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行动研究方案

时间:2019-05-12 20:1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行动研究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行动研究方案》。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行动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行动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行动研究方案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袁锦明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的提出一方面是顺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当前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难以兼顾的矛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实施主体性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彻底革命,使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

目前,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实验已普遍在各校展开,但基本还属低层次的整合,这种整合过于突出学科目标,忽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仅当成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来体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互动”的整合要求。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多停留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初步阶段,教师们是在传统的教学框架下,依靠一些教学软件,使“课本搬家、挂图搬家、实验搬家”。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课题的研究,旨在合理适度地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学习的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最终构建出多媒体网络条件下的高中生物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实践意义在于创设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课程模式:1.学科辅助型课程模式。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2.学习研究型课程模式。网络具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步异步并行的交流方式、充分体现个人的自主性、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途径等特点,能弥补现实生活环境的种种局限,有效地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确立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一般方法和操作模式,并把它们上升为理论,向外辐射和推广。

2、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实现生物课程的五大“质变”:(1)教学环境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为生物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2)教学方式的改变。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环境下,以“学”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方式有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变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可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3)教学过程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环境中,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过程,将教学过程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从而,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动态的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4)教学媒体的转变。在信息时代,传统的教学媒体正逐渐向现代教学媒体(即“教科书+多媒体+网络”)转变。教学媒体不再是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引导学生交流、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创造条件。(5)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开发者、教育的研究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讲授,而是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促进学习网络的形成,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角色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主动建构的知识主宰、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作为教师的专项课题申报,完成课题具有以下条件:

1、课题主持人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教科研的技术水平,申报的无锡市级的个人立项课题《高中生物主体合作发展教育研究》已通过中期评估并在会上获表扬,他是江苏省级电教课题《多媒体课件在生物学科学与教中的使用研究》的主要研究者,该课题于2000年12月顺利通过省中期评估。

2、课题主持人参加工作十一年来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已发表各类文章近30篇,另有20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制作的2个多媒体课件获得全国的一、二等奖,1个获省二等奖,一个获市一等奖,是滨湖区“名教师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是“英特尔”未来教育无锡地区的主讲教师。评优课获得全国的三等奖、无锡大市一等奖、原锡山市一等奖、滨湖区一等奖,说课比赛获江苏省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四人获省二等奖、五人获省三等奖、多人获市级奖。近年来三次分别赴北京、西安、昆明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四、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所谓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就是通过生物课程把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2、课题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我们要引导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生又是发展的主体,他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改造,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做自身发展的主人。

(2)教学认识论。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能动的反映过程。现代教学论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不仅使学生从多渠道获得知识,而且使学生具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造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构建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条件下的各类生物教学模式,形成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探索利用信息化资源的途径和经验,促进生物基础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这个总目标分成以下四个目标:

1、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信息技术无论与哪一门课程整合都不是摆花架子,它的直接评价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离开了这一点,任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都是失败的。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就是先进的教学技术与先进的教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其先进性必然体现在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上,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的评价目标。

2、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直接目标。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有以下特点:⑴ 会利用资源学习;⑵ 会进行自主发现学习;⑶ 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进行合作讨论式的学习;⑷ 会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应包含以下三个基本点:⑴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⑵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⑶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以上提出的信息素养包含的三个基本点,是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整合中应该作到,也能够作到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综合目标。

4、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要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态度和能力作为一个不断追求的长远目标。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

1、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中的教学目标研究。

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 ②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③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形成研究; ④

学生生物学科能力的获得研究。

2、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整合研究。①

运用资料库辅助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 ②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某一重难点的研究; ③

运用信息技术探索生物学科的热点问题; ④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生物学科实验内容的研究。

3、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①在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城域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条件下进行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②网络环境中的协作学习模式研究;

③运用资源库进行研究性/发现式生物教学的研究; ④生物学科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运用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进行抛锚式/支架式/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

