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第2周1食物的营养成分教案
第一节
食物的营养成分 时间:第一周 教材分析
营养物质这一节概述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功能等,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其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储备的供能物质是脂肪;蛋白质也能供能;等量的糖、蛋白质、脂肪,供能最多的是脂肪(有可能可以加入脂肪燃烧放能可使水温升高的演示实验);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中,能参与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维生素;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中,参与细胞构成的最重要的物质是蛋白质。维生素几种主要的维生素的功能及缺乏症状不要混淆。整个教学中应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举学生熟悉的例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观看录像,总结营养物质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列表归纳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建议讲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第二课时结合录像资料介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教学中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讨论、汇报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直观材料--如录像,用简单的动画讲述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营养物质的作用的教学中应注意总结。重、难点分析:
1、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
2、几种供能物质
3、探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实验 教学过程:
<引入>:请学生看两组图片(实物投影),一组为饥饿的孩子,一组为肥胖的孩子。提问:这些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答:略)如果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依然得不到营养,他们会怎样?(学生答:略)我们需要哪些营养?怎样获得这些营养?怎样才算营养均衡……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在本章解决的。
一、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引入>: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
请几位学生介绍一下吃的早(午)餐,在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设计方案,相互评价、改进,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明确注意事项,实施实验。(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实验,部分实验可采用演示;每个实验在不同小组的实施方法也可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二、探究实验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探究这个内容。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媒体素材中提供此内容),请大家注意思考:几种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分别从哪些食物中可以获得这些物质? 学生看录像。看后总结归纳(可参考媒体素材中,PPt文件——营养物质),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探究活动
探究简易检测食物中的能量 实验目的:
通过检测食物中含有的能量,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与能量的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机物产生的能量对人体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和用具:花生种子一粒、解剖针、火柴、温度计、清水、试管、试管夹 实验步骤:
1、在试管中倒入10毫升自来水,然后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测温后将试管固定于铁架台上;
2、用解剖针将花生种子穿起,然后用火柴将花生种子点燃。将点燃的花生种子置于试管下方,加热试管中的自来水;
3、待花生种子快要燃尽时,再用温度计测量自来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
4、计算两次测量的温度差。这个温差就是试管中自来水温度上升的数值。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实验结果:花生种子中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热能使自来水的温度升高 实验结论:
食物中的有机物(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小结: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
巩固练习: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一、营养物质的种类
营养物质的种类:
大分子有机物:淀粉、蛋白质、脂肪 小分子无机物:水、无机盐、维生素
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探究试验
第二篇:第2周 教案
第二周 教案
第二单元: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课时安排: 约3课时
第一课时
上 下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第二课时 前 后 教学内容: 前 后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
2、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第三课时
左
右
教学内容:左 右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笔 橡皮尺子 文具盒 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
教学内容:配套练习11—13页练习二的题。
第五课时 巩固练习6—7页
第三篇:生物第2周消化和吸收教案2
课题:消化和吸收 时间:第四周 课时序号:3 总序号:6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重点难点
1. 胃、肠的结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2.(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
消化系统模式图(挂图、投影片、大屏幕投影);牙齿的结构(挂图、模型);胃壁的结构(挂图、模型);观察小肠绒毛的材料用具;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挂图、大屏幕);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材料用具;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的课件。第四课时
1.导言
①知识回顾: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相适应?小肠不是消化和吸收的惟一场所,消化道的其他器官也可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从而导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②请学生回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结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实验方法,把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性的生理变化拿到实验室中完成,并用学生自己的唾液,自己做实验而且看到非常明显的变化,很有说服力。学生学习了这种实验方法,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受到启发,达到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这种科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给出消化的概念,再说明什么是化学性消化,最后给出物理性消化的概念。
2.对于三种物质的消化,建议按照下列的程序进行
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
口腔→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
3.关于蛋白质的消化 教师课前把瘦肉放在盛有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培养皿里,大约经过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瘦肉逐渐被分解,变成冻状,效果非常明显。然后讲述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被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可能有的学生会问:生物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为什么胃液中的盐酸和蛋白酶不会破坏胃壁本身的细胞?教师可以解答是由于胃黏膜可分泌动液,使胃表面被动液覆盖,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但如果分泌失常,致使黏液分泌不足,胃壁受胃液的侵蚀,会导致胃溃疡。
4.关于脂肪的消化
教师可以演示胆汁的乳化作用实验:
第一种方法:
①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 mL的清水。
②向1、2号试管内分别滴入清水和植物油。
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滴,向2号试管滴入植物油2滴,然后振荡试管。
③向1、2号试管内分别加入胆汁2 mL,振荡。
④观察现象。第二种方法:
①向1、2号试管分别注入1 mL植物油。
②向1号试管注入1 mL清水,2号试管注入1 mL胆汁,分别振荡。
③观察现象。
通过观察,发现胆汁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三种有机物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5.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通过以上几种物质的消化,运用范例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用下列食物中三大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曲线,请学生分别分析三种有机物的消化。
①A、B、C分别是哪种消化曲线?
