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下册第6课《做个小竹筏》教学设计
第6课《做个小竹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做个小竹筏》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我来做小船》单元的第2课。本课将学习焦点聚集在如何利用竹筷子,将其加工改造成能载物的小竹筏上。让学生初步经历简单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完成制作小竹筏的任务。
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怎样做小竹筏”,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想法,设计一个能载物的小竹筏。活动2“制作小竹筏”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小竹筏。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初步感知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产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让学生在制作、检测等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改进,感受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每一项设计都离不开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已有的经验,完成制作小竹筏的任务。
这一课是一年级的孩子初步接触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的第一个活动。虽然学生们在幼儿园时期已经经历了许多动手做的活动,对于一些简单的制作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经历一个较完整的从选材、设计再按照设计进行制作的过程却并不熟悉。这正是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关注和引导的地方。
三、教学策略
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分组进行小竹筏的设计;
③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动手制作等操作性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做
小竹筏”的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
①利用有效问题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观察实践活动,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实验,去研究问题。
四、教学目标
1.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2.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制订做小竹筏的计划,并能按计划制作小竹筏。3.能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初步的反思。
4.主动与他人合作,乐于倾听和交流,对自己和他人的竹筏能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制作竹筏的任务。
教学难点: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小竹筏的制作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竹筷子、橡皮筋、细绳、水槽、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竹筷子、橡皮筋、细绳、水槽。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琪琪和彬彬在家里洗碗碟,在洗筷子的过程中,发现筷子都浮在水面上。
问题:能不能用筷子做小竹筏呢? 交流:对彬彬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任务:将筷子制作成小竹筏是否可行?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什么问题,需要使用哪些工具?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怎样做小竹筏
任务:用筷子制作小竹筏。先根据任务进行选材、设计和准备制作工具等。交流:如何将竹筷子进行简单的加工,把它变成可以载物的小竹筏。讨论:围绕选材、设计和准备制作工具这三个主要的内容展开分组讨论,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和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对小竹筏进行简单的设计。
设计:分小组进行小竹筏的设计和记录。
交流:了解小竹筏能运输、漂浮的作用;观察竹筷子,比较竹筷子和竹筏;选择合适的材料将竹筷子变成小竹筏;需要哪些工具等。
引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分享、交流和展示。在小组之间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这是提高评价效度的重要保证,也让学生有充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机会,并借此对自己的设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活动2:制作小竹筏
指导:通过对常见工具的操作和使用,学习简单的加工方法,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意识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工具。
分析:可对制作小竹筏的难点进行提示,捆绑的材料可以选择橡皮筋或细绳,以解决竹筏捆绑更结实的问题;用四根短的筷子分上下两面夹住竹筷子,再进行捆绑,能解决竹筏平整的问题。
活动:分小组利用材料进行制作活动。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制作。如果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要在活动手册中做好相应的记录。在完成制作小竹筏的任务时,要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制作效率。
展示:将自己制作的小竹筏进行展示。讨论:讨论检验小竹筏是否制作成功的方法。
标准:制定评价小竹筏的标准,明确制作的目标与任务。
测试:将小竹筏放入水中检验能否浮在水面上,能否运载胡萝卜等重物。
评价:是否完成目标与任务,需要做什么改进才能更好地达到目标。改进:对自己制作的小竹筏进行改进。
八、板书设计
第6课 做个小竹筏 1.设计: 材料
2.制作:3.评价:4
工具 想法
平整
结实
测试
改进
第二篇: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反思改进教案)
【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节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满清王朝经过与外国列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就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另外寻找一条民族救亡之路。维新变法在当时就成为中国一条最合适的挽救民族存亡之路。变法的失败又使中国的有识之士明白:在中国不能再依靠腐朽的清王朝本身,必须寻找革命的道路,成立政党,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因此这一课是腐朽的清王朝的没落向新生的革命的中国的过渡。
【学情分析】
1、本课是八年级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程度。
2、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3、教师采用合作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作业课外试题和课堂质疑、讨论和课外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4、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七年级学生有较大的提高,这为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和保障。然而由于本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结合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连皇帝都参与了变法,居然会失败,这一点学生有点不明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相关内容。
2、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及其社会背景;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的性质及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3、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梁启超的言论,使学生自主掌握维新思想的内涵,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通过社会各派对变法的态度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思想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主要行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3、认识戊戌变法的爱国进步意义和思想启蒙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课件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后国人痛哭失声,捶足顿胸,深受刺激的典型材料和《时局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习)
