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
《图形与几何》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包括两部分:位置和多边形的面积。
1.重视动手操作和同桌合作学习的作用,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复习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时,重视动手操作和同桌合作学习的作用,创设五子棋的情境,用数对说一说每下一手棋的位置,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逐步理解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2.加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时,要注意加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逐渐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复习这部分知识时,除了要求学生正确地应用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以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掌握数学方法和记忆数学结论都是很重要的,即使学生忘记某个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也可以自行推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练习卡 学生准备 五子棋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知识回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位置和多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图形与几何)师:我们先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打开教材看看第二单元和第六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两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小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将总结写在黑板上)位置——要先确定第几列,再确定第几行。
三角形的面积多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哪些内容最容易出错? 学生看书,小组合作交流进行归纳。/ 4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明确复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重点复习,强化巩固 1.位置。(1)行与列的含义。
在队列中,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向右数;把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向后数。
(2)数对的写法。
列和行之间要用逗号隔开,并用括号括起来。(3)完成教材114页4题。
①先观察五子棋盘,明确横轴、纵轴所表示的内容。②同桌下一局,边下边说出所下棋子的位置。③看课件,正确地说出每个棋子的位置。(4)完成教材115页1题。
要求学生先描出各点的位置,然后按照书中的要求,连接各点,描出的小鱼和原来的小鱼比较,看哪条小鱼和原来的最接近。
设计意图:“位置”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学习了如何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中年级“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多边形的面积。
师: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指名学生口述这三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板书面积计算公式。
(1)计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应注意些什么?
预设 生:注意底与高相对应;计算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时要除以2。(2)完成教材113页第2题。/ 4 ①种这三种蔬菜的地分别是什么形状?它们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②这块地共有多少平方米?你们是怎么计算的?(三块地的面积加起来)③这块地是什么形状的?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学生独立运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集体订正)设计意图:对于多边形的面积,学生除了正确应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外,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巩固练习
1.多边形面积的练习。
(1)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数据,要求学生求出图形的面积。(2)填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它的底等于梯形的()。②把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不变,()变小。
③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平方米,底是12米,高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④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3)解决问题。
一块梯形果园,上底是250米,下底是350米,高是100米,平均每公顷收苹果2.5吨,这个果园可以收多少苹果?
2.组合图形面积的练习。(1)教材116页9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求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就是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小三角形的面积。(2)教材116页10题。
①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教材中的图形分割成我们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列式计算。
②学生汇报。
③老师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小结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位置和多边形的面积进行了回顾,大家有什么收获? / 4 ⊙布置作业
教材116页7、8题。
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位置——要先确定第几列,再确定第几行。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多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 4
第二篇:《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
《图形与几何》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练习卡 学生准备 五子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知识回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位置和多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图形与几何)师:我们先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打开教材看看第二单元和第六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两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小组的交流情况?
师: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哪些内容最容易出错? 学生看书,小组合作交流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明确复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二重点复习,强化巩固 1.位置。(1)行与列的含义。
在队列中,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向右数;把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向后数。
(2)数对的写法。
列和行之间要用逗号隔开,并用括号括起来。(3)完成教材114页4题。
(4)完成教材115页1题。
设计意图:“位置”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学习了如何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中年级“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 2.多边形的面积。
师: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指名学生口述这三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板书面积计算公式。
(1)计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应注意些什么?
