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导入: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两岸分隔、骨肉分离可以说是中华儿女最深的乡愁!那么台湾、香港、澳门这些原本属于我国的领土的地方时如何与祖**亲分离的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段不堪回首的往昔„„
(一)历史的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的由来:
用幻灯片的形式演示香港岛、九龙司、新界被割让与租借的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英国又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99年。至此,香港完全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香港问题”就此形成。所以香港问题属于中英国家之间的问题,是关乎国家主权的问题。
2、澳门问题的由来:
我在这里列了一个表格,列举了葡萄牙人侵占澳门的全过程。首先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船遇风暴,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再次,1557年后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开始长期占据。此后相继占领了澳门半岛、氹dang仔岛和路环岛。至此,澳门完全成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门问题”就此形成。所以澳门问题属于中葡国家之间的问题,也是关乎国家主权的问题。
3、台湾问题的由来:
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继而占领台湾;1662年明代大将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有感而发做了这首复台诗;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中的条款强占了台湾。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复台湾主权;可是好景不长,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逃到台湾,台湾又被人为的分离了。当年人民解放军集结了重兵,做好了攻台的万全准备。但是这个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我们开始抗美援朝。后来美国第七舰队开到了台湾海峡,我们就这样错失了战机,成了历史遗留的台湾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台湾问题是我们国家的内政问题。
同学们现在思考一下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区别?(学生预期回答: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港澳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所以港澳问题我们需与英、葡谈判协商解决,而台湾问题应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
我这里有一幅漫画,我想找两名同学分别扮演一下漫画里的人物台台和湾湾。
台台:母亲为什么用炮轰我们啊?555~另外,我听说大陆是社会主义制度,我已经习惯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活模式了,台湾要是回归大陆会让我的生活陷入混乱的!
湾湾:是啊,我们不是不想回到祖**亲的怀抱,实在是为难啊!谁能想个一举两得的办法就好了!
对于台台、湾湾的难题,我们的邓小平同志给出了一个答案。
(二)伟大的构想——“一国两制”的提出 1.目的、内容及原则:
材料一:80年代以后,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对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共和地方谈判。双发达成协议后,可以正事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引入两则材料,让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回答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目的、内容和中国政府的原则分别是什么?
提示: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国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原则→独立自主解决内部事务的原则 2.形成过程:
“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形成,逐步发展的过程。之前同学们 已经预习过了本课的内容,现在再快速浏览一下本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找出哪些历史事件推动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学生回答)①雏形
只有中国具备了一些条件才能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早在五十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日益发展,新中国政权愈加巩固,国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外国反华势力对我国实行的封锁和遏制政策走向失败,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和紧张关系亦随而趋于缓和。正是在这样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开始考虑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可惜后来因“文革”和“左”的思潮的干扰而中断了。1978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1979年1月,邓小平在美国国会的演讲时也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设想就构成了“一国两制”构想的雏形。②酝酿
1981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长叶剑英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并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展示原文“九条方针”条款,“九条方针”指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区(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并可保留军队,但这一点仅针对台湾有效。是对台方针与对港澳方针的不同之处。
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1)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3)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对台湾与港澳 不同点
国家在港澳驻军,外国军队撤走,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而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4)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5)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6)台湾地方财政遇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
(7)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8)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
(9)热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众团体提供建议、共商国事。③提出
80年代初,邓小平在会见台湾知名人士傅朝枢首次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④确立
1982年 “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们又在新宪法中,用法律的形式保障了“一国两制”制度。最终在1984年的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上正式确立“一国两制”方针。4.影响:
(1)台台、湾湾的难题有了解决的办法,消除了台湾人民心中的顾虑,所以“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港澳台的繁荣和稳定设;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2)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式,比如说现在很热的韩朝问题。朝鲜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韩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也可以考虑“一国两制”。
5、地位: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我们中国的独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现。
(过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却在解决香港问题上首先得到成功运用。
(三)成功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多媒体展示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结合教材归纳香港回归过程中的三次重要历史事件。1.香港的回归(1)回归过程
①中英会谈;1982年9月中英首次谈判 :主权换治权 中:主权没商量
②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4年12月 ③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2)香港回归的原因:(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101页第二框题第一段到102页第二段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图片旁那段小字回答)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时算数的。„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 ——邓小平
