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复习资料
一、单选10题(10分)
二、名词解释5题(20分)
三、简答5题(40分)
四、论述题2题(30分)
名词解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试题库1.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也被定义为 信息技术P2:被定义为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2.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 教育信息化P12: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 3.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结构P57: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4.学,学习者要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抛锚式教学策略P68:强调真实情境中的教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5.观条件的综合。狭义上,主要指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学环境P89: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等。6.资源是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资源,狭义上的信 信息化学习资源P117:广义上的信息化学习息化学习资源则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是“经过选取、组织,使之有序化的,适合学习者发展自身的有用信息的集合”。7.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P139: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8.科学的标准 教学评价,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P219: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活动,制定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9.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档案袋是指由学 档案袋评价P250:是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技能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10.些与人的智能有关的复杂功能 人工智能P262:就是机器(计算机)(如判断、图像识别、执行某理解、学习、规划和问题求解等)的能力。11.移动网络,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 移动教育P273:也称移动学习,是依托无线过使用移动设备来更为方便灵活的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12.术等,它汇集了数字图像、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 虚拟现实技术P285:又称灵境技术、临近技技术、人工智能、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是对计算机技术的综合。简答题:1.答: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P13 化和多媒化。从教育属性看,特征是开放性,共享从技术属性看,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性,交互性与协作性。2.答:(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1)基础设施与公用信息平台建设(P15 2)教育信息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3)教育资源建设(4)培养信息化人才(5)制定信息化政策 3.答: CAI技术与课程整合经历了哪些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主要利用计算机P31 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难点;CAL(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逐步从辅助教为主转向辅助学为主,也就是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IIT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概念取代。4.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P52 答:(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2)围绕新型教学结构来进行整合(3)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法(4)建设丰富而优质的学科教学资源(5)创建能实现实新型教学结构的各学科教学模式 5.答:(“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的特点。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P60 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2)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3)教学媒体既可以是辅助教师教的形象化教学工具,也可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4)教材不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和多种教学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6.答:(建构主义的策略观。1)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P67 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2)抛锚式教学: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的教学策略,又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3)随机进入教学: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7.答:(多元智能理论的要点。1)每个人同时拥有多种智能,⑵大多数人是P83 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⑶多种智能之间通常以复杂的方式共同起作用,⑷每一种智能类别存大多种表现形式,⑸存在其他智能的可能性。8.答:(“学教并重”教学设计。1)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P100 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授”教学分支(2)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3)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4)便于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的影响。9.答:⑴网上收集;⑵现有资源数字化①现有文档资 信息化资源的来源。P125 料整理录入计算机成为数字化文档资源,②现有录像带和录音带转为数字化视音频资源,③现有试题录入到试题库中;⑶购买商品化光盘资料;⑷组织人员按需开发。10.答:⑴网络课程的分类:授课型和自主学习型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P129⑵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阶段:教学内容分析、原型设计、脚本编写、素材准备、课件开发、教学环境设计(教学素材与教学平台集成)、教学活动设计、试用与测试、评价和修改等。基本要求:①网络课程建设要充分体现远程教育的特点,能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与自觉性;②网络课程都必须满足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还应具备安全、稳定、可靠、下载快的特点;③网络课程应有完整的文字与制作脚本(电子稿);④网络课程文字说明中的有关名词、概念、符号、人名、定理、定律和重要知识点都要与相关的背景资料相连接。⑤对课程的重要部分,可适当采用图片、配音或动画来强化学习效果,但要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纯表现式的图片或动画。11.答:(1影响教学模式选择的因素。)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模式P144(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3)根据学习者的特征选择教学模式(4)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来选择教学模式 12.答:探究式教学模式包括: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探究式教学模式。P151 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五个环节。探究式教学模式是高度概括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部分常规课堂教学都可采用此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能有效地促进课程标准中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13.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特征。1)评价地位发生变化(2)评价目的发生变化P225(3)评价主体发生变化(4)评价观点发生变化(5)评价价值发生变化(6)评价方法发生变化(7)评价标准发生变化 14.答:⑴完整性和规范性:①教学目标阐述②学习者 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P227 特征分析③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④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⑤教学过程的设计⑥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⑦总结和帮助;⑵可实施性:时间因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⑶创新性论述题: 1.现代信息技术究竟给教育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和冲击?P29 答:“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它给现代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引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⑴教师的身份变化:①现代教师再也不是权威。②现代教师要不断地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信息化社会中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意识。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具有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想。