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主义有感

时间:2019-05-12 02:5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马克思主义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马克思主义有感》。

第一篇:读马克思主义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具体实际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基本原理的根本要求。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一定要从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出发解决好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又不是事物的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前进运动;是由小到大,由旧到新,由落后到先进,不断地推陈出新的创新运动。发展就是事物辩证的运动过程。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复,甚至倒退的运动都不是发展。当然,发展作为事物运动的状态也有快,有慢;有单一的,有全方位的;有不平衡的,有均衡的;有不协调的,有协调的;有一时的,也有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追求的是正常的、健康的、协调的、全面的、合理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发展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辩证的发展是不断解决矛盾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的第一个方面,是历史决定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东西、经济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所决定的。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首先要解决好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第二个方面是强调历史辩证法。首先,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把经济、生产力归结为发展的惟一因素,要讲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因素在整体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次,既重视人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又重视自然因素对社会与人发展的制约性。人是社会发展的积极的能动的主体,而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依赖于自然的发展,自然的发展制约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一定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后,强调人是发展的目的、发展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发展的手段。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正是从这样一个历史观出发,马克思主义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必须以人为本,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尊重规律的发展观。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照规律办事。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正是建立在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之上的。世界上千差万别的食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规律可以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科学发展观就典型地符合了社会规律的特征。我们人正是利用这种思想并加以实践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食物、能量和信息的过场,使最后的结果有利于我们人类的变化和保持人类的稳定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在这30年内,中国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位远离母亲怀抱的游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怀抱的暖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2007年,中国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探测器,划破云霄,飞入太空,奔向月球。2008年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中国进一步融入了经济国际化进程。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的30年。

这恰恰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领导性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篇:读马克思主义有感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政治公共课读书报告

社会主义的“斗争”

——读《共产党宣言》、《彭德怀自传》有感

学号:2012803070

姓名:花小雪

专业:环境工程(专硕)

社会主义的“斗争”

——读《共产党宣言》、《彭德怀自传》有感 从初中开始的历史课上,“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句话就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每个阶段的学习,不论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都有关于《共产党宣言》的知识。在这些书目中,由于老师给出了《共产党宣言》的电子书,我最先看了它,对这本书的感悟也是最深刻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即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仍旧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共产党宣言》主要有四部分的内容,即: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和共产党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它详细论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各自的特点,继而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概括了资产阶级的起源、发展,用辩证的观点指出了资产阶级起的积极作用,包括反对封建、追求自由、开拓世界市场,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其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而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也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先进性,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伴随着他们的存在开始的,无产阶级没因为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生产资料;他们通过机器化大工业和历次革命活动的到了锻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所以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最终解放全人类。

总体来说《共产党宣言》的中心思想包含三个方面: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构成经济基础。

二、人类社会的历史至今为止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三、无产阶级要彻底摆脱压迫就要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

对于第一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考研复习的时候,这块内容是个重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社会的经济形态对社会的政治、文化、法律有决定性的影响。《共产党宣言》中这一观点分析资产阶级的形成发展的特点。由于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使得原始资本迅速积累。“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进而产生了政治的集中,产生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府,随之产生资产阶级特有的文化、法律,但是最后也正是因为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才爆发了革命。

在国外,也有很多传颂中国文化的地方,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知道并喜欢上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习俗等等。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很多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这些都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共同发展。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引入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在三十年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相应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治、文化、法律体制也与之前变化不少。鼓励私营经济,允许资产私有化,有人成为了所谓的资本家,自然就有人沦为了所谓的劳动者、受剥削者。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资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伴随着自私、剥削、家庭的冷漠以及血腥和肮脏,经济体制改变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政治精英阶层构成的变化,普通民众政治地位的下降和社会道德的沦丧。对于第二个方面:人类社会的历史至今为止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宣言》说明