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在谈判开始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部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
——撒切尔夫人的回忆录
①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前提); 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 ③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 ④中英《联合声明》(法律依据)
(3)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102页大字和小字回答)
①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同胞从此成为香港的真正主人,香港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②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
③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过渡:)香港问题顺利解决为同样久而未决的澳门问题提供了范例。2.澳门问题的解决(1)回归过程
①中葡联合声明:1987年4月
通过多次谈判交涉,于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②胜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使本来平凡的这天永远载入了中国的史册。
(过渡:)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梦想。
(四)光明的前景——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①隔绝(1949至1979): 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海峡两岸关系在1949年之后一直处于隔绝状态,尤其是1958年,我前线部队 “万炮轰金门”。从1958年秋冬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这一战整整打了20年。②暖风(80-90年代):
70年代末,随着祖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让学生结合103页第三框题前三段大字回答关系缓和有哪些表现?)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2)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不仅实现了三通(通邮、通航、通商),而且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加强了交流。(通过表现分析原因)
(3)90年代时,两岸分别成立了“海基会”和“海协会”不断加强交流。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3年两个协会会长汪道涵和辜振甫的 “汪辜会谈”又为两岸的交流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过渡:)美好的局势中却也暗藏汹涌。在90年代两岸关系也遭遇到了寒流。③寒流(90年代):
作为台独势力的两个人物不断制造“台独”言论。这两个人就是李登辉和陈水扁。他们鼓吹“一中一台”论,企图将台湾完全独立出去。
(过渡:)两岸关系虽不断遭遇寒流,但是我们在其间也看到了促动两岸关系的契机。④契机:
两岸不断进行交流与对话,增进联系,出现了“和平之旅”、“搭桥之旅”、“民族之旅”、“经贸之旅”等。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契机。
展示“博主台湾的博客”分析台湾回归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提示:
(1)有利条件:祖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统一是民心所向,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成功运用;两岸交流的不断加强;一个中国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承认。(2)不利条件:“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课堂小结】
先由学生大致归纳本课的内容。邓小平同志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不仅成功地应用于解决港澳问题,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而且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诚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结束语】
播放我国著名朗诵家陈铎演艺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作的楚辞诗歌《望大陆》。最后让我们一起发出对祖国的美好祝愿:祝愿祖国早日统一!
第二篇:《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
谢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及内涵;港澳回归的基本史实;“一国两制”指导下,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把握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图片、文字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及实践,培养学生概括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一国两制”是我国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提出的,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香港回归
2、难点: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学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四、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分析材料→思考问题→得出结论
五、教学手段
利用教材及相关材料,并辅以多媒体演示
六、教学设计
导课:大屏幕演示配乐诗朗诵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体会诗人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那份乡愁。两岸分隔、骨肉分离可以说是中华儿女最深的乡愁!那么台湾、香港、澳门这些原本属于我国的领土的地方时如何与祖**亲分离的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段不堪回首的往昔„„
(一)历史的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的由来:
用幻灯片的形式演示香港岛、九龙司、新界被割让与租借的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英国又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99年。至此,香港完全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香港问题”就此形成。所以香港问题属于中英国家之间的问题,是关乎国家主权的问题。
2、澳门问题的由来:
我在这里列了一个表格,列举了葡萄牙人侵占澳门的全过程。首先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船遇风暴,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再次,1557年后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开始长期占据。此后相继占领了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至此,澳门完全成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门问题”就此形成。所以澳门问题属于中葡国家之间的问题,也是关乎国家主权的问题。
3、台湾问题的由来:
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继而占领台湾;1662年明代大将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有感而发做了这首复台诗;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中的条款强占了台湾。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复台湾主权;可是好景不长,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逃到台湾,台湾又被人为的分离了。当年人民解放军集结了重兵,做好了攻台的万全准备。但是这个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我们开始抗美援朝。后来美国第七舰队开到了台湾海峡,我们就这样错失了战机,成了历史遗留的台湾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台湾问题是我们国家的内政问题。
同学们现在思考一下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区别?(学生预期回答: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港澳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所以港澳问题我们需与英、葡谈判协商解决,而台湾问题应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
我这里有一幅漫画,我想找两名同学分别扮演一下漫画里的人物台台和湾湾。对于台台、湾湾的难题,我们的邓小平同志给出了一个答案。
(二)伟大的构想——“一国两制”的提出 1.目的、内容及原则:
引入两则材料,让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回答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目的、内容和中国政府的原则分别是什么?
