘的黄白鲢年产量达到600kg、创收3000余元,从而每年为企业增加15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二、基于某企业生态养殖模式对循环农业进行探究
浙江省丽水市某农林牧渔公司以“4R”理论为指导,以养牛业为重点,兼顾发展水产养殖与蚯蚓养殖和生态农业及食品深加工,整个产业链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现代化手法的管理,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环境的良好发展,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农业模式
1.循环农业模式设计的目标
(1)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短缺以及环境的变化,使农业的发展遇到了困难,因此要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循环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的新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完美的解决了农业生产过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农业进行可持续的发展。
(2)保护农业资源。循环农业模式是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的角度出发,进行对耕地、土壤的保护,加强农作物的适应范围,加大土地的利用率,使每块土地都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加强了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环境的污染,减少农业生产中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危害。
2.循环农业模式的分类原则
(1)生物立体共生原则。根据不同生物的不同特征,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加强连接,从而形成了循环农业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由于不同生物在生物链的位置不同,使其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空间结构,使自然能源、水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作用。从而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双方面的发展。
(2)区域整体规划原则。根据地区的自然环境,将山、水、林、田进行有效的规划,使工农商联合在一起,加强了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模式加强了各产业之间的联系,使各产业相辅形成、互相发展,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更大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3.循环农业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
(1)种植-畜禽模式。种植-畜禽模式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循环模式。该模式的运行比较简单,种植业中产生的秸秆等废料进行加工处理,可以作为畜禽业中所需要的饲料;而蓄禽产品所产生的粪便进行有效的处理后,可以作为种植业中的有机肥料,这种有序的循环加强种植业和畜禽业的发展。
(2)种植-畜禽-沼气模式。种植-畜禽-沼气模式中,农田的秸秆与畜禽类的粪便在沼气池中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分解,可以使其成为种植业中的良好的肥料,同时产生的沼气还可以作为人们生活中的燃料。这种模式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降低了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污染。
四、结语
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资源与环境带来的问题也来越明显,因此要加强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水平,使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使农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靳红梅,常志州,马艳,等.基于集约化农区种养结合的猪粪处理模式生命周期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08(08):1625.[2]高迎春,苏梅,魏秀丽.奶业现状及规范化生态养殖模式的讨论[J].中国畜牧兽医,2006,12(05):24.[3]周颖,尹昌斌,邱建军.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分类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03(06):1557.[4]孟祥海,刘丛慧,胡贤和,等.“两型社会”背景下的规模化养猪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以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2(06):143.
第二篇:生态循环养殖计划书
庭院生态循环养殖计划书
一、养殖模式设计
饲料养殖肉鸡→肉鸡粪便处理后加配合饲料养猪→猪粪生产沼气→沼渣培
养食用菌、沼液肥塘养鱼。
二、养殖规模设计
庭院生态循环养殖要注意各种养殖畜禽以及鱼类的恰当比例。据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鸡粪养猪,每头猪平均需鸡粪220—250公斤;肉鸡的产粪量,平均每只为3公斤。根据他们三年的生产实践经验:饲养2000只鸡,配养20头猪,兴建20立方米的沼气池和10亩水面的鱼塘,是基本合理的。
三:饲养流程设计
1.养殖肉鸡:农家庭院科学养鸡,是采用家庭密集圈养的办法,和农村传统放养的方法完全不同。家庭密集饲养,是饲养优良的品种,选用优质的饲料,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在不大的房舍里饲养更多的肉鸡,生产更多的蛋。由于养鸡生产周期较短,鸡生长快,产蛋多,饲料的利用率高,所以庭院养鸡是活跃城乡商品市场不可忽视的经营项目;同时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户收入的一条很好的脱贫致富的途径。(具体饲养方法以后再述)1.鸡粪处理后养殖良种猪:鸡粪之所以能够用来喂养猪或其他畜禽,主要因为饲料在鸡的消化道停留的时间仅4小时左右,其中有很多营养物质未来的及消化吸收,就被作为粪便排除体外。据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分析,干鸡粪粗蛋白含量为27.25%,真蛋白为13.10%,粗纤维为13.06%,无氮浸出物为30.76%,另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含量较为丰富。但鸡粪气味难闻,适口性差;且含有多种细菌,需经过处理消毒处理后才能作为饲料饲养畜禽。(具体饲养方法以后再述)
2.生产沼气:养猪过程中的代谢物(粪便)可以直接进入沼气池生产沼气。沼气生产不单是生产了沼气,它还对农业生产中的肥料、饲料的生产与利用及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操作可以与农技部门联系)
