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4章第2节食物网教案
第4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二节 食物网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2)知道什么是食物网。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资料,进行语言表达。(2)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
(2)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资料,讨论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数量变化,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理解教材中“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流动”示意图,弄清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事物网流动。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具准备:食物链小卡片。学生准备:食物链小卡片。
教学地点:各班教室。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食物链和生物防治法。
教师活动:拿出上节课制作的食物链小卡片检验学生,判断是不是食物链,并将其粘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集体判断食物链的正误。
提问:由于人工捕杀青蛙导致青蛙数量剧减我们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活动;举手回答:保护青蛙或是养鸡,或生物防治法。(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
教师活动:观察黑板上粘贴的各条食物链,看一看,想一想,这些生物之间是否只是单方向的食物联结?或者是鸡是不是只吃草,草是不是只被鸡吃?
学生观察后发言,教师引导总结它们并不是只吃一种生物,一种动物可以吃多种生物。例如,鸡可以可以吃草,也可以吃蚱蜢;一种生物也可以被多种动物所吃,例如,蚱蜢可以被鸡吃,也可以被青蛙吃。因此,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导出新内容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
师:这几条食物链我们观察食物关系不清晰,我们找同学来来做个试验让我们的食物关系更清晰。其他同法学在下面自己拿出上节课的食物链做。老师拿出另外和黑板上粘贴一样的食物链让学生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
师:同学举手上台做小实验,组织其他学生自己活动,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
学生活动:举手同学上台重叠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其他同学拿出自己上节课做的食物链自己重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观察,重叠起来后各条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的了一个什么结构,它像个什么?
学生分析后回答:重叠起来后各条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的了一个网。
师:导出食物网,建立食物网的概念。
指导学生打开课本阅读食物网概念:并一起总结,板书食物网概念。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继续观察黑板上粘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观察分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反应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联系。二者对比,指导学生明确食物链中的食物联结是单向的,食物网中的食物连接是多向的。
教师指导学生继续观察黑板上粘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观察分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除了反应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联系,同时还反应了什么东西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流动的情况呢?
提问: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长时间的干旱,这个生态系统中青草全部枯死了,哪些动物的生存最先受到影响?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分析后举手回答:首先受到的是蚱蜢,并解释原因。
教师引导蚱蜢只以草为食,草没有了,蚱蜢没有了营养物质和能量,所以最先受到影响。
继续提问:现在人们食用野味,捕杀青蛙,青蛙数量聚减,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分析后举手回答:蛇的数量减少,鹰的数量减少,蚱蜢的数量增多,草的数量减少,并解释原因。
教师引导:青蛙减少,蛇的食物减少,营养物质和能量减少,同样鹰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减少。青蛙减少,蚱蜢的天敌减少,大量繁殖,所需食物增多,所以草的数量减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并明确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数量变化,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依据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每一物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这两个问题认识到食物链和食物网除了反应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联系,同时还反应了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流动的情况)
教师活动:讲述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并板书。
引导学生举例分析食物链中能量的流动情况。例如:从草开始→蚱蜢→青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活动:现在人们吃野味不仅仅局限在青蛙身上,已经开始向其他的生物伸手了,指导学生阅读“野味”和“打狼”两则资料,分小组讨论完成后面的讨论题。
板书: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野味”和“打狼”两则资料,分小组讨论完成后面的讨论题。
学生举手分析资料一和资料二带给我们的信息,并解答后面的讨论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解读数据的能力)教师小结在生态系统中,处在每一个环节上的生物都很重要,并且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一种生物消失,就会使整个食物链中断,从而影响整个食物链和食物网,甚至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如果人类活动过多地干预某一部分,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衡,导致人类自食其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并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课堂小结: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个条食物链接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食物网,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已经非常大,我们要保护每一种生物和每一个生态系统,从而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板书:
食物网:
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规律:
绿色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
作业布置:本章学到了什么第2、3题。
第二篇:七年级生物下教案第2节 水中的藻类植物
第2节
水中的藻类植物
助学目标:
1、通过观察水绵,了解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2、了解常见的藻类植物。
3、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4、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助学重点:
1、通过观察水绵,了解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2、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助学难点:
1、通过观察水绵,了解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2、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助学课时:1课时 助学过程:
一、自助互助
1、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水绵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2、观察水绵的外部形态和结构,描述水绵的外部形态特点。水绵有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3、观察水绵的内部结构,回答问题:水绵是单细胞植物还是多细胞植物?水绵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叶绿体有什么特点?显微镜下看到的水绵细胞和其他绿色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4、总结出藻类植物的主要特点。藻类植物的颜色都是绿色的吗?
