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的: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重点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学用具: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图及多媒体教学器材。
(五)教学方法:讨论、讲述、提问。
(六)教学设计
首先复习有关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叫原生质。在原生质的各种成分中,何者是遗传物质呢?首先,由教师采用设问、自答的方式,介绍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史。
1.人类对遗传现象、遗传规律的探究一直没有停止,并且还在不断深入。当初摩尔根虽然证明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但染色体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基因的化学构成是什么?基因为何能传递遗传信息?„„这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去解决。虽然当时已经发现核酸是组成细胞核的主要成分,而且也已经发现核酸中有四种不同的碱基,但是人们却误认为核酸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的单调均匀的大分子,因此,许多生物学家不相信核酸会是千变万化的基因的载体,他们认为蛋白质才可能是遗传物质。
为什么蛋白质会被认为是遗传物质呢?这是因为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的蛋白质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广泛,一切生命活动,包括遗传特性的表现都离不开蛋白质。如我们在前面学习过的起催化作用的酶、起免疫作用的球蛋白,以及一些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据估计,人体中的蛋白质不少于十万种。因此,许多生物学家都认为,只有蛋白质才有可能是复杂基因的载体。
2.在核酸和蛋白质中究竟谁是基因的载体呢?我们首先要从理论上推断一下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点,如果我们能够用实验来证明某种物质具备这些特点,我们就能确定到底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用“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点才能使生物的遗传现象成为可能?”的问题将教学转入下一阶段:(l)“我国民间有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俗话说的就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我们研究生物的遗传现象是从性状入手去进行研究的。”从这个现象可以推出结论:“生物的性状在前后代表现出连续性。它的遗传物质必定能够进行自我复制”。这个推断学生可能只能说出:“遗传物质能够复制,保证生物的连续性”,不会一下子说完全。教师要把握住“复制”和“连续性”这两个关键点。这里的“复制”是“自我复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指令进行的复制。而是在生物体内、自发地对这种物质进行翻版或拷贝。这里的“连续性”学生可能不会很好地区分是“生命的连续性”还是“性状的连续性”。教师要通过不断地追问使学生明确:“自我”和“性状”这两个关键点。
(2)对于遗传物质应该“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的这个特点,学生不会自发地推论出来。教师可以通过“性状主要是通过什么物质表现出来的?”也可以通过复习前面讲过的如“蛋白质对某种性状(血型、酶、激素等)的控制作用”以及“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这一结论,使学生意识到:“性状主要是通过蛋白质表现出来的”。这时结合上面的推论:“遗传物质应能保证生物性状的连续性”,而“性状主要是通过蛋白质表现出来的”,教师可以提问:“那么,遗传物质是否会与蛋白质有关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遗传物质可能就是蛋白质,或者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并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影响生物的性状。”这一结论的得出就不难被学生接受了。
(3)从“某种物质作为遗传物质它的结构可能是相对稳定,不易变化,还是相对不稳定,极易变化的呢?”这一提问可引导学生对遗传物质结构的稳定性进行思考和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遗传物质的结构可能应该是稳定的、不变的。”对这个过于绝对的推断教师可以再提问:“如果遗传物质稳定到了绝对不变的程度,那么生物就应该是绝对不变的。你认为这个推论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吗?”在这时学生自然会意识到:“遗传物质的结构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也应该而且可能发生少量的变化。”这时教师要再予以补充:“这些遗传物质在结构上的少量变化,还应该是可遗传的。”至此,教师可进行关于遗传物质特点的小结并做板书,写出遗传物质的四个特点。
3.遗传物质必须具有以下特点:(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能够自我复制,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3)能产生可以遗传的变异;(4)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
4.在前面教材内容中,我们学习过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其中很关键的一个知识点是染色体的复制与传递规律,也就是说,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由此,可认为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正是因为染色体连绵不断地向后代传递,才使生物的后代具有与亲代相似的性状。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那么,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呢?在20世纪50年代前人们还不清楚,科学家发现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噬菌体仅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与染色体成分相似,通过侵染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在此年代还利用肺炎双球菌做转化实验,发现DNA具有转化功能,是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1)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怎样?不死亡。(2)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怎样?患败血症死。(3)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怎样?不死亡。(4)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怎样?患败血症死亡。
(5)为什么将两种不死亡的细菌混合后会致死呢?因为混合后的细菌中,被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细菌,而且这种性状的转化可以遗传。
(6)那么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呢?通过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与R型细菌共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DNA才能够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注意:①S型细菌体内DNA不受加热影响,当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时,S型细菌DNA进入R型细菌体内,这叫DNA传导。其结果在S型DNA的控制下,利用R型细菌体内的化学成分,合成了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从而组成了具有毒性S型细菌。②用各种酶分别处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分别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第四步,只有DNA被处理后,小鼠正常生长,也充分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都不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因为噬菌体的结构成分比较简单,所以用它来做分析研究非常方便。“实验是由赫尔希和他的学生蔡斯在1951~1952年做的。他们分别用两种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对两组噬菌体进行了巧妙的标记:一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5S个标记噬菌体内部的DNA,另一组用放射性同位素”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由于放射性物质会不断放出射线,可以检测出来,这样通过观察放射性物质的行踪,就可以判断放射性物质在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的行踪,从而判断DNA和蛋白质在生物遗传过程中的作用了。”如图所示: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32P标记DNA
