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河道整治规划
1治理标准的确定原则
(1)与前置性规划文件相协调的原则。对于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而言,区域的总体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的防洪规划等规划均属于前置性规划文件,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标准制定应以前置性规划为指导,一般不应超出上位规划的要求。而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行业规划,在满足规划目标的前提下,规划的标准应从有利于国土资源优化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角度出发,与相关规划进行协调,使制定的规划方案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更具有可实施性。
(2)与相关标准规范相协调的原则。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涉及防洪、治涝、灌溉、供水、环境改善等多个部门与学科,为了适应规划和专业技术的需要,国家和各行业已颁布了一系列的标准、规程、规范等,以便于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在开展相应规划和工程设计时能够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对规划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依据相关标准规范来制定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规划标准,不仅能够保证规划的先进性,使拟定的方案更合理科学,而且能够更好的与法律法规、区域经济及相关规划衔接。
2农村河道整治类型划分
(1)防洪排涝治理为主。一个区域的防洪排涝安全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农业生产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到水系的防洪排涝功能。通过对项目区现状情况的分析,对于河道水质相对较好,但堤防护岸存在破损、河道淤积造成行洪排涝能力下降的情况应把规划的重点放在防洪排涝治理上。防洪排涝治理关注的重点应以保证河流的行洪过流能力,保障堤防护岸的稳定安全,要求堤防护岸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能够抵挡洪水的威胁。通常来说,流域中上游区域,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活动不频繁,相应的河流水质会较好,例如浙江省遂昌县位于钱塘江流域和瓯江流域的中上游,全县主要6条河流水质处于Ⅰ~Ⅲ类水之间,均符合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生态县,因此遂昌县从治理工程类型上就可以定位为以防洪排涝治理为主的类型。
(2)生态环境治理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都很重视河道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兴修了大量的堤防、水闸、泵站等工程,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基本达标。但由于工业企业的发展之后不重视污染的防治,或者是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大量施用,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等等原因,造成了部分农村地区的河流水质变差,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对于这样的区域在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时,应把规划的重点放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生态环境治理关注的重点应以控制减少入河污染物的数量,提高河流水体的连通性与流动性,增加水体的纳污容量和自净能力,改善河流水质与生态环境[2]。通常来讲,位于流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经济 比较发达,工农业生产活动频繁,人口比较密集,河流水质相对较差。如浙江省嘉兴市的桐乡市是国家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是浙江省经济十强县(市)和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境内水网交织,田地交错,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桐乡市的河道整治工作,一直走在浙江省前列,但桐乡市农村河道水质污染仍较严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农村河道现状水质均属于Ⅳ~V类,有的甚至是劣V类,不能满足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因此桐乡市从治理工程类型上就可以定位为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主的类型[3]。
(3)综合治理。有些县市由于地形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不均衡,县域内的各个乡镇差异性比较大,有可能不同乡镇的农村河道现状情况差别也较大,部分乡镇符合以防洪排涝治理为重点的类型区特点,部分乡镇符合以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类型区特点,或某个乡镇防洪排涝能力和河流生态环境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县市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综合整治。
3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措施
(1)清淤疏浚工程。清淤疏浚的目的是增大河流纵比降,降低河床高程,扩大河道的行洪断面,确保防洪安全。清淤疏浚的要点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机械设备配置情况以及河道淤积的不同类型,科学、务实地确定河道湖泊清淤计划。河道的清淤疏浚规模主要是确定清淤的深度,即要首先明确河道的规划河底高程与河道的断面型式。河网区和平原区的农村河道底高程可按照本区域或所在流域的水系规划的成果确定,对于农村河道没有明确规定要求的,可参考上一级河道的规划河底高程确定,一般来讲,农村河道的河道等级较低,规划河底高程可略高于骨干河道和重要河道。有通航要求的平原河道,清淤深度应满足航道等级的最低通航水深要求。丘陵区和山地区的山区性河道的清淤疏浚深度可结合防洪排涝分析计算满足河道规划标准要求的过流能力的河道断面,结合洪水位确定清淤深度。清淤后的河道的断面型式应满足岸坡稳定性的要求。对于河槽较宽的河道,河滩地不应随意挖除,因为滩地的切除无形中会增大堤防高度,降低了堤防的安全系数,易造成滑坡失稳。