二、自助展示
1、有的生活在海洋里,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水绵生活在池塘里,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它们常常成团存在,并放出很多的气泡。
2、水绵是一种绿色丝状的藻类植物,用手触摸时感觉黏滑。水绵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3、水绵是多细胞植物。水绵细胞为长筒状,叶绿体为带状,螺旋状排列在细胞内。显微镜下看到的水绵细胞和其他绿色植物细胞相比,都有着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不同之处是整条水绵是由结构相同的细胞构成,没有细胞的分化。而且所有的细胞中叶绿体的形态比较大,呈带状,螺旋状排列在细胞内。
4、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海带和紫菜等藻类植物不是绿色的。这是因为海带、紫菜的叶绿体里,虽然和水绵一样含有叶绿素,但除含叶绿素外,还分别含有大量的藻黄素和大量的藻红素,所以分别呈褐色和紫红色。
三、求助补助 海带 衣藻
四、概括总结
(一)、观察水绵
1、外部形态和结构
绿色丝状的藻类植物。用手触摸时感觉黏滑。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2、内部结构(1)多细胞
(2)细胞长筒状,叶绿体为带状,螺旋状排列。(3)由结构相同的细胞构成,叶绿体比较大。
(二)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2、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3、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4、大都生活在水中
五、巩固练习见生物补充习题
第11章
空中的生物
第1节
鸟类
助学目标
1、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3、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方法。助学重点
1、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3、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方法。助学难点
通过“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助学课时:1课时 助学过程
一、自助互助
(1)观察家鸽的体形:家鸽的身体呈什么形状?与飞行有什么关系?
(2)观察家鸽的全身及翅膀:观察家鸽全身被覆着什么结构?量一量两翼展开后的长度和两肩之间的距离,算一算它的翼和体宽的比例是多少。当家鸽飞行时,它两翼的羽毛撑开并增大其平坦的表面,这些与飞行都有什么关系?
(3)观察家鸽的胸肌:摸摸家鸽的胸肌是否发达?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
(4)观察家鸽的骨骼:家鸽胸骨发达与胸肌有什么关系?用手掂一掂家鸽骨骼标本重量,感觉是重还是比较轻?家鸽的骨有什么特点与飞行生活相适应?
(5)观察家鸽的气囊:家鸽的身体有发达的气囊,这些气囊一端与肺相通,分布在内脏器官之间,有的还突入到骨的空腔里。你认为气囊有什么作用?与飞行有什么关系?(6)观察家鸽的消化系统:家鸽所吃的谷物,经消化吸收后,形成的残渣,1.5小时后就随粪便排出。这与家鸽体内的消化系统有什么关系?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
(7)观察家鸽的循环系统,家鸽的心脏四腔,心脏约占体重的1.71%,心搏次数每分钟上百次。这与家鸽的飞行有什么关系?
(8)蝙蝠会飞,却不属于鸟类,鸵鸟属于鸟类,却只善于在地面奔跑。那么鸟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9)为什么要保护鸟类呢?
(10)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怎样保护鸟类的多样性?
