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时间:2019-05-12 16:3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增速过快,教材更新过于缓慢,学习者不能及时接受新知识,以至于不能与时代接轨,因此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继而推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而优化教学,从而使现代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21世纪的人才。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特征,利与弊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大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因此加快,而教材的更新缓慢,人们满足不了教材上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上必须引进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他们所要的大量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免自己与时代脱轨。

面对发展如此快的时代,传统教育已经逐渐地显露出本身的不足和局限。如果把21世纪比作山中的老虎,那么这个黔驴——传统教育已经技穷了,在传统教育中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弹性,与21世纪的全面发展相违背;21世纪需要自主探究的人才,而在传统教育下教学安排孤零,学习者无法深入地探究,更无法培养一个具有自主探究能力的人才;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远离日常生活经验,教育者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迫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只死记硬背,应于考试,而不是加以理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因此传统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和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一个拥有“屠龙本领”——在传统教育下所学的知识,在这个21世纪根本无法施展,也没有

施展的空间,因为这个本领与这个时代不搭配,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也注定拥有“屠龙本领”的人才抑郁而终。从上所述,课程整合是必须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21世纪这个战场上驰骋万里。为了迎合21世纪的到来,这个“国家之本”——教育需要进行改革,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是符合人们对于知识的要求,更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思,自主探究,动手能力强,全面发展的21世纪人才。

一.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也可以用于教育之中,这样称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二.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gration)的含义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做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 的过程就是使分化的教学系统中你的各要素及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并不是单纯地将被分割的东西平凑一起,也不是简单地把各门学科聚合起来,而是指把本来具有内在联系而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内容重新整合为一体的课程模式。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刘茂盛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比如目前的网络游戏,刚进去玩时,系统一般都会提供一系列的新手任务,当你完成这些新手任务后,该游戏的基本操作你也就基本会了,可以说这也是教育技术在游戏中的体现。

2、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教师和学生都已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去。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新课改的重中之重,现在的中小学课程改的很厉害,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看现在的新课改的教材和示范课你会觉得有些内容或程序总有点多此一举,但其实这都

是学生能力培养所必要的必需的,这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真落实。当然,这样也就无形中加重了老师的负担。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是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利与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迎接21世纪的重要一项决策,这决策符合当时代的需要,它是为21世纪学习者量身打造的一套教育教学模式,也是为教育者提供一个全新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更是培养人才的好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1.优化教学过程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加工(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利用(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海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点很多,给人们带了新的希望。但,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处于发展中,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与完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弊端有以下几点: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虽快,但没有有稳定,部分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经济任处于劣势,因此此地区不适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教育改革。即使进行了,其效果不理想。

2.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者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否则,学习者边在这模式下学习边要学习信息技术,增加了学习者和教育者的负担。甚至,有些地区完全不懂信息技术是什么,所以实施不是顺利。

3.远程教育阻碍了学习者与教育者的交流,课堂互动更少了,学习能力差的那一方短时间内接受不了大量的信息,要花课后的时间去重复工作,这样浪费时间和精力;教育者也不能更好地掌握学习者的情况,不利于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就好像赵括谈兵——纸上智谋千里,驰骋万里,而实际一踏糊涂。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革需要因地制宜和大力支持,而不是一项面子工程。

以上就是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浅浅认识,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我有必要懂得,学会,利用好它,为祖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自主探究,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11级小教8班刘国文 2012年4月23日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文

浅谈当下的应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一)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特点

1、系统性强,知识内涵丰富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含“信息”“计算机”两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信息”部分包括信息的概念、信息处理的过程、现代信息的革命、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大学信息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计算机”部分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涉及硬件和软件,另外还包括计算机工作原理等,这些知识是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只是在描述和分析时加以简化。

2、抽象性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中的一些概念非常抽象,不易解释。例如“信息是什么”,学生往往容易把这个“信息”和现实中所谓的“信息”混淆起来。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直接体验不够丰富。类似的知识点还有很多,例如“疗毒”“软件”“程序”,在学生没有实际编程或解除程序代码之前,对这些抽象的描述是很难理解的,因为这些概念不像硬件,能看得见、摸得着,是看不见的、无形的。

(二)信息技术基础操作内容的特点

1、实践性强。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操作部分的教学内容最显着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较强。例如:开关机操作;windows基本操作(打开和关闭程序,使用“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键盘的操作等等,这些知识都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才能掌握。

2、简单易学。

Windows是—种图形化的操作系统,它利用菜单、窗门、滚动条等设施,给用户呈现一个直观、交互性强的友好界面,学生在使用它时不用像操作DOS那样记忆各种繁杂的命令,而只需通过鼠标的移动和点击进行工作。这种操作方式模拟了现实世界的行为,易于理解、学习和使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又会给出丰富的提示信息。