(2)水系沟通工程。水系沟通的目的是打通断头河、拓宽引排河道卡口段,增加水体流动性、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充分利用河湖水系的调蓄功能,改善水环境。水系沟通的要点是:①“恢复河流故道”尊重自然规律,恢复河湖水系的沟通。②“扩大重要节点”对河道上阻碍过水的构筑物(桥梁、堰坝等)予以改建扩建或拆除。水系沟通工程的主要工程内容有引排水渠道及配套建筑物的整治,阻水桥梁的改造,阻水堰坝拆除或改建为可过水的低堰,2 涵闸等控制性建筑物的的拆除或改建,池塘、湖泊和断头河的沟通工程等等。水系沟通工程应注意与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建设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3)河道清障工程。河道清障的目的是恢复河道的过流能力,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由于河道内违章种植和开垦、违章建筑物、构筑物的修建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河堤植被被破坏,河流过流断面减小,水流不通畅,局部形成回流与冲刷,从而导致河势发生变化,堤防、护岸、护坡、河岸等发生滑坡、坍塌,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塞等恶劣后果,不但影响了河道行洪、除涝等效益的发挥,同时也加大了河道内的淤积程度;另外人工障碍物阻碍了常水期水流的正常行进,局部形成死水,严重影响了河道景观。河道现存的天然或者人工障碍物比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河道淤积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农村河道的清障工作是十分必要及迫切的。河道清障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清理河道行洪断面范围以内会造成阻水的灌木、乔木等,违章开垦和种植的农作物、丢弃的固体生活垃圾等,违章占用河流滩地上房屋等构筑物。
(4)岸坡整治工程。护岸整治的目的是稳定河道,防止冲刷。传统的护岸整治多采用混凝土护岸、砌石护坡等人工材料。近年来,河道的护岸整治逐渐开始转为兼顾安全与生态的岸坡防护技术。与传统的护岸相比,生态护岸除了满足防洪工程安全外,同时兼顾了环境美化、促进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提升环境美学价值的功能。河道岸坡植被对于栖息地、自然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以增加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河道岸坡植被规划时应根据河道常水位、洪水位的变化合理布局。选择植物品种时应尽量利用本地植物为主,尽少引种外来植物,避免外来植物入侵危害。植物品种的选择应兼顾景观需要,考虑能适应不同季节,以及具一定的观赏价值[4]。
(5)堤防加固工程。堤防加固的目的是保护村镇、农田、农居点等安全,降低洪涝风险和损失。对于单独采用堤防防洪的情况,应根据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通过水利计算确定要求河道通过的允许泄量及相应的设计洪水位。对于防洪系统中的堤防,应按照防洪系统中确定的堤防的抗御洪水标准,确定河道的允许泄量即相应的设计洪水位。上下游、干支流堤防的允许泄量要协调。农村河道堤防加固工程可采用流域防洪规划或县(市)的河道整治规划的已有成果。堤线应力求平顺,各堤段用平缓曲线相连接,不宜采用折线或急弯。堤防工程一般应修筑在土质较好的、比较稳定的滩岸上,尽可能利用现有堤防和有利地形,沿高地或一侧傍山布置,尽可能避开软弱地基、深水地带、古河道、强透水地基。堤线布置宜保留适当宽度的滩地,要与河势流向相适应,并与大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堤线应尽量选择在拆迁房屋、工厂等建筑物少的地带,并考虑到建成后便于管理养护、防汛抢险和工程管理单位的综合经营。农村河道两岸防护区内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差别较大时,可采用分段保护。
3(6)截污治污工程。截污治污的目的是改善农村河道的水环境。截污治污的要点在于污染源控制。农村河道主要污染物分为两类,一类为村镇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造成的点源污染,一类为农业种植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造成的面源污染。点源污染可以采用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处理,污水处理、截污纳管等措施。面源污染可以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耕作方式,包括合理使用肥料、作物轮作及维持土壤养分平衡等。或使用各种缓冲系统,包括河岸带缓冲区,天然或人工建造的湿地,森林缓冲带等。针对河道水质状况的不同,可以采取相应的水质处理措施,如人工湿地、生态塘、生态浮床、曝气富氧、化学修复等等。
第二篇:《县级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简要编制大纲
县级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
简要编制大纲
湖北省水利厅
基本情况
1.1 自然经济状况
内容主要包括阐述县级行政区基本情况、人均财力,自然的基本情况,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含区域未来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统计分析与农村河道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包括基准年总人口与农村人口,产业结构比例、GDP和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填写附表1。1.2 河流水系状况
以县为单元,绘制县级行政区图套水资源分区图,根据本省水功能区划分方案,明确规划区域内河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分析河流水系状况、分布特点、河流条数(分级)、河流长度、气候降水特点、集雨面积、水资源量、水环境状况、土壤类型与植被情况等。填写附表1。
1.3 相关规划情况
简述县域规划、乡镇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及相关水利规划中涉及河道整治、生态建设及农村环境整治的内容。
1.4 地形地貌特征
简述县域地形地貌特征,地形组成,各高程地形比例等。农村河道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农村河道现状调查