了共产党人对于其他反对党派的态度,解释了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路线,表明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建国以后,我们党推翻了“三座大山”,社会主义大改造之后,消灭了资产阶级,是不是就没有阶级斗争了?虽然表面上剥削和压迫被消灭了,可是社会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剥削和压迫,只要有剥削压迫就存在阶级斗争。如果说当时社会一穷二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正盛,社会还是相对公平。而如今,改革开放了,私有制的建立,如前面所说,一小部分人在国家政策的默许下聚集了社会大部分生产资料,大部分人没有生产资料,所以就出现了“富二代”、“炫富”、“仇富”这样的现象和心态。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共产党宣言》中的无产者与资产者的对立,不得不承认,目前,这种状况确实存在。这是经济快速发展必然产生的结果。同样,这是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如果政府不加以重视,后果极其严重。所以,面对现在的社会矛盾,国家应该继续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尤其是社会财富的分配,让无产者重新拥有生产资料。这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有压迫就有斗争,这句话我是深有感触的。以前大学的时候在肯德基打工,刚入职那会儿,每次都要被店里的那些老员工、管理组各种“骂”,那时候的我只能自己忍着,心里很难受,最多也就和同学抱怨抱怨,但是后来他们说多了,我也就习惯了,不会去在意他们讲什么了,感觉心底的那种被压迫的意志实在忍受不住了,但是我没有爆发,我不会为他们的那些话而感到难受,他们说过了,我就简简单单的“哦”一声,也不多去跟他说什么,久而久之,心里的那层斗争意识,让我把工作轻松拿下。从以往的那种“每次上班就会心情不好”到“上班有时也是挺开心的”,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店里一些其他朋友的交心。这是很简单的例子,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但是,很好的能反映出被压迫者和压迫者之间的斗争。但是,在其中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人际关系真的很重要,与其羡慕别人的“幸福”,不如自己动手,努力为自己的将来大干一番。

对于第三个方面,无产阶级要彻底摆脱压迫就要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除了中国目前国内在发展过程中矛盾很多的话亟须解决的话,中国在世界上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毛泽东时,中国主张进行世界革命,打到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并紧随苏联社会主义其后活动于世界舞台。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便独自进行世界革命,尤其是文革期间,中国对周边国家的红色渗透就未曾终止,这些都是为了打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解放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这种强烈的意识形态对抗在冷战时期尤为严重,东西方严重对立,不相伯仲。但是随着90年代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上就剩下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只剩下中国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实现世界革命的任务理论上就全担在了中国肩上。但中国卓识远见,暂时淡化意识形态的对抗,着力发展经济,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外交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并于西方缓和关系,所以使得当前世界以和平发展为主。但是这就意味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放弃了对中国的敌对吗?看到中国逐渐实现市场经济就意味着中国正在逐步放弃社会主义,走向资本主义吗?

在我国,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从毛泽东到胡锦涛,从《共产党宣言》到科学发展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之火,之所以能穿越160多年的时空依然光芒四射,其原因就在于: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今天。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在中共的一些领导人当中,我崇拜的有邓小平、周恩来、彭德怀„„所以在选读书目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彭德怀自述》,在看开头的时候,他的家庭背景渲染了我很久,心中的五味瓶打翻了,想象我们小时候,虽说家庭不是很富裕,但是很难想象出来,他们那年代家庭的贫苦与凄寒。

彭德怀是扎根在农村的普通人:冬天,他们兄弟是破衣烂衫,身披蓑衣,赤足草鞋,那时候的冬天是有多么的冷啊,现在的冷跟那时候的冷完全是没法儿比的,虽然是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穿得暖暖的,手套帽子围巾不会少。彭德怀十岁至十二岁替富人家放牛,每天睡眠不足六个小时;十三岁至十四岁进煤窑做童工,每天做着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背也压驼了。然而,他两年的煤工劳动也因为煤窑的倒闭、不负责任的煤老板而仅得到一年的工钱。第二年过年回家,他身无分文买不起一双鞋子,脚冻得开裂。十五岁,他在家做短工、推脚车,后来又去做了两年堤工。彭德怀读过两年私塾,六岁到八岁。让我很受感动的是,彭德怀小时候受到的教育竟然几乎只是为了家人孤苦相依式的求生存,有的只是磨难与坚强。这样铁一样的事实更让我相信了,“苦难出英雄”这句话。

一九一六年,不满十八岁的彭德怀参加了湘军。他当时的动机非常单纯,只是要养活全家。在此之前彭德怀几乎未曾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是蒙昧无知时候念过区区两年的私塾,文化知识方面只是零基础上稍微有了一些突破。然而,彭德怀没有自暴自弃停止对知识的渴求,反倒变得尤为强烈。