3.沼渣培养食用菌:食用菌是一种异养型的植物性次级生产者,它对有机废弃物的转化生产率很高,所以产品产出量大,如100公斤稻草可以经过转化生产
40---100公斤凤尾菇。
4.沼液肥塘:生产过剩的沼液可以直接排入塘中,培肥水质,提高水中有机物质含量,用以生产各种鱼类。
四.养殖效益分析
庭院生态循环养殖是以沼气为纽带,将物质的能量多次利用,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实践表明:
1.提高了氮素的利用率。单独养鸡,只能利用饲料中氮素的45%,单独养猪只能利用75%;而经过多次利用后,氮素的总利用率可达93.6%。
2.有机物中的碳素的利用也有较好的效果。猪粪作为沼气原料,碳素的转化率为23.4%,转化甲烷的有效转化率为14.9%。
3.沼渣种蘑菇,每平方米产蘑菇0.45公斤,同用牛粪直接种蘑菇的产量相近。
4.饲料能经过多次利用,从鸡饲料到蘑菇,能量的总利用率为90.4%,比单纯养鸡提高26.274%。
5.沼液肥塘可以培肥水质,增加水中的有机物质,提高水产品的品质。
6.从经济效益来看,单位投资的产投比,综合利用的为1.7,单独养鸡的为
1.21,单独养猪的为0.96。据江苏省来安县的实验,1000公斤玉米经过多次利用,可以转化为鸡蛋500公斤和猪肉200公斤,价值增长4倍;将菌糠饲料加入配合饲料中饲喂畜禽,可节省饲料粮40%。
综上所述,庭院生态循环养殖是一项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的好方法,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途径。
设计人:陈作胜
设计时间: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四日
第三篇:循环互补生态养殖技术
循环互补生态养殖
刘浩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摘要循环互补生态养殖,是现阶段解决农户分散饲养与规模经营和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养猪为例,研究了生猪主生产区生猪养殖的现状与特点,分析了循环互补生态养殖的难点,提出了引导养殖农民进入循环互补生态养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猪;规模饲养;生态养殖;建议
1山东生猪养殖的现状与特点
1.1生猪养殖户比重大单户养殖规模相对小
山东是以粮猪为主的农业大省,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村剩余粮食、蔬菜等饲料资源,把生猪养殖作为零存整的投资手段,进行小规模养殖。虽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得推进,农村劳动力社会化分工不断加快,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城市农民工和二、三产业从业者。但由于分离出来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村老人和留守妇女仍有割舍不断的养猪情节,继续发展生猪生产,农村生猪养殖仍以分散饲养为主体[1]。
1.2住宅与猪舍相邻或相近
由于农户生猪养殖养殖规模小,为了方便饲养和管理,农民往往利用闲置杂屋或者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建设简易猪舍,进行生猪饲养。即使是一些专业养殖户,在选择养殖场地时首先考虑的是节约成本、方便交通和用水用电,对农村公共卫生、生猪防疫条件和环境综合治理考虑较少。政府部门对养殖基础设施缺的公共投入不足,对养殖规划的引导能力相对较弱。虽然农村山地资源丰富,防疫天然屏障明显,但由于交通条件较差、基础施舍落后,农民养猪不愿进入如林,往往把猪舍建在便于生产、生活的居住地。据调查,70%以上的生猪栏舍建在农村自然村舍,与农村房屋相邻或相近,造成人居环境环境质量不高。
1.3分户分散饲养占主体,小区规模饲养发展较慢
分散饲养作为传统养殖方式,是农村自由式养殖产物,即可以及时充分利用农作物副产品等非常规饲料,提高农家剩余农产品和副产物的利用率,又可以为养殖户提供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既可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劳动力,又可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村分散饲养让占主体地位,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下的养殖户占生猪养殖户总量96.5%。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由于饲养条件相对较差,疫病防治、科学养殖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疫病防治无法保证,先进科技难以推广,产业链条难以延伸,规模效益无从谈起[2]。
1.4养殖环境治理相对滞后
山东省作为全国的生猪主生产区,生猪速度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广大养殖户对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统一的规划,相当部分的小规模养殖长没有硬化的道路,特别是散养户缺乏粪污处理的基础设施,雨水污水任意排放。在猪栏舍建设建设和利用方面,一部分散养户是把新建房后留下的破烂旧房或低矮泥房造成猪舍,不便于进行清洁卫生处理,猪粪尿随意排放,缺乏规范治理,严重影响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1]。
2循环互补生态养殖特点
饲料养殖肉鸡——肉鸡粪便处理后加配合饲料养猪——猪粪生产沼气——沼渣培养食用菌、沼液肥塘养鱼。
2.1肉鸡养殖技术
农家放山鸡采用种植苗木林,并在其间放养山鸡的办法,和农村传统放养鸡群的方法不同,跑山鸡在苗木林里面跑,树林中有泥土、有草、有虫。在林间养鸡,鸡吃嫩草、吃草种、吃虫。这样树木因为有鸡除去了虫子和杂草,也就不用人为打农药除虫和草,节省了劳动力成本和买农药的经济成本,同时鸡的粪便还可以育林。
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鸡饲料采用混合拌料,掺着苞米面和生长旺盛的时令蔬菜(如大白菜、菠菜、油菜等)。按照100斤蔬菜对40斤苞米面的比例添加,杜绝给鸡喂食添加剂。由于鸡的生长周期短,生长快,产蛋多,磁疗的利用率高,所以林下养鸡是活跃城乡商品市场不可忽视的经营项目,同时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脱贫
致富的途径。
2.2鸡粪处理后养殖良种猪技术
鸡粪能够喂养猪,主要是因为饲料在鸡的消化道停留的时间仅4个小时左右,其中有很多营养物质未来得及消化吸收,就被作为粪便排出体外。鸡粪的味道较难闻,还含有很多细菌,需要经过消毒处理以后才能作为生猪的饲料。
2.3猪舍温床技术
猪舒服睡上“床”,整个床是用谷壳、锯末与特强活力菌种混合发酵出来的“保健料”特制而成,具有很强的保健和环保作用。由于床垫里含有能够迅速有效降解、消化猪排泄物的活性微生物,因此猪可以常年四季吃睡在这个“大温床”上,不用再费劲冲洗猪圈,不需要每天再清除猪粪。而且生猪体内不会有寄生虫、无需治病。
大棚温床养殖技术是一项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可直接分解猪的排泄物,温床产生的温度可有效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给猪的生长造成一个有利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猪不生病,生长快,节约饲养成本。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太阳暖暖地照晒着猪舍。一栋猪舍里,数十头小猪在铺满厚厚谷壳、锯末的生物发酵床上撒欢。温暖的阳光透过敞开着的大窗户洒在发酵床上,几头小猪躺在阳光里懒懒打着盹。整栋猪舍很干净,没有臭味,苍蝇很少。