以乡镇为统计单元,调查统计县级及以下管理的农村地区河道(包括与河道连通的池塘)数量、长度、淤积情况、水环境状况及管护状况等。填写附表2。
2.2 已开展农村河道治理的情况
2.2.1 治理概况
简述农村河道的治理现状,统计县域内已实施完成河道清淤、护岸、水环境、堤防等相关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与农村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结合情况。
2.2.2 治理成效及管护情况
评价已完成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规模、效益及投入情况;重点分析农村河道生态建设典型示范工程。说明治理后的农村河道管理维护等情况。
2.3 存在问题及成因
重点从防洪排涝、灌溉引水、乡镇排水、水环境及水生态景观、河道管理等角度分析农村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资金投入和管理等方面分析问题的成因。
2.4 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结合当地农村河道存在问题及整治需求,主要从沟通水系、提升行洪排涝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提高灌溉供水保障程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等角度,分析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必要性。规划范围和目标任务
3.1 规划范围
县域内5个以上集中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治理的乡镇。3.2 编制水平年
规划基准年2010年;规划水平年2015。3.3 规划目标
到2015年,治理区农村河道功能基本得到恢复,河道行洪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排涝能力达到标准;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初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综合整治目标。
河畅:通过河道水系沟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等措施,河道内基本无阻水障碍物,主要河道保持水流通畅,河势与岸坡稳定。
水清:结合农村环境保护,通过综合整治,达到水面清洁目标,整治河段保洁率达100%,做到水面基本无漂浮物,河道两岸无污水直排,河道水质逐步改善。
岸绿:岸边无垃圾,植物护坡长度占岸坡整治长度的60%以上,农村河道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景美:应与自然环境融合,维护河流的整体性、连续性与自然风貌的多样性,充分体现农村河道的乡村特色。
各地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规划目标。3.4 规划任务
(1)摸清农村河道基本情况
摸清现状和存在问题。摸清县域内农村河道的分布、特点、治理情况、治理标准等现状情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河道功能的要求,分析农村河道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明确整治内容和工程量
调查分析当地农村河道的整治需求并分清其轻重缓急,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类型农村河道的综合整治目标和任务,并以可操作性强、经济节约为原则确定对策措施。按照确定的整治措施,分类提出乡镇的整治河道建设规模、主要工程量。
(3)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从逐级落实责任、加强前期工作、筹措建设资金、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等方面提出保障本规划实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政策建议。建设内容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措施主要有清淤疏浚、水系沟通、清障工程、岸坡整治、堤防加固及其他综合整治工程。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删减)整治工程的内容。4.1 疏浚整治工程
简要分析河道淤积的情况。统计需要清淤整治的河道条数、长度,提出清淤疏浚的规模(疏浚的底高程)及工程量。填写附表3。4.2 水系沟通工程
水系沟通工程包括水系连通和引排水等工程。简述河道水系的现状引排问题,通过沟通河道池塘,拓宽引排水河道卡口段,引排水配套设施建设等,促进水体流动。
统计河道连通长度、连通河道的宽度、护岸长度、植物护坡规模、更新改造建筑物规模及工程量,填写附表4。4.3 清障工程
简述阻水构筑物等情况。统计阻水构筑物的数量,提出清障规划的规模及工程量。填写附表5。4.4 岸坡整治工程
简述现状河道岸坡面貌(岸坡防护情况、塌岸崩岸情况等)。根据整治河道所在区域划分为生活区护岸与生产区护岸(流经村镇的河段可划为生活区护岸,流经农田等无人居住区的河段可划为生产区护岸),并提出适宜各乡镇河流实际情况的护岸形式。
生活区护岸应以护岸修整、生态修复,适当考虑亲水设施的设置,尽量减少硬化措施,巩固和提高治理成果;生产区护岸应遵循“按故道治河”的治理原则,尽量保持原河岸面貌,以河岸整坡为主,保持河道弯曲、平顺、生态的自然形态。
统计各乡镇需要岸坡整治的河道条数、长度,护岸长度,提出河道岸坡整治规划的规模及工程量。填写附表6。4.5 堤防加固等其他工程
简述堤防建设现状。统计需要加固的防洪堤长度,提出建设规模及工程量。为长效保持农村河道治理效果,根据实际需求,可增加小型清淤设备、保洁船、水面打捞设备等管理设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要求,提出其它治理措施,增列附表。
参考镇域总体规划或给排水专项规划,根据村镇规模提出截污治污的要求。包括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与处理设施建设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宜考虑与城镇污水管网的一体化建设,实施河道沿线截污纳管,减少入河污染物;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宜规划建设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如曝气池、沼气池等。截污治污部分投资不列入本规划。填写附表7。河道建后管护机制
从当地实际出发,建立责任明确的管理体制。确定工程的产权归
属,落实管护目标、管护主体、管护经费、管护人员等。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1 投资估算 6.1.1 编制依据
(1)按各省水利水电工程概算编制规定进行,若水利工程概算定额缺项,可参照市政工程确定;