提示: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国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原则→独立自主解决内部事务的原则 2.形成过程:
“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形成,逐步发展的过程。之前同学们 已经预习过了本课的内容,现在再快速浏览一下本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找出哪些历史事件推动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学生回答)
①雏形
只有中国具备了一些条件才能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早在五十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日益发展,新中国政权愈加巩固,国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外国反华势力对我国实行的封锁和遏制政策走向失败,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和紧张关系亦随而趋于缓和。正是在这样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开始考虑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可惜后来因“文革”和“左”的思潮的干扰而中断了。1978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1979年1月,邓小平在美国国会的演讲时也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设想就构成了“一国两制”构想的雏形。
②酝酿
1981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长叶剑英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并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展示原文“九条方针”条款,“九条方针”指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区(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并可保留军队,但这一点仅针对台湾有效。是对台方针与对港澳方针的不同之处。③提出
80年代初,邓小平在会见台湾知名人士傅朝枢首次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④确立
我们又在新宪法中,用法律的形式保障了“一国两制”制度。最终在1984年的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上正式确立“一国两制”方针。4.影响:
(1)台台、湾湾的难题有了解决的办法,消除了台湾人民心中的顾虑,所以“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港澳台的繁荣和稳定设;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2)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式,比如说现在很热的韩朝问题。朝鲜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韩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也可以考虑“一国两制”。
5、地位: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我们中国的独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现。
(过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却在解决香港问题上首先得到成功运用。
(三)成功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多媒体展示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结合教材归纳香港回归过程中的三次重要历史事件。1.香港的回归(1)回归过程
①中英会谈;1982年9月
②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4年12月 ③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2)香港回归的原因:(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101页第二框题第一段到102页第二段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图片旁那段小字回答)
①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前提); 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
③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 ④中英《联合声明》(法律依据)
(3)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102页大字和小字回答)
①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②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
③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过渡:)香港问题顺利解决为同样久而未决的澳门问题提供了范例。2.澳门问题的解决(1)回归过程
①中葡联合声明:1987年4月
通过多次谈判交涉,于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②胜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使本来平凡的这天永远载入了中国的史册。
(过渡:)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梦想。
(四)光明的前景——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①隔绝(1949至1979):
海峡两岸关系在1949年之后一直处于隔绝状态,尤其是1958年,我前线部队 “万炮轰金门”。从1958年秋冬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这一战整整打了20年。②暖风(80-90年代): 70年代末,随着祖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让学生结合103页第三框题前三段大字回答关系缓和有哪些表现?)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2)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不仅实现了三通(通邮、通航、通商),而且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加强了交流。(通过表现分析原因)
(3)90年代时,两岸分别成立了“海基会”和“海协会”不断加强交流。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3年两个协会会长汪道涵和辜振甫的 “汪辜会谈”又为两岸的交流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过渡:)美好的局势中却也暗藏汹涌。在90年代两岸关系也遭遇到了寒流。③寒流(90年代):
作为台独势力的两个人物不断制造“台独”言论。这两个人就是李登辉和陈水扁。他们鼓吹“一中一台”论,企图将台湾完全独立出去。
(过渡:)两岸关系虽不断遭遇寒流,但是我们在其间也看到了促动两岸关系的契机。④契机:
两岸不断进行交流与对话,增进联系,出现了“和平之旅”、“搭桥之旅”、“民族之旅”、“经贸之旅”等。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契机。
展示“博主台湾的博客”分析台湾回归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提示:
(1)有利条件:祖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统一是民心所向,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成功运用;两岸交流的不断加强;一个中国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承认。(2)不利条件:“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探究问题】
怎样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先由学生大致归纳本课的内容。邓小平同志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不仅成功地应用于解决港澳问题,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而且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诚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课堂练习】略
【结束语】
播放我国著名朗诵家陈铎演艺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作的楚辞诗歌《望大陆》。最后让我们一起发出对祖国的美好祝愿:祝愿祖国早日统一!