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技术可以减少污染,这是一种新型环保养猪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可以达到零排放,从而可以解决猪场养殖的污染问题。生猪生长的环境还原到了从前的自然状况,恢复了生猪的天性,增加了生猪的活动量,从而提高了生猪的抗病能力及猪肉品质,减少了用药,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每头生猪比传统养殖平均增收50——80元。传统的猪养殖方式引起的粪尿对土壤、空气、水源及人们生活产生严重污染和影响,以及疾病、食品安全、养殖效益等生猪养殖发展瓶颈,转变养殖思路,采用生物发酵床,生猪生产基本实现了污染零排放,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据测算,采用发酵床养殖比传统养殖节水80-90%、省饲料10—15%、省人工50%以上,并且养殖猪舍内无臭气、无蚊蝇、无污染物排放,同时由于生猪生长的环境还原到了从前的自然状况,恢复了生猪的天性,增加了生猪的活动量,从而提高了生猪的抗病能力及猪肉品质,减少了用药,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每头生猪比传统养殖平均增收50——80元。
工作人员站在猪群中,用铲子翻着垫料,利用生物发酵床,不需专人每天清理猪
粪,只需每天翻翻垫料。猪粪通过微生物降解、消化,最终变成有机肥,所以没有臭气,也没有污染。生物发酵床冬天的温度保持在25度左右,非常适宜猪的生长,而传统养猪法猪舍冬天的温度是18度以下。同时,生物发酵床猪舍宽敞,猪可以在上面自由奔跑活动,生物发酵床还会繁殖生长大量利于猪发育健康的微生菌。以上这些因素促进了猪的生长,缩短了生长周期。与传统养猪法相比,猪出栏时间大约缩短了10天,而且还少生病。一个饲养周期,每头猪还比传统饲养节约30斤饲料。”
2.4沼气生产技术
养猪过程中的代谢物(粪便)和人的粪便可以直接进入沼气池生产沼气。其间要隔绝空气和满足一定的水、温度、酸碱度条件。经过老沼气池液或者活性较好的污泥中的细菌发酵分解出甲烷和二氧化碳,其中甲烷可以作为燃料供人燃气生火和发电。而二氧化碳可以作为大棚蔬菜养殖的有用气体,供给植物光合作用,生长需要。沼气液还可以作为农业生产中的肥料、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5食用菌的养殖技术:
猪舒适地躺在生物发酵床上,生物发酵床上铺着的是厚厚的谷壳和锯末。加上沼渣这些混合料可以用来养殖食用菌。食用菌是一种异养型的植物性次级生产者,它对有机废弃物的转化生产率很高,所以产品产出量很大,100公斤肥料可以转化生产成100公斤左右的食用菌菇。
2.6沼液养鱼技术:
沼气池中剩下的沼液可以直接排入鱼塘中,培肥水质,提高水中有机物含量用来生产各种鱼类。
3推进生态养殖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3.1养殖用地制约
按每个标准化生态养殖场的生猪年出栏为5000头,每头育肥猪占地面积2.5-4.0㎡标准计算则占12500-20000㎡。养殖场对地势要求特殊,既要地势开阔,又要不占耕地:既要交通便利,水、电可靠,又要在非禁养区且不影响居民正常生产生活。
3.2建设资金制约
生态养殖不单纯是几个养殖舍的简单集中,而是要实现栏舍建设规范化、用水用电便利化、交通道路网络化、粪污治理标准化、疫病防控科学化的要求,各项基础设施投入较大[5]。
3.3生产管理的制约
[4]
生态养殖属于分散农户的集中规模饲养。因此,每个养殖农户规模不
一、养殖品种不
一、养殖技术水平不一。
3.4统一规划
加强生态小区的统一规划,组织一定的财力、人力,加强对生态养殖小区建设规划工作,包括道路、栏舍、粪污治理、防疫屏障、水电等公用设施的布置等内容。
3.5加强引导
一是政策引导,通过优化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技术服务、资金信贷扶持等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中介组织+农户等形式建设标准化养殖场。二是引导典型,通过建设一批起点高、标准化程度高的生态养殖场,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彻底摆脱分散饲养的落后方式。三是技术引导,要针对养殖管理难、技术统一难等实际困难,对每个养殖场量身定做技术服务方案,每个厂派驻专职技术员,指导生产、管理、防疫[3]。
3.6市场销路是大问题
销路怎么打开,好酒不怕巷子深。猪养鸡、鸡养猪、绿色无公害蔬菜,这种循环养殖模式可以节省人工成本,提高收益。猪可以吃鸡粪,猪粪繁殖蝇蛆,将蝇蛆作为高蛋白饲料养鸡,猪粪可以制成沼液发电。要广开宣传门路,加强宣传手段,节省生产成本,在社会上倡导无公害食品,让那些识货的人都来购买无公害食品,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国畜牧业年鉴编委会.中国畜牧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武深树,刘志忠,刘俊杰,等.养殖的现代化管理措施[J].当代畜牧,2007,(7)
[3]王凯军,金冬霞,曹从荣,等.畜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与政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农业部畜牧司,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养猪规范生产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舍.2005.[5]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第四篇:江西省生态循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不断完善
江西省:生态循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不断完善江西要实现绿色崛起,离不开积极稳妥推进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实现畜禽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近年来,我省畜牧业在抓好畜牧业生产、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抓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8%,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9%,全省年减少粪污排放量2000多万吨。
质的转变,是一种化学反应,是事物机体结构的变化、能量的释放。在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工作中,各地多管齐下,大力推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不断完善。
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利用为纽带,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畜禽养殖污染防控机制。各地大力推广大型养殖场,重点推广粪污集中处理、生产商品有机肥模式。在散养密集地区,重点推广分散收集、集中处理模式。同时,积极推广节水养殖、废水回用模式。目前,全省沼气净化、沼液施肥,种养结合、设施配套等生态循环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并在全省范围内迅速普及推广。