(2)近年来建成的类似工程决算投资和单位投资指标;
(3)主要原材料价格按当地市场价确定,人工预算单价按省里有关主管部门规定执行。6.1.2 投资估算方法
在估算工程投资时,可充分利用已建同类工程的有关数据。可以参考本县或邻近地区已经完成建设任务的类似工程的投资,采用指标分析法推算本地工程的投资。填写附表8。6.2 资金筹措
根据当地财力和筹资能力,提出资金筹措方案,主要包括:(1)资金筹措原则;(2)资金筹措方式。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主要包括:
1、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县级政府负总责,责任分解;力争把加快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纳入各级领导考核内容,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各有关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密切配合。
2、前期工作。确保前期投入,加强前期组织,统筹勘测设计力量,提高勘测设计水平,严格按照程序组织审查审批,落实审查审批责任,严把前期工作质量关。
3、资金保障。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依据农村河道的公益性特点,提倡改革创新,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的多元化、多层次投入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提供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和管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灵活有效的工程运行机制,保证工程良性运行。
4、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责任制和监管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前期工作、建设管理、资金使用等进行全方位监督,加强日常监督检查,采取各种方式加大督导力度。
5、加强宣传。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对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认识,提高农村居民对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建管工作的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管理。从加强宣传、制定乡规民约、管理养护等角度,提出农村河道管理的其他保障措施。
附件1:附表(见附件)附表0~附表12 附件2:附图
附图1:××县(市、区)行政区划图 附图2:××县(市、区)河流水系图
附图3:××县(市、区)农村河道整治工程总体布置图(建议以乡镇为单元,每个乡镇一张布置图)
第三篇:浅析山区河道规划整治
浅析山区河道规划整治
杨卫甲
(大理白族自治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 大理 671000)
摘要: 山区地形、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差异悬殊,自然条件恶劣。山区河道坡降陡,洪水洪枯变幅大,洪水冲刷力强,河岸植被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山区大部分生产力集中分布在河道两岸,发生洪灾往往给沿江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山区河道规划整治意义重大。关键词:山区,河道,整治,云龙县沘江
1山区河道特性
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差异悬殊。河道一般集雨面积小,暴雨集中,单点暴雨强度大,汇流历时短,洪水洪枯变幅大;河道坡降陡,水流流速快,河水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其推移质和悬移质多;有的河道一次洪水后,推移质就填满了河床,再遇洪水,灾害损失迅速扩大。河道岸坡植被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山区大部分生产力(乡镇、村庄、农田、交通、工矿企业等)集中分布在河道(江、河、溪、沟)两岸,洪灾往往给沿江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并加剧了其它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如地质灾害等,河道整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我们必需不断地对山区河道的洪水特性、洪灾类型、灾害成因、整治措施进行认真探索,密切结合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土地利用与防洪规划,城乡建设与河道整治,治山治水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加大整治投入力度,分项、分部门、分阶段逐步实施,合理开发利用河岸滩涂,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据《防洪法》的要求,在河道管护范围内,减少不利于河道行洪安全项目,把河道治好管好,达到整治河道,防治洪涝,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城乡经济的目的。2河道整治问题
在规划整治中,需要因地制宜,综合研究上下游、左右岸、主支流的相互关系,统筹规划,综合整治。一方面在流域内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拦截地面径流,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另一方面进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护岸工程。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拦挡坝拦截泥沙;下排就是疏浚河道,清除阻水障碍,使河道畅通。其次在关键河段修建堤防护岸工程,约束水流,保护岸坡。
同时应注意河道的生态平衡问题,充分遵循自然规律,不宜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研究河道形态的价值,尽量保护天然河道作用。尤其是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要特别慎重。河道截弯取直,一定程度上虽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带来的问题是改变了洪水流向,增大了河床比降、流速和水动能增加,又加剧了水流对河岸的冲刷和河床的下切,使原有堤防和河岸垮塌更为严重,防洪问题存在安全隐患;扩宽河道堵口,虽然能够增大下泄流量,减轻上游的淹没损失,但对下游的淹没损失可能更大,往往顾此失彼。因此,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时,必须认真调查,充分研究,结合水能、水文计算成果,客观分析下泄流量和经济损失,采取多方案比较,确定出科学的方案,达到整治的最佳效果。