有32P标记DNA
DNA有32P标记
DNA分子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5S标记蛋白质
无35S标记蛋白质
外壳蛋白质无35S标记
结论: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首先,是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细胞内部,蛋白质并没有进入其中。但是在细菌细胞内部却产生出了新的既有DNA,又有蛋白质的噬菌体。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什么呢?”显然,新噬菌体的DNA是在细菌细胞内复制的,噬菌体的蛋白质是在细菌细胞内合成的。这个结论学生自然会形成。“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细胞内部,而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细胞内部,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呢?”“这一事实说明:进入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DNA,不仅携带了DNA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而且也携带了指导蛋白质合成的遗传信息,具有我们分析过的遗传物质所应具有的四个特点中的两个特点——能够自我复制和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由此可见,DNA是遗传物质。”德尔布吕克、卢里亚、赫尔希因发现噬菌体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共享196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也就是说,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给后代的,因此,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三、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了DNA以外,还有RNA。有些病毒不含有DNA,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如烟草花叶病毒。在这些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习题反馈
1、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
A.都是DNA
B.都是RNA C.是DNA和RNA
D.是DNA或RNA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除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外,还附带能够说明DNA的什么特点?(AC)
A.能进行自我复制,上下代保持连续性。B.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C.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D.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3、把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外壳分离后分别接种到正常的烟草叶片上,那么发生烟草花叶病的是(AC)
A.接种RNA的植株
B.接种蛋白质外壳的植株 C.接种烟草花叶病毒的植株
D.所有接种过的植株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S型肺炎双球菌特性的是(C)。
A.菌落光滑 B.有多糖荚膜 C.无毒性 D.能使小鼠患肺炎
5、某科学家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用同位素32P、35S做了如下表所示的标记:
噬菌体(T4)成分
细菌(大肠杆菌)成分
核苷酸
标记32P 31P
氨基酸
32S
标记35S
此实验所得的结果是:子噬菌体与母噬菌体的外形和侵染特性均相同,请分析回答:(1)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31P、32P(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35S
(3)此实验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
(七)板书
§2.2.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1.从生殖过程分析:亲子代间染色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 连续性2.从染色体化学组成分析:DNA在染色体上含量稳定,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生物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物质存在部位划分){1.细胞核遗传: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 的控制2.细胞质遗传: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物质的特点:{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 连续性3.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的过程和性状 4.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噬菌体的基本结构{1.外壳:蛋白质2.内部:DNA分子}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即侵染过程{1.吸附在细菌表面2.注入噬菌体DNA3.合成噬菌体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DNA和蛋白质4.组装成子代噬菌体5.释放出新的噬菌体}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生物的遗传物质{1.绝大多数生物,如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含DNA的病毒,以DNA作为
遗传物质;2.部分生物,如烟草花叶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八)教学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中职教材《作物遗传与育种》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学生刚刚接触到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对什么是遗传和变异没有感性上的认识,也无理性的认识,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中来,是教师上这节课的重要目标。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从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法及教学目标等各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支架式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充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先建立知识框架,在教师情景创设的引导下,通过介绍科学家的实验(格里菲思、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再通过小组间的协商、讨论,以及从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培养其科学精神。在学法设计上,让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用书本上了解的经典实验的原理及过程转化为自己设计实验的基础,并寻求答案。指导学生探索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然后通过归纳和比较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是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的能力,以及初步学会实验设计的思路及过程;第三是情感目标,主要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刻苦专研,勤于思考,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发现问题,探索奥秘,发表见解,能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并感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上完这节课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令人满意的,达到了我的预期目的。在某些方面还达到了另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借鉴。