③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师可以不必如生”这句话在当今社会得到了最大体现;⑵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①内容: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学会选择,学会变通,学会自我发展;②地点: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学课堂再也不局限于学校教室里;③形式:网络教室打破了课堂的传统模式,它功能众多,操控灵活,可以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讨论学习,展示成果等,无疑与开创了教学形式的新局面;⑶信息技术赋于学生时代的气息:①更广阔的活动空间: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我们形容现在生活是:被分成了两部分。一半是网络生活,一半是现实生活,②更复杂的社会环境:青少年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也有对其成长不利的因素。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使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易受影响,③更前卫的精神追求:思路开阔、富于创新是当代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特点。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P84 答:⑴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多元智能发展的活动平台: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能够为多元智能的发展创设一种适应性、触发性、沉浸性和诱导性的学习氛围,是诱导、激发和强化多元智能发展的强效活动平台;⑵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多元智能发展提供/设计丰富的、基于活动的学习:多元智能的发展要在丰富多样的活动情境中展开;⑶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增进学生优势智能发展: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中是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者多元智能发展的关键;⑷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多样化的学习和评价工具,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①作为效能工具,②作为信息获取工具,③作为情境创设工具,④作为交流/通信工具,⑤作为认知工具,⑥作为评价工具 3.三种通用教学模式在具体运用中有哪些优缺点?形成一份分析报告。P215 接受式教学模式:也称为讲授式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的主要模式,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接
受式教学模式得到新生。接受式教学的思想主要来
源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该模式的实施流程为: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新的学习内容,正确运用教学内容组织策略,迁移、运用新学知识 主要优点:传授知识、技能的效率较高。主要缺点: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高度概括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部分常规课堂教学都可采用此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能有效地促进课程标准中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优点:1)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正确处理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辨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2)在教学组织上。突破了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和个别学习,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做到了因材施教;3)在课程结构上。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以培养通才; 4)在教学内容上。有效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力求教材建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及时吸收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 5)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使用研究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缺点:首先,探究性教学难以兼顾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面对全体学生是新课程理念之一,但探究性学习,由于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学生个性等等原因,是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严重的甚至会锉削个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用适得其反。其次,从目前来看,探究性教学还缺乏足够的支持条件。根据平时的教学体会,探究性教学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小班化教学,需要更多的实验资金,需要社会家庭观念等等外部条件的支持。在中学,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学,在这些外部条件的限制下,是很难开展的。再次,探究性教学挑战性大,失败的可能性大,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有更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和学生在开展探究性实验过程中,经历挫折,弯路甚至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但教师一旦不能做出适当的引导,是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探究性教学由于其开放性,教学过程的驾驭是很困难的,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课堂组织不好,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达不到教学目标。特别是在当今教育评价体制下,探究性教学运用不好,开展不好,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那探究性学习就成了罪恶性教学!这也是当前高中教育的一大困惑!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通过对社会生活中某个真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在操作上 包括以下五个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信息、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并通过小组协作交流优化解决问题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总结(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自我总结、小组总结、教师总结)。4.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P239 答:对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可从教学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效果,教师教学方式和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⑴教学结构的转变:在“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很大的自主权,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发生质的偏离,能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教师或专家,伙伴的指导。学生处于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⑵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应该明确:是否从学生出发?是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具体来讲,包含以下方面:①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②积极的情感投入,成就感的获得胜利;③广泛的认知范围;④深层次的认知体验;⑤创新思维的培养;⑥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⑦解决问题技能的训练;⑶教师教学方式和效果:①角色转换: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时,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的定位观念,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关注学生收集,加工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关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关注学生交流协作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②教学设计的落实与调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有很强的将教学设计阶段的思路,方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落实的能力;同时还应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捕捉课堂中的灵感来灵活调整教学;③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④教学组织。教师的调控能力必须到位,要协调好教师教和学生学,资源和教材,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的媒体,面向全体学生和发展学生个性等各种复杂关系。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资料
1、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统一计划和组织的推动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建设,充分利用软件、硬件资源,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价段及特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大体经历三个发展阶段:(1)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主要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2)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3)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合于个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4、建构主义学习观对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等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写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5、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1)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2)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3)会话,协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4)意义建构,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6、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存在智能
