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9-05-12 20:2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

教 学 论 文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

雪枫小学

宁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实践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活动,充分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获得数学能力的发展。那么,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呢?下面,以“制作年历”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做法。

1.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准备。俗话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地进行,课前收集资料,做一些准备工作是少不了的。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所涉及的其他学科,考虑到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其次,使学生明白课前需做一些什么准备,如准备活动中用到的一些资料和学具等。例如,三年级下册“制作年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年、月、日这一部分知识后安排的,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年、月、日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所以,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寻找生活中不同年份、不同种类的年历,并给学生布置了开放性的任务——找2014年的年历。有了这些准备,课堂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

2.搭建实践平台,培养探究能力。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动脑思考、合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收集、调查、总结的方法,在于培养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探究能力。平时的数学教学,都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的数学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形成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亲历体验、自主活动的平台,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形式,把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学生课外收集到的2014年年历,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说说有什么发现。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同时,我及时进行指导,抛出第二个问题:“先观察你手上2014年年历的整体布局,结构是怎样的?” 生1:我的年历上有12个月,每行排了4个月,排了这样的3行。生2:我的年历上也有12个月,每行排了6个月,排了这样的2行。生3:老师,我的年历上的12个月是一页一个月,12个月就排了12页……(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师: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发现了很多的数学奥秘。对,不同年历的排列方法可能不一样,但不管怎么排都是由12个月组成的。那么,这12个月中每个月的排列方法是否都相同呢?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互相说说。(在同桌学生交流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生4:我观察的是8月份的月历,它的第一行表示“星期”。师:那你们观察的月份中的第一行是否与他的一样,也是第一行表示“星期”?(学生都表示肯定)生5:我观察的月份中,重要日子用红色标出。生6:制作月历首先要知道每月1日是星期几。……

在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找到了不同月历中的共同特点,如每个月的第一行都是“星期”、重要的日子用红色表示等,实现异中求同。这样教学,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明白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又为接下来小组合作制作年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创新能力。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知识只是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更谈不上创新了。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说的是人们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要亲自参与、尝试、体验,即在做中学、学中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与反思、修正与完善中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对课堂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师:今年的6月1日是星期日,那明年的儿童节又是星期几呢?(学生沉思)生1:老师,我们制作出2015年的年历,不就知道了吗?师:好,你的方法很好,我们就根据你的建议,一起来制作2015年的年历。那该怎么来制作呢?生2:要先知道2015年的1月1日是星期几。师:你们有办法知道2015年的1月1日是星期几吗?(学生在2014年的年历上找到12月31日是星期六,因此认为2015年的1月1日是星期日)师:由于这一节课的时间紧张,我们就分小组合作,一起来完成2015年的年历制作。(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一个月的月历制作)…… 上述教学中,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去创造美、感悟美。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发挥教育作用,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渠道,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许多内容并不是让学生学会一个数学知识并加以应用,而是以明确的主题来组织教学内容,使数学知识更加人性化,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人文精神。因此,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而是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将课本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进行有效的延伸,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例如,课堂教学中,在学生介绍了自己制作年历的设计方案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会设计年历了,那年历除了了解具体的日子外,还有什么作用?”生1:可以知道重要的日子。师:是呀。年历的用处很大,同学们可以回家调查一下自己最亲的人,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生日,然后在年历上做上记号,等他们生日到来的时候,给他们送上祝福,感谢他们对你的爱,并祝他们生日快乐。生2:可以根据年历来制订学习计划。师:你很会思考!今天是6月13日,我们这个学期期末检测安排在6月27日,算一算,这个学期离结束还有几天?你打算怎么安排好这14天的学习,争取取得好成绩,为三年级的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样教学,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学习与生活中,既引导学生学好知识,又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感恩等思想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之,数学虽然是严谨的,但数学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应运而生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条件,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手段,需要教师不断去研究、去探索、去创造,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探索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增设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以数学学科为依据,注重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性的发展,初步形成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目标,我们将数学实践活动课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实践中利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实践活动经验的方法及成功体验,体会数学的作用,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研究出适合本地的实践活动教学策略。以下是本人在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中进行的探索。