教师:在中国科举制中,举人的地位明显要高于秀才,但在中国历史上却出现了这样一件怪事,一位举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却拜了一位秀才为师,这位举人叫梁启超,这位秀才叫康有为。两位广东师徒在19世纪末共同上演了一出救国图存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探讨这段历史。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进一步提问: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怎样的局面?进而启发学生认识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阶级基础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图片让学生感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请同学们来介绍收集到的康有为、梁启超的人物资料)
2、维新派开展的变法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为变法做准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起的什么事件?从而认识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1)公车上书
(放映“公车上书”影像资料片段,让学生感知“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教师指出“公车上书”这一名称的由来。汉代地方举荐人才,由公家备车送往京城。后来,人们就用“公车”来称呼进京应试的举人。由于这次签名上书的都是举人,故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直接起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上书没有成功。但“公车上书”是清朝史无前例的一次士人联合大请愿,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过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为了组织力量,为了给维新变法做舆论准备,维新派创办了报刊,成立了政治团体。
(2)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展示维新派创办的刊物和建立的政治团体。让学生感知维新变法运动的蓬勃发展。)引导学生思考:维新派的组织宣传活动起了什么作用?
二、百日维新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的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生互动,逐条分析变法的内容:
(1)经济上:提倡办实业。是指建立经济实体发展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奖励发明创造是指要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其目的就是要让资产阶级参与政权。裁撤冗官,精简机构。就是要改革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但维新变法的政治改革措施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这给戊戌变法的失败埋下了祸根。(3)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鼓励倡导近代教育,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其作用是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4)军事上:学习和利用近代军事技术,训练新式海陆军。加强国防,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维新派通过这四方面的措施要达到什么目的?由此课看出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放映“戊戌政变”影像资料片段,让学生了解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原因、过程,知道“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然后展示谭嗣同图像和临刑前的豪言壮语。
问:这些豪言壮语反应了谭嗣同什么样的崇高精神和高尚情操?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课件展示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的故事。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讨论:“我看谭嗣同” 设计思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和历史责任感
[师生互动,讨论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情感升华,激励学生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教师: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有什么异同 学生:„„
教师归纳:①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主张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导致这一分歧又根源于阶级属性的差异。
教师:光绪帝是不是一个维新派? 学生:„„
教师归纳: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不作“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的统治权力。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虽然对旧制度作了不少的改革,但是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对官制进行改革,维护的仍然是封建统治。所以光绪帝不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封建帝王,阶级的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教师: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是否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学生:„„
教师归纳: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
宪制,以资本主义的政体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而且变法法令也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封建的经济制度。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保留皇帝,企图依靠光绪帝来实现变法主张,力图维护清政府度过政治危机,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三、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四、作业布置
1、出示训练题,学生练习巩固
2、课后思考: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既是一次爱国运动,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五、板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时局图》
科举制:举人——梁启超
秀才——康有为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
2、维新派开展的变法活动(1)公车上书
(2)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二、百日维新
1、变法的时间
2、变法的内容
三、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1、性质
2、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
1、本课导入时学生感到新颖,多媒体的辅助,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历史短剧的表演非常感兴趣,情景比较形象,学生印象深刻,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对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学生必然是有诸多的感慨,此时如果能够想办法将学生的这种感慨上升到一种更为理性、更为前瞻性的高度,那么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在本课的结尾部分,我特意设计了这么一段口述文字,以求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3、在学习历史中,今人更智慧,祖国更强大,虽然康、梁、谭等的维新富强梦已成历史,但他们为救国救民而勇于改革的高度责任感永存!它激励着我们要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永远与时俱进!