7、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8、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传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强调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信息技术的运用,强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9、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更加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二是更加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者创设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等学习能力的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业成就,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10、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包括(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3)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与设计(4)学习环境与学习任务设计(5)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设计(6)教学评价设计
11、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
1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进程结构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13、教学策略分普遍性教学策略和具体性教学策略。普遍性教学策略是指不与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教学紧密相连的策略。具体性教学策略是指针对某一具体知识和技能教学的策略。
14、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学习者特征(4)依据教学条件
15、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与价值判断的过程。(档案袋评价:也称为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档案袋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
16、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多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包括教学支持环境、各类控制和管理软件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环境。
17、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及主要配置
(一)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农远工程”教学光盘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模式中最简单、最容易操作、使用覆盖范围最广、应用率最高的一种模式。主要设备是34寸彩色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成套的教学光盘)
(二)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是通过卫星接收站点,实现卫星教学资源收视、文件打印等功能的方式。配有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
(三)模式三:计算机教室(是通过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将卫星教学数据资源存储在服务器上,通过对服务资源的调用,完成在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授课的目的,以解决区域教学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主要配有卫星教学收视系统、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联网的计算机教室系统构成)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因此具体化,变成直观的、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如果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对于新课程的改革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要担当起课程整合实施者的重任,信息技术能否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不仅在于教师能不能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地使用计算机,还在于教师能否更新教育观念。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优化,而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理解学科教学的目的、教学中的难点,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学校教学资源,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通讯技术与多媒体的科学成果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的出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学习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营造一种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和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风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展与学科教学有关的信息资源学习,促进课程整合的实施。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论文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姓名:xxxxxxxx
班级:xxxxxxxx
学校:xxxxxxxx
目录
一、摘要————————————————————3
二、正文
1、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背景———————————32、信息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原则—————————4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学科教学整合————————————4
(2)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43、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模式—————————————5
(1)多媒体演播模式 ————————————————————5
(2)网络查询模式————————————————————54、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意义———————————5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5
(2)利用信息技术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促进师生互动 ——————6
(3)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6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作者】 刘颖;
【导师】 李会章;
【作者基本信息】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1102班
【摘要】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背景、整合原则、整合模式等方面作了介绍,在此基础上,阐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In an 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is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In this paper,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background,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on and integrated model are introduced, based on this, expounds how to carry out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teaching.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s,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学科整合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背景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
但目前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却正在走向一种误区:那就是一味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是多媒体就不够档次一般。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作为公开课、演示课或所谓的样板课而表演,教师成了表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演员,而学生这一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反而成为观众。
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因此,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途径、方式方法、模式就成为最
为迫切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原则