七、研究的研究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关注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学习与本实验有关的先进教学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信息化学习理论等),借鉴本学科他人成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2、问卷调查法:设计关于兴趣、习惯等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自学能力发展的状况,了解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心理变化、学习需求变化,以研究促进不同类型学生发展各种学习能力的策略。

3、自然实验法:抽取高二年级中的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设置相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上课的态度、教学效果等几方面进行比较。

4、专家访谈法:向我校信息化教育研究课题组的专家祝智庭教授等咨询、求教有关疑难问题。

5、归纳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进展情况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及时修正研究方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将感性认识阶段的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并指导课题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时间主要研究阶段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内容及形式准备阶段(Web资源库建设阶段)

2005.9

1.设计和开发可供网上资源共享的教学软件 2.创建网上生物资源库和资料库 3.建设虚拟生物实验室实验阶段Ⅰ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内容的整合研究阶段)

2006.2

1.论文

2.课例片断实验阶段Ⅱ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阶段)

2006.9

构建出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条件下的各类生物教学模式,并形成论文总结阶段 2007.2

1.研究报告:主要阐述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理论成果、实践经验; 2.形成研究论文集; 3.课例光盘

第二篇:行动研究方案

国培计划(2011)—小学数学骨干教师

行动研究方案

名:

陈绍龙

级:

小学数学

号:

工作单位:腾冲县中和镇民振明德小学 时

间:二○一一 年 十二 月教师的细小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一、出现的问题:

一个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同时兼任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的教学任务是常见的,并且在教学中也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同样的教学、同样的教师,这些班的成绩就是不一样,有的班成绩好,有的班成绩差。作为教师,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差距在哪,为什么会有差距?我在教学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上学期期末统考中,我所教的两个平行班成绩差距很大。为什么分班成绩几乎是同样的两个班,我同样地教学,却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五一班如我期望的,成绩越来越好,而五二班却让我感到自己的教学是一种失败。当时我想:“我是不是需要改变或调整五二班的教学改革,或者说在五二班的教学改革我是否需要放一放?”。改革是一项尝试性的工作,谁也不能保证它完全成功。当我在教学中碰到困难的时候,最初的感觉是要停下来,而不是换一种方式,或换一个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在我与其他老师合作进行的研究中,我对这个问题尤其关心,用着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这与我们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是分不开的。行动研究之所以能在中小学教师中落地生根、开 2 花结果,就在于行动研究是一种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是行动研究的生命力之所在。,二、原因分析:

于是,我设想了多种可能的原因。也许两个班的基础确实不一样,分数有时不能反映真实性的情况;也许两个班的班主任对数学学科的态度不同。开始我老抱怨五一班的班主任不配合,其实我不能判断,或者至少从我收集的资料来看,并不能证明这一点。我反思了曾经与五二班班主任的一段对话:

我:这次考试,你们班平均成绩又比五一班低了4分多。班主任:为什么会低这么多?刚分班时,两个班的成绩不是差不多吗?

我:我接班时,五二班的数学成绩比五一班低不到半分。才半个多学期,两个班就出现了如此大的差距,让我感到不正常,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

那次谈话后,我想利用五二班的自习课去讲一下试卷,而五二班的班主任想去上语文课,并且上一周的自习课也是被他占了。之后我一直认为五二班班主任对我的教学工作不是很支持,并且认为这是造成五二班成绩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据其他老师对他的了解,他并不是这样一个教师,他当然不希望看到他所任教的班里学生的数学成绩差,并且我也亲眼看到 他在班上与同学们一起分析班里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并要求他们好好学习数学,不要让数学老师失望。不过,由于我的成见,我在五一班上课情绪饱满,在五二班上课的状态没有五一班好。有一次,同事对我说,“你对五二班有偏见”。我当然没有否认他的观点,只是轻轻地说了句,“在五二班上课,感到一种思维受阻的感觉,而在五一班,感到学生与我的距离很近”。

