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考点

时间:2019-05-12 14:3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考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考点》。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考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点

1、名次解释

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学结构、建构主义、多元智能、教学环境、学习资源、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方案、档案袋评价、智能导师系统、分布式学习系统

2、简答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本质

创造性思维的构成要素

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各种教学结构的特点

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网络教室分别由哪些设备组成、具有哪些教学功能?

探究性教学模式

Webquest

移动教育的系统构成和功能组成3、论述

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化和冲击、整合的误区及解决对策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过程及各个环节

信息化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形态和功能

对比三种整合教学模式(讲授式、探究式、研究性)的实施流程、适用条件、优缺点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未来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未来”加以论述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考点总结[最终版]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考点总结

1、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些国际趋势:1)各国政府在其新出台的法规中都明确提出了大力开展信息教育的条款,并制定了相应教育发展计划。2)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学科教学中。3)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改善

2、这些国际趋势对我国的启示:1)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化。2)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观。

3、课程理念的发展:从计算机文化论到信息文化论

4、高中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为: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4)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景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层面。高中课程结构上,课标中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具体包括必修部分:信息技术基础。选修部分: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

6、信息素养的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它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进行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进行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去寻找信息,并如何去利用信息,他们能为终生学习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总能找到为作出决策所需的信息。

7、信息素养的界说:1)从教育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为在信息处理能力;2)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该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3)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为在信息交流;4)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

8、信息素养解析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要与课程改革精神与课程标准的目标相呼应,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要方便教师理解和操作;

三、信息素养解析不针对具体点的教学内容,避免描述上的僵化,保证信息素养的普通性。

四、分解出的信息素养各个部分应具有相同独立的核心成分,具有与其他各部分不同的特征和价值。五,为使本解析对各个学段都可以使用,各条目只作绝对描述,不分等级层次。

六、嘻嘻素养是一个丰富的体系,包括多个方面和条目,他们本身都体现了不同的能力水平,也体现了人的智能的多元性。

七、信息素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各个部分都存在功能和水平上的分野,但同时又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对它的解剖是理论认识的需要,也是方便指导实践的需要。

9、信息素养的六个组成部分: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和符号。评价调控包括:要素评价、过程评价、个性化评价、调整控制。人际互动:表达交流合作。

10、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突出表现在两个维度的比较之中,纵向上市信息技术课程与以往计算机课程的比较,横向上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比较。第一,与计算机课程相比较,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由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而计算机课程的目标——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一个方面,而且是较为基础的一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对计算机课程目标继承、超越并合理扬弃的结果。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要比计算机课程宽泛的多。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教学评价、课程资源与计算机课程都不尽相同。第二,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比较。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比较,信息技术课程有以下特点:1)基础性。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应用乃至 1

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2)发展性。1,信息技术课程新,许多问题尚在探索之中;2,信息技术课程课程不断变化与发展。3)实践性;1,信息技术课程操作与知识并重;2,信息技术课程过程与结果并重。

11、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由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

12、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具体建设可以使用双主体理论和“工作”主线思想作为其指导依据。

13、信息技术教育实际上成为两个部分的复合物,一个是大众文化取向的部分,一个是技术取向的部分。

14、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分类:史实、知识点、技术思想、知识体系结构组织、课案。

15、课案类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所熟悉的说课、教案或课例等,这部分内容设计的关键之一是要关注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另一部分是知识点呈现方法中与教学方法、环节相关的部分,即具体内容或者局部教学环节的处理办法。

16、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1)教学目标:在多元化和全面性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教学对象: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向;3)师生关系:建构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4)教学方法:以教学需要为中心;5)教学过程:贴近生活、探究学习和因材施教

17、信息技术教学原则:1)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2)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原则;3)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相整合原则;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原则

18、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与教的理论转换对教学系统要素(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规划的系统化过程。

19、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是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20、讲授法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形式。

21、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内容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或辩论等,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以求明辨是非、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认识能力。讨论法的形式有:小组讨论、全班大讨论、辩论式讨论等。

22、讨论法的优缺点。优点:1)讨论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有助于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2)讨论有助于思想的转变。3)讨论有助于学生发展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缺点:讨论法也有局限性,比如讨论容易偏离主题;讨论易于流于形式,有些讨论表面看似热闹,但是并没有实际内容。在开展讨论法教学的同时,不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的作用和应有地位,应协调配合使用各种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23、任务驱动中教学中的任务大致分为封闭型的和开放型的。

24、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5、基于问题的学习的优缺点:1)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合作交流。2)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相结合。3)促进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4)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但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同样具有一些不足之处,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二是难于形成合适的问题。三是应用难度比较大。

26、Webquest学案包括以下六个部分:1)引言;2)任务;3)过程;4)资源;5)评价;6)总结

27、范例教学法就是以典型范例为中心的教与学,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

28、论述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应该是多方面的;其次、信息技术教师

素养是动态发展的。可将信息教师素养可分为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基本素养包括: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人格素养:1)厚德;2)理智;3)慈爱;4)上进。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智慧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逻辑——数学推理能力;3)人际交往能力;4)自我意识能力。专业素养包括:

一、教育理论素养:1)多元智能理论与信息技术教育观;2)后现代主义课程观;3)建构主义教学观。

二、信息素养:首先应具备较为充分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其次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再次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求新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开创新生活。

三、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包括:1)建立自然和心理环境的能力;2)教育信息处理能力;3)教育传导能力;4)教学模式方法与选择能力;5)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的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管理是教学的前提;其次,教师能够提出恰当的教学管理方法并予以实施。

四、研究创新能力:1)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2)恰当选用研究方法,科学解决问题;3)科学分析与处理资料,有效表达研究成果。

29、论述多元智能理论对信息技术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会在某种文化情境下被激发,去解决问题或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产品。这一理论为我们带来了新型的人才观。即我们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IQ,而是应该重视其MI和某些特殊的才能,运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上,可以改变教师对教学和学生成就的信念,教师会用心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专长,重视学生的差异性,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多元成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多元智能理论是信息技术教师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可以灵活运用的理论依据,从而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改变了传统各学科之间长期处于隔阂的状态,以及由于学科之间等级关系造成德对某些“主要的”智能的偏爱所导致的学生其他方面智能未能得到相应发展的现象,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发展其多方面的智能。30、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31、随机进入式教学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32、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

33、课堂纪律差,怎么办,实验课堂中学生玩游戏、qq聊天、上网闲逛等情况如何处理?答:课堂纪律差,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扭转局面:1)吸引注意;2)制造竞争;3)促进学生自治;4)整合其他学科内容;5)利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弥补内容枯燥造成的纪律问题。实验课学生玩游戏聊天,应采取:第一,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第二,顺势调整,正确引导;第三,深层激发,提倡创造,例如和学生订立契约,若学生在学习时间玩游戏等做与学习活动不相干的事情的话,就要受到如增加其课堂任务等处罚;还如有的老师利用对媒体教学系统的学生屏幕检查功能和消息功能,给没有认真学习的学生消息提醒,都是一些比较好的方法。

34、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原则:1)评价功能立体化;2)评价标准多维化;3)评价主体多元化;4)评价方法多样化;5)评价内容全面化;6)评价结果的多维归因

35、表现性评价:是指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某项任务或一系列任务来表现出他们的理解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的评价。

36、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与功能:

一、作为课程内容,实现learning about IT之目的;

二、作为课程实施的中介,实现learning through IT之目的;

三、作为拓展课程资源,实现learning with IT之目的;

四、作为建构信息环境的一部分,实现了learning in IT之目的。

37、信息技术课程为主体进行课程整合的若干建议:1)在课程目标上,要实现信息素养与其他课程文化素养的协调发展;2)在课程内容上,要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要素和社会文化的联系与整合;3)在课程资源上:要整合各类教学资料、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设备和教学场所,丰富学生学习的养料。4)在教学环境上:要整合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环境,营造信息技术应用的积极氛围。5)在师生角色上:要厘清角色、融洽关系、重新建构、有机整合;6)在教学评价上: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评价的过程性、整体性和多元性。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因此具体化,变成直观的、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如果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对于新课程的改革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要担当起课程整合实施者的重任,信息技术能否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不仅在于教师能不能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地使用计算机,还在于教师能否更新教育观念。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优化,而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理解学科教学的目的、教学中的难点,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学校教学资源,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通讯技术与多媒体的科学成果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的出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学习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营造一种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和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风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展与学科教学有关的信息资源学习,促进课程整合的实施。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论文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姓名:xxxxxxxx

班级:xxxxxxxx

学校:xxxxxxxx

目录

一、摘要————————————————————3

二、正文

1、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背景———————————32、信息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原则—————————4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学科教学整合————————————4

(2)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43、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模式—————————————5

(1)多媒体演播模式 ————————————————————5

(2)网络查询模式————————————————————54、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意义———————————5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5

(2)利用信息技术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促进师生互动 ——————6

(3)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6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作者】 刘颖;

【导师】 李会章;

【作者基本信息】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1102班

【摘要】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背景、整合原则、整合模式等方面作了介绍,在此基础上,阐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In an 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is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In this paper,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background,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on and integrated model are introduced, based on this, expounds how to carry out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teaching.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s,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学科整合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背景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

但目前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却正在走向一种误区:那就是一味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是多媒体就不够档次一般。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作为公开课、演示课或所谓的样板课而表演,教师成了表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演员,而学生这一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反而成为观众。

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因此,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途径、方式方法、模式就成为最