②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③没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④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⑤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通过曲线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食物的消化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6.关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的教学 教师可以制作动态课件展示营养物质的吸收。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表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然后总结归纳出吸收的概念。教师也可以用图和文字相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黑板上画出胃、小肠和大肠的示意图,在图的一定部位,注上可以被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名称。这样可以把一个抽象的生理过程处理得略为形象一些,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的去向,可以在讲述小肠绒毛的结构后进行讲述,在此可以再复习一下。
讨论:人体在宇宙空间站失重时或人体倒立时,仍可吞食固态食物,并迫使食物违抗地心引力而进入胃内,试说明其原因。小 结:总结本节内容
巩固练习:引导学生系统巩固三节内容 课堂作业:《学习与检测》 板书设计:
第四篇:第2周教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我们主要学习了静态页与动态页区
别、为什么要学习ASP以及、如何搭建ASP运行
环境?本节,我们主要学习ASP工作原理,掌
握ASP工作流程。
二、学习新课
1、ASP网页具有以下特点:
(1)利用ASP可以实现突破静态网页的一些
功能限制,实现动态网页技术;
(2)ASP文件是包含在HTML代码所组成的文件中的,易于修改和测试;
(3)服务器上的ASP解释程序会在服务器端
制定ASP程序,并将结果以HTML格式传送
到客户端浏览器上,因此使用各种浏览器都可
以正常浏览ASP所产生的网页;
引入新课
介绍ASP的基本知识。
ASP特点
(4)ASP提供了一些内置对象,使用这些对
象可以使服务器端脚本功能更强。例如可以从
web浏览器中获取用户通过HTML表单提交的
信息,并在脚本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然后
向web浏览器发送信息;
(5)ASP可以使用服务器端ActiveX组建来
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例如存取数据库、发现
哦那个Email或访问文件系统等。
(6)由于服务器是将ASP程序执行的结果以
HTML格式传回客户端浏览器,因此使用者不
会看到ASP所编写的原始程序代码,可放置
ASP程序代码被窃取。
2、ASP的工作原理:
当在Web站点中融入ASP功能后,将发生以
下事情:
(1)、用户向浏览器地址栏输入网址,默认页
面的扩展名是.asp。
讲解
概括
讲解
小结
总结
ASP
工作原理
(2)、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请求。
(3)、服务器引擎开始运行ASP程序。
(4)、ASP文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开始处
理,执行脚本命令,执行HTML页面内容。
(5)、页面信息发送到浏览器。
三、巩固应用
ASP网页具有的特点。
ASP工作原理。
四、布置作业
要求:了解ASP网页工作原理,并写出自己体会。
提问
小结
小结
归纳 特点
布置作业
第五篇:小班第2周教案
第二周
语言活动:《幼儿园像我家》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普通话念儿歌,学说翘舌音(师、说)。
2.喜欢上幼儿园、喜欢老师和同伴。
二、活动准备:
儿歌录音磁带。
三、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
——“你喜欢幼儿园吗?你喜欢老师、小朋友吗?”
2.欣赏儿歌:
教师示范念儿歌:
——“你听到儿歌里在说什么”
再次欣赏儿歌:
——“幼儿园像什么?幼儿园这个家里有些什么呀?”
老师叫我什么?(教师竖起大拇指表扬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能和老师有礼貌地打招呼的孩子,说他们是好娃娃。)
“我说老师像谁?你觉得老师像妈妈?”(教师自我介绍像妈妈的地方。)
教师完整念儿歌,告诉幼儿儿歌的名称。
幼儿学念儿歌:
纠正翘舌音:“师、说”。
社会活动:好朋友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喜欢与他人交往的美好情感。
2.大胆说一说自己好朋友的名字,增进幼儿之间的了解。
二、活动准备:
1.课件:照片-好朋友
2.音乐:找朋友
三、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找朋友》导入活动
幼儿跟音乐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去找一找自己的朋友。2.教师引导幼儿大胆说一说自己好朋友的名字。
教师:刚才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谁愿意告诉老师你的好朋友是谁?