⑴平面布置
山区河道规划整治中的平面布置,直接影响一个流域、一条河道的总体规划,必须做到点、线、面、体的合理布局。点就是要确定整治的重要河段和重点部位,一般以城镇、集镇、村庄、耕地面积集中成片的河段为重要河段,以易垮塌易冲刷一旦决口损失较大的地段为重点部位。
线就是对河道的岸线、堤线进行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布置,调整好河势和流向,充分发挥天然河道的作用。为了避免新建的堤防、护岸工程侵占行洪断面,阻碍行洪,抬高水位,加重损失,一是最好不要建丁坝,对确定需要建丁坝的地段,其坝轴线与水流方向的夹角最好控制在30°以内,这样建成的丁坝阻水很小,既能保护耕地和自身的建筑物,又能防止挑流时影响对岸,同时对堤坝的安全、稳定有利;二是河道转弯半径不能太小,应成一光滑的抛物曲线,并注意上下游提线的衔接和左右岸的协调;三是对河道弯曲形成的浅滩。沙洲可以适当缩窄河道断面,用抽心束水归床的办法来增大流速,减少推移质淤垫河床。
面就是处理好整条河道的平面、断面和挡水面之间的关系。平面上可利用航测1:10000地形图或实测1:2000地形图布置,以达到整体效果;断面上既要确定河床断面即堤距,又要拟定河堤护岸的断面型式,还要提高堤防护岸迎水面的防冲能力。
体就是要达到整治河道的整体效果,结合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改造项目,统筹规划,协调布置,互不干扰,分步分项逐步实施。做到规划中与整治后的效果一致。
⑵确定堤防高度
山区河道堤防高度的确定,主要应根据保护对象、堤防等级,按照《防洪标准》确定洪水设计标准,计算洪水流量和洪水位,再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加上一定的堤防安全超高来拟定堤防高度。我国《防洪标准》规定一般城市采用50~20年的设计洪水标准;乡村、小型工矿区、保护耕地面积小于30万亩的采用20~10年的设计洪水标准。鉴于山区河道水文资料短缺,有的根本无资料,常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设计洪水计算,其计算成果精度差。实践中,应注重历史洪水调查,结合实际,综合平衡考虑。在我国要求对堤防设计采用一个洪水设计标准,加上安全超高来确定,不需校核标准。在山区保护耕地面积都比较少,一般在千亩左右,上万亩的很少,在河道规划整治中应根据山区河道的特性、社会经济状况和效益情况,首先考虑以防冲为主,设计标准不宜过高,一般按10~5年的洪水标准设计,结合保护对象的地面高程加一定的超高确定堤顶高程,比较适宜,可避免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但采用降低防洪标准的堤防工程应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
⑶堤身的结构型式及基础处理
山区河道堤身结构和型式,应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交通条件,因地制宜地选取,既要经济合理,又要安全可靠。山区河道水土流失严重,推移质多,大部分河道内都有充足的卵石材料,河道两岸岸坡灰岩分布较多,都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在结构上可选用重力式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简便,有利于群众施工,但工程量大,水流条件差,建议最好选用仰卧式或梯形结构,这两种型式水流条件、稳定性均好,投资省,同时减少了工程量,但施工技术要求相对较高,需要专业队伍施工。在条件好的地方,还要推广堤防新型结构,如拉筋挡墙等。
山区河道修建堤防,基础是关键,从多数水毁的堤防看,与基础处理上的好坏直接相关。不少堤防是前一年建成,第二年洪水就掏空堤脚,开始垮塌,形成了年年修堤,连年受灾。所以一般都应把基础嵌进完整的基岩0.5m以上,对冲洪积层较深的河段,必须清到1.5m以上,而且基础不得置于水流冲刷线以上。对排水困难的河段基础,应运用水下施工技术,同时对堤脚趾加固保护,防掏脚、抗冲和增加堤防稳定性。
⑷施工质量问题
堤防工程施工,首先要制定严密的施工计划,要切合群众施工和专业施工相结合的实际,充分利用群众力量投入治河建设,但必须注意施工安全,搞好施工管理。其次是工程质量问题,应重点做好关键部位的施工,一是基础一定要嵌进新鲜完整的基岩或者超过不冲深度,通过技术检验合格后才下基础;二是砌筑砂浆应严格按设计配合比搭配,并拌合均匀,保证砂浆强度;三是对河道转弯的凸岸浆砌时要提高砂浆标号或增大河堤断面尺寸,提高抗冲强度和稳定性;四是要把堤身建成一条光滑的曲线或者直线,不能成为折线,影响流态。财力许可的地方,还可对堤顶以砼压顶整平,迎水面勾缝或抹面,以改善水流条件。工程结束后,还应清除残留在河床内的废弃物,恢复施工中坡面取石造成的创面,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搞好堤防工程绿化,保护生态环境。
3云龙县沘江鹅脖子河段规划整治工程
云龙县沘江鹅脖子河段规划整治工程是在云龙县城遭受1993年8月29日特大洪灾(简称“8.29” 特大洪灾,洪水标准接近50年一遇)后,根据云龙县城洪灾恢复和县城总体发展规划提出,是一个以土地开发和防洪为主要任务的工程,目的是通过对沘江鹅脖子河段截弯取直规划整治,开发河弯滩地,作为县城新区,缓解县城狭小,土地紧张的局面,同时提高县城防洪安全标准。
沘江发源于怒江州兰坪县金顶羊锯山,从金鸡桥进入云龙县境内,由功果桥汇入澜沧江,为澜沧江一级支流,是一条典型的山区河道,主河长173.3km,平均坡降0.0058,云龙县境内河长123km,平均坡降0.0074。沘江鹅脖子河段位于县城以北新云桥~胜云桥之间,该河段长3839m,平均坡降0.00516,由于沘江干流的侧蚀作用于此形成一个“S”型河道,中间留下一个长约150m、厚30m类似鹅脖子的山脊,成西北向高昂的鹅头,后来又被称之为“天然太极图”。
⑴规划整治方案
经过8.29” 特大洪灾后,云龙县对县城恢复的今后发展进行了规划,根据县城规划的总体布置,县城今后发展方向是上游鹅脖子地带,将作为县城的工业区和生活区进行合理开发,为此鹅脖子河段规划整治方案较为重要。根据鹅脖子河段的地形地质条件,提出了以下三个规划整治方案,工程平面布置见图。
方案1:截弯取直改河方案。在鹅脖子较薄弱附近筑一拦河坝,并于右岸开挖新河道,经消能后将沘江水流导入下游河道,同时治理上、下游河岸。该方案以开发鹅脖子河段左岸土地为主,新增土地面积约300亩,并与下游县城连片。工程投资1780.87万元。
方案2:仍为截弯取直改河方案。在鹅脖子上游距新云桥500m筑一拦河坝,并于左岸开挖新河道将沘江水流导入下游河道,同时治理上、下游河岸。该方案以开发鹅脖子河段右岸土地为主,新增土地面积约260亩,通过扩建胜云桥与县城连片。工程投资1984.32万元。
方案3:保护天然河道方案。维持鹅脖子河段的天然形态,仅对河道两岸按防洪要求进行河岸整治。工程投资839.66万元。
以上三个方案相比,方案1具有水流条件好,新挖河道短,下游防洪堤短,土地开发面积广等优点,缺点是改变了河段的天然形态,上游防洪堤长,投资偏高。方案2不仅变了河段的天然形态,新开挖河道较方案1 长370m,挖深大(最大挖深达27m),下游防洪堤长,投资最高。方案3在三个方案中虽投资最省,施工技术相对简单的优点,但对规划整治河段上的土地开发利用率较低,与当时县城发展规划相悖。因此当时推荐方案1为规划整治实施方案。