污染减排的逻辑理顺了,推动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各地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探索,总结并推广了达标排放模式、综合利用模式、生物发酵床模式等农牧结合、达标排放和发酵床养殖等有效模式。上高、东乡、万年等县,通过建设集中处理中心,统一收集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省畜牧部门在总结粪污处理模式的基础上,选择了10家典型企业,提炼总结其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模式,汇编成册,在全省推广。(信息来源:山西日报)
目前,各个地方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纷纷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不过其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养殖业的污染问题,实现生态养殖模式。要实现生态养殖模式,就要详细了解畜禽养殖如何生态循环,以避免走弯路。北京华夏康源科技有限公司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生态种植养殖循环模式,目前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效,旗下产品,可使农民实现从种植到养殖的全面生态循环。希望能助力江西省畜禽养殖生态循环模式尽快开展开来。
第五篇: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范文)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以生态学原理及其规律为指导,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循环模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我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一目标,着力发展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缓解我县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
1、立体农业型。全县80%以上的新栽幼果、桑、林园中套种了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还发展了果、桑、林园里放养鸡、鸭、羊,稻田里养鱼等多种形式的多层次立体农业。一方面通过建立生物循环系统,改善环境、培肥地力、增加产出;另一方面还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合理利用空间时间,发挥土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2008年全县柑橘园套种大豆、花生、洋芋等作物3万亩,新增产值1000万元。
2、循环农业型。通过以沼气为纽带(人、畜、禽排泄物入池发酵,沼液用作庭院和大田肥料,沼气用作生活能源)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实施,把沼气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与庭院美化、绿化、净化相配套,与“猪—沼—果(粮、菜、林、鱼)”、“猪—沼—鱼—鸭”、“猪—沼—果—鸡(鸭)”、“猪—沼—林—鸡(羊)”等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相连接,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经济、生态”双赢,达到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再生增值化。全县累计建成沼气户用近3万口,带动年生猪养殖62万头,沼气户年直接增收1960万元。“一口池、一片果(菜、林、鱼)、一户小康人家”,正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新景观。
3、品质农业型。我局始终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下简称“三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快发展“三品”,树立名优农产品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建设一批放心农产品生产基地、放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放心农产品销售窗口,实现绿色生产、干净消费。目前,我县拥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0万亩,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0.1%,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1万亩,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4.1%,拥有无公害农产品7个,待批绿色食
品1个,是全国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重庆市无公害水稻产地县、重庆市无公害柑橘产地县。
4、休闲农业型。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和缩小城乡差别,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促进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快速发展,从而也带动一、二产业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供销、旅工农产业化生产体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我县以柑橘产业为切入点,发展观果型、观花型、文化型、餐饮型“农家乐”、“乡村游”,已初步建成4个以柑橘为基础的旅游点,成为全市10个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推动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存在的问题
生态循环农业在我县刚刚起步,虽然近年来,对生态循环农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推广应用,但尚未真正树立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理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思想桎梏。由于受到传统农业发展思维影响,一些干部群众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不仅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至深,且文化科技素质低下,很难掌握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对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持不理解的态度,使本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所得的经济效益流失,这严重影响了我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二是技术研发推广滞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依托,不断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然而我县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县农技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科研设备匮乏等问题,技术推广工作依然沿袭“一张嘴,两条腿”老方法,致使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进展缓慢。