一、确定主题,精心策划,为学生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知不觉的会接触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数学是无处不在的,数学是有用的。为了让小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的确定首先应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主题也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生活中的数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并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而现有的实践活动的教材、资源比较少,加上数学实 践活动课的教学背景、材料、研究主题与常规教学不同,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也有很大的改变。为了让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机会,开设实践教学课前,充分挖掘教材中可进行实践活动的因素,选取简明的、有意义的、趣味性强的活动主题尤为重要。为确保活动的效果,教师首先要广泛的收集实践活动的背景材料,积累实践活动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背景材料及学生的知识状况考虑活动主题的确定,同时要考虑采用何种模式和活动方式,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智慧及活动的能力。

二、组织探究学习是开展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究式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发展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技巧,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在课堂和社区进行的观察分析、问题解决、探究发现等创造性活动。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学会搜集数据和资料并进行整理,经过分析、探索,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运用探究式学习策略时,教师主要起问题引领作用,即教师借助一系列提问促使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究所选择的主题,透过现象发现或归纳结果,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研究能力。

自主探究式即研究性学习,它是一个学习领域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方式。这里的自主性包括教师教的自主性和学生学的自主性,教师可以自创实践活动主题、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而学生 学的方式是有更多的改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更重要的是,学生具有一定自主性,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策略选择,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对主题的自主选择和对活动的主动探索,是实施实践活动的关键。如测量学校活动场所的占地面积,可以先提出问题:学校进行美化、绿化后,校长要核实一下学生活动场所的占地面积,我们班接受了这个任务。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次任务?提出活动要求:懂得多种测量的方法,并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择测量内容:如:

1、测量篮球场占地面积;

2、测量乒乓球场的占地面积;

3、测量跑道的占地面积;选择活动方式:如:独立测量、小组合作测量、师生合作测量等。选择测量工具:测绳、测尺、米尺、标杆、目测、步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确定研究的主题,学生可自由的选择自己熟悉的环境、测量工具、合作伙伴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的方案确定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方案开展探究活动。这是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主体部分。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如下四性:

(1)自主性。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过程,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探索、求知的主体。因此,我们深深懂得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 3 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选择问题,自己制定解决方案,给学生较大的自由选择权。

(2)情境性。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问题情境中,自觉地参与数学实践的探究活动。如,教学“圆面积”课始,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学生喜欢看的解放军叔叔打仗中用手榴弹炸敌人的情境,通过电脑模拟实际的爆炸场面,再由此提炼出圆及圆面积公式推导简图,让学生回答: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选择有关信息,你可以求出什么问题?采用这种音像式问题情境,声像并茂、真实生动,使学生如临其境,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促进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3)合作性。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防止出现互相推诿、被动参与或惟我独尊的情况,又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如让学生设计“郊游乘车”方案时,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以获得更多的相互交流机会,以利于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产生共生效应,达到共同发展提高。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人协调和施展自我,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4)开放性。综合性的学习探究活动,必须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去应用数学,从而获得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策略。例如,在复习“利息”时,六年级张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式的探究练习:2001年春节,张大伯把18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两年,再过一个月就要到期了,但是前几天张大婶突遇车祸住院治疗,急需用这18000元钱,可是银行规定:凡不到期取款一律按活期计息,为这张大伯左右为难,请你替张大伯想想办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了多种解决办法:方法一:救人如救火,先治伤要紧,损失一点钱就算了;方法二:向亲戚朋友暂借一个月,一个月后归还;方法三……