⑵实施和总结
在即将进行实际阶段以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当地群众以及民间组织大都反对鹅脖子河段规划整治采取截弯取直方案,理由集中在不宜以改变河道的天然形态换取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为前提,况且鹅脖子河段被当地老百姓视为风水宝地,因此鹅脖子河段规划整治工程推荐方案多年来一直被搁浅,取而代之的是对河岸防洪堤分期治理。
应该看到,沘江曾发生的“8.29” 特大洪灾,给云龙县工农业生产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惨重的损失。据事后调查和当地群众反映,“8.29” 特大洪灾仍未改变鹅脖子河段天然形态,正因为鹅脖子河段的存在,致使洪水迂回,流速降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洪水对下游河岸的冲刷和下切,减少洪水对县城威胁,这是河道天然形态自身价值的较好例证。实践证明,上世纪九十年代云龙县鹅脖子河段规划整治项目推荐方案最终未能实施是正确的,从此沘江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太极图”(位于云龙县城北面,因沘江水绕出一个“S”型大弯子,形成类似道家太极图案的天然地貌奇观,虽然它不过是地质时代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通过河流深切形成的特殊地貌,但后来人们赋予它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才得以保留。
第四篇:农村河道整治
关于农村河道整治的实践与探索
一、基本情况
松阳县环境优美,生态宜人,境内河网众多,全县河道总长1873km,除松阴溪62km干流为省市级河道外,其余均为县乡级河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村河道。“十五”以来,我县依靠上级补助、县财政、受益乡镇村多方筹资,投入9.8亿元,共完成各级河道治理185km,全县河道面貌有较大改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人民群众追求生态文明的意愿逐渐强烈起来,特别是“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等事业的兴起,广大农村的村容整洁了,房子漂亮了,要求改善河道水环境意愿更加迫切了。
图
1、新兴乡内孟村
图
2、新兴泉庄村泉庄湖
二、松阳县开展农村河道的现状
松阳县开展农村河道治理的历史比较早,近些年来也建成了向新兴乡内蒙村、泉庄这样的具有一定示范效益的板村。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受县乡财政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较低等因素影响,广大农村河道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水域面积逐年减少。在旧村改造等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缺乏必要的水域保护和治理规划,不少村中的小河沟、小渠塘,被人为的缩窄、废弃甚至填埋,造成农村水域面积不断减少,使美丽乡村缺少“水”的灵气,严重的的还直接破坏了水系构成,造成水系连通不畅,一遇雨水天气就受涝成灾。
二是水环境逐年变差。受上游水土流失影响,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泥沙淤塞,河道萎缩等现象,加之农田生产、乡镇企业、畜禽养殖业等生产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面污染扩大的影响,使农村河道水体污染进一步加重,造成生态退化、水环境变差,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三是管理薄弱,管护责任划分不清。农村河道分布广,上下游涉河各村难以协调,多数处于“无管护主体、无管护制度、无管护人员、无管护经费”的“四无”状态。一些群众管护意识不强,将生活垃圾直接丢弃在河道之中,类似塑料袋等一些无法降解的垃圾直接悬浮在河面上,情形触目惊心。
四是专业人才缺少,治理手段单一。随着河道治理中生态、植物措施以及水景观工程的融入,河道治理已成为集水利、环境、生物、园林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工程,而县内相关专业设计、施工、管理的机构和人才相对缺少。在以往的河道治理过程中,更多河道被人为的渠化、硬化,使河道失去了原有的蜿蜒、柔美、生态的特性。
图3:硬质防护刚强有余,柔美不足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2011年县里从土地出让金中安排320来万元,用于农村河道整治,加上省里争取的资金,全年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而项目村众多,资金分散使用后,每个村投入的资金只有五六十万元,只能解决最基本的防洪防冲问题,很难在水景观、生态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三、县内外开展农村河道成功经验
近年来,从事河道治理工作的人们开始逐步转变观念,认识到天然的河流是一个健全的生态系统,水体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功能。这种修复功能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依靠与河道紧密相联系的水生、水岸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得来的,保护和恢复河道原有的生态性是河道治理工作的根本。特别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在河道治理方面都有不同的尝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条经验:
1、河道形态的治理。河道的开挖、清淤治理要尽量保留河道的原始走向、原始地形、地貌,对河道中原有滩地、沙洲都要加以保护,以营造受人类影响极小的生态“孤岛”。切不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追求防洪的安全,去“改造自然”,甚至“截湾取值”、将河道人为线性化、渠道化。
2、河道断面的治理。提倡缓坡,对直立的钢筋水泥防护,一般只在有特殊要求的河段构筑,尽可能的采用缓坡,为此河床原有内外连通的质地。也就要求在河岸护坡材料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多孔的生态材料,目前,县内采用较多的是干砌块石、卵石的做法。