二、自助展示
(1)家鸽体形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2)体表被覆羽毛,正羽适于飞行,绒毛可以保温。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当家鸽飞行时,她两翼的羽毛撑开并增大其平坦的表面,利于飞行。(3)家鸽胸肌发达,胸肌的活动可扇动翅膀使其能够飞行。(4)胸骨发达,让发达的胸肌能够附着在发达的胸骨上。家鸽骨骼比较轻,家鸽的头骨和胸骨很薄,长骨中空,既轻又坚固,尾骨愈合在一起,这些特点有利于减轻体重适应飞行。(5)家鸽的身体有发达的气囊,气囊可储存大量的空气,利于呼吸,使家鸽得到足够氧气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满足飞行时对能量的需要,还可散发飞行时体内产生的大量热量,维持恒定的体温。
(6)有嗉囊存储,软化食物,肌胃有发达肌肉,与吃进的砂粒一起研磨食物,小肠很长,消化吸收能力强。这有利获取足够的能量,满足飞行时对能量的需要。直肠短,体内不储存粪便,减轻体重,适应飞行。
(7)心脏发达,运输氧的能力强,能满足飞行时对能量的需要,还能保持恒定的体温。鸟的身体具有适应飞行的结构,身体呈流线型并覆盖羽毛,前肢变成翼,骨骼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有的中空,使身体异常轻盈,发达的胸肌可以驱动双翼上下扇动。鸟类有较完善的血液循环系统,体温恒定。
(8)鸟的身体具有适应飞行的结构,身体呈流线型并覆盖羽毛,前肢变成翼,骨骼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有的中空,使身体异常轻易,发达的胸肌可以驱动双翼上下扇动。鸟类有较完善的血液循环系统,体温恒定。
(9)啄食害虫、害兽,维护生态平衡;传播种子,传递信息,供人观赏,饲养的鸟类可供食用等。
(10)做好保护鸟类的宣传工作。为鸟类提供适宜的生存和繁育的环境。
三、求助补助 鸟人大赛
家鸽的飞行速度和距离
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爱鸟周的时间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的鸟类
四、概况总结
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点:
1、体形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2、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3、胸肌发达。
4、胸骨发达,骨骼比较轻。
5、有发达的气囊,利于呼吸。
6、消化能力强。
7、心脏发达,运输氧的能力强。鸟类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流线型并覆盖羽毛,前肢变成翼,骨骼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有的中空,使身体异常轻易,发达的胸肌可以驱动双翼上下扇动。鸟类有较完善的血液循环系统,体温恒定。
五、巩固练习见生物补充习题
第三篇: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简明教案
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2课时)简明教案
授课人:何嘉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能说出消化系统的三个主要功能。
2、知道消化的概念和种类,吸收的概念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3、能说出食物消化与吸收的主要部位和主要过程。过程、方法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讨论分析,自主学习新知识。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同学之间小组协作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教学重点】
消化与吸收的概念、过程。【教学难点】
消化与吸收的具体部位及相对应的具体过程。【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人体消化道与消化腺。
引入新课:食物是怎样在消化系统被消化与吸收的?
新课学习:学生活动:阅读课本126——127页,思考相关问题。
师生互动:
1、消化系统的三个主要功能。
2、消化的概念和种类。
3、吸收的概念和主要部位。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课本127页“读图”,分析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过程。分小组派同学上台分析讲解读图情况,其他小组给予补充。
师生互动:小结读图结果:
1、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2、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观看动画加以复习强化。知识强化:
1、师生问答环节。
2、观看视频:小肠的结构特点。
归纳小结:
1、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观看视频: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板书设计】 第2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二、营养物质的消化:糖类转化为葡萄糖 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
脂肪转化为甘油+脂肪酸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胃吸收少量水和酒精 小肠吸收大部分营养物质
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维生素
【作业】 练习册第2节 【教者教学个性】
1、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给予学生及时肯定,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励教学”模式。
2、加强“同伴互助”,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培养自学能力。
3、学习与复习有机结合,及时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4、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直观化、生动化,提高学习兴趣。
第四篇: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21章第2节 生物的进化教案 北师大版
第2节 生物的进化
一.教学目标:
1. 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2. 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 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4. 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5. 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6.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导入】: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通过生物进化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二》、化石的概念贺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知道学生看书并提问
(1)
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2)