三是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2008年我县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已上升到32 kg(折纯量),化肥的长期大量使用,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引起土壤板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药使用不当,使部分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膜大量使用导致土壤中地膜的残留量增加,造成小麦等农作物减产。四是秸杆没有被全部循环利用。由于缺乏劳动力,大量作物秸杆而是被当作柴火直接烧掉,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五是部分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我县河流、堰塘被污染的原因之一。六是部分工矿业因污染治理不达标,排放不少粉尘、污水等,污染土地和作物,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仅可以节能降耗,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又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幸福指数,既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又将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针对我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采取“四位一体”的举措有助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1、宣传培训到位。一是开展宣传工作。采取新闻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忠县农业信息网、“巴渝新农网”)、街头发放资料等方式,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大作用,促使全社会在发展观上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价值观上将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生产观上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在消费观上倡导绿色消费,树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观念。二是开展培训指导工作。首先,对技术指导员进行培训,要求技术指导员熟练掌握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他们对农民的培训指导水平。其次,对广大农民的培训,采取分散和集中的办法开展培训和指导,如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设立农技“110”咨询服务热线等。将其生产技术培训到乡镇、村社、农户、田间地头,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三是开展交流互助活动。以县级部门、乡镇、村社为单位成立三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技术人员纳入领导小组的专家组,促进节能减排、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经验和做法,广泛交流互助、取长补短,促使更多的单位、更多的领导和群众投身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新兴事业中。
2、技术推广到位。结合我县农业特点和气候地理条件,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着力推广应用我县具有的四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生态环境。一是秸秆还田。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状况,增加通透性;保存和固定土壤氮素,避免养分流失,归还氮、磷、钾和各种微量元素;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地养分循环。二是秸秆饲料。秸秆青贮后既可以解决牲畜饲草问题,促进畜牧业发展,又可以过腹还沼、过腹还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良性循环。三是生态富民工程。我县年小麦种植面积18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年生猪出栏59.98万头,完全能够满足全县可建12万户沼气的需求,有效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在国家资金的扶持下,我县通过三年的实施,使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
了巨大的技术优势,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达到了节省肥料,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五是免耕栽培。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油菜6大作物被农业部确定为免耕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目前,我县免耕栽培处于大力发展阶段,面积有5万亩,其中稻草覆盖秋洋芋2万亩,正由一季作物免耕向两季作物免耕、全年免耕发展,由一年免耕栽培向多年连续免耕栽培发展,由粮食作物免耕为主向经济作物并重发展。六是标准化生产。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消费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县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万亩,如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35万亩、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亩、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