(2)完成教材113页第2题。
(学生独立运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集体订正)设计意图:对于多边形的面积,学生除了正确应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外,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多边形面积的练习。2.组合图形面积的练习。(1)教材116页9题。
(2)教材116页10题。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位置和多边形的面积进行了回顾,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116页7、8题。
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位置——要先确定第几列,再确定第几行。/ 3 三角形的面积多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
第三篇:图形与几何小结
硫磺沟小学“图形与几何”练习课研讨活动小结
小学数学几何的教学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图形与几何”的领域,而“图形与几何”作为小学数学四大内容领域之一。其教学内容很丰富,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几何知识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几何教学是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儿童时代是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几何概念的教学对于引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讨课活动目的本期来我校数学教研组围绕“图形与几何”教研课题开展一系列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图形的认识”和“测量”重点研究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图形的运动”和“图形的位置”重点研究教学要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二、存在问题
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对集体活动中典型课例、典型问题关注多,研究多,而对自己个案的课例、问题关注不够,研究不够,特别是对自己个案实践的分析、积累资料不够。
2、教师撰写典型教学设计,即使发现了问题,针对性地改进方法比较含糊,缺少可行性措施。有的实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反应效果很好,他们有实际做法,但在资料中表述不出自己的意图和方法。
3、教师语言还须简洁、精炼,不能替代学生说。要留充足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表达,不能操之过急。
乌鲁木齐县硫磺沟小学
2014年4月16日
第四篇:图形与几何心得体会
面积的初步了解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面积”这一知识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新课标中强调: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做到以下几点:
一、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行物体面的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
所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理念。
二、关注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材中提供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些方法容易被教师们忽视,恰恰是这些细节影响学生最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并不像教材上那样有规则。让学生学会估计的方法更有价值,更能实现学以至用的目标,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空间存在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形成应用意识
总之,要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重构教材,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广阔的数学世界中遨游。
第五篇:图形与几何教案1
五年级下册
第 9单元 总复习
第3课时
图形与几何(1)【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的第2题,课本第119~120页的练习二十八第11~16题。【教学目标】
1.通过一视图和三视图摆放小正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并正确计算。
3.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摆一摆。
(1)只给一个正面看到的正方体小木块堆成的图形,怎样摆?有多种摆法?(2)给出从正面、上面、左边看到的正方体小木块堆成的图形,怎样摆?有多种摆法吗? 2.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将学生的回答填在空格中。①长方体有 个面。
五年级下册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④长方体有 条棱。⑤哪些棱长度相等? ⑥长方体有 个顶点。⑦还有什么发现?(2)表面积。学生看图解答:
①上、下每个面是 形,长,宽,面积是,两个面积和是。
②前、后每个面是 形,长,宽,面积是,两个面积和是。
③左、右每个面是 形,长,宽,面积是,两个面积和是。
④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⑤如果这个长方体箱子没有盖子,那么要扣除哪个面的面积?需要材料面积是多少?
⑥如果要在这个箱子的四周贴上一圈包装纸,包装纸的面积是多少?扣除哪些面的面积?
(3)体积。
五年级下册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以上面的图为例)①这个箱子的容积是多少?可以怎么求? 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4)体积单位。
①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②一般情况下升、毫升是用于什么单位? ③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16页第2题。完成课本117页第3题。1.完成课本第120页的第16题。
此题是图形变换的习题,练习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图一是怎样变换得到图二的。
2.完成课本第119页的第11题。
练习时,由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再次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
3.完成课本第119页的第12题。
(1)此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1cm3,1dm3,1m3的大小及1L,1mL的水大约有多少?
(2)此题是有关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换算的题目。练习时,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
4.完成课本第120页练习二十八的第14题。
此题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实际应用的习题。练习时,教师要引
五年级下册
导学生理解题意,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通过分析,学生弄清题意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评讲。
三、课堂作业
1.填一填。
2.算一算。
(1)一个长方体长0.8m,宽0.6m,高0.4m,求体积。(2)一个正方体棱长6dm,求表面积。
(3)一个长方体长12cm,宽8cm,高6cm,求表面积。(4)一个长方体底面积45dm2,高6dm,求体积。(5)一个正方体棱长5dm,求棱长总和。3.解决问题。
一个长方体水池,长4m,宽3m,深2m。(1)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这个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3)这个水池能装水多少升?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1.摆一摆。
五年级下册
(1)只给正面看到的图形;
(2)给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图形。2.长方体和正方体
(1)具体特征:六个面,十二条棱(2)表面积(3)体积:V=Sh 【教学反思】
本课时复习内容较多,包括“摆一摆”、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内容。这两个单元的内容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再加上有前面的教学。所以本课时复习时可采取知识回顾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注意在进行知识回顾时应让学生自己回答,教师可画图予以引导,最后师生要一起完成课本的习题,以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