3、生态植物措施的应用。随着建设生态河道的理念的兴起,生态、植物措施河道中工程中得到应用。出现了不少如生态砼、格槟挡墙、生态植物袋等新型的建筑材料,也有采用纯植物护坡的设计和实践,在一些区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亲水及景观建筑物融入。通过筑堰抬水,形成湖面,增设亲水设施,同时在堤防建设中景观建筑物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它可以进一步拓展堤防功能,使用防洪工程由单一防洪的功能向休闲、旅游综合功能转变。
图
4、泉庄村泉庄胡砌石护岸
图5 我县横山村河道治理的参照方案
四、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2011年水利部推出县乡河道治理试点项目,经过努力,我县是以总分第7名的成绩,成功入围全国县乡河流整治重点县浙江省试点名录,这必将更加有力的推进松阳县农村河道治理工作。为了把项目建设好,我们计划以“百村绕水”为建设理念,着力恢复河道功能,改善农村水环境,最终实现“村村绕水、村村清水、人人乐水、人人护水”的整治目标,具体在项目管理与具体整治措施等两个方面提出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建议,苦下功夫,争取好的结果。
(一)项目管理
1、成立统一的机构。整合水利、农办、国土、建设、环保等涉及农村水利、农村环境各部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截污治污、环境卫生以及河道治理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的资金、技术合力,综合治理。
2、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履行“河道保洁”工程,建立农村河道长效保洁工作的新机制和新举措,强化河道长效保洁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区农村河道保洁考核办法,实施定政策、定责任、定河段、定人员、定考核的“五定”保洁措施。并加大河道保洁的监管力度,有效督促各保洁责任单位和镇、街开展日常化、制度化、常态化的保洁工作,从而达到河面无杂草、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的“四无”保洁目标。
3、加大宣传。不仅要宣传项目建设意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还还要进一步宣传和深化广大村民的环境意识,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或者居民公约等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维护河道整洁,为未来项目建成巩固成果先打好基础。
(二)具体整治措施
1、清淤疏浚工程。
松阳县地区山区,多数村庄沿溪而建,村庄段河道也相对较窄,泄洪断面明显不足,通过清淤疏浚不仅加大河道行洪能力,也还清理淤泥、垃圾,从而改善河道水环境。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像疏浚渠道,一味追求河流通畅。要尽量保留河道原有的蜿蜒性,对河道中原有滩地、沙洲要加以保护,以营造生态小岛。
2、岸坡整治工程
在整治岸坡进行护岸设计的时候,要根据不同河段的特点,因地制宜的选择合理的断面设计。主要可以下几种备选的断面:
型式一:斜坡式浆砌石生态护岸。主要用于山溪性河道,坡降大,流速快,同时有一定的建设空间的河段。
型式二:斜坡式鹅卵石生态护岸。下部结构采用当地鹅卵石砌筑,上部结构进行植物防护。主要分布河道流速相对较缓,与当地的旅游业相结合。
型式四:直立式浆砌石护岸。主要适用防洪、防冲要求相对较高,受地形限制,居民住房临水而建、土地资源比较紧张的地区(条件允许可以将挡墙底部的建筑栏杆换成植物护栏,种植蔓藤类植物,给硬质护岸穿上柔和的外衣。)。
型式四:自然植被护岸。主要分布在农田等生产区以及对护岸要求不高的河段,遵循“故道治河”原则,以河岸整坡为主,保持河道弯曲、平顺、生态、自然形态。
3、水系连通工程
松阳县水系纵横、池塘密布,通过开展水系连通工程可完善项目区内排涝体系,使水系畅通,提高水系的防洪排涝、同时通过通过筑堰抬水,形成湖面,亲水性,并引配水能力,连通沟塘河渠,实现“百村绕水”,将有利于改善水质。
4、亲水、景观绿化工程
为稳固河岸、防治水土流失,美化亮化河岸景观,我们在坚持与河道整治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的“三同步”基础上,按照“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绿化要求,对农村河道两岸实施植绿、造绿,并根据条件可能,在部分河道两岸建设生态林带,布置休闲景观,打造河岸绿色长廊,努力使河道两岸成为沿河居民群众游憩、休闲、运动、亲水的主空间。
第五篇:江苏省农村河道整治2011
江苏省2011-2012年疏浚整治规划编制提纲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等.第二节 社会经济.总面积,耕地面积,行政区划,总人口,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等;县,乡财政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农作物布局,农业生产水平.(有关数据均以统计部门公布2008年数据为准)
第三节 水系概况.包括流域,区域性河道,县乡河道,村组河道等水系整体概况.第二章 农村河道现状
第一节 农村河道划分标准.农村河道划分标准采用“十一五”县乡河道,村庄河塘疏浚整治规划河道标准.各级农村河道条数要与“十一五”县乡河道及村庄河塘规划相关数据相衔接.县级河道指跨乡镇的骨干引排河道,不包括跨县区域性河道.乡级河道指一乡范围内的跨村引排河道.乡级河道涝水排入的县级河道为其所属上级河道.(划分标准见表1)
表1 江苏省县乡河道划分标准表 指标
类型
县级河道
乡级河道
流域范围
(行政区域)
灌排
控制面积
(平方公里)
长度
(公里)
平均底宽
(米)
流域范围
(行政区域)
灌排
控制面积
(平方公里)
长度
(公里)
平均底宽
(米)
山丘区
县内跨乡
50-500
>12
>5
乡内跨村
5-50
3-12
2-5
平原区
县内跨乡
40-300
>10 >6
乡内跨村
5-40
3-10
3-6
圩区
县内跨乡
30-200
>8 >5
乡内跨村
5-30
2-8
3-5
村庄河塘指一村范围内,农民群众家前屋后的家河,家塘.第二节 2003年以来疏浚整治情况.1,2003以来各级疏浚,水环境整治工程实施状况(规划执行情况,工程的组织实施,投入情况,管理方式,工程实施效益等).2,疏浚整治实施中的主要经验做法及存在问题.3,根据农村河道实施现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提出的要求,分析继续开展道疏浚整治的必要性和紧近性.第三章 规划总则