三、教师参与,指导帮助,共同在探索中解决问题.任何教学过程的活动方式都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授方式。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方式表现为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师的活动方式则表现为参与合作与指导帮助。师生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参与,这是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在小学阶段,实践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过程的切实指导。数学实践活动课,无论从内容、形式上,还是具体的学习方法上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学生要从过去那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活动方式,学生不知道如何探 究,或出现探究上的偏差,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如对研究主题的确定与选择、实践活动的范围及操作的指导,对开展实践活动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的指导;实践活动中采用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法、合作形式、研究策略的调整等方面的指导;实践活动中选择成果的呈现方式、对活动的反思及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其指导的力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活动能力进行确定,一般来说,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要大一些。如二年级的“运动会选拔赛”这一实践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班级举办的踢毽子、跳绳选拔赛中得出的比赛成绩,选出参加本班比赛的选手。活动中,要求学生以比赛的形式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的处理,由于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量少,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选择活动的方式、合作方式、收集信息的方法等方面教师都要具体地指导。而像四年级的“对常用食品的成分调查分析”一课的实践活动,由于学生年龄稍大,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和辨别能力,教师可直接让学生拿家中现有的食品袋或是到商场直接进行社会调查,教师只是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活动中指导的力度可小一些。

2、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改变传统的“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做法,不独占整个活动,也不包办代替,要以平等的关系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与学生充分的沟通与合作,做学生最好的合作伙伴,当学生的好参谋。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适时 地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观察与实践、猜想与验证、收集与处理、选择与判断、推理与交流等可探索的研究性学习材料,创设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的实践。同时,教师还要充分的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的潜能,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生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数学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的探索与创造之中。如“成长的快乐”实践活动课,研究内容包括6个活动:量身高、量教室门宽、量伸出手臂的长度、量走一步的距离及掷骰子的数学游戏,前5项主要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知识的渗透,后者则是通过掷骰子的游戏,进行百以内数的训练,同时训练学生观察数目的敏捷性。这样的活动,如果教师与学生同时活动,参与其中,学生会感到活动更有意义,参与活动的兴致会更浓。

3、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合作探索、交流思想的过程,交流能帮助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做出有根据的教学决策,交流也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认知的发展。在活动中,教师应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环境,将学生放在问题情景之中,鼓励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主动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重视学生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沟通、包容、成果共享、互补、竞争氛围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 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使他们的天赋得以充分的施展。如“如何使用压岁钱”的实践活动,教师设计谈话形式,让学生汇报压岁钱的使用情况,用讨论、交谈的方式说一说怎样使用压岁钱最好?教师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其在交谈中明白道理,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进行计算,通过数据计算让学生自悟。教师引导学生应鼓励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力图理解他人的想法,把别人的思想与自己的想法联系起来,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既发现别人的长处,又学会表达自己思想、完善自己的思想,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信心培养。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应协调好的几个关系

1、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应该把活动自主权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教师的这种“放”,不是减轻责任、推卸责任,学生的研究如果出现了方法、方向方面的问题,教师还是应该按照自己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指导。此外,要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不能放任自流。如果放任自流,有些学生可能会避重就轻,选择一些有兴趣但没有研究价值、能轻易完成的活动。对此,教师必须加以指导,防止学生出现避重就轻,完全被兴趣左右的情况。

2、学生的个体活动与小组集体活动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立足于每个学生的自主独立活动。但大部分情况下课程实施是建立在学生互动、合作的基础上。所以要协调好这 两方面的关系,既要提高学生独立活动的水平,又要加强对互动合作的指导,但也不能因为强调了互动合作而忽略了学生独立活动水平的提高。如果每个学生的独立活动水平不高,那么集体合作的水平也不会高。

3、课时的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的关系

目前的课程纲要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每周3课时,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大量、持续的活动任务不现实,因此,必须注意课时的分散使用和集中使用相结合,如可以把3周或4周的课时集中在某一时段使用,进行较大型的活动等。

总之,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活动的方法,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中学数学,通过“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懂得要学什么样的数学和如何用数学,体验和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第三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教学内容 课 题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讨论记录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周期特征。

