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2011学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
伊宁市XXXX中心小学2010—2011学年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
通过一学年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施,我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依靠社会及其它力量,坚持不懈地强化对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方面的训练,使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总结如下显得越来越重要。
1、继续严抓学习落实《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每学期开学第一周为行为规范教育周,利用这一周集中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并对学习的成果进行考核测试。
2、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以美育德。
我校力求使优美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育人、培养人、养成自觉维护行为的效果,拓宽了养成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内涵。
3、抓教师师德形象,牢记教书育人。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群体有良好的行为规范,那么开展学生养成教育、落实《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会事半功倍。为此,我们在全校开展师德学习,并评选出师德标兵与师德楷模,组织了师德交流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养成教育是有力的推动和促进。师生同步,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可以收到相得益彰、共同提高的效果。
4、内外一致,养成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教育之鼎的一个得力支点。养成教 育要求学生校内校外一个样,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通过班主任向家长详细宣讲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计划和对各个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鼓励家长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样,实现养成教育家校一体化。
5、开展各项活动
通过开展的“爱护环境,美化校园”的活动。同学们对不小心掉在地上的废纸,能自觉的拾起来,看到垃圾能主动的清扫掉,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了爱清洁,讲卫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多种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等,使小学在活动中确立了自主意识,自觉做到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通过一些小的活动,让他们知道其实养成教育是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通过以上的教育活动,培养了少年儿童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发展,使广大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成绩。
伊宁市XXX中心小学
2011年6月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浅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四年级六班
唐立群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情操,以至发展个性特长和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起点,也是他们真正学习如何做人的开始。
那么如何加强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我认为,在充分顾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由浅入深,重点抓好卫生、礼仪、书写、劳动等习惯的培养。
一、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在教育工作中,说服教育有时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针对一些错误现象可采用心理感化的“惩罚”方式。例如针对学生乱丢废纸、随地吐痰现象,让其捡废纸、清理痰迹,促其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可通过对他人不讲卫生行为的严厉批评,严肃处理,使其他同学产生心理震动,促其改正或不犯类似的错误。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应将其行为纳入制度规范。我是这样做的.在班上特制定《班级清洁卫生制度》,具体做法是:
1、卫生工作安排采取“分片划块、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的办法,把卫生工作安排详细具体,每人每天只需做一份工作;
2、不许乱扔果皮纸屑,如发现有人乱扔,那么这个人就要站“文明卫生监督岗”。就是要求这个学生在课间,到本班清洁区巡视,发现有脏物及时捡掉,直到他抓住另一个乱扔脏物的人为止;
从认知入手,用制度规范,双管齐下,持续不断地抓,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和公共卫生习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一点,已被事实所证明。如我校组织全体师生举行外出旅游活动时,好多学生都带着瓜子、香蕉、饮料等食品入车内,我班学生也不例外。坐在车上他们都有说有吃有笑的,下车了,我察觉他们基本上能把果壳装在塑料袋内带出,扔进垃圾筒内。在游乐场所也不例外,基本上都有讲究卫生的意识,自觉遵守好。教室里的卫生也保持得不错,教室地面如有纸屑,学生看见了,都能主动捡掉。再是学生个人卫生,也有明显的改变,许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上学后,变得爱清洁,讲卫生了。其中有一名男生叫谢凯峰,刚从老家过来,爸妈便告诉我说儿子一到冬天就不肯洗澡,我们对他无可奈何。上学一阵后,经过我的教育和班集体的影响,现在洗澡成了他每星期必做的功课了,喜得他父母逢人就说:“还是老师有办法,我的儿子变得讲卫生了。”班中大部分学生已养成勤换衣服勤洗头、勤剪指甲勤洗澡、饭前便后能洗手的习惯了。
二、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学生的文明习惯必然要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在家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外出时行为文明、言语礼貌。这些都是文明交往的基本要求。我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见到老师、父母及长辈要主动问候;每天上学时要跟父母道别,说声“再见”,放学回家要向父母问好,睡觉前应道声“晚安”;人人都必须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您好”等礼貌用语。还要使用好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礼让、起立等体态语言,递送或接受礼品、奖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递送或接过。
除了提这些具体要求外,有时还抓住生活中的事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文明礼貌的重要性。让学生自己到现实生活中去亲自体会。如去做客、买东西时,做到行为文明,语言有礼貌。然后利用班队课叫学生说说文明礼貌做客、买东西后的感受。大多数学生说:“我照老师说的去做,亲戚朋友都夸我,说我懂事了,是个乖孩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渐渐地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如我班有一名学生张志勇,家里很有钱,父母宠爱有加,但教育方法不当,刚来时是个有名的淘气包,说话极不文明,满嘴是脏话,很会骂人,连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敢骂,学校的老师也没有幸免,父母拿他没办法。从老家转学过来,他分到我班,刚来时,挺霸道,谁如果碰了他,他张嘴就骂,伸手就打。针对他这种情况,我在班里开展了一系列“讲文明、懂礼貌”的活动。如在教室里设一个“文明礼貌角”,谁在这一天中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就奖一朵小红花,贴到“文明礼貌角”中去。如果做得不对,就摘掉一朵小红花。一星期评比一次,一周中能得到五朵小红花者,就评为“文明学生”,并奖给一个厚本子。他看到班中同学都做得很好,也跟着学,跟着做。我发现他有点滴进步时,就鼓励他,表扬他,并要全班同学帮助他。在我的教育和班集体的影响下,他变得懂礼貌了。在家里,也不再骂人了,有时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没说,他会主动给爷爷、奶奶送去一份。喜得爷爷、奶奶逢人就夸自己的孙子上小学后懂事了,变乖了。在家访时,我获得了这一信息,就在班中表扬他。讲文明礼貌,不仅能得到家人的称赞,还能受到老师的表扬,他觉得很高兴,觉得讲文明礼貌真好。因而,他越做越好,后来成为一名“三好学生”。