彭德怀爱憎分明:彭德怀不是一个善于修饰情感的人,他的爱憎是直接的。1921年11月,他因为杀了恶霸而被追捕,在易家湾的湘江河岸,一个叫罗六十的老倌不要他的钱就把他送过河,船抵西岸时,将汗衫交给他,他无论如何也不要。1930年7月,彭德怀率七三军团攻占长沙,他没有忘记去找这位罗六十老倌,将没收土豪的粮物送他了一些,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他不知我名和姓,我认其为恩人!”。

有爱就有恨。1969年《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批判他不要根据地,彭德怀甚为恼怒。在详细叙述了当时突围的经过后,他以农民式的口语骂文章的作者:他不了解什么叫做根据地,也不了解如何才能创造根据地,更不知道如何才能坚持根据地的斗争,只是一个信口开河的主观主义者,他现在肚子吃得饱饱的,身上穿得暖暖的,也在随声附和地大骂违反毛泽东思想。让他胡说八道去吧,谨慎点罢,防止某一天一跤跌倒,跌落自己的牙齿!

党内有不少老干部以骂娘著称,敢骂人被视为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其最初起源是穷人对穷人的天然感情、对富人的本能敌意。用贫富二分来分析社会并提炼感情,是革命动员的法宝,它是有力的,但又必然是粗线条的。不是爱就是憎,舍弃了人类感情的许多方面自然也就使爱憎抽象化,这是许多农民出生的革命家实施暴力革命、认同领袖集权和极端政策的心理根源。

实际上,不但社会整体,就是在党内,是非曲折也并不明确,黄克诚就发现,彭德怀“性格刚强,遇事不能容忍,不大能适应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不易和领导及周围同志搞好关系。”爱憎分明与无处不在的“关系”是不相容的。这或许是彭德怀个性的局限,把彭德怀打到的结果是党内失去了忠义敢言之士,妥协、迁就、无原则的“顾全大局”、逢迎、拍马屁之风日盛。

在抗美援朝中,联合国军从三八线打到了鸭绿江,志愿军入朝后经过5次大战役又把帝国主义军队赶回了三八线。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志愿军刚刚入朝的时候,又一次,志愿军的部队还在后面,彭司令就孤身一人走在了大部队的前面,与敌人的兵马擦肩而过。这很有力地体现出了彭德怀爱憎分明的果敢性格,对于不正义的行为,他是从心底里发出反对,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付诸于行动,这对于现今社会而言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现在,相当多的人只是嘴上说一说,很少付诸于行动。

在抗美援朝的这场战争中,彭德怀把自己的战争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表现出自己高超的指挥艺术。这与他在刚入军时地努力学习是分不开的。彭德怀在旧军队时期就读过《水浒》、《三国演义》、《资治通鉴》,而且对其中人物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北伐时期,营职的彭德怀与师政治部秘书长段德昌在湖北境内玉泉山关帝庙谈起关云长。段德昌问彭德怀对关云长有何感想,彭德怀说:“关是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现在还被统治阶级利用作工具,没有意思。”段德昌又问:“你要怎样才有意思?”彭德怀说:“要为工人农民服务才有意思。”这个事例说明,彭德怀爱读书会读书,能够客观的不脱离历史环境来分析历史人物,而且联系当前社会形势、以及历史人物作深刻教材来鞭策自己。脱离了旧军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彭德怀对知识对革命理论的渴求变得更为强烈。彭德怀在回忆1933年与国民党十九军谈判的时候,提到自己当时苦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武器,不是与十九军不能协调,而是以博古为首的党中央屡次无端指责谈判成果。彭德怀说如果当时他读过《中国各阶段的分析》这本书,他就可以批判他们。这一方面说明彭德怀坚持真理,另一方面说明彭德怀从没有在理论的寻求上止步,总是如饥似渴的盼望着、吸收着。彭德怀一生能够立下赫赫战功,与他对理论武器的掌握是密不可分的。彭德怀特别爱书。毛泽东曾经送给他两本书,一本是《两个策略》,另一本是《“左派”幼稚病》,他一直从瑞金带到陕北。书陪伴他过了草地。