1、只要教师充分创设问题情景,不管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我觉得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比如开始我就创设情景:假如我们都回到19世纪末,已经了解在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及受精过程染色体是稳定有规律变化的,又知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那到底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提供一个思路。这个情景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积极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情感教育,只要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学生普遍都能接受,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讲完格里菲思和艾弗里两位科学家前后经过几十年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后,请同学总结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或者要进行科学研究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时,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从聪明的头脑说到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同学们深受教育。
3、要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必须在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贯彻和培养。这节课在研究了格里菲思的小鼠实验后,我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根据前面提供的思路,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我再让其与艾弗里实验进行对比,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其实验设计能力。当然,上完这节课后,我也感到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在上课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练,有些地方显得重复和罗嗦;其次是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短,在学生还没有考虑成熟,就急于抛出问题的答案或是解决办法;第三是多媒体课件的颜色不够鲜明,动画不够灵活,课件运用不够充分。这些问题是我今后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改进的方面。
第二篇:《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对于每一堂课都要精心设计,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是我对《遗传的物质基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分析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遗传使得物种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已经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本节是学习遗传和变异的基础。共有两部分内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于学生对本节内容比较生疏,因此,教师可以课前引导学生搜寻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遗传、染色体、基因等概念。
(2)理解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教学,渗透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
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教学难点
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寻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生物学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出与父母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写下来。(学生进入角色,集中精力思考。)然后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言,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趁机引导:与父母相似的现象叫遗传,与父母不相似的现象叫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遗传与其他生命活动一样,也有其物质基础,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大屏幕出示课题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1.提出问题
早在18世纪人们就认识到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所以相似,是因为生物体内具有决定这些现象的遗传物质。那么这些遗传物质存在于哪里呢?
2.问题解决
大屏幕出示课本73页“分析讨论”中的文字内容。首先让学生了解伞藻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接下来出示伞藻A和伞藻B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后让小组代表发言。学生一般能认识到颜色、伞帽的形状不同,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位于假根内的细胞核。进一步引导:如果把它们都分成三部分进行交叉嫁接,嫁接后一定能长出一株新植物体,新植物体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大胆猜想一下。(学生继续讨论,讨论后派小组代表发言。学生观点A:长出的伞帽的形状和颜色应当像嫁接上去的那部分一样。观点B:两部分的特征都会有一点。观点c:生长出的伞帽应当和细胞核所在的那部分一样。)这时教师大屏幕展示正确结果。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的收获是什么?学生不难得出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贮存在细胞核内、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这个结论。(大屏幕出示该结论)
3.巩固运用
大屏幕出示克隆羊多莉诞生过程的图片,让学生描述。以此加深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的理解。
(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有的同学是单眼皮?有的同学有耳垂?有的同学无耳垂?现在我们继续探讨细胞核的内部结构。
2.问题解决
(1)染色体概念的教学