第三篇:第24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教学设计 教案(共)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2)能力目标: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归纳学习“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和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2)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分析材料等活动,获得历史知识,得到能力锻炼,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及其实践。难点: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ppt展示:(1)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歌《国殇》。国家分裂,骨肉分离,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切肤之痛!(2)中国地图,并以动画形式先后显示香港、澳门和台湾,这些原属伟大祖国版图上神圣不可分割的土地是如何与祖**亲忍痛别离,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段不堪回首的往昔。
(1)播放视频《台海危机》,并质疑,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分离局面是如何形成的。(2)图文资料,展示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3)引导学生观看学习《一国两制》微课视频;网络链接1982年英国出兵阿根廷维护其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殖民利益的节选资料。
(4)视频播放:中英会谈、香港回归交接仪式;ppt展示澳门回归交接仪式图片(5)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ppt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如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等,八项主张的提出,感受到中国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
(1)归纳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
(2)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有何本质不同?目前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要用和平的方式?
(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何在?为什么要在中国国内实行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4)面对“台独”分裂活动,我国政府的态度和方针措施怎样?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出示1995年江泽民对台八项主张。教师积极引导、鼓励、适时点评 问卷星习题检测 梳理本课知识体系
以视频习近平与马英九历史性会面引导学生思考:为成功解决台湾问题,我能做什么?归纳概括自己的想法,形成小论文。
本课在设计时,主要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 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置悬念,烘托气氛,使学生体验祖国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与要求,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突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本 课在组织教学时,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体而言,本课教学我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包括:提问法、讨论法、材料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等,这样既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结合本节课视频、图片资料丰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相互结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第四篇: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导学案
高一历史集体备课导学案
主备人:张庆伟 组长:王在群 级部主任:都峰荣 2014.12
【预习自测】
1、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标要求】
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形成过程;掌握港澳问题解决的基本史实;概括海峡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认识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两岸和平、2.台湾“头号红顶商人”、海基会原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于2005年1月3日病逝,生前他为中华民族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A.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B.促成两岸“三通”逐步实现 发展、交流是中华民族的心愿。
重点: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台湾问题的由来对台湾问题的认识 难点:一国两制的含义、台湾问题
第一部分 课前延伸
【知识梳理】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构想
阅读101页回答一国两制思想的形成演变过程,内容及其意义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1)条件:
(2)过程:
(3)意义: 2.澳门回归(1)过程(2)意义: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原因:(提上日程的条件和重要性)
2.概况:
3.趋势:统一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愿,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4.意义:
C.坚决反对岛内台独势力 D.率“和平之旅”代表团访问大陆
3.为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全国各界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实践,充分显示了澳门回归()
①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澳门的成功实施 ②促进了澳门和内地的共同发展 ③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④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对推动两岸交流起到积极作用的台湾民间团体是()A.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B.海峡交流基金会 C.海峡两岸友好协会 D.海峡友好交流协会
5.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①虎门销烟 ②签订《南京条约》 ③签订《马关条约》④香港回归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第二部 分课内探究
【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2005年4月26日率领中 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为期8天7夜的“和平之旅”。回答:
1)西安是连战访问大陆的重要一站,它见证了70年前国共关系的风云变化。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连战在祭奠祖母时说:我的祖母埋葬在这里,60年来连家没有一个人能够来祭拜,我们当子孙的人感到非常愧疚。这是大时代里的小历史,但对我家族、个人来讲是很辛酸的历史两岸分离,导致了连战家族、个人的辛酸历史,同时也是两岸炎黄子孙心中的伤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岸分离的原因。
(3)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2005 年 4 月 29 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在北大发表演讲说:“当然有人会问我,你的勇气不小,你的基础在哪里, 我要在这里跟各位坦白,我认为这个基础在哪里呢 ? 在于历史的一个潮流,在于名义的一种驱动,历史的潮流、名义的驱动让我、让许许多多的人有这样的勇气,能够提出来”。这里连战所说的“历史的潮流”指的是
A.中国加人 WTO 的现实 B.经济全球化趋势C.国民党必然会在台湾重振旗鼓 D.海峡两岸人民都希望中国富强、统一
2.目前阻碍我国海峡两岸统一大业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 台独势力的猖獗 B. 岛内主流民意的变化 C.美日反华势力 D. 国际压力 3.“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钓鱼岛问题 4.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B.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 C.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规定,香港回归后,其事务由港人自己管理,但不包括①外交 ②国防 ③立法 ④行政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6.两岸三通是指①通邮②通电③通信④ 通航⑤ 通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