在这段时间内读得《共产党宣言》一类的书,让我把一直以来没有勇气去触碰的书籍看了,给我的感触也是相当之深的。平时的学习,都是在所学的书本中会出现摘自《共产党宣言》之类的书籍,虽然是浏览了一遍,但是还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希望能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来深化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

第三篇: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感

我们都喜欢用情感来支配自己,所有的职业都闪着光,会激发虚荣心,虚荣心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我们自认为是热情的东西.所以在最初选择职业时,会因为这份工作带来的体面光荣而被迷惑,又或者是追剧看小说对特定职业产生的兴趣和崇拜,但当一切热情退散,剩下的只有枯燥乏味,以及一遍遍追问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一份职业,最终陷入窘迫之境,永远在兜着圈子,无法自拔

那当我们对待职业丧失理性的时候,谁能来拯救我们呢.父母和朋友,其实主要是父母,他们走过了漫长的人生道路,饱尝了现世辛酸,有着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应该静下心来听听他们的意见后再做出决定

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大多数父母往往喜欢孩子有一份安稳平凡的工作,但始终记住,父母的意见真的只是辅助,真正做决定的还是我们自己.父母的意见是对我们的未来的担心和我们遭遇迷途时的警钟.当我们的内心有着对向往职业的真正的热爱和信念时,谁也阻挡不了那一团心火,让人感受到人生意味不禁流泪的火

我们一定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职业.我热爱这个职业,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职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下来我却发现非常地吃力,所以我感到自愧不如,我感到沮丧,我感到心里的火熄灭了.我们不能肯定说这是职业选择的错误,人生需要非常多的尝试,不试试又怎么知道驾驭不了,你如今所具有的能力,一定是在尝试中历练出来的.更何况我们又不是先知,能预知失败.所以我认为,一旦遭遇了职业上的不顺,应先调整自己的状态,而不该自怨自艾,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自己以后职业发展的规划和考量上.健康也是十分重要,如果我们超越体质的限制,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建筑在残破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成为一个矛盾体,精神与肉体的不幸的斗争,经历着内部斗争的我们,又如何抵御来源于生活的猛烈冲击呢。所以只有在调节好自身矛盾,将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牢牢把握住,这才有力量去面对外部的矛盾。

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我们所应选择的应该是给人以尊严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自我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职业选择时也是,如果我们能选择一个同时有利于自己和社会的职业,何乐而不为呢.做着自己喜欢且适合的工作,也被社会所喜爱接纳,应该更会增进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当你热爱的活动被身边的人所称赞,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促使你去完善自身.

第四篇: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感

近日研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本书,颇有小感,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在学业上给了我很好的帮助,同时对我的科学观,人生观,价值观定位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马克思没有创立一个完整的辩证法学说,马克思的辩证法很大程度上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辩证法的书,或许马克思认为,有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没有必要再去创立一个新的独立的辩证法学说。然而诚如黑格尔辩证法所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作了“扬弃”,作了修正。正如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说的:“我的辩证方法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他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人脑的活动过程,即他以‘理念’的名义而且甚至把它转化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世界的创造主,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的外部的现象形式。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人的头脑所反映的并变成思维形式的物质世界。”也就是说,马克思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根本不同的一点是: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的辩证法是从属于精神的普遍中介的;而在马克思那里,任何对自然界的辩证知觉是服从于历史实践的辩证法,即人和自然之间的辩证法的。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

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在高中哲学部分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于辩证法的概念就是从那里得到的,但我一直有疑问,这个疑问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黑格尔,逻辑学,精神现象学,什么的,得到一个发展的概念,或者说概念的运动,但在逻辑学里,其体系又否定了个人的自由活动,而表现出,似乎在黑格尔的逻辑学那里,一切都研究完了,你只能照着他的做,就是这么一种感觉。到这个时候再回过头了看马克思所谓的人的感性活动,才理解了马克思所谓的辩证法不是别的,就是这个实践,这个人的对象性活动。

意识和物质的对立统一,是虚假的幻影,对立是虚假的对立,那么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又是什么?不是别的,就是“人”这个孤零零的概念。自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到黑格尔是个高地,也是个结束,它永远不能解决自身这个矛盾。

意识和物质的对立,是人为的、现今尚无法完全突破的对立,但是因为人具有意识和认知能力,某种程度上,二者又可以统一;因为意识,从来都是人的意识,而不是石头、泥块的意识;物质从来就是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说白了,就是讲人和人之外的东西的关系!