4、本堂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师生和生生互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明显。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教学设计1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 王 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过程和方法:
提供图片资料,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探究日本和新罗受唐文化影响的史实,通过探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6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法。【教学时间】:3.18——3.22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在参观奈良县时,他将一尊塑像赠送给奈良县,你知道这尊像是谁吗?胡主席为什么将它送给日本?这里边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过本课你一定会有收获。教师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师讲】我们首先来学习唐与日本、新罗这两个国家的交往。
(一)唐风洋溢海外
1、唐文化对日本和新罗的影响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生读课文后归纳:影响了日本的政治制度,文字,服饰,钱币,建筑风格,医药学
等方面,影响了新罗的政治制度,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
2、日本、新罗受唐文化影响的途径
【问题】日本、新罗深受唐文化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呢? 【学生】日本——派遣使节团来华;鉴真东渡;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商人往来。
【问题】概括鉴真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学生】
1、设计修建了唐招提,至今仍存,被视为日本国宝,对日本建筑艺术
有重要影响。
2、精通医学,凭嗅觉辨草药,为人治病。
3、影响日本的雕塑艺术。
【教师】因为鉴真对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人民对他非常尊敬和怀念,称他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过度】日本和新罗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但任何文化的交流都是双向的,在唐文化影响的同时,异国文化也传人了中国。比如新罗的音乐就深受我国人民的欢迎。唐时,也有一些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去学习异国文化,他就是高僧玄奘。
(二)学习异国文化
1、玄奘西游——出游
【问题】你知道电视剧中的唐僧的原型是谁吗?剧中为他送行的皇帝又是谁? 【学生】玄奘,唐太宗。
【识图】玄奘途径地区: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西行,经新疆、葱岭,中亚,到达天竺。
【问题】玄奘途径的这些地区的情况怎样?利于他的出行吗?你认为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学生】如:孤独、大漠风沙、缺水、迷路等。
【教师】玄奘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最终到达了天竺。
2、玄奘西游——归国
【问题】玄奘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学生】他写成了《大唐西域记》翻译了印度的大量佛经,并将中国书籍译成梵文,推动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教师】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过渡】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唐与日本、天竺和新罗的交往,这一时期还有哪些国
家和地区与中国有交往呢?
(三)活跃的对外交往
【师讲】还有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以及东南亚各国等。【问题】唐朝的对外交往是怎样的? 【学生】是活跃的。
【问题】唐朝对外交往如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
1、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主要原因)
2、唐政府对外采取了开放的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
三、小结全文,板书设计: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
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
推
表
陆路海陆交通发达
友好
新罗:使节,留学生
动
现
唐对外开明的政策
往来
天竺:玄奘西游
四、课堂练习:
1.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唐代高僧是()。A.玄奘 B.戒贤 C.鉴真 D.戒日王 2.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3.唐朝时期,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A.鉴真和尚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崔致远
4..“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唐朝对下列哪个国家文化的影响()A.新罗 B.天竺 C.波斯 D.日本
5、如果你想研究唐朝时印度和西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A《史记》 B《资治通鉴》 C《西游记》 D《大唐西域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五、布置作业:见目标检测
第四篇:湘艺版一年级音乐下册第6课《(演唱)青草小河边》教学设计
窗体顶端
《青草小河边》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青草小河边》,并配合声势律动。
2.学生随着歌曲加入柯达伊手势,表现音乐特点。
3.根据歌曲情境,设计形象的肢体动作,带领学生一起参与体验活动。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青草小河边》,学习音乐知识—5的音高、唱名、手势。
教学难点:
能将5 6 1 2 3 5 六个音的手势运用到练一练及歌曲《青草小河边》的学习活动中。
教学用具:
电子琴、课件、情景图画、CD碟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过牛吗?听过牛的叫声吗?
生:我看到过,牛的头上有犄角,它还有长长的尾巴。
生:老师,我也看到过……。
师:哦,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谁能模仿一下牛的叫声吗?
生:呣…呣……。
师:模仿的可真像,头上还有小犄角呢。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到美丽的小河边,那里有青草、有牛儿的叫声。你们想去吗?
二、歌曲听赏
师:请同学们聆听歌曲《青草小河边》,听听歌曲内容讲述了什么?
师:歌曲听完了,谁来说说你从歌曲中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歌曲中有青草、蓝天,还有小牛吃青草。
师:嗯,说的太好啦!你听得真仔细。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一遍请同学们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活泼的、有趣的、欢快的、很高兴……。
师:真棒!那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学习这首歌曲吧!