又有一次考试后,五二班与五一班的成绩都不是很好,我有点不高兴。五一班的班平均分比五二班多了6.3分。试卷讲评的第一节课是在五二班,因为成绩不是很理想,有一部分同学要求我不要念分数。也许是因为心情不好,也许是想激一激他们,我还是念了每一个同学的分数,包括不及格同学的分数。在整个讲解过程中,态度严厉,没有往常的笑容。也出乎我的意料,第二节在五一班上课时,当我提出念分数时,同学们不愿意,我也就不念了,神态也没有在五二班那么严肃,与平常上课没有两样。不知为什么,与五一班的同学交往起来,总觉得自然一些,感到他们与我很近。事后反思,我在五一班没有念分数,因为当时觉得五一班的要求强烈一些,在五一班几乎是全班提出意见,但是,为什么五二班同学在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时,没有像五一班那样再次提出要求呢?

问题可能就在这里,五二班的同学可能有点怕我。对于一个在教学中倡导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老师来说,是不愿意看到这一点的。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第三次试卷评分时,在汇总分数时,我故意把每班的一个同学的分数少加了5分,我想看看他们将会有怎样的反映。那次,我是先在五一班上课,试卷发下去没多久,一位同学就站起来跑到讲台上,让我改分数,我也很高兴地为她改了分数。下一节课在五二班上课时,我一直期待那位同学站起来,但一直到下课铃响,都没有人说分数搞错了,我感到很失望。也许是那位同学觉得区区几分,没有必要与老师分分计较吧。

通过以上几件事,我知道我与五二班学生有了隔阂,必须要好好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我对五二班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怎么会让学生产生那样的感觉?我觉得我对五二班的同学没有偏见,甚至于因为觉得他们班成绩没有五一班好,平时我还经常给他们班补课。在同事和专家的指导下,我慢慢领悟到这并不就是说,我不关心五二班,是我对五二班和五一班不同的期待效果在起作用,也许,在我上课时,无意识地通过语调、眼神、手势等向学生传递了不同的信息。

三、解决措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阅读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书籍,其中《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对我的启发较大,罗森塔尔认为,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主要有以上四个心理机制:

气氛,即对他人高度的期望而产生的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的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气氛;

反馈,即教师对他所寄予期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

输入,即教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拥有高度期望,教师指导他们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性回答,并提出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

鼓励,对学生的输出,对他们作出的反应,给予真诚的鼓励。

以前,我在五二班上课巡堂时很少走到教室后排,而在五一班则不同,五一班的后排就坐着成绩较好的几位同学,而这几位同学恰恰又是我比较喜欢的。如果不是同事和专家们的提醒,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我自己是造成五二班学生成绩差的一个主要原因。真是太不可思议了。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我考虑了一下,决定:①不再在五二班讲五一班比五二班好,②在五二班上课时,想象是在五一班,③在五二班巡堂时,要走到教 6 室后排,④以后在五二班说话时,要经常说“我很高兴你们班……”之类的话。

四、几点反思:

研究进行到这里,我明白了我是影响五二班成绩的一个因素,正是由于我对五二班存有偏见(这种偏见也许来自于五二班的成绩确实比五一班差,也许来自于我对五二班班主任的成见),因此对五二班同学也就产生了一种低期待,而这种低期待抑制了五二班同学主体性的发挥,使得他们感觉上数学课没有五一班同学那么有趣。但我是不是影响五二班成绩的根本因素以及还有哪些因素也在影响五二班的成绩,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以后的研究中去观察和发现。

研究的结果真让我感到有点意外,但我很高兴接受这个事实。以前在教学中,碰到学生成绩不好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学习不努力,班里的学风不好,家长不支持等诸多客观环境因素,很少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因为总觉得自己工作认真负责,没有什么对不对,没想到脑子里潜意识的、不经意流露出来的东西也能影响学生。我在搞清了我对学生的期待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因素后,马上就想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此时,我感到我已经在反思自己,并尝试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发展自己,觉得自己也在进步。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整合