人的感性活动,它是人和他的活动对象的统一,这个统一除了人的活动,没有别的联系能把人和自然界联系起来。并且在这个统一体里,人和他的对象以及这个统一体都一刻不停地同时处在变动中,人的活动作用于对象,使对象发生变动,同时人的活动也随着对象的改变而变化,人、对象以及人的活动都处在一种变动的关系中,因此人和对象就不是准确地一致关系,而是只能在一个范围里大体相符,但这个范围随着这个统一体的发展,也是不断变化的。

马克思曾经说过两句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什么前面要加上“现实性”三个字?“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什么是人的现实性的活动?其实这是人对自然界的活动。这个社会关系必须有这个现实性,才是马克思说的是人的本质。否则就会倒退到意识和精神的抽象上去。”

举一个例子,从《国富论》里的货币说起。交换脱离了物质直接交换的阶段以后,开始以媒介物做中介进行交换。媒介物的选择,刚

开始是笨重的其他日用品,但不方便,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金属因其不易磨损和可分性使用方便,因而选择金属作为货币;金属在日常使用中,称量麻烦,因而铸币,铸币使用过程中因为磨损或故意减少分量,因而法币。在这一个历史过程中,因人和货币这个对象始终处在一个变动的关系中,并因为人的活动而互相作用和影响,两个方面都不断在变化。

感知,或认识,其对象不是别的,就是体现在自然那里的人自己的活动,所谓的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行动。感知,就是人的活动的理论化,可描述,从而可遵守执行,从而可不断完善。所谓的真理,就是不断完善人自己的行动,因为辩证法就是真理,而辩证法就是人的这个感性活动。

以上只是自己的从书中体会到的一点心得,让我理解了马克思辩证法的一些皮毛,感到马克思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更不是一些空洞虚无的“哲学”,它确实是从我们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真正的真理,真正能让我们理解我们自身存在价值的值得挖掘的一座宝藏。

第五篇:读马克思主义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有感

从这学期开始,我们迎来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在看了不少关于马克思个人的传记以及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阐述,令我再次对马克思先生竖起了浓浓的敬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是指自然具有自在性、规律性、联系运动的矛盾辨证性;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实践论,辨证唯物主义是指正确认识最终来源于感官的感觉和主体的物质实践活动,认识和实践在认识、实践、认识、实践的辨证运动中相互促进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的本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以社会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一般规律,半空中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也包括在某些社会形态中长期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在我们这个时代,任何对于激进可能性的思考,都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开始。因为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中,马克思主义不仅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的批判,而且激励和启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的产生,为不同模式的社会和经济组织提供了对资本主义唯一可能的挑战。

对于当大中国大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首先,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把握方向、明辨是非。其次,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获得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提供许多科学的辩证法,正确掌握和应用思维工具。第三,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获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解决为谁工作的问题,通过学习培养“以为人民服务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思想政治素质。第四,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获得不断奋斗前行的动力。理想与信念是人不断前行的动力。现阶段,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制定的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激励和指引着全体国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正确处理和学习与工作中的各种矛盾,更能增强不断前行的动力。第五,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可以获得伟人的人格魅力。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大复兴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下载读马克思主义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马克思主义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41305118 吴晓慧 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和很多人一样,对于马克思主义这类东西很是不以为然,因为从小到大,接触......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刚接触这连名字都说不清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时候,我对它的定位是一门修身的政治课。当时我很是不懂,从小到大都在听人说,以......

    读《中国式马克思主义概论》有感

    读《中国式马克思主义概论》有感 马克思思想是伟大的思想,并且是正确的思想。正是由于马克思思想的正确性,才使得马克思思想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时代不同,国情不同,又要结合时......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XXX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

    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感(最终5篇)

    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感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从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始,我们就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了一定的了......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有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要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有关著作、文章。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是......

    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有感[范文大全]

    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有感 班级:统计0901班姓名:伍璐璐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个半世纪的战斗历程。150多年来,它从蛰居世界一隅、只是众多社会主流派的一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