7.台湾的民进党曾指示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把局徽上的中国地图换成台湾地图。最近,台湾当局又提出在新版“护照”封面加印“台湾签发”字样, 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的这一系列做法说明 A.他想突出台湾地方政府的特点 B.陈水扁积极推行台湾独立
C.陈水扁想改善海峡两岸的关系 D.陈水扁趋向于承认“一国两制” 8.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第三部分 课后延伸
1.如何认识“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含义:①“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②“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港、澳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③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④有宪法和法律保证,有实行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一国两制”的提出:它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它是在中国国际地位日渐提高,许多国家纷纷与台湾断交,与中国建交,尤其是美、日与中国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美日与台湾断交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提出的条件成熟。中国在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已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一国两制”的评价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在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含糊,同时在具体政策和措施上又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完全符合台湾、港、澳地区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与发展,同时“一国两制”的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2.结合有关史实简述香港问题始末
(1)鸦片战争后,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中英签订《拓展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99年。至此,英国在半个多世纪中,通过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占去中国1078平方公里的整个香港地区。
(2)从1982年开始,中英关于香港问题开始谈判,终于达成协议。1984年中英发表联合声明,第一款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此之后,香港平稳过渡,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参考答案
预习自测:DABBD 当堂检测: DCAAA DBD 课内探究
(1)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2)国民党内战失败,退居台湾;美国干涉、阻挠中国解放台湾(或: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3)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第五篇:高中历史 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
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
潮流》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 教材分析
本科是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的内容,本课内容在中国近现代中的地位很重要,并且与现实结合比较密切。主要介绍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三个问题。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史实中理解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所以本课学习既是学习历史也是观察现实,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是初中与高中的衔接阶段,思维较为活跃、兴趣较为广泛,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但仍不成熟。此外,初中的历史教学向来不被重视,不少地区是“放羊式”的教学,有不少初中历史教师是“兼职”身份,以至高一的学生历史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今年高一的内容是政治专题史,相对来说比较枯燥难懂也需要比较好的历史学习基础,但是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熟悉。因而本人结合本课的实际,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知识抢答、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回顾港、澳、台问题造成的史实;了解“一国两制”政策的形成过程,理解“一国两制”的真正含义;熟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史实和台湾社会现状。
二、能力目标:通过知识抢答、分组讨论等方式锻炼学生积极参与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是我党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体现了鲜明的创新性与科学性,是世界政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
2、通过对港澳台问题造成的历史的回顾,让学生再一次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日益强盛是港澳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台独”不得人心,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做法都将被历史所抛弃。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理论的真正涵义、实践及其历史地位。本课难点:台湾问题。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老师灌、学生学,是以前教育的一个误区,实践证明“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因而本课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的能力,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过渡、总结的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此外,本课内容学生相对熟悉,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采取知识抢答(分组抢答),讨论法、启发式问题法等教学方法,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本科知识。与此同时,还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子图片或声像资料等,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教学准备
一、CIA辅助教学,歌曲——《七子之歌》、诗歌——闻一多《乡愁》,香港回归祖国等录象片段,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判等图片。
二、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港、澳、台地区历史、现状和有关台海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放音像资料《七子之歌》,并用大屏幕演示歌词)请大家回忆一下,这首歌在什么时候听过?(叙述)“这首歌歌词是谁创作的?”“‘七子’指的是当时中国被列强侵占的哪些地方?”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 1925年闻一多有感于时事,把被西方列强侵占的七块土地——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比作与母亲离散的七个孩子,悲愤凝成的歌词,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又唱出了游子思念祖**亲的深情。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我们收回了大部分被列强强占的中国领土,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但由于港、澳、台问题的特殊性,祖国的统一大业仍有待解决。用什么方式实现统一?这个答案大家都知道——“一国两制”。至此,我们顺利的进入27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板书)第27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首先,让我们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板书)
一、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1、香港问题是怎样造成的?