李双

(吉林省九台市实验高中,吉林九台 130500)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已经普遍在各校展开。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整合,是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方法,应该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这一崭新的课题,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把握和运用。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教学 ; 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一方面是顺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提出的,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当前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难以兼顾的矛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实施主体性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彻底革命,使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新内容授课方面,导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好的导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只有在上课时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事物本身。这样就会达到很好的导课效果。如在学习植物激素时,播放一些植物向光生长的录像,或是展示相关图片,再由教师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就会迅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再 如,学习细胞增殖时,可展示不同生物细胞分裂的图片或动画演示过程,这样会调动学生一探究竟的热情。当然,录像和图片要精选,不可占用太多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教与学方式,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

生物学有很多复杂的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知识的 传递密度,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以实现自主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强化重点内容,进行难点分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授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的内容时,可以制作一个Flash课件,形象地展示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可以看到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对于学生来理解这些内容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再如光合作用一节教学,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 点。在光反应和暗反应教学时,其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较为抽象,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到叶绿体的真实环境中,观看其内部具体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伴随动画演示,学生体验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具体过程。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接受,二是将微观的分子变化以宏观视角体现,降低理解这部分知识的难度。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能演示图形的变化,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知识动态化,把无形的知识化为有形直观的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图像变化,使学生已有经验与概念进行联想组 合,建立起抽象思维的观念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比如在现代生物技术部分,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这些高科技手段对于学生来说显得高深莫测,可用Flash课件一步一步地展示外源基因是如何被转入DNA中,从而改变被转入基因 1 生物的性状的过程;对于“多莉”羊的培育过程中涉及的核移植、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环节通过多媒体的呈现,使学生对于科学家培育“多莉”羊成功的奥秘、对于克隆技术,尤其是体细胞克隆技术有了清晰的认识。网络教学有利于实现互动 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能把教师和学生引入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学习,同时又与老师、同学保持接触。特别是在假期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E-mail进行交流,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学校不再有围墙,依靠互联网和远程多媒体技术而建立的虚拟教室将使教学延伸到生物学课堂之外,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世界各地的数据库。他们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者在网上共同参与、协同进行学习;他们也有机会在网上接触教学专家,与他们进行交谈,及时获得帮助。但计算机网络不会取代教师,只是创造交流环境使人们共享知识,在共享中相互碰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有利于支持个性化学习并能提高教学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模拟教学得以实现,/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性学习,它要求信息资源有较强的可选择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主动求知的需要,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智能专家系统通过模仿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推理方式和思维过程,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进而替代教师的部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师的主体解放,因而教师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材内容等的探索上,以及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科学素养等方面。如在减数分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制作几个不同梯度的课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的窗口进入,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用阅卷软件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分析、统计,以便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每一题的得分率,选A的占多少,选B的占多少„„从而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而教师也可以省时省力并能在讲评时做到有的放矢。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极大丰富了生物教学的手段。尤其是在生物新课标改革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的改革。与此同时,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一些问题。

6.1 不要刻意追求多媒体课件的视觉效果 当前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多媒体课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多媒体制作的技术水平。随着教学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准备公开课时,为了实现优美的视觉效果,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课件制作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仍然起主导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不能刻意追求多媒体演示的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并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如果刻意追求视觉效果,随意在课件中插入过多的漂亮图片、视频、动画等,不仅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6.2 不要被多媒体技术所左右,忽视传统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网络课件资源丰富,特别是在初尝“甜头”后,许多教师越来越依赖于多媒体课件的便利,渐渐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事实上,并非每个知识点都适用多媒体演示。教师的板书往往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虽然电脑能够实现板书功能,但由于电脑所显示的信息随着下一个信息的出现而消失,加之课件的容量大,学生往往一堂课下来,看到了许多,却没有什么印象。因此,多媒体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2]《教学设计原理》R·M·加 涅 L·J·布里 格 斯 W·W·韦杰 著 皮连生、庞维国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第四篇:高中生物校本课程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发掘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培养一种科学探究事物规律的精神,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验工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学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工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越来越体现出来。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因而我们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