礼仪教育具有多渠道、多方面施教的特点。在礼仪教育中,学生既受学校的影响,又受家庭与社会的影响。如果各方面的影响不一致,那么,就会产生“5+2=0”的现象。为了统一各方面的教育,控制和消除不良影响,形成系统一致的教育影响,我在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中,要求家长密切配合,致力于“家校同步”。如开学初,我总要逐个与家长联系,面对面与家长交流,说明礼仪教育的目的和“家校同步”的意义,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要求他们教育、督促子女在家的礼仪行为。再是经常与家长沟通(街上碰到,接送子女碰到的时候),互通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与对策。经过长期教育与训练,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观。学生大多能做到严守校纪校规,课堂上做到不瘫坐、靠坐,站立走路精神焕发,学生不论在校内校外,见到老师都能主动打招呼、问好;上下楼梯时,做到让老师先行,听到上课铃响马上进教室,迟到进教室能先喊报告,进老师办公室或房间能先敲门,得到老师的许可后,再入内。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和熏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过程,是学生文化认知形成过程,是学生审美情感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也是培养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意志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还是培养一个人严谨、细心、认真、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品质的过程。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重视对起始年级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不仅要利用学校课程的两节校本课指导好学生如何握笔,怎样运笔,教会他们写字的顺序,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身离桌边“一拳”,眼离桌面“一尺”,手离笔尖“一寸”。在平时,也要对学生的书写严格要求,无论是写阿拉伯数字还是写汉字笔划,都要求以课本为范例,做到书写工整,规范、整洁,格式清楚。
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不断反复、重复的教育过程,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也不例外。为了能使学生始终坚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我在班中开展了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对于每次的作业都进行一次讲评,表扬书写认真的同学。每次批改学生的作业,不仅审阅正误,还给学生加“书写评语”;如“好”、“认真”、“优”、“优☆☆☆”、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一星期评比一次书写“周冠军、周亚军、周季军”。(依据是看老师的评语中谁得到的“优☆”最多。)每月开设一节“回头看”或“反思课”,组织学生进行纵向比较,看看自己的过去,想想现在的自我,确定自己的未来。发现成绩,自我肯定,发现不足,潜心思“过”,重新定位。每个月进行一次书法竞赛,让学生的优秀作品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一展风采。
四、注重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
热爱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恩格斯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习惯的培养是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因而,从抓行为规范入手,把劳动习惯的培养落到日常生活之中。首先抓学生的自我服务。高年级学生学会自己洗衣、钉钮扣,整理房间等劳动。其次是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如参加“你丢我捡”活动。第三是教给学生劳动方法和培养劳动技能。
叶圣陶说:“我如果当小学教师,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宏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就明了它的含义。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具备现代素质和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篇:2013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
一、充分认识强化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
养成教育,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讲,养成教育是指人所应具备的最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以及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仅限于人的良好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特别是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从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1988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首先将养成教育提高到重要的高度,强调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党的教育方针和造就各个层次人才的要求,不论是造就“高素质劳动者”,或是“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共同的前提都是首先推进素质教育,而养成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根基。我们强调养成教育正是抓住“成才必先成人”这个根本,通过强化养成教育,为将来各个层次的人才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
基于这些认识,作为小学教育这一育人的基础工程,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小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就是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只有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和前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严格训练,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提高情商,提高自治自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把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与育人的重要环节来抓。
1、突出重点,养成教育与落实《纲要》、《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
养成教育的实质是开展“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各校把养成教育同各级党委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尽可能紧密结合起来。我区认真贯彻实施“中国'小公民'道德教育计划”,推出“小公民”的社会道德“五小”行动;学习落实新修订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号召学生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励、勇于创新的“小主人”。同时,继续开展好“三做人”活动。
2、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以美育德。
多年来,我们在落实《巩留校园环境建设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评估标准,力求使优美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育人、培养人、养成自觉维护行为的效果,拓宽了养成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内涵。
3、抓教师师德形象,牢记教书育人。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实践证明: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如果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群体有良好的行为规范,那么开展学生养成教育、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会事半功倍。为此,我们在全区开展师德标兵与师德楷模的评选,组织了师德交流与演讲活动。学校小学部都在倡导“德育、智育、体育,德育居首;身教、言教、物教,身教为先”“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养成教育是有力的推动和促进。师生同步,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可以收到相得益彰、共同提高的效果。
4、内外一致,养成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教育之鼎的一个得力支点。养成教育要求学生校内校外一个样,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许多学校把养成教育的方法通过家长学校传授给家长,提高家长的育儿素质。通过学生向家长讲关于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宣传,通过班主任向家长详细宣讲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计划和对各个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鼓励家长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样,实现养成教育家校一体化。总结养成教育的经验,初步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加强常规管理,强化行为规范训练,是搞好养成教育的重要基础;遵循规律,讲求行为规范教育的科学性,是搞好养成教育的前提条件;注重道德实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搞好养成教育的根本目的;优化育人环境,创建行为规范教育网络,是搞好养成教育的可靠保障;建立激励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效应,是搞好养成教育的不竭动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东买里乡公尚村小学 2010年6月30日
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工作计划