3.帮助幼儿初步比较自己和好朋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请你告诉大家你是男孩还是女孩? 你的好朋友呢?你们两个谁高? 4.感知同伴之间交往的方法。教师引导幼儿思考:
两个小伙伴在路上相遇时,该怎样打招呼? 玩游戏时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你会怎么做?
教师小结:小朋友路上相遇时可以说“你好”,或直呼其名,表示打招呼。
看到小朋友有了困难,要赶快去帮助,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5.情景表演
幼儿和自己的好朋友相遇打招呼,两个好朋友见面后可以交换照片,相互抱一抱,拉拉手等传递友情,教师帮助幼儿把照片贴在朋友树上。6.出示照片
让幼儿观看后说一说他们是不是好朋友?你怎么看出来他们是好朋友?
7.教师对活动进行小结,对表现突出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活动自然结束。
甜甜找朋友
一、活动目标:
1、在找找、说说、想想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朋友关系。
2、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体验与朋友一起活动的快乐。
二、活动过程:
一、导入:音乐游戏——找朋友
幼儿跟随音乐寻找朋友并交换朋友,两两入座。
二、找找口袋里的朋友(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配对)
提问:这是一个好朋友口袋,口袋里有谁?谁和谁能做朋友
小结:池塘是蝌蚪的家,他们是一对好朋友;小勺和小碗能帮助我们吃饭,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星星和月亮都在夜空中,他们是一对好朋友;原来生活中有的东西经常在一起,就像一对好朋友。
三、找找身边的好朋友(发现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关系,愿意大胆表述)(一)两个好朋友
导语:有一些图片要找好朋友,请你帮帮它们的忙,每个明友找一张图片,看,一看谁能做你的朋友,去找到你的好友,两个好朋友可以坐在一起。
(二)换个好朋友。
导语:每个人都找到了好朋友真高兴,接下来的问题有些难,如果现在请你在这些朋友中换个朋友,你会换谁?为什么?
小结:云朵可以和小鸟做朋友,可以和太阳做朋友(可以和……),原来好朋友可以不止一个。
四、给大树找朋友(发现一样事物与多种事物的关系,体验有朋友的快乐)
导语:现在有一棵大树很孤单,没有朋友,谁能和他做朋友呢?
小结:看!大树有了泥土才能扎根,大树有了阳光才能生长,大树有了小花和小草才不会感到孤单,大树有了小鸟和鸟巢才会觉得自己本领大……大树的朋友真多啊!
五、延伸
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好朋友,除了和你坐在一起的朋
友之外,想一想、找一找,还有谁是你的好朋友?(老师、其他小朋友等)
谈话活动:我有好朋友
活动目标:
1.在看看、听听、说说、找找中理解童话内容。2.学习迁移生活经验,丰富联想,大胆讲述。3.喜爱大自然,乐于和鸟类做好朋友。
活动准备:
1.教学软件;用于配对的实物、图片若干; 2.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观察过丰富的生活用品及小鸟。活动过程:
1.韵律活动《找朋友》,感受找到好朋友的愉快。
2.童话欣赏《好朋友》,在看、听、说、找中理解童话内容。
(1)师:你有好朋友吗?和好朋友在一起,心里怎么样?
幼A:我和好朋友在一起很高兴。
幼B:和好朋友在一起想跳舞、相亲相爱不分手。
(2)展示教学软件,引导幼儿大胆讲述。1)观察讲述:
师:小鸟的家里有些什么呢?
幼A:小鸟家里有窗户、有门。幼B:有雨鞋、桌子、锁、钥匙。
幼C:小鸟家有椅子、书、雨衣、书架。
幼D:有茶壶、小茶杯、小鸟、鸟笼。2)配对讲述:
师:谁和谁是好朋友?为什么它们是好朋友呢?
幼A:茶壶和茶杯是好朋友,茶壶可以倒茶,茶杯可以装茶。
师:还有哪些也是好朋友呢?
幼A:钥匙和锁是好朋友,钥匙可以开锁。幼B:桌子和椅子是好朋友,可以坐着画画;雨衣和雨鞋是好朋友,下雨的时候能用。
幼C:书架和书是好朋友,书可以放在书架上。
(3)迁移生活经验,丰富联想,大胆讲述。
1)师: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成为好朋友,它们在一起快乐吗?