3、内化较难。

内化难指的是学生虽然可以在模仿的层面上迅速入门,但要真正掌握这些基本操作,在今后的信息处理中熟练地加以应用,甚至内化成如“读、写、算”这样的基本能力,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努力。如果按照一般的“讲解、演示、练习”的讲授方法达到顶期的目标,那么所需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但是,如果教师能结合实际,合理地分割这些操作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趣味性较强的“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探索,这个过程将会缩短很多。

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首先,在工业技术方面,计算机的应用很普遍,很多大型机器都是通过计算机来操作的;其次,在科技研究中,一些精细的测量、计算也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再次,信息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可将教师要讲的内容全部呈现在投影仪上,使教师不必大篇幅地在黑板上书写,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留给学生充足的交流、思考时间。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如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去欣赏视频、倾听音乐等。所以,教给学生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培育出更多的新型人才。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状况

(一)学校教学设备的陈旧与缺乏

学校实验设备的陈旧与缺乏的现状,使应用信息技术学科实验、实训课程的计划只具有存在的意义,没有发展的动力。长此以往下去,会使应用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失去存在的意义。这些实际的情况阻碍着应用信息技术实验、实训课程的发展。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观念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无法达到实践教学中的学习目标,也在一定不程度上影响了应用信息技术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学科的课程开设与设置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理论与实际发展相脱节的现象

目前,部分学校的相关课程基本都按照固有的学科安排课程的相关计划。同类学校之间相互模仿的开设学科课程,没有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学科的教学发展是否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学科的课程开设与设置方面存在着

严重的理论与实际发展相脱节的现象。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缺少了客观的现实基础,可谓是举步维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情况的发展存在的脱节问题,使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的有效需求。应用信息技术学科实验、实训课程的改革虽是箭在弦上,但是碍于实际情况的制约,应用信息技术学科实验、实训课程的改革进程的发展一直止步不前。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相分离发展模式还在沿用中,不同教师负责不同的课程,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意识不强,无法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进方法

(一)不断加强实训教学及实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随着众多相关学者对应用信息技术学科实验、实训课程的改革的深入探究,改变教学模式、进一步打破专业固定学科的相关限制,最大程度的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发展改革的相关事宜成为当务之急。强化应用信息技术实验、实训课程的发展观念应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计划的全过程,并将其改革的力度切实的落实到应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材选择的方面。进行改革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实验、实训课程的相关事项尽量安排得井然有序,这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有条不紊的使改革进行下去。学校以及教师对于应用信息技术实验、实训的课程的比重要问题,在充分考虑之后做出适合的规划。在进行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最好安排同一个教师进行授课,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对于实训课与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方面相互脱节的反感。同时,学校应该设立相关的平台,为相关专业的教师定制学习培训的计划。专业的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并定期参与一定的培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水平。并时刻明确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模拟型的设备通过创新的做法向着实用型不断进行转变,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实验的成功与否与现实的关系。

在实践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其对学科的实验意识的同时,引进专业的师资力量,提高应用信息技术实验、实训课程的质量,突出应用信息技术实验、实训的技能发展。在对相关课程的安排方面还需要注意,学科课程的时间、地点在安排时尽量达到教学一体化的相关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去进行理论、实训课程的学习。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份额准确答复与点评,增加学生学习该专业的信心与兴趣。教师也可以在这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以及探究的意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有些内容学生在不了解涵义的情况下只是“死记硬背”,教师却只是一味地将知识以主导者的身份传授给学生。而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磨灭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而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讲课,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这就大大地强化了学生的主导意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不能一味地传教,这样不但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抑制他们的创新能力。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探索,才会开启他们的大脑,使他们善于去思考。最后,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使他们明白创新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去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学生的认知上去了,我相信他们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信息技术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我们才能在信息技术领域立足。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批有用之才。

(三)分层次教学

1、设计当前热点人物和事件的任务选题

灵感来源于生活,将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作为选题内容,更有真实感和亲切感。如,当前的新闻人物事件,或当今流行的时尚元素,或是当前有什么重大的节日等都可以作为任务选题。例如,在学习网页的设计《综合活动———制作主题网站》这一课时,刚好是我国“嫦娥一号”奔月成功,我就选择有关“嫦娥一号”奔月的素材,并布置任务完成网站制作。由于取材于现实,而且是当前的热点事件,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Word学习图文混排》这一课中,是母亲节期间,我就选择有关母亲节的素材,要求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制作一个贺卡用电子邮件发送给母亲,由于是自己制作的,可以更加真心地表达自己的心意,所以学生有很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这些素材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德育渗透。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学生对当今的流行时尚和偶像人物非常熟悉和追捧,我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设计学习任务。又如,在学习Photoshop中图片的处理时,选用刘翔或影视人物的照片进行加工处理,在现场音乐的编辑中用周杰伦的歌作为练习题材,用学生喜欢的明星偶像人物作为选题素材,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