大屏幕展示已经被染色的正在分裂的细胞图片,让学生观察,找出被染成深色的物质,说明这些物质就是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后展示果蝇、蝗虫、豌豆、玉米和人的体细胞的染色体图片,提问:同学们通过观察了解到了什么知识?(学生观点A:生物体内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成对存在。观点B:可能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的数目是相同的。观点c:不同种生物它们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不同。)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鼓励表扬。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正常情况下,同种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数目相同且形态相似的染色体,不同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则有所不同。
(2)DNA、基因的教学
首先让学生听"DNA奥秘的揭示”的录音资料,指出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和DNA。科学家经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大屏幕展示该结论)。紧接着大屏幕出示DNA分子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特点?(学生观点A:DNA分子就像―个螺旋的楼梯―样。观点B:DNA分子的两边有两个长链。)引导学生得出DNA分子的结构是双螺旋结构这个结论。让学生进一步观察DNA分子结构还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在DNA上有许多小片段,与遗传有关的小片段叫做基因。不同的基因贮存着不同的遗传信息,生物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然后让学生解决前面提出的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有的同学是单眼皮这个问题。
(3)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本节难点)
大屏幕出示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图。让学生结合图形分小组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然后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四者关系的表解。进一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够很好地突破难点。
3.巩固运用
大屏幕出示包括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内容的典型题目,学生先做,教师后讲解。
(四)知识迁移
大屏幕出示: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同卵双生者长得几乎完全一样,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原因吗?引导学生分析:同卵双胞胎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他们拥有几乎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由几乎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性状几乎完全相同。
(五)课堂反馈
大屏幕出示反馈题,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六)视野开阔
播放人类基因组计划内容的录音资料。让学生了解先进的生物技术方面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深深认识到只有学好生物学知识,才能在生物学领域有所成就,才能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
(七)总结设计
1.收获大家谈: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2.教师概括:大屏幕展示该节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建立起该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设计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体现新课程要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来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主要角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符 洁)
第三篇:《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威海临港区蔄山中学
张
明
【课标解读】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针对第一个目标,我在这节课中采用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噬菌体侵入细菌的实验,从而识别DNA是遗传物质。对第二个目标,主要采用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来达成。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讲授完生物的生殖、发育后,安排遗传和变异的内容,是揭示生命延续和发展的自然深入。本节课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个层次,阐述其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为学生进一步探究遗传和变异的奥秘奠定知识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储备,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当了解到每个人和自己的父母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后,对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八年级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性情上好玩、好动,可抽象思维能力欠缺,遇到较抽象理性的知识时,难以理解和接受。由于这一节知识抽象,以学生现在的认知水平不容易深刻理解,所以学生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到比较困难。因此,在学生以往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基础上,通过ppt、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本节内容人性化、直观化,层层深入,利于学生的理解。
【学习目标】
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评价设计】
1、通过观察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图片,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对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进行评价。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3、通过观察噬菌体侵入细菌动画演示,对学生识别DNA是遗传物质进行评价。
4、通过总结归纳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对学生的总结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小游戏)寻找亲人(展示图片)
生:观察。一学生代表上台用笔画出4对亲人。
师:(生评价,有不同意见提出。)通过什么方法找到亲人的? 生:相貌的相似性。
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通过什么实现的? 生:遗传。
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学生在课本中找出这两个概念,巩固记忆,完成导学案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师:任何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那么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
<设计意图>:进一步导入本节课的课题。(板书)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新授:
师:展示图片(商品的条形码),商品的条形码包含商品的名称、价格、生产日期等信息,那么人的生命信息在哪里呢?
初一学过细胞核的作用,可能部分同学有遗忘,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展示克隆羊多莉诞生),多莉的产生与哪些羊有关系?