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化石的形成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三》、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活动】:观察化石图片并讨论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始祖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概述
【学生总结】:始祖鸟的特征既像古代的爬行动物,又像现代的鸟类,说明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生物《蘑菇》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蘑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蘑菇的形态、颜色,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概括真菌的主要特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了解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继续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初步建立合理开发利用真菌资源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分析
1.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是因为:
通过学习蘑菇的形态结构及营养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蘑菇与酵母菌、霉菌虽然形态差异显著,但它们细胞基本结构、营养方式都相同,同属于真菌,所以学习这部分重点知识,是了解真菌主要特征所必须的。
2.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之二:
因为真菌是生物界的一大类群。种类很多,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有助于认识生物界的全貌。同时真菌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了解这些知识,利于人们合理利用开发真菌资源,对控制其有害的一面十分必要。而了解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对以后学习生态学知识也是必须的。
3.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观察新鲜蘑菇。如何培养好新鲜蘑菇,以便于学生观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之一,因为在接种过程中很容易被污染。另外,新鲜蘑菇不易保存。
4.如何鉴别毒蘑菇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之二,因为目前很难简单概括毒蘑菇普遍存在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在广口瓶(或罐头瓶)里培养蘑菇,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的观察。
2.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在野外采集一些新鲜的蘑菇。
3.也可以课前到市场上买些新鲜磨菇,放在培养皿中,上课时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
4.还可以课前布置好,让学生上课时从家中带些干、鲜蘑菇来。
(二)教学过程
1.关于蘑菇形态结构方面的教学,采用实验观察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新鲜蘑菇的颜色,外部形态,注意,由于要观察蘑菇的孢子,要把它放在白纸上。另外,最好让学生在放大镜下观察。轻敲一下菌盖,看一下白纸上是否有孢子落下,孢子的颜色如何?接着让学生把菌盖、菌柄分开并观察菌盖下面的菌褶。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指导学生边动手边认识蘑菇子实体的各部分名称。讲清蘑菇的子实体较大,所以是个体较大的真菌。子实体也是由菌丝构成的,蘑菇的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最后教师可通过实物和插图总结出蘑菇的形态像一把张开的伞,其结构包括子实体(地上部分,由菌盖、菌柄构成)和伸进土壤中的菌丝组成。
2.讲述蘑菇的营养方式时,注意让学生与酵母和青霉、曲霉进行比较。相同点是细胞内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腐生生活。在这里要说明蘑菇是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养分的,地下部分的菌丝为营养菌丝。
3.蘑菇的生殖方式。让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菌盖下面的菌褶,并观察成熟蘑菇的孢子。孢子的颜色呈褐色,可随风飘散,落到环境适宜的地方,孢子就可萌发出菌丝,而后从菌丝上生出子实体。
4.关于蘑菇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说出作为健康食品它对人类的益处。另外,蘑菇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对于学生的回答有不全面之处教师给予补充。如蘑菇提取物对肝病、白细胞减少症、诱生干扰素、溶解胆固醇、抗癌、冠心病、高血压等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作用。蘑菇已成为开发天然药物资源的新领域,已被列为当代重要的健康食品之一。在世界人口日益增长的今天,利用废物生产蘑菇开发新的蛋白资源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蘑菇在我们的生活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特别强调有些蘑菇是有毒的,没有统一、简易、确切的鉴别方法。采到的不能识别的蘑菇,不要随便食用。
建议教师在这里补充一些其它食用菌的知识,用谈话法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其它食用菌,并让学生辨认一下书前面的彩图中的食用菌,教师最好准备一些其它食用菌的标本,让学生观察。
5.关于真菌的主要特征和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及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让学生比较酵母菌、霉菌、蘑菇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而后归纳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征:(1)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2)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
——孢子生殖;(3)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为异养。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从两个方面归纳总结,既对人有益的一面和对人有害的一面。对学生的回答要做出简单的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回答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补充。
在本节的教学内容中,由于蘑菇及其它食用菌学生比较熟悉,教师要注意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丰富的教学内容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