幼A:小床和被子是好朋友。
幼B:老师和我是好朋友。
幼C:肥皂和肥皂盒是好朋友,拖把和地板是好朋友等等。2)引导幼儿小结:它们都是好朋友,好朋友在一起很快乐。
(4)深入探讨,寻找小鸟的好朋友。
1)猜一猜:师:小鸟的朋友是谁呢?可以和小朋友说一说。2)看一看:师:点击画面鸟笼对小鸟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小鸟说:“不对,不对,我的朋友是蓝天、白云、大森林、和绿草地。”小鸟还说:“爱鸟的孩子也是我的好朋友。”
3)说一说:师:为什么小鸟不愿做鸟笼的朋友?它的好朋友是谁?
幼A:小鸟在鸟笼里不自由,所以它不愿意与鸟笼做好朋友。
幼B:蓝天、白云是小鸟的朋友。
幼C:要保护小鸟,做它的好朋友。3.游戏“找朋友”,巩固表述童话内容。
(1)师:请小朋友随着音乐自由寻找实物,配对做朋友,找到了好朋友,就说……和……是好朋友。(2)师总结:有了一个好朋友,还可以交更多的好朋友,朋友多了就更开心了。我们去找更多的好朋友,好吗?
科学活动:看影子找标志
一、活动目标:
1、喜欢探索和动手操作。
2、在游戏中获得关于影子现象产生和变化的感性经验。
二、活动准备:
1、白色幕布、提线木偶、灯、音乐课件。
2、小玩具、手电筒若干个。
3、和幼儿一起做定位测量记录(量自己在阳光下的影子在早、中、傍晚的长短和方向)。
三、活动过程:
一、游戏活动:大家一起来跳舞。
1、引起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教师操纵提线木偶在有灯光的白色幕布后面表演,幼儿观看木偶的影子跳舞。
2、幼儿分批尝试,观察自己和小朋友的影子,体验有影子的乐趣。
二、观察活动:为什么有影子?
1、小朋友站在幕布后,把灯关掉,看看幕布上有没有影子?为什么影子不见了?
2、把灯打开,看看幕布上有没有影子?想一想、说一说怎样幕布上才能有影子?
3、小结:物体挡住了光就有影子。老师刚才就是利用影子表演了木偶跳舞。
三、实验活动:影子会变吗?
幼儿操作实验:每个幼儿拿一把手电筒和一个小玩具,玩找影子的游戏。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位置不同时,影子有没有变化,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讨论活动:有趣的影子。
1、讲一讲:刚才发现了什么?
2、想一想:早上和傍晚人的影子是怎样的?为什么?中午影子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什么时候的影子最长?什么时候的影子最短?
3、观看课件,小结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4、想一想,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什么影子?
四、活动延伸:
与幼儿一起到室外玩踩影子和藏影子(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影子藏起来)的游戏。
歌曲:我的朋友在哪里
一、活动目标:
1、在愉快地歌舞游戏中培养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自律能力。
2、培养幼儿对节奏的认识。
3、在游戏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互助友爱的,使幼儿懂得友情,珍惜友情。
二、活动准备:
为曲调选节奏的四列火车及节奏型卡片。
三活动过程:
一、游戏《赶花会》,引导幼儿在句末大胆创编造型。
以游戏的口吻引入,引导幼儿大胆创编B段中花叶花茎的各种造型,活动中注意保持自己与别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挤在一起,不相互碰撞。
二、多声部朗诵《小鸭小ji做游戏》,培养幼儿相互间的协调性。幼儿一部分扮小鸭,一部分扮小ji,扮小鸭和小ji的再分别分成两组,一组念第一声部的语句,另一组念象声词。
小鸭小ji快过来站队,我们又准备做游戏了。(站成四队),今天,小鸭小ji比赛朗诵,我们看一看哪队朗诵得又协调又合拍。
三、复习歌曲(拉拉勾)
1、情节引入“有只小鸭子不高兴了,我们去帮帮它吧。”怎么帮助它呢?幼儿讨论。对幼儿进行互助友爱的。
2、复习歌曲《拉拉勾》。引导幼儿有表情地表演唱。
四、学舞蹈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复习歌曲《我的朋友在哪里》
①问1、2、3、4、5、6、7,我的朋友在哪里?启发幼儿答:在这里,在这里,我的朋友就是你。
②幼儿齐唱后,复习这道歌有几个乐句?(4个)。
2、为曲调选节奏,并练习拍打节奏。
①出示四列代表四个乐句的小火车,引起幼儿兴趣。
②出示节奏型卡片,幼儿拍打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