2、澳问题是怎样造成的?
3、台湾问题是怎样造成的?(先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老师再总结,将答案配上地图用幻灯片展示在大屏幕上)(叙述)我们知道了问题的由来,那么祖国统一大业到底如何完成,用什么方式来完成呢?(板书)
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内容学生看似很清楚,其实不然,所以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选择题(利用幻灯片显示在屏幕上),使学生通过做题来加深对“一国两制”真正含义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利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并且一题紧扣一题:(1)“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哪一问题提出来的()
A香港 B台湾 C澳门 D特别行政区(2)一国两制的“两制”是指()
A.两种社会制度 B.两种法律制度 C.两种管理制度 D.两种军事制度(3)“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家的主体是()
A、社会主义制度 B、资本主义制度 C、一个中国 D、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4)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5)香港、澳门回归后,实行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原则,中央政府行使()
A、对香港领导人的任免权 B、制定香港和澳门的基本法 C、外交和驻军权 D、最高司法审判权
(6)根据你对“一国两制”的理解,港澳回归后的权利有()
(1)可以有部分自己的军队(2)行政管理权和立法权(3)可与外国签订各种条约和协议(4)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5)可以保持财政独立 A(1)(2)(3)B(4)(5)C(2)(4)(5)D(1)(3)(4)
(7)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A.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承接)刚才各个小组的抢答非常精彩,看来各位同学对“一国两制”还是比较熟悉。我们知道,任何重要的政策的制定、颁布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甚至有一个秘密的讨论过程。那么“一国两制”政策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请各位同学给“一国两制”政策备个案,以备后人查询。(用幻灯片显示在屏幕上,括号里面内容学生看书、共同口头回答完成)
(承接)从一国两制形成的过程,我们知道这一理论首先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是它最初成功实践是在解决什么问题上呢?
(板书)
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播放视频)观看香港回归片断。(看完录像后,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并展示在大屏幕上。要特别让学生留意中英会谈过程中中方的立场及体会邓小平睿智的外交才能,注意让学生体验香港回归的激动人心的气氛。随后指出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指导学生看教材中反映澳门回归的图片。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设问)通过对上面知识的学习,我们再回过头来想想一国两制课本上说它是伟大的设想,那么你们认为伟不伟大呢?(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老师再总结)
(承接)正是因为在这一伟大理论的指导下,港、澳顺利回归祖国了,但是这是否是港、澳能够回归的决定性因素呢?(用幻灯片显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港、澳顺利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
(承接)虽然香港、澳门两位游子已经回家了,但是遗憾的是,还有一位游子尚未回家,那就是台湾。那么今天阻碍台湾统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用幻灯片显示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找答案)
(板书)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阻碍台湾统一的主要因素是:台独势力;外国反华势力。
(设问)当今影响祖国统一的主要是这两股势力,假如你是国家领导人的话,你将如何战胜这两股逆流,赢得国家早日统一呢?(让学生讨论,回答)
(承接)这是大家的策略,下面我们来看看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否与大家一样呢?
2、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让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当今时事,根据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分阶段概括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70年代末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情况: 1979年,两岸真正停火;
80年代以来,“三通”限制逐渐放宽,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
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 2005年3月《反分裂国家法》;
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5月亲民党宋楚瑜访问大陆。
(承接)由此可见,虽然当今还存在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但是在党和国家的努力之下,海峡两岸关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事实证明,台独势力和分裂分子不可能改变世界上承认一个中国的基本格局,不可能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不可能改变台湾人民求稳定、求发展的愿望。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这不仅是因为我国蒸蒸日上的国力,因为我们更相信这也是台湾同胞心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乡愁》去感受台湾同胞对祖**亲深深的眷念之情。(播放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放完后老师承接:最后让我们一起祝愿我们的祖国早日实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