三、新课教学
1.朗读歌词
按照歌曲的节奏,充满表情地朗读歌词。
第一遍:师范读。第二遍:师教读。第三遍:生自主练习,指名读。
2.旋律模唱及学习
唱一唱
1=F 4/4
1 3 1 3 5 3 | 5 3 5 3 | 5 3 5-||
小牛 在唱 歌 哎,mu mu mu mu。
第一遍:师分句教唱。第二遍:生跟小声试唱,注意音准。第三遍:用“mu”模唱旋律,感受歌曲旋律的情境。
4.歌词学唱
第一遍:师教唱。第二遍:生跟音乐自主学唱。第3遍:跟音乐完整的唱。
四、创编与表现
1.生生合作
女同学演唱,男同学用“mu”伴奏。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
2.跟音乐边唱边表演
播放歌曲背景音乐,学生分组进行演唱、表演。自评、互评、师评。
3.师生合作
师唱上句,生接唱下句。注意结束句的强弱处理,唱出歌曲轻松、愉悦的情绪。
六、小结
今天,我们去小河边进行了一次快乐的音乐之旅!小朋友们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表现了小牛吃青草的乐趣。还将柯达伊手势运用到了歌曲学习活动中,相信大家对这六个音的手势有了进一步的感受。最后,让我们在动听的歌声中来结束这堂愉快的音乐课吧!
窗体底端
第五篇:一年级下册《做个减法表》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整理减法表的过程,进一步巩固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整理的过程中按有序思考的方法,体会按照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整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自制卡片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观察10道20以内退位减法算式的特点给算式分类整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孩子们都积极的完成各自的分工。各小组组长也特别负责。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在小组活动中孩子们快乐轻松的找出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规律,对20以内退位减法进行了整理。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
3重点难点
学生学会有序整理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方法。
发现算式间的规律,根据所找规律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评论同学们,第一单元我们学习的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你们会计算吗?接下来老师就考考你们。
板书:13—4= 13—5= 13—6= 13—7=
生计算并汇报结果
指名学生说说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几道算式的被减数有什么特点。
生1:都相同
生2:都一样
生3:都是13
师归纳:这4道算式都是13—几的算式
揭题:做个减法表
板书:做个减法表
活动2【讲授】探究新知 评论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每个小组组长都拿有10道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计算。比一比哪个小组算的又对又快。
小组组长分发卡片,开始计算。
师出示课件,各小组核对答案。
活动3【活动】探究新知 评论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活动1: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10道算式中的被减数,你发现了十几减几的算式?
2、请同学们将15减几的算式放一堆,将16减几的算式放另一堆,将17减几的算式放第三堆,将18减几的算式放第四堆。
3、请同学们观察15减几的算式,按减数从小到大把算式排一排。(横排放)
各小组根据活动要求进行摆放算式。
师请1名同学汇报摆放的结果。板书:15—6=9 15—7=8 15—8=7 15—9=6
师: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看活动2
课件出示活动2的要求。
活动2: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的得数,你发现了得数是几的算式?
2、请同学们把得数是9的算式放在15减6的下面,把得数是8的算式放在15减7的下面,把得数是7的算式放在15减8的下面。
3、请同学们观察得数是9的算式,按被减数从小到大把算式排一排。把得数是8的、7的也排一排。
各小组根据活动2的.要求摆放算式。
师请几位同学汇报摆放的结果。
板书:15—6=9 15—7=8 15—8=7 15—9=6
16—7=9 16—8=8 16—9=7
17—8=9 17—9=8
18—9=9
今天,我们同学表现的都很棒。
活动4【讲授】探究新知 评论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整理这10道减法算式的过程,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减法表。
师:1组、2组和3组拿的是减法表1。4组、5组和6组拿的是减法表2。1、2、3组和4、5、6组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整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完成减法表。
展示学生的成果。
请2个小组的代表分别说出自己找到减法表1、减法表2的规律。
出示课件,师进行总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能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并从中找出规律将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理成减法表,便于理解和运用。
三、板书:
15—6=9 15—7=8 15—8=7 15—9=6
16—7=9 16—8=8 16—9=7
17—8=9 17—9=8
18—9=9
【一年级下册《做个减法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做个减法表》教学设计范文
2.《做个减法表》教学反思范文
3.《做个加法表》教学设计
4.减法的教学设计
5.《减法》的教学设计
6.《做个百数表》教学反思
7.《做个加法表》教学反思
8.写做个加法表教学反思
9.做个加法表教学反思