学生主动了解、探究这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充分挖掘课本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发展需求,以“生物课堂延伸”为主线开展这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编写,积极收集网络资源,从课本、学生、教师、学校、社区等多种途径获取生物与我们生活有关的多方面资料,进行筛选与归纳整合,整理出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力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至用的能力。

二、课程总体目标

最终目标: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具体内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中学会做人、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自信、学会探究,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得到和谐发展,让其具有迎接未来世界挑战、克服现实困难、谋求生存发展的心理准备和真实本领,成为“全面发展有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最佳的我”。

三、具体实施目标

通过生物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

具有一定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生物学资料的能力。学会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收集、记录以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获得结论。

发展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学会使用实验报告或小论文方式将实验现象、数据以及分析结果正确表达出来。

发展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通过实验获得相应的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原理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学习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关注生物学的发展,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四、教学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可能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作出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五、课程实施

1、课程内容及分工:

(1)《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2课时)内容:介绍试管婴儿 目标:了解试管婴儿这一先进的生殖技术,建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观念,促进学生现在认真学习,将来也用科学技术为社会作贡献。(2)《比较几种常见水果的VC含量》(2课时)

内容:通过实验比较几种常见水果的VC含量

目标:知道VC对人体的作用、缺乏症状及治疗方法,了解定性测定VC含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及科学严谨的态度。(3)《中学生营养与健康》(2课时)

内容:现在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健康的重要性。

目标:让学生了解营养与健康的知识,明白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及锻炼身体。(4)《ABO血型鉴定》(2课时)

内容:用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鉴定学生的血型

目标:知道ABO血型鉴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学以至用的能力,提高防止血液污染的警觉意识。(5)《酸雨》(2课时)

内容:介绍酸雨形成原因和对人类的危害。

目标:了解减缓酸雨的途径,进一步珍惜环境。(6)《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2课时)

内容:探究酸雨如何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目标:学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关注及保护环境的意识。(7)《温室效应》(2课时)

内容: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危害,学习缓解温室效应的途径。

目标:减缓温室效应的途径,热爱大自然。(8)《叶脉书签的制作》(2课时)

内容:制作叶脉书签及叶脉书签贴画

目标:知道叶片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了解叶脉书签的制作的原理及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

注:在期中考试后布置一次研究性作业:调查分析“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六、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占考核成绩10%。(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占考核成绩40%。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小组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出,经自评、互评、教师评定进行“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成占考核成绩的50%。

(4)综合以上三项,评定学生学期及学年成绩,以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放入学生成长袋及作为各种“优秀学生”评选的参考。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的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七、预期校本课程成果

1、汇编成册的生物校本课程教材。

2、学生在进行校本活动中的成果:学生参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研究性学习报告、调查及小论文、制作的各种模型等。

3、教师参与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心得和经验、教学设计、案例论文等册子及优秀教学课件。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因此具体化,变成直观的、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如果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对于新课程的改革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要担当起课程整合实施者的重任,信息技术能否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不仅在于教师能不能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地使用计算机,还在于教师能否更新教育观念。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优化,而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理解学科教学的目的、教学中的难点,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学校教学资源,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通讯技术与多媒体的科学成果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的出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学习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营造一种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和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风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展与学科教学有关的信息资源学习,促进课程整合的实施。

下载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行动研究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行动研究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论文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姓名:xxxxxxxx 班级:xxxxxxxx 学校:xxxxxxxx目录一、摘要————————————————————3 二、正文 1、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思考与练习1.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途径与方法的? 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信息素养? 什么是整合?整合的内涵是什么?很多教育技术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对整合内涵的认识。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探究 [摘要]本文界定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概念,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对其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整合的几个原则,并对整合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

    信息技术教师课题研究方案(推荐)

    “在读书中养成‘学与思’习惯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读书是时代的需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课件制作和应用研究(终结版)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 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应用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与......

    信息技术课程

    1. 信息技术课程 2. 信息的概念 3. 计算机概念及组成 4. 初识windows 系统 5. 设置个性化桌面 6. 正确使用键盘 7. 汉字输入方法 8. 维字输入方法 9. 单元测试 10. “写字板......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2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