〔要领指导〕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例2解决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的“进一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发现——自己在情境中找到摆放(排列)的规律。二是自觉应用——有选择地使用一个周期里的信息,如一共有多少个物体、有几种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排列次序、每种物体的个数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要领指导〕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对用除法来解决周期现象中的排列问题这一策略的优越性有了直观的感知,本节课着重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1.把什么看作组?2.有多少组?3.余数是几?表示什么?4.每种物体分别有多少个?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有条件也可以使用配套课件。

知识点 :

梳理分析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用计算的方法确定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一、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二、试一试

问题: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三、练一练

第1题: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第2题: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35块瓷砖里有多少正方形瓷砖和多少长方形瓷砖?余下的1块是什么图形的瓷砖。

四、综合练习:练习十第4—7题。

第四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作者:刘光瑞 时间:2012-11-19 16:40:08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教学内容 课 题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讨论记录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周期特征。

〔要领指导〕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例2解决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的“进一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发现——自己在情境中找到摆放(排列)的规律。二是自觉应用——有选择地使用一个周期里的信息,如一共有多少个物体、有几种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排列次序、每种物体的个数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要领指导〕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对用除法来解决周期现象中的排列问题这一策略的优越性有了直观的感知,本节课着重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1.把什么看作组?2.有多少组?3.余数是几?表示什么?4.每种物体分别有多少个?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有条件也可以使用配套课件。

知识点 :

梳理分析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用计算的方法确定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一、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二、试一试

问题: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三、练一练

第1题: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第2题: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35块瓷砖里有多少正方形瓷砖和多少长方形瓷砖?余下的1块是什么图形的瓷砖。

四、综合练习:练习十第4—7题。

洪泽县洪泽湖实验小学 施广梅

内容提要:“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课 目标 内容 形式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校可以开展数学课外小组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作用也是全方位的。总的来说,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的来说,数学活动课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可以强化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此外,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还可以为一般的数学课的改革提供经验,扩展思路。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计呢?笔者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活动目标的制订

数学活动课与一般数学课一样,同样要重视目标的制订,而数学活动课目标的制订,除了要达到全面、明确、系统等基本要求外,我认为数学活动课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完成性与激励性相结合 由于数学活动课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活动有所得,贵在学生的自我领悟。因此,活动预设的目标,有些是绝大部分学生达到的,而有些不可能是绝大部分学生真正达到的活动结果,但教师要激励学生去努力达到它。因此,活动目标必须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既要有一般能“完成”的目标因素,又要有“激励” 的目标因素。

例如,在低年级一堂“拼一拼、数一数”的数学活动课中,我们可以制订出如下的活动目标:

1、结合数图形的个数,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完成性的目标)

2、通过动手操作,形象地看出当两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第二个图形,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并渗透“整体不等于各部分机械叠加的和”的思想;(完成性的目标)

3、通过拼图,培养学生初步的创造精神和审美情趣。(激励性的目标)

(二)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

数学活动课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目标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划一的,而有着明显的“弹性”,因此,教师既要适应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制订出统一的活动目标,但又要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如果片面追求统一目标的实施,往往会使部分学生丧失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小学数学活动课既要有显性的效益,又要有隐性的效益,活动目标不能局限于显性的目标上,而更多地应该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快身心,激发潜能。单纯追求功利的知识目标往往会压抑学生智慧的火花。造成拔了几个“尖子”,压了一批“苗子”,也很容易把活动课上成一般的数学课。因此,活动课的目标制订必须注重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例如,在“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堂活动课中可以制订出这样的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比如计算马铃薯的体积)并从中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阿基米德称王冠”的故事介绍,使学生受到科学家全身心投入科学发明的精神感染与熏陶。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自主创新的意识。

二、活动内容的选择

一般数学课的教学内容选择比较规范,有相对的稳定性。

而数学活动课内容范围广阔,其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在具体选择时,除了考虑内容的教育性和科学性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趣味性

数学活动要富于童趣,为学生喜闻乐见。因此,活动课内容的选择应在学生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尽可能求新、求奇、求趣。