(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学科教学整合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动态性只是一种假设,需要我们针对具体的情境重新建构。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知识只有在具体情境的运用中,经过自我创造建构,才能升华为一种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不再被认为是知识的代表,而被看作是一种课堂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引导者。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性等特征获取信息,通过相关教育教学软件建构虚拟教学平台,以探究学习、课题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情境的设计。这种虚拟的教学情境能够发挥其教学探究性,并且这种教学情境在技术的层面可操作性更强。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建构起一座知识传授者到情景设计者转变的桥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经验体验与外在信息交互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外在给予的信息越充实、丰富,越能唤起原有知识信息的共鸣点与生长点,知识的意义建构越能顺利地进行。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教师除言语呈现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视频、图像、音乐等多种方式更全面地呈现信息。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呈现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信息面窄、呈现方式单一的弊端,扩展了信息量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生知识意义的建构效度。
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课程整合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技术优势,可以建构虚拟的实验场景,使抽象的实验过程及原理形象化,将一些复杂或者耗时长而不宜课堂演示的实验通过信息技术的协助在课堂上完成演示,实现实验信息呈现方式多元化的转变,体现出生物实验用宏观现象揭示微观本质的特征,进而达成教学目的。
例如,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课的教学中,“减数分裂过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述+挂图或剪贴图”的形式来讲解其过程,就会缺乏直观性,学生则很难想象这个连续的过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学习效果就会低下。但是,利用 Flash动画等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子和卵子形成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再辅之以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去分析,疑难处教师只需略加引导启发。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还轻松化解了教学难点,而且可以通过多种课堂练习的设计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效果。多媒体的交互性可以使练习形式多样化和提高时效性,从而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达到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及促进学生认识策略的发展的目的,优化了教学过程。
(二)、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时,要注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把这一观念自始自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对于同一任务,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既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又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模式
(一)、多媒体演播模式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够处理多样化的信息(包括文 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是难以实现这一切的。生物学教学非常注重直观,多媒体技术集动画、图像、音乐等媒体于一体,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直观性。多媒体演播模式还是一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大量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进行教学,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统教学的延伸。简单的多媒体系统比较经济,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台液晶投影就可以装备一间教室,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多媒体教学模式是目前中小学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运用这种多媒体系统进行生物学教学,不仅可以加强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轻松有效地突破各种生物学教学难点。例如,教师在讲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就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演播植物和动物是如何进行呼吸的,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此知识点,还可让同学自己操作,增加其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革命的紧迫性。
(二)、网络查询模式
网络能够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网络具有时空不限性,Internet能够让学习者随时上网学习,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探究能力,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如:在生物的进化一章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探究物种的起源、生物是如何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例子等,这样让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网络查询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增强了学生组织知识的能力,这样,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学习效率大大增加了。
四、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意义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生物课的教学中,若恰当地使用投影、幻灯片、录像或计算机等电教手段的整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特有的动画效果、生动的解说、优美的乐曲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可亲可近的艺术世界,学生置身其中身心会倍感轻松愉快,思维也异常活跃。
(二)、利用信息技术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促进师生互动
教师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就要用到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的特点,如通过电子邮件形式的作业提交、批改,通过网上答题释疑形式的课后辅导等,让师生间的交流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技术的共享性特点可以加强学科间资源共享,通过“备课论坛”、“在线讨论”、“教案共享”、“试题下载”等,实现学科间知识流畅交流,没有了办公室和学科的界限,提升了教师个人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多媒体课件中,利用多媒体组合,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轻而易举地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将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生物教学之中,更重要的是让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将传统教学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现代信息资源有机整合,既能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又能培养学生手机信息和处理生物信息,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还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科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达到提高学习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章剑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浙江教学研究,2000.22、汪忠《生物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黄燕《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94、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5、张有录 《信息化教学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3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思考与练习
1.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途径与方法的?
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培训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其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等四方面的内容。
(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4)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技术手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途径与方法: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吸取“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的优点,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4)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2.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的?您在教学实践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误区?今天的学习对您有哪些启示?
提示:在回答本问题时,可以结合您在教学中遇到的误区,从技术方面、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方面、教学资源应用方面、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等来回答,并结合自身的特点,答出这些对您教学的启示。
3.应当根据什么来确定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选题?
提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选题,主要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结合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够提供的支持这两个方面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