第一节 规划指导思想与治理目标.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总揽全局,以农村水环境,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导,市场化筹资与引导群众投劳投资相结合的农村河道疏浚投入机制和管护机制,恢复河道的引排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为江苏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率先达小康提供水利基础保障.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效基本上,按照疏浚总体目标,继续保持扶持力度,再经过2011,2012两年努力,完成7亿左右土方任务,实现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全面疏浚一遍的目标.同时,落实农村河道管护工作,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建立管护队伍,落实管护经费,推动河道管理工作正常化,保持农村河道通畅,河面,堤坡整洁,河道功能正常发挥.第二节 规划编制依据.县(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计划及远景目标规划》,《水利发展“十一五”计划》以及流域,区域水利建设规划等.第三节 治理原则与标准.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原则.全面梳理现有成果,突出重点,对未列入2003年以来疏浚任务淤积严重的河道进行重点整治,原已列入规划疏浚过的河段和村庄河塘,已列入中小河道治理规划和其它区域治理规划,不属于农村河道范围的河道不得列入本轮规划,如有发现,一经核实,则相应扣减河道疏浚土方指标.本轮规划县级河道,乡级河道疏浚实行集中治理,村级实行整村推进,一年完成疏浚整治任务.参照“十一五”县乡河道及村庄河塘治理标准,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引排,水质,环境,建筑物配套,管理等方面标准.第四节 规划水平年.现状基础年:2010年
规划水平年:2012年
第四章 工程规划
第一节 工程规划.2011-2012年将农村河道全面疏浚一轮,恢复河道原设计标准(自筹能力强,有条件的可适当提高标准).疏浚农村河道条数,长度,土方量.第二节 投资估算.以县为单位,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分别按近年机械化施工平均费用计算(包括打坝,排水费用);对河道沿线水工建筑物的更新改造进行投资估算(依据典型设计估算).第三节 分年实施计划.原则上工程量2年平均,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并通过验收的县,可提前完成全面疏浚一遍的任务.1,2011年工程计划.(县级规划要求逐一描述疏浚县级河道及其属下乡级河道名称,长度,土方量,投资以及已疏浚情况等,市级规划以县为单位进行汇总数据,下同)
2,2012年工程计划.第五章 效益分析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及评价.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领导.市,县政府成立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指挥机构,主要领导任指挥,水利,计划,财政,交通,城建等部门参加,负责规划制订,资金筹集,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等重大事宜.指挥机构下设办公室,设在水利局,负责日常具体事务.要按照划分事权,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要将县乡河道疏浚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出台政策规定,明确责任,保证河道疏浚工作顺利进行,按计划完成任务.第二节 资金筹措.农村河道是公益性基础设施,河道疏浚整治投入应主要由市,县(市),乡财政承担,市,县(市)财政应专项安排疏浚资金,省给予适当补助.要充分运用“一事一议”政策,引导群众筹资筹劳做好河道疏浚工作.要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河道疏浚资金投入渠道.第三节 项目管理.要按照省水利厅,财政厅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县乡河道疏浚项目及资金管理的意见以及村庄河道实施意见的要求,严格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建设管理及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推行和完善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标制,工程监理制和财政报帐制等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县乡河道疏浚的项目和资金管理.要充分引导群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第四节 技术措施.推广机械化施工技术,降低成本,确保质量,坚持常年施工.综合运用水土保持技术,将河道疏浚与河堤,圩提加高加固相结合,与填塘固基相结合,与河道清障相结合,与积肥造田相结合,与农田林网化相结合,与护岸工程相结合.第五节 长效管理.要进一步落实轮浚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人员,经费,促进良性运行.附表:
县级规划附表
一,农村基本情况表
二,2003—2010年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完成情况表
三,2003—2010年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投资完成情况表
四,县级河道基本情况表
五,乡级河道基本情况表
六,村庄河塘基本情况表
七,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汇总表
八,县级河道疏浚整治计划表
九,乡级河道疏浚整治计划表
十,村庄河塘疏浚整治计划汇总表
十一,农村河道疏浚效益统计表
市级规划附表
一,农村基本情况表 二,2003—2010年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完成情况表
三,2003—2010年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投资完成情况表
四,农村河道基本情况表
五,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汇总表
六,县级河道疏浚整治计划表
七,乡级河道疏浚整治计划河道名称表
八,村庄河塘疏浚整治行政村名称表
九,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效益统计表
附件一,附件二及村庄河塘电子图在县级规划中单独装订成册.附图:
一,县级规划绘制县,乡,村河道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现状图,有关数据列表).原则上县级河道要有6个横断面以上,乡级河道要有3个横断面以上,村级河道1个横断面以上.二,县级规划绘制五万分之一水系或地形图.标明县,乡河道序号,名称.用红,蓝2种颜色分别表示2011,2012年疏浚的河道,河段,市级绘制电子图.村庄河塘要以村为单位绘制项目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