www.xiexiebang.com 来源:[转自网络]向往神鹰的BLOG 发布时间:2012-6-4 15:34:44------------------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外活动。(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利用„„我校申请的滁州市教育规划研究课题《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已获批准立项,现已开题进入研究阶段,此阶段从2011年6月-2012年12月,将历时一年半。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我校“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验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课题实验方案为抓手,在课题指导组及有关专家的帮助下,立足学校实际,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扎实推进实验进程,初步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内容
(一)总体目标
1.教育学生养成道德和生活的习惯。2.教育学生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
3.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律和方法,“让好习惯伴我一生”。
(二)具体目标内容
1.养成道德和生活的习惯:①孝敬父母,懂得感恩,上学离家或放学回家跟家长打招呼;②尊敬老师,见面行礼问好;③升国旗、奏国歌要肃立、行队礼;④认真值日,自觉保持教室、校园整洁卫生;⑤遵守学校或班级纪律;⑥遵守交通规则,乘坐公交车主动排队、主动让座。„„
2.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①专心听讲,上课不随便说话、不做小动作;②按时完成作业,不马虎、不磨蹭;③勇于提问,敢于质疑;④提前预习,及时复习;⑤勤于朗读,勤于动笔;⑥创新求异,不墨守陈规,多角度考虑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氛围
(1)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规范的宣传。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利用班会、班队活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导向。
(2)多种教育方法并举形成教育合力。班会讲,老师讲,学生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结合,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3)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同时要推出示范学生,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
通过国旗下讲话,品生、品社课,常规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端正认识态度,明确行为目标。3.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常抓不懈,强化训练。“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经常督促,直到巩固为止。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的一环是“导之以行”:(1)寓规范训练于阵地建设之中。具体包括班主任的班会课,少先队活动。(2)寓规范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
(3)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升旗仪式、值日、课间操、课间活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外活动。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利用一朝一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使养成教育达到目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庆“六一”、庆“元旦”、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献爱心、学雷锋等活动。二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如:开展班级的小设计和小制作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三是利用每周的活动课,让小组轮流组织设计比赛项目,如:拔河、跳绳、文艺小活动等等,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5.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及时总结,激励奋进。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一是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在班上多表扬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做到每周一总结,每月一总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注意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让全体学生了解,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起到推动作用。
四、课题组成员分工: 本课题重点研究学生道德和生活习惯、勤奋学习习惯的养成,分为低中高段进行。①低段(一二年级)由杨小芳、张慧、李艳、李伟敏、李正红、丁荷花负责。②中段(三四年级)由金红丽、滕莉莉、刘平、胡竹青负责。
③高段(五六年级)江燕、钟兰慧、赵雷、徐慧、邵华琴、杭士玉负责。
前2人为小组负责人,负责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制定小组研究计划。其他成员制定个人研究计划,上好主题班队会研究课,总结教育方法,形成有价值的论文、研究报告。
五、具体研究工作安排:(一)2012年3月: 1.召开课题开题会议; 2.请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3.进一步修改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 4.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培训、指导工作;
5.拟定学生调查问卷,开展问卷调查工作;具体选择一(3)、二(1)、三(4)、四(1)、五(2)、六(2)六个班级进行调研,分别由各段负责人负责。6.分段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汇总形成调查资料; 7.拟定工作计划、个人撰写研究计划;
8.学校网站开辟课题专题专栏,并及时更新内容。
(二)2012年4 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学理论。
2.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课题研究调查问卷的内容,结合问卷分析讲解。
3.掀起学规范热潮,主要内容是教学楼一楼布置的学规范内容,组织一次小型的比赛活动。具体由金红丽安排。
(三)2012年5月: 1.确定6位教师上主题班队会实验课,每年级1节,具体由课题组副组长陈海燕安排,实验课材料收集有:实验课通知、教学设计(教育学生养成道德和生活的习惯)、教学课件、说课材料(兼谈目标内容的落实情况)、教学反思(总结教育方法)、研讨过程的记录等。2.其他实验教师学期末上交以下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至少其中之两件):主题班队会课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实录、教学论文、案例、反思、教育叙事、家长和社会评价„„ 3.组织理论学习与交流。
(四)2012年6—8月: 1.组织学生交流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2.组织理论学习与交流; 3.教师撰写课题研究心得。
4.整理课题资料,为校撰写课题中期评估报告提供资料。5.课题组教师上交学期课题工作总结,上传到课题网页。6.探索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模式。
7.撰写质量较高的论文,参加论文评选活动。
(五)2012年9月—10月: 1.各成员对本实验班级的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开展调查研究,进行个案分析。2.开展对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形成调查报告。3.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4.确定6位教师上主题班队会实验课,每年级1节,具体由课题组副组长陈海燕安排,实验课材料收集有:实验课通知、教学设计(教育学生养成道德和生活的习惯)、教学课件、说课材料(兼谈目标内容的落实情况)、教学反思(总结教育方法)、研讨过程的记录等。5.推出几位实验教师的个人教学网站(教师博客)或个人教学工作站。6.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7.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8.选取实验优秀班级和优秀学科教师做经验介绍。
(六)2012年11月—12月
1.教师理论学习与交流,做好笔记和学习心得。
2.完善资料的收集整理、调查、访谈及其他各项工作。
3.以座谈的形式调查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并做好案例分析。4.完成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及工作总结。5.开展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学生活动。
6.没有上实验课的教师学期末上交以下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至少其中之两件):主题班队会课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实录、教学论文、案例、反思、教育叙事、家长和社会评价„„ 7.整理实验课录像等相关资料。
8.课题组教师上交学期课题工作总结,上传到课题网页。
本,实验工作任务艰巨,需要广大实验教师齐心协力,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本的实验计划会顺利完成。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与评价研究》阶段性总结