起来了。

2、设计具有本土风情的任务选题

有些科目设有本土教材,学生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和情感,选择一些本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相关的任务选题素材,可以增加学生热爱家乡的情结,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德育渗透。例如,学习网页制作时可以利用这些素材,以佛山来说就有很多,如,佛山秋色、石湾陶艺、黄飞鸿、康有为以及本地一些风景名胜。这些具有乡土情景特色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很想通过练习得到更深的了解,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任务选题的设计文/黎武新摘要:从实际的教学需要入手,根据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从学习任务驱动的教学出发,对学习任务选题的设计方面进最后,就是任务的布置的实施,任务的布置是在教学的情境导入和引出新课之后,然后教师根据所设计的学习任务展开,再布置具体的任务和要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先引而不发,可以先提出任务框架,提供任务设计和实施的建议,对如何完成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阐述,或结合实际再作一些思路点拨或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做。在方法上不宜全程演示,这样学生只会模仿操作,不利于学生的发挥。教师可以只作简单的示范,其余部分可以让学生在任务框架内自由发挥。总之,学习任务是学生一节课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任务选题的设计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习任务,创造各种条件和环境,进行多层次的驱动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终身学习为任务目标,对学生的成长与未来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

(四)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在上一学年,我们邻校就曾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位学生连续几天下午放学后就泡网吧,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他告诉家长在学校上晚自习,而在学校则跟老师说在家温习功课。就这样连续3天后,一天晚上下雨,家长到学校送雨具,这才发现在这几天时间里,每天晚上5点到10点之间,他既没在家又没在学校。理所当然,家人跟老师冒雨寻找,在网吧找到他时他竟浑然不知,还在忘我地游戏。最后只因家人跟老师说了几句重话,第二天回家后竟想不开早早结束了自己如花的生命。这些鲜活的生命用血的代价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比如,在讲解计算机网络那一节时,应给学生讲解,网络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优质的服务,通过网络我们搜索资源、上传资源、共享资源。但同时网络也有弊端,网络上有很多垃圾资源,我们要进正规网站正确合理的下载使用有利资源,摒弃黄色网站与网络游戏。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上网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我们应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

五、总结

信息技术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基础方式,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必经之路。我们唯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深刻领悟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髓、体味其真谛。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因此具体化,变成直观的、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如果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对于新课程的改革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要担当起课程整合实施者的重任,信息技术能否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不仅在于教师能不能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地使用计算机,还在于教师能否更新教育观念。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优化,而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理解学科教学的目的、教学中的难点,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学校教学资源,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通讯技术与多媒体的科学成果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的出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学习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营造一种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和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风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展与学科教学有关的信息资源学习,促进课程整合的实施。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论文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姓名:xxxxxxxx

班级:xxxxxxxx

学校:xxxxxxxx

目录

一、摘要————————————————————3

二、正文

1、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背景———————————32、信息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原则—————————4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学科教学整合————————————4

(2)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43、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模式—————————————5

(1)多媒体演播模式 ————————————————————5

(2)网络查询模式————————————————————54、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意义———————————5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5

(2)利用信息技术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促进师生互动 ——————6

(3)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6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作者】 刘颖;

【导师】 李会章;

【作者基本信息】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1102班

【摘要】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背景、整合原则、整合模式等方面作了介绍,在此基础上,阐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In an 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is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In this paper,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background,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on and integrated model are introduced, based on this, expounds how to carry out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teaching.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s,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学科整合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背景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

但目前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却正在走向一种误区:那就是一味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是多媒体就不够档次一般。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作为公开课、演示课或所谓的样板课而表演,教师成了表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演员,而学生这一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反而成为观众。

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因此,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途径、方式方法、模式就成为最

为迫切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原则

(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学科教学整合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动态性只是一种假设,需要我们针对具体的情境重新建构。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知识只有在具体情境的运用中,经过自我创造建构,才能升华为一种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不再被认为是知识的代表,而被看作是一种课堂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引导者。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性等特征获取信息,通过相关教育教学软件建构虚拟教学平台,以探究学习、课题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情境的设计。这种虚拟的教学情境能够发挥其教学探究性,并且这种教学情境在技术的层面可操作性更强。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建构起一座知识传授者到情景设计者转变的桥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经验体验与外在信息交互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外在给予的信息越充实、丰富,越能唤起原有知识信息的共鸣点与生长点,知识的意义建构越能顺利地进行。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教师除言语呈现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视频、图像、音乐等多种方式更全面地呈现信息。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呈现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信息面窄、呈现方式单一的弊端,扩展了信息量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生知识意义的建构效度。