为迫切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原则

(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学科教学整合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动态性只是一种假设,需要我们针对具体的情境重新建构。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知识只有在具体情境的运用中,经过自我创造建构,才能升华为一种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不再被认为是知识的代表,而被看作是一种课堂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引导者。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性等特征获取信息,通过相关教育教学软件建构虚拟教学平台,以探究学习、课题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情境的设计。这种虚拟的教学情境能够发挥其教学探究性,并且这种教学情境在技术的层面可操作性更强。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建构起一座知识传授者到情景设计者转变的桥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经验体验与外在信息交互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外在给予的信息越充实、丰富,越能唤起原有知识信息的共鸣点与生长点,知识的意义建构越能顺利地进行。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教师除言语呈现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视频、图像、音乐等多种方式更全面地呈现信息。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呈现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信息面窄、呈现方式单一的弊端,扩展了信息量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生知识意义的建构效度。

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课程整合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技术优势,可以建构虚拟的实验场景,使抽象的实验过程及原理形象化,将一些复杂或者耗时长而不宜课堂演示的实验通过信息技术的协助在课堂上完成演示,实现实验信息呈现方式多元化的转变,体现出生物实验用宏观现象揭示微观本质的特征,进而达成教学目的。

例如,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课的教学中,“减数分裂过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述+挂图或剪贴图”的形式来讲解其过程,就会缺乏直观性,学生则很难想象这个连续的过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学习效果就会低下。但是,利用 Flash动画等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子和卵子形成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再辅之以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去分析,疑难处教师只需略加引导启发。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还轻松化解了教学难点,而且可以通过多种课堂练习的设计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效果。多媒体的交互性可以使练习形式多样化和提高时效性,从而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达到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及促进学生认识策略的发展的目的,优化了教学过程。

(二)、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时,要注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把这一观念自始自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对于同一任务,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既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又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模式

(一)、多媒体演播模式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够处理多样化的信息(包括文 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是难以实现这一切的。生物学教学非常注重直观,多媒体技术集动画、图像、音乐等媒体于一体,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直观性。多媒体演播模式还是一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大量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进行教学,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统教学的延伸。简单的多媒体系统比较经济,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台液晶投影就可以装备一间教室,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多媒体教学模式是目前中小学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运用这种多媒体系统进行生物学教学,不仅可以加强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轻松有效地突破各种生物学教学难点。例如,教师在讲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就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演播植物和动物是如何进行呼吸的,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此知识点,还可让同学自己操作,增加其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革命的紧迫性。

(二)、网络查询模式

网络能够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网络具有时空不限性,Internet能够让学习者随时上网学习,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探究能力,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如:在生物的进化一章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探究物种的起源、生物是如何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例子等,这样让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网络查询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增强了学生组织知识的能力,这样,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学习效率大大增加了。

四、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意义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生物课的教学中,若恰当地使用投影、幻灯片、录像或计算机等电教手段的整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特有的动画效果、生动的解说、优美的乐曲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可亲可近的艺术世界,学生置身其中身心会倍感轻松愉快,思维也异常活跃。

(二)、利用信息技术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促进师生互动

教师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就要用到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的特点,如通过电子邮件形式的作业提交、批改,通过网上答题释疑形式的课后辅导等,让师生间的交流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技术的共享性特点可以加强学科间资源共享,通过“备课论坛”、“在线讨论”、“教案共享”、“试题下载”等,实现学科间知识流畅交流,没有了办公室和学科的界限,提升了教师个人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多媒体课件中,利用多媒体组合,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轻而易举地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将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生物教学之中,更重要的是让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将传统教学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现代信息资源有机整合,既能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又能培养学生手机信息和处理生物信息,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还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科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达到提高学习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章剑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浙江教学研究,2000.22、汪忠《生物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黄燕《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94、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5、张有录 《信息化教学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3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思考与练习

1.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途径与方法的?

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培训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其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等四方面的内容。

(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4)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技术手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途径与方法: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吸取“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的优点,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4)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2.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的?您在教学实践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误区?今天的学习对您有哪些启示?

提示:在回答本问题时,可以结合您在教学中遇到的误区,从技术方面、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方面、教学资源应用方面、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等来回答,并结合自身的特点,答出这些对您教学的启示。

3.应当根据什么来确定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选题?

提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选题,主要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结合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够提供的支持这两个方面来阐述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考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考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信息素养? 什么是整合?整合的内涵是什么?很多教育技术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对整合内涵的认识。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探究 [摘要]本文界定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概念,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对其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整合的几个原则,并对整合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

    信息技术课程

    1. 信息技术课程 2. 信息的概念 3. 计算机概念及组成 4. 初识windows 系统 5. 设置个性化桌面 6. 正确使用键盘 7. 汉字输入方法 8. 维字输入方法 9. 单元测试 10. “写字板......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2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定稿)

    现在的学生很多从幼年时期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对于计算机的自发式学习更多的是使用计算机玩游戏和聊天,并不了解计算机到底可以做些什么。为此,我们在计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复习资料

    一、单选10题(10分)二、名词解释5题(20分)三、简答5题(40分)四、论述题2题(30分) 名词解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试题库1.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也被定义为 信息技术P2: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资料

    1、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统一计划和组织的推动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建设,充分利用软件、硬件资源,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

    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