2011-07-01 11:38:46|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 中 小订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良好的习惯是人成长、终身发展的基础。俗话说得好:良好的习惯是人一生的财富。我们作为奠基铺路人,更应在小学这一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鉴于以上认识,几年来,我比较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力求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打实基础,创出新意。这次申报小课题,5月至6月底,我和杨青老师先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做了详细调查,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接着又重点对学生在校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一、建章立制、规范言行
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形成。建立一套完整的养成教育工作制度或成立相应的监督组织是持之以恒抓好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保证。我班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主要制度有:
1、值日制度:班上除了常务干部,还设立了“值日班长”、“规范管理员”、“和谐调解员”等岗位。值日班长由全班学生轮流担任,其职责检查每天的清洁卫生,填写班务日志,关注学生的课间活动及日常行为规范,处理突发事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或及时报告。各项规范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学生的各项规范行为,并做好记载。各“和谐调解员”负责对学生纪律、学习、卫生、生活、文娱等方面违规、违纪等不和谐的行为做和谐地调解。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分别给他们颁发有关标志,大大激发了他们工作的热情。同时“值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抓起,把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2、记载、登分、考核、评比制度:为了有效地规范学生行为,我制订了“班级规范考核细则”,将其打印后发给每个学生,每人都要学懂。因为每人都要按细则去约束自己,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每人都有做管理干部的可能(表现好的优先竞选)。其次要求值日人员认真做好每天各项的检查、记载(出示:在校日常行为规范考核细则)。平时学生在哪个项目里做得优秀就加分,相反则扣分,把行为规范当作一面镜子,做到一日一公布, 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评比,并将“规范管理”记载簿上的加扣分汇总到细则考核栏,增加管理的透明度。班上每个学生的基准分为100分,加扣的每一分不是用数字表示的,而是用五角星代替的。一个五角星的角则代表一分,分别用红、蓝色两种墨水的笔进行加分扣分,比看谁的红星多,蓝星少或没有蓝星。学期末,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记载得星的情况及自评、小组评出“新三好生、优秀干部、、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各类先进,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这样,把学生平时的个人行为表现记载与期末评先结合起来,使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使学生能比较自学地遵守规范。
二、严格训练、逐步内化
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训练,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其中“导之以行”尤为重要。为此,我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训练时,我采用了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1、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小学生在校常规的养成教育中,行为训练的方法可注重多种方法的组合,而且要注意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训练方法。如: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说服教育法,评比竞赛法,实践体验法等等。班队集体活动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在集体活动中除要求学生排队进出场、按次序就座、不吃零食、不扔果皮纸屑、认真听讲、有礼貌地鼓掌致谢外,我还与辅导员杨青老师一道对学生的敬礼、站立、以及红领巾的佩戴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再如:《学规范细则、做规范学生》、《规范细则知识抢答》班会主题活动,故事、小品、游戏等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培养遵守规范的意义。
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最有力的暗示,因此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努力通过行动做出表率,暗示学生纠正。如不迟到,我们要先做到。地上有纸屑,我们如果简单地在班上宣布禁止或罚学生当众捡起来,往往起不到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作用。处罚甚至可能使学生私下里变本加厉地故意破坏卫生,所以,我总是随时捡拾起来或暗示学生做出道德认识判断,次数多了,学生对自己卫生习惯也渐渐重视起来了。另外,要求学生干部要先行一步,当示范员,带出一种好风气来。为此我比较注重干部培训工作。一般我分“点”、“面”两种培训方式进行培训(点:引路的干部;面:全班的学生)。如:值日班长是人人都要做的工作,而他们去做又得靠老师及常务干部的引导,所以既要培训引路干部,又要面向全班学生进行培训。重在培训怎样做:怎样去组织同学们朝读、做两操,怎样去督促检查卫生,怎样做图书、拖把、扫把、水桶的摆放等协调工作。
2、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求学生在校日常行为规范化、科学化、序列化。如:学生就餐时,要求学生做到“排队进入餐厅,按座位有次序就座,用餐时不讲话,有非说不可的事可小声讲,要菜加饭要举手,就餐完毕将圆凳靠桌内摆放,地上无纸屑无剩饭粒。
3、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于家庭之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我和邹娟筠老师在每个学期至少都要组织召开2——3次家长会。日常行为规范细则制定好后,我们分别召开了科任老师及家长会议,对他们宣讲细则内容,希望在教育措施上得到支持与配合。并定期向家长下发《家校联系册》,要求家长在家督促孩子贯彻落实。有时也借家长来校接孩子的时间积极主动与家长面谈,了解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同时让每个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使学生明确不仅在学校,在家里、社会也受到严格的监督训练。
三、反馈评价、矫正强化 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对良好行为养成的评定,能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从而产生新的良好行为动机,具有强化作用。负反馈是对不良习惯的评定,它可用来调节、控制不良行为,使其符合《规范》的目标,具有矫正的作用。我和邹娟筠老师们在班级一直利用“红旗”和“警示”栏目进行反馈,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其中有一位家长曾在家校册上写道:“大周、小邹两位老师心想学生所想,急为学生所急,为他们付出了许多„„每天在黑板上利用红旗栏的方式表扬优秀或进步的孩子,虽然是麻烦了点,但确实为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谢谢老师的辛勤培育!”现在我们有时也利用“快乐树”这个栏目,让表现特别优秀或有进步的学生“爬”上树,感受到进步及成功的快乐。
四、实践效果与体会 通过实施规范细则训练,目前学生逐渐在校内养成了轻声细语的习惯,高生在课堂及餐厅内喧哗的现象逐渐减少;以不影响他人学习、休息、生活为荣,文明礼仪习惯越来越好;升旗有较庄严的气势,行走有较整齐的队伍及较饱满的精神(眼睛向前,昂首挺胸,迈步有力、自然),校园内,遇到老师、来宾能够主动向他们问好,“您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时常可见;桌椅及抽屉柜子里的用品能比较有序地摆放(墨水瓶、彩笔、毛巾、纸巾、水杯、活动器材等用品一律放在柜子里),爱护桌椅柜,能较好地保洁;上下楼靠右行、爱看书、主动预习、主动读背、主动改错、主动记笔记、主动做好下节课准备的人越来越多。这无疑不是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成效,但也还有少数特殊学生的习惯时好时差,这也说明了日常行为的规范训练具有它的艰巨性和持久性。实践使我体会到:
1、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是一个“明理—→导行—→评价”、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在循环中不断巩固原有的行为习惯,实现新的行为要求。其中“明理”是基础,因为学生受年龄、知识等限制,是非观念不强,学生对正确行为缺乏认识和实践,必须强化“明理”教育。“导行”是关键,教师提出的导行要求,必须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行为基础和达成的可能性,防止行为要求过高过全。“评价”是深化。评价过程既是一种自我教育,也是道德内化的过程,即由“他律”逐步转向“自律”的过程。
2、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可以通过训练形成的,关键是加强训练目标的层次性、有序化,训练过程的具体指导和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相互结合。