有些内容本身不具有浓厚的趣味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包装”,以增强趣味性,如“用3、6、4、2四个数及+、-、×、÷或()等符号,组成五个得数是24的算式”。这一题教师可以设计为“玩扑克抢24点” 的游戏,就充满了奇趣。

(二)拓展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受一般数学课内容的限制,但两者应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活动内容要从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出发,让学生从活动中加以拓宽。例如结合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教学,让学生在拼拼、摆摆、想想、算算的过程中,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长度越接近,面积就越大”的规律,从而拓展到“和相等的两个数,它们的差越小积越大”的新知识,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渗透了函数思想。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可以选择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练习,即已知a和b都是大于零的整数,并且a和b的和是100。如果a和b相乘,得到的积最大可以是多少?最小可以是多少?

(三)思考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但要生动有趣,而且必须富有思考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动”有所乐,学有所得。也就是说活动内容要在生动有趣的前提下能吸引学生自主的思考、探索,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课必须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系列的思维训练。

三、活动形式的选择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形式是由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决定的。数学活动课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决定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的形式要根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活动课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多姿多彩。数学活动课的形式包括组织方式与活动方式两方面

(一)组织方式

数学活动课要根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采取相应的、切合实际的组织方式,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其组织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班级活动。即全班学生都参加的,非小学数学课本规定的普及性的趣味数学活动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2、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即少数对数学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成的,开展具有提高性的趣味数学活动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活动方式 由于数学活动课打破了一般数学课的封闭模式,呈现出开放型的态势,因此,数学活动课的活动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并在不断的创新之中。结合我的教学经验,主要谈谈以下几种活动方式:

1、游戏与扮演

游戏与扮演是数学活动课的主要活动方式。特别适合于中低年级。

游戏的方式很多,如数学接力赛、猜数游戏、猜数学灯谜、智力游戏等等。日常生活中游戏的方式层出不穷,可以加以改造,移用于数学活动课,突出“玩中学”、“乐中教”的特点。一般地,小组游戏比个人的游戏效果佳,它不仅为小组成员提供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机会,而且避免了在个人游戏中只有那些能力强的学生始终获胜的问题,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按能力分组,那么大家就都有成功的机会。

扮演是一种实践活动,它让学生担任某一角色,并从事与这一角色相应的活动。如可以让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开展“小小超市”的数学活动等。扮演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增进了情感交流。

2、讨论与交流

讨论与交流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同学间亲密协调,身心愉悦,在和谐的气氛中讨论探索,交流信息,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也可以以班集体为单位,群策群力,融教与学为一体,既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又有利于多向反馈,更好地发展个性。

3、操作与制作

操作与制作是一种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器官参与的活动,它体现活动课“做” 中学的特质。

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动手操作能将某些规律性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进一步开展思维活动;数学活动课的操作内容很多,如几何图形与形体的拼一拼、搭一搭、剪一剪、叠一叠等。操作是中低年级数学活动课的主要活动方式。

数学活动课的制作不同于一般的劳技制作,要融进学科的的特点。如“制作一个小烟囱”就要用到有关几何形体的数学知识。数学活动制作内容也很多,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学具制作,如简单计数器的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的制作等;另一类是生活、文化用品的小制作,如笔筒的制作等。

4、竞赛与表演

竞赛与表演能满足学生好胜与好表现的欲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造的能力。

竞赛可以是团体(小组)赛,也可以是个人赛;可以是抽签答题,也可以是抢答;可以是书面答题,也可以是口头答题。为了使竞赛能对绝大数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应注意以下两点:

(1)按能力分组竞赛。这样多数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

(2)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争取这次成绩比上次好。

表演,一般要提前通知学生准备。学生表演节目的编排,教师不宜作过多干涉,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的节目形式主要有数学相声、数学魔术、数学谜语、数学诗歌等。