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课程整合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技术优势,可以建构虚拟的实验场景,使抽象的实验过程及原理形象化,将一些复杂或者耗时长而不宜课堂演示的实验通过信息技术的协助在课堂上完成演示,实现实验信息呈现方式多元化的转变,体现出生物实验用宏观现象揭示微观本质的特征,进而达成教学目的。

例如,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课的教学中,“减数分裂过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述+挂图或剪贴图”的形式来讲解其过程,就会缺乏直观性,学生则很难想象这个连续的过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学习效果就会低下。但是,利用 Flash动画等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子和卵子形成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再辅之以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去分析,疑难处教师只需略加引导启发。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还轻松化解了教学难点,而且可以通过多种课堂练习的设计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效果。多媒体的交互性可以使练习形式多样化和提高时效性,从而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达到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及促进学生认识策略的发展的目的,优化了教学过程。

(二)、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时,要注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把这一观念自始自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对于同一任务,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既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又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模式

(一)、多媒体演播模式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够处理多样化的信息(包括文 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是难以实现这一切的。生物学教学非常注重直观,多媒体技术集动画、图像、音乐等媒体于一体,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直观性。多媒体演播模式还是一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大量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进行教学,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统教学的延伸。简单的多媒体系统比较经济,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台液晶投影就可以装备一间教室,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多媒体教学模式是目前中小学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运用这种多媒体系统进行生物学教学,不仅可以加强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轻松有效地突破各种生物学教学难点。例如,教师在讲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就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演播植物和动物是如何进行呼吸的,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此知识点,还可让同学自己操作,增加其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革命的紧迫性。

(二)、网络查询模式

网络能够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网络具有时空不限性,Internet能够让学习者随时上网学习,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探究能力,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如:在生物的进化一章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探究物种的起源、生物是如何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例子等,这样让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网络查询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增强了学生组织知识的能力,这样,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学习效率大大增加了。

四、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意义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生物课的教学中,若恰当地使用投影、幻灯片、录像或计算机等电教手段的整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特有的动画效果、生动的解说、优美的乐曲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可亲可近的艺术世界,学生置身其中身心会倍感轻松愉快,思维也异常活跃。

(二)、利用信息技术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促进师生互动

教师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就要用到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的特点,如通过电子邮件形式的作业提交、批改,通过网上答题释疑形式的课后辅导等,让师生间的交流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技术的共享性特点可以加强学科间资源共享,通过“备课论坛”、“在线讨论”、“教案共享”、“试题下载”等,实现学科间知识流畅交流,没有了办公室和学科的界限,提升了教师个人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多媒体课件中,利用多媒体组合,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轻而易举地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将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生物教学之中,更重要的是让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将传统教学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现代信息资源有机整合,既能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又能培养学生手机信息和处理生物信息,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还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科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达到提高学习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章剑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浙江教学研究,2000.22、汪忠《生物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黄燕《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94、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5、张有录 《信息化教学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3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思考与练习

1.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途径与方法的?

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培训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其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等四方面的内容。

(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4)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技术手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途径与方法: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吸取“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的优点,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4)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2.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的?您在教学实践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误区?今天的学习对您有哪些启示?

提示:在回答本问题时,可以结合您在教学中遇到的误区,从技术方面、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方面、教学资源应用方面、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等来回答,并结合自身的特点,答出这些对您教学的启示。

3.应当根据什么来确定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选题?

提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选题,主要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结合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够提供的支持这两个方面来阐述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信息素养? 什么是整合?整合的内涵是什么?很多教育技术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对整合内涵的认识。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探究 [摘要]本文界定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概念,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对其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整合的几个原则,并对整合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

    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 - 论文大赛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 辛集市新城镇大李庄学校 张娜 摘要: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我们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

    高中体育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初探》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初探 摘要:当前,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的推行,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成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和实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也是全面提......

    信息技术与生物论文

    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三角塘镇渔池学校 黄检桥 摘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各门学科教学工作者也积极地开展学科教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的结合的探索,由于计......

    信息技术论文历史课程论文(精选多篇)

    信息技术论文历史课程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著名学者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

    信息技术课程

    1. 信息技术课程 2. 信息的概念 3. 计算机概念及组成 4. 初识windows 系统 5. 设置个性化桌面 6. 正确使用键盘 7. 汉字输入方法 8. 维字输入方法 9. 单元测试 10. “写字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分析探讨教育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关键词:信息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