3、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不是一蹴即就的事,何况我们的对象是小学生,因此,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做到脑勤、脚勤、嘴勤、手勤,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的。“关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外国有句话说:“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挺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在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培养一代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且,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人们常说,忘不掉的是素质,而习惯就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习惯的培养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新世纪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习惯问题,用新的策略来研究养成教育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内容
预期目标:力求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渠道、全方位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读书学习、卫生健体习惯,使他们真正做到修于内,行于外,成为文明守纪、会学习、会休息、会健体的合格小学生。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式和方法。2.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校优良校风,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研究内容: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培养少年儿童各种良好习惯为主线,渗透于学习、生活、活动的每个领域之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广,我们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校内。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大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将学生的习惯培养分为三个子课题,然后将这三个子课题再进行分解,分别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将结合我校的情况,以卫生健体习惯作为研究的突破口。
1.小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研究。(社会公德、仪表仪态、礼貌待人)2.小学生良好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听、说、读、写、思的习惯)3.小学生良好卫生健体习惯的养成研究。(卫生、劳动、体育锻炼、安全等习惯)如此全方位的养成教育要在全校展开,并力求取得实效,困难不小,主要是:
1.学生的流动量大。我们学校是一所中心小学,有一千多名师生。由于学校的生源复杂,外乡学生比例大,每学期学生的流动量很大,给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2.家庭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来自四面八方,个体户职业的不稳定和文化程度的偏低,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大部分家长只管孩子上学没有,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不可避免地产生种种负面的影响。3.道德意识怎样转化到学生的行动上,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我们学校是一所创办近100年的老校,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声誉,并且在近几年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同时,由我校承担的区级立项课题“关于小学德育小、近、活特色的实践研究”已结题,学校也被评为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这为我校实施本课题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广泛收集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调查报告,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把学生的行为,要求放在第一位,不良的行为得到及时矫治。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对班级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的一种方法。他可以通过对若干个个案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今后的工作供学校参考。
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对实施对象之间或个案与个案之间的比较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通过对若干研究方法的比较,找出适合我校实际工作的方法,更加以指导以后的工作。文献资料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即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养成教育的资料,然后再进行整理、分析,从中筛选出有用的资料供给学生阅读、学习,对照检查,反馈。
四、课题的实践
(一)、籍科学理论,构建养成教育体系 实施养成教育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坚持长期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它需要家庭、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形成一个广泛的教育网络。为此,我校建设了六支队伍,形成教育网络,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对养成教育的训练工作指导:德育领导小组;年级养成教育小组;班干部养成教育小组;红领巾监督岗;家长检查测评;校外评估小组。培养一个好习惯或改正一个不良习惯是艰难的,但也是有章可循的,一般有以下六个基本的环节和方法:认识习惯的重要;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持之以恒地练习;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根据以上基本方法,我们从本校实际出发,我们着重做了以下探索: 1.创新班级活动搞好班级管理,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教师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创设一种情境,拉近彼此的距离。通过组织一些具有竞争性、新颖性、促进性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极大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2.创新家访形式,家长、学生、老师相互配合,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小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仅凭个人之力终究有限,需调动同事、家长、学生多方合力,因此我们加强了与同事、与学生、与家庭的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首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经常沟通,了解学生每一段时间内在各方面的表现,共同督促学生进步、改掉不良的习惯。由于和任课老师达成共识,采取一致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取得的效果就很好。
其次,班主任定期和学生沟通。经常找班干部、好学生、优生谈心,了解班级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学生中的不良现象召开主题讨论会,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再次,积极和家长沟通。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除了开家长会,还到学生家进行家访;开家庭教育讲座,引导家长认识到小学生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引导家长如何教育子女或宣传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平时则利用便捷的通讯和家长深入交流,并提出学校的建议与要求。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3.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促进学生崇尚良好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教师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与学生一起劳动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去做。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教师的表率作用,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长期坚持,学生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大力表扬同学中的好人好事,树立尊重同学,遵守纪律,刻苦学习,关心集体,努力锻炼等各方面的榜样。4.循循善诱,持之以恒,督促教师抓好学生良好习惯。
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师生须密切配合,老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针对不同孩子情况进行循循善诱,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开展评比,鼓励上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给予鼓励或奖励,一步一个脚印,扣紧每一阶段,利用每一件事,用规范行为教育每一位学生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关键。对一些行为习惯特差的学生,教师只能关怀鼓励教育他们,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要注意从小事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和刚冒出来的不良习惯,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行为习惯的机会。