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理解遗传信息贮存在细胞核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究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学生自学,在课本中划出知识点,完成导学案相应内容。
1、染色体的概念。
2、染色体在生物体细胞内的存在规律: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
3、同种生物染色体数量一定。
4、染色体的结构。
(二)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存在的疑问。
(三)全班交流,解决困惑问题。
师:强调重点内容,并对大部分同学都有的困惑问题进行解决。动画演示:噬菌体侵入细菌(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是哪种成分把遗传信息传给了新病毒呢? 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而识别DNA是遗传物质。
师展示资料,让学生识别除了DNA外还有RNA也是遗传物质,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动画演示,识别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完成目标1,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探究二: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师:展示DNA结构,引出基因。
生自学第二部分,在课本上划出重要知识点,完成导学案相应内容。
1、基因的概念。
2、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全班交流,解决困惑问题。
师再次强调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并对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引导提问,让学生描述出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完成目标2,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巩固记忆: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知识要点,谈谈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四、课堂检测:学生完成导学案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完成相关习题,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结束语:这条路伴随着迷惑和神奇,这条路充满着艰难和险阻;遗传奥秘不可穷尽,我们的探索也将永-无-止-境!
第四篇: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第四章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
教材分析: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是在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人的生殖和发育以后安排的一章内容,在生物圈中,每种生物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都伴随着遗传和变异现象。而《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就是在前面学过知识基础上认识主要的遗传物质------DNA,从而对学习遗传和变异的相关内容做好铺垫和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1、能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学会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通俗易懂的俗语入手,引出遗传和变异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再通过成龙和房祖名等的明星图片展示其二人的相似性,引入遗传的概念和遗传的物质基础。然后通过“小组交流与分享”“观察和思考”“分析和讨论”等学生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有的学生对遗传物质很陌生,有的学生对遗传一知半解,但都很好奇很期待,所以对本节课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并分享所知,对遗传物质有个初步认识,然后通过对四个问题的解决,得出四个结论,从而进一步理解“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编制导学稿),收集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研学,完成学案。)收集有关遗传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些俗语说明生物在繁殖后代过程中伴随着遗传和变异现象。
遗传能使生物界的每种生物世代延续,而变异则可以使生物不断进化。
【设计意图】通过耳熟能详,通俗易懂的俗语引出遗传和变异现象,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出遗传的概念和遗传的物质基础。
大屏幕投影图片(成龙和房祖名的图片)
教师问:同学们认识这2位明星吗?他们是什么关系?
你看他们的鼻子、下巴等像不像?
我们把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与子代的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
【设计意图】学生看到自己崇拜的明星,会引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引出遗传的概念
二、自主研学:(交流与分享)
方案
1、教师课前出示导学案,看课本P93—96自学,完成导学案的“自主研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课前看课本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活动一:交流自学成果
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校对答案,(提出疑难问题,并在小组内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全班解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案
2、交流与分享:小组之间交流“我对遗传知多少?”,然后选代表表达分享。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在潜意识下让学生学会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不需要做过多解释,但可以通过学生对遗传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任务一:观察思考“伞藻的嫁接实验”。解决问题一: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的哪个结构中?
学生先观察思考。
教师播放演示视频。
学生回答课本P94的问题从而得出结论一: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或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任务二:认识染色体解决问题。二:遗传物质在细胞核里怎样存在的(具体位置)?
1、观察洋葱有丝分裂的图片,认识染色体
2、展示几种生物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总结归纳“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染色体的特点以及在体细胞内的存在状态”,得出结论二:遗传物质存在于染色体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染色体,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并提高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任务三:了解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解决问题三:谁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并观看视频“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得出结论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利用视频让学生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相关链接】DNA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吗?