数学活动课的活动方式,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练习与实习作业(如思维训练、社会调查、实际测量等);阅读与讲座(如阅读数学课外书籍和报刊,介绍有关数学家的故事等);设计与编辑(如数学小报、数学墙报的设计和编辑等)„„。一堂活动课一般以一种活动方式为主,多种活动方式交替配合,以激发与保持学生的活动兴趣,提高活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2、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3、丁杭樱,《如何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教学月刊》2005、2上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第五篇: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作者:不会文雅 提交日期:2005-11-17 19:54:00

课题:生活中的数学美 活动目的

1、考察、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美,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美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过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习技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与人合作及与外界交往的能力。

3、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运用多种感官品味生活,发现数学几何知识,从网络等多方位搜集并利用PPT来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展示自己的发现。这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并检验理论的探讨方式,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主动地全方位参与学习,深层认识所学的平面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对称在当今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发展,并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满意的轴对称图案、美化生活。

4、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学习、利用数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活动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

1、明确活动目标向学生展示活动目标,使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了解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及活动方式。

2、分组:根据合作的原则,全班46位同学自由组合成8个小组,每组约6人,并选出小组长,教师根据分组情况对各小组进行合理调配。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活动要求进行分工,确定活动工作岗位。

(二)活动的实施阶段

1、选定考察对象:小组讨论,根据服从大多数的原则选定自己小组感兴趣的一个考察对象。确定实地考察日期。将考察对象名称和考察日期上报老师实际情况进行调配,尽量避免项目重复。

2、实地考察: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物品及现象进行考察,并摄影留为资料。考察完毕由小组长向老师汇报考察情况,老师对其考察情况进行分析,资料不足者要再进行补充。

3、资料收集:各小组针对考察对象,通过上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收集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

4、撰写考察报告和活动感想:每小组根据考察情况写成一篇报告。小组组员根据自己在活动中所负责的工作和所遇到的事情写一篇活动感想。 具体的活动案例如下:

案例题目:生活中的数学美——对称美

活动主题: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美,深入生活,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活动目的:

1、了解一些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但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从而达到增长见闻的目的。

2、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同学、与外界交往的能力。 活动过程:

1、分组:根据合作、自由的原则,我们7个同学志趣相投,共同组成一个小组,并投票选出小组长。

2、选定考察对象:由于我们对生活中的数学的了解并不全面,所以我们最后经过多次激烈的讨论和考察后,我们选定了生活中的数学美——对称美。

3、实地考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生活中与对称有关的事物,并把相关的资料摘抄下来。

4、资料收集:针对考察对象,我们上图书馆去查找有关的书籍、文献。但由于资料有限,我们又在互联网上收集有关剪纸的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和编辑。

5、撰写报告:根据之前上图书馆、上网和实地考察所收集到的资料写成了考察报告。报告内容可分为:考察对象的对称性,及它的对称美,及人们利用对称性的相关历史。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运用多种感官品味生活,发现数学几何知识,从网络等多方位搜集并利用PPT来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展示自己的发现。这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并检验理论的探讨方式,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主动地全方位参与学习,深层认识所学的平面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对称在当今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发展,并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满意的轴对称图案、美化生活。

6、展示活动成果:在活动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把泉州的剪纸艺术生动地展示出来。使人们对泉州剪纸有了全面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剪纸的兴趣。

下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我的爸爸妈妈》一、教学目的通过进行《我的爸爸妈妈》这个综合实践活动,发掘学生与父母相处的细节,与学生真心交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伟大,学会感恩......

    综合实践活动课

    前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学校依法办学的具体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给爷爷奶奶过生日 活动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家庭独生子女多了,生活富裕了,讲索取的多了,讲奉献、回报的少了。这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 认识我自己 一、教材介绍 《认识我自己》选自《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册共五个单元。 二、教学单元主要内容 《认识我自己》在综......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在小学生自主探索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自......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数学活动课是以兴趣为“内核”,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一种自主性实践活动。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通过接触自然、社会,运用课堂上学来的数学知识,经过......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及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与研究 亭趾小学唐建慧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意义与研究的提出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