(二)、立考核制度,提高养成教育实效 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但这“行”往往被忽视。因此我们每月公布班级“常规管理八项竞赛”成绩,作为班主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情况见表格)考虑到班级之间的差异和班主任的特长,为了让竞赛成绩更具说服力,我们采用了每项积分之和与总分并重的计算方法,这样“常规管理八项竞赛”成绩相对合理一些,充分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为了配合课题《关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的实施,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读书学习习惯、卫生健体习惯,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班主任考核内容,使考核与学生习惯的养成同步,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除了每月对正副班主任常规工作进行考核,每学年还安排班主任综合考核,根据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成绩、水平评优评先。月考核与综合考核中都突出了班级“常规管理八项竞赛”,这正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行”效体现。正是这规范、完善的考核、奖励制度让我校的养成教育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顺畅。
五、课题研究效益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使我校在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同时形成了一系列操作性强并具有一定推广性的操作模式和考查方法,改变了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促使我校形成了优良校风,切实提高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经过五年多的探索、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题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渠道、全方位地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礼仪、读书学习、卫生健体习惯,使我校学生基本做到了修于内,行于外,成为了文明守纪、会学习、会休息、会健体的好学生。1.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礼貌、读书学习、卫生健体习惯。课题实施以来,同学们的成绩进步了,行为文明了,教室、校园、食堂整洁了。乱丢纸屑的不见了,追逐打闹的少了。同学们懂得了爱护公物,懂得了排队守纪,懂得了相互谦让„„是的,同学们的道德情操得到了扎扎实实的熏陶与提升,心理品质得到了有效的锤炼,行为习惯有了明显改善。学生懂得了珍爱生命,并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了基本的自我意识和生活能力,继而获得了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形成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校纪、校风得到有效改观。在课题引领下,通过不断积淀,我校形成了“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学活、学实、乐学、会学”的学风。学校校风淳朴,学风端正,教风严谨,特色凸显,真正成了教师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天地,学生发展个性、健康成长的乐园。
3.增强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无小事,处处皆育人”。养成教育课题的实施,规范了德育管理,追求的是有形无痕,带来的是浸润享受——让孩子们和煦春光里践行,在行动中悟理,在创新中成长,成长为“千学万学学做”的“真人”。全校师生徜徉于“书香校园、精神家园、成长乐园”,在享受中浸润,在享受中悟理,在享受中成长。学校先后被评为苏州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
六、理论成果
小学生养成教育课题的实践和研究,使我校师生面貌焕然一新,习惯养成初见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探索出扎实推进习惯养成的“二一三”操作经验(建立两种机制;做好一个结合;拓宽三种途径):
建立两种机制:全员育人、科学评价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广,渗透于小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每个领域之中,所以实施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依靠学校全体教职工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需要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因此我们建立了一个广泛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全方位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科学评价,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动力源和催化剂。在养成教育实践中,我们树立了“关注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采用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参评、学期综评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习惯养成的发展过程,促进学生在过程中进步和提高。
在涵盖文明礼貌、读书学习、卫生健体等方面习惯养成的班级常规管理“八项”竞赛中,我们采用了精确评价和模糊评价相结合的策略,即课题初期采用星级制,中期实行百分制,结题阶段再采用星级制,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鞭策功能,使学生的良好习惯在螺旋上升中逐步养成。
做好一个结合:规范管理和人文管理相结合
由于学校的生源复杂,外乡学生比例大,因此每个学生的习惯起点不同,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也存在差异,而教师管理班级的能力也有高下之分,因此,在课题实施中,我们采用了刚柔相济的策略,规范管理和人文管理并重,既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以促成习惯的养成,又允许部分学生在执行规范时有一定弹性,有一定反复,尊重学生个性,唤醒学生进取的原动力,使养成教育收到了实效。
拓宽三种途径:舆论宣传、榜样激励社会实践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做好宣传工作,通过集体晨会、校园广播、校园文化等途径,使学生认识习惯的重要,熟知行为习惯规范,从而“知之而行”。
我们加强师德教育,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习惯的典范;我们树立好习惯小标兵,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良好的习惯只有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才能真正成为人的内心需求。我们在课题实施中,注重与社会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认识、提升感悟,从而将认知转化为自觉行为,养成良好文明习惯。
七、反思
在进行本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还有许多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需要与大家讨论。1.如何更有效地克服养成教育的反复性。
2.随着学外乡生的不断增多,如何减少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合力。
3.如何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4.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与评价研究》阶段性总结
2011-07-01 11:38:46|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 中 小订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良好的习惯是人成长、终身发展的基础。俗话说得好:良好的习惯是人一生的财富。我们作为奠基铺路人,更应在小学这一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鉴于以上认识,几年来,我比较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力求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打实基础,创出新意。这次申报小课题,5月至6月底,我和杨青老师先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做了详细调查,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接着又重点对学生在校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一、建章立制、规范言行
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形成。建立一套完整的养成教育工作制度或成立相应的监督组织是持之以恒抓好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保证。我班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主要制度有:
1、值日制度:班上除了常务干部,还设立了“值日班长”、“规范管理员”、“和谐调解员”等岗位。值日班长由全班学生轮流担任,其职责检查每天的清洁卫生,填写班务日志,关注学生的课间活动及日常行为规范,处理突发事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或及时报告。各项规范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学生的各项规范行为,并做好记载。各“和谐调解员”负责对学生纪律、学习、卫生、生活、文娱等方面违规、违纪等不和谐的行为做和谐地调解。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分别给他们颁发有关标志,大大激发了他们工作的热情。同时“值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抓起,把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2、记载、登分、考核、评比制度:为了有效地规范学生行为,我制订了“班级规范考核细则”,将其打印后发给每个学生,每人都要学懂。因为每人都要按细则去约束自己,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每人都有做管理干部的可能(表现好的优先竞选)。其次要求值日人员认真做好每天各项的检查、记载(出示:在校日常行为规范考核细则)。平时学生在哪个项目里做得优秀就加分,相反则扣分,把行为规范当作一面镜子,做到一日一公布, 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评比,并将“规范管理”记载簿上的加扣分汇总到细则考核栏,增加管理的透明度。班上每个学生的基准分为100分,加扣的每一分不是用数字表示的,而是用五角星代替的。一个五角星的角则代表一分,分别用红、蓝色两种墨水的笔进行加分扣分,比看谁的红星多,蓝星少或没有蓝星。学期末,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记载得星的情况及自评、小组评出“新三好生、优秀干部、、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各类先进,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这样,把学生平时的个人行为表现记载与期末评先结合起来,使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使学生能比较自学地遵守规范。
二、严格训练、逐步内化
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训练,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其中“导之以行”尤为重要。为此,我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训练时,我采用了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1、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小学生在校常规的养成教育中,行为训练的方法可注重多种方法的组合,而且要注意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训练方法。如: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说服教育法,评比竞赛法,实践体验法等等。班队集体活动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在集体活动中除要求学生排队进出场、按次序就座、不吃零食、不扔果皮纸屑、认真听讲、有礼貌地鼓掌致谢外,我还与辅导员杨青老师一道对学生的敬礼、站立、以及红领巾的佩戴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再如:《学规范细则、做规范学生》、《规范细则知识抢答》班会主题活动,故事、小品、游戏等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培养遵守规范的意义。
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最有力的暗示,因此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努力通过行动做出表率,暗示学生纠正。如不迟到,我们要先做到。地上有纸屑,我们如果简单地在班上宣布禁止或罚学生当众捡起来,往往起不到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作用。处罚甚至可能使学生私下里变本加厉地故意破坏卫生,所以,我总是随时捡拾起来或暗示学生做出道德认识判断,次数多了,学生对自己卫生习惯也渐渐重视起来了。另外,要求学生干部要先行一步,当示范员,带出一种好风气来。为此我比较注重干部培训工作。一般我分“点”、“面”两种培训方式进行培训(点:引路的干部;面:全班的学生)。如:值日班长是人人都要做的工作,而他们去做又得靠老师及常务干部的引导,所以既要培训引路干部,又要面向全班学生进行培训。重在培训怎样做:怎样去组织同学们朝读、做两操,怎样去督促检查卫生,怎样做图书、拖把、扫把、水桶的摆放等协调工作。
2、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求学生在校日常行为规范化、科学化、序列化。如:学生就餐时,要求学生做到“排队进入餐厅,按座位有次序就座,用餐时不讲话,有非说不可的事可小声讲,要菜加饭要举手,就餐完毕将圆凳靠桌内摆放,地上无纸屑无剩饭粒。
3、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于家庭之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我和邹娟筠老师在每个学期至少都要组织召开2——3次家长会。日常行为规范细则制定好后,我们分别召开了科任老师及家长会议,对他们宣讲细则内容,希望在教育措施上得到支持与配合。并定期向家长下发《家校联系册》,要求家长在家督促孩子贯彻落实。有时也借家长来校接孩子的时间积极主动与家长面谈,了解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同时让每个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使学生明确不仅在学校,在家里、社会也受到严格的监督训练。
三、反馈评价、矫正强化
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对良好行为养成的评定,能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从而产生新的良好行为动机,具有强化作用。负反馈是对不良习惯的评定,它可用来调节、控制不良行为,使其符合《规范》的目标,具有矫正的作用。我和邹娟筠老师们在班级一直利用“红旗”和“警示”栏目进行反馈,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其中有一位家长曾在家校册上写道:“大周、小邹两位老师心想学生所想,急为学生所急,为他们付出了许多„„每天在黑板上利用红旗栏的方式表扬优秀或进步的孩子,虽然是麻烦了点,但确实为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谢谢老师的辛勤培育!”现在我们有时也利用“快乐树”这个栏目,让表现特别优秀或有进步的学生“爬”上树,感受到进步及成功的快乐。
四、实践效果与体会 通过实施规范细则训练,目前学生逐渐在校内养成了轻声细语的习惯,高生在课堂及餐厅内喧哗的现象逐渐减少;以不影响他人学习、休息、生活为荣,文明礼仪习惯越来越好;升旗有较庄严的气势,行走有较整齐的队伍及较饱满的精神(眼睛向前,昂首挺胸,迈步有力、自然),校园内,遇到老师、来宾能够主动向他们问好,“您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时常可见;桌椅及抽屉柜子里的用品能比较有序地摆放(墨水瓶、彩笔、毛巾、纸巾、水杯、活动器材等用品一律放在柜子里),爱护桌椅柜,能较好地保洁;上下楼靠右行、爱看书、主动预习、主动读背、主动改错、主动记笔记、主动做好下节课准备的人越来越多。这无疑不是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成效,但也还有少数特殊学生的习惯时好时差,这也说明了日常行为的规范训练具有它的艰巨性和持久性。实践使我体会到:
1、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是一个“明理—→导行—→评价”、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在循环中不断巩固原有的行为习惯,实现新的行为要求。其中“明理”是基础,因为学生受年龄、知识等限制,是非观念不强,学生对正确行为缺乏认识和实践,必须强化“明理”教育。“导行”是关键,教师提出的导行要求,必须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行为基础和达成的可能性,防止行为要求过高过全。“评价”是深化。评价过程既是一种自我教育,也是道德内化的过程,即由“他律”逐步转向“自律”的过程。
2、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可以通过训练形成的,关键是加强训练目标的层次性、有序化,训练过程的具体指导和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相互结合。
第四篇: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专题总结
09年春季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专题总结
塘边小学 施冬梅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个角度来看也是如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的意识到初中阶段是人的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关键阶段,而良好的班风班貌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基础,初一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一关键期?如何整体优化班风班貌?如何让学生养成一系列的良好习惯?我认为,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突破口,有助于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起始年级学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和适应时期,随着新生入学,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这给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都带来了重要影响。而起始年级学生学习行为又同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对学习的本身,而且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本身,对于形成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对于学生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身心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工作实践中,我把学生的习惯分为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我根据起始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及年龄特点,在培养学生这两种习惯时,注意符合他们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注意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对具体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进行指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带动生活习惯的养成,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