引导学生看书P95的“相关链接”,知道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设计意图】意在告诉学生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不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并为高中学习打下基础。
任务四:认识DNA的结构。解决问题四:为什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并认识DNA上不同的片段----基因,得出结论四:“DNA上有含不同遗传信息的片段---基因,基因能控制生物表现不同的特征(性状)”。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总设计意图】通过四个问题的设置,由大而小,由浅而深,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直观,有感性到理性逐步引导学生思考,直至找到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
活动二:学生总结四个结论。
结论一:
结论二:
结论三:
结论四: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理解并会描述概念,即引出“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四个概念,并为进一步理解四者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做好铺垫。
教师通过图片进一步展示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的位置关系,并描述其数量关系。
延伸拓展:亲子鉴定(播放视频或故事情节引出DNA在社会中被运用的高科技手段)
【设计意图】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并进一步巩固概念。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更多生物学的兴趣。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大胆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注重四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教师总结:
1、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
2、DNA存在于细胞核里的染色体上,其上含有许多能表达不同遗传信息的基因。
当堂达标
教师组织学生回答课后和课件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
细胞核 染色体 DNA 基因
导学稿: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学习目标】
1、能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学会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1、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提高学生表达、合作和就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让学生体验分享的快乐并学会分享。
一、自主研学:
生物学上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叫做遗传。
1、细胞核: 根据课本P93“伞藻嫁接实验”得出结论: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中,控制遗传现象的_______________就储存于这些遗传物质中,因此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染色体:在细胞内被碱性材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染色体在生物的______________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常情况下,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__________相同且_____________相似的染色体,且________存在。例如:马的体细胞内有___________染色体;玉米体细胞内有___________染色体。
3、DNA:
染色体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___________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是由______条链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
4、基因:
在________上有许多与________相关的片段叫基因。不同的基因控制着生物不同的性状。
且1条染色体上有__________个DNA分子,每个DNA上有______________个基因。
小结: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展示:
问题
1、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的哪个结构中?
问题
2、遗传物质在细胞核里怎样存在的?
问题
3、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问题
4、为什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五篇:4.1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遗传的概念。
2.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 观看DNA和基因的模式图,辨析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区别。2. 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归纳出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遗传物质DNA的学习,理解生物的外在表现与内部的遗传基础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辨析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区别。难点:
1.辨析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区别。
2.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归纳出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突破方法: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形成直观印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在第14章的内容中,我们了解了一些生物种类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现象,生物通过生殖,繁殖出与它们相似的后代,使种族得到延续。提问:俗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一种什么现象呢? 学生回答:遗传
教师:请哪一位同学举例说一说常见的遗传现象? 学生举例:我长得很象我的父亲,这就是遗传。(众学生就此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从同学们的谈话中,我们知道,生活中的遗传现象是普遍的,那么遗传的概念是: 【多媒体演示稿】遗传的概念:指子代与亲代性状相似的现象
教师: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命所特有的现象之一,植物、动物和人就是通过生殖和遗传来维持种族的延续的。在这一节里,我们要学习了解的目标的是: 【多媒体演示稿】本节学习目标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教师:我们先看两张图片 【多媒体演示稿】商品条形码形态
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见到这些商品条形吗?它们有什么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在超市买的东西中,都标有商品条形码,出超市结算时,收银员用电脑收银器一照条形码,商品的名称、价格就出来了。所以说,它相当于商品的“户口”或“身份证”。教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商品条形码是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诞生的,它隐含着商品的信息,是集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身的新型技术。提问:在生物体内,有没有类似商品条形码这样隐含着生命信息的条形码呢?它存在哪里?又是如何传递的?下面我们通过阅读一组材料来证实本节标题中要说明的问题。【学生阅读】课本材料:什么叫遗传? 【投影】
一、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
教师:在初一年级上册关于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细胞核的组成结构是什么? 学生回答:染色体
教师:在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科学家发现,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多媒体演示】人的染色体图、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情况表。提问:从以上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问题? 学生:不同物种的生物,它们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
教师:是的。同一种生物,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又是相对稳定的。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非常重要,人的体细胞中多了或少了一条染色体,就可能导致严重的遗传疾病。大家看看这里的两张照片:
【投影照片】先天性裂唇病患儿、先天愚型病患儿
教师:先天性裂唇的遗传病,是由于此人的第13对染色体多了一条;先天愚型病,多的是第21号染色体,他们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1。【提问】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DNA和蛋白质
【多媒体演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根据这个图,请同学们说说看,DNA分子形状和结构象什么? 学生代表描述:DNA分子像旋转的楼梯,由两条互相盘绕的链组成。教师解释:DNA分子可以分成许多小片段,每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
【多媒体演示】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染色体上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它储存着遗传信息,可以准确地复制,可以发生突变,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的性状,它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所以,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教师:科学研究发展,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知识,哪位同学能描述出这三者的关系? 教师归纳总结: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是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主要由DN 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