3、绿色生产到位。一是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即在马灌镇建万亩水稻、油菜高产示范园区,在东溪、永丰镇建万亩大豆高产示范园区,在新立、拔山、涂井(石宝)乡镇建3个万亩标准化柑橘示范园区;在任家镇建5000亩标准化蔬菜示范园区;在新生、任家镇建1000亩苎麻标准化示范园区;在东溪镇建5000亩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园区。二是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忠县水坪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按照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要求,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到加工园区内,逐渐形成水果加工、茧丝绸加工、畜禽加工、粮油加工等绿色产业聚集带,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的闭路循环。三是建立标准化畜牧小区。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治污,把分散经营的养殖场集中到一个区域内,实现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养殖模式。四是大力发展“三品”。农业“三品”工作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红心咸鸭蛋”、“多宝鱼**”、“三聚氰胺”等事件,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深远,触目惊心,教训深刻。抓好“三品”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市民吃上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事关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2009年我局将打造无公害油菜生产基地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2000亩;申报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2个,重庆市名牌农产品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
4、模式创新到位。一是种养结合型发展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利用食物链加循环技术,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增加畜禽饲养和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畜禽(猪、牛、鸡、鸭)—沼—粮(果、菜、鱼、茶)”、“林(粮)—草—牛—菌—沼”模式。二是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特点,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药材、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立体种植型,包括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立体养殖型,包括陆地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如在蟹、虾、鱼等水生动物和沉水植物之间引入螺蛳作为生态系统的二级分解者,使整个系统的物质得以循环利用;立体种养型,就是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食物链生产体系,如“稻鸭共育”。三是再生利用型发展模式。利用牛粪、秸秆等副产物进行食用菌生产,实现“副产物—食用菌—菌糠—肥料—大田作物”的多级利用和良性循环。利用农业有机物加工处理后再循环利用,实现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利用农业有机物的材料化技术,生产纸板、人造纤维板、轻质建材板、纤维素薄膜等。四是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利用农村庭院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加工业为辅,通过立体经营的种植业、链式循环的养殖业和技术密集的加工业,进行综合发展和利用,独立地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如以花果、蔬菜、食用菌为主的庭院立体种植模式,以畜禽为主的立体养殖模式;庭院种、养、加立体配置模式等。五是休闲观光型发展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是以生态环境、观光旅游和文化传承为依托,以农业经营为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如我县涂井乡的友谊村和拔山镇的杨柳村“农家乐”星罗棋布,已具规模。
5、健全发展体系。我县生态循环农业正在起步,必须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改变过去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做法。一是确定总体目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总体目标是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投入量和减少废物产生与排放量,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产出量,实现农业生态、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二是制定发展规划。把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纳入整体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农村社区“净化”建设等方面制定发展规划,确立适宜本地区农业发展的生态
循环经济模式,并研究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三是多元主体参与。根据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建立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依次递进的,由农户层面、生态农业园区层面、区域循环农业层面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格局。四是技术支撑。一方面成立忠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发机构,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和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在县、乡镇分别成立科技推广中心、站,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和技术人才。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的科学方法管理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五是制度保障。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运行体系,自上而下形成监管体系、服务体系,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持久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