1.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很欣赏的一句话: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所以要注重抓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举左手,略高于头,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并且阐明举左手的宜处,即不影响上课记笔记。同时讲明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是对老师的尊敬,同时也是对同学的一种礼貌。课前准备也是经过多次示范,才达到很标准的程度。注意了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这是一项重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遗忘,因此反复抓,抓反复,成为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在这一阶段,多以强化,表扬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得到了及时提醒,督促和大量系统的训练,使之形成行为迁移,养成良好习惯,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
2.生活习惯的培养 我在抓班级建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如培养学生认真做值日,时间观念,团结合作观念,理财观念,平时对师长、朋友的态度,甚至包括他们的坐姿或书写习惯等等。就认真做值日来说,把对待值日的态度与一个人做事的责任感联系起来,曾就值日问题召开过主题班会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培养时间观念说,首先是老师无论做什么事,都准时,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跟着做,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身教重于言教吧。久而久之,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就变强了。也正因为如此,“赢得时间的人就会赢得一切”成了班级所有学生珍惜时间的动力。又如,坐姿及书写习惯,这是起始年级学生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因为他们对学生自制能力及稳定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对师长的礼仪上更是花了不少的心思,我认为,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应该爱自己的长辈,爱自己的班级体。否则爱祖国,为人类做贡献就是一句空话。班主任善于抓“生活习惯”的培养,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为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又促进了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还使我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应逐步内化,使之成为稳定的学习品质,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一定能养成。因此,新生入学,我都把抓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班风班貌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定型性的行为,就会变为人的一种自然需要,变成一种自动化的动作和行为.我深感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班貌的班集体,一定具有凝聚力,吸引力,一定会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氛围。我就是通过抓学习习惯与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使我班的班风班貌得了整体发展,每位学生都能把班集体的荣誉与自己的行为紧密结合,都想为集体争光。因此,学生不但成绩和学习习惯好,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各种比赛中都取得优异成绩,班级体有较强的凝聚力。由此可知,作为一个班集体,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生活习惯的培养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从点点滴滴做起,从不经意的小事上做起,用教师优秀人格的魅力去打动学生,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去影响学生,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
第五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课 题 报 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课题的界定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般物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蝉房寄宿制小学是沙河市西部山区寄宿制学校。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队工作方面积极探索。鉴于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村庄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
(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
(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村庄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实践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近期不少专家从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少年儿童德育,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总的来看,在寄宿制学校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密切结合我校寄宿制办学实际,通过个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途径。
五、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6万册图书的阅览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论著作,又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时效性较强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队工作》、《辅导员》等刊物杂志,使课题研究的展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参研20位教师中有五位小学高级教师,两位为市教坛新星,8位参加全国十一五或相关课题研究,成绩突出。年轻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教研后劲足。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六、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我校一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
1.课题研究实验小组。组长:李建虎 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有较高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学习、内容安排,活动召集、组织等。
主要成员: 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七、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11年3月——2013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为期二年。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参研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研究呈现形式: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7月)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①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②实验教师、班主任探索养成教育实施途径,精心设计上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体会,积累、整理好相关资料。
③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与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交流体会。
阶段成果呈现方式:
1、教师研究案例
2、阶段研究报告
3、班主任工作论文
4、班队会及活动案例
5、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结论
6、班级日志样本。
(三)、总结评定、成果发布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将成功班会课例刻录光盘,论文编辑成册,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
2013年12月迎接上级领导对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估验收。
成果呈现方式:结题报告、相关研究的论文集和其它相应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论文汇编、班队会等活动案例汇编及光盘、教师研究案例汇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